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参考 东北师大自考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东北师大自考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6

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参考:罗泌《路史》文献学及神话学研究
  2. 第二篇东北师大自考论文样文:我国农村教师生活史研究(1949-2013)
  3. 第三篇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模板:明代江南逋赋治理研究
  4. 第四篇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例:一个西部县农村教师结构五十年的变迁
  5. 第五篇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格式: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

★100篇免费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东北师大自考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参考:罗泌《路史》文献学及神话学研究

罗泌《路史》是一部保存有大量神话传说内容的著作,它以其全面丰富的资料涵盖和数量巨大的佚文保存,为广大学者所重视.然而,这样一部难得的著作,却没有学者进行深入细致的整理研究.本论文的展开,首先从文献学角度对《路史》进行全面考察,其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挖掘《路史》所蕴含的神话学价值.据此,论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总结了学术界研究罗泌及其《路史》的现状,可知,对罗泌及其《路史》的研究虽然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但至今尚未有深入细致的整理研究论著面世,亟待研究者全面展开.

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共七章,分为上、下编.

上编包括三章,首先对罗泌家世进行详细考察,揭示出罗泌的家学渊源对他进行《路史》编撰影响甚大;同时也对《路史》的撰修、注释、版本、流传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初步探析,这对考察《路史》的文献学价值有关键性作用.(第一章)以此为基础,笔者进一步指出《路史》具有文献构成丰富的特点,并从《路史》引用文献考察(第二章),以及辑佚学价值考究(第三章)等方面入手进行充分论证.

下编包括四章,在对《路史》文献学价值考察基础上,对《路史》所载上古神话传说进行深入剖析.笔者将探讨的重点落到对《路史》所载上古神话传说的具体分析中,在分析之初,首先对罗泌《路史》的编撰背景及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详细考察,然后对《路史》所引神话传说资料的来源及罗泌在《路史》中整合神话传说人物的方式给予重点关注.(第四、五章)其次,笔者着重考察罗泌在《路史》中构拟的上古帝王谱系,通过分析指出,由于罗泌对待上古帝王的态度是信仰和崇敬,故他在构拟上古帝王谱系时,对内容庞杂的材料往往不加区分,但凡记载的内容与上古帝王有关,他都绝不放弃,取用无疑.(第六章)最后,对神话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即神话、传说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梳理;并结合罗泌《路史》的实际情况,指出在罗泌的意识里,不仅不存在神话与传说间的差异,更主要的是,也将神话与历史混淆不分.(第七章)

第三部分为结论,此部分不仅将全文的重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梳理,指出罗泌《路史》一书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认真探讨.同时指出,本文的撰写虽然已经较为详细地探讨了罗泌《路史》在文献学与神话学方面的价值与不足,但关于本课题尚有需要进一步展开,而限于篇幅,未能全面涉及者,这就只能留待以后.比如:宋代人何以会热衷上古史研究?我们如何定位《路史》与整个江西文化,乃至整个宋代文化发展的关系?

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2000字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东北师大自考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选题

第二篇东北师大自考论文样文:我国农村教师生活史研究(1949-2013)

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聚焦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呼唤.同时,随着学科的不断交叉和融合,历史研究从精英走向大众,回归平民和日常.将生活史研究引入到教育历史的研究,关注农村教师的生活史,也成为教育史研究的理论诉求.因此,回溯历史,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师的生活史进行研究,对于农村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都是必要的.本研究以地处中原的稻村为个案,以扎根基层的农村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考察、口述史、教育叙事等方法与途径,对该村教师的生活史进行考察,并对农村教师生活样态的变迁与农村教育政策、教师政策,乃至和国家地方的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

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

导论阐明了研究的缘起,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研究的主要概念“农村教师”和“生活史”以及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进行了界定,阐明研究的价值、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力争对全文的构思及写作进行宏观的涵盖.

第一章通过对稻村所在的方县、一棵树镇和稻村及村小的介绍,对该村教师生活的主要场域进行呈现.这是研究稻村教师生活史的前提.

第二章还原了20世纪40到50年代,国家政权更替中稻村教师生活的历史场景.这一时期,稻村的教师们面临着社会和政治的重大转折和国家的现代转型.以白德全为代表的近代塾师退出了稻村教育的舞台,中国乡村社会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文化也随着国家权力的强力渗透,而逐渐被消解.以李仲德、白宗贤、白宗文为代表的稻村新教师,成为稻村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第三章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农村教师生活的场景.“教育革命”成为这一时期所独有的话语,教育沦为政治的附庸.人与人的关系和情感充斥在政治斗争中,影响着农村教师政策的运行,成为左右乡村教师命运、决定其去留的重要因素.稻村的教师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被政治权力控制,成为被改造的对象,几乎集体沉默,进一步丧失了独立人格,为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长期无法消弭的隐患.

