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文章内容

社会经济论文范文参考 社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社会经济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6

社会经济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社会经济论文范文参考:城市交通拥堵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2. 第二篇社会经济论文样文:辽宁省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环境污染的压力机制研究
  3. 第三篇社会经济论文范文模板: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的关系研究
  4. 第四篇社会经济论文范例: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模型拓展及应用研究
  5. 第五篇社会经济论文范文格式: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及效应评价

★100篇免费社会经济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社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社会经济论文范文参考:城市交通拥堵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交通拥堵已成为国内外大中型城市决策当局面临和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对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导致私家车数量快速增加,交通需求的压力持续增大,以北京市为例,全市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在2012年8月已突破510万余辆,机动车驾驶员超过720万人;另一方面大中型城市拆迁费用高昂以及可利用土地面积不足,道路建设受到投资和城市用地的约束,导致新建和改扩建城市道路缓慢,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交通拥堵现象也越来越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重点分析了交通拥堵对人口、就业、GDP、能源消耗、土地利用、环境污染、居民出行成本、居民出行时间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综合自上而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自下而上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从宏观社会经济总量和微观居民出行的角度,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情景模拟和宏观驱动因素反映上的优势与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微观交通流仿真方面优势,构建了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城市交通拥堵微观经济成本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以期从这两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城市交通拥堵的社会经济影响,提供一种预先评价社会经济政策缓解交通拥堵有效性的方法,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定性分析城市交通的社会经济属性,从交通流、出行者、经济学角度给出城市交通拥堵的定义,介绍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特征以及本文计算城市交通拥堵指数的方法,定义城市交通拥堵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渠道和影响方式,进而分析城市交通拥堵对社会经济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其次,从宏观角度对城市交通和社会经济(狭义)进行系统分析,划分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子系统,界定系统边界,提出了系统的相关假设,建立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以北京市城市交通数据为样本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设计参数和结构方程式,构建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模型校验,

第三,以北京市为例对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宏观角度分析城市交通拥堵对常住人口、就业岗位、土地面积、能源消费量、环境污染水平等变量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户籍政策、限号政策、限行政策、货车限行政策、基础建设投资政策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影响,

最后,在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交通拥堵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基础上,从微观角度通过设定元胞空间、元胞邻居、元胞规则和元胞状态构建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交通拥堵微观经济成本模型,模拟一个假定交通网的车流变化,分析交通拥堵的产生以及出行者的出行成本和出行时间,同时通过模型仿真结果分析可以预先评价社会经济政策对于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是否有效,以确定哪种政策更为合适.

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定性研究了城市交通拥堵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渠道和影响方式.(2)建立了以研究城市交通拥堵对宏观社会经济影响为目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3)研究了不同的社会经济政策对于城市交通拥堵的影响.(4)研究了城市交通拥堵对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关要素的具体影响.(5)构建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交通拥堵微观经济成本分析模型,分析了居民出行成本和出行时间,提供了一种评价交通政策的手段.

本文希望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分析,明确城市交通拥堵对于社会经济影响的形式和结果,从而为降低城市交通拥堵对城市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第二篇社会经济论文样文:辽宁省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环境污染的压力机制研究

渤海环境污染严重,发展趋势令人担忧,陆源污染物占入海污染物的80%以上,减少陆域污染源排放是解决渤海污染的根本,而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环境污染的压力机制研究是解决污染问题的突破口,通过辽宁省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分析陆域环境污染的社会经济影响压力机制,也是对辽东湾乃至整个渤海的海洋环境污染压力的探索性研究.本文以辽宁省为空间范围,以COD、氨氮和重金属三类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从污染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来源构成为切入点,研究污染排放与各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并评估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压力.研究结论可为辽宁陆域和渤海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也可为我国其他流域、湖泊、海域污染的治理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论文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构建了影响COD、氨氮和重金属污染排放的社会经济指标体系.在追溯各污染物入海途径的基础上,划分影响三类污染物排放的社会经济活动类型,系统分析各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污染产生与排放系数,结合污染源规模,筛选污染贡献大,可操作性,获取相对容易的社会经济指标,构建了影响COD、氨氮和重金属污染排放的社会经济指标体系.

