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22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文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文参考: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
  2. 第二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样文: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 第三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文模板: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4. 第四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例:当代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5. 第五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文格式: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文参考: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致力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这是我国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和伟大变革.依法治国的主体基础是具有法治品质的公民.然而与法治化进程相比,我国公民的法治品质还明显不适应法治社会的要求.提高公民法治品质的关键在教育,因而,法治教育应当成为法治建设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在公民法治教育的各对象群体中,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对未来中国法治化进程将带来的重大影响,更应当成为法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法治是人类的一种政治理想,而且日益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法治”概念的出现,是对“人治”概念的一次革命,因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人治传统的国家,建立法治更为必要也更为困难.古希腊的“良法之治”,中世纪的“法律至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权力制衡”、近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的“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等法治思想,不仅是今日中国法治建设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样是法治教育应当广泛弘扬的法治精神.马克思主义者也对法律进行过深入研究,揭示了法律根源的物质性,法律本质的阶级性,法律发展的规律性和法律文化的继承性,为我国法治建设奠定了理论根基.我国古代也有“法治”思想,虽与现代法治思想不同,但其中仍有值得今日中国继承的精华.当代中国的法治,是建立在中国社会现实基础上的,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法治.我国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思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世界法治思想宝库的贡献.

作为一个法治社会的公民必须具有相应的品质.公民的法治品质山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情感和法治能力四部分构成.公民需要掌握的法治知识包括:有关实然“法治”的知识、有关应然“法治”的知识、有关“法治”合理性的知识、关于“法治”的知识和有关如何实现“法治”的知识.法治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的最核心的法治意识是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公民法治情感的最终体现是法治信任和法治信仰.其中,法治信任是一般公民应当具备的法治情感,而法治信仰是一部分公民——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所应当具备的法治情感.拥有必要的能力是公民法治品质的落脚点.法治社会公民应当具有的能力主要有预见行为的法律后果的能力、评价行为的合法性的能力、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监督公共权力的能力、表达个人法治主张的能力等.

有一些范畴与法治教育紧密相关,比如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法制教育是法治教育的一部分,是有关现行法律制度的那部分教育.在“法治”已经取代“法制”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和法治目标后,应当明确用“法治教育”取代“法制教育”的提法,以实现法治教育的价值转型.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同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应当互相结合,共同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品质的协调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一些成熟法治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在学校法治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做法,各有特色,值得借鉴.通过考察境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组织实施和内容模式,可以为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如果从1984年第一次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算起,我国大规模开展法治教育已将近30年,在提高我国公民的法治品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有重义务教育、轻权利教育,重规定传授、轻理念传播,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养成等缺陷,以致公民法律素质不高,法治信任缺失,与现代法治国家要求的公民法治品质仍有较大距离.大学生法治教育虽然在课程途径上得到了保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一些问题.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律传统文化的桎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法治教育自身理念和方法的不足都影响到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

法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必要途径.面对新形势新课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培养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加强法治教育首先要改变观念,树立规则导向与价值导向系统整合、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辩证统一、知识指向与实践指向统筹兼顾的法治教育理念.其次要加强法治教育队伍建设.一是要拓展队伍结构,形成人人都是法治教育工作者的氛围,把专业教师、行政后勤人员都纳入法治教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同时注重吸纳校外法律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二是要加强队伍培养,提高学校管理者依法治校意识,提高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法治教育水平,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法律素养和育人意识.三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形成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再次要创新教育载体.一是要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构建更为丰富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法治教育课程效果.二是要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活动,多开展法治教育相关实践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自我管理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受到法治教育的影响.三是要创设法治教育阵地,把学生申诉处理机构、校园媒体都建设成为法治教育的坚强阵地.第四要优化教育环境.一方面要优化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法治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和社会政策环境,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强大助力.另一方面要优化校园环境,形成内含法治价值的大学文化环境,建设体现法治要求的大学制度环境,并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创造必要物质条件保证.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法治教育推动法治文化的进步,法治建设的需求倒逼法治教育的改革.大学生法治教育必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价值,提高大学生法治品质,培养出更多法治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美好目标的早口实现.

第二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样文: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之多元文化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由突发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从思想、行为等多方面对大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在心理素质和政治素质方面属于尚不太成熟的群体,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被一些负面言论和反动势力煽动利用,如不及时加以防范、引导和教育,对学校管理乃至社会稳定容易引发严重的后果.高校肩负着培育祖国建设者、接班人的重任,突发事件的产生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任务与新挑战.由此,考察新时期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失、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探究原因、提出建构策略,在突发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为实际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可操作性的指导,为今后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与丰富的案例支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与有效性,维护社会与校园的安全稳定.

