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参考 小学生德育工作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小学生德育工作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9

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参考: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研究
  2. 第二篇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样文:“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
  3. 第三篇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模板: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4. 第四篇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例: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
  5. 第五篇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格式:当代俄罗斯德育问题研究

★100篇免费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小学生德育工作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参考: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研究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社会行为,是道德发展的较高层次.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转型与价值观念的变迁给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影响,对于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更是带来了挑战.利他行为是道德发展的较高阶段,它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注重品行培养,养成良好习惯.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利他行为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品行的提高,有助于其人格的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更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现实出发,通过分析社会转型对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结合人性理论、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做出了相关建议和思考.

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四章,三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导论和第一章).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写作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利他行为、利己行为、互利行为)的界定和明确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人性理论、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并明确了本研究的问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二部分,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及其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主要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童).

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析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转型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影响,以及在这种背景下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重要性.本研究主要从助人、合作、分享、捐助四个方面来了解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利他行为总体水平比较乐观,在调查的四个方面,选择会实施利他行为的小学生人数都占到了总人数的80%以上.小学生利他对象更倾向于家人、朋友等比较熟悉的人.在“帮助他人”、“与人合作”、“捐赠行为”及“与人分享”四个方面,小学生“与他人分享”的水平最高,占到了总人数的95.8%,捐赠行为最弱,只有85.7%的学生选择会实施捐赠行为.从调查数据来看,小学生对利他行为的内涵把握不清,更倾向于实施与人分享和帮助他人的行为,小学生各个角度的利他行为水平存在不平衡性.另外,小学生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在利他行为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而身份特征的不同(比如是否是班干部)在利他行为表现上无明显差异.

第三部分,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策略分析(主要包括第四章和结论).

在这一部分,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学等学科知识,结合调查结果,运用人性理论、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面提出了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策略.国家、社会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落实法治,发展社会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之成为青少年道德成长的适宜土壤;学校要转变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的教育观念,要形成以培养“成人”为目的的价值观.家长要树立榜样,营造*的家庭生活,为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培养创造条件.

第二篇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样文:“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

本文围绕19491966年“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的“无产阶级政治”是指中国*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等,1949年之后中小学学校的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和德育活动等都与“无产阶级政治”密切相连,针对这一主要特征本文分以下六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首先对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理论进行了探讨,从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历史传统到近代教育转型时期的教学机构的管理、教育宗旨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理解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发展轨迹.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中国*吸收了列宁主义的教育思想,老解放区和苏联的教育经验,逐渐形成了1949以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在1962年之后教育方针开始强调为“阶级斗争”服务,1964年以后明确指出教育目标是“培养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在“左”倾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二章论述了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与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关系,1949年之后建立起从*到地方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并确立了中国*对于中小学的领导地位,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了校长负责制.1957年反*斗争之后,中国*对中小学教育的领导不断加强,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不断抽调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到中小学校担任领导工作,由于一部分干部业务水平不高、教育理论不精出现了“党的领导”与“教育规律”之间的矛盾.

第三章论述了中小学学校的办学体制,19491952年中国*接管了全部的公立学校,整顿了一部分私立中小学,并新建了一批学校,到1956年接办了全部私立学校,办学体制变为单一的由国家包揽办学.1958年教育大跃进在办学体制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允许工厂、机关、街道、公社、企业办学,出现了很多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农业中小学等学校.在促进教育普及的同时,为了能为高等院校输送“尖子生”,在中小学实行重点校制度,形成了小宝塔的结构.重点中小学的“精英主义”路线与质量低的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农业中小学的“大众主义”路线产生了矛盾,形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第四章论述了“无产阶级政治”对中小学教师的改造和冲击,1949年之后中小学教育的执行者教师一直是被改造的对象,中国*通过讲习会、政治训练班、时事政策学习以及对传统和西方教育思想的批判等方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改造,目的是将中小学教师改造为具有阶级斗争观念、劳动观念并能够自觉地执行中国*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教育工作者.中国*还让中小学教师直接参加三反运动、忠诚老实运动、整风“反右”、四清运动等政治运动,以达到在运动中接受教育,转变立场的目的,在政治运动的同时进行组织清理,对教师冲击很大,特别是1957年整风运动中中小学教师关于教育、教学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建议和意见都被当成了*言论,很多教师被打成*,1978年之后才被改正.由于中小学教师教育者与被改造者的角色冲突,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异化,使得”文化大革命”中中小学教师首先受到了学生的批斗.

