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大一德育论文摘要怎么写 大一德育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大一德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1

大一德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德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2. 第二篇摘要范文:当代医学生道德心理研究
  3. 第三篇大一德育论文摘要: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研究
  4. 第四篇大一德育论文摘要模板:对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的研究
  5. 第五篇大一德育论文摘要怎么写: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中学与大学德育的衔接
  7. 第七篇大一德育论文摘要范文:当前我国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研究
  8. 第八篇大一德育论文摘要格式: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师的素质研究
  9. 第九篇大一德育论文摘要: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探索建立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室的实践与思考——基于上海交通大学“种子”德育工作室的探索实践

【100篇】免费关于大一德育论文摘要范文,均为免费优秀摘要,可做为大一德育相关摘要参考,是大一德育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摘要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德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德育教学的几点思考沈阳工业大学王韶春关键词:心理困惑调整“大一”即大学一年级.对刚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讲,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一”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正处于由不稳定走向稳定..

第二篇摘要范文:当代医学生道德心理研究

目的:医学生的道德心理(Moral Psychology)发展对于其成长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发展水平与其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展现出的职业素养密不可分,这将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医患关系状况、医疗行业发展水平、行业风气及社会影响.医疗卫生行业中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事件表明,医患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医学生的德育问题被社会重新审视.然而,国内缺乏对医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状况的研究.本研究采用MJT、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IRI-C对当代医学生的道德认知判断能力、公正信念、关怀水平状况及不同性别作出道德两难决策的焦虑感受程度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对医患关系双方心理因素特点及变化的分析研究,探讨改进医学生的德育方式,以期有助于改善医学生德育现状.

方法:对象为429名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大一至大五年级医学生,各年级人数、年级内学生年龄、性别匹配相当.实证研究采用道德判断测验(MJT)、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人际反应指针(IRI-C)进行测验.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医患关系双方心理因素(认知、情绪情感、共情、移情等)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得出对医学生德育改进的启发.

结果:1.MJT测验C分数:大一(29.63±,8.10)、大二(27.25±,9.38)、大三(26.99±,7.39)、大四(25.28±,10.99)、大五(27.72±,8.91),年级得分差异显著(P等于0.036),总体存在下降趋势;2.在进行MJT测验时,选项抉择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焦虑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等于0.001),女生(2.74±,0.913)高于男生(2.46±,0.778).3.各年级公正世界信念得分差异显著(P等于0.009),各年级同情关心因子得分差异显著(P等于0.000),两个得分均呈现下滑趋势;4.对医患关系的心理因素特点及变化趋势的分析研究启发我们重视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情商与智商的共同发展.结论:医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下滑趋势,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医学生今后职业道德的形成,德育方式需要改进和创新;医患关系双方心理因素特点及变化趋势分析研究对医学生德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第三篇大一德育论文摘要: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研究

在整体性德育视域中,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具有客观必然性.目前,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中存在合作与沟通的机制和渠道不通、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者各自为战、管理中某些环节的中断等现象.树立教师的",衔接意识",、创设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交流的渠道、立足于大一学生思想实际以及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课程衔接制度保障机制是提高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的有效举措.

第四篇大一德育论文摘要模板:对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的研究

教育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也是对20世纪影响较大的一个专业领域,现代教育评价已经作为现代教育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首位,对德育评价问题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热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是社会变革中最活跃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为客观准确地了解和衡量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和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出大学生德育评价工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结合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新时期大学生德育评价问题,对大学生德育评价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并最终提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德育评价领域已有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探求具体的评价标准、指标权重等问题,却忽视了对于德育评价本身目的的考证.本文则从这个角度入手,试图说明对大学生发挥德育功能才是德育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应紧紧围绕“在评价过程中育德”这一基本点,将德育融入评价之中,坚持评价是为德育服务的认识,坚持德育贯穿评价过程始终的做法、坚持学生在德育评价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并以此为原则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大一德育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一德育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000字学位论文、3000字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一德育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大一德育论文摘要范文题目

第五篇大一德育论文摘要怎么写: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

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德育研究力图攻克的难关和始终难以解决的难点.德育理论源于德育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开展,以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近些年来,我国德育理论界通过世界关注、传统回归和现代创新,在前一种理论体系“还没有足够时间在实践中生根”就义不断创新德育新理论,在德育目标、德育本质、德育功能等诸多方面开展百家争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生活德育理论”、“生命德育理论”、“生态德育理论”、“生本德育理论”等,开始重视德育在物质、制度和理念等全方位构建,反映了德育人学研究的走向.

