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实践的转化功能文学艺术的转型

主题: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8

简介: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学艺术世纪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文学艺术论文范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文学艺术世纪论文范文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论文

目录

  1.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拓智家园——高二基础教育人教版历史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美术的辉煌

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实践主要有肯定性的建构功能——转换性的转化功能——否定性的解构功能,它们对应着实践的自由——准自由和不自由——反自由,也就在审美的领域相应地产生柔美(优美)——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丑.实践的这些功能通过审美形态制约和影响文学艺术的形态和发展.因此,实践的建构功能通过柔美(优美)的审美形态而产生自由的、和谐、阴柔的文学艺术形态;实践的转化功能通过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准自由的、激荡、阳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不自由的、矛盾、倒错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古典型艺术转化为近代型艺术;实践的解构功能通过丑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异化、变形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现代型艺术转化为后现代型艺术.欧洲文学艺术经历了古代的古典主义到近代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再到现代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欧洲文学艺术的演变发展应该说就是欧洲社会转型和审美趣味转型时期社会实践的转化功能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实践;转化功能;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 B8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 2011)02-0032-07

一般说来,实践是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是一个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人的人化)相统一的过程,是人类超越自然和自我超越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活动.实践在某种宽泛的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人的现实活动,一般与人的意识过程、理论活动相对而言.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实践主要有肯定性的建构功能——转换性的转化功能——否定性的解构功能,它们对应着实践的自由——准自由和不自由——反自由,也就在审美的领域相应地产生柔美(优美)——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丑.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家对于实践的建构功能通过美的本质的探讨和论证进行了大量的阐发,然而对于实践的转化功能和解构功能在美学中却没有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其实,实践的转化功能以矛盾和冲突的形式转换着美的形态,生成出积极形态的刚美(崇高)及其否定形态的悲剧性,生成出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幽默与滑稽以及喜剧性;而实践的解构功能则生成出丑及其否定性的喜剧性;这样,实践才全面地制约和适应着审美领域及其美的范畴的生成、转换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因此,实践的建构功能通过柔美(优美)的审美形态而产生自由的、和谐、阴柔的文学艺术形态;实践的转化功能通过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准自由的、激荡、阳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不自由的、矛盾、倒错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古典型艺术转化为近代型艺术;实践的解构功能通过丑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异化、变形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现代型艺术转化为后现代型艺术.

实质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发展演变的过程.这种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就是社会实践的转化功能的直接后果.按照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即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变的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演变必然会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变,而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演变又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演变.因此,人类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演变,文学艺术的转型,就必定是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社会的物质生产,即经济基础的发展演变,首先会在社会实践内部影响话语生产和精神生产,而作为话语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要形式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演变也必然发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由古代的古典主义的文学艺术型式转化为近代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型式,再转化为现代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型式.在这样一个文学艺术型式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实践的转化功能的实现是通过了美和审美这个*的,换句话说,社会实践的发展演变首先表现为物质生产的发展演变影响话语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演变,尤其是形成美和审美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演变,亦即由自由和谐的柔美和优美感转化为准自由的刚美和崇高感以及不自由的幽默、滑稽和幽默感、滑稽感,再转化为反自由的丑和丑感,通过这样的美和审美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型式就由古代的古典主义转化为近代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再转化为现代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个转化过程与现代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也是几乎同步的.这种文学艺术的转型主要表现在文体、风格和语言等方面.这种社会实践的转化功能应该是一个普适的规律,不过,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的文学艺术的转型在时间和具体显现形式上却是各不相同的,从而形成了各个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学艺术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丰富了世界文学艺术宝库.

