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库 > 文章内容

畜牧养殖论文范文参考 畜牧养殖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畜牧养殖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9

畜牧养殖论文范文

畜牧养殖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畜牧养殖论文范文参考:彝族生物多样性智慧及其农业生产实践研究
  2. 第二篇畜牧养殖论文样文: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研究
  3. 第三篇畜牧养殖论文范文模板: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4. 第四篇畜牧养殖论文范例:中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研究
  5. 第五篇畜牧养殖论文范文格式:中国畜牧业面源污染研究

★100篇免费畜牧养殖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畜牧养殖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畜牧养殖论文范文参考:彝族生物多样性智慧及其农业生产实践研究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供给、支持、调节和文化服务,维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生物多样性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西方传统人与自然两分的自然观念及其技术应用是这一危机的根源,解决这一危机需要转变西方传统观念,建立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不同于西方的文明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知识动力.

彝族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四省区.彝族族源主体是以游牧为生的羌人,在广泛的民族交融与分化中,彝族族群得以形成,采集、狩猎、农牧兼营成为其生产方式.金沙江南北两岸,北纬22°,-29°,、东经98°,-108°,之间,海拔在1500-3000米的山区是彝族主要分布的地区.这一地区有着广泛的环境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虽然彝族聚居地区自然环境不同,文化交流和发展不平衡,但长期依赖于自然的生产生活形成的独特自然观念和农业生产方式却有效地维护了其生存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彝族地区树木丰富,长期生活在多树的环境,彝族人深切地感受到了森林对于人、对于动物、对于大自然的重要性,体会到树是人类生存和大自然生机勃勃的基础,在彝族的自然观念中,天地万物就来自于“树”的变化,一棵“梭罗树”成为了天地万物之源.万物因“梭罗树”而生,也禀受了来自“梭罗树”的生命特征,这一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万物都有播种、发芽、开花和结果的生命循环.万物接受着“梭罗树”的生长调控,地上树木承接着“梭罗树”的作用.生命的灵魂来自于树,由于树木对于灵魂的重要性,人和万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树.树木不仅是自然万物生命的根源,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依据.神对这个世界的调控与树木的作用形成了统一,人们对神的敬仰和期望,直接表现为对树的崇拜和祭祀,树成为了各种神的化身和象征.

彝族地区有丰富的树木,也有丰富的动物.在彝族看来,各种自然存在物在具有树木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动物的特性.自然事物不仅具有与动物相同的身体结构,也具有其雌雄相分、生长发育和交配繁衍的特点.相配是事物生长发育的本能,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要相配或出嫁,但相配并不局限于同种同类事物之间,彝族人认为不同种类的事物也能够、也要相配.不同事物的相配使自然事物之间相互依赖,一种事物的相配为其他事物的繁衍发展创造了条件.不同事物的相配可以实现事物之间的互补与协同,从而更有利于相配双方的生存.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依赖于生物多样性的共生共存,因此,相配给予了自然以稳定的存在,通过同种和不同种事物的雌雄相配,自然世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整体中,万物各得其所,有序而稳定.

一个稳定的世界也是一个平衡的世界,在彝族看来,这种平衡并非绝对的均匀,而是最大化多样性的共存.通过对自然事物存在数量和比例进行控制,让万物各有所得,使各种不同的事物获得生存的保障是自然平衡的要求.在彝族看来,各种大小、形状、方位、重量、功能等差异的存在都是自然事物之间相互制约平衡的需要,在自然的平衡中,不仅那些对人有用的事物要存在,那些凶猛的动物,甚至一些对人类生活有害的事物也是自然平衡中不可或缺的.要维持万物之间的平衡,就需要对各种自然事物的生存范围包括神灵的行为活动有所限制.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平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生存对环境多样性的认识与利用、农业生产对自然开发的限制和约束就是彝族人与自然平衡的结果.