但任何德育的理论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实践的验证,要不然,德育始终想“一个能用健全的双腿走路的人却拄着拐杖走路”一样,只有象征意义而没有实质意义.仅仅持有德育的知识、理念和思维并不能令德育发挥作用,只会加剧社会对德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争论.德育研究要想取得新进展,需要在研究中回避两类问题,一是就理论谈理论,或者借用时髦的命题或哲学思辨直接和德育实践中的复杂现象挂钩,生搬硬套政治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另一类是仅停留于经验研究之上,缺乏科学定量分析和理论概括.这两类问题,都忽视了对德育学科中间层次的研究,没有建立起德育学的中层理论.在理论和事实结合上,缺乏内在的必要的场所,“应把一般经验升华上去,把一般原理渗透下去,在这两方面的结合上,建立这种上下之间的中层理论.”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问题意识”和“交义学科视野”,尽量回避传统研究中只关注单个学科及其发展的“体系取向”,而以德育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和着眼点,深入研究对象实际,在具体的对象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研究解决问题,同时,在大量的问题研究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研究视野.

校本研究是面向“问题”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校本”概念在国外兴起,发展的原因是人们对教育领域中与工业化运动相匹配的“工具和技术理性”的批判和反思,主张回归到教育实践中.风靡全球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所提倡的社会现象“多元”形态、“之中心”、“反对同一,崇尚差异”等思想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界对“校本”理论的认识程度和运用决心,校本运动在国外教育界蓬勃发展.80年代“校本”理论传入我国并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究其原因,85年我国中小学校开始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校长负责制的推行以及学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成为“校本”进入教育研究视线的先决条件,而95年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成为校本实施的直接动因,“校本课程”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指标.从源头考察,“校本”能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发展促进了人的个性张扬,教育激发了社会对人的创造精神的高度关注,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日益扩大的张力使得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转向具体的学校实践,校本成为教育振兴的巨大实践.

基础教育领域的校本理念能否为高等教育服务,能否为高校德育研究作用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就目前看,“效果危机”正成为高校德育的严峻现实,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则进一步强化了危机,教育部16号文件中提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①文件还提到,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实践是德育实践和德育理论研究亟需攻克的难题,校本研究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效果导向为高校德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基础,着眼当前德育研究范式转换的趋势,运用德育学科交义的视野,引入和使用基础教育领域“校本研究”理念,开展德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旨在面向具体高校用学校的方法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为学校德育实践的开展提供范式指导.论文从三个步骤分五个部分展开,三个步骤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逻辑陈述论证,即首先回答“是什么”,介绍并指出基础领域的校本研究可以为高校德育所用,也即校本研究的高校德育研究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德育校本研究进行了界定,讨论了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内涵;其次回答“怎么用”,对德育校本研究的主体和方式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基于校本研究的特征和德育实践的需要论述了方式方法实践取向的特征;第三步着重回答“使用效用”,阐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对现实的推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别展开.理论层面德育校本研究推动了德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包括德育观、德育范式、德育模式及德育队伍等;实践上,论文选取了具体的学校为例,对校本研究在具体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开展步骤、方式方法、表现形态及具体效果进行了现实分析.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58552.html

论文第一部分为绪论,阐明研究背景,表明德育校本研究的研究原因,并对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构想进行阐述.“问题即研究”,德育研究亦是如此,本章从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新环境、新情况出发,着眼于当前德育理论研究中关于德育价值观的人本转向、德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趋势,着眼于德育环境中高等学校的异质性竞争及德育工作者的专家化、职业化要求,着眼于德育对象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及德育如何发挥最大效益的问题,提出并引入基础教育领域的校本概念,开展高校德育校本研究.在引入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本研究的思路、内容、方法、难点和创新点等基本研究构想.

