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25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8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论文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论文

目录

  1. (一)有助于丰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
  2. (二)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观
  3. (三)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念
  4. (四)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现代化的艺术教育观念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创新路径》

该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和高职院校类论文范文文献.

摘 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文章通过对“非遗文化进校园”中互联网的作用分析,明确“非遗文化”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意义,探索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传承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4-0037-03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s conducive to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in "intangible heritage culture on campus", clarifies the significance of "non-legacy culture" to the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and explore the innovative path of non-legacy cultural inheritanc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Internet era.

Keywords: Interne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heritance education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按照文件精神,各级学校理当通过对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创新贡献力量.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当下各地正在积极推进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近年来,众多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注意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将高等职业教育与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有机融合,丰富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互联网+教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普遍模式.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充分借力互联网技术,创新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内容及方式,研究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创新,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

教育传承是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最有效的方式,世界各国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实施指南,提出应“以适当的方式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学习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在高等教育阶段,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課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方面深入研究,对发挥学校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载体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从高职教育的实践层面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有助于增厚高职专业建设内涵、丰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及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例如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要素,增设民族文化课程,编写民族文化类教材,创建民族文化创新创业空间,有助于将专业做强、做精,体现学院建设特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创新平台.

从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看,目前在高职教育中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教育尚缺少具体的理论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社会功能、传承与演变规律以及本质特征有哪些;从传承主体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传承客体即高职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非遗传承教育有哪些固有特征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高职教育内涵的影响等,种种方面尚有研究空间,通过弥补理论研究的缺失,可以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更丰富的理论研究资源.

(二)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以物质形式出现,更多的表现为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机制与文化观念,涵盖了民族思维方式、精神特色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可以对高职学生文化观念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例如通過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素,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的认识,加强高职学生对民族智慧、民族精神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有助于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涵,有助于高职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意志与精神,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标准,更加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

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使得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得到加强,更自觉地承担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责任.

(三)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久以来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持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的文化往来日益频繁,伴随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处一个校园、一个课堂的现象日益常见,这增加了高职学生对世界文化、社会生活的了解.尤其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传播媒介对高职学生形成自己文化观念的影响日益深刻,基于信息化传播媒体提供的多样化、海量的信息为高职学生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文化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其中尤以西方文化影响为甚.

由于西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英语等西方语言在互联网占据主要表达空间,西方生活方式在年轻一代群体内影响极大.以节日文化为例,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年轻群体以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为普遍节日诉求,乐于追求所谓的西方文化节日氛围,但对端午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无感,不会主动探寻节日的意义,不会回应传统文化蕴含的情感需求和情感表达,唯一的关注也只存在于是否要“放假”.过多的依赖西方文化的价值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观念必然受到削弱,显然不利于真正形成多元文化的观念.在这个意义上,片面性的多元文化观念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拜金、享乐主义等思潮弱化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民族认同.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有助于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加强高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高职学生多元文化观念的形成.

(四)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现代化的艺术教育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的学科内容有设计学、民俗学、美学与历史学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融入到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中,有助于树立现代化的艺术教育观.例如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高职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更多的艺术素材:从艺术内涵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可以提升设计的精神内涵;从艺术题材看,民间技艺、戏曲、神话等引入教学,可以扩充创作的题材;从艺术形象塑造范式看,可以在创作中融入版画、皮影与剪纸等民间技艺,扩充艺术形象群体.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反映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职课程教学,有助于高职学生构建或扩充艺术创作的素材库.

二、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从“非遗文化进校园”视角看,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教育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可以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发挥作用:

第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性发挥作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课内外活动,组织师生加入物品、采访、记录、拍照等活动中,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一定作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教育”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还可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存储与管理工作,例如借助信息技术中的采集与存储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摄影、3D扫描,将数字摄影、3D扫描的结果存储于数据库中,对数据库进行有序管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整有序的要求.

第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原与再现发挥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在一定生活环境下发展形成的,与特定环境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直接关联,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传承的内外部条件随之变动,必然面临生存条件的巨大考验.互联网环境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与复原的要求,例如高职院校将3D数字动画技术类课程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与复原应用结合,利用虚拟3D数字动画技术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再现与复原达到理想效果;应用数据处理技术,使得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可迅速为观众提供检索查看,这些都为“非遗文化进校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推进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创新,首先应反映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其创新路径表现为:

第一,改革课程体系.立足于现有的课程体系,适当添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或在专业课程中添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或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选修课,强化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关注.

第二,依托信息化技术改进教学手段,保证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在非遗相关教育活动,采用灌输式讲解难以吸引学生兴趣,更难以达到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的目的.在教育教学手段上创新,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学习系统,为高职学生提供实时的、开放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可以采取研讨交流方式,选取非遗文化项目作为研讨主体,师生间开展交流,表达自身意见,这样在思想碰撞中,更有助于学生的文化知识内容的了解.还可以尝试采用微课形式,以微课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音乐等,给学生带来视觉层面上的冲击,便于学生回课、复习,可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三,促进师资队伍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改革中,无论在课程内容中加入非遗文化内容,或设置具体的课程,均要求有相应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高职院校应构建多元化的文化遗产类课程师资团队,依托信息技术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一方面采取在职培训、进修、交流等多种形式,使院内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信息化教学能力等素养提升;另一方面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民间技艺大师等担任教师,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微课程、远程教学、远程讲座交流等手段,使教师、学生对非遗文化项目的感知更加深刻.

(二)加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传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凭借信息覆盖范围广、傳播速度快以及信息量大等特点,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可以借力信息化技术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传中实施创新.

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传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施创新:

第一,借助图书馆平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丰富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相关电子书、图书馆藏,学生有更多机会浏览学习,或借助图书馆技术优势,将非遗项目以图文影像形式呈现出来,进行资源共享网络构建,保证学生对知识内容更容易理解.

第二,应用信息化公众平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目前,高职院校均已构建了自己的校园网、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若能进一步丰富校园网内容,如融入学院相关非遗项目,有助于激发学生浏览兴趣.还可以选择其他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以这些平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收集与呈现,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容易引起关注.

(三)借助信息技术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构建中,往往立足于传统优秀文化,如将传统文化中仁和、笃行、人本等,融入到校训等校园文化内容中.

“非遗文化进校园”开展中,应考虑将非遗元素融入其中,可在校园内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教讲座活动,或引导学生构建相关社团组织,课余闲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激发高职学生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热情.

举办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内容,例如举办微电影、广告欣赏,或举办以非遗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使学生对非遗文化知识内容了解更加充分,以此达到传承教育的目的.

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让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理念融入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非遗文化进校园” 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重要方式,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借力互联网优势,基于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学改革、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且考虑引入多元化教育方式.这样才能真正通过互联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传承教育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http://www.gov.cn/jrzg/2011-02/26/content_1811128.htm.

[2] 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l.

[3]肖牡丹.区域非遗活态传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文学教育(下),2018(12):98-99.

[4]姚松奇,陈晓.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传承教育创新研究[J].萍乡学院学报,2018,35(05):104-107.

[5]金星.基于“四维一体”、传承创新模式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6):54-55.

[6]王丽娜.“非遗”文化进校园实施策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30):257+2.

小结,本文是一篇关于高职院校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引用文献: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2500字
[2] 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怎么写8000字
[3] 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论文例文8000字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2500字》word下载【免费】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互联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