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琵琶中的文学艺术

主题:琵琶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2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琵琶演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琵琶演奏方面论文范文。

琵琶演奏论文范文

琵琶论文

目录

  1. 一、、中国音乐史中的琵琶艺术
  2. (一)琵琶的渊源
  3. (二)琵琶的发展
  4. 二、琵琶与文学的姊妹缘
  5. (一)唐代诗文中的琵琶文学
  6. (二)宋、元时期的琵琶文学
  7. (三)明清的琵琶咏
  8. 三、琵琶曲中蕴含的文学艺术
  9. (一)琵琶曲中浓厚的文学性
  10. 1. 《十面埋伏》中的文学内涵
  11. 2.《霸王卸甲》中的文学内涵
  12. (二)现代琵琶曲创作中的文学性
  13. 四、琵琶艺术中文学意蕴的总述
  14. 琵琶:春江花月夜 赵聪 琵琶演奏

[关键词]琵琶/文学艺术/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1)01-0178-5

从古至今,音乐与文学之间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诗经》中的作品大多都是和乐而唱的,后来的宋词也是经常被人弹唱的.《毛诗序》中曾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以说,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的渊源,是一对儿亲如姊妹的艺术形式.

而琵琶,作为古老而又极富表现力的中国民族乐器,这个音乐精灵的发展与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学艺术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刻理解琵琶的文学艺术内涵,对于琵琶艺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试从琵琶的渊源及它在中国音乐史中的发展入手,筛选出每个时代与琵琶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并对琵琶曲的文学性及艺术性进行举例阐述,从而深刻揭示琵琶艺术中蕴含的浓厚的文学意味.

一、、中国音乐史中的琵琶艺术

(一)琵琶的渊源

琵琶这种乐器,最初叫做“批把”.在汉代刘熙的一篇名为《释名·释乐器》的文章中,曾有关于“批把”的记载.文中说:“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此段翻译过来的大意就是:枇把这种乐器源于西域的胡中,可以骑在马上弹奏,往前弹的动作叫做批,往后拨的动作叫做把,命名者模仿演奏琵琶时的这种向前、向后的动作,就将这种乐器称作“批把”了.一直到魏晋时期,“批把”才正式更名为“琵琶”.

现在的琵琶是由古琵琶演变而来的.古代的琵琶分为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两大类.早在秦国时期,就出现了一种叫“弦鼗”的乐器,供人们在闲暇时间娱乐之用.到了秦末,弦鼗逐渐演化成了直项琵琶,又被称为“秦琵琶”.这是我国出现较早的琵琶原型.到了南北朝时,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我国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随之而来的新鲜事物中,有一种外国琵琶从波斯经过今天的新疆传入我国的,被称作“曲项琵琶”.这种琵琶逐渐在北朝流行,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从北方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遂在全国普及开来.

(二)琵琶的发展

琵琶艺术在隋唐时期十分盛行.曲项琵琶十分受欢迎,在隋唐宫廷音乐的九部乐和十部乐中,主要的演奏乐器就是曲项琵琶.琵琶艺术的流行,对后来盛唐歌舞艺术的兴盛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所以非常盛行, 在乐队中处于领奏地位.

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就能见到琵琶已经在当时的乐队编制中.到了唐代后期,艺人对琵琶进行了很大的改进,这主要表现在演奏技法和制作构造两个方面.首先,在琵琶的演奏技法方面,最明显的革新是将原来的横抱演奏改成竖抱演奏.不仅如此,演奏家们还抛弃了早期的用拨子演奏的方式,变成了由手指直接弹奏.其次,在琵琶的制作构造方面,艺人们将琵琶的音位从四个增加到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除此之外,艺人们将琵琶的颈部加宽,把其下部的共鸣箱缩窄.据悉,这样的设计革新是为了便于演奏者左手按住琵琶下部的音位.由于这些革新,琵琶的演奏艺术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并为以后进一步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前半叶,琵琶工艺又有了新进展.传统的琵琶一般是五声音阶,但到了民国时期,制作者们已经按照十二平均律来增加琵琶的琴码.到了20世纪后半叶,我国的琵琶工艺再一次革新.首先,琵琶的琴弦,已用尼龙钢丝弦取代了原来的丝质弦,有的还采用银制琴弦.这种改进使琵琶的音量更大,共鸣效果更好.其次,在琵琶的演奏技法方面,增加了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曲调更加丰富多样,这大大增加了琵琶的表现力,使艺术家们可以将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融为一体,创造出大量的优秀独奏作品.如今,标准的琵琶已有六相二十四品,使琵琶演奏家们既可以演奏传统乐曲,又可以演奏西洋的或是现代的音乐作品,这增加了与交响乐队合作的机会.随着琵琶制作工艺和演奏技法的丰富成熟,还衍生出了与各种乐器重奏,或是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合奏的表演形式.

