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植物营养学论文范文参考 植物营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植物营养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5

植物营养学论文范文

植物营养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植物营养学论文范文参考: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
  2. 第二篇植物营养学论文样文:土壤氨基酸态氮对植物的氮营养贡献及其地带性分布规律
  3. 第三篇植物营养学论文范文模板: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制及评价
  4. 第四篇植物营养学论文范例:小白菜钼硒交互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5. 第五篇植物营养学论文范文格式:我国常见保健食品原料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植物营养学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植物营养学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植物营养学论文范文参考: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语有云“牧以畜为体,畜以饲为天”,饲料对于牲畜的重要作用正如食物之于人类,不可轻忽.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之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动物营养学正是一门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回顾总结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中国驯养动物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积累了许多畜禽饲养方面的经验,其中不乏饲料选择与如何喂养的内容,这在古代农书中多有涉及.然而,那只是建筑在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积累,并非以科学试验为依据,所以还称不上动物营养科学.回顾我国动物营养科学史,大体上是从20世纪20年*始,到如今已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始到1949年的肇始与奠基阶段;第二阶段,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转折与蓬勃发展阶段.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内忧与外患并存之际,晚清以来的衰颓局面未见好转,频繁的战争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民生凋敝,国家经济几近破产;就是在危机之中,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也由此备受重视.而较之中国传统的基于感性经验的畜牧饲养方式,西方利用科学试验得来的现代技术,对于增产增收效果更好,动物营养科学恰是近现代科学畜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这门科学开始在中国扎根发芽并成长起来.虽然当时此方面的科研教育机构乃至学会组织等还大都蕴含在大畜牧之中,但无疑已作为大畜牧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提及,甚至专门成立这方面的专门系组从事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对于科学畜养风气的形成颇有助益,同时也为此后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研究、管理经验,为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受国内政治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我国动物营养科学虽走了些弯路,但也有曲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终于迎来它发展的春天,开始了蓬勃发展的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专业正式设立并发展完善,1980年成立了专业学会,1989年本专业学术刊物创刊发行,至此,一个学科独立的三个标志已经全部具备.30多年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上的普遍应用,使得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国人民膳食结构得到极大改善.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下,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经过百年发展,终于取得了现在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它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将会使人们对动物营养科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来讲既是挑战也是希望.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常量到微量,从静态到动态,从整体到组织,从表观到内涵,从单因子对比到多因子互作的深入发展.由描述为主的科学向控制科学转变,由“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已然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体趋势,中国自不能例外.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动物营养科学还是要根据国情,在继承传统,重视当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

论文正是以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之后分别从组织机构、相关书刊、人才队伍以及科研内容和成果等方面对中国动物营养学在20世纪前、后5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进而对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总结了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第二篇植物营养学论文样文:土壤氨基酸态氮对植物的氮营养贡献及其地带性分布规律

植物有机营养是我国植物营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是植物营养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自从1840年李比希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诞生起,人们对植物吸收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研究相继证实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土壤中的分子态氨基酸,且植物对土壤氨基酸态氮的吸收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在不同生态系统中普遍性存在,氮的矿化不再是控制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关键步骤”.但由于氨基酸在土壤溶液中浓度很低(0.1~150μmol L-1),且在植物与微生物竞争中常处于明显劣势,因此氨基酸态氮对植物生长的营养贡献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土壤固体颗粒能够吸附氨基酸、缩氨酸及铵态氮,并且吸附态氨基酸能占据土壤中氨基酸总量的88%-92%.目前人们对氨基酸的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极苔原、高山寒冷地带、北方森林以及草原地带的土壤,主要关注土壤中游离氨基酸,且对其生物有效性性评价还存在很多争议.

本文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利用无菌培养和稳定性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植物对氨基酸态氮的吸收及其影响机制、氨基酸态氮对作物的氮营养贡献及土壤氨基酸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氨基酸部分替代硝态氮对小白菜产量、品质及根际分泌物的影响:20%氨基酸部分替代硝态氮处理小白菜产量下降,显著降低硝酸盐及可溶性淀粉含量,其中以20%谷氨酸(Glu)处理最低,分别为1490.8mg kg-1、77mg g-1;提高了小白菜全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改变其根系形态结构及根系活力;同时,20%甘氨酸(Gly)、20%混合氨基酸(AAS)处理显著提高根系分泌物中铵态氮、游离氨基酸、总有机碳及总氮、可溶性蛋白含量,根系分泌物中有机氮占总氮的百分比在Gly、Glu、AAS处理中分别提高了5.6%、11.2%、12.8%.结果表明氨基酸部分替代硝态氮可改善小白菜的品质,其生物量与各根系分泌物呈显著负相关(0.7<,r<,0.83,p<,0.05),且氨基酸种类显著影响其生物量、根系形态以及根系分泌物各组分含量.

