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发表 > 文章内容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参考 食品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食品科学与工程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8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参考: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
  2. 第二篇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样文: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3. 第三篇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模板: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研究
  4. 第四篇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例: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复合薄膜的包装特性调控及其传质行为研究
  5. 第五篇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格式:苹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免疫磁性分离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100篇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参考: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

工程学科分类是工程教育和科技教育管理的重大议题(theme),理想与实际的差距又使之成为一个严重问题(problem).本文首先展现其相关背景,包括现有学科分类和实践的复杂景象、相应研究工作的欠缺和滞后,以及新世纪工程科技和工程教育的巨大变革对新的工程学科框架的迫切需要.

本文分六章探讨工程学科框架的形态和性态.

第1章“引言”,提出并界定了研究问题与解题思路.第2章“文献探讨”,辨析“工程”、“学科”、“专业”三个基本概念,梳理相关知识论、本体论和框架理论的理论元素,以便后续章节具体应用.第3章是框架形态研究,用第一手材料展现和分析中、美、俄、英、法、德、日、澳8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学科框架,是为第5章的实证研究提供可靠数据的基础.第4章是框架性态定性分析与综合,借助系统过程方式,以大量经考证的历史性资料,从工程活动、工程学科、工程知识体形成模式、工程职业、工程职能、工程过程、工程应用拓展与价值等多个侧面,挖掘出工程学科知识本体的基本元素,构筑了相应的本体模型,对其内涵和可能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第5章是框架性态实证研究,借助SPSS软件对被统计工程学科进行了多维标度分析(MDS)、因子分析(FA)和聚类分析(CA),给出表征框架性态的多个图谱,对可视化结果,以及所有框架全样本的主因子提取与可视化分析,并简要说明了它们的应用.第6章“结论”,总结全文主要工作,阐明创新点和研究不足,对未来研究予以展望.

本文研究工作的结果表明:

一、工程学科具有框架形态的多样性.各具特色的框架形态,分类层次、学科总数和学科名称不完全相同,当然各自的功用也不尽相同:三个英语国家的工程学科分类标准具有较宽的适用性,既用作统计,也供教育、研究、招生、就业等相关使用,而其他国家的分类标准则表现出应用的“专属性”,一些国家甚至在同类型应用中又有多个专门的标准.学科框架运作于不同的主客观环境,不加剪裁地照搬照抄以谋求统一框架显然并不可取.

二、工程学科具有本体元素的同一性.不同学科框架具有相似的内在性态,即具有内在的知识本体元素同一性.框架性态蕴含在本体的基本概念集合中,包括与基础工程学科的同源派生关系、与数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亲缘互补关系、在功能对象领域的基本分布状态、在生命周期中的主要运作阶段、对工程科技的物质,以及能量和信息的负载状态.加上学科的结构指数,工程学科知识本体完整地表达了框架的性态和形态.

三、工程学科框架的图谱给人新的认知.对12个框架1327个学科样本的多元分析与可视化,确认了工程学科体系中的设计、制造与矿业工程、物理学与电气工程、化学与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学、数学的显著地位和作用,机械工程和力学是工程知识本体中最具普遍性的要素,对其他工程学科起着一种基础作用,工业工程在传统框架中处于弱势地位,大力发展与之关联的生产、经营和工程服务类的学科应成为新建框架的重要考虑.框架间的根本差异主要是在生产、经营、生命和生态等功能领域的不同侧重,以及对科学依赖或技术依赖的倾向性.

四、工程学科框架的全貌得以清楚展现.由于直接采用原始资料,译词反复求证、认真校订,尽可能避免了国外信息的以讹传讹和先入为主.对全球代表性国家的典型学科分类的相对客观清晰的描述,展现了生动而丰富多彩的工程学科面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讯基础.

五、学科、专业和工程概念得到进一步甄别.本文初步辨析和厘定了它们的内涵、区别与联系.除了给出“工程”的知识、活动和专业的三重定义外,本文还阐释了“学科”不是科学的专属品,科学以外的学问也可以有自己的学科,“专业”(profession)以及专业界、专业人才、专业领域、专业教育、专业资格论证等等术语中的“专业”,都是专门职业的意思,中国大学里的“专业”(相当于program)则是专门学业的意思.三个术语的内涵虽有重大区别,但可借助它们的知识定义和专业(组织)定义紧密联系.