在生物多样性自然观念的指导下,彝族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产活动,以“树”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协同合作的生产方式以及农业生产中的生物多样性技术是其生产的特占

在彝族看来,“粮”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农作物和畜牧养殖品,野生植物和动物也是“粮”的重要组成,森林资源不论作为食物的保障还是经济收入的来源都有着重要作用.利用野物对食物的依赖性将森林环境中牛、羊、马、猪等野物驯化,彝族发展了畜牧养殖,而山地中丰富的草木又使野外放养成为了彝族畜禽养殖的主要方式.畜牧养殖的兴旺是以树木为表征的牧神或山神等神灵保护和作用的结果,也是彝族放牧活动对草木生长的有效维护.以“树”为象征的神灵维持着彝族畜牧养殖与自然的平衡.为保障作物生产的顺利进行,农作生产从耕作、播种、病虫害防治到收获都离不开树木的作用.

自然资源是彝族农业生产的基础和条件,但在利用自然环境的农业生产中,彝族人并不单纯从自然中获取利益,通过采集狩猎、作物生产、畜牧养殖与自然的协同,对山地、森林和野生动物的合理利用不仅保障了农业生产的进行,也维护了其生存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彝族农业生产中,不仅作物生产、畜牧养殖成为了自然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有机组成,畜牧养殖与农作生产这两大生产活动也在与自然环境的协同中互为作用,共同发展,畜牧生产既是食物生产的组成,也是农作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彝族农业生产中既有作物生产与畜牧养殖的配合,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合作,这种生产合作广泛存在于男女、家庭、村社、地域以及各民族间,合作不仅是合理分配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环境多样性充分利用的要求.

利用山地多样性环境,彝族农业生产呈现出结构和品种的多样性.彝族不仅有林业生产、作物生产和动物生产,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通过环境和生产的协同,种植与养殖的协同,彝族地区作物生产不论是动植物生产品种,还是生产技术都具有生物多样性.利用混作、间套、套作、换种等方法,彝族人利用不同环境尽可能多的种植多种作物,与此同时,配合作物生产,彝族动物生产也具有多样性,其畜牧养殖既包括利用坡地杂草的水牛、黄牛、山羊、绵羊、驴、马、骡、兔以及各种野生动物,也包括利用农副产品的猪、狗、鸡、鸭、猫等,利用多种动物的混牧以及对不同动物群体的管理是其实现多样化畜牧养殖的有效方法.多样性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彝族生产工具的多样性,彝族人不仅针对动植物生产的工具多样,生产工具制作与利用方式也具有生物多样性.

彝族自然观念和农业生产源于对其生存环境的认识和利用,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观念和技术逐渐显示出了对环境、生物多样性维护以及经济发展的价值.

与西方科技人与自然主客二分,人具有主宰自然权力的*价值不同,彝族将树作为自然万物之本,人类虽然也有自己的权力,但树木才是这个世界的控制者.由于万物是与人相同的生命存在,自然的繁衍是人类繁衍的基础,人们在利用自然谋求生存的同时,也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和要求.尽管农业生产生活总是不可避免地对自然改造以适应人类的需要,但由于彝族对自然资源有节制的使用,农业生产中通过多样化的生产结构和种养殖技术维护生物多样性,其农业生产尽可能地避免了对自然的过度开发.随着传统自然观念的消退,彝族地区农作生产方式发生着改变,片面发展农作生产导致的森林大量砍伐、集约化耕作方式带来的水土流失、单一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导致的化肥农药广泛使用以及畜牧养殖对商品价值的追求带来的是灾害性气候频发、滑波泥石流不断、野生动物的消失、畜禽品种的退化和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由此而产生的是彝族地区的贫困.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存发展的困境中,传承和发展彝族传统生物多样性智慧及其农业生产对彝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价值日益显现.利用传统生物多样性观念,在彝族聚居地区恢复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传统宗教信仰活动,开发森林产品,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建立林业-种植业、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业-工业的良性循环,发掘传统荞及野生近缘种特色农产品的商业价值,利用传统合作关系建立新型农业股份合作发展规模化经营将是彝族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选择.

第二篇畜牧养殖论文样文: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不断探索实施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增加畜产品供给、提高农牧民养殖积极性、保护农牧民利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人口多,人均畜产品产量、消费量依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依然存在生产粗放、标准化程度低、良种化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约束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日益突出,贸易自由化的国际潮流又将国内以农牧户为主体的畜产品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扩大,中国畜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诸多压力.畜产品供给、农牧民增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急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本文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计量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现行的支持政策进行了梳理;对中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和产品结构特征进行了测算分析;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发达国家的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未来畜牧业支持政策的选择及相关对策建议.本文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运用上均有所创新,不仅可以评价现有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实施效果,还可以为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参考和决策依据.