第四章主要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世纪之交,随着拨乱反正的开展和国家对农村教师政策的调整,稻村的民办教师们面临的不同人生际遇.这些教师大都在新中国成立后接受教育,属于被文化大革命所耽误的一代,时代在他们身上刻上了鲜明的印记,他们在精神层面逐渐背离了传统的乡村文化.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教师的社会认同与以往相比有所下降,一些教师离开学校,成为商海弄潮儿,或从事其他职业.但大多数教师藉由对教师身份的认同,默默坚守,最终在机会来临之时,成为公办教师,摆脱了亦教亦农的尴尬身份.

第五章考察了稻村小学在21世纪的没落与乡村教师的坚守.受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村小处于教育资源分配的金字塔的最底端.稻村的学校历经“五三制”改“六三制”和“撤点并校”的冲击,以及“南水北调”风波的影响,不断被边缘化,逐渐走向没落.仅剩下田华新等乡村教师,撒播希望的种子,成为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结语部分通过对前面各章进行回顾,发现稻村教师生活变迁的内在本质,并探究农村教师个体与国家、社区之间的关系.国家对农村教师政策的演变成为影响农村教师生活变迁的重要因素,乡土社会的“人情”“关系”正是国家各项政策运行的土壤.扎根于此的农村教师,自觉亦或不自觉地对这些政策进行相同或者不同的个体选择,应对着生活中的种种事件.

第三篇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模板:明代江南逋赋治理研究

“逋赋”是常见于中国古代典籍之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按本义来说,逋赋指“未出之赋”,也就是未能按时按量缴纳的田赋,此外,还有一种引申义,指拖欠、逃避田赋的行为.如果类比于现代财政学、经济学中的相应概念,逋赋相当于滞税与逃税的结合.逋赋是传统中国社会一个比较常见的财政现象、经济行为和社会问题,历代统治者多有针对逋赋的政策、措施与相关讨论.本文主要关注有明一代江南地区的逋赋情况以及明朝的逋赋治理政策,以明代苏松常镇杭嘉湖等江南七府为具体研究范围,按照史料梳理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论述,把对江南逋赋与逋赋治理的研究放置于整个明代货币财政体制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长时段、全面系统的分析考察.

明代国家财政收入基本结构的一大特点是税收内容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岁入过分依赖于田赋.有明一代,田赋一项占到总岁入的七八成以上,尽管其财政体制经历了一场剧变,但收入内容过分依赖于田赋的特点,则始终如一.

明代田赋收入的一大特点是税源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单位面积的田赋贡献额看,全国五分之一以上的税粮来自于仅占全国十六分之一田土面积的江南八府(苏松常镇应杭嘉湖),也就是说,明代全国财政收入的15%来源于江南地区的田赋贡献.“国家财赋抑给东南”是明朝财政收入的另一特征.如何有效治理江南逋赋,保证国家财政供给,对于维系明朝统治来说,意义非凡.

通过对有明一代江南逋赋的数据分析来看,其整体趋势可分为洪武至永乐中前期,永乐中后期至宣德中后期,正统至正德中前期,正德中后期至明末四个阶段.其中第二和第四阶段,无论在逋赋量还是逋赋率上都达到明代的高峰,我们称之为“永宣高峰”和“晚明高峰”.从逋赋内容上看,“永宣高峰”时期主要是实物米麦的逋欠,而成化以后,货币化的田赋逋欠开始出现,到正嘉以降的“晚明高峰”时期,白银逋欠成为主流.


https://www.mbalunwen.net/ufo/79706.html

永宣江南逋赋高峰大约开端于永乐十三年“通漕”到十九年迁都期间,一直持续到宣德七年前后,其中永乐二十年至宣德五年的九年间最为严重,以苏州府为例,其年逋赋量和逋赋率分别达到百万石和40%以上.究其原因,除了明代江南地区本身承载的巨额官田重赋外,主要有三:一是永乐北迁造成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再度分离,使洪武以来对江南财赋直接有效管理机制的暂时性缺失,二是北运漕粮加重了江南地区的纳税成本,三是原有税粮征解体制——民收民解的粮长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明前期的逋赋治理,大体可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针对逋赋本身的清理和缓解办法,即通过洪武至正统年间的六次减赋,降低亩均赋额,减轻民间纳税量的负担,通过临时性的蠲免和改折,消解巨额逋赋对社会的压力和国家稳定的威胁,通过改革漕运制度,以兑运法部分代替原来的*和支运法,降低民间纳税成本.其二是加强对江南财赋区的管理和赋税征解环节的官方介入,通过建立以应天巡抚为核心的新型江南财赋管理机制,及以“抚按——府县管粮官——粮里——纳税户”为基本构架的赋税征解体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永乐北迁带来的江南管理缺失,以及民收民解的粮长制度带来的逋赋隐患.