21世纪工程和工程教育的发展呼唤新的工程学科框架,以解放和促进工程科技生产力.加强工程学科知识系统的核心成分,调整学科结构,开辟新的领域,发展工程服务等等,均是构建新框架的重要途径.作为重要的理论主张,本文提出用“工程链”统合工程的过程链与价值链,对它的创新实践将创造一个“大E”的工程.

第二篇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样文: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背景:

由于传统学术*猛涨以及图书馆订阅经费的严重不足,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学术期刊危机”.为了解决学术期刊危机,国际出版界,学术界、图书情报界、政府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开放存取”(OA)运动,作为OA出版战略之一的开放存取期刊(OA期刊)应运而生.

OA期刊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期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得到了传统文摘/索引工具的认可并广泛被文摘/索引工具收录、报道,越来越得到出版商的认同和支持,并积极参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创办、发行和和推广,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人员和读者的青睐和认同,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生物医学类OA期刊在保持出版快捷和成本低廉的前提下,能否真正履行高质量的同行评议,并保持编辑的完整性和期刊高质量是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以及广大作者和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其学术质量及其评价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食品科学与工程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选题

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较多从引文的角度进行评价研究,较少从网络影响力、学术绩效等方面进行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研究更少.因此,开展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尤为必要,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

研究目的:

1.分析生物医学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及其学科差异,深入比较生物医学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优势,探讨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

2.探索多种科学、适用、操作性强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筛选出反映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和主要因素,通过区组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索网络计量学指标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的可行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3.分析生物医学类OA期刊h指数分布特点,探索h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探讨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深入比较它们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找出h指数的优势与弱势,探索相对h指数、g指数、hc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意义和作用,以评价其可行性和适用性,比较WOS与Google Scholar不同统计数据库h指数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4.在分析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基础上,从学术质量的内涵出发,提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框架,进行指标筛选和权重确定,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上述建立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法.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调查分析,掌握目前本课题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动态.

2.网上调研法.通过对OA期刊网站,Google Scholar、Alltheweb、AltaVista等搜索引擎,Web of Science、JCR、乌利希期刊指南等数据库,以及PoP软件等收集了400多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相关信息和评价指标数据.

3.问卷调查法.设计两轮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进行两轮专家调查,筛选综合评价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

4.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优势,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不同排名的比较,探索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科学性和适用性.

5.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采用网络计量学、文献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

6.统计分析法.通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运用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7.数据库技术与方法.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OA期刊基础数据库》,运用SQL查询分析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8.属性数学理论、联系数学理论以及属性测度法,建立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9.实证验证法.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研究结果:

1.采用影响因子(IF)百分位数排序、即年指数(ImInd)百分位数排序、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平均被引频次等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

(1)从总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平均Ⅲ百分位数:61.26,中位数:70.42,平均即年指数百分位数:61.75,中位数:68.47.

(2)从OA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来看,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均显著高于非OA期刊.

(3)从各学科环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来看,生物医学、综合性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在第60位以上.而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5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排在第50位以下,地球与环境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2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位于第50~60位之间.

(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质量的优势比较来看,除了平均被引半衰期外,其他各指标如平均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OA期刊均比非OA期刊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其平均优势系数分别为3.15、0.97、0.77、1.13和1.10.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优势日渐丧失,并且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优势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差异.

(5)从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来看,2001-2007年,无论是平均IF还是平均ImInd,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均大于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3.228>1.394,ImInd:0.542>0.292),但是它们的增长趋势却正好相反,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的增长速率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0.122>0.028,ImInd:0 03>0 026).

2.采用网络文献量、网页数、站内链接数、Web引文量、网络影响因子、外部网络影响因子、链接数、外部链接数、IP访问量、PV页面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11个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

(1)网络文献量主要集中在0到1000之间,年均网络文献量只有100篇左右.其中100到1000篇的OA期刊303种,占总数(483种)的62.73%,中位数502.但是WOS收摘量是网络文献量的近2倍,平均每一种期刊的WOS收摘量比网络文献量多出近800篇.而OA期刊网页数的分布呈离散趋势,差异性较大.

(2)网络引文量主要集中在100~100000,占93.99%,网络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6760055、13995.9731)均分别高于WOS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5897869、12210.9089).

