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参考 生物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生物化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1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生物化学论文范文参考:水稻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参数的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研究
  2. 第二篇生物化学论文样文:有机碳源促进土壤中五氯酚还原降解的生物化学机制
  3. 第三篇生物化学论文范文模板:生物—化学法净化甲醛废气应用基础研究
  4. 第四篇生物化学论文范例: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合成及其在无标记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5. 第五篇生物化学论文范文格式:基于化学—生物指纹图谱技术的连翘药材质量评价与品—质相关研究

★100篇免费生物化学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生物化学论文范文参考:水稻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参数的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研究


https://www.mbalunwen.net/gui/88342.html

多光谱遥感以波长区域不连续的宽波段方式记录地物光谱.它以一个宽波段的单值代表一个相对宽光谱区域的辐射动态.与多光谱遥感相比,高光谱遥感可以将视域中观测到的各种地物以完整的光谱曲线记录下来,获取连续的光谱信息,其本身的波段数以达几百上千个,加上原始光谱的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对数变换及其各种高光谱植被指数等,这并不是简单的数据量的增加,而是信息量的增加,信息量可增加十倍以至数百倍,其次,高光谱遥感的光谱分辨率一般小于10nm,低于地表物质的诊断性光谱宽度(20-40nm).

鉴于高光谱遥感的独特性能,特别是在地表物质的识别和分类,有用信息的提取等方面与其它技术相比的优势,使得这一技术在植被的精细分类、农作物的长势监测和农田水肥状况的分析等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植物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及参数提取的研究成为高光谱遥感技术最精华和核心的部分.

本研究是在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从1983年开始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早稻氮素营养状况试验,后又经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早稻氮素营养状况的遥感监测基础研究”(1989-1991),浙江省”八五”重点科技项目--水稻遥感估产技术攻关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稻营养元素多维光谱分析与自动化研究”(1995-1996)等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两类方法:一是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光谱数据或由此衍生的植被指数与水稻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二是基于水稻冠层光谱特征变量的分析技术.以期①找出一些较适用于水稻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估算的光谱波段和植被指数.②评价实测的多光谱、高光谱变量估测水稻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的潜力.

具体研究内容概述如下,1)通过两年的不同氮素营养水平的水稻田间试验,以人为方式造成水稻 氮素营养水平的等级差异,作为本研究的基础.

幻 利用野外光谱仪在自然环境下测得的不同时期、不同氮素营养水平的水 稻冠层光谱,根据实测数据分析了水稻光谱特征及其随时间和施氮量的 变化规律,比较了水稻冠层反射光谱特征与水面、湿地、茬地和室内叶 片的差异.通过分析光谱分辨率对水稻冠层光谱的影响,明确了水稻光 谱分辨率在3~24urn能反映出绿色植物特有的反射特征,当光谱分辨率 >24urn,在 930叫054 urn之间较宽波段明显消失高光谱数据特有的一 些反射特征了.通过信噪比确定最佳波段宽度为小于10urn,讨论了微 分光谱可消除一些背景噪声的影响.

3)根据已有的卫星传感器通道波段和具有物理意义的光谱区域构建多光谱 变量组,包括 27个多(宽波段)光谱波段变量和 12个常用多光谱植被 指数;并根据高光谱特有的特点和地物光谱吸收特征确定对水稻生物物 理和生物化学参数可能有影响的参数如波长位置、深度、面积等,给出 了不同于多光谱变量的高光谱变量,包括原始光谱、一阶微分光谱和高 光谱特征变量19个(基于光谱位置变量,基于光谱面积变量和基于高 光谱VI变量).

4)采用单变量线性与非线性拟合模型和逐步回归分析,用 1999年试验数 据为训练样本,建立水稻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的光谱遥感估算模 型,用2000年试验数据作为测试样本数据,对其精度进行评价和验证.

本研究在观测方法上,对叶绿素、纤维素和淀粉等能反映水稻氮素营养水平指标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进行测定,采用不同氮素营养水平的水稻冠层与室内的叶片高光谱与生物物理参数和生物化学参数测定平行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在光谱数据分析方法上,主要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基于光谱特征变量的分析技术.

