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预防医学类论文范文参考 预防医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预防医学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8

预防医学类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预防医学类论文范文参考:知识可视化理论、方法和工具及军事医学应用研究
  2. 第二篇预防医学类论文样文: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历史与比较研究
  3. (三)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中美两国分别拥有156所和155所高等医学院校.
  4. 第三篇预防医学类论文范文模板: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5. 第四篇预防医学类论文范例:公民健康权及其制度保障研究
  6. 第五篇预防医学类论文范文格式:中国普通高校专业选择的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预防医学类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预防医学类相关参考文献,是预防医学类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预防医学类论文范文参考:知识可视化理论、方法和工具及军事医学应用研究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知识中揭示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其结构特征等可视化的信息,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军事医学符合一般科学发展规律,军事医学知识的快速增长需要从大量知识中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结构特征.此外,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两型一流发展目标,针对一流的发展目标,需要全面把握国际重要军事医学机构的研究方向及其变化趋势,需要对优势学科、优秀科研团队和优秀人才等进行科技评价.这就需要基于定量分析的知识可视化方法来揭示.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综合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知识可视化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基础、不同学科中知识可视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关联性,提出了情报界的知识可视化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了情报界知识可视化方法的分类、流程以及流程中各步骤涉及的数学和计算机方法.采用知识可视化方法集成分析、多元统计方法集成分析、知识可视化工具的综合应用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科研机构、研究方向、学科领域和研究团队进行了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较好地证明了方法和工具的适用性以及部分不足.

重点研究内容及结论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首先,系统分析了教育界和情报界的知识可视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界的知识可视化概念为“视觉表征应用于改善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知识创造和传递的研究”.发现教育界的研究缺乏可视化作用效果研究,所使用的经典表征方法只是一些图解表示,未形成批量的实际应用范式或工具.情报界的知识可视化可归纳为利用各种数学和计算机辅助方法对科学知识进行图表展示,来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知识内部结构特征.

其次,探讨了情报界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为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将计量学分为统计分析、科学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型和揭示知识单元结构特征.知识图谱则是将计量学中揭示知识单元结构特征的系列方法集成的系列软件.

最后,提出情报界知识可视化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情报界知识可视化的概念:运用数学和计算机辅助方法,以图表等直观方式揭示科学技术产出的文献、专利和成果等知识的数量、质量、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方法.研究内容:衡量知识的量化指标、知识的发展规律和知识的结构特征.并归纳了衡量知识的量化指标的10种常用科学技术指标和7种常用科学计量指标.研究对象:作者/发明者、关 键 词 (主题词)、期刊、学科、引用作者、引用文献、引用期刊、机构、国家/地区和时间等.

第二部分:方法和工具研究.

将情报界知识可视化分为统计类、数学模型类和结构特征类.系统梳理了知识可视化流程,统计类和数学模型类知识可视化流程为数据获取、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三个步骤.结构特征类知识可视化的流程为数据检索、数据清理、选择知识单元、构建知识单元关系、数据标准化、数据简化、可视化和解读七个步骤.总结各步骤涉及的方法,其中构建知识单元关系的二维、三维或多维共现是结构特征类知识可视化揭示研究对象的社会关系结构、概念结构、知识结构等的重要手段.

将常用集成工具分为统计分析软件、社会网络软件和专业软件,并描述各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根据数据处理需求和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需求选择了本论文试验研究中使用的TDA、TI、BICOMB、SPSS和CiteSpaceII软件和相关方法.

第三部分:应用和实证研究.

首先,根据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应用分析,将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按照目的、功能和内涵进行分类.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目的分为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中的知识可视化应用,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功能分为统计类、关联网络类、结构空间类和路径决策类知识可视化.统计类包括科学技术指标、科学计量指标、科学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型以及一维知识单元数量等的统计.关联网络类是知识节点之间的属性连接关系.结构空间类是从知识的位置关系角度,揭示研究对象在知识空间中的结构.路径决策类是在关联网络类和空间结构类知识可视化基础上加入时间的动态分析考量.将常用内涵分为研究机构、科研方向、研究领域和科研团队知识可视化.

