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怎么写 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文学与艺术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6

文学与艺术论文范文

文学与艺术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文学的启蒙与艺术的批判
  2. 第二篇摘要范文: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3. 第三篇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
  4. 第四篇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模板:艺术—审美视阈中的北宋道教与文学
  5. 第五篇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怎么写: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
  7. 第七篇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范文: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
  8. 第八篇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格式: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别权利保护模式
  9. 第九篇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别法保护模式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文学、文艺学理论关系之辨析

【100篇】免费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范文,可用于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文学的启蒙与艺术的批判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现代小说的奠基者.《呐喊》《彷徨》的批评与研究体现了五四新文学启蒙批判与艺术审美的最高追求.一百年来,鲁迅研究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充分的领域,而《呐喊》《彷徨》又是鲁迅研究中开始最早、研究历史最长、成果最多、积累最丰富最深厚的作品文本.不论是彭定安、张梦阳,还是林非、袁良骏,都对鲁迅研究做过专门的学术考察.尤其是张梦阳先生三巨册的《中国鲁迅学通史》全面梳理过鲁迅研究的丰硕成果和史的变迁,王吉鹏教授也从各个方面撰写了鲁迅研究的“个案”史.但就《呐喊》《彷徨》研究之于鲁迅研究,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价值和意义,学术界还未能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和考察.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宏观上把百年来的《呐喊》《彷徨》研究作为一个整体,从百年《呐喊》《彷徨》的批评文本层面、“文学启蒙”与“艺术批判”的辩证关系层面,百年《呐喊》《彷徨》研究的学术发展层面对其进行综合考察.本文主要通过文本与资料细读、文学研究与思想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三个阶段:一“激越时代”,这是《呐喊》《彷徨》研究最自觉、自由的时期.这个时期对鲁迅小说作品的评价是知识分子与鲁迅对启蒙的共同追求和对艺术的自觉批判.它在学术研究范式上为以后各个时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二“尊崇时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鲁迅受到整个民族尊崇的情况下,研究由短暂的活跃而逐渐受到左倾政治思想的规约,曲折发展的时期.三“重读时代”,这是新时期开始后,在全国范围掀起的鲁迅作品重读中,研究开始回归“五四”和鲁迅文学启蒙传统,回归文学独立和文学研究学理性的时期.通过对上述三个时期研究状况的细致分析与论证.笔者认为:百年来《呐喊》《彷徨》研究的曲折发展证明:鲁迅小说的思想启蒙与艺术价值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一百年来的《呐喊》《彷徨》研究不仅是知识分子借文学研究继承鲁迅文学启蒙事业的一个过程,同时它还反映着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观念、文学创作的嬗变,体现着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不断突破与创新.学术史的考察与研究是20世纪学术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选题,“《呐喊》《彷徨》研究之综论”是鲁迅研究立足当下最核心的历史反思和专业建构.其意义与价值自然呈现于曲折的百年鲁迅研究和《呐喊》《彷徨》的细读、注解及重读之中.同时,《呐喊》《彷徨》研究还是“鲁迅学”形成的坚实基础,它对当代鲁迅研究和学术发展带来的借鉴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篇摘要范文: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本论文对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研究.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四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90年代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带来了中国当代社会从政治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型,以及由此形成的当代文学艺术新的语境.在第一章“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家的影响”中,我们主要考察了有代表性的四个文学艺术家群落在面对市场经济时其文学艺术创作观念的嬗变过程.在第二章“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中,我们从四个方面对90年代后文学艺术作品受市场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研究.分别是审美趣味的“俗”化趋势、叙述立场的“凡俗化”现象、题材取向的“世俗化”现象以及编码特质上的“通俗化”现象.在第三章“市场经济对当代文学艺术传播的影响”中,首先,我们研究了文学艺术市场化以后传播渠道的变化,其次,我们探讨了文学艺术市场化的传播策略,最后,我们探讨了文学艺术市场化下“包装”和“炒作”这两种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传播手段.第四章“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消费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艺术的共享空间发生了裂变,二是考察了市场经济下文学艺术的消费者情况,最后研究了市场经济下文学艺术的消费需求.结语部分,探讨总结了文学艺术如何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既能保持其生存一面,同时又能在“世俗性”的生存中保持其“超越性”的一面.