从西方社会及其文学艺术的一般情况来看,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3世纪是欧洲的古代社会,它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公元前8世纪一公元5世纪)的奴隶制社会以及中世纪(公元5-13世纪)的封建社会;公元13-16世纪是一个从封建主义制度衰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的过渡时期,历史学家称之为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是封建主义制度回光返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时期,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家称之为新古典主义或巴洛克时期;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历史学家称之为启蒙主义运动时期;19世纪中期开始是无产阶级革命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巩固的历史时期;20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资本主义走向论文范文主义阶段的时期,历史学家称之为垄断资本主义或论文范文主义时期,艺术史家称之为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直至现在是晚期资本主义时期,历史学家称之为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现代社会,艺术史家称之为后现代主义时期.与此相应,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古代古典主义时期(公元前8世纪一公元13世纪)——近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13-19世纪中)——现代主义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主义时期(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公元前8世纪一公元13世纪为“古代古典主义”时期,它包括古希腊罗马的原型古典主义(公元前8世纪一公元5世纪)、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古典主义(5-13世纪);13-19世纪末为“近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它包括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古典现实主义(13-16世纪)、新古典主义(17世纪)、启蒙主义的早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18世纪-19世纪中)、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19世纪中后期).公元前8世纪一公元19世纪末,从总体上来看,欧洲的文学艺术都可以总称为“古典的”文学艺术,20世纪以后的欧洲文学艺术则可以总称为“现代的”文学艺术.现代的欧洲文学艺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欧洲文学艺术可以总称为“现代主义”文学艺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欧洲文学艺术则可以总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众所周知,欧洲的社会由古代社会转型为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从13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就开始了,大致经过了手工业革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印刷术革命、宗教改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才逐步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世纪封建社会内部逐步形成,封建地主和贵族与新兴的资产阶级市民经过反复较量,历经了诸如三十年战争( 1618-1648)、英国“光荣革命”(1688)、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和法国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等等一系列曲折,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才逐步确立起来.在这个欧洲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和发展,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逐渐产生了演变和发展.15世纪后期欧洲北方(尼德兰、法国、德国、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也勃然兴起,不过,这时的北方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是在接受一种古代希腊和希伯来文明相融会的古典风格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以道德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理想,他们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应该将古典文化元素和基督教文化元素相结合.例如,古代人推崇宁静、平和、胸襟广阔的气质,基督教则宣扬仁爱、诚信、心怀希望的美德,这两者就应该融合在一起”不过,经过了宗教改革以及一系列宗教战争和农民战争,欧洲各国普遍经历了动乱和衰颓.比如,“三十年战争造成了德国社会最长一段时期法律和经济的衰落”.16世纪被视为欧洲近代社会的开始.“16世纪见证了民族国家的出现.那漫长的、以宗教名义进行的系列战争——实际上是王权和贵族力量之间的竞争——造成了社会紊乱,给农业和商业带来了灾难”.在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宗教制度的改革,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巩固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使得人们在美和审美及其艺术方面也相应地产生了一些变化,由古代的宁静、和谐的理想转向了动荡、冲突的表现,崇高取代了优美成为了社会所崇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与此同时幽默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也相应地活跃起来.法国新古典主义者布瓦罗把古罗马郎吉弩斯的《论崇高》翻译成法文,法国新古典主义典雅、高贵、威严的审美趣味风靡整个欧洲,东欧巴洛克动感、豪华、夸饰的审美趣味也在欧洲的社会中所向披靡,像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拉伯雷的《巨人传》、莫里哀的《伪君子》应运而生,从而取代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复兴古代古典主义审美趣味的潮流.在启蒙主义运动之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艺流派同时孕育成熟.一直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积极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等文艺流派的形成,都是这种社会转型时期审美趣味变化发展的具体表征.意大利符号学家、作家翁贝托·艾柯曾这样写道:“文艺复兴时代,所谓‘宏大理论’( Grand Theory)——依此理论,美寓于部分之间的比例——达到层次极高的完美.但是同时,文艺复兴的文化与心态里也出现一些离心力,走向一种令人不安的、模糊的、令人惊异的美.这是一股充满动能的运动,我们纯粹基于解释上的方便,将之区分成古典主义( Glassici论文范文)、风格主义( Manneri论文范文)、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Rococo)之类的学术范畴.这里必须强调,一个弥漫艺术与风俗的文化过程是流动的,这么一个过程只可能短暂结晶于一些固定、清楚界定的人物身上,而且往往只是乍看似乎有此结晶.此所以文艺复兴的‘风格’( Manner)溢出而为风格主义;文艺复兴时代用来重新启动‘宏大理论’的数学与相关学科不断进步,导致比所预见还更复杂的和声;对知识的专注不表现于灵魂的宁静,外显却沉黯忧郁;知识的进步把人挪出世界的中心,丢到宇宙边缘.”最终的结果就是:“优雅( Grace)这个主题,与美密切相连,为主观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美’铺路.”波兰美学史家塔达基维奇(一译塔塔凯维奇)在《西方美学概念史》中指出:“十八世纪,随着浪漫派与艺术和诗相接近,在美学中,诱人的而又令人畏惧的东西(如寂静、幽暗和恐怖)则与崇高一起表现出来.在十八世纪的艺术与诗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重美:即崇高与优美.从另外一种观点看,这也就是崇高与美.崇高成为了诗的基本要义,而后又成为美的艺术的要义.如果说崇高并不比美更吸引人的话,那它也应当是同样的吸引人.崇高又被规定为冲刷心灵或使心灵得到升华的一种能力.它与思想的伟大和情感的细腻联系在一起.正如十七世纪的美和秀美一样,在十八世纪,美与崇高则成为艺术的基本范畴.”正是通过美和审美的这种*,文学艺术的现实表征就随着这种由优美和优美感向崇高和崇高感与幽默和滑稽以及幽默感和滑稽感的转型,同样也转型为一种表现激荡、冲突的崇高和崇高感与幽默和滑稽以及幽默感和滑稽感的近代文学艺术,在启蒙主义运动之中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艺流派,为建构启蒙现代性的三大神话王国(理性主义神话、科学主义神话、进步主义神话)发挥了文学艺术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巨大作用.

