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畜牧学论文范文参考 畜牧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畜牧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8

畜牧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畜牧学论文范文参考: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
  2. 第二篇畜牧学论文样文: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
  3. 第三篇畜牧学论文范文模板:甘肃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管理问题研究
  4. 第四篇畜牧学论文范例: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5. 第五篇畜牧学论文范文格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100篇免费畜牧学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畜牧学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畜牧学论文范文参考: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语有云“牧以畜为体,畜以饲为天”,饲料对于牲畜的重要作用正如食物之于人类,不可轻忽.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之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动物营养学正是一门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回顾总结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中国驯养动物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积累了许多畜禽饲养方面的经验,其中不乏饲料选择与如何喂养的内容,这在古代农书中多有涉及.然而,那只是建筑在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积累,并非以科学试验为依据,所以还称不上动物营养科学.回顾我国动物营养科学史,大体上是从20世纪20年*始,到如今已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始到1949年的肇始与奠基阶段;第二阶段,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转折与蓬勃发展阶段.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内忧与外患并存之际,晚清以来的衰颓局面未见好转,频繁的战争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民生凋敝,国家经济几近破产;就是在危机之中,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也由此备受重视.而较之中国传统的基于感性经验的畜牧饲养方式,西方利用科学试验得来的现代技术,对于增产增收效果更好,动物营养科学恰是近现代科学畜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这门科学开始在中国扎根发芽并成长起来.虽然当时此方面的科研教育机构乃至学会组织等还大都蕴含在大畜牧之中,但无疑已作为大畜牧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提及,甚至专门成立这方面的专门系组从事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对于科学畜养风气的形成颇有助益,同时也为此后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研究、管理经验,为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受国内政治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我国动物营养科学虽走了些弯路,但也有曲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终于迎来它发展的春天,开始了蓬勃发展的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专业正式设立并发展完善,1980年成立了专业学会,1989年本专业学术刊物创刊发行,至此,一个学科独立的三个标志已经全部具备.30多年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上的普遍应用,使得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国人民膳食结构得到极大改善.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下,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经过百年发展,终于取得了现在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它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将会使人们对动物营养科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来讲既是挑战也是希望.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常量到微量,从静态到动态,从整体到组织,从表观到内涵,从单因子对比到多因子互作的深入发展.由描述为主的科学向控制科学转变,由“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已然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体趋势,中国自不能例外.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动物营养科学还是要根据国情,在继承传统,重视当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

论文正是以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之后分别从组织机构、相关书刊、人才队伍以及科研内容和成果等方面对中国动物营养学在20世纪前、后5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进而对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总结了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第二篇畜牧学论文样文: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

*战争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西学东渐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和北洋马医学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有了中、西兽医之分.自此伊始到新中国成立前约一个世纪,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和变革,在波折中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本论文以1840-1949年前后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大量史料和数据为论证依据,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100余年的变迁进行回顾和系统分析.论文系统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以政权更迭变化引起的学制变化和高校变迁为主线,讲述了清朝末期和民国期间不同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思想和机构设置差异,并立足于当时兽医高等教育所处的政治、社会和历史环境,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变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阐述了不同3个历史时期的兽医高等教育情况,即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阶段,并处于由传统兽医高等教育向近代兽医高等教育转变初期;1912-1937年的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与畜牧教育并行,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初具规模,并且发展态势良好;1937-1949年抗日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并开始真正独立于畜牧教育,但由于战争等原因,在艰难发展中迎来新中国成立.论文通过列举了4所代表性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其兽医高等教育的溯源和发展,以期以点带面,对当时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创建、发展、变迁和动因进行案例分析,并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进步等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和分析.正文介绍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源起的社会背景,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情况,以清末民初两种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迁为主线,论述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变迁,并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开展、大才培养、国际交流及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制约因素,如来自政府保守派的发展阻力及媚外派系的排挤、政局多变导致的办学波折、经费短缺造成的办学困难、近代农业教育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五四”运动前夕、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几次关于教育发展路线的争论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影响.在以历史时间轴为脉络,进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第三章到第六章选择了4个代表性案例: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到北京农业大学的兽医高等教育发展沿革,是中国近代最完整和最复杂的一段兽医高等教育历史;国立*大学畜牧兽医系是中国近代兽医高等大才培养的摇篮,其发展沿革能体现出国民党政府时期整个兽医高等教育发展,也是当时农业高等教育的缩影;北洋马医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先河,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兽医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国立兽医学院为中国第一所独立兽医学院,是西北地区兽医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当时西北高等教育的缩影.在高等学校和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过程中兽医高等教育工作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蔡无忌、罗清生、熊大仕、盛彤笙、陈之长等一批杰出的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家和科学家为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论文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研究和总结兽医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只有在稳定和谐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下,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服务国民经济和畜牧业发展,对兽医高等教育长远规划,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大学人文素养和解决畜牧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合格兽医师.同时在大力发展现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同时,还要传承好和发扬好中国传统兽医文化和兽医技术.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78064.html

第三篇畜牧学论文范文模板:甘肃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管理问题研究

草原管理问题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由于草原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出现之后,草原管理和治理问题就不仅仅是牧区的问题,而成为国家层面甚至于是国际层面的问题.各国政府和部门都积极在政策和措施方面做着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从草地承包到退牧还草、从自由放牧到集约经营、从私有化到草地共管等.本项应用研究根据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实际情况,从草原管理政策入手,重点进行草原政策执行和落实效果方面的研究,以期待为当地政府制定适宜的草原政策提供建议.