第三篇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

一、媒介文化思潮与文学观念的研究

媒介文化,就是由大众媒介及其传播活动产生或大众媒介影响制约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倾向、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以及相应的意识形态、现实关系、社会生活所构成的文化面貌,也包括大众媒介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媒介文化思潮,是指20世纪以来,从媒介文化的理念出发,对大众媒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传播活动,或大众媒介影响下的社会文化生产、流通、消费现象进行阐释与评价的思想潮流.

目前国内以媒介文化与文学观念为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媒介文化属性及其时代、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媒介文化与文学平行互动历史关系的研究;媒介文化影响下当代文学发展变化及其意义的研究;媒介文化的文学性(诗性)和审美价值的研究.

国外有关媒介文化与文学观念的研究,以社会批判理论以来的大众文化、媒介文化研究以及相应的文学艺术见解为主.

二、媒介文化思潮的理论构成

西方的媒介文化理论,建构了人类最初的关于媒介社会文化意义的体系性认识,这是后来媒介文化理论衍生与发展的观念基础.

社会批判理论的媒介文化论,对大众媒介及其文化的性质做出定性分析:媒介文化是体现意识形态本质的权力文化,是遵循资本逻辑的商业文化,是标准化生产的单向度文化,是消解批判精神的低俗文化.

意识形态理论的媒介文化论,探讨媒介文化的权力结构和现实建构力量,认为媒介文化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实践形式,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权力结构,体现了意识形态的社会建构.

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媒介文化论,将大众传播活动视为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关注大众媒介的社会传播过程中,媒介生产活动、媒介产品、媒介传播消费等环节的商业化逻辑和交换价值效应,关注大众媒介传播活动中的政治经济权力控制和制度约束.

文化研究理论的媒介文化论,从相对自主的文本意义和文化传播角度阐释和评价媒介文化,揭示媒介文化的大众生活属性、意识形态意义、传播接受特征和权力结构关系.

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的媒介文化论,运用结构分析和符号分析的方法去阐释大众媒介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活动,对媒介文化传播中的意义符号生产和媒介文化传播中的意义符号阅读作出深刻的分析.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媒介文化论,侧重揭示媒介文化传播与真实世界的建构关系,认为大众媒介对社会生活的文化建构,依循符号价值逻辑和商品化逻辑,并形成不同文化场域的权力关系.

三、媒介文化理论的文学阐释

将文学艺术的存在,同大众媒介的文化生产与传播联系起来,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社会传播媒介的演变联系起来,这是媒介文化理论对文学艺术观念的核心内容,也是媒介文化理论进行文学艺术阐释的基本思路.

媒介文化思潮从权力关系上认识和评价社会文化和文学的现实活动,首先是媒介文化作为权力支配主体,对文学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制约性影响,其次,在文化生产关系中,文学也以自身独立的文化力量,形成对媒介文化控制的抵抗与斗争.

在认识和评价媒介文化环境中的文学艺术性方面,媒介文化理论着眼于三个对比范畴:文学艺术品质的精英性与大众性;文学艺术价值的膜拜性与展示性;文学艺术表现的意象性和影像性.

媒介文化理论将文学艺术的商品化,既视为一个影响过程,也视为一种影响结果.媒介文化理论更关注的是:导致商品化成为文学艺术属性的历史影响过程和现实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品的商品化过程,美感创造的资本逻辑制约和文学艺术生产的市场化机制等.

四、媒介文化语境下的当代文学观念

当代文学观念中媒介文化理念的进入,当代文学现象研究中媒介文化语境的存在,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中媒介文化理论的参与,这种态势对当前文学思想界的理论和研究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媒介文化的视角去阐释文学观念和现象,在文学的历史和现实评价中体现媒介文化的价值尺度,这是当前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现象思考中,文学精神价值的阐释、文学历史转型的阐释和文学现实关系的阐释,在体现媒介文化视角和态度方面尤有代表性.

