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位论文 > 文章内容

医保论文范文参考 医保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医保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8

医保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医保论文范文参考: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承受力影响因素与评价
  2. 第二篇医保论文样文:我国全民医保推进下城镇地区卫生筹资的效应分析
  3. 第三篇医保论文范文模板:全民医保目标下医疗保障制度底线公平研究
  4. 第四篇医保论文范例:医保预付制的实施效果
  5. 第五篇医保论文范文格式: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医保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医保论文范文参考: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承受力影响因素与评价

自1998年开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分步试点与推进,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缴费型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全民医保的雏形已基本确立.但是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公平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筹资压力大,医保基金难以收支平衡,付费机制不完善,医疗机构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依旧突出.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建立全面覆盖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全民医保目标的必然选择.而医保基金的有效平衡运行是维持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医保基金的筹集、补偿与管理是社会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保障.

当前社会医疗保险面临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源于医疗服务费用的快速上涨、老龄化带来的高昂医疗费用、居民健康意识增加带来的医疗需求的释放、生活习惯改变所导致的慢性病发病率的增加、医学技术的进步导致的昂贵治疗措施等.本文首先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的角度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承受力进行了界定,分析认为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承受力是指在国家、企业与个人风险共担的筹资机制下,政府运用其行政主导与管理能力,制定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补偿政策,支付参保人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费用,满足参保人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在一定筹资水平、补偿能力和管理水平下满足参保人医疗服务需求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承受力影响因素.社会医疗保险的禀赋资源是决定其承受力的关键因素,本部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论证社会医疗保险的承受力,分析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尤其是基金制度管理的自我平衡原理,研究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对社会医疗保险承受力的影响,进行逻辑演绎,探究影响医保基金筹资、补偿与管理因素对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通过文献梳理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当前尽可能多的影响医保基金承受力的影响因素,对文献和调查过程中主要的因素进行理论上的论述,分别对其影响医保基金承受力的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学因素缩减的方式,将调查的因素进行合并与缩减,将较多的影响因素合并为几个较少的公共因子.利用公共因子与基金结余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得出医疗保险基金承受力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模型,进而可以分析短期和长期不同因素的作用机制.

第二部分构建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承受力评价指标.当前承受力评价指标在区域环境、生态与经济范围研究较多,在医疗保险领域目前还没有专门评价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承受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本部分内容将借鉴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建设的内容,构建适应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承受力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在比较当前国际上几个主流的评价压力与环境之间的模型之后,本文选取PSR模型作为构建评价指标的理论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设定,再此基础上通过横向的区域比较和纵向的时间预测比较,评价江苏省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承受力的状态,并通过比较PSR模型中各个要素的得分发现现在及将来江苏省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承受力所面临的问题及缺陷.

第三部分是社会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在于医疗保障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协调,本部分在承受力的客观评估和预测的基础上,分析未来的内外部环境和医保基金筹资、补偿与管理政策的发展趋势,结合第二部分所分析医保基金存在的缺陷,分析政策优化路径并提出社会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二篇医保论文样文:我国全民医保推进下城镇地区卫生筹资的效应分析

一、研究背景

WHO执行委员会于2005年提出了“全民覆盖”概念,也称作为“全民健康保险覆盖”或“全民医保”,即每个国家通过建立良好筹资的保障体系,保证所有公民能够在可负担的水平上获得必要的卫生服务.2010年,WHO进一步为“全民医保”的实现制定了操作指南,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无论其发展水平,“全民医保”都应是其政策制定的优先目标.“全民医保”的实施需要解答政府、社会、个人应当怎样筹集资金来支付所发生的卫生服务,从而保证个人能够负担得起所需要的服务.由此可见,“全民医保”的基础是建立良好的卫生筹资体系.

卫生筹资体系通过税收、社会医疗保险等形式筹集社会公共资源,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支付能力的人群中进行分摊,并利用这些筹集的资源向卫生服务提供方购买服务.卫生筹资的目标之一是使不同人群间经济负担趋向于公平.筹资公平性可分为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水平公平是指具有相同支付能力的人应支付相同的费用;垂直公平是指具有不同支付能力的人支付的卫生费用不同,支付能力高的人应该支付更多的费用.在全民医保实施下采取合理的筹资方式,能够有效地起到保障个人或家庭财务风险的作用,使人们在有卫生服务需求时能及时获得服务,最终促进人群的总体健康水平,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

新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至今已有60余年,回顾其历史,从建国后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后来的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国的医保制度经历了起起落落的几个阶段.在全民医保的开展之前,我国医保覆盖面较低,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突出,个人*支付的比例不断上升,成为卫生筹资的主要问题.WH02000年的报告表明,当时我国的卫生筹资公平性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在188位,卫生筹资公平性非常不理想.而在2009年的新医改之后,我国开始了“全民医保”的全面推进.虽然在制度建设、筹资水平、保障水平等问题上还存在诸多挑战,但“全民医保”的基本实现已经成为现实.

