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杨玉文:老人一不留神成“作家”

主题:故事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3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老人故事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老人故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老人故事论文范文

故事论文

目录

  1. 故事:03现代老人故事

口文,耀忠

她叫杨玉文,一个89岁的老太太,只念过半年私塾,她一夜之间竟冒出要写书的念头.一般常人在耄耋之年早巳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但她不甘寂寞,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书,一本20万字的《鬼子来了》的作品问世,一不小心成了牡丹江市的知名“作家”.2006年,《鬼子来了》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圈内人戏称杨玉文是当代的“女高玉宝”.2009年11月,杨玉文做客论文范文电视台的《夕阳红》节目,讲述她的写作故事,杨玉文说:“这么大年纪还能出书,还能继续写作,感觉就像做梦一样.”老太太说:我肚子里的故事,多着呢!

杨玉文出生于1920年,现居住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安区.在过去兵荒马乱的年代,她的父亲从河北省景县带着全家12口人逃荒到关东,在沈阳市(当初叫“奉天”)落脚.“九一八”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后,日本入侵东北,她开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辗转于内蒙古、辽宁等地,在新中国成立前落户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童年的时光是温馨的,她曾受过一年类似于私塾的家庭教育,这在过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儿.她读过《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等初级启蒙的书.由于常年做家务,学过的那些字早已“还”给了教书先生.每次读书看报,她只好连蒙带猜,还是读不懂其中的内容.于是,她常常回想自己人生经历中那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故事,在心中记下来并讲给人们听,写书,这在当时是她想也不敢想的事儿.

1948年,杨玉文和一个开照相馆的男人结了婚,育有8个儿女.解放后,杨玉文失去了合作社职工的工作,闲赋在家,成了一名典型的家庭主妇,现在家里是四世同堂.杨玉文有个习惯,就是非常喜欢了解国家大事,听广播,看报纸,讲故事成了她的必修课.

2004年1月1日,在过新年这天,杨玉文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她要亲自执笔撰文,把自己的一生经历当故事一样写出来,大家听了,都笑得不行,当场好几个人的肚子都笑痛了.

杨玉文每天都要靠看电视打发时光,前两年,杨玉文突然患了耳病,听力一下子降到冰点,只看见电视上的人影晃动,嘴巴一开一合,可就是不知道人家说的是哈.从此,杨玉文无事可做,躺在床上看天花板.儿女们担心老人心里憋闷,在当地政府机关上班的女婿李钐伟就常常前去看望老太太,每次都要找一些喜闻乐见的报刊杂志带给老人看.杨玉文不看则已,一看就上瘾,特别是报刊上连载的故事非常吸引人,如果缺了哪期她非要让人找来阅读不可.

有一回,女婿李钐伟探望杨玉文老人,老人刚在报纸上看了几个小故事,就把报纸一扔说: “哼!我肚子里的故事,多着呢!比报上刊的还有意思呢!”女婿李钐伟一听,就乐了!说: “妈!那你把肚子里有意思的故事写出来.我看看昨样,要是有趣,也给你推荐到报社去发表.”当时李钐伟只是说着玩儿,想不到杨玉文还真把这事放在心上了.

杨玉文老人说话还真算数,每天早上,当阳光照进屋子时,杨玉文就已准备写作了.她用圆珠笔和小学生使用的方格本,趴在桌上,认认真真地写起来.冬天屋子太冷,杨玉文每天只在阳光充足时写两三个小时.她还给自己写作搞了个规划,要保证每天至少写800字以上,只写自己几十年来的经历或所见所闻.

由于潜心写作,杨玉文与邻居们的交往突然间停止了,大家在一起谈论时说这些天怎么没看见杨老太太,有好奇的人到她家一看,呵!只见老太太正端坐在桌前写写画画的.有人立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大家到她家一看,都笑了,不过,都没看明白杨老太写的是什么?不识几个大字的杨老太要写书,邻居们都笑岔了气.一句话中有一多半的字是错别字或不会写的用圈代替字,还有同音字,实在不会写就空在那,等谁来就问一问再填上.你看看,这水平也能写书?

人老了写字很费劲,大家知道后就主动帮助她,杨玉文身边的老师也多了起来.人一旦有了明确目标,思路也就顺畅起来,过去的记忆像演电影一样一幕幕展现,心想到哪儿,她就写到哪儿.如果发现写跑了题,她就立即纠正过来,回到主题上接着写.