因此,社会实践的转化功能在整个社会转型的基础上,通过美和审美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转化出来近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它在历时性上表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现实主义,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18世纪的早期现实主义,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最后走向自然主义.这种文学艺术的近代转型,在共时性上则表现在文体上的小说和市民戏剧的兴起和发达,在风格上则表现为崇高风格和喜剧风格的盛行蔓延,在语言上则表现为以各民族的俗语取代古罗马的论文范文语言——拉丁文.

从广义的意义上来看,文学艺术的“文体”方面,主要是指文学艺术的体裁样式.一般地说来,社会实践的转化功能使得近代文学艺术的体裁样式适应发展演变了的社会状态、审美情态,在绘画上肖像画成为主要画种,在音乐中歌剧和世俗歌曲成为重要的样式而取代了教堂音乐,在建筑方面巴洛克建筑代替哥特式建筑成为建筑主流,在舞蹈方面各民族的舞蹈大为风行压倒了宫廷舞蹈,在文学方面小说和市民戏剧成为了最为流行的文学体裁样式.这些演变发展从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到19世纪末.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使得文学艺术的内容逐步世俗化,而且文学艺术不再是宗教和教会的专利品,“15世纪晚期,越来越多的个人和贵族论文范文者取代了组织集团,成为艺术家的恩主.大商论文范文大银行家、教皇和君主,他们都把支持艺术当作一件光耀门庭的事,愿意花大笔的钱建造家族小教堂,绘制壁画,制作神龛,修筑墓地”.在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就是艺术家的最大恩主.米开朗基罗为他们家族的墓地制作了著名的《晨》、《昏》、《昼》、《夜》的雕塑.另一方面,新兴的资产阶级市民的代表人物也希望表现自己,尽管文学艺术的题材仍然是以宗教题材为主,但是往往恩主在画面上与宗教神话人物混杂在一起,而一些有权有势钱包鼓囊的市民也想为自己造像纪念,个人肖像画就风行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与中世纪迥然相异.首先,个人肖像成为一种新的作品门类.15世纪,资产阶级出身的新贵族经常要求把他们自己画在骑士或宫廷的社交场面中.其次,这类作品与反映精神世界的中世纪艺术品不同,它们投射出的是当时的现实状况”.因此,现实主义在当时成为主要的文学艺术流派.“当时的艺术领域除了现实主义,还出现了所谓的‘国际化风格’.由于艺术家的流动,各城邦之间的紧密交流和竞争,以及日渐频繁的艺术品买卖,各地的艺术创作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风格——色彩丰富,讲究细部雕琢,注意营造曲线节奏.正如‘国际化’这个词所显示的,这种风格是全欧洲的,而非仅限于意大利”.这就是所谓的“风格主义”之类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叙事作品中,艺术家们用科学和自然的手法刻画人物.女性的身体性感而富于感官诱惑,男性的身体阳刚而充满英雄气魄.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 D论文范文id)和《末日审判》( Last Judgement)”.在这个文学艺术转型过程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小说和市民戏剧文体的兴起.从中世纪传奇故事之中发展起来的小说成为了近代欧洲文学史的主流,卜迦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等,一直发展为笛福、斯威夫特、理查逊、菲尔丁、斯特恩、伏尔泰、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莫泊桑、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等的小说宝库.市民戏剧从莎士比亚、马佐尼的“流泪的喜剧”和“悲喜混杂剧”到狄德罗和莱辛的“市民戏剧”,成为现代话剧的源起.可以说,欧洲16-18世纪的社会转型和审美趣味的转型,使得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成为了黑格尔所谓的“近代市民阶级的史诗”,也使得原本悲剧和喜剧壁垒森严的古典形态的戏剧演变发展成为了“悲喜混杂剧”和“流泪的喜剧”.这样,小说和市民戏剧就成为了表现市民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愿望欲求的主要文体.考察其中缘由大致在于:近代市民社会和市民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情趣日渐具有了广阔性、复杂性、冲突性、工业文明的兴起使得市民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打破了农业文明自然、悠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私有财产日渐集中,贫富分化加剧,人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更加尖锐复杂.这样的社会生活促使社会的美和审美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同时也使得文学艺术的具体表征发生了演变发展.启蒙主义者法国的狄德罗、德国的莱辛都把自己的剧作称之为“市民戏剧”,以区别于古代的韵文形式和合唱歌队表演,或者戴着面具表演的悲剧或喜剧.小说也不再是受严格韵脚格律束缚的“戴着枷锁的舞蹈”,而成为了自由抒发的散文形式.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德国伟大的启蒙主义者、“狂飙突进”运动的旗手歌德才把他所处的启蒙主义时代称之为“散文时代”,以与古代的“神话时代”和“诗的时代”相区别.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黑格尔和马克思,他们都把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时代称之为“散文时代”.音乐、舞蹈等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的演变发展大致也是如此.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拓智家园——高二基础教育人教版历史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美术的辉煌

