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东南大学论文范文参考 东南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东南大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4

东南大学论文范文

东南大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东南大学论文范文参考:从东南大学到*大学
  2. 第二篇东南大学论文样文: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
  3. 第三篇东南大学论文范文模板:盐湖地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机理与使用寿命预测方法
  4. 第四篇东南大学论文范例:行人过街信号与交叉口信号联动控制方法研究
  5. 第五篇东南大学论文范文格式: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

★100篇免费东南大学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东南大学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东南大学论文范文参考:从东南大学到*大学

本文以国家、政党与社会为视角,考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南大学和*大学的早期历史,探讨这所大学从地方性大学到首都最高学府的变化轨迹,试图分析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1920年国立东南大学的设立,是东南地方精英直接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联合运作的结果.在东南大学国立化的过程,名实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其中还掺杂着政党政治、观念冲突与人事纠葛等问题,具体体现了东南大学国立化过程的艰难.随着政党势力在东南的兴起,国民党人直接导演了东南大学的易长风潮,就其实质而言,这是国民党人对于地方自治力量的侵蚀的结果.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改造“反动势力的大本营”和重建新的学术中心,试图将东南大学改造成新的首都最高学府.“*大学”的名称的确立更多地是学生推动的结果.围绕着如何建设这所最高学府,国民政府也进行了大学区制的试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与*政府、江苏地方政府之间,围绕经费进行了明争暗斗.*大学区的设计者是从学术独立化的角度提出,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演变成为国立大学挤占地方教育资源的制度依据,*大学因之成为20年代末*与地方冲突的一个较量场.

同时,国民党取得政权后,视*大学为其“党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但却受到校长张乃燕等学人的消极应付,无论是党化教育的形式,还是党化教育的内容,都收效甚微,其根源在于学术自由的内在精神与党化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这种状况日益引起国民党*的不满,致使后来国民党*用国民党色彩浓厚的人士取代张乃燕.另外,国民党内部复杂的派系斗争,也直接导致*大学校长的信任危机,并引发30年代初教育界的一场政治危机.

张乃燕去职后,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大学的控制,急调朱家骅进京执掌中大.朱家骅上台后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党化教育,但经费的困扰和九一八后学生运动的兴起,使其上任不及一年就辞职而去.此后,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大学校长人选标准成为朝野分歧的焦点,桂崇基、任鸿隽、段锡朋先后被政府任命.在学生的迎拒之间中大再次酿成易长风潮等最终导致*大学被国民政府以武力等强制手段来解散,并委派蔡元培、李四光等进行整顿.*大学“*化”的进程受到极大阻滞.

1932年8月罗家伦奉命出掌*大学,上任之初他提出建立起民族的有机文化的使命,努力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力图将中大办成民族复兴的参谋大本营.30年代民族主义高涨,教授群体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分化,《时代公论》社和《国风半月刊》社就是两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前者鼓吹国民党**论,后者宣扬民族文化和世界学术,二者对于三十年代*大学风格的形成关系甚大.罗家伦某种程度上的成功归功于其较好地处理澎博士学位论文r)OCTORAL DISS〔RTATION了政治与学术的关系.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79708.html
20世纪20一3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作为社会一面镜子的大学深深卷入其中.国家、政党与大学之间存在多重的张力,诸如*与地方、政党政治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校长角色中的政治与学术取向、大学学术研究中的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等等.如何在变动中寻求它们之间的平衡,是中国近代国立大学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 键 词 东南大学*大学国家政党社会