孙女给杨玉文找来一本论文范文字典,可她不会拼音,也不知道偏旁部首,有字典却不会使用.“抓住谁就问起没完!”杨玉文老人的女儿笑着回忆说: “我们一看见她拿着本子和笔走过来,我们撒腿就跑.”老人这时就一顿笑骂!不光儿孙们被问得心烦,就连左邻右舍的人也都被她缠得难受.没几天,杨玉文写书的事儿被传得很远,大家一提起这事儿,就笑得淌眼泪.

苦读《呼兰河传》,精心“构思”作品

为了写作,杨玉文的手被冻肿了,儿女们看见母亲铁了心要写书,都心疼了,她们在市里园林小区租了一间暖房,让老人住进去,李钐伟还为老人找了一张办公桌.写作条件明显改善,使杨玉文写书的劲头更高了.她埋头写了3个月,大家也不知道她究竟写了些什么.但看到老人从写书之后,身体比以前硬朗多了,面色红润,神清气爽,大家也就开始支持老人写作.

写了3个月,杨玉文郑重地将自己的“大作”交给了女婿李钐伟.他接过岳母写的“奇书”一看,眉头立刻就皱了起来.“这哪是写的书啊?没标点,没段落,错字连篇,无法读成句子,写的故事东一耙子西一杠子,婆婆妈妈的家庭琐事,读起来让人如坠烟雾中.”李钐伟把岳母的“天书”束之高阁,不再理睬这件事儿.

隔了两个月,杨玉文小心翼翼地问女婿: “我写的那本书人家报社能不能刊用啊?”李钐伟不忍心“欺骗”岳母,他告诉说: “写书得先构思,列题纲,再行文,要把最有趣的故事写出来才行.”杨玉文一听就蒙了,知道自己写不好书,但她还是想知道到底怎么写才能行啊!

不过,她还是悟出点名堂,有了首次失败的教训,杨玉文开始研究起怎样“构思”写作.一到晚上,她就躺在床上思来想去地研究起来,再把故事按先后顺序认真回忆,第二天把要写的故事写出来.一天,不服气的杨玉文偷偷将自己写的书稿寄到一家报社,结果一点消息也没有.老人说: “自己写的稿子寄出去后,就像怀孕的母亲等待看到自己的孩子降生一样.”

一天,做过新闻记者的李钐伟闲来无事儿,他又仔细读了岳母写的东西,觉得还真有一定的特殊的历史价值:老人的经历是一部民间“史书”,非常难得.为了让岳母尽快走上写作之路,他去书店买了本萧红的《呼兰河传》,书中白描式的写作风格很适合岳母参考借鉴.他还根据实际情况,给岳母制定了读书和写作规划.参照计划,老人要用1个月的时间看完《呼兰河传》后再找论文范文作的感觉.

看过《呼兰河传》后,她觉得书中被开水烫死的“小团圆媳妇”、能说会笑的“王大姑娘”、憨憨的“冯歪嘴子”,写得挺有意思,这些故事自己身边就有.杨玉文还想起了自己苦难的身世,小时候随父亲一路逃荒要饭到沈阳城,母亲在生下弟弟后贫困交加中病亡.小鬼子侵占东北后,一家人四散奔逃,姐姐累死,弟弟病亡.这太像《呼兰河传》里的故事了.杨玉文一下子来了写作灵感,她说: “小鬼子来了,日子更加艰难,一家人拼命扛活,也吃不饱肚子.我要把这些故事写出来,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这回又写了3个星期,杨玉文问女婿: “这几篇稿写得行吗?”李钐伟认真地把岳母写的文稿进行了修改整理,先改错别字,再加标点符号,整理出几篇写得有趣的故事,第二天送到了一家报社.编辑一看,这稿子还真新鲜有趣,没几天杨玉文写的《当年皇姑屯》和《魂丧新火道》的“大作”就在《牡丹江日报》和《牡丹江晨报》上刊出来了.有了新“作品”问世,别提有多高兴了,杨玉文又开始精心“构思”论文范文,一到晚上,她就在床上回忆过去的故事,然后,第二天早上再试着写出来.

很快,报社将稿费寄来了,杨玉文老人专门安排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特别请女婿、儿孙以及教过她写字的左邻右舍的老朋友吃饭.杨玉文老人饶有兴趣地说: “我就是让大家伙儿知道,以前有人笑话我,这是极其错误的看法,要尽快纠正才是.”此后,杨玉文老人写作像上了瘾.每天都要写上千八百字,她的故事也越写越有趣,越写越精彩.