21世纪初我国卫生筹资公平性的下降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重视,涌现了许多以卫生筹资及其公平性作为重点内容的研究,在理论上及分析评价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大进展.2003年之后,随着新农合的改革以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不断推进,我国卫生筹资的公平性有了明显改善.关于新农合的研究表明,新农合改善了各个收入层次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降低了农民的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而针对我国城镇地区人群的卫生筹资研究主要反映的是城镇居民医保实施前的情况,现有研究缺乏对新形势下,有其是新医改实施后城镇地区卫生筹资的评价.并且现有研究利用专门针对城镇地区人群卫生服务利用及筹资状况的数据较少.因此,评估新医改启动后“全民医保”基本实现的前提下,我国城镇地区卫生筹资及公平性现状以及评价城镇地区医保改革带来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我国推进“全民医保”过程中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典型试点城市为样本,结合卫生改革的筹资理论,以城镇居民家庭为视角,通过对居民卫生服务利用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生活支出的考察,评估和研究我国城镇地区在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后,当前卫生筹资体系下城镇人群卫生服务利用与卫生筹资公平性及财务风险保护情况的变化,为城镇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现实参考.具体目标包括:

1.基于卫生改革的筹资理论,描述分析我国“全民医保”制度在城镇地区的发展、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全民医保制度的筹资体系现状,

2.实证分析全民医保背景下城镇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及公平性现状,

3.实证分析全民医保背景下城镇人群的卫生筹资及公平性现状,

4.实证分析全民医保背景下城镇人群的财务风险保护现状,

5.实证分析全民医保背景下城镇人群的健康水平及促进现状,

6.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改善我国现有城镇医保制度筹资方式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

(一)卫生筹资体系的效应分析框架

本研究将卫生系统强化的监测和评价框架与卫生改革发展框架相结合,同时舍去原有框架中针对供方的评价内容,来评价和分析我国全民医保推进下卫生筹资体系的效应.利用家庭卫生服务调查的实证数据,对“全民医保推进”——“城镇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筹资公平性评价”——“城镇居民健康状况、财务风险保护的影响”这一结果链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

(二)资料来源

1.抽样调查

本研究根据中国各省市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选择第一批居民医保试点城市中的西部和东部城市各一个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项目开展、资料获取的可行性,在西部试点城市中选择陕西省宝鸡市作为样本城市,在东部试点城市中选择浙江省杭州市作为样本城市.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两个城市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居民家庭,并以家庭中全体城镇户籍居民为调查对象(常住非户籍居民不纳入调查),作为我国城镇地区居民的样本代表,分析其卫生服务利用及筹资现状.本研究通过连续三年(2009、2010、2011)的入户调查,对两个样本城市家庭成员的相关卫生服务利用及筹资数据进行连续性收集和监测.同时调查根据第一轮调查进行回访的原则,考察同一家庭在三年内的变化情况.

2.二手资料收集

包括查阅国内外全民医保及卫生筹资研究,回顾*政府、宝鸡市和杭州市政府关于城镇地区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推进等重要政策文件,以及查找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国家卫生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样本市卫生局、劳动及社会保障局等主要政府部门数据统计结果.

(三)分析方法

1.文献回顾及归纳

对收集的文献及政策文件等二手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我国医保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全民医保”实施的必然性,以及卫生筹资系统的现状.

2.卫生服务利用及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分析

通过比率比较、Gini系数、集中指数、卫生服务利用的标准化及水平不公平指数、Kakwani指数等对样本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卫生筹资公平性做实证分析.

3.财务风险保护分析

测算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析家庭遭遇灾难性卫生支出打击的严重程度等,反映现有医保及卫生筹资系统下人群受财务风险保护的强度.

4.人群健康状况分析

以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进行测量,描述15岁及以上居民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考察居民健康水平的变化.

5.统计分析工具

家庭入户调查资料以Epidata3.1进行录入,并导入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新医改实施对我国全民医保建设和卫生筹资系统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新医改实施前,我国的卫生系统和卫生筹资上存在着个人支出负担较重、医疗保险保障不足、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较低、地区及制度间卫生筹资不公平的问题.随着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实施,我国首次明确了“全民医保”的目标,在新医改实施下我国卫生筹资体系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从筹资来源和筹资形式上来说,新医改下卫生筹资的重要目标是放大政府财政筹资和社会保险筹资的功能,其目的是要降低个

人*支付的比例,符合了全民医保卫生筹资体系建设的要求,值得称道.(二)我国已建立基本的全民医保体系且覆盖面较广、制度建立较完善

本研究以杭州和宝鸡作为东部城市中西部城市的样本代表,调查显示两城市的基本医保覆盖面已达到95%以上,样本城市的城镇基本医保的覆盖情况非常良好,从覆盖面上来说基本达到了全民医保的要求,显现了新医改后全民医保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两个城市的医保制度运行情况、筹资方式及保障待遇上来看,目前的城镇基本医保制度能够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筹资及保障方式.两个城市作为城镇居民医保改革试点的第一批城市,居民医保的政策也在这几年间不断的调整,筹资水平和保障待遇逐步提高,表现了政府尽最大可能来减轻居民的医疗经济负担的决心.