本研究的技术发展和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使用较先进的美国ASD背挂式野外光谱辐射仪(ASDFieldspec),它的光 谱范围333~1056urn,具有较高的抽样间隔和光谱分辨率.获取1999-2000 年两年晚稻整个生育期的高光谱数据, b 全面记载水稻生育期,对能反映水稻氮素营养水平指标的生物物理参数 和生物化学参数进行测定,包括叶面积指数.叶片重量、茎重及地上鲜 生物量、地上干生物量、叶片含水率和茎含水率等水稻生物物理参数, 叶绿素a含量(Chla)、叶绿素b含量(Chlb)、类胡萝卜素含量(Car).

纤维素含量、蛋白氮含量、非蛋白氮含量、及叶鞘淀粉含量等水稻生物 化学参数.

指出光谱遥感估算水稻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的最佳参数是LAI,其 次是地上鲜生物量和地上干生物量,再次是上叶叶绿素a、累积施氮量, 而纤维素.蛋白质含量估算模型未通过预测精度检验,不能用其估算纤 维素、蛋白质含量.

比较了高光谱变量与多光谱变量用于估算水稻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 数,一些高光谱特征值如红边面积SDr、SDb以及它们的组合,加上一 阶微分光谱等,用这些变量来估算生物化学参数

第二篇生物化学论文样文:有机碳源促进土壤中五氯酚还原降解的生物化学机制

水稻土中五氯酚(PCP)的转化与归宿被广泛研究.PCP在缺氧/厌氧条件下的降解比好氧条件下更快.水稻土的淹水条件创造了好氧-厌氧的兼性环境,致使土-水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更为复杂,从而有关土-水界面PCP降解过程的研究也变得更加引入关注.本文揭示了水稻土中PCP还原降解与Fe(Ⅱ)累积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阐明了不同种类低分子量水溶性有机化合物(LMW-DOC)和绿肥水溶性有机物(紫云英DOM)两类有机碳源作为电子供体、有机配体或电子穿梭体对PCP还原降解的促进作用及其生物化学机制,评估了绿肥(紫云英和苕子)作为修复调理剂对土壤PCP的转化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研究了不同种类的LMW-DOC(包括14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和8种中性单糖)对土冰界面PCP降解和Fe(Ⅱ)累积动力学的影响.Logistic非线性拟合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动力学参数因不同LMW-DOC种类而异,主要表现为因LMW-DOC分子的碳原子数、解离常数和还原度不同,而导致了乙酸钠提取态Fe(Ⅱ)[Fe(Ⅱ)NaOAc]和盐酸提取态Fe(Ⅱ)[Fe(Ⅱ)Hcl]的最大累积量、累积速率常数和最大累积速率明显不同;LMW-DOC分子的还原度不同,也导致了PCP的最大累积量明显不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Fe(Ⅱ)NaOAc和Fe(Ⅱ)Hc1的最大累积量与PCP的最大降解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根据这一现象,采用生物化学、化学和电化学分析手段并结合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冗余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微生物参数和环境变量的动态与Fe(Ⅱ)累积和PCP降解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Fe(Ⅱ)Hc1是对PCP降解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变量;pH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的关键因子,且因不同LMW-DOC种类而异,总体上pH值的升高有利于Fe(II)NaOAc含量的增加,后者明显促进了PCP的降解,pH值降低和Eh升高时PCP的降解速率也有所下降;Fe(II)/Fe(Ⅲ)电对是对阳极氧化峰电位(Ep)起决定作用的氧化还原电对,在不同LMW-DOC作用下,pH和/或可溶性有机碳(WSOC)变化引起Ep值随时间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同时也导致Fe(II)Hc1累积和PCP降解的程度有所不同;Fe(II)Hc1和Ep分别比Fe(II)NaOAc和Eh更能反映PCP还原降解的生物化学机制.

(2)研究了淹水/好气腐解过程中紫云英DOM的产生、消耗与性质动态变化,评价了不同紫云英DOM的氧化还原容量和氧化还原态的差异性.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氧化还原条件下,紫云英DOM氧化还原容量和氧化还原态的改变与其替代参数(生物化学物质、原子比、傅里叶红外光谱吸收比、重均/数均分子量、紫外光谱吸收比、还原度、特征性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等)的变化有关,因此可以用多种仪器分析手段(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元素分析等)间接量化紫云英DOM的氧化还原性质.