(3)总链接数在0-100区间的期刊数较少,为52种,占10.77%,而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在这些区间的期刊数较多,分别为176种和131种,占36.44%和27.12%.总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有43 1种,占89.23%,而外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07种,占63.56%,内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52种,占72.88%.

(4)OA期刊网站的外部影响因子分布比较集中,平均外部影响因子仅为0.17,并且其标准差较小.总网络影响因子变异比较大,极差为171.69,标准差为12.08.

(5)IP访问量、PV浏览量主要集中于10000以下,分别占总期刊数的95.86%、87.37%.IP访问量、PV浏览量在0-100的期刊较多,分别有127种、102种,分别占28.04%和21.12%.人均页面浏览量主要分布在0~3之间,占93.17%,均数为2.042,标准差为0.7602.

(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等偏弱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0.243、0.243、0.232、0.238、0.230、0.152、0.173、0.128,显著性检验P值均小于0.01(双侧),总网络影响因子(总WIF)、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045,0.039.

(7)将10个指标综合成四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均大于1,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9.619%.

3.采用h指数、类h指数、h_(GS)指数,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并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如下:

(1)h指数频数分布向右倾斜,绝大多数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h指数在5-50之间.h指数大于50的期刊有96种,占19.88%.h指数缺乏唯一性,一个h指数对应一种期刊的只有14种,其他都是一个h指数对应多种期刊,如h指数为5,有10种,h指数为7,有20种,h指数为14,有23种.并且h指数越低,对应的OA期刊越多.

(2)生物医学类OA期刊2003-2007各年、总h指数与被引频次呈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0.775,0.769,0.750,0.751,0.777,并且均在0.01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与载文量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7、0.545、0.545、0.537、0.539、0.551,总h指数与平均被引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0.620,总h指数和影响因子之间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8.

(3)采用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聚类的结果主要集中在D等,占93%左右,而其它3等(A、B、C)合计仅占7%.采用h指数聚类的结果较为科学合理,A、B、C、D4等的期刊数分别占0.4%、7.7%、29%、62.9%,其聚类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4)h指数排名与被引频次排名、载文量排名、平均被引率排名、IF排名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0.764、0.830、0.882,由此可见,h指数与被引频次、IF、平均被引率密切相关.

(5)在类h指数中,相对h指数五年总和排名前6位的都是综述性期刊,其次是一些小型优质的非综述性的期刊,特别是近年创办的OA期刊,排名都有显著的上升.大部份期刊的相对h指数随时间后移呈现出递减趋势,少部分期刊的相对h指数呈波动变化较大.g指数都高于h指数,并且g指数和h指数对期刊的排名基本保持一致,并且解决了h指数缺乏区分度和灵敏度的问题.hc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和活跃程度.

(6)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中,有330种h_(GS)指数高于h_(WOS)指数,平均提高了6.58.只有43种OA期刊的h指数不变.110种OA期刊的h_(GS)指数低于h_(WOS)指数,平均下降了6.53.从总体上看,h_(GS)指数高于h_(WOS)指数,平均提高了3.01.

h_(GS)与h_(WOS)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67.h_(GS)、h_(WOS)与2007年的期刊影响因子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678,两者相差较小.

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两个方面建立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验证.

(1)从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五个方面筛选出了20个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采用Saaty氏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不仅包括量效指标如发文国家地区广度、权威数据库收摘量、网络文献量、站内链接数、IP访问量等,而且包括质效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总被引频次等,还包括量效、质效综合指标如h指数、g指数等.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不仅包括来自于OA期刊本身的指标,如影响因子等,而且包括来自于OA期刊网站的指标,如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等,还包括来自两者综合所表现出来的绩效指标,如h指数等.并且所有指标数据来源广泛且均可量化,标准化.因此,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有机结合,提出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20个指标的单指标分级标准,构建了100个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阐述了该模型的实现过程,论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随机抽取的10种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并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结果进行比较.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标IF评价相比,该评价体系能揭示更丰富的系统结构信息,因而该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全面.

研究结论:

1.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

(1)从整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仍在不断提高,出现了一些学术影响力较大的OA期刊.

(2)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学科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均超过了非OA期刊.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6个学科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差别不大.就具体学科而言,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较大差异.

(3)生物医学OA期刊较非OA期刊有较强的优势,即OA对期刊学术质量具有正向促动作用,有助于提高OA期刊的质量.但是这种OA优势正在日渐丧失,并且呈现明显的学科差异.