(三)不同地区间、不同医保制度间的卫生筹资及保障待遇差异明显

我国目前不同地区的医保采取属地化管理,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不同地区间的筹资及保障待遇差距明显.保障待遇方面杭州两类城镇基本保险的门诊保障水平都较高,宝鸡的城镇基本医保则主要是“保大病”,门诊方面的补偿待遇较低.此外,居民医保的筹资主要由政府财政投入,筹资水平远不如职工医保,因而导致两类医保人群在保障待遇上的差距.无论从地区差异还是制度差异来说,我国目前的全民医保还仅处于最基本的阶段,不同人群的差距容易造成不公平的现象.

(四)不同地区及医保参保人群间的门诊及住院服务利用存在差异

由于杭州和宝鸡在卫生筹资及医保保障制度上的差异,使两个城市居民的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产生了较大的区别.杭州的卫生筹资水平较高,对门诊的保障力度较大,因而杭州的门诊服务利用率较高.而宝鸡在门诊方面的筹资水平较低,保障水平也较低,制约了宝鸡居民门诊服务的使用.但住院率上则呈相反的情况,宝鸡年住院率反而高于杭州,反映出宝鸡居民由于住院保障力度相对门诊高,可能发生多利用住院服务来治疗原本能够通过门诊治疗的疾病,导致了住院率的上升.本研究利用卫生服务标准化的方法计算了门诊和住院次数的集中指数和HIwv指标,结果反映近三年来两个样本城市门诊服务利用在不同经济水平人群中的公平性较为良好,但住院服务利用上两个城市都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经济水平高的人群能更多的使用住院服务.目前的全民医保体系和卫生筹资水平对住院服务的使用并没有起到根本性的改善.

(五)城镇地区医疗费用个人承担比例仍较高且存在地区和制度间的差异

数据结果显示了由东西部城市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所导致的医疗费用水平上的差距,这一差距在住院费用上体现的更加明显.从医疗费用个人承担比例上看,杭州的门诊保障待遇水平较高,个人需要承担的自付费用比例仅在35%左右;宝鸡的门诊补偿待遇则较低,尤其是居民医保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医保报销,基本上全部依靠个人自付来承担.住院保障上两个城市之间的差异较小,杭州个人承担的比例在40%左右,宝鸡个人承担比例在45%左右.从个人承担比例上看我国全民医保就保障力度而言仍然处于非常基础的水平.而比较两类城镇基本医保制度,结果显示职工医保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其个人承担的比例都比居民医保要低.不同地区和医保制度间的差距,意味着城镇地区卫生筹资存在水平不公平现象.

(六)城镇地区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及累进性较差

通过各类卫生支出集中指数、各类经济能力衡量标准的Gini系数以及Kakwani指数等指标来评价目前我国城镇地区卫生筹资的公平性,结果显示新医改实施后全民医保体系下我国目前城镇地区的卫生筹资仍然属于累退性.各类Kakwani指数都呈负值说明卫生筹资在低经济水平家庭中的比重要高于其所对应的经济能力的比重,对于低经济水平家庭来说卫生筹资的负担更重.通过再分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筹资后的经济水平分布比筹资前的不公平程度加剧,卫生筹资的累退性带来的不公平也容易引起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从而影响人群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

(七)城镇地区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仍较高

数据结果显示杭州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在11%左右,宝鸡的发生率为15%左右,这一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家庭的*卫生支出对家庭生活水平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虽然全民医保的覆盖面较广,但通过卫生筹资并没有给家庭的财务风险带来较好的保障.灾难性卫生支出家庭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未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家庭,其卫生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平均在60%,与界定标准40%的差距较大.是否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集中指数显示了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比较偏向于低经济水平的家庭,低水平家庭的财务风险保护状况较为不理想.