(3)研究了不同种类的紫云英DOM(包括新鲜的、淹水腐解7d和14d的及好气腐解7d和14d的紫云英DOM)对土冰界面PCP降解和Fe(Ⅱ)/Fe(Ⅲ)消长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紫云英DOM处理均可促进淹水土壤中PCP的降解和Fe(Ⅱ)NaOAc或Fe(Ⅱ)NaOAc+HC1(连续提取)的累积,且PCP降解因不同种类紫云英DOM而表现出明显的时段性,而连续提取方法反映了Fe(Ⅲ)与F(Ⅲ)之间的相互转化程度因Fe(Ⅱ)NaOAc占Fe(Ⅱ)NaOAc+HC1的比例大小而异;同时,紫云英DOM性质的多个替代参数与Fe(Ⅱ)NaOAc的最大累积量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单个替代参数并不能说明多因素共同决定的紫云英DOM的氧化还原反应性.根据这一现象,采用生物化学和化学分析手段并结合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冗余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微生物参数和环境变量的动态与Fe(Ⅱ)累积和PCP降解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Fe(Ⅱ)NaOAc+HC1是对PCP降解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变量;随着WSOC的消耗和pH值的升高,Fe(Ⅱ)NaOAc和Fe(Ⅱ)NaOAc+HC1浓度均有所增加,因而促进了PCP的降解;Fe(Ⅱ)NaOAc+HC1比Fe(Ⅱ)NaOAc更能反映PCP还原降解的生物化学机制.

(4)研究了不同添加量(包括1%和3%)的紫云英和苕子对土冰界面PCP降解和Fe(Ⅱ)累积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动力学参数因不同绿肥添加量和种类而异,主要表现为DOM的初始紫外-可见参数不同,将导致Fe(Ⅱ)NaOAc的最大累积速率明显不同.根据这一现象,采用化学和电化学分析手段并结合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变量的动态与Fe(Ⅱ)累积和PCP降解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Fe(Ⅱ)NaOAc是对PCP降解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变量;pH值和WSOC含量的变化与绿肥种类关系不大,但因不同添加量而异,紫云英和苕子添加量较低时,pH值的升高和WSOC的消耗有利于Fe(Ⅱ)NaOAc含量的增加,后者明显促进了PCP的降解,pH值降低时PCP的降解速率也有所下降,这在紫云英和苕子添加量较高时表现的尤为明显;Fe(Ⅱ)/Fe(Ⅲ)电对是对Ep起决定作用的氧化还原电对,在不同量紫云英和苕子作用下,Ep值随时间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同时也导致Fe(Ⅱ)NaOAc累积和PCP降解的程度有所不同;Fe(Ⅱ)NaOAc较能反映PCP还原降解的生物化学机制.

第三篇生物化学论文范文模板:生物—化学法净化甲醛废气应用基础研究

生物法废气净化新技术研究是现阶段低浓度废气治理技术研究领域中广受关注的前沿热点之一.由于甲醛兼有水溶性和挥发性的特殊性,使得采用生物法对低浓度甲醛废气的处理方式与其它有机废气的处理方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何实现对废气中甲醛的高效生化降解去除是近年来研究获得生物法净化甲醛废气实用工程技术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本论文研究针对生物膜填料塔降解净化甲醛废气技术应用中,存在的气态甲醛溶解并累积于循环液而导致废气中甲醛不能被高效生化降解去除的技术难题,开展了采用添加化学促进剂强化生物膜填料塔降解净化甲醛废气性能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对高效化学促进剂的选择及其强化生物膜填料塔降解净化甲醛废气性能的可行性、适用高效化学促进剂亚硫酸钠对微生物菌种及优势种群的影响、提高生物膜填料塔降解净化甲醛废气性能的最佳操作条件、甲醛降解过程机理与降解途径以及相关基础动力学等进行了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以期通过探索研究“化学促进-生物降解”集成优化于生物膜填料塔对甲醛废气降解净化效果的突跃增强作用,为解决生物法净化甲醛废气技术应用中的技术难题提供一个有效途径.