第五章论述了入学、升学领域的“阶级路线”,教育领域通过贯彻“阶级路线”进行了教育权利的分配,中国*所推行的“阶级路线”主要依据是家庭出身,在教育领域的出发点是使工人、贫下中农及其子女成为政权坚实的群众基础,使干部子弟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特别是1957年之后对于“剥削阶级”子女教育权的限制形成了新的社会歧视,使得工人、贫下中农的社会优越感大大提升,取得了他们对中国*政权衷心的拥护.但是由于工人、贫下中农多数比较贫困、子女较多、农村教学质量差、升学率低等因素的影响,其子女在高端教育资源的竞争方面事实上处于劣势,使得他们对于这一教育体系有不满,为”文化大革命”中对教育领域的“修正主义”的批判积聚了情绪,而对干部子弟的培养更是通过教育形成了特权阶层,使之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出巢的第一窝黄蜂.

第六章论述了“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教学和德育活动,中小学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在中小学中专设的政治课,是“无产阶级政治”的最主要表现,并且要求在语文、历史等各学科教学中贯穿政治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在德育方面,一方面学生走上社会直接参与政治运动、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在学校里进行政治学习、参加学校里*、青年团、少先队所领导的各项活动,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引导和教育,以使中小学生形成了符合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特别是在1962年*强调“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之后,教学和德育领域的政治化、革命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经过教学影响和德育熏陶,塑造出的一代青年人形成了与传统文化断裂,并逐渐革命化的鲜明性格.

结语部分对19491966年“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做了反思,针对教育宗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权利、教育体制等问题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指出其成就在于使工农受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学生了解社会,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并且也纠正了教育中出现的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同时指出其中存在的严重的问题,即过于强调“无产阶级政治”,给中小学生灌输了错误的观点,强化了阶级斗争等“左”的思想等.

第三篇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模板: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这说明人的本质不在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在于对提升生命质量和探索生活意义的精神追求.人们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正是反映了这样一种精神诉求.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个体在思想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经由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方式而形成的自身内在的基本素养和心理品质,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整体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在个体的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身心发育急剧变化,思想道德素质正处于形成过程当中,极不稳定,可塑性强,是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于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观地认识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探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为当前学校德育改革提供指导.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等途径,界定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涵义,探讨了思想道德素质要不要评价、能不能评价、能不能量化评价、如何评价等理论问题,厘定了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编制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试测问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试测问卷)包括四个一级维度,即:自我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和与社会的关系.每个一级维度又包括五个评价指标,其中,自我关系维度包括珍爱生命、自尊自立、求知进取、实践创新、正直正义;与他人的关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孝敬父母、助人为乐、宽容;与集体的关系维度包括集体合作意识、奉献意识、爱党爱民、爱国意识、热爱和平;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包括社会公德、权利义务、*法制、节能环保、网络道德.然后,对问卷进行了试测,试测结果表明,除了12道题目与其所属一级维度之间的区分度较低外,问卷其余80道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结果基本满足了主要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说明经过修改后的这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具有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以作为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的测查工具.