第二篇东南大学论文样文: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

1915年——1927年的大学变革,长期以来,未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研究.作为中国大学教育现代化历程中由日本转向美国的一个重要转折性变革,其“寓师范教育于大学”、董事会制度、选科制和学分制、学生自治制度、大学推广教育活动等都值得研究.可以说,对这一阶段教育变革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变革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价值.为此,本文以国立东南大学作为研究这时期大学变革的切入点,通过对这所大学办学体制的考察,力求以点带面阐明这时期大学变革从学习日本转向美国的外部环境、使之发生转变的媒介、变革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说明美国大学模式对这场改革的影响及其成效,从而为当前的教育变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1915年,几乎与新文化运动同时,大学的教育开始了新的变革探索,清末派到美国留学的学生,成为熟稔美国教育思想的一代,这个群体逐渐形成,并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陆续学成回国,进入大学发挥中心作用,直接促成中国大学由日本转向美国.他们对杜威思想的追捧,使中国大学变革直接在实用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这时期大学以美国办学模式进行的办学体制变革,主要有:1、在领导管理体制上,形成董事会制度、校长负责制和教授治校相结合的大学运行机制;2、在学生管理制度上,实行学生自治和男女同校;3、在大学教学制度上,提出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实行以学分制为教学管理模式、以主辅修制为特点的选科制度;4、大学的职能得到拓展,大学建立了科研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推广活动,发展了大学的科研、服务职能.这一系列的变革使大学体制得以根本的改造,美国式的办学体制,其*性、社会性的特性在中国大学中得到广泛的体现.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在追求教育目标上的分歧,美国新人文主义对杜威实用主义的批评,也影响到中国大学对现代大学精神的理解.《学衡》直接以反思实用主义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大学变革的面目而出现.它不仅反映了与实用主义思想碰撞的美国新人文主义思潮对中国留美学生文化观的影响,也反映了20年代前后中国教育变革本身人文与功利两种思想的冲突.引进国外经验与保存本土文化是这一分歧的焦点,东南大学是代表这种变革流向和分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大学.

回溯和检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大学变革,本研究认为中国大学变革的关键在于:1、形成*治校的管理机制;2、培养通专并重的人才;3、力戒急功近利;4、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第三篇东南大学论文范文模板:盐湖地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机理与使用寿命预测方法

我国大西北有4大盐湖区共上千个盐湖,其中,新疆盐湖区有102个,青海盐湖区有33个,内蒙古盐湖区有370多个,西藏盐湖区有220多个.盐湖地区的环境气候条件恶劣,混凝土耐久性问题异常严重.本文在现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盐湖地区的(30%~50%)RH干燥条件,综合运用高性能混凝土(HPC)的配制原理、纤维的限缩阻裂和膨胀剂的补偿收缩等技术,研究了盐湖地区HPC的制备技术,同时制备出强度等级C30的普通混凝土(OPC)、C25的引气混凝土(APC)、C70的不掺活性掺合料的高强混凝土(HSC)、C70的三掺(硅灰+粉煤灰+矿渣)的HPC及其钢纤维增强HPC(*RHPC)和高强高弹模聚乙烯纤维(PF)增强HPC(PFRHPC),分别研究了不同混凝土在4种盐湖地区的单一、双重和多重因素作用下损伤失效过程的规律、特点和氯离子吸附/结合规律,OPC、APC和HSC的损伤失效机理以及HPC高耐久性的形成机理.基于混凝土结构不同的失效机理,提出了混凝土结构损伤寿命的损伤演化方程预测方法,修正并完善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的氯离子扩散理论预测方法.通过大量的室内外实验,初步建立了两种预测方法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参数数据,重点分析了影响盐湖地区混凝土使用寿命的因素和规律,对比了不同混凝土在典型盐湖卤水中的使用寿命,最后将HPC应用于青海盐湖地区的重点工程中,并探讨了我国大西北盐湖地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参数设计问题.结果表明,高强度的非引气HPC同时具有抗卤水冻蚀、抗卤水腐蚀和长寿命的特性.本文提出混凝土使用寿命的两套预测方法具有普适意义.