(八)城镇地区人群健康状况变化未显示明显的改善

利用EQ-5D量表对调查人群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评价,总体上EQ-5D的VAS得分和指数得分反映杭州和宝鸡城镇居民的平均健康水平尚处于良好的水平.考虑到本研究三年间采用回访的方式进行调查,可能受回访居民年龄增长带来的健康水平下降的影响,EQ-5D两类得分都显示了三年间略有降低的情况.现有结果说明新医改实施后的三年内,全民医保的覆盖并没有给城镇居民带来实质性的健康状况改善,居*观上并未认为自己的健康水平有所提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政策对于健康状况的改善效应有其滞后性,在新医改实施后的前三年短时期内,通过调查数据反映出的居民自我认知状况尚不能充分反映真实的健康状况改变,仍需要通过长期的监测来评价居民的健康状况改善.

五、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和提高社会保险筹资水平,降低医疗费用个人承担比例新医改实施后的近3年政府已经投入8500亿元用于卫生事业发展,但从城镇地区居民的服务利用和卫生筹资变化上看,投入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居民卫生筹资的不公平状况.因此,政府的大力投入应当继续保持,不仅需要保证居民的参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医保保障待遇,进一步降低卫生筹资中个人承担的比例.

(二)在提高卫生筹资公平性的同时注重卫生筹资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在目前卫生筹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坚定不移的支持基层卫生机构的发展,支持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卫生服务、基本药物的提供,同时探索供方支付方式改革、需方过度服务需求的控制等,通过与卫生筹资相关的各类配套政策的实施和管理,促进卫生筹资的效率,提高全民医保体系的保障力度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

(三)推动城乡统筹和制度统筹,提升统筹层次,缩小区域性差异和制度性差异

不同城市间的区域差异和不同医保制度之间的差异是造成卫生筹资水平不公平的重要原因.政府应着重对中西部城市或其他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的财政投入,缩小不同区域间的保障水平差距;同时继续提高居民医保的保障水平,使其向职工医保的保障待遇靠拢,尤其针对居民医保门诊的保障应逐步提高补偿水平,缩小不同医保人群的保障待遇差距.

(四)在医保筹资中引入累进性的筹资机制

目前我国卫生筹资体系的累退性,一部分原因是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中并没有根据个人的经济水平采取不同的筹资比例,因此需要建立符合公平要求的医疗保障筹资机制,做到政策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群倾斜.

(五)强化医疗救助作用,重点帮助灾难性卫生支出家庭

灾难性支出家庭对于卫生筹资公平性的影响非常大,降低灾难性支出家庭的比例可以明显改善家庭卫生筹资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医疗救助制度已经发展相对较为成熟,通过对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测算,可以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发挥医疗救助制度对弱势人群的保障力度.此外,不仅要强

第三篇医保论文范文模板:全民医保目标下医疗保障制度底线公平研究

研究目的

在全民医保的背景下,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的底线公平进行理论探讨,为全民医保目标的实现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通过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设计与运行效果比较,评价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中底线公平的实现情况,分析不公平形成的制度性原因,在典型地区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寻有利于底线公平实现的保护性因素;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底线公平为指向的全民医保目标实现策略.

研究方法

引入灾难性家庭卫生支出的概念,测算医保制度底线补偿水平;利用政策过程理论中的夏康斯基模型构建制度分析框架,进行多制度之间的比较,最终对制度的底线公平实现情况进行判断,并对制度差异进行制度性归因.

资料来源:

1.在中外文数据库以及其他相关网站以“全民医保”、“底线公平”、“医疗保险(保障)”、“公平”等词形成检索策略,完成文献检索,同时收集国家出台的三种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文件及其配套文件.

2.现场资料收集.包括:

(1)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文件

(2)医疗保险管理数据库中参保人病历首页信息

在河南省Z市,收集了2007年12月——2008年3月期间,14家定点医疗机构中的城镇职工医保患者与城镇居民医保患者的住院病历首页信息7354条,对病种进行频数分析后,选择920例冠心病(ICD10编码为125.101)患者信息.

在广东省S市,收集了2008年6月——2008年12月期间,59家定点医疗机构中的综合医保、住院医保与农民工医保混合痔(ICD10编码为184.102)患者住院病历首页信息2104条.同时收集了2008年S市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情况统计报表.

3.其它资料来源

(1)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报告、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初步结果(已公布)等.

(2)湖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医保处关于三项医保政策比较的课题报告(内部资料)

定量资料分析方法:

对住院费用、个人*自付费用以及住院天数进行描述性分析(均值、标准差计算);对不同医保制度下的费用信息和住院天数进行单因素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不同医保患者的就医机构分布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 12.0专业统计软件处理.

研究结果

1.在底线公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底线公平的三方面要求及具体标准:首先,公平参保.有参保权利公平和参保能力公平两方面要求,即一是医保制度将所有人群覆盖;二是个人筹资所占的比例应不超过筹资总水平的50%.其次,医保制度应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中的大病住院医疗保障作为底线目标.第三,医保制度实际补偿水平的底线标准.选择10%作为灾难性家庭卫生支出的临界值,测算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际补偿比的底线水平是55.22%,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际补偿比的底线水平为54.72%.

