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学术英语论文范文参考 学术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学术英语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4

学术英语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参考:中国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发展研究
  2. 第二篇学术英语论文样文:英语学术讲座话语的评价及其语类结构
  3. 第三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模板:英语学位论文的语类特征研究
  4. 第四篇学术英语论文范例: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
  5. 第五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格式: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

★100篇免费学术英语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学术英语论文写作参考,适合学术英语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参考:中国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发展研究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是中国英语专业本科生在课堂中英语学习的最高及最终阶段.在掌握了英语交际能力之后,外语学习者需要学习英语学术写作,为他们将来用英语进行的学术学习做准备,例如写毕业论文,或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论文等.英语学术写作,即使对于英语为本族语的学者及学习者也并非易事,对于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更需要系统的指导和课堂设计来帮助他们提高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目前学术英语写作的研究、教学、研究方法方面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研究方面,对于在课堂环境下,外语学习者如何发展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究.目前的学术写作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对于学术论文文本的分析,以及如何发展外语学习者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研究.这些研究通常关注的对象是硕士生,博士生,学者,且多是来自英语国家.在学术论文的文本研究中,研究者从体裁分析及功能语法角度,找出学术文本的语篇结构及句法层面的语言特点,为学术写作提供指导.在如何发展外语学习者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研究方面,主要有对体裁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体裁教学法通过分析文本的体裁来教学术论文写作,该方法的长处在于通过分析学术语篇的特点来提高学生对特定体裁的意识,缺点在于仅孤立地解释知识点,学生无法把所有的知识融入到学术写作任务中.而且,对于体裁教学法,并无太多实证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大部分研究只是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给出进行体裁教学的建议.探究式教学通过真实的学术写作任务使学生获得学术写作能力,通过参与研究,学生能够体验到做研究的各个阶段,把学术语篇和学术语言的知识应用到真实的学术写作任务中.目前有一些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证研究,但仍有不足之处.其中有些研究的结论是建立在学生的问卷反馈的基础上,并无学生的写作的数据分析.有些研究是一般的大学课程的学术写作.还有些是学术论文的提纲写作,不是完整的学术论文,无法体现学生是否掌握学术写作所需的技能.在写作模型方面,现有的写作模型大多都是关于一语或二语一般写作任务的写作过程,仅有的一个学术写作模型无法体现课堂教学环境下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发展过程.

在教学方面,目前大部分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课堂教学并未达到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效果.研究者及教师认为学习者的学术论文写作的困难是由语言水平及不熟悉学术论文的文体而导致.一些研究者提出通过讲授“学习技巧”来提高学术英语水平.大多数本科生学术写作教材及课程主要讲授学术论文的格式,但有研究表明学生并没通过此课程获得学术写作论文能力,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因此,学术写作的教学不应当仅局限于语言方面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方面,在写作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对于学术文本的分析、实验设计、访谈、有声思维等,无法反映课堂环境下外语学习者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复杂、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总是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步骤和设计,而以上的研究方法无法与课程结合起来.本研究采用的课堂观察法可以在不受研究者干扰的情况下收集丰富的数据,从中找出在外语课堂环境下学习者的发展模式及影响发展的因素.

基于现有的研究在研究对象、学习环境、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本研究试图在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在活动理论框架下,通过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探究课堂环境下中国外语学习者的学术论文写作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发展的内在及外在因素.“学术写作能力”定义为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学术论文的语篇结构,2)学术语言,3)科学思维.本研究要回答的三个研究问题是:1)学习者在课堂环境下能够学习到学术写作能力的哪些方面2)如果学术写作能力能够在课堂中获得,学术写作能力的哪些方面能够从一个写作任务迁移到下一个写作任务3)如果学术写作能力能够在课堂环境下获得及迁移,哪些因素导致这种学习和迁移

本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为主,定量实验为辅的长期的课堂观察方法.来自上海市某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两个班(A班和B班)的大四学生参加了本实验,这两个班英语水平相近,每班各28人.实证研究包括三个小实验,其中实验1和实验2于2009-2010学年度第1学期在A班进行;实验3与前两个实验相隔一年左右时间,于2010-2011学年度第2学期在B班开展.A班和B班均由同一名老师授课,A班采用主题为导向、过程为中心、探究式的教学方法,B班采用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实验1收集了A班一个学期做的4个研究项目的所有写作及反思报告.实验2的数据是对A班中一个小组在完成项目4的3次讨论的录像的转写.实验3的目的是通过B班与A班对比,进一步确定在学术写作模型中三个*工具的具体作用.