无意成名,一不留神弄出惊世大作

杨玉文老人名气远播,当老人写到一定字数的时候,李钐伟就要对作品进行及时整理.杨玉文老人手稿很有个性,写作语言用的都是口语,内文错别字连篇,局外人很难看明白.李钐伟说: “我岳母每天写书的时候,经常碰到不会写的字词,只好到晚上问别人后再一点一点地填上.”杨玉文老人也说: “第二次写书连续写了一年半的时间,手稿累计有30多本,再经过女婿整理,女儿打印后才能正式拿出来示人.”她希望自己的书对社会有点用处,也算是记录了过去那段苦难的历史.

故事:03现代老人故事

杨玉文还透露说: “她特别喜欢写诗.”记者发现杨玉文老人写的“诗”都是些民间顺口溜.这些顺口溜后来在整理时都被删去了,老人心疼不已.杨玉文老人说: “我写书不懂规范,也不讲究写法,心里怎么想,稿子就怎么写.”.当她写到30多个笔记本时,李钐伟经过逐次整理后编辑成册,取名为《鬼子来了》.

2006年,杨玉文老人接到出版社寄来的样书.她的处女作《鬼子来了》由东方出版社正式出版.杨玉文的处女作在临近的朋友圈内引起巨大反响.杨庆录是杨玉文老人的侄子,他收到姑姑寄来的书后激动万分.杨庆录说: “我活了这么大岁数,如果没看到这本书,真的不知道家里还有这么多的故事,更不要说什么国家大事了.姑姑做了一件大好事!”

黑龙江省一位社会学者读杨玉文写下的这些故事后,似乎回到了旧社会的生活中,让人们再一次亲历“九一八”事变,目睹日本鬼子的凶残骄横,这些都是在历史书中看不到的故事,杨玉文记下的这些文字很有历史保存价值.

杨玉文老人出书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亲友都到老人的家里索书看,《鬼子来了》一书的问世,让老人感到成功和自豪.如今,这位89岁的耄耋老人,成了牡丹江市的知名“作家”.每天都有人向她索要书籍,每送出一本书,杨玉文老人都要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高兴的时候,她还会写上几句自己称为诗的“顺口溜”.

在牡丹江市人大培训中心四楼会议室,牡丹江市作家协会还为杨玉文老人纪实文学《鬼子来了》一书开了研讨会.会上,市作家协会宣布了决定:正式吸收杨玉文老人为牡丹江市作家协会会员,并向省级作协予以推荐.

提起创作的事儿,杨玉文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前段时间,我又写了几万字,大多是关于旧社会女人缠脚的事儿,但女婿说这些事人们都知道,要写人们不知道的一些趣事儿.杨玉文就写一些建国后新社会的变化,整理成书稿后,给年轻人看看,让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说着,老人拿出了她存放的材料.材料里面有老人获得的证书,还有各家报纸媒体对她进行的报道.老人的侄女说,这些都是她的宝贝,家人平时都动不得.

在材料中,记者看到了老人写的一首诗: “杨柳逢春万物生,玉从石出磨砺成.文章自古寻常事,八旬仍作秉烛明.十年梦醒师造化,五官不抵青年用.留得碧水青山在,念及老母一片情.”当记者看到杨玉文所写的这一首藏头诗时,惊诧于这竟是一位只读过一年多私塾的八旬老人所作.

杨玉文老人每天的生活十分有规律.吃过饭后,她便看报、看新闻,然后去锻炼.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老人因为不认识“汶”字,不断地问家人这是什么地方在四川的哪个位置?当她知道汶川特大地震死伤人数较多后,老人每天都关注那里的情况……

最近老人在报纸上看到可以到社区做义工,便询问,义工可以做些什么?当她知道了义工是无偿为社区居民服务时,也动了心,一直琢磨着想为居民们做点什么.“别看杨玉文89岁了,但她的记忆力特别好,谁有个什么事交给她帮忙提醒,她准忘不了.”杨玉文老人的二女儿说,母亲生活得特别充实,每天都会为自己安排许多事,或许这就是老人长寿的秘诀吧.

2009年1 1月,听说有记者采访,杨玉文老人穿好衣服就下了床,她还很认真地问女婿李钐伟: “要不要照相”这一问,满屋子的人都乐了.老人高兴地把书拿起来,她要照张相做永远的纪念.据老人的女儿透露,杨玉文老人还要写更多的新书.我们期待着老人有更多的惊世之作问世!

总结:本文关于老人故事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故事引用文献:

[1] 教育故事方面论文选题 教育故事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新颖的幼儿园故事教学论文题目 幼儿园故事教学论文标题如何定
[3] 教育故事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故事参考文献有哪些
《杨玉文:老人一不留神成“作家”》word下载【免费】
故事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