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库 > 文章内容

森林培养论文范文参考 森林培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森林培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6

森林培养论文范文

森林培养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森林培养论文范文参考: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研究
  2. 第二篇森林培养论文样文:长白山主要林型土壤酵母菌功能多样性的研究
  3. 第三篇森林培养论文范文模板: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
  4. 第四篇森林培养论文范例:中国清代以来林政史研究
  5. 第五篇森林培养论文范文格式:季节性冻融对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与生化特性的影响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森林培养论文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森林培养论文范文参考: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研究

本文选择我国浙江绿茶产区为主的代表性茶园,包括不同理化性状、茶园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等典型土壤为研究材料,以不同生产力水平和植茶年龄茶园,及附近森林和蔬菜土壤为重点,采用田间调查与实验室培养相结合,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微生物分析技术,对茶园上壤微生物量、硝化作用强度、硝化微生物的种类及N2O释放特点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浙江75个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C)在38.1-607.2mg/kg之间,平均为208.1mg/kg;微生物量C占总有机C的比例在0.21%-4.55%之间,平均为1.25%.微生物量氮(茚三酮反应态N)在1.76-76.14mg/kg之间,平均为20.67mg/kg;微生物量N占全N的比例在0.26%-9.09%之间,平均为1.80%.微生物量磷(P)在未检出到60.07mg/kg之间,平均为14.93mg/kg;微生物量P占全P的比例在0-10.20%之间,平均为3.06%.与多数耕地或森林土壤相比,茶园土壤微量物量C和N,以及微生物量C占总有机C的比例和微生物量N占全N的比例均偏低,但微生物量P与其它土壤相当,微生物量P占全P的比例高于其它土壤.

2.茶园土壤微生物量受生产力水平、植茶年龄、pH、施肥量和茶树种植模式的显著影响.随着茶园生产力水平和植茶年龄的提高,土壤pH明显降低,有机C、全N、全P和有效态营养元素含量显著提高.微生物C、N和PLFAs含量表现为森林>,低产>,高产>,中产茶园:土壤微生物C和ATP含量表现为50年>,9年>,森林>,90年生茶园,微生物量N及微生物量N占全N量的比例表现为森林≥9年>,50年>,90年生茶园.茶园土壤pH低是导致微生物量少和生长代谢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除微生物量P外,微生物量C和N、微生物商、土壤基础呼吸速率和代谢商均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适量施P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P,但过量施N降低微生物量C和N含量;随着茶园施氮量的提高,土壤微生物商C、N和P均呈极显著降低的趋势.对磷酯脂肪酸(PLFA)的分析表明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茶园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树龄的增加呈连续有规律的变化;PLFA标记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和真菌的数量;茶园土壤PLFA标记真菌和细菌的比例显著高于森林土壤,且PLFA标记真菌与细菌比例与代谢商呈显著负相关(R2等于0.93,p<,0.05).茶园由常规种植向有机种植转换有利于提高土壤pH和有机C含量,有机茶种植年限越长,pH和有机C含量越高.茶园有机种植方式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和P的含量及微生物商C、N和P的比例,改善茶园土壤质量.

3.尽管土壤pH很低,茶园土壤存在较强的硝化作用.浙江为主共130个茶园土壤的NO3--N含量在0~286.8mg/kg之间,平均为41.7mg/kg.其中低于20mg/kg的样品占41%,超过100mg/kg的样品占12%.茶园上壤净硝化速率在-6.08-6.54mg/kg-d之间,平均1.62mg/kg-d,约有10%的土壤处于N固定化状态.极大多数NO3--N含量特别高的土壤施N量高、pH低于4.0,净硝化速率呈负数,土壤中积累的NO3-是大量施氮的结果.15个茶园土壤总硝化速率在0.75~11.56mg/kg.d之间,平均为4.66mg/kg.d.土壤微生物对NO3--N的同化速率在0.29~7.67mg/kg.d之间,平均为3.01mg/kg.d,占总硝化速率的33.7%~76.7%,平均为61.5%;茶园土壤与pH呈中性的蔬菜土壤差异不大,但显著高于森林土壤.