然后,针对军事医学机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全军医院为例,基于全军医院的SCI文献和TI专利数据,得出全军医院的研究方向及其随时间变化、军内医院合作及其随时间变化、与外单位合作的原因、重要作者之间的可能合作/竞争领域以及领域的潜在快速发展可能.证明了词共现、机构合作、作者合作、词共现与时间以及机构合作与时间知识单元关系方法能够进行军事医学机构知识可视化研究.但专利地图与专利技术词条共现聚类相比较,专利技术词条共现聚类更适合军事医学机构重要专利技术的领域划分.

然后,针对军事医学研究方向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国际重要军事医学机构的研究方向为例,分析了这些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随时间变化,并与情报调研结果比较,证明了基于SCI论文的关 键 词 共现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能够揭示军事医学的研究方向,但还需要增加非英语文献和专利数据的知识可视化揭示才更完善.

然后,针对军事医学科研领域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睡眠剥夺领域为例,分析了睡眠剥夺领域的子领域分类、子领域方向随时间变化,领域突现词,重要机构合作、重要作者合作和重要研究基础.证明了主题词共现方法能较好的进行子领域分类,突现词能够揭示领域中的突发研究方向和技术,文献共被引能够揭示领域的重要研究基础.

最后,针对军事医学研究团队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蛋白质组学创新团队为例,分析了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成员、与外部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团队子结构以及团队的重要研究基础.证明了作者合作网络可揭示研究团队的内部结构,文献和期刊共被引能揭示科研团队的重要研究基础.H指数能够评价研究团队和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力,但还需要增加发表文献的期刊评价指标、文献的同行评议分值(如f1000分值)以及专利强度指标(如Innography的专利强度分值)等质量评价指标.

第二篇预防医学类论文样文: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历史与比较研究

背景:

2010年,全球医学卫生人才教育专家委员会倡导世界医学教育,从教学(instruction)和机构(institution)着手,开展以系统导向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第三阶段医学教育改革;也再次唤起人们对“教什么”、“在哪里教”、“怎么教”、“谁教”等环节的关注.目的:

整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历程,纵向比较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横向比较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现状,为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整理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并按不同类别进行归类,以供医学教育科研和国际合作交流使用.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中国大陆的高等医学院校和美国本土的高等医学院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进行研究.

首先是收集历史资料,整理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历程,从地域分布、学科(医学)类别分布、性质类别分布、外部管理体制4个方面,分析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形成时期(1840年—1949年)、调整发展时期(1949年—1979年)、多样化发展时期(1980年——2013年)的发展特征,并进行纵向比较.

其次,从地域分布、学科(医学)类别分布、性质类别分布、外部管理体制、外部质量管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学教育认证)5个方面,分析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现状,进行横向比较.结果:

(一)中美两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史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历了3个时期百余年的发展.在形成时期,西医学教育以医院为发端,从“师带徒模式”发展到“培训班”再到“学校”教育,完成了“本土化”;中医学教育由“师带徒模式”发展到“学校教育”.在调整发展时期,高等医学院校经历“院系调整”、“文化大革命”等,成为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并积极为农村培养卫生人力资源.在多样化发展时期,高等医学院校注重质量(医师资格考试、医学教育认证)和“综合化”(合校等)发展.至今已有156所高等医学院校,其中西医类院校131所,中医类院校25所.

美国高等医学院校经历了3个时期2百余年的发展.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建立和《Flexner报告》发表之前,美国高等医学院以数量发展为主,质量参差不齐;之后,进入规范化发展.二战后,美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至今它拥有155所高等医学院校(不计分校和在筹建的高等医学院校),其中西医类院校为124所,整骨医学类院校为31所.

(二)3个时期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数量由1949年的39所增长到1979年的107所,再到现在的156所.

在地域分布方面,3个时期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地域分布不均衡.形成时期34所(87.2%)高等医学院校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5所(12.8%)分布于县级城市;调整发展时期67所(62.6%)高等医学院校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39所(36.4%)分布于地级城市,1所(1.0%)分布于县级城市;多样化发展时期82所(52.6%)高等医学院校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74所(47.4%)分布于地级城市,0所分布于县级城市.