本研究将从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展开,具体探明目前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从问题出发,明确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嬗变发展、借鉴启示、现状问题、构成要素、目标设定、内容形式、方法创新、运行过程、实施途径,并从国外经验、历史回溯和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与思考,构建了基于突发事件的高校应急教育体系.本文首先从突发事件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入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了突发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然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调研,选取了武汉地区高校作为样本区域进行小范围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对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了解认识情况,分析其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化和在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中及存在的问题,在历史研究与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关结论.在理论研究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高校应急教育体系,最后提出了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实现的路径.

整篇文章分为八章来讨论上述问题,具体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章导论.阐述了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一课题的选题来源、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不足,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为后续论述做好铺垫.本文选题来源主要是源自对博士生承担的两项中国科协科研项目内容的思考与深化研究.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试图完善突发事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帮助高校科学应对当前各类突发事件,加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第二,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了解剖析突发事件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改进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第二章突发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论.首先,从突发事件的概念分析入手,总结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与新时期突发事件的新特征.一般来说,突发事件具有突然发生、难以预料、复杂关联、普遍关注、处理紧急、严重危害、影响滞后的特征,新时期突发事件又呈现出数量多、传播快,紧扣民生问题,伴随谣言,危机政府信誉等新特征.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呈现出了高发频发的趋势,灾害疫情,事故灾难,食品安全等问题尤为突出,突发事件造成的重大的人员伤亡、巨大的社会损耗、严重的心理影响、政府形象的损耗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同时也危及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随后,本文分析了形成的背景、原因,同时对社会突发事件与高校校园突发事件进行了分类归纳.在体制改革与杜会转型带来的冲击,网络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新变革,多元文化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的大背景下,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原因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变化加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法制与监管相对滞后;内部原因主要表现在不科学的改造自然,公民科学素质低下,封建迷信思想,崇尚伪权威,网络平台的谣言散播,社会心理演变与媒体不实报道等.与此同时,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与破坏,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改革发展探索作中的失误与困难,大学生自身的利益受到侵犯以及青年学生自身的弱点被利用等都是导致突发事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造成影响的原因.在突发事件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一贯重视从思想上、政治上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新时期大学生呈现出了矛盾性、多元性、功利性、自主*融的新特点,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挑战,传统教育观念与手段落后都对突发事件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三章突发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本章主要试图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分析突发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和质量互变规律、人的本质的学说、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样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指导.同时,西方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危机管理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的教育环境论、社会适应理论、人格自律理论,以及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体系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及法律上理论支持.通过分析突发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得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社会动员、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持,是化解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同时,突发事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适宜环境、事件性契机与丰富素材,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二者是一种互促互进的关系.

第四章基于突发事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经验.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类型及途径,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基本看法.接着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总的来说目前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有所增强,应急预案设立普遍增多,制度逐步完善,普遍组建临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机构,且注重阻隔不良信息的传播,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重应对轻预防、缺乏迅速及时的信息沟通渠道、未建立系统的应急教育体系等,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教育内容缺失尤为明显.随后,通过分析了我党在基于突发事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和美国高校应急管理的相关经验后,得出对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第五章基于突发事件的高校应急教育.首先,分析了开展基于突发事件的高校应急教育的紧迫性,主要源自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塑造产生冲击,真相不明与媒介恐慌对大学生科学认知产生阻碍,社会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感产生动摇,突发事件易引发大规模学生*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下降,亟需从思想上、科学普及上、政治上、管理上对大学生进行疏导与教育,发挥大学生在公众中的表率与积极作用.其次,根据社会现状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本文将针对突发事件开展的高校应急教育的内容划分为了应急生命教育、应急科普教育、应急心理健康教育、应急思想政治教育和奉献教育这五个层次,通过提高预见性、体系常态化、应对多样化、培养后备军的策略进行实施.随后,通过分析大确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高校应急教育全过程的定位.

第六章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本章集中论述了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制度等的问题,针对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对其体系构建进行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具体分析了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与过程性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人本性、差异性、务实性、效率性、科学性的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理论教育、案例强化、心理辅导、榜样激励、实践体验等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背景中的效果实施.