4.土壤硝化速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土地使用类型(土壤植被)及其管理水平,与茶树种植模式和植茶树龄也有较大的关系,与土壤pH的关系则相对较小.蔬菜、茶园和森林三种土壤比较,蔬菜土壤的硝化速率最高,茶园土壤次之,森林土壤最低;不同生产力水平茶园比较:高产>,中产>,低产茶园.施肥对土壤硝化速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施N量的提高,土壤硝化作用随之增强,氮肥是刺激和促进硝化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重要因素.加入到蔬菜土壤的NH4+被迅速硝化,使土壤硝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表现为一级动力学方程,而加入到茶园和森林土壤中的NH4+被逐渐缓慢硝化,在35天的培养期内硝化的NH4+占60%~80%,硝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变化呈直线方程.适当降低茶园施N量,平衡供应土壤养分对于提高N素利用率,减少土壤NO3--N积累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有重要意义.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的净硝化速率表现为有机茶园>,常规茶园>,荒芜茶园,不同植茶年龄土壤的总硝化速率表现为50年>,90年>,9年生茶园>,森林.土壤中添加不同剂量的CaCO3后,总硝化速率没有随pH的提高而增加.

5.导致酸性茶园土壤具有较强硝化活性的主要微生物是硝化古菌,而非硝化细菌.传统培养法没有检测到高生产力水平茶园土壤氨氧化细菌.DNA检测表明茶园土壤中硝化古菌(AO A) amoA基因拷贝数在5.5×,104至2.4×,107/g之间,平均为1.36×,107/g,茶园土壤明显高于森林土壤;土壤硝化细菌(AOB) amoA基因拷贝数在未检出至4.40×,106/g之间,平均为1.20×,106/g.土壤硝化势与硝化古菌amoA基因拷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但与硝化细菌amoA基因拷贝数的相关性不明显,土壤pH与硝化古菌amoA基因拷贝数的相关性不明显,但与硝化细菌amoA基因拷贝数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AOA与AOB amoA基因拷贝数之比随土壤pH的降低呈指数曲线显著提高,表明AOA是酸性茶园土壤硝化作用的主要微生物.茶园土壤AOA和AOB群落组成随上壤pH和施N量发生变化,不同石灰施用量茶园土壤间AOA群落组成、高N与低N施肥土壤间AOB群落组成有显著区别.不同基因型的AOA和AOB种类对土壤pH和施N量具有不同的要求,说明不同种类的AOA和AOB对土壤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的要求.

6.茶园土壤具有较高的N20释放速率,施氮量高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浙江142个茶园土壤N20释放速率在0~4960μg/m2.h之间,平均为467μg/m2.h.不同土壤类型间表现为:高产>,中产>,低产茶园和菜园>,森林土壤.土壤N20释放速率的年周期变化与气温(地温)变化一致.随着施N量的提高,N20释放速率显著增加.茶园土壤N20-N占施N量的比例在1.43%-3.44%之间,平均为2.28%.N20释放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提高明显增加,土壤含水量与施N量存在一定的正交互作用,上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释放的N20也显著高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但pH对土壤N20释放速率的影响不大.土壤中添加杀菌剂会明显降低N20释放速率,N20释放速率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正相关,表明茶园土壤释放的N20主要是生物反硝化产生的.