植物营养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植物营养学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植物营养学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植物营养学论文范文选题

2.无菌条件下不同氮形态及用量对小白菜氨基酸吸收的影响:甘氨酸吸收及其对小白菜的氮营养贡献与氮形态、氮水平及其交互作用显著相关.提高甘氨酸浓度可显著提高小白菜生物量、甘氨酸吸收及其对植物的氮营养贡献.小白菜低氮水平能诱导并促进小白菜对氨基酸的吸收.铵态氮、硝态氮及其与甘氨酸的交互作用均显著抑制小白菜对甘氨酸的吸收及其氮营养贡献.小白菜对甘氨酸吸收量在低无机氮、高甘氨酸浓度处理中达到最大.不同处理中甘氨酸对小白菜的氮营养贡献差异显著,gNA处理(低甘氨酸、高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中最低,仅为2.2%;Gna处理(高甘氨酸、低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最高,达35.8%.表明氨基酸态氮可能作为低无机氮投入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的一种重要营养氮源.

3.无菌条件下小白菜对硝态氮、铵态氮及甘氨酸态氮的选择性吸收:小白菜对硝态氮、铵态氮及甘氦酸的吸收随其氮水平、氮形态的不同而差异显著.小白菜对甘氨酸的吸收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r等于0.89~0.99,p<,0.11),但其吸收利用效率与氮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等于-0.64~-0.77,p<,0.36).小白菜对甘氨酸的吸收速率显著大于无机氮,且对硝态氮、铵态氮及甘氨酸的吸收速率均符合米氏吸收动力学方程,其吸收常数分别为2000μmol、177μmol、801μmol、无菌条件下小白菜对硝态氮、铵态氮及甘氨酸吸收以主动吸收为主,但高氮浓度条件下其被动吸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0.6%、23.7%、22.2%.

4.无菌条件下水稻对土壤吸附态氨基酸的吸收:土壤游离及吸附态氨基酸含量随土壤类型、浸提剂种类及土壤处理方式的不同而差异显著.淋洗后,萧山粉砂壤土(土壤A)对甘氨酸吸附能力显著高于仙居粘壤土(土壤B),其吸附能力分别为1490mg N kg-1,280mg N kg-1,且其吸附能力大小与土壤理化性状紧密相关,如土壤粘粒含量、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等.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可显著提高水稻幼苗生物量及氮含量,并显著影响水稻的甘氨酸吸收、利用率及其对水稻的氮营养贡献.无菌培养21天后,两种土壤中水稻对甘氨酸的吸收量在吸附饱和点(AS)处理中最大,吸附饱和点添加铵态氮(NAS)处理较之显著降低.吸附态氨基酸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8%~11.6%、10.9%-32.2%;吸附态氨基酸对水稻的氮营养贡献可达15.7%-47.3%,但其对水稻的氮营养贡献与土壤氨基酸的吸附能力大小无关.

5.铵态氮水平对水稻吸收土壤吸附态氨基酸的影响:土壤A、B中水稻生物量在处理T3(吸附半饱和条件下甘氨酸与铵态氮浓度比1:0.5)中最高,分别为155.0mg plant-1、115.7mg plant-1.等氮量情况下,土壤A、B中生物量在处理T6(吸附饱和条件下甘氨酸与铵态氮浓度比1:0.5)中较处理T1(吸附半饱和条件下甘氨酸与铵态氮浓度比1:2)分别增加了119%、23%.水稻幼苗对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吸收受氨基酸、铵态氮水平影响.土壤A的甘氨酸吸附能力显著大于土壤B,但土壤A中水稻对吸附态甘氨酸的吸收利用率(1.0%-7.3%)显著低于土壤B(7.4%-28.7%),且其利用率随铵态氮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经过21天的无菌培养,土壤吸附态氨基酸的氮营养贡献高达8.8%-22.6%.T4、T1处理(甘氨酸与铵态氮浓度比1:2)中两种土壤甘氨酸的氮营养贡献较低,分别为8.8%、12.9%,表明高浓度铵态氮显著抑制水稻幼苗对土壤吸附态甘氨酸的吸收及其生物有效性.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94477.html

6.中国典型类型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地带性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土壤提取的可溶性总氮、氨基酸含量随取样点高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水平地带性土壤提取的可溶性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及氨基酸含量随土壤类型、利用方式及植被类型不同而差异显著,且林地土壤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农田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吸附态氨基酸与其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正相关(r等于0.98,p<,0.001),表明土壤吸附态氨基酸有可能成为土壤游离氨基酸的“库”.土壤全氮、提取态总氮、有机质及碱解氮与土壤吸附态氨基酸显著正相关(r>,0.65,p<,0.001).土壤氨基酸含量随土壤类型差异呈现显著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其分布规律不仅受海拔的影响,而且与植被类型、土壤母质和耕作制度密切相关.

7.中国典型类型土壤水解氨基酸态氮分布特征:垂直地带性土壤酸解氨基酸含量表现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其酸解氨基酸含量远大于水平地带性的农田土壤,前者水解氨基酸均值为1787.1mgN kg-1,后者达300.2mg N kg-1.水平地带性土壤酸解氨基酸种类主要以组氨酸(16.83%)、丙氨酸(9.46%)、甘氨酸(8.39%)、谷氨酸(6.91%)、丝氨酸(6.11%)、亮氨酸(5.95%)及异亮氨酸(5.77%)为主,其约占土壤水解氨基酸总量的60%;垂直地带性土壤中各酸解氨基酸组分主要以组氨酸(30.3%)、甘氨酸(10.7%)、丙氨酸(7.0%)为主,其总和占氨基酸总氮量的48%左右.研究发现土壤酸解氨基酸含量与土壤全氮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达0.73~0.85(p<,0.001).

