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位论文 > 文章内容

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音乐继续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音乐继续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2

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文参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
  2. 第二篇音乐继续教育论文样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
  3. 第三篇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文模板:民国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1912-1945
  4. 第四篇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例: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
  5. 第五篇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文格式: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

★100篇免费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文,可用于音乐继续教育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文参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

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多元化浪潮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如何在这种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建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发展既融汇多元又兼具本土化的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音乐文化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与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有着很深的渊源,国际音乐教育的大背景要求我们在音乐教育研究上寻求新话语、新思维,同时,我们还要保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独特性,以本土化音乐理念为立足点.因此,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音乐教育之间达成一种平衡、统一的关系―放眼世界,立*土,融合创生,就成为广大音乐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近年来,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成为音乐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而起源于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就蕴含着这种理念.奥尔夫在建构其原本性、元素性的音乐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音乐文化不应该仅以西方或东方某种音乐文化为中心,而应该吸取各种先进文化的优点,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作为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最基本的观点,渗透在其整个音乐教学体系中.奥尔夫一直竭力主张要平等地看待不同民族、地区的各种音乐文化,无论是其家乡巴伐利亚的民间歌曲,还是日本、印度和中国等富于浓郁东方情调的传统音乐,无论是独具特色的非洲木琴,还是东南亚各国的打击乐合奏等都体现着音乐的本质和本源,是最“自然的”和“富有活力的”音乐艺术.这些接近自然并且能够为每个儿童学会和体验的各地区民族民间艺术都可以作为音乐教学的素材,以适合儿童参与体验的教学方式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奥尔夫音乐课程和灵活多变的音乐教学活动.正是如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世界各地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世界音乐教育领域的广泛传播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对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世界的融合与发展、演变与生成过程,并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https://www.mbalunwen.net/yuzhou/92860.html

奥尔夫教学法作为当代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培养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以及生动活泼、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个性突出的教学策略得到世界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习者的高度赞誉和喜爱,并且深受儿童的欢迎,因而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被以廖乃雄等为代表的音乐教育研究都介绍引入到我国,对促进我过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传入初期,受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和当时“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也相对滞后,使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进程中出现了融合不好,生成不够等问题,有些教师片面地流于形式上的模仿,没有深层次理解奥尔夫教学法深刻的教育内涵及理念,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误区.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再次受到强烈关注,目前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存在竞技化、工艺化、专业化等弊端,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育理念对于我国应试教育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教育全球化背景和文化融合与生成的角度出发,在详细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内容、理念、原则、方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全世界的融合、演变进程,进而将研究的视域集中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上.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得到本土化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如何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内涵及价值?第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现状如何?第三、如何在实践中完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融合与生成?第四、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教学模式?

论文包括导论共分七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确定研究领域,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论述,并对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综述,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问题的背景及价值,主要是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本体解读,介绍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形成的社会背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贡献,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德国的发展现状等问题,并在音乐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价值所在.

第三部分以引进-渗透与整合、融合-吸收与转化、生成-建构与创新为视角,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内涵及理论依据展开论述.

第四部分论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途径,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世界的传播与本土化现状,主要阐述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并就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融合方式等问题.

第五部分是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实践研究,以我国的音乐新课改为目标,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我国新课程标准的融合现状,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我国音乐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契合程度,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第六部分主要阐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本土化的生成与建构,包括本土化教学模式的生成本土化教学目标的生成、本土化教学原则的生成、本土化教学内容的生成、本土化教学方法的生成、本土化教学评价的生成、本土化教学策略的生成以及本土化教学用具的生成等.

第七部分针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与思维方式、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环境与教学设备、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专业师资的缺乏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融合障碍,从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学校氛围、师资保证、学生需求等方面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生成条件,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第二篇音乐继续教育论文样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国内一些歌舞剧团率先尝试音乐剧的创作与排演以来,我国音乐剧文化市场不断升温.1995年,*戏剧学院在我国首创音乐剧班,同年,北京舞蹈学院开设我国第一个本科音乐剧人才培养方向.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相继成立音乐剧系.2007年,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平台为中国音乐剧教育提供了一个完善音乐剧学科建设、加强国内外音乐剧教学、艺术实践等交流与合作、提高音乐剧理论研究的良好契机.随后的十多年中,全国高等院校竞相增开音乐剧本科人才培养的各类相关课程.据不完全统计,当下我国已有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本科阶段创办了音乐剧系或设置了音乐剧培养方向,其中主要以全国高等独立艺术院校、部分综合性大学的二级艺术学院为主.

我国音乐剧教育虽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但也逐渐显现出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音乐剧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匮乏,对中国音乐剧发展现状与现实需求的了解不够全面;原有本科艺术教育模式与音乐剧教育实际发展需求不匹配;由于缺乏音乐剧教育基本理论的支撑与指引,导致音乐剧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高等院校本科阶段忽略了对音乐剧编创、导演、舞台舞美设计、市场运营与开发等相关人才的建设,以致中国音乐剧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环节日渐脱钩,等等.而若想真正提升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质量、开发适应中国音乐剧发展的课程体系,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本文采用逻辑思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与研究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成绩,并为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提出了一套与当前音乐剧事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能适用于当前音乐剧教学的、可供操作与实践的设计方案.具体内容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包括对研究缘起、意义和关 键 词 的界定;对相关文献及前期研究成果的综合评述;通过对研究内容与思路的梳理来选择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式以及对文章创新点的预测.