在类别分布上,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的数量由1949年的20所减少到1979年的5所,再增长到现在的98所;而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由1949年的19所增加到1979年的102所,之后减少到现在的58所.西医学类院校由1949年的38所增长到1979年的83所、现在的131所,中医学类的医学院校(本科及以上层次)则由1949年的1所增长到1979年的24所、现在的25所.

在外部管理体制方面,3个时期高等医学院校的外部管理都是*和地方两级管理,*政府主管的高等医学院校由1949年的20所(51.3%),增加到1979年的26所(24.3%)、现在的27所(17.3%);地方政府分管的由1949年的19所(48.7%),增加到1980年的82所(52.6%)、现在的129所(82.7%).

(三)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差异

中美两国分别拥有156所和155所高等医学院校.

在地域分布方面,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82所(52.6%)分布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74所(47.4%)分布于地级城市,0所分布于县级城市.美国高等医学院校中,29所(18.7%)分布于州府或直辖区城市,92(59.4%)所分布于县级城市,34所(21.9%)分布于县级以下城市,至今还有5个州未设高等医学院校.

在类别分布上,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98所(62.8%)为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58所(37.2%)为独立办学的医学院校;而美国的119所(76.3%)为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31所(19.9%)为独立办学医学院校.中国131(84.0%)所高等医学院校为西医学类院校,25所(16.0%)为中医学类院校.美国124所(80.0%)高等医学院校为西医学类院校,31所(20.0%)为整骨医学类院校.

在外部管理体制方面,美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主管与地方主管的院校之比为1:154,而中国的则为1:4.8.

在外部质量管理方面,中美两国均有开展医师资格考试和医学教育认证.美国的医师资格考试和医学教育认证起步早,相对较成熟;中国的医师资格考试和医学教育认证起步相对晚,倍受重视,正在不断摸索完善中.结论: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经历了百余年发展.西医学教育和中医学教育均从“师带徒模式”发展到“学校教育”;并由“重数量”发展到了“兼顾数量和质量”.目前已发展到156所高等医学院校,其中25所已进行医学教育认证.

美国高等医学院校也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美国医学教育和整骨医学教育都由“师带徒模式”发展到“学校教育”;并由“重数量”发展到“重质量”再到“兼顾数量和质量”.目前美国拥有155所高等医学院校,其中已有150所通过认证.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在3个时期递增.3个时期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地域和类别分布不均衡,都集中于大城市,均以西医类院校为主;形成时期和多样化发展时期均以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为主,而调整发展时期以独立设置医学院校为主.3个时期高等医学院校的外部管理体制都是*和地方两级管理.

中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多于美国的.中美两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地域、类别分布都不均衡,美国的主要分布在县级及县级以下城市,中国的主要分布于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地级市.中美两国均以西医学类高等医学院校为主,也都以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为主.美国高等医学院校主要为国家干预、地方分权管理,而中国的则为*和地方两级管理.中美两国都注重外部质量管理.

国家应重点关注如何提升综合性大学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多机构联动,促进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措施的落实,及构建教育研究型医疗体系.基于卫生需求和学习需求,扩大教学地点.

第三篇预防医学类论文范文模板: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目的:在系统总结分析护理教育等相关状况的基础上,探寻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方法:文献挖掘;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和规律趋势;通过对11所中医药院校802份调查问卷以及6所院校中医护理相关教学计划的分析,认为应围绕四年制本科主流层次,构建特色突出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结论: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从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保障体系建设、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新的观点,为构建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策略支撑.