大众媒介对文学发展产生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环境性意义和工具性意义.文学媒介性的增长和媒介化的走向,是当代文学重要的变化现象.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文学创作观念中媒介化叙事意识的增强,其次表现在对传统媒介文学形态变化的多样化评价.而新媒介文学阐释和批评话语的深化,则表明了文学媒介化理论建设的成果.

第四篇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模板:艺术—审美视阈中的北宋道教与文学

本文以艺术—审美的研究视野去考察道教与文学之间双向的、多层次的联系,以北宋时期的道教与文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它们在艺术创造、审美活动中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广泛渗透的文化现象,重点展现了这一时期的道教文学的审美旨趣以及北宋文人的道教情怀与审美意向.

在结构与内容的安排上,文章共分五章.第一章以纵向的历史发展为线索,简要梳理十世纪前的道教文化与传统文学的发展过程,并进一步对两者相互渗透的文化现象,即道教文学与文人涉道审美进行阐述.第二章至第五章重点论述北宋时期的道教与文学及其相互关系,分别从“精神的抉择”、“思想的融通”、“创作的趣向”和“审美的情怀”这四个角度依次阐述了北宋时期的道教文化精神与文学艺术精神;北宋时期的道教修炼思想与文学创作思想;北宋道教文学的审美旨趣以及北宋文人的道家道教审美情怀.

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与艺术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2500字本科论文、3000字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文学与艺术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第一章:联姻—文化的渗透.道教与文学在文化系统中分属不同的文化形态,也承担着不同的文化功能,尽管两者拥有各自的文化领域,但它们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分隔与断裂,尤其是在艺术—审美领域,它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借用艺术想象的力量,又总是在不经意间走入同一条审美理想的大道.道教与文学在“联姻”的过程中产生了富于道教生命力与文学感染力的道教文学,以及滋养了文人独特的道家道教审美情怀.

第二章:开拓—精神的抉择.北宋处于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宋代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转型、开拓之势.北宋时期,道教文化与文学艺术在嬗变的文化构型中发生了相应的承袭与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北宋道教的文化精神逐渐偏重于突出理性与心性主题;其二,北宋文学的艺术精神逐渐转向追求理趣与心绪的艺术风貌.简言之,它们在各自的文化领域均表现出了尚内、尚心、向内审察,向心灵回归的精神风貌,呈现出内省而含蓄的审美趋势.

第三章:交汇—思想的融通.北宋时期的道教文化与文学艺术不仅在各自的领域有所调整,彼此之间也存在一些融通与交汇.较为显著的是,北宋时期的道教修炼思想尤为强调心性炼养,并以虚静、恬淡作为具体的修行养炼标准与主旨;而北宋文学的创作思想在这一时期十分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治心养气的重要性,并把它提高到反省自身的心灵超悟的高度,同时亦十分推崇虚静恬淡、澄心静虑的文学创作心理,认为其有益于艺术想象的发挥.

第四章:和合—创作的趣向.作为道教与文学两者“和合”的产物,北宋时期的道教文学形式丰富、体裁广泛、数量繁多,其文学体裁主要包括道教诗词、道赋、道教青词以及道教小说等,当中尤以道教诗词最为突出,它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道教文学的主流的创作趣向.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北宋道教文学所呈现的审美旨趣基本上贯穿了道教的审美理想,体现了道教的审美风格,展示了道教的审美兴味,而不同题材的道教文学作品也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审美旨趣.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丹术之作中的神秘隐蕴之美,其二游仙之作中的超越世俗之美,其三,山水之作中的自然恬适之美,其四,宫观之作中的仙情道意之美.