第三篇植物营养学论文范文模板: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制及评价

研制性价比优良、制备工艺简单和环境友好的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是肥料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本文研制出四种环境友好、具有不同性价比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实验室和植物营养学评价;通过其在不同介质中的淋洗试验,筛选出2种能快速检测肥料养分溶出速率的介质,为缓/控释肥料行业和企业建立快速、统一、完备的检测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基础数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的制备与测试

采用化学反应、微乳化和高剪切技术,以水为主要溶剂原料,通过对不同原材料的筛选与配伍,研制出四种环境友好、具有不同性价比的有机—无机复合胶结包膜材料.通过圆盘喷雾造粒技术工艺,研制出四种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丙烯酸酯类复合材料胶结包膜肥料(B2),废弃PS复合材料胶结包膜肥料(PS),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胶结包膜肥料(F2),腐殖酸类复合材料胶结包膜肥料(F2F).通过对其成粒率、抗压强度、耐磨性、吸潮性和成膜性能的测定与分析,其性能优劣依次为B2>,PS>,F2>,F2F.

2不同介质淋洗条件下的肥料养分溶出速率

四种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在同一级别粒径砂柱里氮磷钾瞬时溶出率与氮磷钾复合肥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四种胶结包膜肥料缓释性能强弱为B2>,PS>,F2>,F2F.同一种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在不同粒径砂柱里氮磷钾溶出率曲线形状近似,但溶出率不同.氮素累积溶出率与砂粒径呈显著负相关(r为-0.8630~-0.9717),钾素相关性不显著.磷素的溶出率随砂粒径变化不显著.氮磷钾三元素累积溶出率相比较为N>,K>,P.

四种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在同一土壤柱里氮钾素溶出曲线与其在砂柱里的近似,只是溶出时间不同,磷素溶出高峰期比氮钾素延后.B2、PS、F2、F2F之间的差别与其砂柱里的情况相同.同一种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在褐土、红壤和黑土土柱中养分溶出速率不尽相同.氮钾素累积溶出率为红壤>,褐土>,黑土,磷素为褐土>,红壤≈黑土.

3筛选出快速检测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养分溶出速率的评价介质,并对其建立了预测方程.

氮磷钾在黑土和褐潮土中瞬时溶出率与0.25~1mm砂柱淋洗拟合效果最好(R~2为0.5224**~0.9710**);红壤与0.16~0.25mm砂柱淋洗拟合效果最好(R~2为0.4502*~0.9720**),氮和钾的拟合效果优于磷.通过养分在砂柱和土柱中的累积溶出率,建立了养分在土柱中的溶出速率预测方程.

4明确了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在不同土壤中养分溶出速率及其对不同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B2、PS、F2、F2F氮磷钾溶出速率和土壤速效氮磷钾的变化与等量NPK养分化肥相比差异显著.B2、PS、F2、F2F在同一种土壤中氮磷钾溶出率曲线形状与其在砂柱中的相似,但溶出时间和溶出率不同,肥料氮磷钾素溶出峰值出现时间B2为第50d,PS、F2、F2F为第35d,而等量NPK养分化肥为第2d,缓释效果为B2>,PS>,F2>,F2F.同一种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在三种土壤中氮磷钾瞬时溶出率峰值出现时间相同,但峰值前后变化不同.氮素累积溶出率为红壤>,褐土>,黑土;钾素变化趋势为黑土>,褐土>,红壤,但差异不显著;磷素为红壤>,黑土>,褐土,褐土

与黑土差别不显著.

四种胶结包膜肥料在同一种土壤中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变化呈现低—高—低的趋势,峰值比包膜肥料氮素释放峰值出现的时间晚,B2速效氮和速效磷峰值出现时间为第65d,PS、F2和F2F为第50d,总体效果为B2>,PS>,F2>,F2F.同一种胶结包膜肥料在三种土壤里速效氮峰值出现时间一致,红壤速效氮含量上升速度最快,高于褐土和黑土,但峰值低于褐土和黑土,峰值过后,红壤速效氮含量下降的最快,其值也最低.黑土速效氮的变化与红壤相反,褐土介于二者之间.初始速效磷为黑土>,褐土>,红壤,峰值为红壤偏高,黑土和褐土不明显,峰值过后,红壤速效磷下降得快,黑土>,褐土>,红壤.

