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艺术和文学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艺术和文学类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2万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艺术和文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4

艺术和文学论文范文

《红楼梦家族叙事文学艺术特色与影响:以京华烟云为例》

该文是艺术和文学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和文学艺术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摘 要:《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深远的悲剧意蕴与厚重的历史背景,而书中所采用的家族叙事模式尤其呈现出独特而迷人的艺术特色.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张爱玲、林语堂等人的创作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本文中,笔者将由《红楼梦》与《京华烟云》二者比较进入,着重分析《红楼梦》一书作为家族叙事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京华烟云》;家族叙事文学

引言

“家族叙事文学”一词,笔者并未查到学术界公认的定义.整体而言,这一文学体式大致具有以下几种特点:第一,主要人物多出自一个或几个互相关联的家族,矛盾冲突亦由这些家族之间或内部的关系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第二,所选取的主要家族具有典型意义,即其应为社会某一阶级的缩影;第三,作者通过描述家族的兴亡盛衰(红楼梦后多为描写衰败)折射整个社会的兴亡盛衰.

这一文学体式的关键载体是“家族”,这决定了它向内能呈现家族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自己的关系;向外能呈现时代历史的变迁,具有丰富的挖掘空间.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诸多家族叙事文学中,成就最高的无疑是《红楼梦》.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1)足见其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革新性地位.而这一地位也决定了它势必将对后世家族叙事文学的创作产生多方面极为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红楼梦》中的家族关系

作为家庭叙事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体式的重要特点是其矛盾冲突主要集中于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因此,进入《红楼梦》这样一个人物繁多庞杂的家族叙事文本,首先应研究其在人物关系方面所体现的突出特点.

1.1父母子女关系

在父子关系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贾政与贾宝玉这一组典型的“严父逆子”形象.《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虽有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这样的描写,虽有脂砚斋批语“宝玉此刻已料定吉多凶少”,可谓父子二人在前八十回中最为亲密的时刻,但贾政对宝玉的话仍是“畜生”、“胡说”、“你能读过几本书,就敢在老先生们面前卖弄了!”.即使称赞,也不过是“拈髯点头不语”,而这已是脂砚斋批语中所说的“大露悦容”(2),足可见贾政对宝玉之苛刻.

而若父子之间的“亲密时刻”关系亦紧张至此,二人发生冲突时的局面亦可想而知.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是贾政、宝玉之间种种矛盾达到顶峰而爆发的时刻.宝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不肖子形象跃然纸上,而贾政“喝令小厮‘堵起嘴来,着实打死!’”(3)虽有气话之嫌,亦画出其对宝玉之恨铁不成钢以致狠辣.此回描写着实精彩,除了深化宝玉与贾政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之外,亦体现出入世思想与避世思想的激烈冲突.在我们之后要谈到的京华烟云一书中,此回也被借鉴而化为曾文璞打经亚一情节.

红楼梦中的母亲形象则更为多元:王夫人对宝玉的爱恨交加、贾母对贾政的绝对威严,以及赵姨娘的蠢母、恶母形象,不一而足,在此不再引文赘述.

若追究父母形象产生如此差异之原因,或可部分归结于清朝时的父系社会.贾政一心盼望宝玉精进学业,考取仕途,为的是贾家的光宗耀祖,对儿子最主要的教育任务自然也就落在了父亲身上.而母亲身上这一责任相对较轻,因而可以呈现出更为丰富动人的母子关系与亲情.

1.2夫妻关系

父母子女关系之外,夫妻关系也是构成家族叙事文学中人物关系的重要部分.一般而言,在《红楼梦》一书的写作年代清朝尚为典型的父系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讲求女子对丈夫的绝对服从,这种关系在邢夫人为贾赦向贾母讨鸳鸯作妾一回得到了集中体现.然而这一点在《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王熙凤身上却得到了突破.她在贾琏面前显然不是温柔、体贴、服从的温婉贤惠妻子形象,而是独立有决断乃至泼辣的女强人.甚至可以说,王熙凤身上强烈的女性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代兴起的所谓“女权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一夫妻关系是具有显然的进步意义的.