第五章:感悟—审美的情怀.道教文化对北宋文人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以及作品中所传达的审美感受在不同程度上都表现出了慕道倾向、向道情怀,以林逋、苏轼、黄庭坚、周邦彦等为代表的文人的审美意识都不同程度地焕发出道教精神的辉光,他们以自身的创作与生命实践践证着道教的审美人格理想,丰富着道教审美情怀.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除了秉承文本逻辑分析与历史史实阐述相结合的基本研究方法之外,还运用形象分析法来研究具体的道教文学作品的内在构成和价值.在研究成果上,希望能够通过上述思考与分析,对道教文化中的道教艺术、道教文学以及审美思想等领域有所沧海拾珠,以“艺术—审美”的意识与观念去分析道教与文学的关系,这不但是对道教审美文化的微细补充,同时,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来看,这也是向道教、文学、美学三者相互包涵、交叉的新的研究领域的一次迈近.

第五篇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怎么写: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分化的时候,它没有跟随主流文学转向为革命服务,而是继续坚持五四启蒙思想,追求思想独立和艺术本位,成为自由主义思潮裹挟下重要的文学社团.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新月派曾遭到歧视,被误读或被遮蔽.今日重新审视新月派,选取文学观念作为切入口,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构成文学流派的诸要素中,文学观念是最核心的,它决定了一个文学流派的艺术风格和组织活动,更决定了对它的定性定位.但研究新月派文学观念的现实困境是显然的,因为新月派不是一个组织严密、活动紧凑、主张一致的流派,其文学观念既体现在繁杂异样的理论主张与文学批评中,也隐含在风格多变的创作实践乃至文学翻译中.如果只抓住其中某一层面来定位其文学观念,很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也是目前学界对其文学观念定性仍存争议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综合观照新月派的文学理论与实践,才可能合理定义其文学观念.

新月派在理论与批评上,一方面以梁实秋为代表,主张文学表现人性,服从于规范和均衡的尺度,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以徐志摩为代表,主张文学表现灵感,书写生命和自然的美,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新月派在创作和翻译中,更有着“为艺术”和“为人生”的多种色调,从浪漫的自我写真到古典的形式美追求,再到现代的心理探幽,不同的诗学形态恰恰彰显了新月派“自由”的思想内核.在继承中外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新月派追求古今同梦、中西融合.所以,尽管它与左翼文学曾经发生交锋,但同样推动了新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有益于现代文学从他律走向自律.同时,透过新月派的文学观,我们还可以看到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有文化守成的民族意识,也有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怀.他们身上虽然有着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纠结,但又不乏责任担当与包容稳健的人文精神,这对当下抵制物质主义和科技主义价值观,有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本论文主要站在跨文化的视角,综合运用文学、社会学和翻译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文体从不同的话语层面综合研究新月派的文学观念.具体内容为:

第一章研究新月派生成的历史语境.新月派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与文化艺术综合发展的结果.首先,晚清至五四的思想启蒙为它奠定了*平等、民族爱国的思想基础.其次,自由主义思潮为它提供了个性自由、思想独立的精神范式.再次是新人文主义为新月派古典主义文学主张提供了理论资源.最后是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为新月派将人生与艺术、启蒙与审美并举的文学追求夯实基础.本章主要表明:现代化诉求是新月派生成的内在动力,新月派文学是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的产物.

第二章研究新月派文艺观念的发展脉络.新月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文学主张与实践,体现出比较复杂的思想内涵.第一阶段是新月派身为清华学子的新月派成员,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追求自由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文艺.第二阶段是创办《诗镌》和《剧刊》的时期,新月派主张接续古今、融合中西的文艺,尤其重视古典主义的诗学追求.第三阶段是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时期,他们提倡“健康”与“尊严”的文艺,与左翼文学笔战,为人权和法治呐喊.第四阶段是创办《诗刊》和《学文》时期,他们要求回归艺术本体、思想醇正、风格多样,甚至转向现代主义.本章重在厘清新月派文学观念的变化历程,并对其起始阶段作了新的界定.

第三章研究新月派基本文学观念.新月派没有贯穿始终、完全统一的文学主张,但不乏颇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学观,它们包括:文学表现“普遍固定之人性”,理性是“最高的节制机关”,美是“美的灵魂”附丽于“美的形体”,“诗人总得有天才”,“人生与艺术相连”等.这些观点容纳了新月派对文学最基本的看法,即便有矛盾之处,也从另一层面体现了新月派兼容并包、稳健理性的文学观.

