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文章内容

英汉翻译论文范文参考 英汉翻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英汉翻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8

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英汉翻译论文范文参考: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2. 第二篇英汉翻译论文样文: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
  3. 第三篇英汉翻译论文范文模板: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小说常规化研究:历时的视角
  4. 第四篇英汉翻译论文范例:基于语义语言的英汉机器翻译研究
  5. 第五篇英汉翻译论文范文格式:英汉机器翻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英汉翻译相关参考文献,是英汉翻译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英汉翻译论文范文参考: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本论文对蒯因提出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进行了理论梳理,并将这一语言哲学论题与英汉/汉英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种以翻译意义为依据的,既具有客观性,又能容纳不确定性的新的翻译观念.

首先通过文献归纳与概念分析,对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进行了批判性审查.持行为主义意义观的蒯因设想了一个彻底翻译的思想实验,在这个思想实验中,观察句是基础,刺激-反应是判断的标准.他通过分析发现:以同一个语言事实为观察基础的几个翻译手册之间可能会互不相容,因为彻底翻译思想实验的三个步骤——兔子跑过时语言学家对语词的猜测、土人同意或不同意、语义上升后的分析假设——全部隐藏着意义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第三步分析假设阶段,并由此得出翻译不确定性的结论.这一论题对以意义事实为基础的传统翻译观提出了挑战.在对这一论题的进一步阐释过程中,蒯因体现了自己的整体论观念、实用主义思想及新经验主义立场.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蒯因提出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三点理由:指称的不可测知性、证据对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以及本体论的相对性.指称的不可测知性类似于一种弱意义上的翻译不确定性,它预设的是语词的物化,即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真的特性.这种指称的不可测知性表现在语言学习的四个阶段、指称本身的异常多变性(模糊性、歧义性及不透明性),以及语言的特异性三个方面.证据对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类似于一种较强意义上的翻译不确定性,它预设的主题是其由感觉证据赋予的经验内容,是指我们关于世界的科学理论超越了我们对世界的观察.而本体论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特定的背景知识,相对于分析假设和相对于对存在量词的不同理解方式.但是,按照蒯因行为主义的意义观,几个相互竞争的翻译手册中,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哪一个是正确的,而没有正确的翻译意味着没有意义的存在,由此导致了意义怀疑论,翻译的可能性也受到挑战.因此,蒯因的理论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于是,我们引入戴维森的真值条件意义论,并通过彻底诠释、诠释不确定性及三角测量模式来阐述从诠释到翻译的可能性.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论文进而探讨了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与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关系.首先,对所谓不可译性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尝试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通过对翻译不确定与可译性及不可译性之间关系的讨论,再次论证翻译的可能性.接着,论文例举翻译实践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差异与不匹配,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基于翻译是可能的,但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本文对Dorit Bar-On提出的翻译意义概念进行了修正、改善,将它视为介于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一套特征.这些特征是通过概念整合而形成的,具有语境依赖性、时间性、协商性、生成性及动态平衡性.翻译意义被引入翻译评价体系,作为判断翻译好坏的标准.

最后,本文结合翻译不确定性论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法,对英汉互译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做了批判性的考察,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见解.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同一源文本的不同翻译版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主张以保存翻译意义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来区分好坏与优劣.也就是说,翻译意义保留得越多,翻译就越好,反之则越差.翻译意义对翻译文本的评价指标分为准确、最佳、相当、更好四个基本类型.此外,本文还将翻译意义作为协调一种既能容纳不确定性,又具有基于文本类别不同的客观性的新的翻译观念的手段,并以语境原则及翻译意义作为协调信达雅的分析框架,重构了一组可用于评价英汉互译对错与优劣的合理性标准.

第二篇英汉翻译论文样文: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

1.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翻译理论研究历经语文学、语言学、阐释学、交际学、哲学、美学、文化学、意识形态、女性主义等研究阶段,不但实现了从语言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也从“原著中心论”向“译文中心论”发展(王宏志,1999:12).这是一种从内部研究向外部研究的跨越,它扩大了翻译的研究范围,深化了翻译研究的理论建设.从学科的性质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其划分为“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和“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主要关注何谓译、可否译、如何译、为何译、译什么这五大基本问题,而“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则属于“译介学”领域,它研究的是翻译在社会、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这两种理论具有不同的功能,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并无好坏优劣之分,而是并驾齐驱,共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的进步.本课题在肯定译介学的贡献的同时,把主要兴趣点放在如何促进“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在笔者看来,翻译理论研究具有多重功能,除了它的认识功能外,其本质功能始终不能忽略:即,指导翻译实践的功能,因此翻译研究是一门具有强烈实践色彩的理论研究.王宏印指出:“翻译在本质上是实践性的,而非理论性的”(2009:37).翻译研究的关注点之一是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知识支援,使学习者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做好翻译工作的本领.