5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对大田作物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

与等量NPK养分化肥相比,B2、PS、F2、F2F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作物产量(4.9%~19.84%)和氮磷钾利用率(2.08~24.27个百分点),减少了硝态氮的淋溶损失(3.98~9.64个百分点),提高了小麦和玉米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B2、PS、F2、F2F在褐土土柱中氮磷钾淋失量与其利用率和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为-0.8632~-0.9593),而氮磷钾利用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为+0.9815~+0.9995),氮磷钾三元素相关程度不同.通过对其经济效益分析,结果为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纯收益都增加;B2、PS、F2、F2F纯收益均高于等量NPK养分化肥处理,但增加幅度不同(573~1736元/hm~2).投入产出比只有B2和PS高于等量NPK养分化肥处理.

综上所述,四种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具有不同缓释作用和性价比,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品质、减轻环境污染.

第四篇植物营养学论文范例:小白菜钼硒交互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钼和硒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人体钼硒缺乏均会导致生理代谢上的疾病,摄入适量的铝和硒还可以提高人体的抗氧化机能.钼和硒在土壤中有很多相似的化学特性,二者对植物的有效性均随着土壤pH值的下降而降低,缺钼土壤也多伴随着缺硒.中国有大面积的土壤存在着钼硒缺乏的状况,人体从粮食作物中所摄取的钼硒含量就有所不足,因此铝硒配施不但具有实践意义而且还具有人体营养学意义.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于钼与硫、钼与磷、硒与硫、硒与磷关系的研究,而对于铝与硒关系的研究尚没有系统性的报道.钼与硒均以阴离子酸根的形态被植物吸收利用,并且都可以通过磷酸盐及硫酸盐转运子进入植物体内,因此研究钼与硒的关系还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意义.本文在总结以往既有零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土培试验和水培试验,系统的研究了小白菜钼硒营养机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土培试验研究了铝硒配施对小白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铝硒配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白菜的产量,提高了小白菜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粗蛋白、有机酸及氨基酸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白菜硝酸盐的含量,进而改善了小白菜的品质;在提升小白菜品质方面,施钼的效果要明显好于施硒的效果.

2.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小白菜对钼、硒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硒不但能抑制小白菜对钼的吸收,而且还能抑制过多的钼向地上部转移,避免过量的钼对植物体产生毒害作用.当外界硒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根硒相对饱和时,小白菜根中硒含量并没有随着施硒的量增加而增加,此时施钼对小白菜硒的吸收没有显著地影响,小白菜对硒的吸收能力仅取决于向地上部的转移能力;当小白菜根硒含量没有达到相对饱和的状态时,施钼对小白菜硒的吸收有着明显的抑制效应.尽管在此水培试验中钼与硒之间表现出了拮抗效应,但是钼与硒仍能容易的从外界转移至植物体,从根中转移至地上部,因此在生产中钼硒配施可以满足生产富铝富硒作物的需求.

3.通过短期施用钼、硒试验研究小白菜对钼、硒吸收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动态吸收试验中,长期缺钼、缺硒生长条件下的小白菜当重新供给铝硒时,施钼对小白菜硒的吸收表现出了抑制效应,尽管所供应的硒浓度在长期培养试验中是使根硒达到饱和状态的浓度,施铝仍然对小白菜硒的吸收也表现出了拮抗作用,但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施钼对硒吸收的拮抗作用会越来越小,在根硒达到相对平衡状态以后,铝对硒吸收的影响就会减弱.各亚细胞结构的表现特性基本类似,大致呈拮抗效应.在吸收动力学参数方面,施硒对小白菜钼吸收动力学特征参数有负面影响,而施铝对硒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则有着复杂的两面性,一方面缘于施钼对植物根系的改良作用,Km值和Cmin向着有利于硒吸收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缘于竞争,Vmax又表现出略有降低的趋势.

4.通过水培试验研究小白菜铝硒配施对小白菜体内铝、硒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硒能增加小白菜地上部及地下部醇溶态钼、水溶态钼含量,对小白菜地上部及地下部盐溶态及醋酸溶态钼的含量则表现出了拮抗效应,对地上部盐酸溶态钼含量影响不大,但对地下部盐酸溶态钼含量则有着促进作用.施钼对小白菜地上部醇溶态、水溶态硒的含量影响不大,提高了盐溶态及盐酸溶态硒的含量,降低了醋酸溶态硒的含量;施铝对小白菜地下部醇溶态硒含量影响不大,降低了水溶态硒的含量,增加了盐溶态、醋酸溶态及盐酸溶态硒的含量.施用四价硒源对小白菜可食部位硒的有机化较为有利,施钼能促进高硒水平小白菜体内硒的有机化.

5.通过土培连作试验研究施用钼硒对铝、硒在土壤中后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钼硒配施能增加第1茬小白菜的产量,对第2茬小白菜产量影响不大;铝硒配施可以促进第1茬及第2茬小白菜对钼和硒的吸收,钼在土壤中有一定的后效作用,可以满足两茬作物的需求,施硒仅能满足第1茬作物富硒的需求;铝可以满足两茬小白菜富钼的需求是因为钼在两茬种前都具有较高的有效性,施硒仅可以满足第1茬富硒的需求是因为硒在第1茬种植后有大量水溶态和交换态的硒向低有效性的方向转化.