第四章研究新月诗歌规范与自由的消长.新月诗派的出现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了纠正早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诗味不足的弊病,新月诗派在借鉴西洋律体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格律化主张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为白话诗歌建立了新的范式.但格律诗主张并非新月派诗学理念的全部.从早期对浪漫主义诗歌情有独钟到后期溢出格律的规范回归自由体,乃至其创作与理论出现偏差,无不证明新月诗学一直存在规范与自由的吊诡,此消彼长,互相更迭.只有让新诗成为“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才是他们共同的、永恒不变的目标.本章主要探讨新月派中西诗艺融合观,新格律诗理论和疏离规范的审美超越.

第五章研究新月散文的“性灵”追求与“自由”言说.新月派散文一方面以徐志摩、朱湘、储安平等为代表,重视性灵书写,歌咏生命和自然;另一方面以梁实秋、胡适、罗隆基等为代表,标举“人性”和“自由”、吁求法治和*.其中,抒情散文具有晚明性灵文学和英美随笔的余韵,体现了中国传统名士文化和西方绅士文化的交融.论辩散文则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长于说理、纵横捭阖的传统,彰显了儒家文化滋养下的士大夫责任意识,和西方文化影响下公共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尤其是“为人权”的政论散文和反对“阶级性”的文艺散文凸显了他们强烈的自由理念,为现代散文增添了“力与思”的另一种色调.本章先后论述信仰生命与自然的叙事抒情散文、任意而谈与笔战鲁迅的文艺散文、呼吁人权与法治的“论政风”.

第六章研究新月戏剧与小说对古典主义的执守与超越.戏剧是新月派聚合的契机.本着复兴中华文化的初衷,新月派发动了国剧运动,逆潮流提出整理和发扬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并在适当参考西洋剧的基础上,建构了现代戏剧的“写意说”、“程式说”和“综合艺术说”.新月派尤其推崇写意的艺术和纯粹的艺术,倡导新剧以艺术和趣味为旨归,戏剧家要让理智和情感、艺术良心和道德良心平衡发展,显示了古典主义美学追求.余上沅的理论、丁西林的创作均堪称典范.但新月戏剧也内存异调,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唯美剧、陈楚淮的象征剧均显示了多元的美学追求.新月派小说在理论上没有系统的阐述,但有着不容忽视的创作实绩.沈从文、凌叔华等的独特贡献曾被遮蔽,或被误认为只属于京派.其实,他们首先是新月派,然后才是京派.新月小说重视人文关怀、追求温柔敦厚、和谐优美的审美与价值取向,也显示了古典而浪漫的美学品性,并直接影响京派小说.

第七章研究唯美与实用并举的新月翻译.作为以英美留学生为主体的文学流派,新月派在翻译方面显示了特别的优势,翻译也成为其文学活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新月派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的文学观念.他们一方面强调翻译选材的艺术性和经典性,另一方面又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他们重新诠释“信达雅”翻译标准,并补充了“人性”作为文学翻译的标杆;他们明确主张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反对“硬译”和曲译,并因为翻译理论再次与鲁迅短兵相接.新月派翻译不但为新文学提供了异质文本,而且促进了中外文学的互动,反映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观.本章主要研究翻译诗学视域下新月派的理论与批评、新月派翻译实践中的文学观、新月派翻译与异质文化互动.

结语主要重估新月派及其影响下的自由主义文学.显然,自由主义文学以人性为基石,以艺术为本位,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现代性;同时,积极参与现代社会制度的建设,敢于质疑和反抗威权政治,显示了历史的进步性.但它以上层精英知识分子的“理”与“趣”为标尺,脱离底层民众的现实生活,忽略社会革命的现实诉求,并且始终处在浪漫精神追求与理性思想原则的矛盾纠葛中,也凸显了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反思新月派的现代性和人文精神,如果说,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启蒙规划,那么研究新月派的意义就在于为当下的现代性建设提供理论启示.新月派尊重生命和张扬人性,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人文思想,对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持建构性认同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适性.总之,新月派文学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以自由主义为精魂,集古典、浪漫与现代于一体,构成现代文学的独特景观.