然而,“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虽然有传统的注重翻译实践的翻译研究的支撑,还是显得散漫无系统.所谓“传统的注重翻译实践的翻译研究”历来被人认为只是专注于纯粹的翻译技巧,盘旋在词、句转换之间,不能上升到系统的认识高度.因此,要建立“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内向型本体翻译研究”),就要努力寻找支撑这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如果我们审视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就会发现,决定一篇译文成败的关键无疑是正确的理解和娴熟的表达.翻译人人会做,妙在传情达意的功力有高低之分.为了强调对翻译中的写作能力的探索,我们将本研究称为翻译写作学.这样,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探讨翻译技巧、探讨发挥译文语言优势的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本体研究)就有了自己的专有名称,这是“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专业化的一大尝试,能更好地为翻译实践服务.

2.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翻译写作学”的构想和名称最早见于拙著《英汉翻译教程》(2006;2011),随后拙文“简论翻译写作学的建构”(《写作》,2008/3)概述了翻译写作学的建构体系.经数据资料检索,未发现之前有以“翻译写作学”作为名称或关 键 词 而展开的论述.但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还是可以发现的.思果提出“翻译为重写”(2001:1).他认为,中文都写不通,翻译还能通吗?不能写作的人最好不要学翻译.余光中认为:“翻译,也是一种创作,一种‘有限的创作’.译者不必兼为作家,但是心中不能不了然于创作的某些原理,手中也不能没有一枝作家的笔”(余光中,2002:40).这道出了翻译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和相似性.*阳的《文学翻译中的创作论》(2009)涉及了文学翻译里的创作问题.而“翻译写作学”关注的不仅是文学翻译,还包括非文学翻译的写作能力,诚如李长栓指出:“写作是翻译的基础”(2004:13)、“翻译就是写作,只是参照物不同.所以,写作时应遵循的原则,翻译时也应遵循”(2004:158).

英汉翻译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2500字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英汉翻译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英汉翻译论文范文题目

法国释意派翻译理论德利尔提出:“翻译是基于写作技巧上的一种重新表达的艺术”,这和我们“翻译写作学”的理念十分吻合.2009年在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召开“论译者为作者”的翻译大会,其会议议题是要大家牢记译者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写作的能力.但是上述这些研究的不足是没有系统的翻译写作学认识,甚至把翻译与写作相混淆,或者在写作的名义下违背翻译基本原则而任意改写、扩写.翻译写作学追求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从心所欲不逾矩”,尊重翻译标准,发挥译文优势,把译者的翻译写作能力发挥到极致.

3.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翻译写作学意在运用写作学的基本原理,结合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特别是释意学理论)和中国传统译论,加以整合、扬弃.其创新点在于采纳并运用写作学的“感知-运思-表述-检视”基本原理,探讨翻译行为中的写作力发挥,从而明确翻译写作新过程,完善翻译写作学的基本建构.本文引用写作学,尤其是汉语写作学的理论来研究翻译,目的是探索翻译过程中目标语表述阶段,探讨如何写出优秀的译文,丰富和发展传统的翻译理论,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翻译写作学有别于写作学的关键在于翻译写作学是在研究翻译的框架下研究译文写作,而非研究纯写作或西方意识形态翻译理论下的“改写”理论.

4.本论文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翻译写作学是个全新的课题,我们需要寻找各种支撑学说,建构一个科学而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

1)翻译写作学是作者的创新思维,是在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的提炼和提高.但由于“翻译”与“写作”并用,容易被人理解为脱离翻译范畴的自由写作或是翻译文化学派所认为的“改写”(rewriting),因此我们必须辨明“写作”、“创作”、“改写”和“翻译写作”等诸对关系.

2)如何为翻译写作学寻找语言学翻译理论基础和中国传统译论理据,需要非常熟悉中西方各种学说和理论.

3)如何解决欧化汉语和低俗汉语对翻译写作的恶劣影响,也是本课题的关注点.

4)论证翻译写作学在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程编写与翻译教学的作用地位,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寻找实践与理论支持.

