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艺术鉴赏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艺术鉴赏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研究
  2. 第二篇艺术鉴赏论文样文:微纪录片美学研究
  3. 第三篇艺术鉴赏论文范文模板:宇宙在乎手
  4. 第四篇艺术鉴赏论文范例: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
  5. 第五篇艺术鉴赏论文范文格式:建筑艺术鉴赏原理研究

★100篇免费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可用于艺术鉴赏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艺术鉴赏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研究

环境审美体验和欣赏活动虽古已有之,环境审美模式却是个相对晚出的理论范畴.环境审美模式的研究孕育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初创中,并在环境美学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反复被讨论.环境审美模式是对环境审美体验与欣赏方式的理论描述,它涉及环境审美经验的性质、特点及运行机制的“模态化”和“范型化”.同时,它彰显环境美学的特质,连接着环境审美理论与环境审美实践,因此,具有很大的理论空间和实践意义.环境审美模式既是环境美学的核心议题,也是充满争议并亟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由于环境概念的宽泛性、人类感知的复杂性和研究基础的多样性,而导致环境审美模式研究进路、探究视域的多元化和范畴要素多样性.这不仅导致了国内外研究者对环境审美模式的概念范畴、内涵特征、典型模式以及存在问题的理解不同和表述不一,还使得他们对环境审美模式的批判借鉴与争论解决不得要领.因此,本文在详细综述国内外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环境审美模式这一核心主题,采用历时梳理与共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对环境审美模式提出的背景基础、内涵特征、结构要素、历时发展、典型模式、争论焦点及其解决方案、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比较清晰地阐述、分析与评价,进而指出,环境审美经验的运作方式是当前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的理论盲区.因此,论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认知论的相关观点对环境审美经验的运营机制和内在逻辑进行分析阐释,为解决当代环境审美模式中审美、科学、文化与生态的统一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

论文共分导论、五章论文主体及结语,共七个组成部分.

导论部分是对论文选题缘起、环境审美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的介绍.鉴于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的复杂化与多元化,论文首先从环境审美模式的理论提出、研究途径、探究视域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环境审美模式的国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力图更好地突显环境审美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环境审美模式的研究缺陷和争论焦点,确定了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是对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提出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和学科背景的梳理.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是在反思传统自然审美模式的基础上得以建立的.自然审美及其相关经验对保护、保存自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现代美学对自然美的忽视及其核心概念“审美无利害性”在自然环境鉴赏领域运用的异化,是环境恶化与美学学科困境的思想根源之一.环境审美模式是对自然审美和景观设计中艺术化倾向的批判与改造,是20世纪以来对康德“审美无利害性”的现代审美模式改造大军中一个的分支.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审美模式是后现代介入模式中的一种理论类型.

第二章是对环境审美模式的相关概念、内涵特征和结构要素的界定与梳理.在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研究领域,“环境”、“自然”、“景观”与“生态”不是一个个孤立存在的概念,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阐释的.因此,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自然环境美学、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美学、甚至生活美学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也相互联系又各有所指.“环境”是一个具有宽泛性和包容性的概念,它不仅是指与人相关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物质实体和动态生活,更意味着一种动态多元、内外交织与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环境审美模式研究旨在通过洞察各种环境审美经验的生成机制及其发生过程中各种价值之间的互动,进而探寻环境审美经验生成和运行的普遍规律和内在逻辑.西方美学经历从“审美”概念到“鉴赏”概念的发展转变,康德以降“审美无利害性”及其延伸理论主要是一种基于接受者视角的美感经验理论.作为对自然景观鉴赏中“审美无利害性”及其延伸理论的反思与续接,环境审美模式也是一种审美鉴赏的经验理论,是对环境审美过程中各种经验要素及其关系“范型化”或“模态化”方式的理论描述.自然审美模式、景观审美模式、艺术审美模式和环境审美模式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而立论的,生态审美模式是从审美方式的角度来立论的.自然审美模式既是环境审美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审美模式续接讨论的前提与基础.景观审美模式是自然审美模式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理论类型.生态审美模式是环境审美模式发展的重要理论立场和未来发展方向,它存在于各种形态的审美欣赏中.总之,环境审美模式具有涵盖性,它既适用于自然审美、景观审美、文化环境审美,也适用于艺术审美和生活审美的理论描述.这种区分是学理上分析,而非实际审美经验的描述.