明前期的逋赋治理成效显著,使永宣逋赋高峰在宣德末年得以大幅度回落,并在正统至正德中前期的七八十年间未再大规模爆发.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永宣逋赋高峰也并未给明王朝带来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统治“危机”,这一结果除了归因于明统治者应对得当外,实与这一轮逋赋的内容以实物为主有密切关联.正是明前期的实物财政体制本身简单、稳定的特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巨额逋赋对国家财政和政权稳定的危害.这与后来货币财政体制下产生的晚明逋赋高峰形成鲜明对比.

明代江南逋赋的第二次高峰,始于正德中后期,延续到嘉靖中期继续走高,经嘉隆万直到明朝灭亡,一直保持高峰势头,且愈演愈烈.而除了数量庞大,持续时间漫长之外,这一轮的江南逋赋还有三个不同以往的特点:一是“逋赋”在晚明已经发展成江南地区的社会特征之一,根深蒂固,难以治理,二是地方政府逐渐成为逋赋的行为主体,三是逋赋的内容由明前期的实物逋欠演变为货币(白银)逋欠,原本用来清理和缓解逋赋的折银,在晚明沦为新的和主要的逋赋内容.

以*银逋欠为例,自嘉靖中后期以来,特别是万历朝以后,*银几乎是无年不逋,积欠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两都屡见不鲜.所谓“专供御用”、“例不蠲免”的首征*银,在万历以后也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惯例.针对晚明折银逋欠的大规模出现,明人将其归结为“蠲免混同”、“奸豪抗拒”、地方官吏“侵蚀挪借”等几大方面原因.除此之外,晚明的部分“理财专家”、“经济之臣”也开始关注到16世纪以来日益严重的“银荒谷贱”与折银逋欠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晚明逋赋的本质原因之一——赋役白银化的负面效应.

明前期统治者面对永宣江南逋赋高峰,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治理措施,使逋赋得以缓解.而到了晚明正嘉之后,面对新一轮逋赋*,统治者仍然延续之前的治理办法,只是在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拓展.对逋赋的蠲免和改折仍是晚明逋赋治理的主要手段.与以往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晚明统治者对灾逋的蠲免条件更为严格,其背后是加强逋赋改折以取代单纯的蠲免,另一方面则是加大恩蠲频率和蠲免力度,以此消解实在难以催征的严重逋赋.在逋赋催督方面,晚明统治者通过司道级管粮官的设置,进一步完善了宣德年间建立的江南地方税粮征解与催逋体系,另一方面则通过派设户部督逋使和漕粮监兑官,加强对地方逋赋催征的直接介入.此外,以张居正和毕自严为代表的*高层也把治理江南等地的严重逋赋作为缓解晚明财政危机的重点,在严考成与适当蠲免两个方向上,力求缓解逋赋给国家造成的财政损失.

总体看来,晚明江南逋赋治理效果并不明显,最多只是暂缓一时.虽然明代逋赋治理的制度框架已经接近极致,但传统的逋赋治理办法的功效却日渐消却.其本质原因,一是专制体制本身无法彻底解决自我监控的问题,二是货币财政体制时代,逋赋治理办法的滞后性.而晚明江南逋赋的高峰势头在明朝覆灭之后,依然*地延续下去,成为留给新朝的一大财政和社会难题.

第四篇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例:一个西部县农村教师结构五十年的变迁

教师结构变迁可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可以满足学生发展之需要,同时可以满足教师个体及其群体发展需要.因此,教师结构变迁具有教育教学发展的工具价值,学生发展的社会价值、工具价值以及教师自身发展价值.但是,教师结构变迁未必能取得其应然的功能效果.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统计、访谈、历史比较和推理计算等方法,通过对一个西部县农村教师地缘、学历、性别、专业、身份、年龄结构五十多年发展变化情况的研究发现,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特别是相关政策以及社会环境、自然因素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外省、外县籍教师比例总体在持续减小,本地教师数量及比重总体在持续增大;中专学历教师总体是西部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学历的历史主流,但近十多年其小学专科、本科教师比重总体在持续增加.本专科学历中学教师比重在计划经济时代比较高,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专科特别是本科学历中学教师比重有继续上升趋势.

