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汉宫秋论文范文 汉宫秋自考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汉宫秋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0

汉宫秋论文范文

汉宫秋论文

目录

  1. 一、昭君戏的历史演变
  2. (一)对历史真实的超越
  3. (二)对人物形象的改编
  4. (三)写作手法的创新运用
  5. (一)民族性的悲剧
  6. (二)爱情的悲剧
  7. (三)写作者的悲剧

《从汉宫秋对历代昭君戏的突破和创新看其悲剧意蕴》

本文是汉宫秋硕士学位论文范文跟创新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昭君出塞的故事是文人文学创作的一大题材,历代文人围绕着昭君出塞的故事,留下了一系列昭君戏,而在众多昭君戏中,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流传千百年亦不失其光彩.本文将《汉宫秋》与历代昭君戏进行比较,探讨了《汉宫秋》对历代昭君戏的突破和创新,并重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汉宫秋》;昭君戏;突破与创新;悲剧意蕴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2

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记载于《汉书》,而最早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乐府诗《昭君怨》.此后,历代文人围绕着昭君出塞的故事创作了一系列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和戏曲,各家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再现昭君风貌,留下了一出出精彩的昭君戏.在众多的昭君戏中,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脱颖而出,显得熠熠生辉,它不仅在创作上对前代昭君戏有了突破和创新,其中蕴含的悲剧意味更是深深地打动了千百年来读者的心.

一、昭君戏的历史演变

关于“昭君和番”的故事最早见于班固《汉书》.《汉书·元帝纪》和《汉书·匈奴传》都记载了王昭君原是西汉元帝的宫人,竟宁元年(公元前三十三年)奉命被遣出塞和亲.史书未谈及昭君的个人悲剧,而着重强调她的政治贡献.后来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的故事带有了文学性,丰富了这一故事的内容.他对昭君的美丽和不幸做了发挥,增加昭君“积悲怨”负气出走的情节,初步呈现了昭君的美丽、孤傲和清高,体现了昭君形象的悲剧性和反抗性.而后到了西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和唐代的《王昭君变文》,更是进一步将昭君形象由历史形象、民间形象过渡到文学形象.东晋葛洪编《西京杂记》中的《画工弃市》虚构了毛延寿一角,增加了画工毛延寿丑画昭君而导致其含恨远嫁的情节唐代的《王昭君变文》没有遵循史书记载,对昭君的结局稍作改动.《变文》中写昭君远嫁单于后不久就去世,但故事中昭君的死并非对单于的哀怨,也并非对元帝的思念,而是出于难以排遣的乡愁和对汉的思念.《变文》的祭词写道:“漂遙有惧于险狁,卫霍怯于强胡,不嫁昭君,紫塞难为运策定.”昭君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牺牲的形象已开始形成,至此,昭君出塞的情节构造基本完成,故事已渐趋成熟.至元代,杂剧兴起.此时期有关王昭君的杂剧,除马致远《汉宫秋》外,还有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吴昌龄《月夜走阳君》、张时起《昭君出塞》等.

二、《汉宫秋》的突破与创新

(一)对历史真实的超越

《汉宫秋》中对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进行了再创造.首先,作者有意超越历史真实,主观地改变了汉匈双方力量的对比,将元朝的国势写得极其衰微,而匈奴则国力强盛.其次,改变了昭君出塞的结局.《汉宫秋》中将原本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并在匈奴生儿育女的结局改为昭君在去往匈奴途中投水自尽.

按照历史事实,汉元帝时汉朝国势强盛于匈奴,呼韩邪单于也未以强兵压境.不管是史书的记载还是后来文人的创作,写的都是匈奴人主动入朝“愿婿汉氏以自亲”,均未改变汉匈两国的力量.《汉宫秋》中把昭君出塞的背景改为胡强汉弱,昭君在匈奴强大的“专事攻伐”和汉朝“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虚弱背景下不得已出塞和亲,为故事的悲剧结局奠定了基础.故事结局处,作者巧心安排了昭君投水自尽的情节,这一情节使昭君形象增色不少.戏剧最终将个人感情上升至民族感情,体现了作家的进步思想,更加重了整部剧的悲剧意味.

(二)对人物形象的改编

首先,剧中虽然对昭君着墨不多,但却将以前作品中那个自悲、自怜的“薄命女”形象塑造成具有悲壮美和崇高感的王昭君形象.《汉宫秋》中的昭君,不仅是个有情有义的女子,还是个能为了“国家大计”出塞和番,并不惜以身殉国难的民族英雄.可见,马致远的这种艺术处理,虽然违背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强调突出了昭君形象的爱国主义意蕴,使昭君的形象具有悲壮美和崇高感,令虽着墨不多的昭君形象也能深入人心.

其次,剧中把画工毛延寿的身份改为中大夫,他贪污索贿,卖国求荣,是个典型的卖国奸臣.昭君因毛延寿点破画图身陷冷宫,后凭一曲琵琶音受到了元帝的宠幸.毛延寿奸计被识破,遭到元帝追杀,谁知他已早早逃亡匈奴.为泄私愤,毛延寿将昭君的美人图献给了单于,单于看到昭君图之后即遣兵南下,向汉室索要昭君.毛延寿作为反面角色,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正是他的这一报复行为,导致了后面悲剧的诞生.