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中国的畜牧业支持总量增长较快,畜牧业支持水平有所增长,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而且不同畜产品支持水平变化差异较大;从中国畜牧业支持总量的构成看,生产者支持措施总体占有较大比重.(2)国内畜牧业财政支持的不断增加对于农牧民牧业收入具有明显的正影响;农牧户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认知程度逐年提高,获得相关补助、补贴和奖励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获得相关补助、补贴和奖励的农牧户对政策的具体标准比较清楚,满意度较高;畜牧部门管理人员普遍认为现行的各项支持措施对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对农牧民增收非常有利,但是政策总体支持力度还比较低,对农牧户的积极性调动作用较小,在具体政策实践上也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现行的畜牧良种补贴政策补贴数量太少,个别畜种补贴水平较低;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政策覆盖面太小,对大多数农户缺乏引导作用;生态保护政策对农牧民增收和牛羊肉等畜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3)发达国家的畜牧业支持政策具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大多适时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支持目标指向明确,政策工具多样化,价格支持政策运用最为普遍.

为了保障畜产品供给、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目标,建议探索建立重要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完善现行的生产补贴政策,强化科研推广、培训等一般服务支持,进一步完善禁牧等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减少草畜矛盾不断提升产业素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畜牧养殖论文范文模板: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英明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与升华.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体现其“新”的主要方面.但是不少农村地区为片面发展工、农、旅游业而过度使用生态资源,破坏环境.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新农村建设应该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关系以及协调模式的研究是很少的.基于此,论文以各类农村发展理论为基础,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新农村实际情况和建设类型,提出了合理完善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模式,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论文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涵和任务出发,结合农村建设现状,提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迫切性.通过对国外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国内研究文献的分析,确定了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为研究目标.进一步介绍了农村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补偿理论、和谐发展理论以及农业多功能性等多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理论.

第二部分对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首先从观念的角度明确了生态经济价值,分析了农民经济发展观念,其次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发展障碍以及建设中各方的博弈关系,最后分析了协调模式的基本形态、产业形态和生产组织形态,提出从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三个方面来建设新农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协调模式的发展思想.

第三部分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简单分析,设计出具体的协调模式,提出了工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特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畜牧养殖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休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商贸流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和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等六种模式.然后提出了保障协调模式发展和实施的经济、环境、社会、资源和法律对策.

第四部分对苏北新农村建设进行实例研究,并以邳州市大蒜产业为实例建立了邳州市特色大蒜产业发展的协调模式,提出了这种协调模式的制度保证.

最后,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其研究方向,即实践中模式的选择问题、生产组织形态的设计、政策的制定与法律的完善、协调发展模式的改进.

第四篇畜牧养殖论文范例:中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畜产品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均大幅增加,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提高.2010年我国生猪、蛋鸡和奶牛规模化养殖所占比例分别为64.5%、78.8%和46.5%,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饲养模式的转变直接导致了我国畜禽粪便排放密度增加、农牧脱节严重,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中COD、NH3-N排放量分别是当年工业源排放量的3.23倍、2.3倍,分别占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5%、25%,畜牧业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同时,畜牧业还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畜牧业长长的阴影—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指出,若将畜牧业饲料生产用地及养殖场土地占用引起的土地用途变化考虑在内,按CO2当量计算,全球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畜牧业已成为造成气候变化的重要威胁.