本研究为理解外语学习者的学术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本研究通过对比A班一个学期的4个项目写作的变化及与B班项目写作的比较,证实了学习者可以在课堂环境下学会语篇知识、学术语言的语言结构、及科学思维.实验1的数据体现了A班的学术写作能力在4个项目写作中的进步发展,实验3的数据证实了B班的学术写作能力类似的发展,但有所区别.

第二,本研究揭示了影响学术写作能力的学习和迁移的因素,而且基于实验1和实验3的数据,发现了三个*工具的不同作用.这三个*工具分别是:1)学术论文范例,2)学术论文的规范,3)老师的即时反馈和小型专项训练.前两个*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学术写作能力的低层次的技能,而第三个*工具在学习者获得低层次及高层次的技能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本研究描述了学术写作能力发展的模式.以往的研究认为学术写作的学习就是学习学术论文的规范、体裁等,一旦学习者掌握了这些,他们就能成功地完成写作任务.但是研究能力或科学思维才是决定写作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与研究技能交互地同步发展.语言知识的发展依赖于研究技能的发展.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范式角度,在活动理论框架下,探究外语学习者在课堂环境下的学术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建立了学术写作过程的模型,丰富了学术写作的研究.本研究从外语学习者英语学术写作的实验研究,为社会文化理论提供进一步的实证支持.研究发现对于在中国环境下的英语学术写作的教学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特别是探究型教学方法,及教师的在语篇层面上对学生习作的即时反馈.

第二篇学术英语论文样文:英语学术讲座话语的评价及其语类结构

评价,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指说话者/作者对待自己所言及的实体或者命题的态度.鉴于评价现象在语言交际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学者们从各种视角、运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Martin等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建立起来的评价理论.该理论有三大系统,分别为态度、介入和级差,它们在语篇语义层面表达人际意义.评价系统由于其可操作性高、系统性强的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各种语类的评价特征.

英语学术讲座指演讲者以英语为媒介、就专业课或某个专题在大学校园内所进行的学术演讲.目前国内外有关该语类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座理解过程、讲座话语和讲座输入变量.其中有关讲座话语的研究近年来很受重视,主要偏向于语篇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特征的描写.话语是一种动态的意义协商过程,包括语篇的生产和理解.要了解英语学术讲座话语的本质,就有必要考察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特征.

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其目的是在评价系统的框架内研究英语学术讲座话语的评价及其语类结构.因此,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三个的问题:(1)评价资源在英语学术讲座话语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是什么(2)评价资源是如何体现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的(3)英语学术讲座话语的语类结构及其评价特征是什么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方法,所采用的语料是来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六名世界著名认知语言学家在北京几所高校中所作的30场讲座的录音转写稿.通过深入研究,有以下发现:

第一,从介入系统来看,对话性收缩资源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对话性扩展,表明英语学术讲座是主观性相对较强的语类,演讲者更愿意缩小对话空间,否定或者反对或者修正持不同意见者的观点,而主要不是扩展对话空间.在对话性扩展资源中,接纳远高于归属,说明演讲者更愿意为命题负责,他们多从自己的角度来表达对命题的一种可能的立场,但较少引用来自外部声音的观点.英语学术讲座话语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演讲者极少使用疏远资源,表明演讲者一般不愿将自已与所表述的命题之间的距离拉大,以免使其变得可疑.从态度系统来看,鉴赏资源远远多于判断和情感资源,其中判断资源最少.这种分布特征与英语学术讲座话语的语场密切相关.本研究中的英语学术讲座都是认知语言学方向的,演讲者注重的是对语言现象或者观点的评价,通过使用鉴赏资源,可以使听众把握重点和难点;就判断而言,演讲者讨论的是语言的认知规律或者现象,一般不会对人类行为作出表扬或者谴责;就情感而言,由于讲座是为了传递语言科学信息,一般和演讲者的情感无关.态度资源在本研究语料中的分布规律表明在英语学术讲座话语中只有两种基调,即通讯员声音和评论员声音,没有记者声音.这同样证明英语学术讲座话语是一种相对主观的语类:演讲者扮演的不是一个客观的、不偏不倚的信息传递者,他们运用各种态度手段表明自己的立场,以争取听众的立场,和听众形成一致关系.在级差资源使用上,演讲者倾向于使用语势资源,其子系统强化资源往往被用来对态度意义进行调节,级上升强化资源可以增强演讲者对命题的投入程度,缩小对话空间,而级下降强化资源可以减少演讲者对命题的投入程度,扩展对话空间.同属于聚焦资源的锐化和柔化的评价功能分别和级上升和级下降强化资源类似.