5.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最早的研究思路来自拙著《英汉翻译教程》(北大出版社,2006;2011)的第八章“翻译写作篇”.在这一章,我们正式提出“翻译写作学”概念,并论述了翻译写作学的一些特征.我们借鉴了国内《写作学高级教程》(1989)里的“感知、运思、表述”写作概念,并将之发展为翻译写作学的支持理论之一,真正从写作学角度来研究翻译.作者另一篇论文“简论翻译写作学的建构”(《写作》,2008/3)描述了翻译写作学的建构体系.我们的研究方法就是:定题(翻译写作学建构)→立论(认为翻译就是除创作以外的另一种写作体现)→比对(翻译与写作、翻译与创作、写作与改写、翻译与翻译写作等)→求证(运用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释意派理论、中国古代译论、高健语性论)→举证(运用优秀译文证明译者写作能力是译作成功的根本)→创立(翻译写作学是指导翻译实践的知识必备).“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在“翻译写作学”的旗号下名正言顺地成为“翻译学”的分支,并和“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译介学)分别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6.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创建“翻译写作学”概念和内容,

2)将写作学原理引入翻译研究中,

3)将直译意译、异化归化整合成“直译、意译与归译”,尤其对“意译”有新解,

4)以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为依据,将各家翻译流派的观点加以整合、归结,

5)以高健“语性说”为依据,发现一条与古代译论相一致的现当代中国传统译论走向,

6)将传统翻译研究中极少涉及的目标语写作规范纳入其中,实现翻译与写作的真正结合,

7)将翻译教学纳入翻译写作学框架下,使翻译教材编写与翻译教学法融入其中,

8)全文至少有17处对各种翻译言论或译文做出批判,其中包括:

①对“意译”错误定义的批判,

②对恶性欧化和伪劣汉语的批判,

③对董乐山反对发挥译文优势的批判,

④对冯亦代四字格言论的批判.

第三篇英汉翻译论文范文模板: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小说常规化研究:历时的视角

本论文是基于语料库方法对英汉翻译小说常规化特征的历时研究.常规化在语料库翻译研究领域通常作为翻译的共性特征提出并得到验证,但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行为,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在不同语种或历史时期的翻译过程中留下烙印.鉴于此,对常规化特征的历时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其内涵所在,加深对翻译行为本质的认识.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建立英汉历时语料库,描写翻译常规化特征的历时变化,并试图将研究结果放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讨论,彰显翻译行为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基于以下假设:1)常规化体现为译者倾向于采取目的语常规和典型的表达方式,从而间接导致翻译语言特征的保守性和重复性;2)常规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受翻译规范制约,在不同历史时期,受社会文化语境变化的影响,常规化应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及程度.翻译语言的常规化可以从语言的表层机制获得外在的体现,而借助语料库手段对翻译文本库进行分析,有助于识别特定时期的常规化或反常规化趋势.

历时类比语料库的建设是本研究的起点和基础(第三章).研究所建语料库包括对应语料部分(DPCECF)和单语类比语料部分(即非翻译汉语文本).对应语料由14本英语原文取样和两个时期(1930、1940年代与最近20年)的对应汉译文本构成.本文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历时研究模式,并从词汇、搭配和句法等层面对不同时期翻译文本的常规化特征进行了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第四至六章).

词汇层面的分析主要采用了词性分布、高频词分析、词汇长度以及五个高频词缀的构词能力等方面作为研究的变量.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时期的翻译文本在词性总体分布上趋同,并与非翻译文本的词性分布相似,总体上体现了常规化的趋势.译文与非译文的显著差异主要在于名词和代词的使用,名词在两个时期的译文中都趋向于少用,这很可能是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记,而用行为动词和描述性形容词来处理原语中大量存在的派生名词的结果,体现了强制性的常规化.代词的冗余则显示了原语的影响.对高频词的分析表明,早期译本相比近20年译本而言,其保守性较强.就词汇长度而言,前期译本的单音节词更为常见,而后期的多音节词有增多趋势.对常用汉语词缀(或准词缀)的构词能力的分析发现,后期译本呈现了较高程度的常规化,而前期译本受原语的影响较大.总而言之,词汇层面的翻译体现了常规化与非常规化特征共存的趋势.