第七章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根据前面六章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本章从学校层面与社会层面提出了路径建设的思路.就高校而言,第一,继续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建立应急预案;第二,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案例的补充更新;第三,根据高校自身特点与学科优势,积极运用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活动载体开展体验学习,第四,加强网络舆论的监控与引导,增强学生对反动、虚假、煽动信息的识别与阻断能力;第五,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阶段式的心理干预;第六,搭建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完善资源利用、更新与评估机制;第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理论水平,创新工作的方法与手段.就社会而言,应当发挥政府管理、大众传媒、法规建设以及社会力量在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力,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维护政府形象,促进社会和谐.

第八章是结语.本章对全文的观点、创新点及研究的局限性作出总结.

第三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文模板: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公民社会建设时期.公民社会建设的关键是对公民意识的培养.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来完成.其中,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又是重中之重.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从而导致学生群体中一部分学生公民意识的严重缺乏.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那么,如何将公民意识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如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关系,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民意识与思想政治素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人文素质.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其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以公民的*法治观念和理性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为核心.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弘扬人本主义的迫切需要;是贯彻*法治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政治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和民族精神.因此,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公民素质之上.

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不强,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权利与义务意识不强;国家和民族意识淡化;平等与公正意识不高;自由与法治意识弱化;道德与文明意识滑坡.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缺乏是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它不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扩大人民*,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不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不利于形成人本主义精神.

在我国,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手段,但是又存在着许多薄弱方面.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公民意识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掌握道德、法律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等同于公民意识教育.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解决现代文明习惯的养成;不能解决人的政治社会化问题;不能速成人本精神的培育;不能解决道德教化的使命.

我国公民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处理好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学校发展不止确的导向,导致公民意识教育普遍受到忽略;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公民意识培养必要的社会实践.在家庭教育方面:30年来中国家庭嬗变使孩子的公民意识教育面临复杂的难题;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比较普遍地忽视公民意识教育;各种畸形家庭的不良导向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社会环境方面:社会中各种消极现象影响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各种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健全难以形成有利于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环境;社会还没有建立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各种实践场所和实践机制.


https://www.mbalunwen.net/lunwendaquan/078300.html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因此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补公民意识教育.一是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二是必须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学习教育;三是必须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还必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结合机制.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实际,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更加实事求是;必须立足于效果,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必须从实现由合格公民向合格接班人转变的政治高度,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厘清二者关系是关键,找到二者契合点是基础,构建稳固、长效的机制是保障.此外,笔者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育还必须从宏观方面对以下儿个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一是应从总体上统筹领导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二是要建立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完整体系;三是积极努力营造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四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公民意识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

第四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例:当代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公民意识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①这是明确开展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党的文件.2010年7月教育部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远景规划再次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承接和高度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属于公民教育的范畴,但是,公民教育一直存在着理论上争议,难以形成共识.理论分歧影响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推进.事实上,公民意识教育尚未能真正进入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开展还存在重重困难.面对理论难题与实践困难,学校公民意识教育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也提出来了.课题需要回答:学校公民教育是否必要学校公民教育是否可能以及学校公民教育如何进行的问题.

本文以当代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为研究主题,从理论上讨论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可能性,以及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路径.通过研究,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推动了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为党和国家进一步落实公民意识教育的政策提供了思考.

第一部分主要从理论上对公民、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界定,探讨了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德育的关系,梳理了国内外公民意识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在对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关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认为:我国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学校公民意识教育.通过理论上的研究和思想发展的探源,提出了公民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第二部分论证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制约性因素.对于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本文认为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是学校德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建构现代公民人格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的现实需要,论文从上述四个方面论述了公民意识教育是当代中国必要而又紧迫的时代课题.通过研究,提出了公民意识教育是建构现代公民人格的教化力量.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与公民个体政治化的关系研究,提出了公民意识教育为公民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提供了*政治实践的路径.

在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讨论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可能性.本文针对学界关于公民意识教育的种种质疑,本文以党和国家政策文件上对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为根据,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为理论指导,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可能性.尤其是对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实践的重点个案的实证研究,总结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对学界的质疑做出回应.

论文还客观探讨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指出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存在许多不利因素是制约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障碍.教育理念的偏差、制度供给保障的不足、传统*文化等消极因素不利于我国的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法治意识,因此,实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中的制约因素,将有力推动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

论文的第三部分对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建构性的研究.本文从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建构的原则、目标及内容、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三个方面对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建构.通过本部分的研究,加强了我国大、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整体规划,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面加强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制度建设,系统推进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在对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多种实施途径的研究中,提出了日常生活教育对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作用及价值,提出了日常生活的多样化和互动性的教学法,提出了通过创新学校公民意识教育教学方法,来提高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效果.