(2)以7个重金属重点排放行业的6905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辽宁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特征与风险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六价铬的等标污染负荷最大,其次为砷、汞、铅和镉,其中六价铬、砷和汞的污染负荷量差别并不大;有色金属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金属制品业的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辽宁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各地市重金属污染的风险从高到低依次是:葫芦岛>,沈阳>,开原>,锦州>,辽阳>,抚顺>,大连>,营口.重金属污染重在防范,以企业类型、规模与布局为视角的重金属污染风险研究,将重金属污染的风险管理由实际污染风险管理转变为对潜在污染风险的管理,是落实重金属污染防范工作的一种尝试.

(3)在影响污染物排放的社会经济指标体系构建基础上,以2010年为横截面,分别从工业生产、城镇生活和农业农村三方面估算并分析了辽宁COD和氨氮污染的排放量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生活和畜禽养殖业排放是COD和氨氮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对COD和氨氮污染的贡献仅分别占11%和5%,可见,工业已不是COD和氨氮的主要污染源,结合1981~2010年污染排放及社会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社会经济增长与COD和氨氮污染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不同类型的社会经济发展对COD污染的贡献地位发生了变化,污染贡献次序由之前的农业>,工业>,城镇居民生活,转变为农业>,城镇居民生活>,工业;对氨氮污染而言,污染贡献次序由工业>,农业>,城镇生活,转变为农业>,城镇生活>,工业.其中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和规模的提高是推动农业污染快速增大的最主要原因,快速城市化进程是城镇居民生活污染增加的驱动力,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污染治理规模的扩大促使工业污染的快速下降,而工业规模的扩大对工业污染的贡献已不显著.

(4)在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压力机制研究基础上,利用方差分解估算了各社会经济因子对污染物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度,借助相对贡献率构造了污染物排放的社会经济影响压力指数,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情景下,对2011~2020年的COD和氨氮污染排放压力进行了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未来10年,COD污染排放总量在波动中上升,短期内将保持高位稳定,氨氮排放总量缓慢下降,其中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排放压力逐渐减少,农业农村污染排放总量保持线性增长趋势.该研究为污染治理工作目标的确定带来启示,也为污染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第三篇社会经济论文范文模板: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的关系研究