对搭配特征的分析表明,前期译本中特定节点词的搭配词较为丰富,“a(的/底)n”搭配模式相比非译本重复率较低,变化性较大,体现了前期翻译的保守性较低.基于对应语料的分析进一步显示,前期译本含有更多的非常规搭配,其原因主要在于对直译手段的偏好,而后期翻译中更常见的处理方法是通过添加修饰语或中心词将原文中的搭配显化,或进行结构上的调整,使其顺应汉语的典型用法.总体而言,前期译本体现了原语较强的影响,常规化趋势弱于后期译本.

句法层面的常规化分析主要采用了三个维度:翻译汉语的形合趋势,被动语态的使用,以及句子/句段长度.总体上,翻译汉语的句法特征相比词汇和搭配特征而言,受原语影响更明显,这种影响对于早期译本更为突出,显示了较强的非常规趋势.具体来讲,对形合特征的研究显示,两个时期的翻译文本与非译本相比,都表现出对连接词和介词的高频使用,形合趋势明显.历时比较分析表明,前期译本比后期译本的形合趋势更明显,主要体现为前期译本连词与介词使用更频繁,词形与非译本的重合度较低.

此外,前期译本的被动语态频率超出同期的非译本语料,而后期译本被动语态的使用较少于同期的类比语料,表明后期译本更加符合汉语的常规.就被动语态的长度而言,两个时期呈现类似的非常规趋势:受原语影响,长被动的使用少于短被动的比例.而对长被动的施事主语进行检索发现,前期译本受原语较大影响,长度超过三个词的施事主语偏多.两个时期在被动语态的语义韵方面呈现类似的常规化趋势:表示否定语义韵的被动结构占多数比例.句长/句段长的分析表明,两个时期的翻译文本具有共同的反常规化特征,即句子/句段偏长.从历时的角度看,这种反常规化趋势似乎在前期翻译中更为明显,句长/句段长显著高于同期非译本,且趋近于原文本的句长/句段长.进一步分析发现,前置修饰语的频繁使用是句长增加的主要因素,前期译本受原文影响,比后期译本较多使用偏长的前置定语.再者,前期译本与同期非译本相比,定语结构的中心词频繁使用动词和形容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是采用直译手段处理原文中的行为动词和描述性名词所致.

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研究认为,不同时期译本的共同特征是译本的杂合性,导致常规化与反常规化特征同时存在于不同时期的译本中.相比而言,早期译本在多数维度上表现出较强的反常规化趋势,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原语-译语语言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言态度和对翻译策略的观点的变化.20世纪现代汉语白话文的日趋成熟,翻译理论的发展,以及日益增长的语言自信使得翻译过程中对欧化成分的吸收变得日趋理性.

“结论”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果及其理论与方法论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的翻译特征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之处,对大多数维度的分析表明,后期译本的常规化趋势强于1930-40年代的译本.其次,不同时期译本都显示,常规化特征与受原语影响而导致的反常规特征并存,体现了翻译的杂合性.再者,句法层面相对于词汇与搭配特征而言,受原语影响较大,非常规趋势较明显.此外,对翻译常规化的研究从侧面表明了原创汉语的“欧化”趋势,这主要是受翻译这一间接语言接触手段影响的结果.总体而言,研究结果与最初的假设大致相符:常规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受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因素制约,常规化趋势的变迁体现了翻译行为的社会性本质.

本研究所得结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对翻译研究有所贡献.理论上,本研究通过对常规化定义、常规化与反常规化、以及常规化与规范/共性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探讨,以及多层面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揭示翻译常规化的本质,彰显翻译行为的社会性.方法上,本研究提出了常规化研究的历时模式,该模式融合了共时与历时的分析,以及单语类比与双语对应两种语料,有助于扩展翻译语言的研究方法.此外,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原语、译语与目的语原创语言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研究汉语的发展变迁也有重要启示.但正如其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语料库规模较小,语料标注需要进一步加深等.后续的深入研究中,应注意方法的完善,语料库结构的合理化,标注程度的加深等,以便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第四篇英汉翻译论文范例:基于语义语言的英汉机器翻译研究

机器翻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世界难题.语言知识的复杂性和对语言规律认识的有限性是机器翻译的困难所在.人们从机器翻译的探索过程中认识到,要想得到高质量的翻译结果,需要对自然语言的语义进行分析和理解.本文从语义语言理论角度,针对英汉机器翻译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容易误解误译的英语的研究.