第二篇森林培养论文样文:长白山主要林型土壤酵母菌功能多样性的研究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作为凋落物(litter)的分解者具有矿化作用,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转化与循环的主要动力,是森林生态系统得以成立的必不可少的生物类群.微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分布广泛,包括酵母菌(yeast)在内的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量最大的类群.具有发酵功能的酵母菌,是以芽殖或裂殖方式繁殖的单细胞真菌,其发酵产物及菌体均可被植物或其他微生物利用,同时,又是生物化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材料,而成为微生物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对酵母菌的种类研究所鉴定的酵母菌数量呈现迅猛增加的态势,而对酵母菌的生态作用,尤其是酵母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的不多.长白山是我国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拥有阔叶红松林(Pinus korainsis forest)、云冷杉林(Picea and Abies forests)、岳桦林(Betula ermanii forest)多种林型,代表了欧亚大陆的东北部典型的自然植被特征.本文以长白山主要林型土壤酵母菌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微平板、GC-MS、HNMR、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手段与方法,对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山杨林(Populus davidiana forest)、云冷杉林、云冷杉林-岳桦林过渡带以及岳桦林六个主要林型土壤酵母菌的分布、功能多样性以及酵母菌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长白山主要林型酵母菌分布具有典型的特征,在垂直分布符合线性回归模式,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等于12.20683-0.35143x(x为土壤深度,cm,y’为酵母菌数量取对数的值),基于绘制的森林土壤酵母菌的分布模式图,可以看出土壤酵母菌剖面层的垂直分布符合“针颈”状漏斗式分布模式,且主要集中在土壤半分解层(土壤发酵层)和表层土壤.从水平分布上来看,由于受环境异质性制约,森林土壤酵母菌的水平分布不是均匀的,根据分布图式,呈现“云状”分布.根据野外观测结果的统计,长白山森林土壤酵母菌数量分布存在季节性变化规律,7月最为丰富,到8月、9月呈现下降趋势,而10月又出现明显上升趋势.(2)森林酵母菌的发酵功能具有特异性(funtional specificity).通过研究发现,作为白桦林、山杨林酵母作为阔叶次生林酵母菌具有相似的发酵特性,云冷杉林和云冷杉-岳桦林在树种组成上都含有针叶树种的成分,它们的土壤酵母菌也表现出了相似的发酵特性.通过响应面设计实验,确定了森林酵母菌的发酵条件为温度22℃,水分175%、接种量7%时,降解率达到9.16%.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霉菌与细菌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酵母菌(1个类群)、霉菌(1个类群)、酵母菌+霉菌(2个类群)、酵母菌+霉菌+细菌(3个类群)四个层面存在分解率随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增加而出现递增的趋势.在四个组合模式下的微生物的分解能力有四个层次的体现,可以把凋落物的组分对应地也分为3个区:易分解区、较难分解区和难分解区.发现森林凋落物发酵层酵母菌(Y-Yeasts)数量的变化受TMLY作用模式所驱动,在TMLY作用模式下,土壤发酵层温度(T-Temperature)、水分(M-Moisture)和现存凋落物(Litter)量三个因素的共同驱动,森林土壤发酵层酵母菌数量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以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土壤酵母菌对树皮的发酵与分解作用,结果表明,发酵产物的吸光度值(A275nm)下降率与树皮分解率呈正相关,森林土壤酵母菌有利于降解阔叶树的树皮,其中山杨树皮最易被降解,不同森林类型下的土壤酵母菌之间分解树皮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总体趋势为:山杨林>,白桦林>,岳桦林>,阔叶红松林酵母与云冷杉-岳桦过渡带酵母,并且存在针叶林树皮与阔叶树树皮分解的交互作用.(3)森林土壤酵母菌具有丰富的功能多样性(funtional diversity).基于Biolog法的功能多样性研究表明,森林酵母菌具有丰富的碳源利用功能,通过发酵产生丰富的VOC功能以及生成其它化合物的功能,这种转化功能在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得以增强.在培养216h后平均每孔变化率(AWCD)的变化趋于稳定,AWCD在不同林型酵母菌的之间的差异显著,阔叶红松林、岳桦林和山杨林酵母属于代谢能力高的类群,而且山杨林酵母属于代谢最高的类群.基于GC-MS法的功能多样性研究表明,从发酵VOC产物中鉴定出216种化合物,体现了森林凋落物发酵产生VOC具有较高的丰富度,阔叶红松林、岳桦林和山杨林酵母具有相似的转化底物生成VOC的能力.通过HNMR法的功能多样性研究显示,含针叶树种的林分下的酵母菌具有相似发酵底物的能力,低海拔阔叶林具有相近的发酵模式底物的能力.基于UV-DPPH法的功能多样性研究表明,认为发酵能力的顺序为山杨林>,白桦林>,岳桦林、云冷杉-岳桦林过渡带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山杨林与白桦林具有相近的发酵功能,阔叶红松林与岳桦林具有一致的发酵功能.(4)从森林土壤发酵层分离出三株功能性酵母,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以植物蜡质为培养基筛选的蜡质分解酵母L1(Cryptococcus musci),分别在玉米(Zea mays)秸秆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叶表面进行分解试验,发现蜡质降解酵母能够降解植物表皮蜡质的某些成分,使得致密的蜡质表皮的最外层形成疣状凸起,这些疣状凸起是由茎块状颗粒堆砌而成的,这样,植物的蜡质层开始逐层变为由茎块状颗粒堆砌而成的松散层,易被混合菌分解与转化.以红松树皮提取物为碳源筛选的H1酵母菌(Kuraishia capsulata),分别以蒙古栎叶水提取物和红松树皮水提取物为底物进行发酵试验,以红外光谱(IR)检测产物的红外光谱特征,发现这种酵母具有转化红松树皮单宁的能力,而对蒙古栎叶中的单宁影响不大,说明这种酵母不仅表现出转化单宁的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以蓝靛果(Lonicera edulis)鲜果汁为培养基筛选的DG1酵母菌(Cyberlindnera sp.),具有降低环境酸度的效果.(5)发现以酵母为先导的森林凋落物降解模式.森林凋落的分解是以酵母菌为先导分层进攻凋落物的蜡质层,在多菌种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分解,然后再由酵母菌逐层破坏凋落物蜡质实现凋落物的分层降解.正是由于存在分层分解的模式,使得森林凋落物的起始阶段成为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时,以关联酵母菌的发酵利用糖类、苷类、酸类、氨基酸类等物质,转化单宁类物质,产生胺类、烷烃类、烯烃类等VOCs组分,VOCs进入发酵层被植物或微生物利用,以微生物与植物的协同作用,驱动土壤的碳素循环.本研究基于多种方法对酵母菌功能多样性,降解植物蜡质,转化树木单宁以及降低环境酸度的3个功能性酵母菌的分离与功能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获得了对森林土壤酵母菌分布及功能方面的深入理解与进一步认识.森林土壤酵母菌具有典型的分布特征和多样化的功能特性.森林土壤酵母菌主要分布于森林土壤发酵层中,利用凋落物中的可溶性糖类、分解凋落物的蜡质以破坏凋落物的自然防御体系,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将新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评价方法引入到实验中,丰富了研究内容,绘制了森林土壤酵母菌剖面层垂直分布的“针颈”状漏斗式模式图与代表酵母水平分布特征的酵母云图.发现了酵母菌与霉菌和细菌协同降解凋落物的模式,境因子的驱动下的TMLY作用模式,以酵母为先导的森林凋落物分层降解模式.能够发展森林土壤酵母菌生态理论,有效进行土壤酵母菌生态学的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同时也为其它生态系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对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研究,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方法创新,建立了基于GC-MS等多种法对森林土壤酵母菌的功能多样性评价.2)成果创新:绘制了森林土壤酵母菌剖面上的垂直分布模式图,发现了森林土壤酵母菌剖面上的垂直分布符合“针颈”漏斗式分布模式,以土壤发酵层酵母菌“云”状分布图,描述了土壤酵母菌平面分布状况,估测了长白山每公顷森林土壤发酵层酵母菌拥有2.72~5.19×,1012个酵母菌(CFU),发现了森林土壤发酵层酵母菌(Y)数量分布受土壤发酵层温度(T)、水分(M)和现存凋落物量(L)所驱动的TMLY作用模式以及以酵母为先导的森林凋落物分层降解模式.