第二,英语学术讲座话语的语类结构可表征为15个相,分布于3个片段之中.其中提出讲座分话题/研究问题和论述分话题/研究问题是必要成分,提出讲座主题和概述讲座主题两个相必须出现其中之一.从语类来看,每个阶段的目标都可以由相应的相去体现.每个相都体现着说话者/作者一定的意图或者目的,这种意图或目的对整个语篇来说是一种修辞效果.我们将这种修辞效果看成是语篇结构成分的评价意义,隶属于语类层面.该种评价制约语域层面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关系.从语旨来看,演讲者和听众在15个相中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英语学术讲座话语中,演讲者与听众之间主要表现为一致关系.每个相都充满了各种评价资源,这些评价资源使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一致关系得以实现.另外,演讲者通过策略性地使用评价资源可以使权力关系转化为一致关系.

第三,演讲者和听众的互动方式表明,语旨的两个变量,即权力和一致关系,两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主要通过调节对事物或者命题的投入得以实现.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层次理论来看,在上的层次制约在下的层次的意义选择,但是英语学术讲座话语中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方式表明,在一定语境下,在下的层次的选择会产生变异,这种变异可以影响在上的层次的系统关系.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首先,本研究可以为高校教学提供重要参考.随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逐步推广,英语学术讲座必将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形式.目前由于教学设备和学生英语技能的不断提高,学术听力已不成为主要障碍.而如何说服听众,站到自己的学术立场应成为演讲者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英语学术讲座话语中评价意义的配置方式及其在词汇语法层面的一些典型体现方式可以为演讲者使用评价资源提供重要依据;另外,英语学术讲座话语的语类结构潜势表达式可以为演讲者实现语类目的提供具体可行的步骤.

第二,本研究是专门针对语言学学科的英语学术讲座话语评价意义的研究,其评价对象、评价者都有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对英语学术讲座话语的一些评价资源的判定和评价资源的配置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将评价理论的应用进一步细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评价理论.

第三,本研究从评价的视角详细地探讨了语类层面的评价意义及其体现方式,将评价概念扩展到语类层,进一丰富了评价研究.另外,本研究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层次思想作了一定的补充.

第三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模板:英语学位论文的语类特征研究

英语学位论文是学术英语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术英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80年代以来,学术英语研究的重心开始从语域分析、修辞分析逐渐转向语类分析.语类的早期研究源于亚理士多德关于文学“类型”的观念,主要局限于文学作品.俄罗斯学者巴赫金率先将语类的概念和研究扩展到非文学领域,关注文本/语境和符号模态的关系.近30多年来,语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话语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特别是对国际期刊论文的语类分析.然而,尽管现有研究对论文语类的探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仍存在某些不足:一是不少研究仅关注某一特定视角,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断面式研究较多;二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且经验式研究较多,理论深度不够;三是研究重心多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研究相对薄弱.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多种方法,从多维视角深入研究英语学位论文语类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研究以语类理论为背景,以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为主要研究样本,以美国ProQuest数据库中英语本族语者的同类论文为参照语料,采用文本分析、语境分析和批评分析的方法,探究学位论文语类的本质特征.本研究试图探析的问题是:(1)中国英语学位论文在语步结构上有何特点(2)中国英语学位论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征(3)中国英语学位论文的学科期待是什么具体而言,我们首先运用语步结构分析方法探究了样本语料的宏观结构模式,以及论文引言和结论部分的微观语步;其次,运用Coh-Metrix和Vocabulary Profiler等研究工具分析了样本的语言特征;再次,通过政策性文件解读、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等方法,考察了英语硕士学位论文的学科期待;最后,从批评的视角分析了英语硕士学位论文语类在生成、传播与接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文本分析显示,与国外学位论文相比,中国英语学位论文在语步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特点:尽管绝大多数论文都采用传统简单型语篇组织模式,但它们在组织各部分内容时却常采用“螺旋式”的展开模式,不进入主题;在建构基本框架时往往只是进一步陈述相关文献,而没有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框架;在引言中,通常用较长的篇幅陈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很少指出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总结研究结果时,常偏离研究问题;在评价研究结果、阐明研究意义和提出研究展望时,往往流于形式.此外,在词汇语法资源的使用上,中国学位论文也显得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通过文本分析和语境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在阐述论文重要语步时往往不到位,以致无法有效地创建或巩固研究空间;不少学位论文“形似而神散”,很难实现作者的交际目的;(2)较少使用否定表达,人称代词等手段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3)在文献引用上,表现出对“权威”的崇拜.这些问题表明,中国学生未能有效地建构起应有的作者身份.