论文第二部分为基本理论论述和概念界定,回答了德育校本研究是什么的问题.本章认为,关于校本研究在高等学校的研究和运用在目前只是刚刚破土的嫩芽,在显示其勃勃生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关校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高校尚未达成共识,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认同,比如虽然已有研究者将校本理念引入高等教育的一些领域,但至今尚未有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领域校本研究的内涵和运用方法.研究高校德育校本研究,首先就要回答什么是德育校本研究,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内涵和属性是什么这样的基本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校本研究概念的基础上,首次对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概念作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对其内涵做出揭示,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其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打下基础.

论文第安部分主要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即德育校本研究开展的主体和基本方法.研究主体及方法的确定是开展研究的基本前提,德育校本研究的主体可从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分别界定和阐述,就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设置而言,学生工作部或者学生工作处是当前德育校本研究的组织实施单位,就个体而言,德育工作者范围较广,目前主要为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一线学生工作者,本章从辅导员的角度给予阐述.德育校本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基本遵循了校本研究的一般方式方法,但又充分结合了德育研究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校本德育研究的基本取向,即践行务实有效、倡导方法多元、尊重本土知识和关注累积渐进.本章实际上提出并论证了普遍意义或者基础教育领域的校本研究方法在高校德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其表现的特殊性,是校本研究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阐述.

论文第四部分从理论维度回答了德育校本研究对当前德育理论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和论述都是基于德育范式转换的历史背景,范式研究一直是德育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德育研究者用“范式”来衡量德育发展水平.随着对德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德育研究范式也得到更深层次的研究.范式创新不是范式重建和革命,任何一种范式都是对前一种范式的继承,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新范式实际上都是对前一范式的改良,或者是前一范式的拓展.本部分从四个和德育范式密切相关的维度,阐述了德育校本研究范式对当前德育范式的历史转型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基于德育观和德育范式的决定和被决定关系,本章首先论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对德育观人本化演进的进一步推进,并提出了德育校本研究下德育价值的平民化取向;从德育范式转换的角度,基于当前德育范式的人学趋势,阐述和论证了校本研究范式和德育人学范式的本质契合,德育校本研究具有人学范式的基本特征,是人学范式在具体学校中的实践范式;从推动教育管理模式变革角度,德育校本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校本德育管理,而德育管理的校本化也必然会反过来促进德育校本研究.最后,从德育校本研究的实施主体,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维度,论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对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推进.

论文第五部分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阐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在具体学校中的运用,从实践维度回答了校本研究的实践模式和表现形态,也从侧面证实了实施效果.校本研究主张,学校中的问题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解决,要讲究问题的设计、操作的程序、成果的总结等.德育校本研究视野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包含学校中的问题、现实中的问题、相对稳定的问题、关键问题和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等.本章从校本研究“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逻辑特征,对校本研究如何在具体的学校中开展和实施进行了论述.论述以叙为主,摆案例、讲方法、论实效.如何“基于学校”,本章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剖析,对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把握,重点在发现问题.如何“为了学校”,本章从德育校本研究运行的机制体制角度开展了研究,实际上是从管理如何确保德育校本研究开展的可能性和高效性角度进行论述,列举了学校在保障德育校本研究开展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办法,从顶层设计到中层管理再到后续评价激励,全面保障德育校本研究在学校中的顺利进行.如何“在学校中”本章从校本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角度,通过对校本文化的内涵挖掘,最大限度发挥校本文化的德育资源对本校学生的德育意义.本章从整体上力图为德育校本研究展现一个具体情境,也是德育校本研究的实践案例分析.