6.通过水培试验及土培试验研究铝硒配施对小白菜钼、硒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钼硒配施对小白菜钼、硒吸收的影响存在着复杂的两面性,在水培试验中铝与硒之间有着拮抗效应,而在土培试验中二者又有着协同效应.铝为植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在缺钼土壤上施用适量的钼对生长的促进作用所带动的植物对硒的吸收效应可能会大于钼对硒的拮抗效应,此时就表现出钼对硒吸收的促进作用.土壤不缺钼时,施铝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就不是太明显,那么此时钼对硒的拮抗作用就会占主导地位.硒的有益和毒害的界限很窄,当硒对植物产生毒害又或是潜在毒害时,硒会对铝的吸收表现出拮抗作用.试验中土壤钼、硒均较为缺乏,施用低浓度的钼与硒,因此二者表现出了协同效应.水培试验中,钼、硒的有效性均较高,在最低的钼硒浓度时,植物体内钼、硒的含量是土培试验的数十倍,这说明水中的钼硒较易被吸收.此时钼与硒竞争转运子的效应就占了主导地位.

7.研究了钼硒配施对盐胁迫下小白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钼、施硒以及钼硒配施均提高了盐胁迫下小白菜的产量,其中以单施钼、钼硒配合施用的效果最佳,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施钼和钼硒配施均增加了盐胁迫下小白菜体内钼的含量,特别是提高了缺钼土壤小白菜的钼营养水平;施钼、施硒以及钼硒配施提高了小白菜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了非酶类抗氧化物质的含量,进而增强了小白菜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施钼、施硒以及钼硒配施增加了小白菜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改善了小白菜的渗透调节能力;施钼以及钼硒配施对光合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单独施钼主要是通过非气孔因素来提高的,而钼硒配施则是通过气孔因素来提高的.在增强小白菜抗盐胁迫的效果上,以单施钼以及钼硒配施的效果较好,单独施硒的效果稍差,但是对缓解盐胁迫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第五篇植物营养学论文范文格式:我国常见保健食品原料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人们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健食品由此应运而生.中国的保健食品受传统药食同源思想和中医理论的影响,其原料多以中草药为主;中草药中富含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的功效成分,且目前国家已批准的保健食品功能中的降血糖、降血压、增加免疫力、抗衰老等功能均与抗氧化活性有关,因此,以抗氧化活性为共性指标评价对中草药为主的保健食品原料进行评价,以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有助于保健食品原料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目的

1.通过对常见保健食品原料营养成分、功效成分的测定获取相关数据,为今后保健食品原料的抗氧化研究做出基础性工作.

2.通过体外抗氧化测定方法、以抗氧化活性为共性指标对常见保健食品原料抗氧化活性做出评价.

3.研究营养成分、功效成分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评价提供科学基础.

4.筛选出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和抑制a-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的保健食品原料,为今后保健食品原料的使用做出指导.

二、材料与方法

结合中国传统医学药食同源思想和中医理论,以《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文件,以下简称51号文件)为依据选择常见保健食品原料做为研究对象.

1.常见保健食品原料基本营养成分的研究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170种保健食品常见原料进行营养成分的测定,其中水分采用直接干燥法(GB/T5009.3-2003)、蛋白质采用凯氏微量法(GB/T5009-2003)、灰分采用(GB/T5009.4-2003)方法、镁采用GB/T5009.90-2003方法、钾采用GB/T5009.91-2003方法、钠采用GB/T5009.91-2003方法测定,磷采用分光光度法(GB/T5009.87-2003)测定,铁采用GB/T5009.90-2003测定,钙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5009.92-2003)进行测定,脂肪采用索氏抽提法(GB/T5009.6—2003),维生素AGB14750-1993、维生素E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GB/T5009.82-2003)、维生素C荧光法(GB/T5009.86-2003)、维生素B1采用(GB/T5009.84-2003)、维生素B2采用荧光法(GB/T5009.85-2003).

2.常见保健食品原料主要功效成分的研究

分别采用铝盐比色法、香草醛-高氯酸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原料的总黄酮、总皂苷和总生物碱的含量.

3.常见保健食品原料抗氧化活性的评价研究

选择经典的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ORAC方法同时对常见保健食品原料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采用p-NPG法、以对硝基*-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常用保健食品原料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高通量测定作为抗氧化活性的辅助评价,筛选出具有高抗氧化能力与高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原料.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结合,对常用保健食品原料的ORAC值按照“四性”、“五味”和“阴阳”进行分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观察不同类别的原料其ORAC值的高低和差异.

4.营养成分、功效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调用SPSS软件中的Correlation模块对原料的营养成分、功效成分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相关性研究,观察不同成分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调用SPSS软件中Classify Hierarchical Cluster模块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抗氧化能力指数对常用保健保健食品原料进行聚类,以类别界限值作为今后抗氧化能力高低评判的标准.

三、研究结果

按照51号文件共购得170种常见保健食品原料做为研究对象,大部分经过专业炮制后为干品,少数为鲜品.