通过解读各类政策性文件,我们发现英语学位论文承载着明显的学科期待.这些期待集中反映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术机构对英语学位论文写作目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规范等方面的一般要求.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的结果显示,英语学科社团主要成员对学位论文的期待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语境分析表明,英语学科对学位论文的期待与现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表现出某种“失落”.

反观中国英语学位论文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无论是作者身份的“迷失”,还是学科期待中的“失落”,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必要的学术训练,学术根底薄弱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表明,以下三个因素影响了学生学术素养的提高: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某些决策性失误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二是不少高校英语课程的设置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学术素养训练的需求;三是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不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影响了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

从本质上讲,语类是人们对特定语境做出反应和期待、高效“做事”的一种话语方式.语类分析从语境的视角整体讨论并解释特定语类的交际目的及其生成的缘由,试图揭示隐藏在语篇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认知上的动因.在高等教育的语境下,学位论文语类必须符合特定学科的期待和“以言行事”的规范,有明确的交际目的,这些都有其学科文化和认知上的动因.从这个意义上讲,运用语类分析探讨学位论文语类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探讨英语学位论文的学科期待,我们既可以揭示英语学位论文写作中各种机构性语境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可以了解学科社团成员在这一语类实践活动中的各种需求,从而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其次,通过综合运用文本分析、语境分析和批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中国英语学位论文语类在生成、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本研究不仅可以为英语学位论文乃至整个学术英语研究提供重要反馈,而且可以为设置相关课程、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从语篇走向语境,力图揭示英语学位论文语类的本质特征,其理论意义与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语料库分析等经验主义的方法研究英语学位论文的语类特征,有利于深入探讨语类语篇和语言选择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重视语类理论即理性主义的方法对语言现象的“洞察力”.这种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有机结合,符合语言学研究的正确方向.(2)视学位论文写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活动,采用文本分析、语境分析和批评分析三种方法全面探析了学位论文的语类特征,这一研究不仅有利于人们深入了解学位论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过程,而且有利于指导我国学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提高其学术素养.(3)选取学术英语中相对薄弱的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特别是聚焦于我国英语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这是我国学者参与国际语类和学术英语研究的一种积极努力,有利于推动学术的“多样性”和理论创新.

第四篇学术英语论文范例: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机构,我国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教学应如何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实用型语言人才的任务,成为我国语言教学界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也将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一步步推向深入.在探索语言教学如何与大学生主修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的过程中,我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视线投向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一种典型的内容与语言整合型的语言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国内所有对专门用途英语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所能发挥作用的研究中,仍是将之放在通用英语教学的大前提下的探讨.本研究则跳出了通用英语的框框,将整个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完全放在专门用途英语方法下来建构.因此本研究的假设得以形成,即:针对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大学公共英语是一个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科学地结合起来的大学ESP课程系统.

本假设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大学公共英语和ESP教学方法结合更具科学性.因此本研究从对专门用途英语性质的研究入手,对ESP这种语言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放在中国情境下进行了解读.研究认为ESP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方法体系,可以为英语语言课程建构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中课程的设计面对的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以就业或进行学术深造为目的成人或即将成人的学习者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学习需求,通过促进学习者用语言完成目标领域中实际任务的语言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原有语言能力基础上,高效率地获取语言与学科领域知识.这样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论正是我国目前大学公共英语改革过程中,所需要的革新性的课程开发指导理论.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ESP与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确实有许多契合之处.但是我国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否有必要ESP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对当前情境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合理目标进行了探讨并在对全国7所重点高校现有英语课程的设置通过网络进行调查后,提出中国语言教学目标应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结合起来,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目标情境中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能力;通过对各校开设的ESP课程进行考察并将之与国外高校的ESP课程进行比较与反思后,明确目前中国高校ESP课程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ESP课程,没能与通用英语相辅相成,大学英语课程仍是以通用英语为重心,体现不出与中学英语教育的本质区别,对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起不到根本的作用.所以研究对目标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语言能力进行了分解,并将之与ESP方法下的课程所要培养的能力一一对应起来,最后从课程目标性质的角度,明确我国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应该定位为“大学ESP”课程.