第六篇摘要范文: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

20世纪中期以来,接受美学是世界上文学方法论研究中被讨论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它赋予读者以中心地位,强调文学作品的开放性接受过程,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经验.文本只有在被阅读时才会被唤醒生命,而唤回的生命并不是原来的生命.作品的意义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学阐释是一种理解或领会的艺术,积极的理解过程是创造意义的审美体验.对一部过去作品的理解就是今昔对话,以达到今昔审美经验的融合.不管是康士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还是穆卡洛夫斯基、英伽登和伽达默尔,他们的理论常能见出康德美学或黑格尔美学的影响,而理论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也常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即注重文学表达与注重文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美学所倡导的范式转换具有颠覆性意义,然而它的不少见解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兑现.只注重读者经验的方法,往往会过于简化审美客体.

第七篇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范文: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

中国文学是中国历朝历代民族国家文学的总和,是一个复杂存在,其性质、构成、所指和能指在不同语境下有所不同.这在20世纪表现得尤为突出.受世界多种文艺思潮影响,中国文学在20世纪经历了反复多次全面重建,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阶段特征,不同文学流派、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现象纷繁多样,阐释五花八门.各阶段文学既相互关联,又迥然不同,相互竞争,交相辉映.

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学主张和艺术规范,形成民族国家文学的主体性.现代文学是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与新的民族国家建设紧密相连,密切互动,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质,围绕其主体性有诸多相关理论阐释和探讨,如文学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大众与精英、民族化与世界性、中国与西方等,但却由于多种原因始终未能切入正题,主体性长期被忽视.论文是《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与主体性批判》(共60万字)的上篇,联系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争取民族国家自由解放的历程,以现代政治的视角,把文学重建的大历史与文学发展的细节结合起来,比较系统集中地探讨了在多种文艺思潮影响下,现代文学的生成、演变和发展道路选择,以此为线索,整理把握文学的本质及其历史走向,评估现代文学重建的价值意义,分析其缺失和不足,鲜明提出现代文学作为现代中国新的民族国家文学的主体性论题,并作了比较系统深入的阐释论证.

第一章通过扫描古代文化,从专制国家与文化统治的关系*中国数千年专制主义统治的精神实质.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是该民族国家实践和创造精神成果的总和.隋朝开科取士,中国建立起了文官统治制度,自此后,封建国家以文治国,文化国家化.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家”、“国”、“天下”是一体的.“天人合一”、以“德”“孝”治天下、“三纲五常”等道德*观念,与封建国家统治要求高度一致,是封建国家统治的思想基础和政权建设的重要部分.中国古代文化有“道统”传统,以吏为师、文以人传、尊重传统、重视传承,有影响的文学家大多又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在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不分,习惯上将“文学”当作文化思想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内容,文学体裁序列等级森严,功能分工严密.各文体都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创新创造空间狭小,表达受到极大限制.诗文等是文学正宗,讲求遣词造句和音韵声律,备受推崇;小说、戏曲等为“邪宗”,不登大雅之堂.在朝向近代的进程中,正统文学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苛禁锢,因循守旧,缺乏创新,走向穷途末路;“邪宗”的小说、戏曲虽受到民间大众欢迎,获得较大发展,但却不被认可,发展遭遇困境.民族国家与文化思想的生命力逐渐丧失,双双进入衰亡阶段.