2以《京华烟云》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家族叙事文学对《红楼梦》的传承与发展

《京华烟云》一书的作者林语堂先生曾多次表达过对《红楼梦》的热爱,而他的女儿林如斯也在序中点明此书是仿照红楼梦写出,可谓“当代中国之红楼”.因此,由这样一个文本进入,分析红楼梦对中国现代家族叙事文学的影响,无疑是恰当的.

2.1人物形象与情节

在林语堂先生写给郁达夫的信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京华烟云》中)重要人物有十,丫头亦十来个,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鴦,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4)由林语堂先生自述的这种人物对应关系,在书中皆有明晰的情节与其相对,在此不再赘述.

然而《京华烟云》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借鉴与融合远不止于此,笔者略举一二:姚木兰走失而被曾家解救后,书中对她在曾家所进的第一餐有这样的描写:“虽然她的确饿了,汤也极美,她仍然慢慢地吃,怕吃的太忙招人笑话.”(5)这与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小心翼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这时的木兰显然也不是活泼外向的湘云,而是敏感谨慎的黛玉了.再者,林语堂先生在自述中未提起的丫鬟银屏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像红楼梦与京华烟云所描写的大家族中,主仆关系同样是构成家族内部冲突矛盾的一个重要枝干.银屏与迪人之间显然超越主仆的亲密关系,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性格命运,她被赶出姚家最终红颜薄命的结局,无疑使我们想起红楼梦中的晴雯.然而银屏形象的丰富性亦不止于此.她有着晴雯没有的心计和刻意勾引男人的妖艳,甚至很难说到后期她对迪人的情感究竟是爱还是仅仅想从他处获得钱财,这些似乎使银屏成为一个负面形象,然而当她的孩子被抢,她又表现出极为动人的母性,乃至自缢,这些都使得银屏形象源于晴雯而更加丰富,这也是《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与矛盾设置在传承中发展的一个集中体现.

此外,在情节方面,《红楼梦》与《京华烟云》皆涉及了作为家族叙事文学所常有的情节——对于家族生活环境的描写.在这一点上,同样不难看出《红楼梦》对《京华烟云》的影响.在《红楼梦》中,大观园是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真善美的世界,而在《京华烟云》中,具有这一特质的所在应是王府花园.在王府花园初建成时,林语堂先生采用众人参观的方式对花园进行了描写,不难看出这种移步换景的手法来源于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而过程中曾先生给木兰、莫愁、立夫等几人出对联,红玉夺魁,又难免使人想起元春归省时请诸姐妹作诗时的情景.

2.2思想内涵

《京华烟云》中的思想内涵与《红楼梦》的相似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其预言性质与宿命感,二是其儒、道、佛思想冲突.

在第一方面,最为明显的体现是红玉的命运.由父母主宰的婚姻关系是近现代家族叙事文学中逃不过的主题,然而自然萌生的爱情却在这样充满来自多方面压力的环境下显得更为纯洁可贵.这一点,宝玉、黛玉如此,阿非、红玉亦如此.在月下老人祠,红玉抽的签上有一句“芬芳香过总成空”,于是当宝芬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她敏锐地察觉到了全家人对宝芬的好感和阿非对宝芬的情意,悟到签文所指,最终溺水自尽.这样带有强烈谶语性质的签文,显然是借鉴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判词.

而对于第二方面,则更加侧重于人物之间、家族之间的内在冲突.在这一点上,《京华烟云》体现出了区别于《红楼梦》的独特魅力.在《红楼梦》中,以年长一辈的贾政和年轻一辈的宝钗为代表的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而以宝玉、黛玉为代表的是出世避世的佛道思想.诸如上文所提到的贾政打宝玉等家族内部的矛盾冲突亦由这种价值观上的根本差别带来.而在《京华烟云》中,担当起贾政这一角色的姚思安则偏爱道家,乃至京华烟云全书都可以说是以道家思想作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书中三个部分,皆以一段庄子语录作为总领.而语录内容虽不同,却有着相似的强烈宿命色彩.可以认为,庄子的宿命论思想是京华烟云所构建起的世界观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一点的显性化便是红玉的自杀方式.红玉曾看到一个从船上落入水中而亡的女子,前几日阿非划船时她也曾一再提醒阿非“不要掉下来”.这样怕水的红玉,最终选择了溺水而亡,着实令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宿命感.