到了21世纪,琵琶艺术在国内又呈现出一片美好的前景,大有超越盛唐之势.在国外,许多音乐爱好者也越发关注和喜爱琵琶艺术.现在,有许多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都受到了中外听众的称赞.可以说,今天的琵琶艺术已经走出国门迈向了国际乐坛,从民族艺术走向了世界艺术之路.

二、琵琶与文学的姊妹缘

(一)唐代诗文中的琵琶文学

唐代是我国文学及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论文范文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诗人及诗作品.其中不凡有许多以物寄思的诗文用音乐表现丰富的琵琶作为参照,进行文学创造和抒发情感.笔者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文举例,进行说明.

琵 琶

(唐) 李 峤

朱弦闻岱谷,铄质本多端.半月分弦出,丛花拂面安.

将军曾制曲,司马屡陪观.本是胡中乐,希君马上弹.

凉州词二首之一

(唐) 孟浩然

浑成紫檀今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从军行七首之一

(唐)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凉州词二首之一

(唐)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在这五首诗中琵琶是一种暗指.由于它是由西域传入,故为胡人乐器,所以在这里指代塞外边关.前三首为送别诗,作者多借琵琶寄托对论文范文离别时的依恋.而且从诗文中可看出,是对出塞军人的送别,以琵琶借喻胡地,来赠送出关的将帅.第四首凉州词最为著名,是作者对战争的感慨,诗文中表现着涩涩的哀愁及惋惜.而第五首诗,相对于前四首,则是对战争的残酷及人民哀怨的总结,把战争带给人们的离别、生灵涂炭描写的淋漓尽致.

宫 词

(唐) 张籍

黄金捍拨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

尽理昨来新上曲,内宫帘外送樱桃.

玉环琵琶

(唐)张祜

宫楼一曲琵琶声,满眼云山是去程.

回顾段师非汝意,玉环休把恨分明.

这两首诗,则是用琵琶来描述宫廷中的歌舞升平的景象.这里的琵琶不是暗喻,而是指实际中的宫廷乐器,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奢华享乐的宫廷生活.

以上七首都是与琵琶有关的诗文,可以看出,其中包含了不同的风格和内容.而且,在每一首诗文中,作者的侧重点和描写内容都有不同.从整体上看,前后不同的诗风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忧国忧民,后者奢华腐朽.这是对当时统治阶级和人民生活的对比展现,极具现实批判性和讽刺意.

(二)宋、元时期的琵琶文学

到了宋代,诗文发展为词,宋词成了当时文人墨客的主要文学作品,而咏物的琵琶作品也从中体现出来.

琵 琶 亭

宋 张于湖

江州司马旧知音,流落江湖感更深.

万里故人明月夜,琵琶不作亦沾襟.

浔阳江上琵琶月,彭泽门前杨柳风.

两贤抵许不相似,哀乐虽殊吾意同.

琵 琶 亭

宋 刘 敞

江头明月琵琶亭,一曲悲个万古情.

欲识当时断肠处,只应江水是遗声.

清 平 乐

宋 晏几道

千花百草.送得春归了.拾蕊人稀红渐少.

叶底杏青梅小.小琼闲抱琵琶.

雪香微透轻纱.正好一枝娇艳,当筵独站韶华.