首先,本研究通过实验证实,当生物膜填料塔在气体流量为0.2m3/h、循环液流量为5L/h、进口气体甲醛浓度范围50~150mg/m3的条件下操作时,溶解在循环液中的甲醛累积浓度可达8.45~33.00mg/L.对应进行的去除累积甲醛的化学促进剂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当按与液相甲醛化学反应摩尔比为1:1添加化学试剂时,在实验选用的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氯化铵等三种试剂中,以亚硫酸钠对液相甲醛的去除率最高,达到了68.69%.进一步实验考察亚硫酸钠添加浓度变化对生物膜填料塔系统中液相甲醛去除效果的结果表明,当亚硫酸钠浓度由0.05M增加到0.15M时,液相甲醛去除率随之升高,最高可达到99.98%.综合考虑工业木材生产过程中甲醛废气的排放浓度、本研究的目标以及生物膜填料塔系统操作运行的经济性等方面的因素,本研究选择亚硫酸钠作为最适用化学促进剂并以0.05M为适宜添加浓度开展后续相关研究.

采用亚硫酸钠强化生物膜填料塔净化甲醛废气性能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采用浓度为0.05M亚硫酸钠循环液的生物膜填料塔(2号塔)的循环液中甲醛溶解累积的最大浓度值,比不添加亚硫酸钠的生物膜填料塔(1号塔)的减小了99.2%.随着循环喷淋液流量及进口气体甲醛浓度的增加,虽然两个生物净化塔的甲醛降解效率均可维持在96.6~100%的水平上,但2号塔的甲醛生化降解量随之增加(分别增加约0.02及1.5倍),而对应的不添加亚硫酸钠的1号塔的甲醛生化降解量则大幅度持续减小(分别减小约1.8及2.2倍),也即甲醛溶解累积量快速增加.这一结果证实了亚硫酸钠对溶解累积在循环液中的甲醛具有很强的去除作用,同时也验证了采用亚硫酸钠作为促进剂强化生物膜填料塔对甲醛废气的降解净化性能是可行的.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物化学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3000字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生物化学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生物化学论文范文选题

通过应用PCR-DGGE、PCR扩增16Sr RNA、基因组总DNA提取及构建系统进化树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研究添加亚硫酸钠对降解甲醛微生物优势种群影响的结果表明,采用亚硫酸钠能够促进甲醛降解菌群体的快速生长,并通过延长甲醛降解菌的生长稳定期大幅度提高优势种群降解甲醛的能力,同时也使甲醛降解微生物系统中的优势种群出现了明显变化.其中由于添加亚硫酸钠而新检出的一类甲醛降解菌(*营养菌)-副球菌,能够在亚硫酸钠的刺激下强势生长,使其转变成为优势种群,并在甲醛的生化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确认亚硫酸钠的强化作用效果,采用在添加亚硫酸钠的作用环境中驯化得到的微生物优势种群液挂膜的生物膜填料塔(3号塔),与仅采用以浓度为0.05M亚硫酸钠循环液的生物膜填料塔(2号塔)进行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随着进口气体甲醛浓度及气体流量增加,3号塔的甲醛生化降解量的最大值分别达到61.1及112.4mg/L.h,其值远大于对应的2号塔对甲醛最大生化降解量分别仅为5.3及3.08mg/L.h的结果.这充分体现出了“化学促进-生物降解”集成优化于3号塔对甲醛降解效果的突跃增强作用.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确定了3号塔的最佳操作条件是:循环液流量为5L/h,进口气体甲醛浓度为80mg/m3,气体流量为0.4m3/h.对3号塔中优势种群降解废气中甲醛的气、液相主要产物的分析结果表明,气相甲醛的最终生化降解产物主要为CO2,液相中的亚硫酸钠可与溶解的甲醛反应生成羟*磺酸钠,其可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碳源被微生物降解及利用.

通过对添加亚硫酸钠的生物膜填料塔降解甲醛废气的生化反应机理和降解途径的研究得知,添加亚硫酸钠的生物膜填料塔的生物膜中甲醛的生化反应速率小于它在液膜中的扩散速率,为一级慢速生化降解反应,亚硫酸钠显著强化了生物膜降解甲醛的生化反应过程,其降解净化甲醛废气的表观生化反应速率Ra值比不添加亚硫酸钠的生物膜填料塔的Ra值提高了363.3%,甲醛生化反应一级反应速率常k1*提高了216.8%.对应的微生物学分析表明,添加亚硫酸钠强化了生物膜填料塔对废气中甲醛的生化去除效果,其实质是亚硫酸钠刺激了降解甲醛优势种群中的*营养菌假单胞菌和副球菌的快速生长,从而使构成生物膜优势种群主体的*营养菌假单胞菌和副球菌能够共同通过异化和同化途径将其捕获的甲醛代谢为CO2和细胞能量,使甲醛得以生化降解完全.