第三章是对当代西方环境美学提出的环境审美典型模式的详细论述.论文采用理论梳理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概念提出、理论基础、内在理路和意义局限四个方面对它们进行了论述和分析.艺术模式是一种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进行自然环境审美欣赏的方式.它依据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美学“审美无利害性”相关理论及其延伸发展的艺术哲学和艺术理论.“对象模式”与“景观模式”是艺术模式的两个范例.对象模式以鉴赏雕塑为范式来指引自然环境的鉴赏,景观模式以观照风景画一样的方式来观照自然环境.尽管“艺术模式”是人类自然环境审美的重要经验方式,至今仍在我们的审美欣赏和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其要么将自然环境缩减为一个对象、一处景观或一个个景观单元,并用特定的方式、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去观看自然,不仅简化了自然审美的丰富性,还从*上对自然造成不敬.卡尔松的“自然环境模式”是在批判“对象模式”和“景观模式”的基础上,与其他几种自然审美模式或观点的对比中提出的.“自然环境模式”将自然和环境科学视为自然审美欣赏的关键所在,是一种以对象为中心、以知识为后盾,强调审美的认知维度及其相关性的环境审美模式.“自然审美的两个客观性原则”、“艺术鉴赏模式”、“肯定美学”是卡尔松“自然环境模式”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虽然它成功批判了自然审美的艺术模式,沟通了环境审美与环境认知,奠定了环境审美的客观主义立场,但是在建构的过程中它又以艺术为类比,过分强调以对象为中心、以科学知识为范畴,从而走向了一种以自然环境本质为目标的环境中心主义.柏林特的“参与模式”致力于环境审美经验的现象学描述.杜威的经验美学和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是“参与模式”的哲学始基.柏林特介入美学的核心范畴“审美场”、“审美介入”、“审美的身体化”是“参与模式”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参与模式”虽然从环境作为审美对象的特质、审美感官的扩充、审美经验的连续性和审美理论的话语方式四个方面对现代艺术审美模式进行了批判与重释,极大拓展了审美经验研究的范围与空间,但是它只为环境审美模式的部分问题拟定了框架并证明了其正确性,对很多具体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地探讨.

第四章是论文的创新所在.它在对环境审美模式争论焦点和中西方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评价基础上,指出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的理论盲点,并认为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可以为之提供理论支持,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力所能及地分析.在国内学者所指出的环境审美模式“介入与分离之争”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环境审美模式争论的焦点概括为环境作为审美对象的特征、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区别与联系、环境审美鉴赏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的“环境”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及其相关的背景如日常经验、科学知识、理论思想、文化积淀等要素与审美经验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环境审美模式研究争论的三大焦点.针对以上焦点,西方学界基本认同以卡尔松为代表的认知途径和以柏林特为代表的体验途径的融合是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它们的解决方案也是在两者的框架之下而提出的,要么是对它们的修正补充,要么是在实践中对它们进行综合运用.相比而言,中国学者的探讨还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古典阐释”与“现象学还原”相结合的阐释是我国学者解决环境审美模式争论的重要方法.作为环境审美对象的“意象”、作为显现或者呈现的环境审美经验和生态存在论的审美观是我国学者解决环境审美模式争论的三种方案.由此可见,审美的经验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整体过程.不管是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理论,抑或是环境审美的“参与模式”和“自然环境模式”,还是环境审美模式争论解决的各种方案,都是对环境审美经验达成时某些样态或某些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论描述,至于在达成过程中,这些要素是如何运作的,还没有涉及太多.借鉴认知语言学隐喻认识论的视野,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审美经验的运作机制,并对不同领域的审美经验模式及其关系做出更深入地描述分析.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鉴赏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自考论文、3000字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艺术鉴赏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艺术鉴赏论文范文选题