从文学艺术的风格方面来看,近代文学艺术的风格,从总体上说来,已经由古典主义宁静和谐的优美风格转化为以冲突、矛盾、倒错为表征的崇高风格和喜剧风格,换句话说就是,社会实践转化功能将文学艺术的表现风格由自由的形象显现转化为准自由或者不自由的形象显现上.从造型艺术来看,文艺复兴盛期的“三杰”——拉斐尔(1483-1520)、达·芬奇(1452-1519)、米开朗基罗(1475-1564)的绘画和雕塑就有一个从古希腊优美典雅风格转向新时代的尊严崇高风格的演变,一直到米开朗基罗死后的所谓“风格主义”(一译矫饰主义)的“国际风格”的流行.文艺复兴的文学艺术是号称“复兴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的文学艺术,因此,在文艺复兴盛期充满了恬静、和谐与英雄主义的艺术造型.执著于古典主义和简朴严谨的艺术家们,试图以看似轻松的原则来驾驭庞杂无序的物质世界.这些在拉斐尔的《花园中的圣母》(1505)、达·芬奇的《岩间圣母》(1483)及《蒙娜丽莎》( 1500-1510)等画像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和拉斐尔的《花园中的圣母》的恬静、和谐仿佛让人沉浸在天国之中,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已经从那种笼罩在天国的“灵光圈”之中解脱到了尘凡的世俗生活之中,而且开始由宁静和谐的“优美”转化到了略有运动魅力的“秀美”.而到了米开朗基罗的美第奇墓前的雕塑《晨》、《昏》、《昼》、《夜》( 1519-1534)的两组男女*雕像则开始转向了尊严化和崇高化,四尊人体雕像都是斜倚的姿势,然而下肢都是弯曲的,而且明显地夸大了下肢的长度和比例,形成一种弯曲之势和曲折张力,以表达一种激荡之态和激越之情.就是这种转化影响到后来的一些米开朗基罗的追随者,形成了一种模仿米开朗基罗的所谓“风格主义”(或者“矫饰主义”).“矫饰主义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偏离了文艺复兴盛期的两个指导原则——描摹自然和追求古典理想.不同于文艺复兴盛期的大师,矫饰主义画家特意选择其他的*画法,以引起观察者对艺术家的技巧效果和他们个人视角的注意.拒绝了理想主义理念的矫饰主义雕塑家把人物造型改变并扭曲成奇异的姿势,以表达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同样,矫饰主义的建筑师通过设计令人吃惊的建筑来耍弄他们观众的情绪和期待.随着对世界不安定感的增加,在矫饰主义美学的背后隐藏着对人类内在价值的质疑甚至否定,以及对人类本质的消极映象”.美国艺术史家萨拉·柯耐尔在《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之中就把风格主义的特点概括为“撤离和谐”,《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第九章的标题就是“撤离和谐:风格主义”17世纪欧洲的新古典主义和巴洛克的造型艺术就显得更加尊严化和崇高化.“巴洛克美术家创作了一种动态的、似乎要突破画框的奔放作品.这些华丽作品的特点是气势恢宏、动感流畅,并且惯用曲线和椭圆.被海外探险和新天文学发现所激动的巴洛克美术家们醉心于无限空间的遐想”“巴洛克美术把拉飞尔与布拉曼特稳定的形式放到了某种不停运动的骚动之中”,而且这种风格在欧洲及其殖民地盛行了一百多年,它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反对宗教改革、尼德兰的独立战争、德意志的三十年战争、英国斯图亚特王朝与国会之间的斗争,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化的大贵族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回光返照”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的辉煌,充满着一种“无限宇宙”的宏伟气势.“在整个巴洛克美术中,从鲁本斯与贝尼尼到荷兰与西班牙的画家,再到勒布朗与阿尔杜安——曼萨尔,它的目标就是在一个可认识的*中创造出一个空间无限的世界,不论它是同永远的运动感相结合,还是同凝固的纪念碑性相适应,这种风格都反映了对人有能力把秩序与稳定带进一个无限的、生机勃勃的宇宙中的无穷信心”.巴洛克风格指的就是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欧洲艺术风格,巴洛克绘画的主要特点是由卡拉瓦乔和卡拉奇在罗马首先创造的.卡拉瓦乔的创作是情绪化的,画面被光影的强烈对比所主导.阿尼巴尔-卡拉奇作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和辉煌.他们的这种巴洛克风格影响了西班牙人委拉斯贵兹、荷兰人维米尔、法国人普桑、尼德兰的伦勃朗和鲁本斯,他们的绘画都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恢弘的气势.在新古典主义和巴洛克的文学艺术之中,除了尊严化和崇高化风格以外,喜剧风格也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方面.