对添加亚硫酸钠的液相微生物降解甲醛动力学和生物膜填料塔系统净化甲醛废气的相关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添加亚硫酸钠的生物膜填料塔系统,其液相甲醛生化降解动力学过程符合Monod模式,其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等于0.9852.由于添加亚硫酸钠的作用,使得微生物降解液相甲醛一级生化反应的甲醛浓度提高了11%,反应速率常数提高了7%,最大比降解速率提高了15.9%.这一结果证实了添加的亚硫酸钠对微生物在液相对甲醛的降解过程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采用亚硫酸钠强化的生化降解净化甲醛废气过程的适用动力学模型的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吸收-生物膜”理论动力学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关性(相关系数0.9297~0.9441)明显优于采用“吸附-生物膜”理论动力学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关性(相关系数0.5982~0.7650).这表明“吸收-生物膜”理论动力学模型适合于描述本研究采用亚硫酸钠强化的生物膜填料塔降解净化甲醛废气的动力学过程.

本论文研究通过采用亚硫酸钠促进剂将“化学促进-生物降解”集成优化于生物膜填料塔净化系统中,使生物膜填料塔对甲醛废气的降解净化性能实现了突跃增强,初步形成了一项具有“化学促进-生物降解”特性的高效降解净化甲醛废气新技术.该项新技术在有效解决气态甲醛溶解并累积于循环液而导致废气中甲醛不能被高效生化降解的技术难题,以及有效提升生物膜填料塔对甲醛废气的降解净化性能方面具有重要的突破意义.本研究成果将在工业低浓度甲醛废气净化污染控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篇生物化学论文范例: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合成及其在无标记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首先综述了化学发光、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以及无标记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近年来,在纳米材料表面富集大量化学发光信号分子,合成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在临床生化分析、食品药品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主要被作为分析探针,构建基于标记技术的生物分析方法.最近,无标记分析方法无需复杂繁琐的标记过程,操作过程简单,能够实现目标分析物的灵敏、快速、低成本的检测,成为生物分析领域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本论文针对化学发光试剂功能化纳米材料以及新型化学发光试剂/催化剂双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无标记化学发光生物分析中的应用这一研究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成功利用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和联吡啶钌功能化氧化石墨烯作为无标记传感平台,构建了三个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生物分析界面,分别实现了凝血酶、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Ⅰ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DNA序列的快速测定.此外,目前所制备的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发光效率有限,为了实现生物体系中超低含量分析物的检测,拟进一步提高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发光效率.本论文成功合成了N-(4-氨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ABEI)/过渡金属离子催化剂双功能化的金纳米材料和ABEI功能化金纳米点/Cu2+双功能化的碳纳米管,对其形貌和表面成分进行表征,研究了其化学发光特性,并基于所合成的双功能化纳米材料,成功发展了两种无标记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方法,并分别将其应用于焦磷酸根离子和焦磷酸酶的简单、快速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将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与核酸分子进行可控组装,构建无标记纳米分析界面,基于分析界面上识别分子捕获目标物后引起界面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变化作为检测信号,发展了一个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检测凝血酶.首先,利用Au-S键作用,将修饰了一段DNA链的普通纳米金组装到金电极表面;然后,利用DNA链的杂交反应,将修饰了互补DNA链和凝血酶适配体的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进一步组装到修饰电极表面.该层功能化金纳米可进行分子识别,并产生电致化学发光信号,从而构建了一个无标记纳米传感界面.当凝血酶存在时,适配体捕获凝血酶,导致修饰电极表面产生较大的电子转移阻力,影响界面上鲁米诺分子的电致化学发光反应,造成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降低.基于该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降低值,可实现对凝血酶的定量测定.对该传感器的分析性能研究表明,该传感器具有5.0pmol/L至50,nmolL宽的检测范围和低的检测限1.7pmol/L.将该电致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其它蛋白,几乎没有响应,表明该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由于在测试过程中,样品基体可以被分离洗涤去除,因此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用于人血清样品凝血酶的测定.该传感器还具有普适性,选择相应的蛋白目标物的适配体作为新的组装基元,所构建的适配体传感器还可应用于其它蛋白目标分析物的检测.