采 桑 子

宋 苏 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诉衷情 ——琵琶女

宋 苏 轼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

分明绣阁怨恨,都向曲中弹.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

素蛾今夜,故故随人,似斗蝉娟.

乌 夜 啼

金 刘 迎

离恨远萦杨柳,梦魂长绕梨花.

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

翠镜啼痕印袖,红墙醉墨笼纱.

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次韵乔江州琵琶亭诗二首

宋 岳 珂

共生壬子两仙翁,不为离春惜断蓬.

铁拨鹍弦遗响在,绣衣龙节赏音同.

穆曹技埒名俱胜,唐宋诗传句并工.

击节云篦定谁是,茫茫江月思何穷.

【正宫】双鸳鸯·柳圈辞

元 王 恽

醉留连.赏春妍.一曲清个酒十斤.

说与琵琶红袖客.好将心事曲中传.

琵 琶

元 宋 无

一片相思木,声含古塞秋.琵琶是谁制,长拨别离愁.

【越调】小桃红·离情

元 张可久

几场秋雨老黄花.不管离人怕.

一曲哀弦泪双下.放琵琶.

挑灯羞看围屏画.声悲玉马.

愁新罗帕.恨不到天涯.

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在宋元时代的诗文中,琵琶的作用多为引物思情,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唐代不同,宋元文人没有唐代文人的犀利,其情感相对含蓄,多借喻相思、愁苦,这与当时的时代特点有一定关系.因为,相对于唐朝来说,宋元文人的地位不受重视,并且在宋元的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也没有唐朝时期那样明快.

(三)明清的琵琶咏

到了明清时期,文人对事对物的表现更为直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咏物不介于思情这两个方面,更为理性.

听老者理琵琶 明

张 羽

老来弦索久相违,心事虽存指力微.

莫更重弹《白翎雀》,如今座上北人稀.

长安春雪曲

明 王穉登

暖玉琵琶寒月肤,一般如雪映罗襦.

抱来只选《阳春》曲,弹作盘中大小珠.

闻 曲

明 刘铭传

琵琶音最好,解说别离难.多山伤论文范文,曲中和泪弹.

闻 琵 琶

清 施朝干

琵琶弦急对秋清,弹作关山久别情.

借问黄河东去水,几时流尽断肠声.

琵 琶

清 孙为霆

访顿老北音绝响,话温州南戏开场.

四条弦指下多惆怅,似急雨夜敲窗.

有明妃怨曲传千古,换白傅新诗泣数行.

街头唱,又遇龟年落魄,来诉兴亡.

提 词

清 袁翔甫

身怀绝艺果无伦,入耳人人叹出尘.

为问有谁能抗手,曲高和寡是《阳春》.

周陈已逝风流歇,五世传家技更高.

我为伤事方塞耳,不堪重听《郁轮袍》.

咏琵琶

金粟十三柱,弦繁度曼声.

苍茫烟水路,隐约护花铃.

春树听莺语,溪桥折柳青.

输它翻覆手,筑我喜悲城.

明清时期这些写琵琶的诗文作品,是以写琵琶本身的音色、音乐、弹奏为主要表现题材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琵琶演奏已经较前代更为成熟、技艺更加精湛了,而通过诗文来表现琵琶自身的无穷魅力已成为一种文风.这使得琵琶已经远远超越了仅仅借它来咏物思怀的用处,具备了更深广的艺术魅力.

三、琵琶曲中蕴含的文学艺术

(一)琵琶曲中浓厚的文学性

除了上文所述的琵琶题材与文学的艺术情缘之外,琵琶作品的文学性要更为突出.琵琶的悠久历史中有着丰厚的文学积淀,琵琶曲更是以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文学艺术形式为背景谱写而来的.下面,笔者将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例,试进行分析说明.

《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是琵琶音乐作品中的代表,最为盛名,不论从历史意义、曲面意义或是曲中所反映人物来看,它都有很广的涉及面.以下,笔者将从它们所反映的文学内容由浅及深谈起.

1. 《十面埋伏》中的文学内涵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又名《淮阳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等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题都有所不同:《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李氏谱》名《淮阴平楚》,虽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全曲分十三个段落,标题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营”全曲序引,变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烈场面.音乐由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2)“吹打”.