至此本研究假设的成立已找到了依据.可是“大学ESP课程”还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具体模式如何?研究通过探讨国内高校中的双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在内容与语言关系的处理上,明确双语课程不属于语言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属于ESP性质的课程,是大学ESP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研究提出了中国情境下的大学ESP课程应是真正彻底的ESP课程,它是面向中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二阶段式学科内容与语言整合型的课程,属于英语语言课程体系;第一阶段的课程是以共核语言和宽基础专业知识为主,按大类专业设置分两个学期修习完成的大学ESP基础课程;第二阶段的课程则是“专门性”更高的高阶大学ESP课程,学生在完成大学ESP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再修习两个学期的高阶ESP课程.在建立起具体的课程模式后,本研究选择多所一本类高校大三、大四的学生、从高校新近毕业,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的职业场人士以及各一本类高校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共400人作为调查对象,对该课程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必要的调查论证.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80%以上在校学生认为大学ESP课程模式比现有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模式更为科学,更符合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他们更愿意选择大学ESP课程.而高达95.2%的职场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大学英语教师中也有81.8%被调查者认为这一模式更符合大学生的语言需求,大多数认为自已通过一定的培训,可以胜任ESP教师工作.但有部分教师对其可行性还是持保留态度,主要顾虑是师资和课程设置方面可能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也承认在课程模式的实现过程,必然会遇到问题,但是如果一种课程模式大部分人都认为科学,我们就应该努力推广,排除困难.

模式确立之后,本研究进而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该模式下的大学ESP课程的具体构建.研究提出并论证了语言教学结构观、功能观、迁移理论及活动论为中国情境下的大学ESP课程的建构在理论上提供最为直接的宏观指导;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如何为大学ESP课程的建构提供学习理论的支撑.再从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上,提出大学ESP课程‖模式下的ESP课程的开发方法、课堂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分类标准、课程评估以及测试,为大学ESP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思路.

从理论上来看,本研究突破国内其它研究者对我国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构想,大胆地提出了“大学ESP课程”这一概念,认为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就是一个大学ESP课程体系,在对国内大学普遍存在的ESP类课程进行分析与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情境下,具体的ESP课程模式,并对该课程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必要的调查论证,为我国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从实践上,本研究对于大学ESP课程的开发、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分类标准、课程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思路,为大学ESP课程的实施在实践上提供了具体的做法.

第五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格式: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

全国有600多所院校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或在英语专业中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截至2012年,教育部已正式批准62所高校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效度研究对于保证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改进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商务英语专业测试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完善的商务英语能力考核体系.商务英语测试开发的首要问题是,定义所要测量的语言能力,这是测试开发的理论基础.为了使测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英语教学,测试开发者必须保证所开发测试的效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选择商务英语测试开发这一课题,重点探讨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的构念界定和测试开发.

学术英语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术英语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英语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学术英语论文范文选题

本论文主要有三个目的:一、通过对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的梳理,提出“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二、围绕拟测构念“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开发和设计标准化学业测试——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BEM-8).三、提出社会认知视域中的整体效验模式,对所开发的测试进行效度研究.

根据以上研究目的,本论文围绕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开发和设计研究以下内容:

第一,测试构念的界定.本论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话语共同体与实践共同体出发,构建商务英语话语研究的框架,并在该框架的指导下详细研究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体裁谱系及各个体裁的特征.基于各种商务英语专业体裁,界定“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从文本知识、语用知识、体裁知识、话题知识、情境组织能力五个方面具体化.


https://www.mbalunwen.net/kexueqianyan/092199.html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是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思维、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国际商务话语能力,能够在专业培养的学术英语及职业英语领域内,即在特定商务英语话语研究及国际商务活动领域内,参照应用语言学研究共同体及国际商务实践的规则与惯例,结合特定交际任务的语境因素,运用情境组织能力及文本、体裁和语用知识,结合自身素质,通过专业体裁的建构、解释和使用,进行意义协商,有效完成书面和口头交际任务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第二,测试开发和设计.为了保证所开发测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论文参考与借鉴美国教育考试服务(ETS)和英国剑桥大学ESOL考试中心等著名语言能力评估机构的研究成果,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开发的设计原则和开发流程.