1.常见保健食品原料基本营养成分研究

宏量营养成分中,蛋白质在动物性原料中含量普遍较高,植物性原料中以“籽”、“仁”等名称的植物性样品蛋白质含量较高.动物性原料普遍含有脂肪,但含量低于紫苏子、苦杏仁等植物性原料,脂肪含量最低的原料是竹茹、灯心草、穿心莲、玫瑰花、人参、太子参、玫瑰茄,含量均为0.09g/100g.原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最大的原料是竹茹,灯心草等植物性原料也较高,碳水化合物含量最小的原料是刺猬皮,大部分原料的碳水化合物介于60~80g/100g之间;能量最高的原料为紫苏子,其次是苦杏仁和郁李仁等“仁”、“子”类原料,动物性原料中阿胶的能量最高(393kcal).能量最低的原料为石决明和珍珠;大部分原料的能量值在300-400kcal之间;植物性原料除种子类原料的能量平均值最高,其它部位能量分布比较均匀,而动物和其它类原料的能量值比较接近.动物性原料中的矿物质含量普遍高于植物性原料,其中,有9种原料的磷含量大于1000mg/100g,植物的种子和花部位磷含量较高;钠含量最多的原料分别是海参(3643mg/100g)、制肉苁蓉(1995.11mg/100g)和燕窝(1041.1mg/100g),均大于1000mg/100g,植物性原料的茎、叶部位其钠含量较高;钾含量最高的前5位原料分别是墨旱莲、豆蔻、茵陈、姜黄和积雪草,在动物性原料中普遍含量不高;钙含量最高的原料为海螵蛸(30187.5mg/100g),其次是石决明、马鹿胎和乌梢蛇,植物性原料中钙含量最高的为首乌藤(6735.9mg/100g);镁含量最高的原料为乌梢蛇和刺猬皮,分别高达2636.7,1680.0mg/100g,其次是蓼大青叶、蒲黄等植物性原料;蝉蜕、地龙、茜草、半边莲和茵陈是铁最高的前5位原料,尤其是蝉蜕(蝉的幼虫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铁含量高达1634.7mg/100g;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在植物性原料中含量很低,几乎损失殆尽;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果实、种子和花中,火麻仁、藏红花、麸炒神曲、紫苏子和白芥子是含量高的前5位;维生素B2主要存在于植物和花部和叶部,含量排名前5名的是藏红花、地龙、团螵蛸和水蛭.就原料的不同药用部位来看,动物性原料中普遍含有蛋白质、钠;植物性原料的种子、果实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植物的茎部位其磷含量较高;植物的茎、叶部位其钠含量较高;钾、钙、镁和铁富集于植物的整株、花和叶部位.

2.常见保健食品原料功效成分研究

建立了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均良好的总黄酮、总皂苷和总生物碱测定方法.通过对保健食品常用原料的功效成分测定和分析发现,原料中总黄酮、总皂苷在不同分析部位间含量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也较大,总生物碱含量普遍偏低.共有100个原料检出总黄酮含量,大部分原料的黄酮含量在500mg/100g以下,花、叶类原料中富含黄酮类物质,尤其在花中普遍总黄酮含量较高,平均含量高达1.42%;含量最高的原料为槐米(6690mg/100g),其它较高的的原料依次为槐米、槐角、厚朴、刺五加、紫苏子、月季花、合欢花、香薷、荷叶和诃子;共有151个原料检出了总皂苷含量,占到了总样品量的88%.多数原料的皂苷含量不高于3000mg/100g;叶、果实和花类的皂苷含量较为接近,叶和果实是皂苷含量较高的一类,以叶中含量较为丰富,平均含量达到了1.65%;总皂苷含量排名前10位的样品依次为苦丁茶、大皂角、知母、怀牛膝、酸枣仁、覆盆子、西洋参、吴茱萸、连翘和益智;大部分原料的生物碱含量为125mg/100g以下,生物碱含量普遍偏低,除了个别含量较高的原料外,其余原料的生物碱含量变化差异性较小,根据分析部位来看,生物碱在根及根茎中平均含量相对较高,其它部位中的生物碱含量都较为接近.总生物碱含量排名前10位的样品依次为防己、黄连、芦荟、香加皮、西洋参、大皂角、麻黄、罗布麻花、川芎和柴胡.黄酮、皂苷和生物碱一般不存在于动物性样品中.

3.常见保健食品原料抗氧化活性研究

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共筛选出147种原料不同程度地均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活性,23个原料基本无清除自由基活性,有16种原料活性高于阳性对照维生素C,按照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它们分别是淫羊藿、桂枝、石斛、首乌藤、制肉苁蓉、吴茱萸、荷叶、罗布麻花、连翘、诃子、团螵蛸、玫瑰花、槐角、金荞麦、芦荟和积雪草,所有原料中清除活性最弱的为淡豆豉;通过数学运算将清除自由基活性的IC50值转换成TAC值(总抗氧化能力),既避免了自由基清除活性IC50值比较时的困难,也消除了原料浓度对清除效果表达的影响.