2.在对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进行政策分析与运行效果比较后发现,三种制度在覆盖对象、筹资水平与方式、筹资主体、待遇水平等方面均有差异,且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较为接近,城镇职工医保与二者的差异明显.具体表现在(1)在制度安排上,三种医保制度覆盖全体人群,但是实际参保率差别较大,城镇职工医保为44.2%,城镇居民医保为12.5%,新农合为91.5%.在筹资责任的分担上,城镇居民医保中的个人筹资负担较重,超过了50%.而城镇职工医保与新农合制度中,用人单位或政府承担主要筹资责任,个人筹资负担较轻.(2)三种制度均对大病住院基本医疗提供保障,而门诊保障在三种制度中并不统一.(3)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住院费用补偿比最高(66.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次之(4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较低(34.6%).

3.在对三种制度差异进行归因分析后发现,(1)制度建立时的社会背景对底线公平实现有重要影响.城镇职工医保的建立背景决定了该制度具有提供较高保障水平的初始目标,有利于底线要求的实现.而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则将从无到有地建立制度作为主要目标,没有对保障水平提出初始目标,因而使得制度之间出现不公平.(2)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城镇和农村的医保制度同步同水平发展,是造成底线不公平的原因.(3)制度理念的偏倚是造成底线不公平的另一原因.效率优先的理念被用于指导医疗保障制度,过度强调筹资的责任,以经济水平为前提对人群进行选择或排斥,没有充分体现筹资垂直公平的理念.

4.对S市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综合医保、住院医保和农民工医保制度)进行分析后发现,(1)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覆盖率达到94.28%.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加入同一制度,即综合医保制度.(2)三种医保制度筹资差异显著,用人单位承担了在职和退休人员的主要筹资责任,政府对城镇居民中的弱势群体参保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而普通城镇居民参保时个人承担主要筹资责任.(3)三种医保制度对住院和门诊均提供保障,综合医保实行个人账户,住院医保和农民工医保实行门诊统筹.(4)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不同.单病种分析结果显示,综合医保人员的住院率和平均住院天数均高于其他两种制度;综合医保人员倾向于选择*医院和专科医院,住院医保人员倾向于选择二级医院,农民工医保人员倾向于选择一级医院.(5)次均住院费用、统筹记账费用,综合医保均高于住院医保和农民工医保,实际补偿水平三者却相差不大,综合医保82.09%,住院医保80.87%,农民工医保73.28%,且均高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底线补偿水平(55.22%).农民工医保的筹资补偿效率最高,为483.67,而综合医保的筹资补偿效率为79.53.

医保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医保文章 大学生适用: 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医保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医保论文范文选题

研究结论

1.在全民医保目标下,底线公平指的是全体国民都有获得基本医疗保障的权利与能力,并且每个人都能获得一个基准水平的保障,这个基准的保障水平并不因个人所加入制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机会公平对底线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参保机会的公平要求人们有平等参保的权利,同时也要有平等参保的能力.静态来看,目前的制度安排已经将城乡不同从业情况的人群考虑在内,实现了全民有保可参.但是如果考虑到人口的流动,则在操作上带来问题,使一些人员难以参保.应参保而未参保的情况在城镇职工医保中表现明显,用人单位是主要的因素.而城乡居*要依靠政府体现筹资责任,以提高其缴费能力.

3.为了避免医疗费用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具有一定补偿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才应被视为是有效的制度.对三种医保制度的目标定位存在一定误区,即过度依赖筹资水平来定位制度的保障水平.新农合制度虽然筹资水平较低,但是农村居民对该制度提出的抗风险的要求并不明显低于城镇医保制度.因而对三种制度保障水平的定位不能简单地按照筹资水平进行排序.

4.城镇职工医保的实际补偿水平达到了底线要求,而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偿水平较低,尚未达到底线要求.认为三种制度的差异是不合理差异,整个体系出现了底线不公平,需要尽快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保障水平.

5.S市在筹资差异显著的三种制度间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底线公平.(1)筹资水平对补偿水平的影响并不绝对,客观存在的筹资水平差异并不是制度之间出现底线不公平的必然原因.S市的经验是,在住院医保和农民工医保中制定了强制性的社区首诊政策,通过引导人们基层就医,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提高有限基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低筹资医保制度的补偿水平.(2)不同制度筹资的差异性客观存在,制度之间保障能力的差异也因此客观存在.为了避免将这种制度性的差异强加于个人,应当在参保环节增加柔性调节机制,即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人们根据自身情况在不同制度间作出选择,从而维护整个体系的公平.