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设计目标是,能够科学地反映考生”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以保障专业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考试开发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确保测试任务的真实性和代表性;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确保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正向反拨作用.

第三,测试的效度验证.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考试效度的检验和提高则是保证考试有效性的重要问题.本论文提出社会认知视域中的整体效验模式,基于效度整体观(Messick,1989)和社会认知效验模式(Weir,2005),结合考试流程,从考试构念、考试内容、效标关联、评分结果和考试后效这五个方面收集证据,检验TBEM-8是否能够有效地测量所界定的目标构念.

构念效度研究的对象是五所大学参加TBEM-8范型试卷考试的341名考生.分数数据分析包括测试内部一致性分析和测试构念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作文文本分析重点考察考生作文的语篇特征;定性研究通过口述报告揭示考生的写作过程.研究结果发现:就题目的测量学属性而言,TBEM-8各分测试与总分之间有较强的相关,表明测试题目具有同质性;而分测试之间的相关程度中等,表明它们分别测量了构念的不同方面.测试的维度方面,因子分析能够提取三个公共因子,即听力能力、阅读能力和体裁能力.这说明TBEM-8与测试构念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口述报告的分析显示,高分组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体现了测试开发者所预期的行为,其写作行为与写作测试所要考核的技能基本吻合.这些证据总体上说明,TBEM-8能够检测构念相关能力,具有比较好的构念效度.

内容效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六位专家对于TBEM-8测试内容合适性和代表性的评定意见,接着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内容效度指数和测试任务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TBEM-8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测试题目能够合理地反映考试大纲规定的测量内容范围.

效标关联效度研究选取学生的专业课平均成绩、任课教师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排序和剑桥商务英语考试(高级)成绩作为TBEM-8的效标,研究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2008级的163名学生.研究结果发现:TBEM-8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真实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考试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

评分效度研究重点考察翻译和写作测试评分结果的可靠性.参加实验的对象为担任TBEM-8翻译和写作评分任务的八名评分员.统计结果表明,评分员间的相关系数在0.80以上,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评分员的评分结果无显著差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TBEM-8翻译和写作测试具有较高的评分效度,评分结果是可靠有效的.

后效效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分析TBEM-8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和学习的反拨作用.341名学生参加了TBEM-8范型试卷考试并填写了“考试后效学生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18份.访谈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的15名在职教师.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认为,TBEM-8将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学习具有良好的反拨作用,考试的实施能够强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试结果可以为教学与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本论文由八章构成.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对所研究问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介绍.本章概述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和测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指出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效度研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需要对商务英语测试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能够客观准确地测量教与学的实际水平,对教学起到正向反拨作用.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目的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本章对语言能力有关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评述;对效度、构念、构念效度、效度验证等概念进行了讨论;对国内外语言测试实践进行了简要回顾,探讨这些测试的成功经验对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设计的启示.

第三章介绍了研究的设计和采用的分析方法,具体包括本研究的整体设计思路、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开发流程和考试效度验证的研究框架.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研究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对商务英语话语共同体、商务英语专业体裁研究和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专业话语实践展开深入讨论.在此基础上,第五章提出“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框架.

第六章介绍了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详细描述了从测试设计、操作到实施这三个阶段的各主要环节.

第七章描述了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效度验证过程.效验研究基于效度整体观,以构念效度为核心,从内容效度、构念效度、效标关联效度、评分效度和后效效度五个方面收集和分析效度证据.

第八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所得到的发现及获得的结论,对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评述.本章还指出了本研究对于商务英语测试的贡献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与本研究相联系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思路.

这篇学术英语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学术英语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学术英语论文选题 学术英语论文题目怎么取
[2] 法院学术外文外文 法院学术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汉语言文学学术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学术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学术英语论文范文参考 学术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学术英语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