若说《红楼梦》奠定了佛,道,儒三教思想对此后家族叙事文学创作的影响,而《京华烟云》强化了其中的道教部分,那么另一部与《红楼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现代家族叙事文学《金粉世家》则侧重于更易为世俗所接受的佛教思想的呈现.不同于《红楼梦》和《京华烟云》所具有的知识分子文学特质,金粉世家应当属于世俗文学范畴.这要求作者在思想内涵上选择符合大众口味,大众易于接受的思想,如人生虚幻、宿命轮回等.在《金粉世家》的《作者原序》中,张恨水写道:“至三十岁以来,则饱受社会人士之教训,但愿一杖一盂,作一旅方和尚而已.顾有时儿女情重,辄又忘之.今吾儿死,吾深感人生不过如是,富贵何为?名利何为?作和尚之念,又滋深也.此以吾思想而作小说,所以然,《金粉世家》之如此开篇,如此收场者矣.”由此可见作者对佛教的偏爱与避世思想,而纵观《金粉世家》全书,的确充斥着这样一种人生的虚无乃至无意义感,这同样也是出于对大众接受程度的考量.对人生虚幻之感的呈现若说承袭自红楼梦,其通过通俗文学使这一悲剧意蕴得以向大众普及则可说是其发展与突破了.

2.3悲剧意蕴

《红楼梦》中一曲<飞鸟各投林>预示了贾家与整个社会的倾颓,也构成了《红楼梦》与《京华烟云》,乃至许多现当代家族叙事文学的共同悲剧意蕴,即“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6)

《红楼梦》因其八十回之后已经失传,因此我们无从得知其具体结尾.若依现在通行续本,則《红楼梦》从一场梦写起,最终又以一场梦收束.而梦的起点处是元春进宫,贾家作为四大家族之首享尽荣华富贵,梦的终点处却是有情人死的死,出家的出家,昔日的大家族“飞鸟各投林”,苦心经营的一切化为乌有.

而在《京华烟云》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回环性.《京华烟云》由太平天国的战争写起,而由抗日战争收束,两次皆是家人为逃难而四散各地,彼此难以相顾,作为主要男主人的姚思安最终选择了出家.

对于《moment in peking》这一英文名的中文译法,林语堂先生更倾向“瞬息京华”.无论“瞬息”还是“烟云”,都能看出林语堂先生试图通过这一回环性体现出的主旨——浮生若梦(1).若从这一角度来讲,《京华烟云》一书的悲剧意蕴直接承袭自《红楼梦》.

然而,京华烟云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伟大的描写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小说而不仅仅是《红楼梦》的翻版,其根本在于其悲剧中透露出的对于社会的希望.正如前文已经提及的,《红楼梦》一书与梦境有着极深的联系,而这种以梦作结的悲剧实则是无解的,这更加深了《红楼梦》悲剧的彻底性.然而《京华烟云》中作为回环节点的事物是战争,比起梦境,战争与社会显然有着更加直接和深刻的联系.尽管结尾是逃难,却有这样一段描写:“等她(木兰)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7)这段热血澎湃的话放在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结尾中并非偶然,它代表了作者虽有对现实的失望,却同时表现出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甚至信心,这使得《京华烟云》有了其独特的主旨意蕴和极高的时代价值.

如果不拘泥于中国,放眼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作品,《飘》与《红楼梦》有着类似的悲剧意蕴.郝思嘉在经历无数战乱流离后,身边挚爱之人依次离去,家族倾颓之势亦无法挽回,岂不恰恰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体现吗?自然,《飘》这一结局并非受《红楼梦》的影响,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红楼梦》所体现出的宏伟而深沉的悲剧意义在不同文化中的相似性及其超越作者所处环境的普适性,这一点是以《京华烟云》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家族叙事文学与《红楼梦》相比较为缺乏的.