2.基于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作为抗体载体和纳米传感平台,基于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所引起的纳米传感界面上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变化值,成功构建了一个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cTnI)检测的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首先,利用Au-S键作用,将修饰了链酶亲和素的普通纳米金组装到金电极表面;然后,利用生物素-链酶亲和素相互作用,将修饰有cTnI抗体的鲁米诺功能化的金纳米进一步组装到修饰电极表面,从而构建了一个能产生稳定的较强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无标记免疫传感界面.当存在cTnI,传感界面的cTnI抗体捕获cTnI,造成界面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降低.基于传感界面ECL信号的变化,可实现对cTnI的直接测定.对该传感器的分析性能研究表明,该传感器可以实现cTnI从0.1到1000ng/mL宽的检测范围内的测定.同时该传感器具有较低的检测限,达到0.06ng/mL.此外,该传感器还可用于实际人血样中cTnI的检测.该方案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特异、稳定等优点.此外,该方案还可扩展用于其它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在临床和药物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3.利用具有电致化学发光活性的Ru-GO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作为悬浮传感界面,基于氧化石墨烯对单链DNA和双链DNA的良好识别能力,利用二茂铁修饰的单链DNA (Fc-ssDNA)作为ECL信号控制单元,成功构建了一个均相电致化学发光DNA传感器,并将其用于多重耐药性结核病特异基因序列rpoB基因的检测.Ru-GO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将被吸附于其表面的Fc-ssDNA有效淬灭.耐药性结核病特异性基因序列与Fc-ssDNA发生杂交反应,从而将Fc-ssDNA从Ru-GO表面脱离,Ru-GO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得到恢复.基于Ru-GO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变化值,可实现对特异DNA序列的识别和定量.该传感器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可以实现rpoB基因从0.1nmol/L到100nmol/L的测定,检测限达到0.04nmol/L.通过合理的设计DNA序列,该传感器也可用于其它疾病相关的特异DNA序列以及基因突变的检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4.发展了一种新型、简单、便捷的发光试剂/金属离子催化剂双功能化金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利用ABEI作为模型化学发光试剂,Cu2+作为一种模型金属离子催化剂,利用生物巯基化合物,包括半胱氨酸(Cysteine, Cys),半胱氨酸-甘氨酸(Cysteinyl-glycine, Cys-Gly),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作为新型螫合配体,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双功能化金纳米材料.在该方案中,首先合成ABEI功能化金纳米,然后通过Au-S键作用将生物巯基化合物组装到ABEI功能化金纳米表面,形成一层高密度螯合配体层.然后,金属离子催化剂,如Cu2+,将被ABE1功能化金纳米表面的螯合配体捕获,从而合成ABEI/Cu2+螯合物双功能化金纳米.研究结果表明,使用Cys作为螯合配体所合成的双功能化金纳米的化学发光强度远大于使用Cys-Gly、Hcy和GSH作为螯合配体所合成的双功能化金纳米的化学发光强度.利用所发展的方法合成的双功能化金纳米Cu2+-Cys/ABEI-AuNPs的化学发光强度比利用前期报道的方法合成的双功能化金纳米DTDTPA/Cu2+-ABEI-AuNPs的化学发光强度提高近1个数量级.此外,该方法所合成的双功能化金纳米在中性pH条件下也能产生化学发光光发射.最后,利用所合成的双功能化金纳米Cu2+-Cys/ABEI-AuNPs作为传感平台,基于焦磷酸根离子与Cys之间对Cu2+的竞争螯合反应,我们成功构建了一个简单、灵敏、高选择性的用于焦磷酸根离子检测的无标记化学发光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可实现焦磷酸根离子从10到100nmol/L范围内的检测,检测限低至3.6nmol/L.我们还成功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实际人血浆样品中焦磷酸根离子的测定.