关于社会经济地位(SES)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处于探索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各种中间变量的交互机制影响健康的阶段,而我国多还处于对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直接关系的探讨阶段,近年来才有少量学者开始涉猎生活方式、社会情境等单种中间机制的研究.相对国外对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关系的研究,国内研究进度明显处于落后阶段.基于此研究现状,本文聚焦于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的关系,重点研究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是否有直接因果关系,二是社会经济地位是否通过生活方式中间机制影响健康,导致健康不平等.作为经济学中新兴的学科之一,健康经济学对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面临研究方法、研究数据和研究框架等方面的局限,整体研究层次和研究深度都较为薄弱,对健康、健康不平等、社会经济地位等核心内容的概念界定、指标衡量没有统一标准,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框架也很不成熟.在这种研究背景下,本文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研究.在理论方面,以相关文献综述为基础,对本文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做出界定,以健康经济学中的健康需求和健康生产理论、健康人力资本理论、阿玛蒂亚.森的平等和自由理论以及失灵理论为基础,用社会因果论的研究框架对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的直接因果关系做理论分析,并基于健康风险行为论等理论框架对社会经济地位通过生活方式导致健康不平等的间接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在实证方面,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11年数据,对健康指标及健康的各种影响因素指标做描述性统计和交互分析,并在洛伦兹曲线及集中曲线下描述我国人群健康及健康不平等的现状,基于Grossman健康需求模型建立了基本回归模型、加入平方项的回归模型及加入立方项的回归模型,并使用逐步回归的计量方法,对社会经济地位因素与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的线性、U型或倒U型因果关系、S型关系做相关实证检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刻画出社会经济地位、健康与生活方式三者之间的互相关系,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路径、影响程度,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影响的总效应做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分解,实证社会经济地位(SES)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间机制.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工作,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关于我国人群健康不平等现状,指出目前我国人群健康不平等情况确实存在,不管是影响健康的自然因素方面还是社会经济地位因素方面,都存在着人群健康不平等现象.基于不同健康指标的健康不平等状况不同,健康不平等有偏向高收入群体和高受教育群体尤其是高受教育程度群体的特征.第二,关于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的因果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直接因果关系.且基于不同健康指标的二者因果关系不同.基于个体自评生活(SAL)健康指标,在控制了健康自然影响变量的情况下,家庭年净收入和最高受教育程度、户籍、医保这四个社会经济地位衡量指标和健康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越高人群健康状况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人群健康状况越好,城市人口健康状况相对更好,有医保人群健康更好.且收入因素对健康存在着一定的“U”型影响,“S”型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基于个体自评健康(SAH)健康指标,在控制了健康自然影响变量的情况下,收入、户籍、医保这三个社会经济地位衡量指标和健康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越高人群健康状况越好,城市人口健康状况相对更好,有医保人群健康更好.且收入因素对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倒“U”型影响.第三,关于社会经济地位导致健康不平等的生活方式中间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正向影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正向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地位通过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大于0,且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即我国的数据支持社会经济地位导致健康不平等的生活方式中间机制.第四,在相关标准下,指出由社会经济地位引起的健康不平等属于健康不公平范畴,应从促进收入、教育、医保、户籍等社会经济地位相关体制的公平性发展和改革、促进国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及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以促进健康公平及高质量健康公平.总的来说,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不平等的关系,加深了对健康不平等、健康不公平等概念、指标的理解,丰富了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直接关系及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健康的中间作用机制的探讨.可能存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扩展了研究框架.扩展社会因果论框架研究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的因果关系,在健康风险行为等理论框架下研究了社会经济地位导致健康不平等的生活方式中间机制,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平等自由理论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框架判断由社会经济地位导致的健康不平等的公平性.第二,为促进国民健康公平及高质量健康公平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建议.其一,促进健康公平的相关体制建设,包括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公平性建设、国民教育的公平发展、深化医保体系改革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其二,促进高质量健康公平的相关建议,包括促进国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论文的不足可能在于对某些目前仍具争议的概念的指标的选取,如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选取,另外,对相关核心概念尤其是健康不平等内涵的界定可能不很全面,得到的结论对现实的解释力难以具有普适性.这些问题都需在未来研究中继续突破.

社会经济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社会经济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自考论文、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社会经济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社会经济论文范文题目

第四篇社会经济论文范例: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模型拓展及应用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型以及相关研究的回顾发现,建立耦合系统状态描述和水资源政策分析功能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模型来研究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未来我国水资源管理研究领域最为关注的方向和前沿,也是本文的基本目标.


https://www.mbalunwen.net/chaonengli/87997.html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拟开展以下几方面研究:

针对现有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型(CWSE)在政策模拟上相对薄弱的缺点,增加描述水资源经济系统的分区域水资源政策分析的一般均衡模型(TERMW),基于模型耦合技术,构建完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模型(CWSE-E).CWSE-E模型是基于CWSE模型和TERM模型的改进和拓展研究,包括改进水资源节点网络图和构建用于区域间一般均衡分析的水资源子模块.两个局部模型CWSE和TERMW通过投入产出表进行有效衔接,可实现优化预测、模拟计算和政策仿真等功能.

以淮河流域为例,基于投入产出编制方法,编制完成淮河流域2009年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此基础上,根据TERMW模型数据结构要求,通过对进口产品使用结构矩阵计算、投资系数矩阵构建、区域间贸易矩阵计算、行业用水量及水资源价值计算等处理,得出淮河流域2009年TERMW数据库,为分区域水资源政策分析的一般均衡模型的运行提供数据基础.

