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音乐创编和制作基础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主题:基础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30

简介:本文是关于音乐和艺术论文写作技巧范文和基础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音乐和艺术论文范文

基础论文

目录

  1.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2.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路径
  3.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路径
  4. 四、结语

摘 要:“课程思政”是教育核心价值的最终归属,如何在专业教育中解决与思政教育的相对的“隔离”现状,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是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筆者作为一名音乐创作专业教师,通过本文梳理了所授课程“音乐创编与制作基础”的相关课程思政改革措施,提出了一些个人心得体会,试图为探索课程思政的改革之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作曲 音乐制作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059-04

在当前社会思潮多样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出现了较为复杂、形态各异的价值观取向.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他们普遍专业能力较强、个性鲜明,且正处在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途中.同时,作为千禧年后出生的新生代,他们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常常依赖虚拟世界,然而过载的信息流和从众意识又在不断地冲击着他们的认知领域.于是,思政类课程担负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繁重得多的德育任务.但仅靠单一的思政课程教学,显得较为单薄,较为抽象、理论性的内容也很难让现在的大学生入耳、入脑更入心.

如此困局,对专业课堂的育人功能便提出了要求,正如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广大专业课教师要将德育题材和教学手段真正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以“课程思政”的方式,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音乐创编与制作基础”是武汉音乐学院国家级特色专业“录音艺术”专业课程群的组成部分,属专业基础课程,作为集体课为作曲系录音艺术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开设,学制一年,每周4课时,其中含2课时讲授和2课时改题,班级规模约为三十人左右.课程的内容是通过讲解MIDI基本原理、音乐工作站软硬件用法、多声部音乐创编与制作技术,为学生的音乐创作与编配能力建立规范的基础,并指导他们完成小型音乐作品的创作与编配.

该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学习期间,学生们会根据每次课程要求,创作出作品,在下一次改题课时由教师进行改题.该课程所进行的课程思政改革,主要有以下三点必要性.

首先,能够提高学生思想领域的认知水平.该课程开设于大一学年,正是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开始适应新大学生活的黄金时期,经过课程思政改革优化后的课程内容,不仅能从专业上,更能够从思想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方向,帮助他们实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职业操守,促使他们在毕业后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其次,有助于提高思政内容的教学效率.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普遍对专业课程充满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结合思政相关内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最大化提高其中思政内容的吸收效率.

最后,有助于推动学科与社会的与时俱进.在课程思政改革之前,该课程仅关注学术类和技术类内容,使用的案例、教学法更侧重音乐本身,缺乏有血有肉的内容和社会价值,学生甚至在作品写好后,都没想好一个具体的表达目标.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之后,鲜活的案例将促进音乐的主体关注国家和社会,创作出主题鲜明、具备独特时代语言的音乐作品.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路径

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改革的源头.作为任课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课程中鲜活的思政元素,将其中可用于艺术创作的音乐素材进行提炼,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创作训练,正如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在课程思政改革以前,课程所使用的主要教学资源是YAMAHA、ROLAND等公司出品的演示音乐作品以及自制音乐.现在,笔者结合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人才培养需求,立足于省内丰富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积淀,挖掘其中的爱国情怀、传统文化、生态保护等思政教育相关题材.将教学、实践内容与思政类题材联系起来,结合实际特色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便可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价值,从而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上,目前,笔者选取了以下三个挖掘方向.

(一)挖掘时事热点——建国七十周年题材

通过调动学生对时事政治、重大热点的关心,完成相应的音乐的创编与制作作品.比如在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结合祖国七十周年大庆,笔者布置了《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等经典主旋律歌曲的分析、改编创作任务.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保持原旋律、歌词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歌曲的重新编曲.在风格方面,同学们尝试了摇滚、R&B、EDM、“国风”等不同风格方向的改编;在结构方面,同学们结合较为流行的“快闪”表演方式,将多首主旋律歌曲结构结合表演时间线进行了大胆的结构创新;在编配方面,大家将管弦乐为主体的配器形态,改编成电子合成音色、采样噪声与管弦乐队融合的形态.这些不同方向的“老歌新编”尝试,让同学们收获了创作的乐趣,同时又切身地增强了自己的爱国意识.最后形成的作品,更体现出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生机勃发的时代语言,使得爱国主义教育能够通过所学专业的渠道“外化其行,内化其心”.

(二)关注地域性题材——长江生态保护题材

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长江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音乐的形式反映长江沿岸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精神风貌,中国音乐家协会、湖北省文联、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开展了多届“长江主题”歌曲征集活动.

该活动对“长江”这一传统题材提出了新的创作方向,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理念,笔者于2018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了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首先带领学生欣赏了湖北省音协面向全省征集并遴选出的六十多首有关长江生态的优秀歌词,这些歌词为同学们提供了肥沃的创作土壤,让大家能够从不同角度重新认识长江.在选定创作歌词之后,便根据歌词所体现的音乐形象及地理信息,带领大家了解长江不同流域的民间音乐色彩,最后再利用所学到的创编、制作技术,创作出了一首首以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为题材的“新长江之歌”,如麋鹿题材、江豚题材、新生活题材等等.在创编与制作过程中,同学们收益颇丰,这样的创作,不只是锻炼了技术本身,更是为自己成果赋予了鲜活的灵魂.

(三)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编钟题材

在讲授采样音源编辑制作的过程中,笔者谈到了我国民族音乐音源稀少、质量有待提高的现状,并鼓励同学们通过学习国外最前沿音色采样器的使用经验,揣摩、逆向分析其采样原理及制作方法,最终实践于本民族乐器的音源采样及开发.在此过程中,笔者启发学生,学院藏有编制完整的编钟,且中乐系、作曲系、音乐学系对于编钟乐器理论、演奏技术、创作手段的研究均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那么,何不依靠这一近水楼台,整合学院优势资源开发其音源,让武音的编钟之声能传播到世界各地.