6.社会环境影响着制度目标与理念的确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实现全民医保目标,需要明确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定位,重塑公平理念.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是一种筹资制度,也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福利与公平是其基本属性.以人群受益的均等性为出发点的底线公平理念是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指导理念.具体包括机会平等、医疗服务利用与医保待遇上的水平公平、筹资上的垂直公平.

7.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底线公平为指向的全民医保目标实现策略,包括:

(1)增强医疗保险制度的可及性,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率.扩展筹资方式,除政府补助、用人单位与个人分担外,探索慈善救助、帮困基金无息贷款等其他筹资形式;探索弹性缴费机制,平滑时间序列上部分人群的筹资不稳定性;优化简化参保程序,提高制度可及性;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与激励,提高其参保积极性.

(2)淡化个人身份,探索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城乡差异不明显的地区,探索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和新农合制度的统筹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可以进一步探索城镇职工医保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统筹发展模式.

(3)增强政府责任.包括增强政府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参保筹资责任,缩小与城镇职工的差距;也包括增强政府在经济、社会等发展中维护社会公正的责任,提高多种公共政策的综合利贫效应,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正.

(4)构建以底线公平为指向的广泛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

(5)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制度的控费功能,引导人们到基层就诊,减少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基金补偿效率与水平,改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公平性.

第四篇医保论文范例:医保预付制的实施效果

1990年代以来,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重并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为此,近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论题,对医疗领域究竟是否应该搞市场化改革的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2008年发布的新医改《征求意见稿》对中国的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强化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完善支付机制,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付费等方式,建立激励与奖惩并立的有效机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市于2009年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总额预算支付方式(本文将其简称为“医保预付制”)的试点.

为了深入研究医保预付制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利用难得的微观数据深入检验医保预付制对于医院接受病人的数量、医生对于不同类型病人开出的各种检查、化验和其他费用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同时探讨该政策实施效果对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启示,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一、比较研究

我们在基于回顾中国1990年代以前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进程的基础上,对外国的各种医疗收费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并深入分析不同收费制度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同制度对于医疗服务质量、政府的医疗预算开支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国际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针对中国的问题和中国的试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进行科学的政策调整.

二、分层医疗市场角度的理论分析

基于中国的医疗市场现状和特点,我们认为中国的医疗市场是一个分层的竞争市场:供给方包括公立和私立医院,需求方包括自费病人和公费病人,由于只有公立医院向公费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因此这个市场既有分层又有竞争.在这样的市场上实施医保预付制,必定会对不同类型的医院和医生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对不同类型的病人所面临的医疗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在达到市场均衡的情况下,该政策在分层竞争市场上对于医疗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对不同类型的病人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这样的理论分析将有助于指导政府调整相应的医疗管理公共政策.

基于分层医疗市场的特征,由于自费病人能够“用脚*”来选择去公立医院或者私立医院购买医疗服务,而公费病人只能到公立医院去购买医疗服务,而且由于医保预付制给医院增加了一个紧的预算约束,因而医保预付制一方面增强了公立医院对于公费病人的卖方垄断地位,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公立和私立医院对于自费病人的竞争,因此,会对两类医院提供给两类病人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这里指治疗同样疾病使得病人支付的全部开支,而并非指药品的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该政策会使得不同类型的病人的福利状况分别发生好转或者恶化的结果.为了便于分析,我们还将采取如下策略:在分析医保预付制对于分层医疗市场上的医疗价格的影响时,我们假设医疗服务质量给定;对称地,在分析医保预付制对于分层医疗市场上的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时,我们假设医疗服务价格给定.

三、实证研究

仅仅进行分层市场的理论分析并不能直接揭示医保预付制的试点能否达到降低医疗服务的价格的核心目的,也不能更加细致地揭示医生和医院在医保预付制所带来的硬预算约束下的行为的改变,因此,本文还将利用来自上海市几家医院的面板数据以及长海医院的门诊病人数据和住院单一病种病人的详细数据对医保预付制对医院接受病人的数量、对病人开出的各种化验和检验的数量以及分类的各种医疗开支的影响展开全面的实证研究.

本文的实证研究可以回答如下实证命题:第一,医保预付制是否使得医院层面明显减少公费病人的接收,从而明显降低医院整体上提供医疗服务的病人的数量第二,医保预付制是否使得医院层面降低病人的开支或者其他指标比如能否有效降低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医药费或者住院费等第三,医保预付制的试点能否有效降低门诊病人的医疗开支第四,医保预付制的试点能否有效降低住院病人的医疗开支第五,医保预付制是否会推动医院和医生采取策略性行为——上半年继续放松约束,到了后半年加大力度以节约预算开支或者他们是否会通过少开药品、推诿重症公费病人来节约预算开支第六,医保预付制对于预付内病人、预付外病人、自费病人的住院天数、化验或检查的数量以及各种医疗支付水平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