其主要代表就是法国的莫里哀的喜剧讽刺艺术.18世纪的启蒙主义运动时期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时期,它扫荡了欧洲的封建主义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和资本主义制度,因而在文学艺术上同时孕育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流派.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此起彼伏、波澜壮阔,形成了欧洲文学艺术继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个高峰.狄德罗为早期现实主义流派和创作方法奠定了“逼真”的基本原则,卢梭为早期浪漫主义流派和创作方法确立了“回到自然”的基本原则①.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18、19世纪作为欧洲近代文学艺术的流派,都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和社会实践的转化功能的实现,在文学艺术风格上都转向了崇高风格和喜剧风格.不过,从总体上来看,现实主义流派从启蒙主义时代的早期现实主义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逐步达到论文范文的批判现实主义,是以批判和讽刺封建主义残渣余孽和资产阶级启蒙现代性的理性主义神话、科学主义神话、进步主义神话为主的,因此以歌颂资产阶级革命的崇高风格和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社会黑暗的喜剧风格为主;而浪漫主义流派,从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开始,经历了德国耶拿派、海德堡派、青年德意志派,英国的感伤主义、湖畔派、雪莱、拜伦,法国的夏多勃里昂、乔治·桑、雨果等等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从追求“向前看”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向后看”的消极浪漫主义的演变和发展.近代造型艺术中的古典现实主义崇高风格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大革命的描绘者大卫,他的《马拉之死》和《波拿巴·拿破仑在马上》可见一斑;批判现实主义崇高风格的代表人物有库尔贝和罗丹,库尔贝的作品有《碎石工》等,罗丹的作品有《思想者》、《青铜时代》、《加莱义民》等;法国浪漫主义崇高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拉克罗瓦,他的《自由引导人民》举世闻名,西班牙戈雅的《1808年5月3日的行刑》及法国席里柯的《美杜萨之筏》等也是非常著名的.18-19世纪造型艺术的喜剧风格主要是英国美学家、画家荷迦兹的铜版画和漫画(如《浪子回头》),法国画家杜米埃的讽刺性漫画(如《三等车厢》).至于文学之中的近代崇高风格和喜剧风格就更加清楚明白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司汤达的《红与黑》,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丽娜》、《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死囚手记》、《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白痴》,屠格涅夫的《贵族论文范文》、《罗亭》、《父与子》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都充满了一种激荡的批判气势、历史的波澜壮阔、现实的艰苦奋斗,因此总体上显示了一种崇高风格.与此同时,意大利启蒙主义喜剧家哥尔多尼改革“即兴喜剧”的启蒙喜剧(如《一仆二主》),俄国现实主义讽刺文学大家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死魂灵》,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变色龙》,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塞维勒的理发师》,尤其是歌德的《浮士德》,既是崇高风格的代表,也是喜剧风格的代表,其中的《跳蚤之歌》就曾经被俄国革命论文范文主义作曲家穆索尔斯基谱成讽刺歌曲广为流传.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崇高风格在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九三年》、《巴黎圣母院》及其戏剧《欧那尼》,还有梅里美、乔治·桑、司各特、拜伦、雪莱、海涅等人的作品中,都表现出来了.这些都表明,随着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的发展演变,欧洲近代文学艺术的风格也日益趋向尊严化、崇高化和喜剧化.