森林培养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森林培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500字电大毕业论文、8000字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森林培养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森林培养论文范文选题

https://www.mbalunwen.net/recommended/87806.html

第三篇森林培养论文范文模板: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

论文在查阅大量中外城市林业/森林研究文献、相关学科对城市植被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林业引进、发展的现状,在国内同类研究中首次就城市、城市化与中外城市林业,中外城市林业产生和发展,中外城市林业的绿化实践,中外城市林业的人才培养,中外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中外城市林业的组织保障体系6个方面展开系统、全面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就中外城市林业的学科地位、21世纪制约中国城市林业发展的3大瓶颈、探索中前进的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中外城市林业的比较研究,以世界的眼光,本文前瞻性的明确和阐明了中国城市林业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城市林业理论,特别是回答和解决了当前中国城市林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绿化实践、行政管理体制、法制法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措施:

①理论研究上,探讨了制约21世纪中国特色城市林业建设的三大瓶颈,其中土地是中国特色城市林业发展的基础瓶颈,资金是推动中国特色城市林业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机制是中国特色城市林业高效有序运行的保证,提出了城市林业是一门横断学科的观点,因为从研究对象所涉及的领域、对象、范畴、层次、问题和关系的多学科特点和超越各单独学科范畴的特点来看,城市林业不是原有学科的水平交叉,而是更高水平上的整合与提高,

②绿化实践上,探讨了加强和改进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5项对策:以规划为龙头,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带动高标准建设,依法治绿,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社会化兴绿的良好氛围,建绿与护绿并举,树立“近自然”森林和生态绿化的理念,

③人才培养上,探讨了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高等教育体系,并对拟议中的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2种对策,一是对风景园林专业进行“城市林业化”改造,二是直接创办城市林业本科教育,并借鉴欧美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课程结构体系,