本文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所得到的核心结论包括:

第一,如果公立和私立医院在医疗服务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展开价格竞争,如果没有实施医保预付制,则市场达到均衡结果时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相同,它们为自费病人提供的服务价格达到社会最优,价格水平最低,病人福利达到最大化,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向他们销售医疗服务并实现零利润;但对公费病人而言,公立医院会索取高于自费病人的价格,此时,公立医院可能会获得正的经济利润,但是这种均衡结果并非社会最优,公立医院通过向公费病人收取更高的费用而从政府那里获得大于零的经济利润;自费病人的医疗价格由自由竞争市场决定,因此均衡价格达到社会最优;公立医院对公费病人是一个垄断的医疗服务供给者,因而公立医院对于公费病人没有积极性降低价格,并且公费病人可以报销,因而提供相同的服务,公立医院会利用垄断力量向公费病人索取的价格更高.

第二,如果公立和私立医院在医疗价格一致的情况下展开医疗服务的质量竞争,则在没有实施医保预付制的情况下,公立医院为争取更多的自费病人,会为自费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由于公立医院对公费病人有垄断力量,因而提供给公费病人的服务质量低于提供给自费病人的服务质量.私立医院向自费病人提供的服务质量是最高的;并且,私立医院向他们提供的服务质量也是社会最优的;公费病人从公立医院那里获得的服务质量最低;总之,自费病人从私立医院那里获得的服务质量最高,而从公立医院那里获得的服务质量略低,但是要高于公费病人从公立医院所获得的服务质量.

第三,实施医保预付制可能带来如下正面效果: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对自费病人的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都有可能会上升,因而自费病人将从中受益,这是因为:由于自费病人可以“用脚*”,而预付制的实施降低了公费病人对于公立医院的“吸引力”,因此自费病人成为了“香饽饽”,因而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公立医院给自费病人提供的服务质量更高;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公立医院给自费病人提供的服务价格更低.

第四,实施医保预付制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包括:对医保病人而言,公立医院服务质量下降,例如医院可以采取推诿收治重症病人、少开必要的药品或服务来减少预算开支;另外,公立医院和医生也可能会对公费病人采取“以邻为壑”的策略——多用自费药,少用预算目录内药品.

第五,本文基于上海市6家3级特大医院7个单一病种2000-2010年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医保预付制的实施使得病人平均住院费用下降了20%;但是每家医院平均接收的病人总量下降了30%.

第六,本文基于长海医院2008-2010年18175个门诊观察值的研究发现:门诊医生在没有试点医保预付制的情况下上半年和下半年的行为无明显改变;但是门诊医生在实施医保预付制后,下半年的行为与上半年行为有明显改变:相对于上半年,医生在下半年对“诊疗费”、“治疗费”、“摄片费”、“中成药费”、“中草药费”和“其他费用”以外的所有检查、化验和医疗支出方面采取了紧缩医疗开支的策略.

第七,本文基于长海医院2008-2010年12750例17个单一病种住院病人样本的研究发现:对于有医疗保险的病人而言,预付制的实施能够显著降低他们的普通检查费用、自费药品费、手术材料费、检查费、中草药费和其他费用;但是,实施了预付制后,他们的医保药品费、住院费、诊疗费、治疗费、护理费、化验费、输氧费、西药费和中成药费均有显著上升;总体而言,后者上升的幅度超过了前者下降的幅度,因而他们支付的总费用却上升了6.6%;在实施预付制之后,相对于自费病人,预付内病人的大型检查数量、化验数量、大型检查费用、医保药品费、住院费、治疗费、护理费、手术材料费、化验费、摄片费、西药费、中成药费、中草药费、其他费用和总费用都显著更低,总体而言,保持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他们的总费用比自费病人低了4.6%.

第八,将前面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医保预付制对门诊病人的费用压缩效果明显,但是对住院病人的费用压缩效果并不明显,本文认为,对于住院病人而言,若压缩将会影响患者诊疗政策,引发纠纷和事故,这比超额预算带来的负面后果更大.因而,医师在面对此矛盾时,更重视住院病人的医疗安全和质量.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从如下五个方面构成了对现有文献和对于医保预付制进行政策评价的创新:第一,本文首次从分层医疗市场的角度对公立和私立医院的服务质量、价格竞争进行了论证,并对预付制前后医院服务效率的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本文首次应用上海市6家3级特大医院7个单一病种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预付制前后费用变化展开实证分析;第三,本文首次应用长海医院2008-2010年17个单一病种住院病人样本及门诊病人样本对预付制前后费用变化展开实证研究;第四,本文首次对医生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对医保费用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第五,本文首次尝试用具有代表性的100种抗生素编制了医药用品价格指数,从而能够利用这一指数来进行跨期比较医疗支出时无法控制的价格水平上升的因素,使得各种医疗支出水平的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更加科学和精确.