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第一章综述了混凝土在盐湖地区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意义和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二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盐湖地区的环境气候条件,针对典型盐湖卤水中含有的对混凝土产生物理化学腐蚀的侵蚀性离子浓度,重新划分了盐湖卤水的类型,现场考察了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青海盐湖地区的腐蚀与破坏现状.调查发现,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破坏非常严重.

第三章重点研究了盐湖地区HPC的物理力学性能,运用XRD、DTA-TG、SEM-EDAX、IR和MIP等测试方法详细研究了HPC的水化产物、微观结构和孔结构.结果表明,HPC的主要水化产物是C/S比为0.97的非常致密的CSH凝胶和AFt晶体,在水化后期由于火山灰反应会形成一定数量的六方片状AFm,其孔结构以凝胶孔为主.纤维增强HPC在水化365d以后的微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形成了一种异常致密的CSH凝胶板块结构——“类陶瓷结构”,对于提高混凝土在盐湖地区的耐久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设计一种大尺寸混凝土棱柱体试件(100mm×,100mm×,400mm)的加载实验装置.研究了不同混凝土在盐湖地区的腐蚀、冻融循环、干湿循环和弯曲荷载等单一、双重和多重因素作用下损伤失效过程的规律和特点,探讨了干燥条件对混凝土损伤失效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湖地区的严酷条件下,OPC和APC的耐久性不好,HSC具有优良的抗卤水冻蚀性,但是其抗卤水腐蚀性比较差,高强非引气HPC具有优异的抗卤水冻蚀性和抗卤水腐蚀性,纤维增强HPC的效果更佳.第五章采用XRD、DTA-TG、IR和SEM-EDAX方法研究了混凝土的腐蚀产物和微观结构的变化,探讨了OPC、APC和HSC等在盐湖地区单一、双重和多重因素作用下的损伤失效机理,提出混凝土冻融破坏的第三种机制——盐结晶压机制.将混凝土的Mg2+-Ca2+-Cl--SO42-复合型腐蚀机理扩展到Mg2+-Cl--SO42--CO32--HCO3-复合型腐蚀机理.结果表明,在单一冻融因素作用下,非引气HPC的冻融裂纹源于AFm向AFt转化时的膨胀压.在(冻融+盐湖卤水腐蚀)双因素作用下,OPC的抗卤水冻蚀性很差,其冻融破坏起因于Na2SO4·,10H2O的结晶压作用.盐湖卤水对混凝土的冻融损伤作用,既有降低冰点、缓解冻融抑制损伤的正效应,又有促进盐类结晶、产生盐结晶压引起损伤的负效应.APC在西藏盐湖的抗卤水冻蚀性很差,在内蒙古盐湖卤水中会发生冻融破坏.在正常温度的单一腐蚀因素和(干湿循环+腐蚀)等双因素作用下,OPC、APC和HSC的腐蚀破坏以形成多种腐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蚀产物的化学腐蚀为主,NaCl-KCl物理结晶腐蚀为辅.并且发现2种新的腐蚀产物——水化硅铝酸钙镁(C1-xMx)0.94(S1-yAy)H(x等于0.4,y等于0.13)球形晶体族和硅灰石膏CaCO3·,CaSiO3·,CaSO4·,15H2O.第六章,运用XRD、DTA-TG、IR、SEM-EDAX和MIP分析了HSC-HPC的腐蚀产物、微观结构和孔结构,研究了高强非引气HPC在盐湖地区单一、双重和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耐久性形成机理,提出了HPC结构的腐蚀优化机理.结果表明,非引气HSC-HPC因其细小孤立的湿胀或自收缩裂纹、过渡孔-凝胶孔为主的孔结构、强化的界面过渡区和致密的CSH凝胶等结构特征,造就其很高的抗卤水冻蚀性.HPC及纤维增强HPC在盐湖地区的腐蚀条件下,将发生水化产物的轻微腐蚀效应、基体CSH凝胶的腐蚀转化效应、FA等未水化活性掺合料颗粒的腐蚀诱导水化效应和微裂纹愈合效应等4个方面的有利作用.