3以《京华烟云》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家族叙事文学在传承发展中的缺憾

3.1人物塑造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人物群像的塑造应是评价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而在这一点上,《京华烟云》显然没有完成塑造其独特鲜明人物群像的任务,这使得《京华烟云》在阅读感觉上有强烈的直接模仿《红楼梦》之嫌.在符合林语堂先生所主张的“近情原则”的主人公中,曼娘是作者自述与《红楼梦》“不可比拟”的人物,然而果真如此么?似乎未必.曼娘年纪轻轻却安心守寡,这一身份设定难免令人想起《红楼梦》中的李纨;而曼娘对“女子无才便是德”深信不疑,性格温婉内敛,又似乎是取自于宝钗.由此可见,即使是作者自认并非来自红楼梦的人物,依然可在红楼梦中找到其原型,其他作者自述相似的主要人物,更无需提及.

而对于像牛家人物如素云等,的确是当时时代中特有的一类人,并不能直接与红楼梦相对应,然而这一类人物普遍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其单面性.简而言之,这一类人物的出现目的往往是为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并非塑造人物本身.以素云为例,在《京华烟云》中的绝大部分,这是一个纯粹的“恶人”,极尽丑恶之事,几乎坏到难以引起人们的共情.而作者虽在结尾为她安排了一个转变,却因为情节需要并没有过多的铺展,从而使得这一转变也显得生硬,并没有起到塑造素云立体人物形象的作用.《京华烟云》中其他非取自红楼梦的角色也大多存在这一角色平面化的问题.

角色塑造不够立体可信的问题同样存在于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作者描绘了高亦陀、冠晓荷等标准的坏人形象.他们贪婪自私,从不思悔改,几乎集一切负面特征于一身.这样的形象固然可以激起读者的愤恨,却由于其性格单一而丧失一定程度的真实性,而无法使读者产生进一步的共情.

这一问题的出现或许存在某种必然.如林如斯在《京华烟云》序中所说,林语堂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是向外国人展示中国社会,这就要求书中人物具有鲜明且有代表意义的性格特色,亦要求全书写作需以情节为先,从而导致了诸如素云过于生硬的转变这样由人物服务情节带来的问题.而在《四世同堂》中,在战争背景下,人性的优缺点的确会得到较平时更为明显的体现,作者将此对比进一步拉大而塑造脸谱化的人物对于推进矛盾冲突的发展同样有其合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绝不否认诸如《京华烟云》与《四世同堂》等作品是极为伟大的现代家族叙事文学作品,它们呈现出的时代意义与艺术特色足以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中一道极为亮眼的风景,而情节优先与人物优先也仅仅是小说写作的两种模式,并无明确的高下之分.本节内容仅从人物塑造这一个角度进入,阐述以《京华烟云》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家族叙事文学与《红楼梦》之间存在的差距.

3.2悲剧感染力

林语堂先生希望《京华烟云》能够承载红楼梦中“浮生若梦”的悲剧意蕴,这一点在前文中已经进行了阐述.然而从文本而言,《京华烟云》实际表现出的悲剧效果与《红楼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红楼梦》作为家族叙事文学的典范,其悲剧色彩在两个方面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即爱情悲剧与家国悲剧.在爱情悲剧方面,作者用大量笔墨刻画了宝、黛、钗三人之间纠缠的爱情与婚姻关系,最终结局宝玉出家,黛玉抑郁而终,宝钗独自守候,既是对封建婚姻制度极为深刻的批判,也提供了强烈的悲剧感染力和审美价值,而在家国悲剧方面,《红楼梦》采用草蛇灰线的写法,写贾家之盛时,又处处伏下此后贾家衰败的暗示.同时,贾家的兴亡盛衰之所以如此触动人心,在于其中人物鲜活生动,从而使得描写出的人生如一场大梦一般的悲剧又具有普适性,而并非仅仅局限于人物自身的痛苦.双重悲剧交叠在一起,构成了《红楼梦》得以如此触动人心而经久不衰的悲剧内涵.