本文从宏观上把握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科学量化我国畜牧业氮磷排放对水体、土壤造成的污染和畜牧业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状况,进一步把握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分析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从微观上分析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意愿的影响因素,并选择典型案例剖析养殖场开展污染防治的措施及效益.在此基础上,梳理和评述我国*和地方现行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并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防治经验,提出适于我国畜牧业发展实际的环境污染防治策略,具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述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2章),我国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时空特征(第3章),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第4章),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意愿分析:以武汉市为例(第5章),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个案分析(第6章)和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策略(第7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我国畜牧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显现.基于环境承载力和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畜牧业氮磷排放造成水体和土壤环境的承载压力超标的同时,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新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人均畜禽产品占有量大幅提高,畜禽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区域化的畜禽生产布局,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提高,畜禽良种建设成效显著,已建立起完善的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畜禽养殖上下游产业链间进一步融合,涌现出广东温氏、中粮肉食、新希望、罗牛山、雏鹰农牧等一系列大型畜禽养殖企业集团,加速了我国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基于环境承载力理论的实证分析表明:考虑化肥使用和农作物需肥量等因素,1990-2011年22年间我国畜牧业对水体、土壤环境的污染压力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平稳回落”的两阶段特征.水环境超载已成为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土壤环境超载次之.2011年,除西藏外我国大陆地区其它省份畜牧业氮磷排放均呈现环境承载超标;经济区划间对比表明: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指数从大到小依此为中部、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水体环境承载压力指数从大到小依此为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畜牧业区划间对比表明: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指数从大到小依此为农区、牧区和农牧交错区,水体环境承载压力指数从大到小依此为农牧交错区、农区和牧区.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实证分析表明:1990-2011年22年间我国畜牧业全生命周期及各个环节的CO2当量排放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畜禽饲养耗能、饲料粮种植、饲料粮运输加工和畜禽屠宰加工环节的增长更为显著,但历年饲料粮运输加工和畜禽屠宰加工环节占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02当量排放总量的比重均低于1%和0.05%;家畜胃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环节占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02当量排放总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2年间,反刍家畜的C02当量排放量占55.25%,非反刍畜禽占44.75%.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内蒙古、辽宁和云南的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排放当量和排放强度均位居全国前10位;西部地区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所占比重最大,并且西部地区的排放强度最高;农区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占63.88%,牧区占14.07%,但牧区的排放强度最高,农区最低.

(2)运用EKC理论验证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畜牧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的环境污染与人均GDP之间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且已跨过曲线“拐点”呈良性发展趋势;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线性下降趋势,与人均GDP之间不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本文在系统阐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理论关系的基础上,采用1990-2011年22年间反映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程度的3项指标:畜禽粪便排放引起的土壤氮素超载量、水环境承载压力指数和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在时间序列平稳的前提下,分别对历年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验证是否符合EKC曲线.研究表明:畜牧业氮磷排放对土壤和水体造成的环境污染与人均GDP之间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且已跨过曲线“拐点”呈良性发展趋势;畜牧业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线性下降趋势,与人均GDP之间不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总体而言,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已呈现出缓和的趋势.

(3)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养殖场养殖规模、土地经营规模、畜禽污染防治经济成本和来自环保部门的监管压力对养殖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的概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武汉市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选择武汉市作为样本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00年后,针对畜牧业发展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武汉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政策.本文在梳理武汉市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防治政策的基础上,选取武汉市年出栏500头以上的103家猪场为样本,运用二元Logistisc回归模型对养殖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的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养殖场养殖规模、土地经营规模、畜禽污染治理经济成本和来自环保部门的监管压力对规模化养殖场开展畜禽污染治理的概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养殖场决策者年龄、文化程度、养殖年限、近3年效益情况、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对畜禽污染程度的认知、是否认为畜禽养殖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是否因养殖场环保问题影响到与周边村民、村委会或政府的关系对养殖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不具有显著影响.


https://www.mbalunwen.net/recommended/78063.html

(4)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研究武汉银河猪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的效益,研究表明:武汉银河猪场通过建设大型沼气治污工程、实施土地流转与整理开发、严格规范生猪饲养管理、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牧一体化经营,较好地解决了猪场环境污染问题,并构建起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系统,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单纯的生猪养殖相比,该循环农业系统在资源减量化程度、环境承载压力状况、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均占优势.

(5)提出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策略.结合前文研究结果,梳理和评述我国现行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污染防治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行业特点,统筹兼顾畜牧业发展和环境污染防治两大目标,提出强化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污染防治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推动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和大力推动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等污染防治策略.