东南大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东南大学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3000字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东南大学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东南大学论文范文选题

第七章根据不同混凝土在4种典型盐湖的单一、双重和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大量数据,研究了混凝土对氯离子的吸附/结合规律,提出了线性氯离子结合能力和非线性系数的新概念.结果表明,在较低的自由氯离子浓度范围内,混凝土对氯离子的结合规律以线性吸附为主,在较高的自由氯离子浓度范围内,混凝土对氯离子的结合表现出Langmuir非线性吸附规律.通过实验确定了不同混凝土的线性氯离子结合能力及其非线性系数数值,可供应用.从化学结合与物理吸附方面探讨了混凝土的氯离子吸附/结合机理,其化学结合机理主要体现在AFt-AFm和CH分别与NaCl、KCl、CaCl2或MgCl2反应形成Friedels盐和含有MgCl2的络合物,其物理吸附机理包括CSH凝胶表面的吸附作用和水泥浆体孔隙内表面的吸附作用.

第八章针对以冻融或腐蚀为主要失效特征的混凝土结构,研究了不同混凝土在单一冻融因素和(冻融+盐湖卤水腐蚀)双因素作用下的损伤失效规律,总结并提出了具有普适意义的损伤速度和损伤加速度的混凝土损伤演化方程.结果表明,混凝土在与冻融或腐蚀有关的耐久性因素作用下,开始时其损伤以一定的初速度产生,之后以一定的加速度发展.损伤初速度与损伤加速度取决于结构所处的环境、气候和受力状态,并与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和养护条件密切相关.初步建立了一套基于损伤演化方程的预测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框架,并将这种预测方法应用于青海盐湖钾肥工程、南京地铁和润扬大桥等重大工程的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的预测.为今后解决非氯盐环境条件下重大混凝土工程的寿命设计和耐久性评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九章在深入探讨当前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理论存在8个问题的基础上,对Fick第二定律进行了有效的理论修正,推导出综合考虑混凝土的氯离子结合能力、扩散系数的时间依赖性、结构微缺陷和荷载影响的氯离子扩散新方程,针对有限大体与无限大体、齐次边界条件与非齐次边界条件、线性氯离子结合与非线性氯离子结合问题的I维、II维与III维氯离子扩散新方程的解析解,得到适应不同条件的氯离子扩散理论新模型.提出了模型参数的测定方法,确定了关键参数的取值规律和建立初步数据库,分析了不同理论条件和实验因素对混凝土使用寿命的影响规律,对盐湖地区HPC的使用寿命进行耐久性设计,探索了不同盐湖地区HPC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参数问题.结果表明,采用高强非引气HPC,完全能够解决盐湖地区混凝土结构的寿命问题,适当增大保护层厚度,在盐湖地区则有可能实现西部混凝土结构百年寿命的设想.

第十章归纳了全文结论和创新点,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设立ChinaDuraCrete项目的设想.

第四篇东南大学论文范例:行人过街信号与交叉口信号联动控制方法研究

在城市交通网络中,交叉口是道路网络中通行能力的“瓶颈点”和交通事故多发点,主干道是道路网络的主体部分,又是保证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转的主动脉.干道路段上行人横向过街交通与机动车纵向交通的矛盾,既造成机动车行车延误又增加行人过街的不安全性.因此,需要从时空上协调控制两者的交通行为.本文从路段行人过街信号与交叉口信号的联动控制方法着手进行这一问题的研究.

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单点控制信号交叉口时空资源综合优化利用模式”(50378016)、各城市的交通规划的经验以及东南大学王炜教授开发的的城市交通管理分析软件“交运之星-Transtar”为依托,系统的研究了干道行人过街信号与交叉口信号联动控制方案.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1)文章首先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不同用地性质条件下的过街需求的到达特性和不同交通管制下不同过街实体的交通特性,分析了进入路段的机动车初始流特性,并对机动车在路段中的车速特征、离散性以及路段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对机动车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2)分析基于一种伺服机构的人群中行人的动态交通流模型,分析研究人群中行人的特征,使行人沿预定的路径逐点移动.该模型已被应用于模拟人群中行人的步行和突然进入狭窄空间的个体运动,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拟合良好.