(4)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较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低,但是其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增长率却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这表明完全OA出版模式比非完全OA出版模式更能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2.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

(1)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文献的网络化程度偏低(主要是非完全OA期刊)或者尚未完全被搜索引擎收录和揭示(完全OA期刊),并且OA期刊网站建设规模参差不齐.

(2)生物医学类OA期刊因为具有OA优势,更容易获得大量非ISI收录期刊的引文,所以能获得更多的网络引文.因此,网络引文更适用于OA期刊的网络影响力评价.

(3)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站因期刊OA特性而产生较大的网络影响力,获得较多的链接数和较大的网络影响力,但是外部网络影响力和内在结构完备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4)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IP访问量、PV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均偏低.因此,要增加OA期刊的访问量、浏览量和网站粘度,OA期刊应该加强自身学术质量建设、网络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科研人员经常访问和利用这类学术期刊,获取其中信息或在其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5)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度或低度相关性,可以作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质量评价指标.而总网络影响因子、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的学术质量没有直接的关联.

(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总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10个网络计量学指标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而人均页面浏览量与其他任一网络计量学指标均不存在相关性,加之它的区分度较小,因此,人均页面浏览量不宜作为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评价指标.

(7)从4个方面综合各指标对评价值的影响,第一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页数、链接数、外部链接数和站内链接数,第二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IP访问量和PV浏览量,第三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络引文量和网络文献量,第四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外部WIF和总WIF.各主成分是各评价指标的线性组合,根据其贡献率,计算其综合得分,才能对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排序和评价.

3.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结论如下:

(1)从h指数评价来看,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学术绩效质量中等偏上.h指数适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但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利用h指数进行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结果相同时,需要增加其他指标进行区分.

(2)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弥补了后者的不足,并且和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相结合,优势互补,从不同角度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类h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h指数的不足,相对h指数提高了对综述性期刊、小型优质期刊和新创刊期刊的评价,揭示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稳定性和活跃性,但是不宜作为一项独立的OA期刊评价指标.g指数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方面具有和h指数类似的效力,克服h指数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等缺点.hc指数比h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可以作为h指数评价的重要补充.

(4)h_(GS)指数与h_(WOS)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h_(GS)指数比h_(WOS)指数提供了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可以作为h_(WOS)指数的替代或补充.因此,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进行h指数评价时,应充分注意统计源数据库所收录范围、文献类型、数量、搜索机制等因素对h指数的影响.

4.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结论如下:

(1)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客观,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客观、有效,应用、可行,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分级评定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3)利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对随机抽取的10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

第三篇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模板: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研究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特别关心.在当代中国,单纯的依靠法律、监管和技术不能完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人作为一种道德的存在,需要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的道德反思,加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筑牢食品安全的道德防线.食品安全道德,就是指食品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者、政府、消费者和媒体)在食品生产、经营、监管、消费和传播中应当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则.食品安全道德能够为维护食品安全提供价值立场,帮助食品利益相关者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选择,以期实现食品安全,增进人类的健康与幸福.食品安全道德建设,即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就是以道德为主要手段和途径,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治理,以达到食品安全领域的合道德性的善的秩序.食品安全道德与食品安全法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食品安全道德是食品安全治理的重大辅助力量.食品安全道德可以促使食品利益相关者对食品安全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认同由他律走向自律,形成食品利益相关者的良心,这是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的自觉意识.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建设,需要从中国古代社会的食品安全道德建设中汲取智慧.在经济视阈下,以义生利、诚实守信、市不豫贾、礼义相待成为调整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道德尺度.在政治视阈下,民以食为天的政治观、以刑养德的政府监管、荣损同俱的行业监管体现出浓厚的道德规范意义.为世人称道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道德思想,其中,尚“和”精神、重“礼”情节、行“俭”风格最为夺目.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建设,需要借鉴他山之石.在美国,科学完备的法律成为食品利益相关者道德生成的保护伞,预防无缝式的监管让悖德者无机可乘,合格的供应商则是食品企业的主动追求.在日本,消费者的安全是政府监管之责,消费者的信任是企业生存之基,食品安全道德教育更是让食品安全观念深入人心.在欧盟,生命健康至上原则、尊重选择原则、预防性原则是食品安全道德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出于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权和知情选择权的尊重,欧盟对转基因食品奉行“小心谨慎”的处理原则.在当代中国,食品安全事件清晰折射出食品利益相关者整体道德责任感的落寞,*出食品利益相关者利益至上,道德隐退的尴尬.这不仅对我国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侵害,而且也危害到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在社会转型的宏阔背景下,消极文化的侵蚀,利益至上观念的负面影响,监管体系的不完善,诚信体系建设的滞后,对悖德行为的过度容忍是酿成我国食品安全道德困境的主要原因.在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建设是实践的要求与时代的呼唤.食品安全本身内含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在食品安全制度创设及食品安全治理实践中,都不可缺少道德的支持,这是食品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政府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认知.食品安全既表达个体价值诉求,又承载社会公共利益.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利益相关者的精神皈依,食品利益相关者需要在德性的统摄下,在食品供应、监管、消费和传播中付诸道德行为.在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困境的严峻性,凸显出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紧迫性.食品安全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所有食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主力军,政府是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守护者,消费者是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推动者,媒体是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无冕之王.食品生产经营者、政府、消费者和媒体“四位一体”道德建设合力的形成,能够有效促进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进行.