再次,故事将以往以昭君作为叙述视角改为采用元帝作为叙述视角,将汉元帝塑造成一个对昭君一见倾心的痴情人,着重描绘他即使身为一国之君却仍未能改变心爱之人的命运的无奈与悲凉,使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变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历史上昭君于竟宁元年和亲,同年夏天汉元帝即下世,昭君从未成为元帝的妃子,他们的“爱情”更是无从谈起.而在《汉宫秋》中,两人不仅是一对一见倾心的爱侣,更是虚构了他们从相遇、热恋,最后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

(三)写作手法的创新运用

《汉宫秋》的语言描写具有诗意美和音乐性.这一特征突出的表现在元帝对昭君思念的描写上.如第三折《灞桥饯别》中[七弟兄]等四支曲子,作者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线索,实景与虚景、幻觉与错觉相交融,构成富于诗意的意境,将汉元帝对昭君的无比思念和他心中无限悲凉凄惨孤独的心情在这种幻觉与真实中一一呈现了出来.而曲子中采用的顶真、重叠等修辞,使旋律急促,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焦灼与痛苦,同时也使曲词富于音乐美.《汉宫秋》情、景、事交融,诗与剧结合,在亦幻亦真中渲染悲情的写作手法为历论家所赞赏,对后世以昭君出塞为题材创作的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汉宫秋》的悲剧意蕴

(一)民族性的悲剧

据刘世德先生《从元淮的五首诗谈元杂剧的几个问题》一文的考证,《汉宫秋》写于元朝刚刚灭掉南宋之时,这个剧是对元灭金、灭宋的历史转折时期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作者主观地改变了汉匈双方力量的对比,把匈奴的力量变得强千万倍于汉朝,将和平外交改为在匈奴的武力威胁下汉元帝不得不交出昭君,而昭君在众多大臣竟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抗的情况下毅然接受和亲.这时,昭君已然成为一种英雄式的悲剧形象,她为了保全国家与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甚至生命.昭君的这一行为,使得《汉宫秋》的“悲”由个体生命的悲哀,上升到整个民族的“悲壮”与“崇高”上.它传达给人的就不仅仅是同情、怜悯或恐惧情感的体验,而更多的是对读者心灵的震撼、碰撞与感召.

(二)爱情的悲剧

《汉宫秋》除了汉匈的政治冲突这一线索外,还有一条重要的线索,那就是元帝与昭君的爱情线索,这两条线索的冲突也以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剧中,爱情与政治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堂堂大汉天子在强大的匈奴压迫以及朝臣的无能和奸贼的出卖下无力保全自己的妃子,这显示了汉元帝的昏庸无能.但另一方面,元帝对昭君的爱又是真挚的,他对昭君出塞和亲充满了无奈和悲痛.这就形成了有情君主欲保全真挚爱情的愿望与作为昏庸皇帝所造成的“朝纲尽废,坏了国家”的严酷现实两者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悲剧冲突的不可解决性.因此,随着剧情的发展,伴随着爱情与政治线索之间冲突的加剧,读者和观众产生了怜悯、同情、恐惧甚至焦虑、孤独、崇高、毁灭、死亡等情感体验.就这样,爱情悲剧与政治悲剧的交织在人们不同层面中体验着.

(三)写作者的悲剧

在《汉宫秋》中,马致远选择了汉元帝作为代言人,将自己作为一个天涯断肠人的心情借用汉元帝这一位不能爱其所爱而无奈悲凉的皇帝抒发出来,创造出了这一部源于生活中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马致远生活在一个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深受蒙古贵族歧视、压迫的情况下地对族国家灭亡怀抱深深的哀痛,在《汉宫秋》中,他通过将汉元帝塑造成一个昏庸无能,在政治上失败的君王,与宋朝同样积贫积弱,君主同样无能,同样无力抵抗外来侵略,以此来表达自己心中长久积虑的对宋朝灭亡的痛惜.

结语:

马致远借用历史上昭君出塞的故事,并对其进行了超越历史真实的再创造和艺术的再加工,借昭君的形象表达出对时代的控诉与反抗,借元帝的形象说出对人生的无奈与悲痛,使整个故事更富有悲剧意蕴,千百年来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参考文献:

[1]吕海青.《汉宫秋》与历代昭君戏的比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3).

[2]纳秀艳. 《汉宫秋》悲剧结构艺术初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总结,本文是一篇适合创新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汉宫秋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汉宫秋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汉宫秋引用文献:

[1] 汉宫秋论文范文 汉宫秋自考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2] 比较好写的土木工程英汉论文题目 土木工程英汉论文题目如何定
[3]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推荐 英汉翻译论文题目怎样取
《汉宫秋论文范文 汉宫秋自考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word下载【免费】
汉宫秋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