ORAC实验是目前国际上推荐的新型抗氧化评价方法.经过对常见保健食品原料的水溶性ORAC值测定后发现:所有原料的ORAC值介于0.27~3579μmolTE/g之间;ORAC值高于阳性对照品维生素C的为苦丁茶、芦荟和槐米;其中,ORAC值最高的为苦丁茶(3579μmol TE/g),最低的为珍珠(0.27μmol TE/g)其它较高的样品有芦荟、槐米、吴茱萸、槐角、丹参等;而海螵蛸、石决明、燕窝、海参、芡实、猪苓和马鹿胎则为ORAC值很低的原料,多为动物性样品.调用SPSS软件中的Correlation模块对二种抗氧化评价方法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清除DPPH·,自由基法得到的结果与ORAC法测得的结果相关性较强,表明二种方法在抗氧化活性评价时有相同的趋势.从分析部位来看,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好的原料主要是花类的原料,其次为叶类;ORAC值按其药用部位归类,发现茎、叶类原料虽然数量不多但ORAC值却是最高的.

以拜糖平为阳性对照物,采用经典的p-NPG方法对常见保健食品原料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高通量筛选.结果表明共有84种原料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有25种的抑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物拜糖平.

在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高的前20位原料中,有9种原料既有很强的抑制a-葡萄糖苷酶活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ORAC值,它们分别是玫瑰花、诃子、金荞麦、淫羊藿、首乌藤、罗布麻叶、虎杖、月季花和赤芍.有8种原料既有很强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TAC值,它们分别是淫羊藿、首乌藤、罗布麻花、诃子、玫瑰花、金荞麦、赤芍和罗布麻叶.有8种原料既有较高的ORAC值,又有较高的TAC值,分别是玫瑰花、诃子、金荞麦、淫羊藿、首乌藤、罗布麻叶、首乌藤和芦荟;三者之间的互相比较表明高抗氧化活性原料同时也有较高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IC50值与TAC值、ORAC值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IC50值与ORAC值和TAC值均呈现负相关关系,且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表明原料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越强,其IC50值越小,抗氧化能力随之越强,为今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与抗氧化活性的协同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4.常见保健食品原料抗氧化活性与中医理论的探讨

中医理论认为物有“四性”即“寒”、“热”、“温”、“凉”和“五昧”即“辛“、“甘”、“酸”、“苦”、“咸”,并同时常常用“阴”、“阳”来对保健食品原料进行评价.本研究中的保健食品原料多以中草药为主,因此,将它们的ORAC值根据“四性”、“五味”和“阴阳”分别归类后发现,通过“四性”分类的原料其ORAC值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照“五味”分组的原料其ORAC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类原料和阳类原料的ORAC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

5.常见保健食品原料营养成分、功效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和抗氧化能力指数的聚类研究

调用SPSS软件中的Correlation模块、Classify模块和Regression模块分别将营养成分、功效成分与ORAC值、TAC值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70种原料的蛋白质、脂肪和能量均与抗氧化能力指数无相关性(p>,0.05),碳水化合物与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系数很小(p<,0.05).与抗氧化能力指数呈现负相关关系的元素有钠和磷,而钾、钙、镁和维生素B2与抗氧化能力指数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B1和铁与抗氧化能力指数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宏量营养素与自由基清除能力无相关关系(p>,0.05).钙和维生素B2与TAC值有一定的正相关性(p<,0.05),磷和维生素B1与抗氧化能力呈现负相关关系,其它元素与TAC值无相关(p>,0.05).当消除ORAC值的影响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与自由基清除能力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消除TAC值的影响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与抗氧化能力指数也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除自由基能力与抗氧化能力指数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p<,0.05),表明二种方法在进行抗氧化评价时,有一致的趋势.功效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性间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总黄酮、总皂苷与ORAC值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0.288(p<,0.01).TAC值与总黄酮、总皂苷成分也有一定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4、0.208(p<,0.01).

总黄酮、总皂苷含量与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IC50值(mg/mL)呈现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碱与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IC50值(mg/mL)相关性不明显(p>,0.05)

调用SPSS软件中的Classify-Hierarchical cluster模块对170种原料的抗氧化能力指数共分为6类,其中,苦丁茶因ORAC值最高而自动归为第1类,定义为“极强抗氧化能力”级;槐米和芦荟(ORAC平均值为2667μmol TE/g)的2个原料自动归为第2类,定义为“强抗氧化能力”级;以香薷为代表的15种原料(ORAC平均值为1260μmol TE/g)归为第3类,定义为“高抗氧化能力”;以牡丹皮为代表的25类原料归为第4类,ORAC平均值为723μmol TE/g,定义为“中抗氧化能力”;以木香为代表的47类原料归为第5类,ORAC平均值为314μmol TE/g,定义为“弱抗氧化能力”;第6类为珍珠、西洋参等原料,共计80种,ORAC平均值为40.5μmol TE/g,定义为“极弱抗氧化能力”.