高校德育校本研究承认德育是一项复杂系统,多样性、复杂性是理解、阐释和建构校本德育的基本出发点.德育校本研究尊重和提倡德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承认德育范式的整体转型、德育观念的历史变迁、德育发生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只承认简明性、惟一性和模式化,德育校本研究的实施和完成具有不可精确控制和计算性,但它确实体现了德育从科学范式向人文范式的历史转向,这种转向表明了学校德育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进步和提升,丰富了德育理论研究的内容和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切实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六篇摘要范文:中学与大学德育的衔接

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学生处于青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这两个相邻阶段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而是逐步过渡的.正确认识学生在这个时期的转化特点,抓好这个时期的德育衔接,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德育实效性,培养跨世纪人才,推进德育改革的关键.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这个阶段的德育衔接注意不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的现象.对此本文从当今时代德育的重要性和德育的现状出发,结合现实实际以及自身实践经验,从德育目标、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内容、德育队伍的建设等几个方面对中学与大学德育进行比较,找出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实现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的具体对策,即通过实现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来实现中学与大学德育的衔接.德育目标既要一以贯之,又要把握好目标的层次性;德育内容既要完整,又要循序渐进,同时还要注意不能简单重复,互相矛盾;德育途径既要整体有效地使用各种途径,又要注意大中学校德育途径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衔接;德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根据教育目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点,要讲究科学,讲究实际,注重衔接,而不能随意混乱;此外还要注重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通过做好这些方面的衔接,从而体现出德育的整体性,实现德育的目的.

第七篇大一德育论文摘要范文:当前我国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研究

当我们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而推波助澜的时候,当我们为高校教育改革而殚精竭虑的时候,当我们为当今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掉进所谓“后现代”的陷阱而忧心忡忡的时候,众多有识之士的思维触媒愈益汇聚到一个焦点上,那就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问题.大学生作为我国公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公民素质的高低,不但支配着其一生的实际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全社会公民素质的发展方向.可见,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此,对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高校公民素质教育为研究主旨,为求比较客观地把握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探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并为高校实施公民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对策.沿着从理论到现实,从原因到对策的逻辑路线,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厘清公民、公民素质、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概念的含义以及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本文的“公民”是指:在*社会的基本社会关系中充分体现人的基本属性,自由、自主、自决地参与公共事务,享有法定权利、承担法定义务、具有与其身份和地位相适应的品性、态度和德行的个人.本文的“公民素质”是指:公民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在与国家、社会和其它公民的关系中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独立做出判断与选择,并付诸行动的知识、意识价值观和技能.本文着重考察了大学生如下的公民素质:在公民与国家关系维度中有爱国素质、政治参与素质、规则素质、权利素质;在公民与社会关系维度中有独立自主素质、社会参与素质、勤俭素质、自强素质;在公民与公民关系维度中有友善素质、诚信素质、合作素质、宽容素质.本文的“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是指:国家通过高等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校大学生所实施的,旨在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良好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公民素质教育与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公民社会之间的异同,以便于更清楚地把握本文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的阐述与厘定为全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集体访谈以及参考相关调查成果等途径,比较客观、全面地掌握了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实状况.基于笔者的问卷调查数据、个人与集体访谈信息以及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十二项公民素质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说明.我们发现,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精神文明的推进与发展,大学生的公民素质现状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洪流中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逐步得到了提高.其总体现状体现出如下特点:(1)大学生不同公民素质水平有高低之分,相同公民素质的不同方面的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有些公民素质水平很高,如友善素质、规则素质;有些公民素质水平则比较低,如勤俭素质;还有些公民素质的不同方面也表现出高低不同,如权利素质、独立自主素质.(2)大学生的有些公民意识倾向与公民行为选择呈错位态势.比如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与独立自主行为之间、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参与行为之间就存在错位.(3)大学生的有些公民素质还处于不自觉、无意识状态,有待于提升到自觉、意识状态.比如规则素质、节约素质.