第四篇预防医学类论文范例:公民健康权及其制度保障研究

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受伤害,而且还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健康问题不仅是人的尊严的核心,而且也是人权的核心.健康权不是指身体健康的权利,而是指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人人能够尽可能健康.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健康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而是发展的目标.健康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是每个人因其一生下来就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而享有的权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权利,也是满足人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基本的、起码的、最低需要的权利.健康权是一项基本公民权利.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赋予的、表明权利主体在权利体系中重要地位的权利.健康权保障的基本责任者主要是国家.公民与国家是宪法关系的基本主体,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宪政社会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政治关系.健康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人权,应受国家的尊重和保障.健康权的实现不是自发的,除了公民要为自己的健康负有责任外,国家的义务是最值得强调的.健康权是一项概括性权利,内容和范围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健康权起源于西方减少疾病风险和其他损害的社会和经济政策.1946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宪章首次承认,后来在各种国际和区域性人权文件中都得到反映.20世纪80、90年代人权概念开始进入我国党和政府的话语体系,2004年我国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2009年4月,我国新医改方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但是我国公民健康权保障的实践经历了曲折过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前后两个30年得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评价.改革开放以前,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创造了“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1978年,我国开始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我国的医改走向了市场化、商业化道路.“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卫生部门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成为医改的指导思想.经过30多年的多次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说是不成功的”.从坚持以商业化、市场化为导向,到维护公民的健康权益,这是我国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上的重大转换.把维护公民的健康权利作为我国新医改的价值目标,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健康权是对一系列社会安排、规范、制度、法律以及最能保证享有这一权利的有利环境的要求.论文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历史分析、实证分析、*分析等方法,紧紧围绕公民健康权保障和制度建设这个主题,分析了健康权的含义、特征、标准;考察了健康权在西方国家演变的历史过程、健康权的国际规定及我国公民健康权保障的实践;分析了实现健康公平是健康权的内在要求,也是一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健康公平要求医疗卫生体系公平性;分析了政府和市场机制对健康权实现的作用,提出保障公民健康权是我国深化医改必须坚持的根本价值导向,保障公民健康权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指出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实现筹资公平性,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服务可及性,改革医学教育、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适宜的卫生人力资源是实现国民健康权的制度保障;最后,总结性提出构建以公民健康权保障为核心的国民健康制度体系.

实现健康公平是健康权的本质要求.公正是社会治理的最重要道德原则,是现代社会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社会公正的实现靠制度公正来保证.制度公正在社会领域上而言,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等的公正安排;就内容而言则主要是解决社会分配问题,包括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健康公平强调每个人都应获得平等的健康权利,以使其能够发挥其最大的健康潜能.健康公平的实现过程是—个由卫生服务的筹资公平、卫生服务的提供公平与卫生服务的利用公平等组成的连续性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公平均可成为影响健康公平实现的关键性因素.健康公平要求权利平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相关社会主体间的权利平等是维持或促使形成健康公平的基础性条件.

保障公民健康权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由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通常市场更多地关注效率,政府更多地关注公平,特别是在市场不能公平地分配资源和收益的时候,公平是政府首要考虑的价值.尤其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健康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与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有密切的联系.在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更需要以维护公民的健康权利为价值导向,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和维护卫生服务公平中发挥积极作用,纠正市场失灵问题,强化政府在保障公民健康权方面的责任.政府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保障公民健康权的责任意识,把公平正义的理念作为完善医疗卫生政策和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核心价值,努力实现公共卫生资源和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均等化和均衡化,合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94004.html

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保障公民健康权的制度措施之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政府提供的面向全民的保障制度,尽管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部门分割,宏观效率较低.二是筹资水平低,个人负担重,城乡差距大.三是属地化管理,医保关系接续困难.四是管理粗放,监管滞后.我国新医改要从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和现有约束条件着眼,敢于打破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身份限制,加快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发展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实现由疾病保险向健康保障转变.加强对医疗保障需方和医疗服务供方的调节和费用控制,要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使用为约束,建立科学、有效的费用分担和约束机制,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最大效益.逐步实现由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过渡,更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命存在和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转变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预防医学类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预防医学类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8000字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预防医学类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预防医学类论文范文选题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是保障公民健康权的制度措施之二.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存在五个问题:一是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二是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三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能力和素质偏低,影响基层卫生机构功能的实现;四是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服务能力定位不对等;五是公立医院改革仍存在较多问题.我国新医改要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为维护居民健康的“看门人”.从完善内外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改革公立医院外部治理结构,完善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绩效考核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使我国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实现良性运行和发展.