基于大量实例,对容易误解误译的英语词语加以形式化语义分析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自然语言语义对应中的弯曲现象及语义模块的概念,总结出英汉语义对应中的七种弯曲现象,并对每种弯曲现象下英语误解误译的程度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了民族文化导致弯曲现象发生的九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英汉语义对应时那些发生弯曲现象的英语表示正好对应于最易误解误译的英语词语.该结论可应用到基于语义语言的机器翻译中以提高机器翻译的正确率.

(2)英语隐喻的识别与汉译的研究.

提出语义语法模式的概念、提取规则和自动提取语义语法模式的方法.以人体词为研究对象,针对英语人体词隐喻用法的特点,构建了英语人体词特有语义语法模式集、固定搭配集和变量表示库.语义语法模式集包括语法隐喻模式集、词汇隐喻模式集、字面意义模式集、短语模式集、构句模式集等子集.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语法模式集、固定搭配集和变量表示库的英语隐喻识别与汉译的合一算法,实验表明,该算法对处理英语隐喻的识别与汉译是有效的.

(3)带句法语义变量的模板的提取与应用的研究.

提出带句法语义变量的翻译模板及模板自动抽取方法,构建了句法语义类型树,根据句法语义类型树确定翻译模板*量的句法语义类型,实验表明,使用带句法语义变量的翻译模板,与带语法变量的翻译模板相比,英汉、汉英机器翻译结果的BLEU值分别提高了0.08和0.05.该模板可用于基于语义语言的机器翻译系统中,也可以用于其它EBMT系统中.由于某些带句法语义变量的模版就是语义单元,所以带句法语义变量的模板的提取也可以丰富语义单元库.

第五篇英汉翻译论文范文格式:英汉机器翻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机器翻译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当今信息社会及军事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英汉机器翻译系统为目标,对翻译机制、源语言分析、实例模式匹配、结构转换与目标生成等几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建立了具有较高翻译正确率的英汉机器翻译系统.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提出了基于转换与基于实例模式相结合的机器翻译方法.在翻译机制方面,研究了现有的各种机器翻译方法,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并结合现有资源和工作实际,提出了基于转换与基于实例模式相结合(TB-EPB)的机器翻译方法.该方法继承了基于转换方法的稳定性和基于实例方法译文质量高的特点.基于实例模式方法是基于实例方法的扩展,在词法和浅层句法分析后,输入句子与实例模式库在多个层次上匹配,并产生译文.评测和实验结果显示,译文质量综合评价值达到87.5,平均翻译速度为63.64单词/秒,译文正确率达到88%.

2、设计了一个基于规则的词法分析器.结合系统模型,研究并设计了一个基于规则的词法分析器,以及贯穿整个机器翻译过程的语言学知识源——综合词典.设计了词条检索的哈希算法,用形式语言描述了与该词法分析器相关的各种规则知识和数据结构.介绍了词法分析中形态预处理、形态分析、未收录词处理、词组分析和词性标注等各子模块的分析算法.

3、提出了一种新的词性标注融合策略——相关*法.词性标注是机器翻译系统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对四种基于语料库的词性标注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词性标注融合策略——相关*法,从理论上分析了该方法的优越性,并与其它融合策略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融合策略可以更加全面地描述词性标注知识,从而更好地完成词性标注任务:在几种融合策略中,相关*法是最优秀的,它使标注的平均错误率降低27.85%.


https://www.mbalunwen.net/junshi/92974.html
4、提出了基于粗糙集的基本名词短语识别方法.基本名词短语(BaseNP)识别是自然语言浅层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提出的基于粗糙集的基本名词短语识别方法用粗糙集理论解决BaseNP标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用一个有限状态转换器实现BaseNP识别.论文介绍了基于粗糙集的规则学习方法和相应的算法,以及BaseNP标注和识别的算法流程;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结果;通过实例冲突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识别效果;并与几种典型方法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粗糙集的方法能够发现特征问的依赖性,并从整体上优化规则,BaseNP识别的Fβ值达到92.32%.

5、提出了基于扩展的CFG和GLR算法的浅层句法分析器.浅层句法分析是指短语级的自然语言句法分析,是基于转换和基于实例模式两种翻译方法共同的基础.本文提出的

关于免费英汉翻译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英汉翻译引用文献:

[1]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推荐 英汉翻译论文题目怎样取
[2] 英汉翻译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英汉翻译外文文献怎么找
[3] 英汉翻译论文大纲格式范文 英汉翻译论文提纲如何写
《英汉翻译论文范文参考 英汉翻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英汉翻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