第四篇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例: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复合薄膜的包装特性调控及其传质行为研究

功能性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WPI-NaCas:Whey protein isolate-Sodium caseinate)复合薄膜是本课题研发制备的一种新型的可食性薄膜包装材料,具有亲水性、可溶性、可生物降解性和抗菌性,在食品活性包装及生物制药领域替代部分塑料,极富潜力.作者旨在从包装工程的角度,研究WPI-NaCas薄膜的包装特性、抗菌性能的调控变性机制及归类方法,并对其等温吸湿动力学特性和抗菌介质的迁移行为进行模拟.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1.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复合薄膜制备工艺的优化、酶致改性及其包装性能的调控

采用均匀实验设计法,研究了各成膜因素对WPI-NaCas薄膜包装特性的影响,并构建了相互间的函数关系,找出了各性能参数的主要或显著性影响因素,以实现对薄膜包装特性的定向、定量调控.通过优化工艺配方,筛选出了对部分塑料材料替代性最好的一组WPI-NaCas复合薄膜.研究发现:各组实验样品中,甘油是影响薄膜性能指标的重要参数,随着甘油和酪蛋白酸钠含量的提高,薄膜对气体及水蒸气的阻隔性能下降,乳清分离蛋白的作用则反之.其中,D组样品(5%WPI/2%NaCas/50%glycerol,50℃)的阻气阻湿性能最高,并显示出了适度而良好的机械性能、光学性能和水溶性.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的浓度、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等工艺参数对WPI-NaCas复合蛋白成膜溶液性质、薄膜性能参数及微观结构的协同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谷氨酰胺转氨酶降低了成膜溶液的D50和D90粒度值,并显著地降低了薄膜的水溶性和水蒸气透过率,并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其抗张强度.电镜扫描分析显示,酶法改性薄膜的微观结构更为光滑、致密、有序.但TGase酶作用对成膜溶液的表观黏度、薄膜样品的热重变化等影响不显著.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酶的反应时间为薄膜抗张强度TS和水蒸气透过率WVP等性能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分别为反应温度、酶的添加量.酶法变性的优化工艺条件为:0.1mg/mL TGase浓度、50℃C反应温度、30min反应时间.WPI-NaCas复合薄膜酶法改性之后,其疏水性、刚性及阻透性得以提高,使其作为替代性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投入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2.活性抗菌复合蛋白膜的物理性能、抑菌性能研究及其吸湿行为的分析及模拟

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的大蒜精油(GO)、山梨酸钾(PS)、乳酸链球菌素(N)和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的功能活性蛋白薄膜对食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葡萄球菌的抑菌性及其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研究发现:适量的抗菌剂与WPI-NaCas薄膜的相容性较好,抗菌剂的添加改变了薄膜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降低了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提高了薄膜的疏水性和耐热性.更为重要的是,WPI-NaCas薄膜是各类抗菌剂的良好载体,添加了Nisin及载入了Nano-TiO2的抗菌复合蛋白膜对大肠杆菌和金*葡萄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S的添加能有效地抑制金*葡萄球菌的生长,但对大肠杆菌无效.添加了GO的复合蛋白膜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当其添加量高于300μl·,(200mL)-1时,方能对金*葡萄球菌产生抑制作用.