然而在《京华烟云》一书中,这两个方面的悲剧性都被作者有意弱化了.在作者自述中类似宝黛爱情的红玉与阿非,其爱情悲剧只不过是书中的一笔点缀,阿非最后更是喜结良缘,使得原应具有强大感染力的爱情故事淹没在了其它情节之中.而木兰对立夫的默默爱恋与被迫嫁与荪亚的矛盾原本同样可以成为爱情悲剧主线,却因木兰的退让与接纳而被消解了悲剧意义.究其原因,是因作者并未将主要笔墨放在人物间的爱情纠葛中,而更注重书中体现出家族兴衰与家国情怀.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在家国悲剧方面,《京华烟云》同样不具有《红楼梦》一般的悲剧意义.《京华烟云》主要描写了牛、曾、姚三个家族的兴衰,在这三个家族中,牛家是恶势力的代表,其衰败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性质;曾家人物多为上文所提到的平面人物,本身并无足以打动人心的人格,因而其衰败难以在读者心中形成真正强烈的震撼.而作为主要人物与矛盾交汇点的姚家,其结局其实并非真正的悲剧,这一点在上文也有提及.或许是出于某些政治因素的考量,作者在结尾并未强化姚家衰败后主要人物“飞鸟各投林”的混乱与无望,反而用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营造出未来充满希望的前景,这使得《京华烟云》作为家族叙事文学最应体现出的家族兴衰的强大悲剧意识在阅读体验上变得更接近于一种全新的开始,一种新生,从而使其悲剧感染力被人为地削弱了.

在我们此前提到的《金粉世家》中,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悲剧感染力不足的问题.前文已经提及,金粉世家属于通俗文学,因此其对社会历史、家国情怀的呈现比起《紅楼梦》与《京华烟云》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将着墨的重点置于不完美的婚姻关系与爱情故事上.固然,爱情故事同样可以具有悲剧意义,然而与《红楼梦》之悲剧性的丰富与厚重相比,可以说高下立见.

结论

《红楼梦》作为一部典型的家庭叙事文学,以其厚重的时代背景,多样化的人物关系与性格,极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和强大的悲剧性质对后世家族叙事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京华烟云》为代表的现代家族叙事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矛盾冲突设置、写作手法等方面均有较为明显的受到《红楼梦》的影响,而在独特的时代意义和思想内涵上由于所处社会背景的不同而体现出了发展甚至超越.然而,其缺憾往往在于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悲剧与批判意义较为单薄甚至被人为消解,中国当代家族叙事文学创作若想跳出《红楼梦》所带来的“影响的焦虑”(8),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曹雪芹,脂砚斋.脂砚斋评石头记[M].北京:线装书局,2012.

曹雪芹,脂砚斋.脂砚斋评石头记[M].北京:线装书局,2012

万平近.林语堂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京华烟云[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042

曹雪芹,脂砚斋.脂砚斋评石头记[M].北京:线装书局,2012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京华烟云[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781

(美)布鲁姆著,徐文博译.影响的焦虑[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著,张振玉译.京华烟云[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2]曹雪芹,脂砚斋.脂砚斋评石头记[M].北京:线装书局,2012

[3]万平近.林语堂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4]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美)布鲁姆著,徐文博译.影响的焦虑[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6](德)马克思.马克思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张恨水.金粉世家[M].陕西:陕西师大出版社,2007

[8]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9](美)玛格丽特.米切尔著,傅东华译.飘[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

[10]张晓辉.《红楼梦》与20世纪家族叙事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5

[11]林东宣.试谈《京华烟云》与道家文化[J].泉州师专学报.1998 (S1)

[12]刘锋杰.承继与分离——《京华烟云》对《红楼梦》关系之研究[J].红楼梦学刊.1996 (03)

[13]林春香.《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01)

指导教师:程晨

回顾述说: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写作文学艺术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艺术和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艺术和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艺术和文学引用文献:

[1] 艺术和文学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艺术和文学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2] 艺术和文学硕士论文范文 关于艺术和文学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2万字
[3] 艺术和文学本科论文范文 关于艺术和文学电大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艺术和文学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艺术和文学类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2万字》word下载【免费】
艺术和文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