在社会动荡和单纯追求教育数量快速发展时期,公立中小学正式教师比重呈下降趋势,而且小学正式教师比例下降幅度大、下降趋向明显,中学正式教师比例下降幅度相对小.改革开放和教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以后,中小学正式、非正式教师比例呈相反的发展方向.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女教师增长速度比男教师快,而高中阶段男教师增长速度比女教师快.但不论中学还是小学教育阶段,男教师总量和比例在任何时期都超过了女教师,而男女教师性别比总体呈降低和减小趋向.目前农村地区男女教师性别比达到了历史最小值.高中教师的师范专业化程度高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师范专业化程度高于小学教师.20世纪90年代前,师范专业毕业的小学教师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其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小学教师比例呈相反的发展趋向.2000年前农村中学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其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比重呈现下降趋向;2000年后中学师范专业毕业教师比重呈相反的发展趋向.在教师年龄结构方面:(1)小学教师队伍中25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长期不稳定,但该年龄段小学教师比例长期高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比值长期高于高中教师.(2)小学教师队伍中26-35岁青年教师所占比重一直比较稳定,而该年龄段中学教师所占比例长期不稳定;小学、高中36-45岁中年骨干教师在教师总数中所占比例一直不稳定,但除个别年代外,该年龄段初中教师发展总体平稳.(3)小学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前、初中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上教师所占比重在2000年前持续下滑,从该年之后则开始持续增长,而高中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上教师所占比重一直保持了增长态势.(4)小学教师队伍中50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始终在增加,初中教师队伍中50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前持续减少、以后又持续增加,高中教师队伍中50岁以上在教师所占比例一直在下降.表明西部农村地区小学教师老龄化趋势明显,初中教师老龄化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高中教师中年化趋向明显,但老龄化速度在下降.

其中,有些农村教师结构呈现向前发展、改善的特点,有些教师结构呈现出倒退状况;有些农村教师结构呈现出积极的正向功能,有些农村教师结构呈现出负向功能.但总体而言,外省、外县籍教师的正向功能总体在减弱,本地、本县籍教师的功能在逐步增强;教师学历发展的正向功能在增加,但教师学历提升的负向功能一直也存在;一个时期、一个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师范专业化的正向功能在增加,而另一个时期、另一个教育阶段教师队伍非师范专业化的负向功能也在增加;女教师数量、比例上的功能在增强,男教师数量、比重上的功能在减小;改革开放前非正式教师的功能总体在逐渐增强,正式教师的功能在逐渐下降.改革开放后正式教师的功能总体在逐渐增强,非正式教师的功能在逐渐下降.但随着师范专业毕业生进入非正式教师行列,非正式教师的正向功能总体在增加;教师年龄结构方面,小学25周岁以下和50岁以上教师因比重上的优势所起的作用一直大于中学教师,35岁以下小学教师因比例稳定一直能发挥稳定功能,40岁以上高中教师也一直能发挥稳定作用,但50岁以上高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一直在下降.因此,一个时期、一个教育阶段的一种教师结构变化具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性,另一个时期、另一个教育阶段的另一种教师结构变化也可能存在发展的不合理性.为促进西部农村教师结构的正向、合理化发展,本文根据西部农村教师结构发展特点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并针对农村教师地缘、学历、专业、性别、年龄、身份结构变化效果制定了教师学历、性别、年龄结构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教师结构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以及教师教育政策建议与方式.

第五篇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格式: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

社会发展,教育先行.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目前,福建教师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教师培养模式、教师培养主体、教师准入机制等,都亟待改革和创新.研究教师教育,我们需要国际视野,也需要反观历史.

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梳理建国以来福建省六十年的教师教育状况,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探索福建目前教师教育的历史基础,研究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路径,为教师教育的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建国以来福建教师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序列可纵向地分为五个阶段:初步发展(1949-1965),教师教育的断裂(1966-1976),教师教育的复兴(1977-1991),教师教育的稳步发展(1992-2000),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建设(2001-2009).在六十年的发展中,既有加强教师职业思想教育、保证教师队伍稳定等经验,又有“*”破坏教师教育体系,导致教师培养链条断裂等教训.

基于历史考察,本文分析探讨了当前福建教师教育的主要问题: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模式改革问题、中小学教师准入机制的完善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升问题,以及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最后一章,在对福建教师教育历史的考察,以及对当前教师教育改革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福建教师教育发展的展望.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吸取*期间教师教育中断导致师资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的教训,坚持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分析了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认为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提出在完成*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后,要改革完善教师的培养模式,将学前教师和小学教师定位于师专层次的培养,初中教师以师范院校本科教育为主,高中教师可以由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以4+0、4+1或4+2模式培养.福建教师教育正面临着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要放在提高教师教育素质上,注重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要提高教师素质,就要不断完善优秀人才从教的培养选拔机制.

关于免费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东北师大自考引用文献:

[1] 东北师大自考论文大纲格式范文 东北师大自考论文提纲怎么写
[2] 东北师大自考论文摘要怎么写 东北师大自考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3] 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参考 东北师大自考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东北师大自考论文范文参考 东北师大自考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东北师大自考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