第五章是对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的中国意义所进行的论述.对环境审美模式的考察研究,不仅可以厘清当前环境美学各种范畴、模式的内涵与意义,为我国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建设提供理论参考,还可以在反思各种研究路径的基础上,寻找审美经验过程中各种价值统一的基础,从而为当代美学的变革发展与流派纷争提供一种解释视角.作为连接环境美学理论和环境审美实践的重要载体,环境审美模式凸显环境美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向,对于环境的评估、规划、设计和环境审美教育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生态美育作为环境审美教育的重要理论立场和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寄予厚望.因此,论文在梳理我国美育学科建构发展、实践困境与生态美育提出背景与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的研究成果,从生态价值的理解和环境审美经验的研究两个方面,对我国生态美育的学科定位、理论建构和实践路径中存在的问题与出路进行了分析.

结语部分指出,环境审美的经验过程是一个动态、复杂而多变的整体性过程.没有一种理论可以穷其本质或涵盖全面.目前的研究大多都是对环境审美经验性质、特点、运行机制的某些特点、样态和部分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论描述.而实际的自然环境审美体验和欣赏的过程中,既不存在固定的审美对象,也不存在特定的审美欣赏方式,大多数情况下,是多种欣赏方式的相互交织与不断变化.尽管如此,它们也不是不可分析的、不可描述的,因为它们都透过人的认知结构发生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同质性.理论区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洞察环境经验的审美逻辑,从而培育一种内外交织和相互交叠的环境审美的鉴赏方式,杜绝单一的、对象化的环境审美的鉴赏方式,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与文化危机.最后,环境审美模式强调环境审美鉴赏过程中人与环境的互为一体、环境审美经验的体验性、身体化和整体性等观点,与我国古典自然美学中“天人合一”、“意象”、“体验”和“身体”等范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中西美学的对话与交流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二篇艺术鉴赏论文样文:微纪录片美学研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影视创作技术门槛的降低让非专业人士创作纪录片成为了可能,而对个人话语表达的强烈愿望又促使着纪录片表现形式走向了多样化.而在当代审美活动中,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微审美正在逐渐形成.微审美的审美趣味与中国大陆纪录片当下的创作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微纪录片.何谓微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又有何种审美特质对微纪录片的美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这一审美现象更为深入的认识,也是我们开启具有时代特征的微美学研究的一把钥匙.

我们首先对微纪录片创作进行历史的梳理和逻辑的分析,进而对其进行了如下界定:微纪录片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电视及新媒体为平台,对客观事实的影像素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并以追求真实感为旨趣的时长短小、风格简约、趣味精致、意蕴深长的影视艺术形式.这一概念涉及到微纪录片的两个核心要素:真实和微.

在第一章中,我们首先考察了第一个要素:真实.微纪录片是以真为美的艺术,真善美的统一则是微纪录片审美价值的最终实现.而微纪录片的这种真实之美又是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实现的.微纪录片是一种叙事的艺术,更是一种电影化的叙事艺术.正是通过视听化的叙事手段,微纪录片实现了对真实的呈现.

在第二章中,我们考察了第二个要素:微.首先我们分析了微纪录片出现的微语境.数字技术的出现、微媒体传播的发展、视觉文化逐渐成为主导,以及纪录片自身发展规律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微纪录片的出现.那么微纪录片的“微”是何意呢“微”不仅是一种状态的描述,更是一种审美范畴,它体现着当代人的一种审美趣味.作为微纪录片的“微”是由微时长、微题材、微视角、个体化等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当然这也使得微纪录片的视听化表达展现出了新的特征.