(3)“点将”主题呈示,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该下伏兵,气象宁静而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 描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论文范文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8)“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论文范文.

第三部分:

(9)“项王败阵”.

(10)“乌江自刎”.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

原曲还有:

(11)众串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卫仲乐先生的演奏“自刎”止,后三段删去不奏.今日诸家大多承用此法.

从整体来看,此曲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这种布局方式,与古代文学作品的篇章结构十分相似,包括了交代起因、背景、事情经过、发展、论文范文,然后到结尾的步骤安排.由此可见,《十面埋伏》的布局借鉴了文学的表现技法.

琵琶:春江花月夜 赵聪 琵琶演奏

2.《霸王卸甲》中的文学内涵

《霸王卸甲》,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这个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所以乐曲高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虞姬随项羽南征北战,对其忠心耿耿,为让项羽突围而自杀,死前作《和项王歌》(也有可能是伪托):“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羽至死未明失败原因,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故不肯过江东,自杀而亡.“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翮羽今自穷,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袭来敌沛公.”【宋,苏辙】.

《霸王卸甲》全曲共十六段,分三个部分:(一)营鼓(2)开帐(3)点将一(4)整队(5)点将二(6)出阵一(7)出阵二(8)接战(9)垓下酣战(10)楚歌(11)别姬(12)鼓角甲声(13)出围(14)追兵(15)逐骑(16)众军归里.其中别姬一段极为哀痛,渲染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面对爱妃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无奈和痛苦.

乐曲分为三个部分:

《霸王卸甲》的第一部分包括“营鼓”、“ 开帐”、“ 点将”、“ 整队”和“出阵”.此部分主要描写了士兵准备战争的场景,乐曲中充满了战争的气味.在引子“营鼓”中,琵琶用低音区演奏.曲调犹如隆隆的战鼓声,低沉而又悲壮.断断续续的节拍,仿佛再告诉人们,这场战争的结局必定是悲剧性的.紧接着,是从“帐”到“出阵”一气呵成的曲子.这种连绵不断的整体效果,生动描绘了士兵们一系列的战前准备情况,表现了战士们的技术之纯熟,反映当时战争之频繁.然后,从“排阵”一节开始,乐曲越发紧凑,一再被压缩,使得战场上那种紧张的气氛激烈地加剧,预示着激烈的战斗就要到来.

《霸王卸甲》的第二部分包括“接战”和“垓下酣战”两节,主要表现激烈的战斗场景.此部分与《十面埋伏》很相似,也描述了垓下之战的震撼气势和士兵战斗的激烈情景.这部分是全曲的论文范文,但不是全曲的重点.虽然演奏得十分激烈,但不是乐曲的核心.因为垓下之战对于项羽来说是失败的,这在前一部分的演奏已经暗示出来了.所以,乐曲的核心不是为了凸显战斗的激烈,而是要刻画项羽和楚军失败之后的悲痛心情.

《霸王卸甲》的第三部分包括“楚歌”、“ 别姬”、“ 鼓角甲声”、“ 出围”、“ 追兵”、“ 逐骑”和“众军归里”.此段以“楚歌”、“别姬”为中心,充分表现了项羽失败及楚军还乡的凄美和悲壮.在“楚歌”一节中,演奏家用长轮的手法,精巧含蓄,情深意浓,给人一种如泣如诉的悲戚之感.这和前面表现战斗场景时的激烈紧凑的曲调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更深的触动.“别姬”一节的曲调急促而又富于歌唱性,演奏者用推奏滑音法演绎出一种悲切缠绵的音调,延续并加剧了“楚歌”的悲凉感.这真切地刻画出了楚王项羽,在四面楚歌的情势下的悲愤和绝望,以及无奈别姬、意欲自刎的哀怨、凄凉.在接下来的“追兵”几节中,主要讲述了战场上楚军突围、汉军追逐的情景.乐曲以强烈的节奏烘托出了战场上令人屏息的紧张气氛,从而将故事推向第二次论文范文.