四、结论

1.常见保健食品原料营养成分研究

170种常见保健食品原料的宏量营养成分中,植物性原料中以“籽”、“仁”等名称的植物性样品蛋白质含量较高.动物性原料脂肪普遍低于个别植物性原料.大部分原料的碳水化合物介于60~80g/100g之间.植物性原料除种子类原料的能量平均值最高,其它部位能量分布比较均匀,而动物和其它类原料的能量值比较接近.动物性原料中的矿物质含量普遍高于植物性原料,主要集中在植物的根部和动物类、其它类原料中,植物的种子和花部位磷含量较高;钠含量最多的原料为动物性原料,植物性原料的茎、叶部位其钠含量较高;钾含量最高的原料全部是植物性原料,在动物性原料中普遍含量不高;钙多富集于动物性原料中;镁多存在于动物性原料中,蓼大青叶、蒲黄等植物性原料含量也较高;铁普遍存在于植物的地上部分,蝉蜕(蝉的幼虫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中铁含量最高;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在植物性原料中含量很低,几乎损失殆尽;维生素B1含量最高的前5位原料分别是火麻仁、藏红花、麸炒神曲、紫苏子和白芥子;维生素B2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花、叶中.就原料的不同药用部位来看,植物性原料的种子、果实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B1;植物的茎部位其磷含量较高;植物的茎、叶部位其钠含量较高;钾、钙、镁和铁富集于植物的整株、花和叶部位.

2.常见保健食品原料主要功效成分研究

共有100个原料检出总黄酮含量,共有151个原料分别检出了总皂苷和总生物碱含量.大部分原料的黄酮含量在500mg/100g以下,花、叶类原料中富含黄酮类物质;多数原料的皂苷含量不高于3000mg/100g;叶、果实和花类的皂苷含量较为接近,叶和果实是皂苷含量较高的一类;大部分原料的生物碱含量为125mg/100g以下,生物碱含量普遍偏低,除了个别含量较高的原料外,其余原料的生物碱含量变化差异性较小,根据分析部位来看,生物碱在根及根茎中平均含量相对较高,其它部位中的生物碱含量都较为接近.3.常见保健食品原料抗氧化活性研究

共筛选出147个原料均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能力,且有16种原料活性高于阳性对照维生素C,表明常见保健食品原料对以氮为中心的有机自由基具有较普遍的清除作用;ORAC方法测定结果显示原料的抗氧化能力指数差异较大,表明常见保健食品原料对氧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但因样品不同而差异较大;ORAC值最高的前10名原料分别是苦丁茶、芦荟、槐米、吴茱萸、槐角、丹参、玳玳花、罗巴斯塔咖啡豆(烤前)、虎杖和丹参.中医传统理论“四性”、“五味”和“阴阳”与抗氧化能力指数进行组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依照“四性”不同,其原料组间ORAC值无显著差异(p>,0.05),显示按照中医传统理论的“四性”分类,难以对原料的抗氧化能力进行区分;“苦”和“苦”类原料组间抗氧化能力有显著差异间差异(p<,0.05),表明依照“五味”划分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作用;“阴”和“阳”、“中”类原料组间抗氧化能力有显著差异间差异(p<,0.05),表明依照“阴阳”划分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共筛选出84种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原料,其中有25种的抑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物拜糖平.常用保健食品原料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具有较大的差异性,IC5α值变化范围较大,有些原料的抑制酶活性很强,有些则很弱,超过三分之一的原料不仅有抑制活性,还具有较强的活性.中草药的主要部位都对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作用,活性较强的部位有花、果、根茎等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较高的前20位原料中,有9种原料既有很强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ORAC值;有8种原料既有很强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TAC值,为今后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协同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碳水化合物、能量、钾、钙、镁和维生素B2与抗氧化能力指数值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水化合物、钙和维生素B2与自由基清除能力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总黄酮、总皂苷百分含量与抗氧化能力指数呈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0.288(p<,0.01);黄酮、皂苷成分与清除自由基活性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而生物碱含量则与TAC值无相关性.

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IC50值与ORAC值和TAC值均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表明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越强,其ICso值越小,抗氧化能力随之越强;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清除自由基能力与抗氧化能力指数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显示二种方法在进行抗氧化评价时,有一致的趋势;通过聚类分析对170种原料的抗氧化能力指数共分为6类,苦丁茶为第1类,定义为“极强抗氧化能力”级;槐米和芦荟归为第2类,定义为“强抗氧化能力”级;以丹参、葛根为代表的15种原料归为第3类,定义为“高抗氧化能力”;以月季花、枳壳为代表的25类原料归为第4类,定义为“中抗氧化能力”;以番泻叶、木香为代表的47类原料归为第5类,定义为“弱抗氧化能力”;第6类为珍珠、木贼等原料,共计80种,定义为“极弱抗氧化能力”.

五、创新之处

1.首次对170种常见保健食品原料进行了营养成分和功效成分的测定,为今后保健食品原料的使用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

2.首次通过抗氧化活性的高低

为您写植物营养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植物营养学引用文献:

[1] 植物营养学类论文选题 植物营养学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植物营养学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哪里有植物营养学参考文献
[3] 植物营养学论文大纲范文模板 植物营养学论文框架如何写
《植物营养学论文范文参考 植物营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植物营养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