④科学研究上,提出了从5个方面加强和提高城市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主张,一是建设一批国家城市林业科学中心,二是建设一批国家城市林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实验基地,三是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平台、开展重大研究项目的联合攻关,

第四篇森林培养论文范例:中国清代以来林政史研究

在21 世纪中国,发展林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完成此项任务关键在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林业政策.因此,认真研究和借鉴历史上的林业政策就成为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本论文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分别清前期、晚清、民国和共和国四个历史时期,从社会经济、森林生态、林业思想、科技教育、林业经济、法律法规、机构设置等方面及其相互结合上,对林业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各历史时期林业政策的特点,并用现代科学的观点对其进行了评价,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了今后制定林业政策的几个原则.

在清代前期的封建时代,林业深受农本思想和风水观念的影响.满族统治者为保护祖宗的发祥地,把东北划为“四禁”地区,森林得到较好的保护.而在其他地区,为了解决因人口暴长所需的粮食问题,鼓励毁林开荒,长江流域棚民大量出现.为了治理日益严重的河患,当时皇帝多提倡河堤植树,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清政府颁布过少量护林植树诏令.各地护林碑的大量出现,说明民间毁林的严重和护林意识的觉醒.清政府设官负责采伐、收税和皇家园林,但缺少造林的官职.

晚清时期,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森林资源遭受帝国主义的大肆掠夺.向西方学习、兴办林业教育、振兴林政的呼声日益高涨.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挽救危局,对东北林区逐渐实行开禁,成立农工商局,始创农林学术团体和农林学堂,派遣学林留学生,并从国外进口木材,被迫采取一些发展林业的政策.

民国时期,孙中山的林业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留学归来的一批林学家也提出了发展林业的理论.林业教育和科学技术在艰苦的环境中缓慢发展.先后培养出林业专门人才千余名.中国第一部《森林法》诞生,其后又经重新颁布.创立植树节和植树运动.由于国家政权不统一,在国民党、解放区和殖民地三种区域实行三种林业政策.各区域的林业管理机构和林业政策都有一定发展,但由于社会制度、战争等原因,林业政策难于实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间,森林资源的所有制实现了从私有到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转变.前三十年“大木头主义”占主导地位,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后二十年开始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国家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人工造林和自然保

第五篇森林培养论文范文格式:季节性冻融对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与生化特性的影响

受季节性冻融影响明显的高山/亚高山地区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作为不争的事实,全球气候变暖必然改变高山/亚高山地区的季节性冻融过程,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生态系统地下/地上过程,从而对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施加强烈影响.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者.这意味着,全球变暖可能通过对冬季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而深刻影响到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过程.但迄今为止,有关高山/亚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对季节性冻融及暖冬响应的研究还鲜见报道,这不仅限制了对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完整理解,也不利于更好的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土壤生态过程可能发生的变化.因此,本文以受季节性冻融影响明显的川西高寒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1)通过野外定位监测,同步研究季节性冻融不同关键时期下,岷江冷杉原始林(PF)、岷江冷杉红桦混交林(MF)及岷江冷杉次生林(*)土壤有机层(OL)和矿质土壤层(MS)中的土壤微生物与生化特性;(2)通过自然环境梯度实验,将于高山森林(N T,海拔3580m)采集的土柱分别置于原位培养、海拔3300m(T2,理论增温2℃)和3000m(T4,理论增温4℃)的林地,以研究气温增加对高山森林上壤有机层(OL)和矿质土壤层(MS)微生物与生化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深入理解高寒森林生态系统对季节性冻融及其变化响应提供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随土壤的冻结-融化,3个森林群落土壤有机层(OL)和矿质土壤层(MS)的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生物量氮(MBN)、生物量磷(MBP)含量及三者的比例(MBC:MBN、 MBC:MBP和MBN:MBP)均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MBC和MBP含量及MBC:MBN以冻结期最低,MBN含量,MBC:MBP和MBN:MBP以深冻期最低.

