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差序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开题报告范文 差序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有关论文范文文献2万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差序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2

差序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一、差序格局:形塑高等职业教育身份的文化力量
  2. (一)差序格局
  3. (二)差序格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塑作用
  4. 二、身份危机:差序格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负面效应
  5. (一)“差”格——横向类别身份的趋同化
  6. (二)“序”格——纵向等级身份的凝固化
  7. 三、消解路径
  8. (一)建立稳定的身份
  9. (三)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差序格局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身份危机和消解》

该文是有关差序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论文写作参考范文跟职业教育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身份弥散与认同度较低的身份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投射现象相关.差序格局是形塑高等职业教育身份的文化力量,但也带来相应的负面效应.为此,应通过建立稳定的身份、优化竞争-分层关系和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等措施来消解高等职业教育的身份危机.

关键词:差序格局;高等职业教育;身份危机;团体格局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6-0062-04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facing the identity crisis of low identity and low recognition, which is, to some extent, related to the proj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in China.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is a cultural force shaping the ident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it also brings corresponding negative effects. Therefore, the identity cri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resolved by establishing stable identities, optimizing competition-stratified relations and enhancing the adapt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ntity crisis; group pattern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主要力量,[1]在人才培养模式、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有别于“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与存在价值.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之后多项政策法规的出台,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法律、政策层面的合法性身份逐步确立.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仍然不是社会公众的自觉之选,未能获得文化、认知层面的高度认同,面临着严重的身份危机.本文认为,身份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本体”与“关系”两个维度,既指身份的本来意义与文化归属(“是谁”的问题),也指与他者的关系定位(地位、等级、姿态以及他者的认可度).而由于无法取得一种确定的身份而造成的身份弥散,以及难以获得“多重他者”的自觉认识和肯定,都属于一定的身份危机.“对于文化研究而言,身份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因为形成身份要素的那些话语源泉在性质上是文化的”.[2]身份危机其实是各种文化要素在个体塑造过程中的交叉与碰撞,因而,高等职业教育身份危机的出现,不得不从中国本土文化傳统与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中探寻原因与应对之策.

一、差序格局:形塑高等职业教育身份的文化力量

(一)差序格局

1947年,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及差序格局,但他并未进行明确、严格的学术界定,而是借助水波纹式的结构,作以叙事式的描述,呈现出一幅动态直观图,形象生动地比拟了差序格局的多维内涵,也给学术界留下了充分的探讨空间.费孝通认为:“我们的社会结构等好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3]为了更加清晰地表述中国社会的特点,费孝通采用了比较研究法,以西方社会结构——团体格局(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等,这些单位就是团体等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3])为镜鉴,反观中国的社会现象,将差序格局的概念置于中西方对比的框架之下进行明确区分.可以说,差序格局是描述中国社会结构的本土社会学概念,由费孝通独创,并为国际社会学界所广泛接受.此外,差序格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本身并无褒贬之分,也不必然意味着落后,见图1.

差序,即为儒家思想中的“伦”,也就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既包含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也包含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4]由此,差序格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社会学含义:一是以“己”为中心,与“己”有利益关系的个体散落在各个等级圈中,远近亲疏有异;二是等级分化,身份地位有尊卑贵贱之别;三是秩序固化,人治色彩浓厚.

(二)差序格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塑作用

1. 厚植文化土壤,形塑高等职业教育的身份文化.差序格局表征着中国深厚而又独具特色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以“己”为中心、以“伦”为基石的差序格局具有典型的身份特性,身份、等级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当中是一种显性文化,看重身份、注重等级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基于传统文化与社会构型下,作为社会活动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被赋予一定的身份特性.此外,身份是“以有意识的具体的特定文化构型为基础的社会认同”,[5]社会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深受社会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差序格局与高等职业教育身份的形成有着较强的关联性,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是形塑高等职业教育身份的重要文化力量.

2. 营造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孕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赋身份.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先赋身份则是指经由代际传承下来的历史身份.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规定了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高等职业院校——高等实业学堂,并与高等学堂在横向上平行存在.由此,高等职业教育从隐性形式进入国家学制,在规定上获得正式身份.但是其先赋身份的形成并不仅限于此,而是受到几千年来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作用.技艺传授、技能教育获得相对较低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认同,经由代际传承,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赋身份造成深刻影响.

3. 内含文化动因,暗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身份建构逻辑.高等职业教育除了拥有先赋身份以及由国家在政策层面赋予的标签化身份之外,最重要的还在于对自身身份的认知、打造与调试,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本体框架中定位自我身份,并形成持续发展的自我,以满足远近、大小利益圈层对自身的身份期望.同时,与差序格局的维系机制相同,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对自身身份的建构,有可能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而提高自身的地位与公众认同度,占有更优质的资源和更高的话语权.

二、身份危机:差序格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负面效应

高等职业教育身份的形成暗含着根深蒂固的差序格局思想.在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下,独具中国特色的差序格局一方面塑造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土文化身份,另一方面也导致一定的身份危机.差序格局是基于权利和资源配置而形成的立体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驱动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身份建构,也难免催生高等职业教育在“差”格和“序”格上的身份危机.身份危机包括两种具体的指向,一是自我内在的认知不明,二是社会意义上的群体性认同感较低.