草原管理从性质上是生态环境问题,但它更是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尤其在牧区,还要考虑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还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牧民生产生活、产业结构等问题.因此本文尝试运用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民族和人类学等与自然科学范畴的草业科学、畜牧学、生态学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草原管理政策进行研究:

宏观层面:总结和评述国外不同类型草原畜牧发达的国家关于草原管理的政策与措施,以及中国政府在草原管理政策方面的措施与成效.

中观层面:以不同产权背景下项目区(村)为单位,分析草原制度变迁、养畜量和载畜量、降水量变化与草原政策的关系,探究区域尺度草原管理政策和措施的效果与意义.

微观层面:选取甘肃省中西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8个牧业村,采用了非概率抽样方法的路径偶遇法进行入户问卷调查.以牧民为研究主体,进行了牧民基本情况和对现行草原政策实施的认知问题的调查,运用频度统计分析了草原管理政策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进而对主要影响因素又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了关键因素的关联度排序.结果表明:牧民对草原政策的认知,受牧民文化程度、牧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家庭外出打工情况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针对草原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承载力的确立与弹性、草畜双承包的利弊、游牧还是定居、草原退化是人为还是自然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试图对多年来草原管理问题及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反思.

最后以这些分析结果与观点为基础,本研究提出一些有助于保护牧区草原生态、保障牧民生计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完善政策制定的理论体系,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和适用性;(2)明确草原权属,进一步强化草原管理;(3)开展参与式草原管理,加强牧区能力建设;(4)合理实施区域布局,大力减轻草原生态压力;(5)建立和完善草原综合补贴制度,推动牧区经济发展;(6)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7)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草原合理利用.(8)完善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牧区发展能力.

第四篇畜牧学论文范例: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湖南是全国生猪业大省,生猪业是全省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风险及其管理是影响湖南生猪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论文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为基本框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并结合作者长期农村工作的实践,对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及创新如下:

(1)揭示了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畜牧生产理论能够为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提供专门知识和基本线索.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而风险本身可能来源于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这是生猪业风险管理的宏观背景.风险管理理论为生猪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行动框架,这一框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三个环节.另外,系统理论能够为生猪业的风险管理提供方法论指导.

(2)分析了湖南生猪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产量进行了预测.论文分析了国内外生猪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湖南生猪的品种分布、地域分布、生产方式、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南及全国未来数年的生猪产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湖南生猪业的产量是一种波动性的持续增长趋势.

(3)识别和分析了湖南生猪业的风险类型,并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生猪业风险识别指标体系.论文对湖南生猪业存在猪肉质量安全风险、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灾变风险的成因和典型风险事件进行详细分析,并运用德尔菲法和文献分析法,初步确定了湖南生猪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最终评价指标体系.

(4)运用多种方法对湖南生猪业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并对湖南生猪业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实证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在四种风险类型中,猪肉质量安全风险所占的权重最大,而环境风险所占的权重最小,相对分散型生产模式,生猪的规模化生产模式的风险更大.另外,通过对19个基本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调查,并利用最小割集模型进行计算,得出了生猪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各基本风险事件的概率重要度.基于偏好指数的语言多准则决策方法对湖南生猪业在不同的生产模式下的风险进行定性评价.最后,基于2000年以来湖南生猪业市场风险数据,利用数学模型对生猪市场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生猪市场风险存在年度间差异显著,正向高度风险年度、正向一般风险年度、无风险年度、负向一般风险年度和负向高度风险年度.

畜牧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畜牧学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畜牧学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畜牧学论文范文选题

(5)对湖南生猪业的风险控制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湖南生猪业风险防控能力的政策建议.在风险要素的控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生猪与猪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建议推行HACCP体系;在养殖场址选择、防污设施建设、粪污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监控和引导;实施政策性补偿,建立生猪期货制度、提供信息预警服务;加强生猪保险体系、疫病防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等.同时从理念转变、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保障机制建立与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湖南生猪业风险防控能力的保障措施.

第五篇畜牧学论文范文格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代替的基础资源.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水土资源相对贫乏,以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世界22%的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2%,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土资源匮乏是我国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土壤侵蚀是造成我国水土资源损毁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地力下降,生态失衡,洪涝灾害频发,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相当于流失6.67万hm~2耕作层,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国每年因土壤侵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因此,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协调系统中各个组分的关系,用系统的思想来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问题,剖析现有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管理制度和技术障碍,从法律政策、资金投入、技术支撑、治理成效的评价、国家、农民和社会组织的角色等多角度探索、构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以促进我国水土流失防治速度的加快和防治水平的提高.这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客观的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运用系统论、资源价值论、水土保持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博弈论的方法,在系统分析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历史、现状及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主体、法规体系、社会*、效益评价体系、资金投入、技术支撑、机构设置、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创造性地提出了量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体系,构建了相应的制度框架,并在此框架内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新模式包括以下4个要素:科学和谐的治理理念,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不断完善的技术体系,政府引导的市场运行组织方式.最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三峡库区的乐天溪流域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提出了创建新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对策.通过研究、提出新的模式和对策,有助于促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两个可持续”的根本目的,即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通过实现“两个可持续”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本论文可用于畜牧学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畜牧学引用文献:

[1] 热门畜牧学论文题目 畜牧学论文题目如何取
[2] 畜牧学概论相关论文选题 畜牧学概论论文题目怎样取
[3] 畜牧学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畜牧学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畜牧学论文范文参考 畜牧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畜牧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