关于对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作为活性抗菌介质载体的抗菌薄膜的吸湿动力学机制研究,发现:采用Peleg经典模型来描述WPI-NaCas抗菌薄膜的吸湿特性及其发展进程,具有较高的置信度及吻合度.无需考虑其物理意义,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准确地模拟出常数k1、k,回归系数a、b、c、d并进一步预测:薄膜在吸湿过程中任意时刻t的水分含量Mt、达到给定吸湿水平R所需的时间tR、任意相对湿度RH条件下的平衡水分含量Me及等温吸湿曲线的变化趋势.WPI-NaCas抗菌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P因其亲水性及高浓度甘油的存在,随着环境中相对湿度RH的提高,呈现出指数函数增长的趋势.固定非线性重回归分析表明,在薄膜的Me值模拟函数关系中,相比于温度影响因子,水分活度值aw起主导贡献作用.活性抗菌WPI-NaCas薄膜无论在包装性能方面,还是在抑菌性能方面均有其独特的优势,在食品的活性包装系统及生物制药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抗菌剂在二元体系中的迁移性分析及模拟

研究了不同初始含量的山梨酸钾抗菌防腐剂,从两种复合蛋白薄膜向食品模拟体系中的扩散迁移机制,确定了山梨酸钾的扩散系数及迁移类型,并建立了高度非线性的亲水性复合蛋白膜的迁移模型.研究发现:山梨酸钾在抗菌薄膜-食品模拟体系中的扩散过程为非-费克(Non-Fick)型扩散过程或第二类输送(Type-Ⅱ)过程,其溶解扩散过程取决于松弛动力学.自拟的负指数增长回归模型不仅能够精确可靠地模拟溶质山梨酸钾的扩散行为,也能有效地模拟溶剂的吸附溶胀现象,相对于幂律模型,在扩散范围及缓释薄膜扩散模拟方面更具优势.改良的布朗扩散-溶胀松弛线性叠加模型,融合了费克第二定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够可靠地量化亲水性薄膜在扩散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松弛行为.WPI-NaCas、Gelatin-NaCas两种复合蛋白薄膜均为抑菌剂山梨酸钾的良好载体.

4.复合蛋白薄膜种类及其包装性能参数的聚类分析

对30种不同配方、不同加工工艺制备的WPI-NaCas蛋白薄膜的样品及包装性能指标分别进行了Q型、R型及双向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0个实验组样品,或其7个包装性能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分别进行科学归类.样品(Q型)聚类分析显示,当欧氏距离为40时,可将样品分为5大类,其中,实验组28和30最为相似;而包装性能指标(R型)聚类分析显示,薄膜的透气性和雾度指标最为相似;双向聚类分析归类结果与薄膜制备实验已知条件a、c、b分组完全吻合,并按其相似度条件依次排序.聚类分析方法在可食性、功能性复合蛋白膜的分类、比较、鉴别方面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及比较新型包装材料的性能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五篇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格式:苹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免疫磁性分离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脂环酸芽孢杆菌是苹果浓缩汁产业中关键的质量安全因子之一,对果汁的生产加工及出口贸易构成了严重威胁.研究建立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及时识别与发现苹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污染,切实保障苹果汁品质及质量安全,一直是工业化生产和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因此,本研究以脂环酸芽孢杆菌多克隆抗体制备为基础,以免疫磁性纳米微球制备及免疫磁性分离体系构建为核心,以脂环酸芽孢杆菌免疫磁性分离及快速检测为目标,制备获得了基于大耳白兔的脂环酸芽孢杆菌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学与材料学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以免疫磁性微球为核心的脂环酸芽孢杆菌免疫磁性分离技术体系;通过免疫磁性分离方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技术结合,实现了苹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快速检测及定量分析,构建了苹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快速分离及检测技术体系,为苹果汁生产加工及国际贸易中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快速识别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以0.4%甲醛灭活的脂环酸芽孢杆菌标准菌株为免疫抗原,对新西兰大白兔进行免疫和血清分离,并以Mabselect Sure抗体纯化凝胶过滤柱为纯化体系,制备获得了脂环酸芽孢杆菌多克隆抗体,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两只新西兰大白兔免疫获得的多克隆抗体浓度分别为27.8mg/mL和20.8mg/mL;抗体的分子量为150kDa;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抗体效价为40000.以12株脂环酸芽孢杆菌和51株非脂环酸芽孢杆菌为参比菌株评价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对脂环酸芽孢杆菌有非常好的识别特异性,间接ELISA方法与Western blot体系检测结果高度一致.