本文可能以下有3点创新:(1)研究选题具有新颖性.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畜牧业氮磷污染领域的分析,本文将畜牧业氮磷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一并纳入畜牧业环境污染的分析框架,运用环境承载理论和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定量测度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把握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拓展了既定的研究内容,丰富了现有的研究体系,研究选题具有一定新颖性.(2)研究方法的应用有所创新.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于畜牧业氮磷污染所形成的对土壤或水体单个领域污染的风险分析,本文则基于环境承载理论,综合考虑化肥使用、农作物吸收、牧区粪便燃烧等因素,科学测算了我国畜牧业对土壤、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及时空特征;与此同时,在对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畜禽饲养和粪便管理系统等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分析,而本文则运用生命周期理论,依据家畜胃肠道发酵、粪便管理系统、畜禽饲养环节耗能、饲料粮种植、饲料粮运输加工和畜禽产品屠宰加工6大环节的调查数据,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测算了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创新,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在宏观研究层面,基于环境承载力和生命周期理论方法测算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时空特征,并运用EKC理论验证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在微观研究层面,选择典型区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意愿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典型案例剖析养殖场开展污染防治的措施及效益;在污染防治策略的提出层面,梳理我国现行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借鉴国际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经验,统筹兼顾畜牧业发展和环境污染防治两大目标,提出适于我国国情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策略,具有一定创新性.

畜牧养殖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畜牧养殖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畜牧养殖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畜牧养殖论文范文选题

第五篇畜牧养殖论文范文格式:中国畜牧业面源污染研究

畜禽养殖业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我国畜禽业快速发展,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恶化.这是畜禽养殖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也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因此如何在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确保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行业内外的一项基本工作内容.

关于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上(EKC),根据EKC曲线自身的理论假设,经济增长最终会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如经济结构的改变(Crossman &, Krueger,1992)、科技进步(Selden &, Song,1994)、国际贸易(Lopez,1994)、环境奢侈品(McConnel,1997)以及政府的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Torras-Boyce,1998)所带来的曲线形状的改变.那么,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畜牧业面源污染情况是否也存在着这种“倒U型”的曲线关系如果存在,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的特点,存在的机理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我国畜牧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其特征,并有助于正确选择调控手段以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伴随的污染问题,Pearce and Palmer (2001)发现OECD国家随着经济成长,政府逐步提高环境保护支出.Antle and Heidebrink (1995)和Komen etal.(1997)等实证文献曾提出EKC成立的原因可能来自环境商品的奢侈品特征,使得经济成长过程中政府环境规制政策和环境保护投入快速增加,污染才会逐步减少.但是基于中国畜牧业生产主体是众多分散农户的特殊性,政府环境政策规制的主体是众多的农户,因此农户应该是我们分析和解决畜牧业面源污染问题的基本单位.这些农户的行为取向,也即他们对粪尿处理环节的不同方式的选择将决定畜牧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成效.只有在理清农户行为与畜牧业业面源污染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政策来约束和优化农户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畜牧业面源污染强度.

因此,本文以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的作用机理作为逻辑起点,以曲劳的养分平衡法理论作为计算畜牧业污染总量的基础,理论分析畜牧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基础、实证分析我国畜牧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并尝试从我国畜牧业生产的主体——养殖户的角度出发,运用行为理论探求我国畜牧业生产主体对畜牧业环境污染的认知、进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意愿以及影响其进行实际处理行为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我国畜牧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一个系统的框架.

围绕上述分析框架,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依次论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目标及假说、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及框架、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主要界定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和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

第三章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后,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基于养分平衡法理论的畜牧业面源污染指标过剩氮测度模型的构建、畜牧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模型构建、并分别从政府部门的环境质量需*入弹性、地方政府的不同环境政策选择博弈等角度探求畜牧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理论基础,并根据政府环境政策对农户家庭决策的传导机制分析建立农户畜禽粪便处理行为选择决策模型.

第四章中国畜牧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和畜牧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估计.在分析了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畜牧业面源污染的种类,根据畜禽粪便发生量的计算公式测算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排放量(1990-2007)、在此基础上根据养分平衡法理论测度我国各地区畜禽粪便氮素污染的总量及地区分布特征.根据即经济增长——环境污染曲线具有“倒U型”特征,运用养分平衡法计算结果作为污染物的衡量指标,运用面板数据进行畜牧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并计算其理论的转折点.