第二章阐述近代文学思潮和社会变动引起的文学新变.近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自然延续发展,又是现代文学的胚胎和先声,是文学重建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自*战争起,中国遭遇了东西方列强持续一百多年的侵略掠夺,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国家危亡,呈现末世景象,“经世致用”成为主导性的思潮,引起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一系列变化.近代诗歌承续古代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热情歌颂国家民族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揭露侵略者的残暴,与明清诗文的纯文学风格相比有明显变化,走在了变革前列.这种转变由于受到诗歌严重的形式化桎梏,难以转向现代,文学的重心由诗歌向“文界”、“小说界”转移.晚清民初,进步学人在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下,大力推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多方面探求救国救民道路,都以失败告终,继而深刻反省传统文化,倡导用文学“新民”,开启民智,改革社会人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世纪初,中国报刊业迅速发展.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文官体制废弛,知识分子进入国家体制的通道被阻塞,被排除在体制之外,只有通过写文章、办报刊介入国家政治,传播现代文明,获得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各派势力纷纷涉足文学,以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文化观念阐释文学,推动文学为改良社会政治服务,梦想新国家的美好未来,文学观念理论和实践开始朝向现代,文学作为传播思想工具的作用更加突显,极大地矫正了明清以来严重的纯文学倾向,为现代文学重建作了重要铺垫.但是也带来了对文学作理念性阐述、文学的艺术特征被忽略等问题.

第三章论述在现代思想文化催生下文学最初的重建.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文学为切入口,从革新文学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和传播方式、对象等方面,否定旧文学的主体性,将文学革命与改造社会、塑造新的国民精神、建设现代思想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呼吁建设新文学,掀起了文学革命思潮,确立了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朝向,成为社会革命的先声,彰显了文学的极端重要性.五四运动前后,现代文学以西方文学为正宗,崇尚科学*和理性精神,呼唤人的自由解放,重视对文学语言、形式、主题思想等文学表层的革新,用明白晓畅的白话文创作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激发变革热情.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文学各派探讨文学与人生、艺术的关系,重建适应现代要求的新文体、新内容、新形式.文学从古代中庸的文学、文人雅集的文学转向批判的文学、战士的文学,从抒情转向叙事,写实、真实成为创作基本要求,现代特征日渐鲜明,形成了区别于古代文学的主体性.现代文学最初的重建是彻底反传统的,是以引进西方观念和模式为目的的,有种种偏颇偏激的认识和操作,导致源流被遮蔽,传承被割裂,带来了政治化简单化的传统,产生了民族化与西化、国家与世界的分歧与对立,文学的民族国家主体性严重不足,必然在随后的发展中得到弥补修正.

第四章论述随着民族国家危机加深,现代思想理论不断引入,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不断生成,民族自尊和文化自觉自信持续增强,现代文学日益成熟,积极追求民族国家文学的主体性.现代文学重建需要作大量理论与创作实践准备,过程注定曲折漫长.现代文学与世界多种文艺思潮互动,弘扬人道主义,倡导个性解放,书写新思想,描绘新人物,营造新意境,拓宽了艺术空间和审美范围,作了多样探索实践.由于中国是在与西方的激烈对立中转向现代的,现代文明和资本主义是被强行植入的.中国社会对此充满了异己感和强迫感,在多个向度上展开批判.受世界左翼文学运动影响,现代文学经历了最初的狂热后,复归理性,摆脱对西方文学的亦步亦趋,在文学上实践中体西用,扬弃五四时期的“欧化”倾向,系统地批判西方和资本主义,从混杂西方、日本、俄苏等多种观念,转向认同苏俄,追求民族国家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复古与进步,民族民间形式与欧化、世界化,无产阶级文艺与资产阶级文艺等理论与实践的争执.现代文学社团蜂起,文学各派分裂对立,奉行不同的文学宗旨和主张,形成了不同阵营,激烈争夺文学的阐释权和话语权.现代政党迅速壮大,积极介入文学,文学与政治纠缠在一起,使清晰地划定文学与政治的界限客观上很难做到.文学主流在严酷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坚定的民族*立场,从革命文学向左翼文学递进.现实主义一枝独大,以鲜明的反传统特征、富于激情和浪漫色彩,被当作五四文学的正脉.