https://www.mbalunwen.net/yishi/088725.html

(2)以硅烷化改性和胺基化修饰为基本理论制备获得了性能良好的功能化磁性纳米微球,并通过多克隆抗体的固定化制备获得了免疫磁性微球.以免疫磁性微球中多克隆抗体的固定化量及其对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免疫磁性分离效果为评价指标,筛查获得了功能化磁性纳米微球与多克隆抗体最佳结合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碘酸钠对多克隆抗体分子中Fc区域糖链部分进行氧化处理,并以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胺基化改性的硅烷化磁性微球为固相材料,通过功能化磁性微球中胺基基团与抗体中醛基基团的定向反应制备获得的免疫磁性微球具有最高的生物活性和最佳的脂环酸芽孢杆菌分离效果.同时,通过分析与表征多克隆抗体功能结构及磁性纳米微球化学构成,解析了磁性纳米微球与多克隆抗体结合部位与作用位点,进一步揭示了脂环酸芽孢杆菌与免疫磁性微球特异性结合分子机制.

(3)在明晰免疫磁性微球制备方法基础上,优化获得了功能化磁性微球对多克隆抗体固定化最佳条件,评价了免疫磁性微球吸附特异性,并构建了脂环酸芽孢杆菌免疫磁性分离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磁性纳米微球对多克隆抗体的最大固定化量为75.6μg/mg,反应时间60min,且多克隆抗体的固定化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以含有5%BSA和0.05%Tween-20的PBS缓冲液混合体系对免疫磁性微球封闭处理60min即可有效提高免疫捕获-分离体系的特异性.构建的免疫磁性分离技术体系中,免疫磁性微球用量2.5mg/mL,免疫捕获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对菌体浓度104CFU/mL样品的分离率达到80%以上.平板计数法和ELISA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免疫磁性分离体系对脂环酸芽孢杆菌具有非常好的特异性,可以实现目标微生物的高效分离与富集.

(4)优化建立了基于间接ELISA方法的苹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检测技术:多克隆抗体浓度0.5μg/mL,酶标二抗的稀释倍数是2000倍;对间接ELISA体系非特异性吸附的封闭处理条件为0.5%BSA于37℃下封闭处理120min;抗原与抗体及抗体与酶标二抗反应温度37℃,反应时间60min,在此条件下,间接ELISA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05CFU/mL,检测时间6-7h.通过免疫磁性分离技术(IMS)与ELISA检测结合,构建了IMS-ELISA技术方法体系,实现了苹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快速检测,其灵敏度为103CFU/mL,检测时间3h.免疫捕获-分离富集技术体系可以有效提高ELISA方法的检测灵敏度.

(5)通过免疫磁性分离技术与PCR检测方法结合,构建了基于IMS-PCR方法的苹果汁中A. acidoterrestris快速分离与识别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IMS-PCR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0CFU/mL,检测时间3-4h.对苹果汁样品检测结果表明:IMS-PCR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90.9%,97.0%和96.2%.因此,建立的IMS-PCR技术方法体系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可以用于苹果汁中A. acidoterrestris的快速检测.IMS-PCR方法的构建为苹果汁中A.acidoterrestris的有效识别及高通量筛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6)以免疫磁性分离技术和Real-time PCR方法为核心,构建了基于IMS-Real-timePCR方法的苹果汁中A. acidoterrestris快速检测及定量分析体系,并以196份苹果及猕猴桃产品为供试样本,评价了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IMS-Real-time PCR方法体系对A. acidoterrestris具有非常好的识别特异性,其检测灵敏度为3CFU/mL,检测时间2-3h.对无菌水、苹果汁和猕猴桃汁三种加标样本进行检测,IMS-Real-time PCR方法的扩增效率为108%-109%,标准曲线R2>0.991.与平板计数法相比,IMS-Real-timePCR方法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90.0%、98.3%和97.5%.因此,构建的IMS-Real-time PCR方法体系可以实现苹果、猕猴桃及其制品中A. acidoterrestris的定量检测,并为果蔬加工体系中A. acidoterrestris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是一篇与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食品科学与工程引用文献: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选题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题目怎样定
[2] 食品科学与工程参考文献外国 哪里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参考文献
[3]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提纲范文大全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提纲如何写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参考 食品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