第三,具体分析了大学生的个体特征,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狭义)等环境因素在何种向度与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在研究分析基础上,本文得出一系列结论,比如,性别仅仅影响着大学生在爱国、独立自主、勤俭、社会参与、友善的某些方面的表现,而不影响他们在其它公民素质方面的表现.同时,这种影响并不表现为女性就比男性差,而是各自有其好坏不均的表现;年级(大一、大二、大三)仅仅影响着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政治维权、独立自主、节俭、友善、诚信的某些方面的表现,而不影响他们在其它公民素质方面的表现.同时,这种影响不表现为年级越高,大学生的上述公民素质水平就越高,而是视具体方面而定;专业(人文社科管理类、理工农医类)影响着大学生多方面的公民素质水平.总的说来,在爱国理性、独立自主意识、勤俭、社会参与意识、友善、诚实素质方面,文科生较理科生有更好的表现.而在政治参与行为、独立自主行为方面,理科生较文科生有更好的表现;政治面貌(党员、共青团员、群众)对大学生公民素质水平影响不大.学生党员仅在国家个人利益观、政治参与行为、节约资源、友善方面比学生共青团员、学生群众有更好的表现;学校类型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状况.总的说来,部属院校学生在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公民关系维度中的公民素质方面有非常好的表现,在公民与国家关系维度中的公民素质方面也有良好的表现.省属本科院校学生在独立自主、节约、信用、宽容等方面有良好的表现,而在爱国、权利、规则方面表现比较差.民办高校、高职高专学生在公民与国家关系维度中的公民素质有较好的表现,但是其独立自主、信用、宽容方面又表现得比较差;等等.

第四,提出了高校公民素质教育应当确立的教育理念,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一些有效的、可行的策略选择.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的路径有很多条,而高校公民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最重要的路径之一.高校要提高公民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应该树立*和实践的教育理念,遵循针对性原则、知识意识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他养与自养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实施中还应该加强如下几方面工作:(1)高度重视和认真实施公民素质教育,促进德育的现代转型;(2)加强民族精神培育,铸造大学生公民的“民族魂”;(3)加强法制教育,营造校园法制环境;(4)构建大学生有效参与机制,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5)搭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联系的立体通道.

第八篇大一德育论文摘要格式: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师的素质研究

高等院校是网络发展的前沿,目前,大学生是上网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网的大学生数量还将不断增加,网络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生存、学习和生活,网络在促使当代大学生的全球意识、信息知识和平等观念不断增长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不仅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也对高校德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教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自身的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实际效果.基于此,本文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师的素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网络环境的形成和特点,并分析了网络环境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络环境对高校德育教师这个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带来的影响,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师新的素质要求,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归纳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师必备的素质构成,主要包括高校德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信息素质,并对其内涵作了详细的阐述,第三部分,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师素质的培养途径.其中自我修养是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的关键,加强对德育教师的网络培训是提高其素质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九篇大一德育论文摘要: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劳伦斯·,柯尔伯格,美国心理学家,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西方道德教育界影响深远.本文试图结合我国高校德育现状,对该理论展开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提炼出其合理内核以便为我国高校德育实践服务.

本文首先介绍了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渊源,并结合我国高校德育实践展开论述,围绕其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针对我国高校德育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其次,在抽样调研数据的支撑下,对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原因.最后,分别从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方面展开,就高校德育的目的、德育工作方法的改良、德育环境氛围的建设、德育课堂教学实践的改进等方面提出见解.

本文希望通过对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探究道德以及道德发展的本质及规律,为我国道德现象研究及高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这一目的可以具体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了解;其二是促进道德现象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进程;其三是促进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本文用西方道德理论研究本国高校德育问题,探索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中西理念的交汇点,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新意.突破了以往关于德育研究中过于关注教育内容和方式创新,强调德育的基础是道德发展阶段而非单纯的生理年龄、以及环境氛围对德育对象道德水平的影响.

第十篇摘要范文:探索建立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室的实践与思考——基于上海交通大学“种子”德育工作室的探索实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加,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探索建立新的网络德育平台迫在眉睫.上海交通大学探索建立大一新生的",种子",网络德育工作室,是网络德育工作的一种尝试,希望能够为网络德育工作积累经验.

关于免费大一德育论文摘要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大一德育引用文献:

[1] 大学大一德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大一德育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2] 大一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大一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大学大一德育论文大纲模板样本 大学大一德育论文大纲怎么写
《大一德育论文摘要怎么写 大一德育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大一德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