在对微纪录片的这两个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我们在第三章对微纪录片这一新的艺术形态进行了类型研究.我们运用实证归纳和逻辑推演相结合的方法对微纪录片的种类和风格进行了划分.

当我们对微纪录片进行了本体性分析之后,面对微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以及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不仅要问微纪录片还能走多远微纪录片如何能够健康持续发展下去这就涉及到对微纪录片之“微”的更进一步的认识.在第四章中我们提出了“微而精”的审美原则,即微纪录片创作的精致化问题.而在微纪录片精致化的可行性中我们主要探讨了意境化这一路径.

前面我们主要从创作的角度对微纪录片进行了研究,而微纪录片的创作又离不开审美接受.只有经过观众鉴赏,微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才能得以最终实现.但在第五章中我们对微纪录片审美鉴赏的分析不是简单的创作与鉴赏对位分析研究,而是由此对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探究,即时代审美趣味的铸造问题.如果没有精致的审美趣味,人们就不能恰当、正确地对微纪录片进行鉴赏.而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这不仅是一个时代审美趣味铸造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大众文化建设的问题.只有在良性的大众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中,铸造新的时代审美趣味,才能使得微纪录片精致化发展走的更长、更远.

在第六章中,我们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对微纪录片进行了延展性分析.微纪录片不仅是真实的艺术而且是微的艺术,更是精致化的艺术,当然它也是一种文化小品.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分析了微纪录片作为文化小品在大众文化占据主流的消费社会如何能够在精致化和大众化之间平衡发展的问题.

通过以上几个部分,我们对微纪录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美学分析.对微纪录片美学的分析是开启当代微审美研究之门的一把钥匙.对微审美研究而言,这只是一个起点.

第三篇艺术鉴赏论文范文模板:宇宙在乎手

董其昌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也在近几十年中得到不断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董其昌的人生入手,展现了他在晚明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何选择了自己的艺术人生,并对晚明的鉴藏世界进行分析.董其昌大多的人生时光都是在家乡度过,他的很多鉴藏活动虽然与仕宦生涯有关,但与在家赋闲的时光关系更加密切.他在松江修建了豪华的园林与宅第,与朋友们进行风雅的鉴藏活动.董其昌一生在仕途上数进数退,他的朋友来自各种不同的政治集团或社会领域.本文以着重按照他与陈继儒、吴正志、袁氏父子等人的交往为线索,来探讨他对书画艺术的理解,以及他是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观点的.董其昌的成就,除了书画创作外,他的鉴藏活动对后世认知美术史起着重要作用.他是在鉴藏中获得人生的真知,逐步建立了书画史的历史框架,并形成了最后的艺术理论.通过研究他的鉴藏,才能发现很多美术史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才能对董其昌的人生与艺术有正确的理解.

第四篇艺术鉴赏论文范例: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西方环境美学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几十年来吸引了美国、加拿大、英国、芬兰等许多国家的研究者参与其中,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个主要生长点.环境美学的兴起既是出于对不断加深的环境危机的应对,也是美学学科拓展和变革自身的需要.环境美学家们对传统美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批判了作为“艺术哲学”的分析美学,将美学疆域扩展到艺术、自然、乡村、城市等人类所有感知领域,并将生态学和环境*学视野引入到美学中,对美学基本理念和美学范式进行了变革.人与自然、艺术与环境、审美与生活、美学与*之间的关系得到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美学也开始在景观评估、环境立法以及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等应用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西方环境美学加快了在我国的传播步伐,卡尔松、伯林特、瑟帕玛等环境美学家的名字开始为人所熟知,和环境美学有着相同的使命和相近的研究领域的中国生态美学也频频展开与西方环境美学的交流和对话.不过,由于环境美学受我们关注较晚,重视的程度不够,从事研究的力量不足,加之环境美学所涉领域的广泛和理论构成的复杂,增加了我们对其进行把握的难度,目前我们对西方环境美学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因而,本文以西方环境美学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其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我国的生态美学建设提供理论资源和参照,从而为我国当代美学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尽绵薄之力.