第五章阐明由于现代文学基本上是在战争环境下产生发展的,形成了文学的战时体制,党派文艺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党从不同时代要求出发,规范引导文学创作.现代文学受到各派政治势力拉扯,不是以统一的国家意志为基础的,现代政党主导了文学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一致对外,国家完全统一和民族解放出现了曙光,国共两党提出“民族文学”、“国家文学”、“民族形式”、“大众化”等观念,规范文学发展.分裂的文学各派团结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趋向融合.文学面向民族、面向大众,重视对传统文学进行研究和转换,集中关注民族国家反帝爱国、救亡图存的伟大抗争,为文学重建提供了丰富的民族和传统资源,形成新的创作潮流,更多地具备了统一民族国家文学特征.进步作家投身民族国家独立解放运动,激情书写人民的觉醒抗争和理想的英雄,促进了文学民族形式和内容生成.文学倡导集体意识,排斥批判个人意志,向着形成民族国家文学的方向疾行.文学的主体性追求进入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受战时体制规范,暴露和讽刺、批判的文学在国统区、解放区受到不同形式的批判,批判的文学与文学的批判日渐萎缩,文学多样化发展的宏大局面渐趋结束,单一文学的局面初现端倪.

受时代社会的现实制约,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纷繁复杂、理论争鸣层出不穷、创作实践多种多样,有多个走向、多样理论、多种派系,取得了辉煌成就,也产生了一些不足和问题.文学是变动的.现代文学适应中国现代革命的要求,与民族国家争取独立解放的奋斗密切相连,在近代文学自新的基础上*旧文学,从语言形式入手,通过系统引入外国文学理论,学习借鉴外国文学的思想艺术形式,张扬个性,反映国家现代化进程,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方面,获得了现代性,取得了区别于古代文学的主体性;又通过关注现实,走民族化大众化发展道路,描绘本国本民族集体和个体的生存状况,书写民族国家的苦难与奋斗,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国家特征,对传统文学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和再造,实现了从旧文学到新文学,从文人文学到大众文学,从社团文学到党派、阶级文学再到民族国家文学的跨越,完成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建,获得了区别于西方文学的主体性,成为世界文学中独特的“这一个”.

从旧文学到新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第一次重建,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重建,形成了深厚传统.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文学实现了思想理论、内容形式的全面更新,与文化日益分离,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规范了随后的多次文学重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基石.

第八篇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格式: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别权利保护模式

目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立法工作已经进入国务院的立法议程.从国家版权局起草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修改稿)》来看,国家版权局显然更青睐于民间文学艺术的著作权保护模式.然而,民间文学艺术的著作权保护模式仍有诸多不足,如缺乏对民间文学艺术中蕴含的公共利益的公权保护,多数民间文学艺术并不符合著作权保护的条件,强化对经济权利的保护将妨碍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播与发展等.这些不足决定了民间文学艺术的著作权保护模式并非最佳选择.因此,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需要建立一种知识产权的特别权利保护体系,这更加有利于促进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保存与发展.


https://www.mbalunwen.net/biyelunwen/70997.html

第九篇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别法保护模式研究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而采取何种模式实现保护目标,至今也无定论,我国《著作权法》第6条明确规定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即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纳入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体系中来.然而,现行著作权法的内在逻辑体系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本身的性质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建议采取特别法保护模式才是未来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最有效方式.

第十篇摘要范文: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文学、文艺学理论关系之辨析

美学与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不同,文学与艺术同样表现生活,但是表现手法不同,文学与艺术是两个并立的学科.文学与艺术并立简称为",文艺",,形成了",文艺学",.在学科目录中形成",文科艺术类",名称.艺术与文学的关系由并立、联合走向文学目录下的学科,艺术学一度失去了独立学科地位.艺术学与美学、文学、文艺学、文艺理论、历史学有学科的联系,艺术学学科独立以后,需要进一步明确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厘清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边界,明确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关系,因而其与文学理论、文艺学、文艺理论、历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由于艺术学理论研究对象的不同、艺术语言的不同,艺术学理论不同于美学、文学、文艺学与文艺理论.只有厘清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文学、文艺学、历史学的关系,艺术学理论学科才能够真正地独立与发展.

本文关于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文学与艺术引用文献:

[1] 经典文学与艺术论文题目 文学与艺术论文题目怎么取
[2] 文学与艺术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与艺术外文文献怎么找
[3] 文学与艺术论文大纲模板 文学与艺术论文提纲如何写
《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怎么写 文学与艺术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文学与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