回顾中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思想的历史沿革,梳理学校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着重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系统建构研究,本文对中国学校公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即实现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中学科化、本土化、人本化、生活化、国际化.

第五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文格式: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公民意识的价值得到提升并发挥了日益显著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我国*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政治的论述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论断,将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以公民意识养成为视角,系统梳理了公民意识养成与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概念、相互关系等理论基础,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进行全面、系统、历史、比较的考察,在借鉴国外大学生法律教育在公民意识养成过程中的经验基础上,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主体建设、内容和途径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

首先着重阐明了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指向.以公民意识养成为视角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研究体现了时代价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契合了大学生法律课程的教学需要,是构建适合中国特点的大学生法律教育体系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是构建和维护和谐校园的需要.正文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的基本问题.首先界定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的概念,本文的大学生法律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以法律基本知识、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等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称,属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通过对公民概念的历史梳理,公民意识概念的法律解读,进而将公民意识养成的涵义理解为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就是培养其与*政治和法治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民意识并使之成为合格公民的实践过程.本文所研究的公民意识养成限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养成.界定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的概念涵义,同时对二者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后面探讨二者的关系、明确大学生法律教育在公民意识养成中的重要作用打下基础.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学士学位论文、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文题目

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的关系.主要阐述了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之间的哲学基础、法理基础和政治基础以及二者之间互为手段与目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公民意识养成为目标使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接受.二者是联系密切的范畴,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是有机统一的.

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的历史考察.我国的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经历了并不平坦的发展历程,与西方法治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法治建设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实际上始于改革开放以后.改革以后,中国的法制建设有了重大转机,重新确认了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大学生法律教育衰落阶段;二是大学生法律常识教育阶段,三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阶段,四是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阶段.伴随着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四个阶段,公民意识养成也经历了从缺失、觉醒到深化的过程.

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及成因分析.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就其发展而言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高校能够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从对公民意识养成的认识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存在诸多问题,使公民意识养成在法律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究其原因,包括偏狭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基础教育阶段不重视公民意识培养以及我国传统行政化的教育制度和体制.

国外大学生法律教育在公民意识养成过程中的经验借鉴.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五个国家大学生法律教育和公民意识养成渠道和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西方国家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养成并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宗教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直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反观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多数都是涉及德育方面的教育,主要通过理论或者抽象概念的灌输,而不重视甚至忽视他们自身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实践.公民意识的养成不单单是对其自身法律赋予的权利的了解,也包括了公民突破对个体自身水平的限制,积极参与社会化管理活动的过程.

公民意识养成视域下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主体建设.教师是法律教育主体,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教育主体的自身素质建设、大学生法律教育主体的培养和优秀法律教育者的引进三个方面的讨论,认为只有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能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和指导.以公民意识养成为目标的大学生法律教育,必然要求教育者担负传播法律精神、培育公民意识的重任,决定了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必然要加强自身建设,应对新的挑战.

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大学生法律教育在内容增加宪法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纪律教育和实践教育.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内容是根据法律教育的目标确定的,它决定着法律教育的实施效果,是实现法律教育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证.法律教育内容是广泛而具体的,是随着时代和社会要求及具体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

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大学法律教育中,所有教育内容的更新,最后都要依靠法律教育途径和方法来加以实现.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将会大大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增强,最终实现高校法律教育的育人目标.就大学这一相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特性的环境而言,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分为课堂内、课堂外两个方面.

最后,总结本文观点与明确下一步研究方向.详细论述了本论文的三个创新点:其一,分析角度独特.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从公民意识视角出发,系统探讨大学生法律教育与公民意识养成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论文将“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作为专门的讨论方向,希望能有所创新.其二,研究内容有创新.本研究以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和公民意识养成现状为背景,从公民意识养成出发提供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新视野,力图实现大学生法律教育和公民意识养成的“双赢”.其中重点关注了大学生法律教育、公民意识养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并结合国外的多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借鉴,认为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等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进而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的过程中,这在以往的研究中鲜有提及.其三,研究结论有新意.本研究在立足于我国大学生法律教育和公民意识养成的历史考察和现实依据,对大学生法律教育和公民意识养成进行辨析和界定,提出了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的主体建设、内容、和途径与方法的设想.提出大学生法律教育不仅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而且还要拓展教育主体的范畴,将法律实践领域的专家引入到大学生法律教育系统中来,以提高法律教育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时效性.

本文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引用文献:

[1]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的论文选题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优秀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外文文献怎么找
[3]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提纲范本模板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大纲怎么写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