第一章是对当前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发展进行系统梳理.该部分主要从我国音乐剧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与发展模式;我国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的发展与演变及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全景式的阐述.

第二章是对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是本文的实证调查部分.2013年5月——2014年6月期间,笔者深入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戏剧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进行调研与取证,通过与这些学校师生的访谈、部分课程的观摩以及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各年级课程表的收集等方式,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四个维度来全面探视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现状,并从中发现与归结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特征.

第三章是对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问题进行现实审思.该部分根据第二章的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总结出目前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试图对问题成因进行详细的探讨与分析,以期从中寻找到解决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问题的具体优化方策与实施途径.

第四章主要围绕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与内容的优化设置问题展开探讨.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基本原理,然后结合音乐剧学科特点从实践上明确具体课程在音乐剧整体人才培养课程中的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中的主次与性质、课程内容的增减与删选以及学时学分的赋值,以期构建出理想的具有整体课程价值和功能的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的具体实施与保障策略.该部分分别从创新与完善课程评价、挖掘与整合课程资源、规范与健全课程制度、建设与提升师资队伍以及物质投入与保障条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实施的具体措施.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归纳了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研究基点、研究核心、研究过程与研究价值,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第三篇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文模板:民国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1912-1945

音乐会,是近代社会伴随着“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的一种音乐表现方式.民国之后,音乐会成为人们从事音乐艺术和休闲娱乐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早期的音乐会主要出现在部分大城市,后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社会生活变迁,才逐步在国内较多城市传播,也成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一项鲜明标志.音乐会的兴起与发展、功能与作用,既反映了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与博弈,交流与融会,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生活的演进与变化.对于民国时期音乐会发展情况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从音乐文化层面加深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了解,揭示这一新的文化事象在近代生活方式和近代文明建构中的作用,对深刻认识音乐文化与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关系,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的学校教师与青年学生,多是除旧布新的重要社会力量.也正因如此,20世纪初期,特别是民国之后学校举行的音乐会,成为了西方音乐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中知识分子聚集,他们对于外来文化的反应特点,以及音乐会在中国的演进轨迹,都能在学校音乐会的演变和发展中得到较为集中的反映.

从目前学术界对音乐会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成果数量还不多,很少有专文对这一事象进行系统、深入探讨,也更缺乏对音乐会历史作出跨区域、综合性的深度关注.正因为对于音乐会活动及其历史面貌,人们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存在着许多研究空白,这为本研究提供了探讨的空间.

本文以音乐会在民国社会生活中的发展演变及其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和影响为中心,讨论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问题.

在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的大潮中,中国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发生深刻的转型,近代城市逐步形成与扩展,新的社会阶层相继出现,加之外国侨民文化生活的示范性影响,西方音乐会形式传入中国的条件已经形成.随着近代学校的兴办,音乐教育得以产生和兴起,使近代音乐发展在中国步入新的阶段.留学生群体对西乐的引进和推广,进一步为音乐会传入中国起了积极的宣传与推动作用.

民国时期学校音乐会的兴起产生了多重效应.一方面音乐会作为教学活动不仅改进了教学,提升了学生艺术素养,还以新型音乐活动方式丰富了校园文化,以文明的欣赏方式陶冶了青年情操;另一方面学校音乐会还推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融汇中外艺术,促进各地交流,使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世俗化、本土化走向,也使其举行的音乐会从形式到内涵都有了新的变化.

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过程中,民族音乐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方音乐的猛烈冲击使民族音乐面临着严峻的道路选择问题,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在碰撞中借鉴,在抗争中嬗变,在交流中发展,走出了传承传统文化,吸纳外来营养,融汇中西艺术,不断更新发展的道路.社会民众与音乐人对西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经历了“新奇—认同—借鉴”的演进过程.

近代社会重新建构的社会生活方式,促使新式音乐家群体逐步形成,他们的人生经历、艺术道路及其生存状态,反映了音乐文化在当时社会的发展态势,也折射出与此相关的某些时代特征(如动荡的社会局面、民族反侵略战争等都会作用于音乐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民国音乐人群体由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着特有的作用,他们不懈的艺术追求与艰辛中的奋斗,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音乐会的发展和演变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一定的关联.近代城市的形成、城市生活的出现、居民消费方式的演变等,使城市民众的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需要.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官吏阶层、工商业阶层,以及思想活跃、开放意识强烈的知识阶层,从不同的文化观、价值观、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音乐会形式的热情,推进了音乐会在城市文化领域中地位、功能与作用的提升.音乐会是近代文明在音乐文化的诉求和发展趋向上,具有自己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的产物.人们通过音乐会活动,传播着新的社会文化意识,音乐会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发挥着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中,显示出其推进文明与进步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例: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

本文是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的考察与研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从西方音乐传入、新的音乐思潮的发生开始的.20世纪初,西乐东渐与一部分新式知识分子对西方音乐的学习与接受,使得“学习西乐思潮”迅速崛起,学堂乐歌的兴起,是这一思潮的鲜明体现与具体成果,同时,启蒙与救亡的社会思潮也促成了“音乐启民思潮”的形成.世纪之初兴起的这两股音乐新思潮,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此后,20~40年代间,“音乐美育思潮”、“国粹主义音乐思潮”、“国乐改进思潮”以及“救亡音乐思潮”陆续登上中国音乐的历史舞台,而“学习西乐思潮”则自“五四”后一直呈现出全面而深入发展的态势,是贯穿整个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的音乐思潮.