(3)运用适合我国交通现况的定时式线控制系统理论,以南京市太平北路与珠江路的十字典型交叉口为例,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信号配时方案产生的全过程,提出使城市道路单点信号控制交叉口的时空资源得到综合优化利用的交叉口车道渠化方法和信号配时优化方法,通过优化方案与现状进行比较,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4)通过分析过街交通和机动车交通的交通特性,以南京市太平北路路段为例,根据现状交通状况,提出了基于可穿越空挡的行人过街信号与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的方法,建立了路段行人过街信号与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的线性优划模型,对该路段由南向北方向进行单向协调控制设计,并提出了优于现状控制方案的行人过街信号与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方案,在交叉口间距已定的情况下对人行横道设置的个数进行研究,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了此线控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应用一维二速主干道模型对城市干道的人行横道设置个数进行探讨.

(5)应用实时模糊控制方法对行人过街信号与交叉口信号联动控制仿真进行研究,根据车辆的平均载客数进行车延误与人延误的转换.把人行横道看成简单的两相位的交叉口,最后以太平北路和平大厦-珠江路路段调查的部分数据对两个路口进行仿真,效果良好.应用递阶控制的思想对行人过街信号与交叉口信号联动控制进行建模,同时介绍了过饱和交通下的行人过街信号与交叉口信号联动控制模型.

(6)在考虑行人过街的情况下,从城市交通干线的特性出发,探讨与干线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在交通功能、交通安全和环境影响三个准则下,选取评价干线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对相关的评价指标进行了量化,建立了城市交通干线管理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层次分析模型,并将层次分析法应用到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即形成了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实例的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第五篇东南大学论文范文格式: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

交通拥挤是现代城市主要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从宏观层面(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交通结构)和微观层面(城市土地利用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城市交通问题的内在机理,探寻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论文的研究可划分为四大部分:城市形态和城市交通网络形态、城市形态和交通模式、城市形态和交通结构、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

本文从宏观层面研究城市形态和城市交通网络形态、城市形态和交通模式,城市形态和交通结构.

(1)城市形态和城市交通网络形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发展演变规律,城市道路网基本形态,城市混合式路网基本形态,公共交通线路分类,公共交通线网类型,轨道交通网络类型,轨道交通线路规模,轨道交通线路布设.

(2)城市形态和交通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城市形态是交通模式的基础,交通模式对城市形态具有引导作用.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交通模式选择影响因素,从出行者自身、交通系统的运营者、社区三个方面研究交通模式的需求问题,分析城市交通模式选择的流程,实例研究城市交通模式的评价过程,论述城市形态与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的耦合关系.

(3)在城市形态和交通结构的研究中,主要研究东南大学交通调查表中居民出行时间的概率分布,并根据90%概率时间区间对实际调查的城市交通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结合城市规模和形态分析城市自行车与公共交通方式的分担率.

(4)土地利用和居民出行方式是本文研究的微观层面.根据土地利用性质,重点研究商业用地和交通方式、居住用地和交通方式以及工业用地和交通方式三大类.居民出行方式是城市交通模式的微观体现.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因素众多,重点研究居民自身特征变量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建立神经网络模型,把居民自身特征变量和其它数据变量做为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变量,利用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关于免费东南大学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东南大学引用文献:

[1] 经典东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 东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如何定
[2] 东南大学本科生论文选题 东南大学本科生论文题目怎样定
[3] 优秀东南大学研究生论文选题 东南大学研究生论文题目怎样定
《东南大学论文范文参考 东南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东南大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