加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适宜的卫生人力资源是保障公民健康权的制度措施之三.我国医学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是两个相互依存和紧密配合的部门.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还不能够满足卫生系统对卫生人力资源的要求.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应以人民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建立医学人才培养规模、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有效衔接的调控机制.改革医学院校设置,建立全科医学院校和全科医学专业,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培养,完善各类医学人才培养制度.

法律制度和制度体系是实现公民健康权利的有力保证.我国健康权利保障的社会基础已经初步具备,要构建以公民健康权保障为核心的国民健康制度体系,完善我国宪法对公民健康权的规定,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基本法的制定,加快推进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加强健康权保障与其他人权保障之间的联系协调,强化健康权保障的个人责任.

第五篇预防医学类论文范文格式:中国普通高校专业选择的研究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学生充分自由地选择高校的专业对学生本人,对高校和整个社会的现实意义已经凸显.开展普通高校专业选择的研究,对于发现其特点和规律,揭示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改革优化专业选择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主要以2007级大一新生调查及其中部分学生的跟踪调查为依据,运用理性选择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对中国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结果和满意度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其原因,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一、当前中国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自己的兴趣、就业机会、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自己的学科能力、考虑分数落点、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反映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力图将专业选择的重要方面结合起来,以达到满意的结果,他们的选择在过程上是比较理性的.专业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的高校和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办学层次或社会声望较低的高校,学生选择专业时更看重“工作机会”、“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及“父母和家人的影响”,不太看重“考虑分数落点”,女生选择专业时比男生考虑的因素更多也更为审慎,城镇学生和较高阶层的学生选择专业时比农村学生和较低阶层的学生更多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

二、大约1/4的大一学生入学前选择专业的志愿未能达成.“211院校”和公办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选择专业的达成度显著低于专科或民办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专业选择达成度上差异非常显著.男女生在专业选择的达成度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入读的专业领域上差异非常显著,尽管女生正在日益进入传统上的男性专业领域.与城镇学生和较高阶层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和较低阶层的学生在专业选择达成度和进入的专业领域上均处于劣势,他们获得再选专业的机会又相对较小.

三、大约一半的大一学生对就读专业的评价未达到满意程度,到大二下期时这一比例上升到近60%.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专业之间,学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差异显著,其中专业之间的差异尤其明显.一般说来,热门专业的学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但也存在不少相反现象:学生积极选择的一些热门专业,却并不是就读学生比较满意的专业,学生选择积极性不高的一些冷门专业,却是更多就读的学生感到满意的专业.专业满意度在性别、城乡和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女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在总体和一些典型的“男性专业领域”中显著低于男生,在典型的“女性专业领域”中显著高于男生,但在基础性的数学、物理、生物等类专业中有所例外.农村学生和较低阶层的学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在总体和一些热门专业或一般专业领域中显著低于城镇学生和较高阶层的学生,在一些相对冷门的、层次低的或比较吃苦的专业领域中高于城镇学生和较高阶层的学生.

四、学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专业选择达成度、专业类、专业选择时对自己兴趣与职业生涯发展潜力以及高考分数落点的考虑等16个因素对本科专业的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专业选择时对自己兴趣与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考虑、专业选择达成度、专业大类以及高校所在区域等11个因素对专科专业的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可见,学生理性地选择专业有其积极意义.

五、中国普通高校专业选择中存在着学生的主体性不强、选择的自由度不高、选择的不公平问题突出、选择的达成度和满意度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中国教育理念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社会传统观念中存在的性别偏见,计划性的教育体制,社会既有的不公平和普通高校现有教育资源的短缺等是主要原因.

基于以上结论,高校和政府应积极通过改革优化专业选择机制,尽量满足学生选择专业的需要,同时采取措施维护专业结构平衡,促进专业选择的公平,学生应主动进行职业生涯的探索,并尽可能理性地选择专业.

该文是预防医学类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预防医学类引用文献:

[1] 经典预防医学类论文选题 预防医学类论文标题如何定
[2]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预防医学类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类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预防医学类论文范文参考 预防医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预防医学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