全文包括导论、正文五章、结语,共七个部分.

导言介绍环境美学兴起的背景、意义,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景观美学、城市美学等概念之间的关系,环境美学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思路.近代以来,人类不断增强的主体力量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导致的环境不断恶化是环境美学兴起的现实背景;20世纪中期统治英美美学界的分析美学将美学狭隘化为“艺术哲学”,失去了同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美学面临变革和重构,这是环境美学兴起的学科背景.担负着双重使命的环境美学几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处于发展阶段,这也意味着环境美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研究环境美学,关注环境美学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生态美学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梳理和探讨西方传统的自然美学.对于作为其历史渊源的传统自然美学,环境美学既有继承也有批判.对于康德的自然美学、如画性美学、浪漫主义自然美学三种影响巨大的自然美学理论,环境美学主要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康德的自然美学从根本上说不过是人的主体能力的确证,美是德性的象征,崇高也只针对理性的理念.如画性美学只关注优美的自然风景,忽略了沼泽、湿地等不具有优美景致的自然类型,也不关心自然本身的存在和演进,自然的存在不过是为了服务和愉悦我们.浪漫主义泛神论的自然观将自然看作充满神性的、活泼泼的有机整体,相对于前两种自然美学有助于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唤起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不过,浪漫主义的“自我”始终具有优先地位,自然的价值在于它是主体抒发情感、表达精神的依托,人与自然并不是平等的.对于19世纪以来北美形成的自然美学传统,环境美学则是继承多于批判.梭罗、缪尔、利奥波德等人关注自然的实存而不仅是形式,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在自然鉴赏中的作用,并开始将生态学视野引入到美学中,他们的自然书写和美学思想成为环境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本章不限于对各种传统自然美学进行梳理和介绍,还力图从环境*的角度审视这些美学资源,指出它们同当代西方环境美学之间的关系.


https://www.mbalunwen.net/gui/92777.html

第二章研究作为环境美学一部分的自然环境美学.环境大致可分为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其中自然环境美学是环境美学家们倾注了较多精力的领域,环境美学也以对自然美的重新关注为开端的.自然环境美学的中心任务是发展一种符合环境*的自然鉴赏模式.卡尔松继承了北美自然鉴赏传统特别是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强调以生态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知识在自然鉴赏中的支配性作用,发展了自然鉴赏的科学认知途径.伯林特则提出了“自然之外无一物”的大自然观,消解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为发展一种真正的自然*提供了哲学基础;他强调“身体参与”在审美中的重要性,主张美学回归身体.其他环境美学家也纷纷发展了各自的自然鉴赏理论,使得自然美学在经历长期的沉寂之后迎来了当代复兴.本章对自然鉴赏模式、自然全美论、自然美的哲学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展开自然美学研究的中西对话,指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同质性和关联性,立足“生态整体主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重建自然美学.