当然,本文还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由于研究数据的限制,本文没有对分层医疗市场的理论分析结果提供证据;第二,没有完全解决好实证中的内生性问题.而这些局限则构成了未来研究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五篇医保论文范文格式: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如制度覆盖面、参保的强制性、筹资方式和标准、待遇水平、管理体制等城乡二元特征.城乡二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出现就是最好的印证之一.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在揭示城乡二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特征与原因,以及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理论框架方面虽然做出了一些很好的尝试,但总体而言尚不够全面和深入,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内涵是什么如何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定标准和指标体系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运行机理是什么阻碍全民医保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因素有哪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卫生财政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如何推动和促进全民医保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进程而这些关键问题的解答显然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健康消费公平理论和标准的指数分解方法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完善有关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理论框架,并对我国全民医保、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践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全文共七章,除第一章导论以外,第二至第三章是本文分析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章是有关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机理分析.第四至第五章具体考察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二元结构的制度沿革,并从制度比较和经验分析两个层次来分析城乡二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公平效应,提出统领全文的核心观点,即健康消费公平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理论的前提和归宿.第四章从制度变迁、制度比较、根源考察及制度创新和实践等视角全面考察城乡二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和现状;第五章以健康消费公平理论为指导,运用多种指数分解方法综合考量城乡健康消费差距,量化城乡二元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效应.第六章至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在借鉴典型国家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总体构想与具体的政策建议.第六章总结了北欧、欧洲大陆、东亚和拉美四种全民医保模式,并从全民医保影响因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排和政府责任等视角提炼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七章为本文的政策建议部分,从基本原则、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总体构想、制度整合与衔接、完善卫生财政、整合城乡医疗救助等角度全面、系统地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政策体系.

本文试图逐步通过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政策建议.首先,运用经济学理论构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福利经济学、公共产品理论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归纳和总结,为本文的主题奠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保险学、健康经济学相关理论,明确指出全民医保是中国新医改的精髓和基本方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是全民医保进程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次,分析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变迁,探讨二元医保格局在参保对象、筹资方式及标准、待遇水平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差距,从经济、制度、财政体制和思想等角度分析城乡二元医保格局的形成原因,此外,对各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创新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再次,运用健康消费公平理念对城乡二元医保格局进行了规范分析,并结合多种分解指数方法对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健康消费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总结和借鉴典型国家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发展的模式选择和制度设计,从财政视角提出完善卫生财政的政策建议.

本文综合采用了以下方法:一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研究过程中,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理论、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历史沿革、城乡二元医保格局的成因等分析以定性为主;而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差异等分析以定量为主.二是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在理论上,以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作为基础;在具体政策建议中,综合统计学、管理学和保险学相关知识提出建立和完善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框架的基本构想.三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进行分析评价,尤其是选取我国东、中和西部三地区典型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模式作为实证研究的例子来进行考察,以期描述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真实现状.从公平理论进行合理的过渡到健康公平理论,强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平取向,针对当前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碎片化”特征和城乡差距等现实问题,提出以健康公平为目标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策略和政策建议.四是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国外不同的医疗保障模式、制度架构、全民医保进程、城乡一体化整合和衔接等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全民医保发展运行的一般规律,吸取外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教训,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尤其是实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的管理方法等,同时对国内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试点创新和改革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从中寻找可借鉴的经验.

本文的创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医疗卫生市场的特殊性引起的市场失灵和政府介入医疗卫生市场活动产生的政府失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详细分析了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一般规律,指出全民医保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大方向和基本策略,城乡一体化是全民医保进程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打破当前的城乡二元医保格局对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全民医保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运行机理分析基础上,尝试性地构建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可以分成三大系统,公平系统、效率系统和政府责任系统.三是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阿特金森指数对城乡居民健康消费不平等进行了分解分析,指出城乡二元医保悬殊的缴费水平、支付水平、管理体制等因素对城乡居民健康消费不平等有着显著的影响.而最近几年以来,农村内部和城镇内部健康消费不平等逐渐缩小,这与得益于城乡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和实施.

本文的不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本文在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定量分析方面,运用相关分解指数方法考察了健康的消费公平效用,未深入的运用计量经济学中更多的方法进行建模和检验,这些都是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问题,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方法也有待于结合中国的现实数据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检验和修正.二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无疑会跟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密切相关,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各级政府的财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民政等多部门的协调联动,因此,在对策部分的政策建议在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方面仍有待加强.


https://www.mbalunwen.net/yuzhou/92454.html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医保论文范文资料.

医保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医保论文选题 医保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医保专著类参考文献 医保核心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医保论文大纲范本大全 医保论文提纲如何写
《医保论文范文参考 医保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医保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