基于构建的CWSE-E模型和一致性数据集,开展淮河流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情景方案分析及水资源政策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节水措施、治污措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分析;(2)淮河流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规划情景方案确定;(3)虚拟水政策在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效果评估;(4)水权市场在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效果评估.

第五篇社会经济论文范文格式: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及效应评价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当前地理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协同发展演进的作用过程,是人地关系演进的本质体现.目前,国内外对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耦合关系及土地利用变化综合效应的研究还非常少.本研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选择陕北黄土高原这一特殊区域,主要应用土地科学、生态学及现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以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历史文献资料等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GIS技术等模型方法,对该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过程、驱动力及驱动机制、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本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本研究不仅对深化人地关系理论与方法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实践应用价值.

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本区土地利用主要以农用地为主,占94%,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比重低.农用地又以林地、牧草地和耕地为主,占94.5%.

2、1988—2004年陕北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速度快.表现为:(1)农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其中耕地持续下降,年均减幅2.28%,耕地相对变化率表现出“由慢到快再到慢,北部和最南部变化小、中部变化大”的时空变化特征:林地、园地持续上升,园地年均增幅24.6%;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也持续上升,建设用地年均增长35.62%,未利用地年均减幅0.62%.(2)同期农用地比重下降2.4%,其中耕地比重降幅最大,达10.27%,林地升幅最大,达7.09%,园地比重上升3.2%,牧草地基本没变.建设用地比重上升2.12%.(3)应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M)模型综合测度陕北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

3、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表明陕北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有自然因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及其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城镇化、生态建设工程(政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

4、陕北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关系.(1)陕北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经济结构演进密切关联.随着产业经济类型及趋势由传统农业向综合农业、商品农业、能源重化工和高精化工等经济类型地演进,一方面,区域土地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由政府和集体计划配置模式转向以经济利益机制为主导及政府农业政策、生态环境政策调控为辅的配置模式,再将转为生态利益机制主导的配置模式:另一方面,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单位面积产出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类型不断分化、结构不断变化,土地利用特征的区域分异日趋明显.(2)通过数值拟合表明,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之间具有明确的函数耦合规律,但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畜牧业产出与草地面积之间以及乡村劳动力比重与园地比重、农用地比重、耕地比重之间则不存在确切的函数关系.(3)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之间相关性达0.976,林地和建设用地比重的变化会影响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而影响三次产业结构.林地和园地、耕地比重变化直接影响种植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从而影响农业结构,相关性分别达0.918和0.788.

5、通过构建陕北土地利用变化综合效应测评指标体系进行测评,结果表明:(1)1988—2004年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农业部门多样化指数、产业高级化程度分别提升24%、13.4%和24.9%.耕地警戒度在中南部提高、北部降低,粮食自给率提高43.9%.(2)陕北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产业高级化程度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提升了78.5%;农业持续能力、就业结构及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提高17.5%;林地、草地和园地覆盖率提高10.24%,生态性土地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上升16.8%、6.65%,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提高9.20%.(3)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效应整体提高33.4%,1988—1996年、1996—2004年综合效应指数分别提高10.6%和20.9%,表明陕北土地利用变化正日趋合理化、科学化,但在不同的区县具有较大差异.

本文在研究中以综合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陕北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提出了陕北产业经济演进过程及趋势序列,并分析了其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联关系,定量分析了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提出了陕北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应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从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方面测评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效应;在方法上利用SOM模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

本项研究对深刻了解本区人地相互作用机制、作用过程以及科学调控区域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规划、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对本区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及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依据,为其它类似区域提供借鉴.

为您写社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社会经济引用文献:

[1] 社会经济论文题目集 社会经济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2] 近几年社会经济参考文献 社会经济外文文献怎么找
[3] 社会经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社会经济论文框架如何写
《社会经济论文范文参考 社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社会经济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