于是笔者便鼓励并指导学生,对该设想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凭借着对专业的满腔热情,他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了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后,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依靠学院资源,使用专业采样设备和技术,先后对编钟进行了数百次采样,获得了数以万计的采样音频片段,花费数月时间遴选出演奏效果最好、音质上佳的采样文件,精心设计了音源的用户端界面,并可在任意配置的计算机上运行,进行创作和演出活动.截止发稿之日,该音源的正式版本已经诞生.

通过这种方式,从客观上能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使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楚地音乐文化的魅力,更能提高参与者的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路径

在完成思政题材教学资源的挖掘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将相关资源所蕴含的思政内涵“内化”到教学对象的意识中.在这里,结合专业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两种手段.

(一)创编与制作的基本功训练

教学手段的首要改革对象,瞄准的是基本功训练.该课程中的“基础”二字,能够体现课程的定位和目标 ,即训练创编与制作基础技能.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才能对思政类题材进行高效率的吸收.

第一,“分析及重制”技术.该技术俗称“扒带”,主要訓练学生的音乐听辨、感知和重新制作音乐的能力.学生从主旋律题材的音乐中,通过对音高、节奏、和声、乐器的识别和分析,在工作站软件中进行记谱和重制,达到几乎重现原始音乐的效果.这项能力,是本门课程所培养的基本功之一.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当代大学生特点,选择具有时代特色的研究对象.如笔者推荐给学生的创编作品专辑《Niu China新中国——80后的红色经典》,该专辑收录了《国家》《我和你》《我爱你中国》《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音乐,这些音乐原本为爱国、爱家等传统题材,由常石磊进行了重新创编和制作后,通过波萨诺瓦、摇滚、爵士等轻松时尚的音乐语言来呈现,焕发出新的光色,很能激发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的学习愿望.

第二,模仿写作技术.该技术要求学生在完成“分析—重制”之后,即开始对同一音乐作品进行模仿写作.模仿写作的基本要点是保留旋律线、句法、音乐结构的前提下,分步对音乐具体的音高、节奏、和声、音色进行渐进式的替换.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保留原曲相对完善结构的前提下,对音乐的构成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第三,自由创编及制作.经由前两步的积累,便可突破模仿对象的原有素材,在成熟的结构框架指引下,结合相应的思政题材进行自由创编及制作,学生们经过前两项的深度学习和训练,便能够创作出题材高雅、语言时尚、充满活力的作品.

(二)第二课堂——创编实践

如果说教室是第一课堂,艺术实践则是音乐学院的第二课堂.“音乐创编与制作基础”的艺术实践主要体现在音乐作品的创编实践上.在改革过程中,通过设立、参与不同的主题性活动,可以切实地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实际的音乐作品上.在实践过程中, 充分挖掘结合具有时代性的音乐语言进行创编教学,帮助学生更有思想、更有担当地进行音乐创编知识技能的学习.目前已经开始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

1.武音文创系列音乐产品

文创产品,是源于一定群体广泛认可的主题,经过创意性的转化,从而形成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具备一定价值的产品.该方向目前处于试行阶段,可将学生完成的质量较好的作品,制作成“物化”形式的文创产品,如将音源集成电路芯片、微型扬声器,嵌套在相应外壳中,与印刷后的乐谱制成的“可播放的乐谱”,或是使用在模型上整合触觉传感器,敲击不同位置发出不同音色的“会发声的编钟”等实物等等.好的音乐作品便能进行“物化”再造,形成凝聚的艺术品,传递声音更传递价值.

2.参加原创歌征歌系列活动

学院地处武昌区,武昌作为整个武汉市的中轴,有着一千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和近现代光荣的革命传统.以表达武昌历史、人文为题材的音乐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沧桑的故事、的岁月、可歌可泣的英雄是创作灵感取之不尽的源头.笔者有幸于2018年带领学生参加了武昌区委及武汉广电共同组织的“我的青春正当红——2018武昌区首届新时代校园原创歌曲大赛”.在比赛中,指导学生通过对“武昌”城市题材的发掘,去寻找这座城的历史之美、人文之美.在创作过程中,同学们以歌词为载体,通过不同视角看到了“混凝土森林”之外的秀丽、生机和,重新关注了自己与城市的互动体验.并通过音乐的创作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种以赛事促进创作的方式,同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作,还能促使好的音乐作品顺着“创作、制作、炒作”的可持续健康方向进行流动.

四、结语

教学活动的“价值传递”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任何一个时代,对学生价值的引领,都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懈怠的责任.如果没有好的价值引领,专业教育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变得黯淡无光,失去其实质意义.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为价值传递增添了鲜活的方式,能够让教师将育人融入专业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笔者将“音乐创编与制作基础”课程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试验田,思考并实践了以上种种思路.目的是希望通过改革,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并驾齐驱,赋予该课程在新的时代以新的活力,带领学生用艺术的方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实现“德艺双馨”的最终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06).

[2]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01).

[3]王瑞文.作曲技术理论优化教学研究[J].音乐创作,2018,(11).

总结:简而言之:此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基础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音乐和艺术本科毕业论文音乐和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基础引用文献:

[1] 音乐和艺术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音乐和艺术方面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2万字
[2] 音乐和艺术论文范文 音乐和艺术类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8000字
[3] 音乐和艺术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音乐和艺术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2万字
《音乐创编和制作基础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word下载【免费】
基础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