5.发展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发光试剂/Cu2+催化剂双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合成方法,并基于该双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动态合成,开发了一个应用于焦磷酸酶活性检测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首先,利用前期报道的方法,在表面修饰壳聚糖的碳纳米管溶液中,利用ABEI原位还原氯金酸,合成高密度ABEI-金纳米点修饰的壳聚糖碳纳米管(ABEI-Au-cs-CNTs).然后,基于壳聚糖以及碳纳米管对Cu2+的优良配位和吸附能力,将金属离子催化剂Cu2+进一步组装到ABEI-Au-cs-CNTs表面,从而合成新型具有高效化学发光活性的双功能化碳纳米管ABEI-Au/Cu2+-cs-CNTs.ABEI-Au/Cu2+-cs-CNTs的化学发光强度比前期合成的ABEI-Au-cs-CNTs的化学发光强度高近2个数量级,ABEI-Au/Cu2+-cs-CNTs的电致化学发光强度则比ABEI-Au-cs-CNTs的电致化学发光强度高2倍.焦磷酸根离子可以与Cu2+形成稳定的螯合物,从而阻碍ABEI-Au/Cu2+-cs-CNTs的成功合成.当加入焦磷酸酶后,焦磷酸根离子将被催化水解为磷酸根,释放Cu2+.所释放的Cu2+可被高效、快速、有选择性的结合,组装得到化学发光强度大大增强的ABEI-Au/Cu2+-cs-CNTs.体系化学发光的增强值与所加入的焦磷酸酶的活性单位相关,因此可以实现焦磷酸酶从0.025U到0.5U活性单位的检测,检测限为9mU.该分析方法还被成功应用于PPase活性抑制剂的监控和浓度检测.

第五篇生物化学论文范文格式:基于化学—生物指纹图谱技术的连翘药材质量评价与品—质相关研究

目的:在当前国内外中药材系统质量评价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择资源分布广、临床用药量大的道地药材连翘为样品,建立连翘的生物指纹图谱、化学指纹图谱.从连翘生物物种遗传物质鉴别和化学成分定性定量鉴别等多方面、多角度评价中药的真伪优劣.综合研究中药材连翘品种和质量的内在关联,建立全新的中药品-质相关系统质量评价体系.

方法:以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技术(RAPD)、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等现代生物方法建立连翘的生物指纹图谱(确定品种真伪);以紫外光谱法(UV)、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等现代分析方法建立连翘的化学活性成分指纹图谱(确定质量优劣).建立正品连翘化学、生物指纹图谱后,通过市售连翘药材及常见伪品金钟花的相应图谱比较,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上述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生物和化学指纹图谱品—质相关的角度,建立中药质量系统评价体系.

结果:

1、建立了连翘药材四种提取溶剂的紫外光谱图,结果显示,不同产地连翘药材的紫外谱线组图非常接近,有其共有特征峰,表明其主要成分团在不同产地样品中是相同或类似的.

2、建立了以连翘苷为内标参照峰的连翘药材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20个共有峰作为连翘HPLC指纹图谱的共有峰,且共有峰面积均占总峰面积的90%以上.

3、进行气-质联用分析,确定了各产地连翘药材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共检测出19个共有峰,且共有峰面积均占总峰面积的90%以上.提出以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p-蒎烯:α-蒎烯:香桧烯等于(3.34±,0.5):1:(0.8±,0.3)的相对含量比例作为鉴定连翘挥发油成分的辅助指纹性指标.

4、建立了连翘种子PAGE指纹图谱,得出8条共有带,且带的显色深浅、宽窄、泳动率相似,占总峰面积的80.9%-96.2%.

5、RAPD扩增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多态条带比率为61.11%,表明试验的12个产地连翘样品之间RAPD条带多态性高,遗传多样性丰富.

6、利用ITS2序列、ITS2二级结构,辅以trnH-psbA区序列,实现了正品连翘及其伪品的快捷鉴别.

7、建立了正品连翘化学、生物指纹图谱后,对市售连翘药材及常见伪品金钟花进行了分析鉴别.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了上述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8、药材性状特征与内在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显示,果实色泽、表面斑点的分布情况与连翘的两种主要有效成分确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药材绿褐色、表面斑点密集者的质量明显优于绿色、斑点散生者.建议将连翘药材表面斑点密集度作为重要的性状鉴别指标.

结论:本研究较全面系统地开展了中药材连翘的品质相关研究,在连翘产地加工方法筛选、UV、HPLC指纹图谱、连翘挥发油组分及其比例关系、生物指纹图谱、连翘性状特征与指标性成分含量以及连翘蛋白指纹图谱和HPLC、GC化学成分指纹图谱之间的复杂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取得了一些可喜发现和突破.初步建立了连翘药材的多元多息指纹图谱,为连翘的品种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系统评价方法和依据.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生物化学论文范文资料.

生物化学引用文献:

[1] 生物化学类论文题目 生物化学论文题目怎么定
[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论文题目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论文题目怎么定
[3] 生物化学专著类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核心期刊参考文献有哪些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参考 生物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生物化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