2.3个森林群落OL和MS的细菌和真菌rDNA基因拷贝数也随土壤冻结-融化过程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以土壤冻结后最低.OL中古菌的rDNA基因拷贝数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但冷杉原始林(PF)和冷杉次生林(sF)的古菌的rDNA基因拷贝数在MS中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土壤冻结期最高.同时,各森林OL的细菌rDNA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MS,但OL的古菌rDNA基因拷贝数在土壤冻结期和深冻期则显著低于MS,而OL的真菌rDNA基因拷贝数从生长季节到深冻期均低于MS.此外,冻结过程显著降低了OL和MS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提高了优势度,但随后的融化过程又增加了细菌群落多样性,降低了优势度.OL中古菌群落多样性表现出与细菌相似的变化动态.然而,冻结过程使原始冷杉林(PF)的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呈上升趋势.

3.随土壤冻结-融化过程,sF和MF群落两个土层的铵态氮含量均呈降低趋势,PF群落呈先升高后降低.3个森林群落OL和MS的硝态氮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OL以深冻期最高,MS以融冻期最高.各森林群落OL的脲酶活性显著高于MS,且随土壤季节性冻融过程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以冻结期最低.同时,各森林群落两个土层的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拷贝数也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氨氧化细菌(AOB)的amoA基因拷贝数深冻期最低,氨氧化古菌数量(AOA)的amoA基因拷贝数则以冻结期最低.此外,PF群落的AOA数量多高于:AOB,而sF群落的AOA多低于AOB.

4.与对照(NT)相比,气温增加2℃处理(T2)使两个土层的月平均温度明显下降,而气温增加4℃处理(T4)则月平均温度明显上升.T2处理使OL和MS的土壤冻融循环次数分别减少了日次和8次,T4处理则使L壤冻融循环次数分别减少了1次和3次.但土壤冻融期间内,各处理土壤温度明显波动,以T4处理的最为明显.在土壤冻结期,T4、T2和NT处理OL的平均上壤温度分别为一0.17±,1.21℃、—1.17±,0.90℃、—0.65±,0.97℃;MS的平均土壤温度分别为:一0.06±,0.99℃、—0.52±,0.76℃、—0.08±,0.72.C.在土壤融化期,T4、T2和NT处理OL的平均土壤温度分别为2.04+2.11℃、0.35+0.98℃、0.04+0.57℃;MS的平均土壤温度为1.87+1.89℃、—0.11+0.27℃、0.8士1.33℃.

5.与对照相比,在不同冻融时期内,模拟增温均降低了OL层的MBC、MBN、 MBP含量,增加了MS层的MBN含量.同时,模拟增温总体上使两个土层的MBC:MBN表现出降低趋势,而MBC:MBP和MBN:MBP表现出上升趋势.土壤细菌rDNA基因拷贝数对模拟增温响应的规律不明显.模拟增温明显增加了OL和MS的古菌、真菌rDNA基因拷贝数.与对照相比,模拟增温提高了OL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降低其优势度,但对MS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影响不明显.增温也使OL和MS古菌群落、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增加、优势度降低.模拟增温还明显提高了OL和MS中:真菌:细菌、古菌:细菌和古菌:真菌数量比.

6.整个冻融期间,模拟增温对土壤OL和MS的脲酶活性、转化酶活性的影响并未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同时,与对照相比,T2和T4处理增加了OL中AOB的amoA基因拷贝数.T2处理同样增加了OL中AOA的amoA基因拷贝数和氨氧化古菌:细菌数量比,但T4处理使OL中AOA的amoA基因拷贝数降低氨氧化古菌:细菌数量比.然而,模拟增温对MS的AOB和AOA的amoA基因拷贝数的影响也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规律.

7.模拟增温在不同的冻融时期对土壤OL和MS的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全氮(TN)及铵态氮含量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与对照相比,经过为期一年的不同增温处理后,OL和MS的TOC含量略微降低,DOC含量显著降低.然而,模拟增温使土壤OL和MS的可溶性有机氮(DON).硝态氮含、矿质氮含量增加.同时,在OL中,各处理生长季节均表现为氮素固持,而非生长季节多表现为氮素矿化(NT除外),土壤净氮矿化量和矿化速率随模拟增温幅度增大而增大.在MS中,生长季节和非生长季节总体上表现为氮素固持(T4除外),生长季节内的土壤净氮矿化量、矿化速率也随模拟增温幅度增大而增大,但非生长季节内的土壤净氮矿化量和矿化速率随模拟增温幅度增大而减小.

该文是森林培养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森林培养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森林培养论文题目 森林培养论文标题怎样定
[2] 森林培养类论文参考文献 森林培养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森林培养论文大纲格式 森林培养论文框架如何写
《森林培养论文范文参考 森林培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森林培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