音乐美育思潮萌芽于学堂乐歌早期,在“五四”后获得较大发展,为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发展、社会音乐生活的丰富以及新音乐的初创,发挥了积极而有力的推动作用.国粹主义音乐思潮发端于学堂乐歌中、后期,形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在学习西乐思潮逐步走向深入的背景下而迅速崛起的,反映了一部分中国人热爱传统音乐文化而又拒绝接受西乐影响的“国粹”情怀与矛盾心理.30年代初期救亡音乐思潮的兴起,促使音乐美育思潮逐渐走向式微,抗战全面爆发后,国粹主义音乐思潮也迅速走向衰落.20年代形成的国乐改进思潮则与学习西乐思潮一样,主张学习、借鉴西方音乐的理论与创作技术,改造中国旧有国乐、创造中国新国乐,走中西融合的音乐发展之路.所不同的是,学习西乐思潮主张以西方音乐的形式与技术作为中国新音乐的创作基础,而国乐改进思潮则是主张以旧有国乐的素材作为新国乐的创作基础.这是两种不同的中西音乐交融观,都对中国新音乐的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重要贡献.“九·,一八”事变后兴起的救亡音乐思潮,是20世纪上半叶最激动人心的一股音乐思潮,它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伟大意志在音乐上的反映.这一思潮下成长起来的新音乐运动,以及此间形成的新音乐思想及其创作,成为救亡音乐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40年代末逐渐发展为占据主流与权威地位的权力话语,其中既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为建国后新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思潮,无不与“新音乐”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音乐上的中西关系、古今关系、雅俗关系和主附关系等主要矛盾关系的集中体现.这些矛盾关系同样在不同程度上贯穿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因而,考察与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的发展及其特点,不仅可以使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的根本性质与总体特征,也有助于我们能够更为清醒地审视整个20世纪中国音乐所走过的风雨历程,更为深刻地理解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中的诸多深层问题.

深入地了解历史,深刻地理解历史,在历史的回顾中学习历史,在时代的发展中超越历史,是一切历史研究,包括本文在内的根本目的.

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专升本论文、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音乐继续教育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文选题

第五篇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文格式: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引下,学校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素质教育在当代的不断推进,作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也在改革与发展中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水平仍与城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优化发展和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成为了制约与阻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瓶颈.

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平等地接受艺术教育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是公平教育的要求和体现.但如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感悟艺术真谛,发展艺术技能,对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负担沉重的大国来说,却并非易事.

农村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生能否得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能否得到提高.

2006年在葡萄牙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艺术教育、关注面向弱势人群的艺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当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弱势人群的时候,在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落脚点也应该把艺术教育普及到每一所农村学校,关注到村小里孩子们的艺术教育,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艺术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理念的落实找到实施方法、途径和解决对策.

基于此,本论文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有:

1、艺术教育管理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内容涉及现代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思想、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2、农村学校艺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包括艺术学科与教学法研究,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外活动研究,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文化艺术环境的创设的研究,艺术教学质量的保障及监控的研究等等.

3、农村学校艺术师资培养培训的调查与行动研究.涵盖农村学校艺术教师教育的模式研究,艺术教师道德水平与心理状况的研究,农村艺术教师义务与权利的研究,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名、特、优艺术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外聘艺术教师的研究等内容.

4、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设施改善与资金投入的调查与行动研究.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逐步解决到位,设施改善与资金投入的渠道、方法及其有效功能的发挥等问题.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引导农村艺术教育管理者、工作人员和教师形成由艺术教育的“素质观”“基础观”“公平观”“普及观”“审美观”“特色观”和“开放观”构成的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体系.

第二,构建切实可行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模式.其具体的实施模式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全面覆盖模式——“四个到位”;农村学校艺术教学改革模式——“四个突出”;农村学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四个结合”;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四个吸纳”;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科研模式——“四个机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配置模式——“四个注重”.

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体系的形成与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施模式的构建为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希冀由此可以引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现更高的目标——面向全体、实现优质、走向公平.

关于免费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音乐继续教育引用文献:

[1] 经典音乐继续教育论文选题 音乐继续教育论文题目哪个好
[2] 经典音乐素质教育论文选题 音乐素质教育论文题目哪个好
[3] 音乐艺术教育论文题目集 音乐艺术教育论文题目如何取
《音乐继续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音乐继续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音乐继续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