第三章探讨环境美学的体系建构,旨在对环境美学研究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受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制约,目前环境美学的建构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基于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和客体论环境观,要求发展一种客观主义的环境美学,以应对环境*的挑战;一种则超越主客二分,将环境看作普遍联系、无所不包的整体,要求发展一种整体的环境美学,并藉此重建美学理论.两种不同取向的环境美学在审美经验、美学范式、环境美学的应用、环境美学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关系等很多问题上都有不同.本章选取卡尔松和瑟帕玛作为客观主义取向的代表,伯林特和布拉萨作为整体主义的代表,通过深入的研究、对比,笔者分析了环境美学建构的客观主义取向存在着的一些深层问题,指出整体主义取向更能代表未来环境美学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是城市美学研究.城市美学是环境美学的一部分,随着当代社会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城市集中,城市美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审美体验是城市环境质量的试金石,它能验证我们的城市是否宜居,是否有助于丰富人类生活和完善人性,并且引导我们建造和重塑城市环境.本章首先对建成环境的意义与体验进行了探讨,表明环境的所有要素、特征以及所包含的人类意义都是连续性的整体体验的一部分,环境对于人的存在和生成意义重大.后三节分别对伯林特、林奇和约翰松的城市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伯林特提出了“城市生态的审美范式”,强调城市要给人们以多样性、连续性的审美体验,并要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与周边的农村环境保持连续性.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稍早于环境美学的兴起,但他的卓越工作至今仍然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有着重要影响,他对审美体验、归属感和场所感的强调对伯林特等人也有着很大启发,因而我们将他的理论也纳入环境美学中进行研究.约翰松主张“将荒野引入城市”,利用现有的物质结构营造出生机勃勃的原生自然空间,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真正的统一.

第五章对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进行比较研究.首先,本章探讨了西方环境美学同西方生态美学的关系.利奥波德最早将生态学视野引入美学,他的美学思想也被称为生态美学,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是环境美学而非生态美学成为西方美学的生长点,这是受西方哲学、美学传统影响以及当时对生态的理解不充分所致.不过,由利奥波德开创的西方生态美学传统并没有断绝.一方面,一些研究者仍在致力于生态美学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另一方面,利奥波德的生态美学遗产融入了环境美学的血液,环境美学的发展也为西方生态美学的当*展提供了理论资源.在第二节中,笔者指出了生态美学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原因,并以曾繁仁先生的生态存在论美学为代表展开了中国生态美学同西方环境美学的对话,指出二者在理论构建上的差异以及各自的长处和弱点,表明二者的存在各有其价值,它们的相互配合将共同推动美学的发展.

结语部分首先总结了环境美学对于西方传统美学的重构与变革,包括疆域的拓展,美学基本理念和美学范式的转变,以及将给旧有世界美学格局带来的冲击;然后,对环境美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最后,对如何借鉴西方环境美学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第五篇艺术鉴赏论文范文格式:建筑艺术鉴赏原理研究

建筑设计不仅涉及到建筑物的功能问题,而且还涉及到美观的问题.功能问题是有一定标准可以衡量,但是美观的问题就众说纷纭,在当今的建筑实践中也表现出一定混乱.本文介入建筑艺术审美的研究,就是试图对建筑的美观问题做出一定的分析.

本文从哲学和心理学层面来进行展开建筑审美原则的研究,本文采用方法是形而上和心理学上的方法.形而上的方法大多是采用逻辑方法(归纳和演绎)来进行论证和澄清本质与概念,心理学的方法采用认知原理和内省的心理方式来展开研究.

首先本文对建筑的概念进行了理性分析得出“建筑是庇护所”的结论,同时,对当前流行的其他建筑本质论做了一定的批判.

本文主要论点建立在“注意力节省”原则和“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些假设之上.研究的重心是在形式倾向建筑和情感倾向建筑.对它们做了划分的基础上,又参考了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分别作为形式倾向建筑和情感倾向建筑的思维基础.在研究形式倾向建筑时,主要介绍形式美规律、逻辑思维的特点和建筑形式美的历史演变.在讨论情感倾向建筑时,主要介绍了情绪、记忆、形象思维等特点和艺术与情感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对“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的命题有关的心理学、思维学、记忆学和情绪学等等做了全面的探讨和论述.

最后,运用上述的研究成果,对于当前建筑发展的动态,作了一定的分析和讨论,以明晰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艺术鉴赏论文范文资料.

艺术鉴赏引用文献:

[1] 大学艺术鉴赏类论文题目 大学艺术鉴赏论文题目怎么取
[2] 建筑艺术鉴赏专业论文选题 建筑艺术鉴赏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3] 艺术鉴赏类论文选题 艺术鉴赏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艺术鉴赏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艺术鉴赏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