第五章不同类型农户对于畜牧业污染认知研究.主要根据crosstabs列联表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经营规模及生产特征的农户对畜牧业面源污染认知行为并找出其差别.

第六章不同类型农户参与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据实地调查,运用二元logit模型对养猪户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意愿行为进行实证分析.

第七章不同类型农户进行畜禽粪便处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对调查地的现有处理方式进行总结后,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规定和各地方政府的法规总结并对现有处理方式进行排序,根据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对养猪户畜禽粪便处理行为选择进行实证分析.

第八章结论和政策建议.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围绕上述研究内容,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畜牧养殖业粪便废弃物的产量迅速增长,污染严重.按流失率30%计算,2007年仅全国畜禽粪便流失进入水体的COD(化学需氧量)这一项指标就达到1784.2215万吨,远远超过2007年全国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11.06万吨和全国排放的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70.753万吨,甚至超过两者之和1381.813万吨.根据曲劳(Truog)的养分平衡法理论计算结果也表明2007年全国总的过剩氮量已经达到2911.85万吨.对全国经济发达和经济落后地区的比较分析则表明: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污染总量呈现出一定的增幅趋势,而经济发达地区污染总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畜牧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结果表明人均“过剩氮”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转折点出现在人均GDP12639元(1990年不变价格)的临界值处.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2007年的人均GDP为8561.171元,远未达到转折点12639元的水平,这说明畜牧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仍然处于EKC的左半段,则必须在经济发展和控制畜牧业污染排放之间进行权衡选择.

3、本文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理论基础:政府环境质量需求的收入弹性为正,并进一步验证了污染水平地区间差异的原因.同时本文分析政府职责与畜牧业生产主体的静态博弈过程,通过比较发现如下结论:一是政府是否采取环境管制以及环境管制的力度对畜牧业生产主体的畜禽粪污处理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二是如果政府部门能够承担起管制失职的责任时,政府的行为将会带来积极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可以提高畜牧业生产主体进行畜禽粪污处理的概率.据此本文认为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对于环境质量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承担起管制失职的责任,在这样的前提下,相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政府部门,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实施环境管制的概率也就越大,这有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时也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地区差异情况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

4、列联表分析(crosstabs)和卡方检验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养殖年限、养殖规模与农户对于畜牧业污染认知之间关系显著,但各地区的农户对于畜牧业生产会带来臭气和污水污染都较认同,对于畜牧业生产会带来氮磷污染导致土壤和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种类几乎没有认知.

二元logit模型分析农户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意愿结果表明,农户的养殖规模、农户对畜牧业引起的环境污染认知程度、可控态度以及政府补贴对农户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意愿的概率具有显著影响.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禀赋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养殖传统等都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有可能对农户进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意愿产生影响.

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户的畜禽粪便处理行为选择的结果表明,农户的养殖规模、养殖年限、养殖场所所在区域以及政府补贴对农户畜禽粪便处理行为的概率具有显著影响.虽然农户对污染的认知程度和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意愿对农户禽粪便处理行为的影响方向都为正,但均未通过统计检验.这也符合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即农户的最终行为选择会受到农户对于污染的认知程度以及农户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意愿的影响,但没有理由证明农户具有污染的认知和参与无害化处理的意愿就一定会进行最优化处理.

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制定和完善实现畜禽养殖业发展与污染防治一体化的环境政策,实施对畜禽养殖业的全方位环境管理、制定科学的补贴方案,实施对畜禽粪便处理技术推广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强对养殖农户环境意识宣传和教育和环境,提高养殖主体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进一步推进农户的适度规模养殖建设,强制实行畜禽粪便处理等政策建议.

此文是一篇畜牧养殖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畜牧养殖引用文献:

[1] 畜牧养殖论文题目范文 畜牧养殖论文题目怎么取
[2] 畜牧养殖专著类参考文献 畜牧养殖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3] 畜牧养殖论文大纲格式模板 畜牧养殖论文大纲怎样写
《畜牧养殖论文范文参考 畜牧养殖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畜牧养殖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