最后,在“鼓角甲声”和“众军归里”两节里,乐曲延续了前面“楚歌”和“别姬”的感情基调,继续表现楚军战败后的悲痛心情.但是,此处曲调变得委婉绵延,不见一丝哀伤.在“众军归里”一节里,乐曲的悲剧气氛被削弱了,一切都变得平和许多,仿佛一个人在历尽了暴风骤雨之后的那种超脱之感,又仿佛是如梦初醒,在看破红尘之后又怀揣着一丝淡淡的哀伤.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旋律,它让人有一种破茧而出、如释重负的感觉,又仿佛有什么东西从已逝时光中突然被唤醒,像远方的呐喊隐隐地传入耳畔,又在林立的高楼和城市的落日之间疑惑盘旋.

综上可见,在传统曲目中,作品的曲式结构就如同文章的段落章节一样,整个篇幅中有“启、承、转、合”,每个段落都有它的结构和故事内容安排,这是中国作品的特殊性,不仅咏物,还交代事件与情节,极具叙事性.在各种民乐之中,没有哪一种乐器能像琵琶这样富于戏剧性.它的音色、韵味,都有着戏剧的的情节性和内在的张力.在琵琶的演奏中,其对情节描述得细致入微、跌宕起伏,对人物刻画得生动逼真、淋漓尽致,都是其它民乐乐器不能比拟的.所以,在琵琶乐曲中,出现大量的风格迥异的叙事性作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现代琵琶曲创作中的文学性

现在的琵琶演奏艺术家对琵琶作品的取材要求,变得更为深奥,更富有意境.例如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的作品,像《天鹅》、《春蚕》就是借物喻意.《天鹅》的创作与《春蚕》不同,一开始作者便呈现主题,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由引子到慢板、快板、还原慢板的模式,乐曲一开始就描绘了天鹅在水中的静态美;《春蚕》则是由引子做开篇,逐步引入乐曲的.

《童年》、《金色的梦》、《踏青》、《老童》是刘德海先生“人生篇”中的代表作品,从标题中便可看出,就像文章的命题一样,描写生活、人的一生以及自己美好的心情.

他的“宗教篇”则是一种指代.就像文学作品中,每当作者将人生参透,随即而来的便是在笔下的禅学、佛学,刘德海的作品也不列外.如《一指禅》、《白马驮经》、《喜庆罗汉》、《滴水观音》,用佛学来诠释人生,是一种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的升华.而这些恰恰要求从作者对文学、对佛学、对音乐中的内容与魅力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便不加详述了.

纵观琵琶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琵琶与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琵琶成为了文学作品的一个生动的表现题材,成为了文人托物言志的寄喻;另一方面,琵琶曲也将文学情思、文学人物、文学结构纳入自己的表现领域中来,丰富完善了琵琶曲的体系,对琵琶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琵琶艺术中文学意蕴的总述

琵琶是一件具有表现力和艺术魅力的民族乐器,是民乐的精灵.经过与文学艺术的结合,琵琶艺术已经成为如今的民乐奇葩.它的演奏技巧多样,音色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不仅可以表现文曲演奏时的柔美,更有武曲演奏的刚毅和霸气;不仅可以表现铿锵有力的战争场面,还可以表现闭月羞花般的柔美,更可以表现忧郁哀伤的情怀.这绝不是仅凭琵琶的制作和演奏就能得来的艺术效果,更多的感人意味是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学积淀和人文情怀共同烘托出来的.故此,本文正是从琵琶的渊源及其发展入手,并对各个时期的琵琶文学进行艺术分析,来揭示琵琶艺术中蕴含的浓厚的文学意味,希望能给人们些许启发.

参考文献:

[1]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 董乃斌.中国文化读本[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4] 朱导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M].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朱默涵)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琵琶演奏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琵琶引用文献:

[1] 琵琶论文范文 关于琵琶方面论文例文2万字
[2] 琵琶记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关于琵琶记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3] 琵琶记和三农毕业论文范文 琵琶记和三农方面论文范文素材3000字
《琵琶中的文学艺术》word下载【免费】
琵琶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