(一)“差”格——横向类别身份的趋同化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就理论上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与“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属于横向类别上的划分,二者拥有各自的利益圈层,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使命.然而由于分层关系的过于强势导致对横向分类的僭越,使得原本就重分层轻分类的情况更为加重,社会公众更加忽视其中的横向分类.因此,为增强资源获取和生存能力,获得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样的社会地位与认可度,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身份的建构,但正如马丁·特罗所说:“高等教育的竞争一方面越来越导致多样性,另一方面又越来越导致同一性.”[6]长此以往,除了在学制上有所不同外,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逐渐与普通高等教育趋于同形.例如,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热衷于“升格”为普通大学,获取全新的后致身份(与先赋身份相对).但由于急于撇清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身份,以新角色获取新的竞争地位,导致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趋同等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反而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与核心竞争力有所下降.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横向类别身份上的趋同化,使其丧失了对本体身份的认知,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在自主建构身份的过程中造成的身份弥散.

(二)“序”格——纵向等级身份的凝固化

如前所述,身份除了涵盖事物的“本来意义”之外,还包括“等级”“地位”等内容,这与社会意义上的群体性认同紧密相关,社会等级观塑造了高等职业教育身份的“序”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定型观念造成的等级身份凝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讲究身份的时代,人们总在心理层面带有与身份相連的一种情节——身份情节.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孕育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赋身份,几千年来“技艺为末”的思想、“重学轻术”的思想,为高等职业教育贴上“二流教育”、“次等生的教育”等身份标签,社会地位不断受到贬损.由此,文化渊源与历史传统使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集体记忆产生定型观念(stereotype),以较低层次的等级身份而存在.另一方面,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加固了等级层次的划分.例如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管理体制结构中低于普通高校;在高考招生中被放置于后面批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向社会公众暗示着高等职业教育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诚然,等级层次的划分在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约束、实施重点工程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等方面成效明显,但也助推了等级层次的划分,如“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计划”则为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等级的划分奠定了基础.

三、消解路径

身份发展和演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另一种状态,即身份危机,身份危机的出现促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建设阶段,并且是一个新的身份、角色或状态的开始.与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的特点为无中心、泛中心、多中心,在地位上无绝对的差等分别.在思考如何消解高等职业教育身份危机等问题时,不妨引入西方团体格局的思想.

(一)建立稳定的身份

高等职业教育的身份定位,来源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层次网,身份认同找到了,就能够形成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自我.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建立稳定的身份,不仅仅有益于自身发展,同样对社会大环境也有深远影响.差序格局下赋予的高等职业教育身份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需要新的结构性的身份予以消除.即从国家层面出发,从顶层认可并规范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跳出原有教育格局,摆脱目前的发展困境.多元化的人才是未来社会所需的.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二元重点发展”为目标,创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除运行方式和路径不同外没有层次高低之分.为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学制框架.一方面应建立复杂有序的教育联结系统.高职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重要载体.职业资格证书与岗位胜任能力要匹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相互认可,建成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高职专科-技术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找准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明确发展的方向.

(二)优化竞争-分层关系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异质性的分层会强化其中的资源争夺和恶性竞争,放任其不平等竞争,甚至放任它对社会地位分配和职业阶梯体系的构建等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则会更加固化其中的恶性竞争.鼓励同类高校之间的竞争则更有益于相互成长.而目前衡量高等学校优劣的标准从高等学校的质量和水平变成了所属的学校类型.从长远及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重构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优化竞争-分层的关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优化其中的竞争-分层关系,加大分类管理的力度需要依靠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因为他们才是高等教育格局变革中起主导作用的主力军.优化竞争-分层关系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防止异类竞争同时鼓励同类竞争,需建立分类管理相关制度;二是为保证同类竞争健康有序的运行,还需建立完善的分类评价体系.

(三)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文化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利益的必要性源于需要[7].显而易见,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一种文化活动,其身份定位需依据各文化利益主体的需要.根据适者生存理念,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出现了身份危机,而该危机的出现就源于其无法满足各文化利益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为此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化,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与定位、专业设置与发展、课程整合与开发、师资引进与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校企融合等诸多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定位的出发点是要强调市场特色及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大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有特色,且能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得到政府、行业、社会等教育消费者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打开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才能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使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等对高等职业教育有充分的认知,进而产生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的岗位胜任力、就业率及社会价值等的认同.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职业教育:體系、定位、发展与模式(笔谈)[J].教育研究,2005(5):26-29.

[2]C. Barker. 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M].SAGE Publications, 2004:93.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观察社,1947:24,23.

[4]廉如鉴.“差序格局”概念中三个有待澄清的疑问[J].开放时代,2010(7):46-57.

[5][美]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郭建如,译.商务印书馆,2004:356.

[6]伯顿·,等.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83.

[7]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4.

基金项目: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校企联合培养‘医学检验工程师复合型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WJLX2018121);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教改立项“供给侧改革下校企联合培养‘医学检验工程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0708)

作者简介:吴泽杰(1991-),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总结,此文是一篇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差序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差序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差序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引用文献:

[1] 差序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开题报告范文 差序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有关论文范文文献2万字
[2]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题目集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题目哪个好
[3]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差序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开题报告范文 差序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有关论文范文文献2万字》word下载【免费】
差序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