所谓文学艺术的“语言”就是指文学艺术作品的符号载体,比如文学的语言和文字,音乐的乐音(有规律的音名、音程、节奏、旋律等等),绘画的线条、色彩、构图等等,雕塑的空间造型,舞蹈的动作、表情等等.这些文学艺术的语言同样也随着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的转型而发生了转型.在文学语言方面,这种转型表现得最为明显和最为典型:欧洲的文学语言在实践的转化功能的作用下逐步从拉丁文的论文范文语言转化为各个民族的方言俗语.本来,在欧洲古代社会之中,语言文字主要是一种宗教和论文范文的统治工具,一般掌握在僧侣、王公贵族及其御用文人手中,因此,在古希腊奴隶制社会及其文化之中希腊文曾经是欧洲的主要通行语言文字,而在古罗马奴隶制社会和中世纪封建社会及其文化之中主要推行的是拉丁文.只是到了文艺复兴时论文范文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欧洲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即相对于教会和朝廷的论文范文语言的所谓方言俗语,才逐渐在市民社会之中成型和传播开来,特别是随着欧洲宗教改革、宗教战争、王朝战争的展开,欧洲各民族语言也逐步取代了拉丁文这种论文范文语言.其中,像马丁·路德用德意志民族语言翻译《圣经》以及英(英格兰)、法(法兰西)、意(意大利)、西(西班牙)等各个民族语言版《圣经》的出版发行,对于这种社会转型时期文学语言的转型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1155-1300年间,拉丁文仍然是大学里的主导语言,但在其他地方,世俗作家用方言创作,开始赢得新的受众并形成新的风格.例如,受拉丁抒情诗的启迪,方言抒情诗开始在11世纪以法国南部论文范文旺斯方言出现.这种方言诗在以后的两个世纪里登峰造极.1150年以后,宫闱罗曼司[romance]彳艮快取代了封建的武功歌而成为论文范文所归.这种罗曼司是关于骑士与贵妇人的浪漫煽情冒险的长篇故事诗.这种用方言俗语写成的罗曼司最后演变发展成为了黑格尔所谓的“市民阶级的史诗”——小说.而用方言俗语写作的最早自觉的倡导者则是意大利诗人但丁.但丁专门写了一篇《论俗语》,把俗语称为“自然的”、“高贵的”、“光辉的”、“宏伟的”语言.他指出:“我们所说的俗语就是我们模仿自己的保姆不用什么规则就学到的那种言语.从这里面更产生了另外一种派生的言语,就是罗马人称作文学语言的.这种派生的言语,希腊论文范文其他民族也有,但不是一切民族都有.然而只有少数几个人会用这种言语,因为我们只有费了许多时间,刻苦学习才能学到它.而且这两种言语之中俗语是较高贵的,因为这是人类最初使用的,也同样因为全世界都使用它,虽然它在发音和词汇上分作许多不同的形式.它是二者之间较高贵的也因为对我们它是自然的,而另一种是人为的;我们要讨论的就是我们的这种较高贵的言语.”这种俗语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就它是声音而论,它是可感觉的,但就它随说话人的意愿传达某种意义而论,它是理性的.”他把意大利的这种俗语称为“意大利的光辉的、基本的、宫廷的、法庭的俗语就是那种属于意大利一切城市而又不专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城市的那种语言,意大利一切城市的方言都以此来计量、权衡和比较”.正因为但丁如此大力弘扬意大利的方言俗语,并且身体力行以这种俗语创作了永垂不朽的《神曲》,所以,“但丁是那个很快使托斯坎纳方言成为意大利文学标准语言的豪迈传统的*”.在英国,莎士比亚(1564-1616)的创作对于英格兰方言俗语的形成和传播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所使用的英格兰方言俗语成为了编纂英语词典的经典依据.在德国,马丁·路德( 1483-1546)的宗教改革和翻译《圣经》的壮举为德国文学语言的转型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路德丰富的著作为后世留下的遗产超过了其他所有的德语作家.