https://www.mbalunwen.net/gui/91344.html

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分别抽取浙江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个省区作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的代表,运用正式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先后在浙江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区的30多所中学随机抽取1000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作为对问卷调查的补充,我们还对三省区30多所中学的200多名学生和160多名老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中的性别差异比高中更为明显,女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普遍高于男生;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学生得分最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初二较高,初三最低;高中生年级差异不显著,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整体上比高中生高;独生中学生与非独生中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独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中学生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也存在学校城乡类型的显著差异,城市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高,城乡结合部学校次之,农村学校最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也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发达地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高,欠发达地区次之,不发达地区最低.通过调查还发现,当前中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整体较高.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四个一级维度中,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得分最高,与集体的关系维度次之,再次是与他人的关系维度,自我关系维度得分最低;在20个二级维度中,得分均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法制,节能环保,尊重他人,社会公德,集体合作,网络道德,助人为乐,珍爱生命,爱国意识,自尊自立,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宽容,奉献,求知进取,实践创新.这一结论体现了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契合时*展脉搏,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敏感而强烈,突出表现为他们在孝敬父母、宽容、奉献、求知进取、实践创新等传统价值观上得分较低,而在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法制等凸显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价值观上得分较高.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当前我国中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以下教育建议:针对性别差异,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实施因性施教策略;针对年级差异,学校德育方法要注重价值引导,摒弃应试教育,重塑教育的育人目标;针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家庭要加强亲子沟通,采取*型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城乡类型学校差异,政府要取消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各地政府要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针对地区差异,加大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在职教师职后培训,实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

第四篇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例: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

百多年来,教育现代化每跨越一个历史阶段,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德育体系都会发生深刻变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标志着教育现代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也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因此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重要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应当把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和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相衔接的、公平合理的现代学校制度;更新教育内容和知识传承体系、技能教育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教育手段与方法;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深刻影响着学校德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应当坚持五大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适应性原则,解决好现代学校德育的适应性问题;三是整体性原则,解决好各个学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有机衔接;四是科学性原则,解决好德育要素选择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五是可操作性原则,解决好为学生接受并取得积极效果的问题.现代学校德育体系的总体框架是,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德育目标体系,系统科学、传承创新的德育内容体系,先进灵活、务实高效的德育工作体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德育环境体系.

德育目标对整个学校的德育过程起着指导、调节、控制的作用.学校德育目标的设立,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认知能力等,并结合德育的最终目标,确立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的每一进程,既需要发挥总目标的导向和保证作用,还需要相应的具体德育目标来发挥选择、激励、纠偏和评价的功能.德育目标体系既是学校德育活动的方向和旗帜,同时也是评价学校德育活动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德育目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学校德育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是由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决定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学校德育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学校德育内容来源于实践,它不仅应该是深刻的,而且是应该生动的、丰富的、形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行为规范是现代学校德育的重大责任,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并纳入德育范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校德育的历史使命,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防止丢弃优秀文化传统,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创新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时代要求,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当把创新教育作为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德育课程.

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在职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小学生德育工作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题目

德育工作体系是德育目标实现的保证.更新德育理念,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德育的根本宗旨,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责任;创新德育方法,从德育对象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确定具有现代意识和价值思维,能够积极反映、促进和引导德育科学的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拓宽德育途径,强化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完善德育机制,形成有效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预警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程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解决好他们的地位、待遇等问题.

现代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对现代学校德育效果至关重要.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处理好现代学校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关系,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第五篇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格式:当代俄罗斯德育问题研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艰难的政治和经济转轨以及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和危机,表现为青年价值观的变迁,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替代了过去的劳动、诚实、责任、荣誉、奉献等传统美德,社会病态加剧,反社会现象剧增等,对国家发展、国家安全及国家形象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负面影响,恢复德育体系成为俄罗斯新时期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世纪之交,俄罗斯开始恢复国家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责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的发展路向.俄罗斯认为,新时期德育应符合俄罗斯文明及俄民族精神内核特点,应依托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和全人类价值,其中东正教等传统宗教的某些*价值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中同时考虑到现代俄罗斯国家发展需要以及社会文化现实,以学校为主,综合家庭、教会、各类社会组织及文化教育机构的力量,对青少年进行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生态教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等主要内容的精神道德教育.新时期俄德育继承和保留了苏联德育的许多优良传统与做法,同时吸取了俄国内外先进的德育经验,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其在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探索,对于同样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主要论述了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小学生德育工作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选题 小学生德育工作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2] 最新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生德育工作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3] 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提纲模板 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框架怎样写
《小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参考 小学生德育工作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小学生德育工作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