在他大量的小册子、论文、书信等著作中,路德的《圣经》德文译本的影响力最为持久.等他的简洁文体以实在的形象和地道的言词吸引读者的情感”.在西班牙,16世纪“黄金时代”出现的剧作家洛贝·德·维加(1562-1635)奠定了西班牙国内戏剧的基础,与此同时,骑士小说、流浪汉小说(如《小癞子》)对西班牙民族文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塞万提斯(1547-1616)的《堂·吉诃德》“在心理描述上的现实主义,或者说它探究了主要人物的心理动因,而成为近代小说的雏形”.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些文艺复兴时代和巴洛克时代伟大的文学语言的改革者的伟大实践,社会实践的转化功能才在社会转型时期充分发挥出来,促成了欧洲文学语言的近代转型,由论文范文的拉丁语逐渐转化为各民族的方言俗语.在其他艺术种类之中,艺术语言也相继发生了欧洲近代转型.由于社会实践的转化功能,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语言经过了凡代克兄弟、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等大师的艺术实践转化出了欧洲的油画艺术,以科学的*方式用二维空间的形象表现出三维空间的形象,创造出了丰富的色彩、区分体面的线条、变化多端的构图形式,完成了欧洲造型艺术“写实语言”的定型化.在音乐方面,经过文艺复兴时代和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实践,单一的宗教音乐演变发展成为丰富的民间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出现了大调、小调的发展,形成了所谓“美声唱法”,尤其是在巴洛克时代出现了歌剧.“到1630年代,歌剧开始脱离贵族渊源,成为一种大众娱乐”.到了19世纪以后,浪漫主义音乐得到长足发展,“在1830年到1871年间达到了论文范文.作曲家创作这种形式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使得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作品篇幅更长,也更加具有表现力.浪漫主义作曲家采取了各种技巧来达到独特的效果,如多变的旋律、复杂的音乐结构、不谐和的音调以及小调等.此外,随着民族主义情绪在全欧洲尤其是在1850年后传播,作曲家们开始把民歌、国歌和本地舞曲融入到他们的音乐作品中.但在整个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们仍然遵循着古典主义的音乐形式——歌剧、奏鸣曲和交响曲”.这些文学艺术的近代语言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成为欧洲文学艺术的主要符号载体,适应了整个欧洲社会转型和审美趣味的转型,促成了欧洲古典型艺术的繁荣发展.

综上所述,欧洲文学艺术的演变发展应该说就是欧洲社会转型和审美趣味转型时期社会实践的转化功能的必然结果.至于中国文学艺术的近代转型及其与社会实践的转化功能的关系,由于情况非常复杂,也限于本文的篇幅,只好暂付阙如了.

[责任编辑:熊显长]

总结:主要论述了文学艺术论文范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文学艺术论文题目 文学艺术论文题目哪个好
[2] 经典文学与艺术论文题目 文学与艺术论文题目怎么取
[3] 文学与艺术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与艺术外文文献怎么找
《实践的转化功能文学艺术的转型》word下载【免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