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音乐美学论文范文参考 音乐美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音乐美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9

音乐美学论文范文

音乐美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音乐美学论文范文参考: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2. 第二篇音乐美学论文样文: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3. 第三篇音乐美学论文范文模板:音乐本体研究
  4. 第四篇音乐美学论文范例: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5. 第五篇音乐美学论文范文格式: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音乐美学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音乐美学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音乐美学论文范文参考: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的美与美感为总目标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虽然音乐美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而且它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一样,随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包括文化艺术、音乐生活而变迁.但是人们的认识在这个领域中是相对的、暂时的,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时代,或者任何一个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音乐美学的研究,都不可能是终极永恒的真理,它必须在时代相承的、无限延续的思维活动中得到实现.从有音乐活动以来,就有音乐美学思想出现,哪怕一开始是极为简单而模糊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音乐美学也以每个时代所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在发展着,而且每个时代,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继承和发展、或者扬弃过去时代的主张和成就,现代音乐美学思想是对过去美学的扬弃和发展.

近些年不管是文学界还是音乐界,比较学都是较为热门的课题.音乐虽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变幻无穷的表现形式和组织方法却也具有严密的逻辑和规律,这就使音乐学各独立学科的研究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论文针对中西音乐美学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音乐美学体系起到一定的作用.中西音乐美学比较又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对中西方音乐美学进行了比较之后,当我们以广阔的国际视野为背景来比较时,才能更深刻、更具体地理解各自的特色,发现其长处与短处,也才能更清醒地为建立新的美学体系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中西方音乐融合的深刻含意,才能把真正意义的多元化音乐奉献在世人面前.由于国内学术界对中西音乐美学的研究,目前开展尚不充分,本文是目前研究这个问题较为系统的一篇论文,选题有一定的创新性.


https://www.mbalunwen.net/lunwendaquan/092903.html

有关各章内容分述如下:

论文第一章绪论主要以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为基础,全面综述了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关于比较美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确定以比较方法对中西方音乐美学进行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分别介绍了中西音乐美学研究的现状、本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中西音乐美学的可比性研究三个方面,提出了本博士课题的选题意义、立项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第二章主要依据何乾三先生在《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中对音乐美学的几个主要研究问题的阐述,对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进行比较研究,分别在音乐的本质、音乐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美的构成)、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几个环节来比较其间的异同及原因,其中涉及到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结构、音乐的节奏、音乐的语言、中西音乐的美感特征、音乐审美取向的比较、音乐的审美心理、音乐的审美标准等音乐审美的问题,阐释了中西方不同的历史、经济、社会背景所产生的中西音乐美学各自独特的审美意识、美学理论及美的范畴、概念对音乐审美的影响.

论文第三章是对中西流行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运用了较多文字来论述中西方近现代流行音乐美学的比较,这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是前所未有的.在本文中笔者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对比方式分别对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和流行音乐美学作比较.因此,在这一章节中以流行音乐的定义、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国流行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比较之下的鲜明特征、中西流行音乐的共同点和关于流行音乐的审美的培养六个方面对中西方流行音乐美学进行了对比研究.

论文第四章是结语部分:在比较与借鉴中不断发展的音乐美学.这部分概括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果:认为民族文化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由于各种自身的原因自一开始就以不同文化的方式滋润生长,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艺术审美上的差异.因此,中西方音乐美学上的异同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有着各自深层的原因.同时文中提出了该课题的创新点:论文以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为研究对象,克服学术界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偏见,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对中西方音乐本体美学比较研究的空白;论文较为详细地剖析了中西方流行音乐的美学差异与其差异的原因,也填补了国内外对中西方流行音乐美学研究的空白.

最后文中还提到对中国当代音乐美学体系展望.

纵观全文,本文成功地将比较研究运用于中西方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研究当中,并对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异同作出了学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提出了客观认识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异同的一些个人看法,并且提出中国当代音乐美学的发展的主体思路,即一方面要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吸收与借鉴西方音乐来充实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使全人类共享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

第二篇音乐美学论文样文: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本文从苏轼的诗词和政论等文献及音乐实践中对其蕴藏其间的音乐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历史剖析,分析出苏轼音乐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具体考察出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征特点.这种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艺术操守准则的体现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衍射到其他相类文人的音乐思想认知上.

第一章从苏轼早期的音乐言论及活动中考察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洒脱之美,这种美感的基础之处在于他在入仕道路上对儒家思想的承继,在表现形态上以理论上的“崇雅斥郑”和实际中的“好俗亲伎”的矛盾体呈现.他对琴乐意境、礼乐典制的追求是其音乐思想的表现方式.这与苏轼初登政治舞台和文学领域的坦荡发展态势有关,从某种方面来说还与他对传统儒家思想有着某种依赖有关.由此造成其音乐美学思想中的某些论点多依从于儒家的雅俗观,而在音乐本体的理解上也有其鲜明的指向性.青年时期的苏轼的“洒脱”性格是其后来思想发展的孵化器.

第二章是对苏轼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泛美”特征的考察,文章从苏轼自由洒脱的情感状态分析入手,对苏轼在论乐时的本体形态进行了具体解析,通过他人生经历中的意气风发的“情意”考察,发现了苏轼思想中“所见无不为美”的思想基础和表现形态,其乐观浪漫的情怀和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并揭示其泛美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是“寓意于物”的人生态度.

第三章对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由政治的挫折和生活中的不幸产生的“悲美”音乐美学思想进行考察.文章以苏轼的个人经历出发,结合大美学的背景与研究方法,对其悲情的体验进行案例分析,剖析出苏轼思想中的“悲美”思想产生的过程和它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方式.同时揭示出这种“悲美”现象背后的“移情”机制和“疏情”的心理效应,对“悲美”思想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也作了一定的分析.

第四章对苏轼二次被贬后思想境界逐渐淡定所表现出的“淡美”思想进行研究.文章从其人生经历变化中所体现出来的自我超越和解脱,结合“淡美”的历史传统及其呈现方式等剖析苏轼“淡定”的思想基础和形成过程,揭示出苏轼的淡美思想与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策略、禅宗“不修之修”理念的联系,指出其共有的质与绮、淡与丽、枯与膏等内外对立统一的辩证模式.

第三篇音乐美学论文范文模板:音乐本体研究

音乐本体的研究是音乐学、音乐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音乐的本体研究关乎音乐是什么、音乐美学、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音乐的自律性与他律性、音乐同其它艺术形式的关系、甚至涉及音乐社会学和音乐教育、教学等等等一系列问题.在此问题上,黄晓和先生有一个经典的说法,“不管音乐学包括多么宽泛的内容,也不管给它怎样下定义,音乐学归根到底离不开音乐本身.离了它,就不成为音乐学了.因此,研究音乐本体,无论如何,始终应该是音乐学的核心的核心.”

所以音乐本体的研究是从根本上解答我们对于音乐自身的理解的核心途径.根本上说来,历史上关于音乐本身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自律性与他律性、甚至从传统音乐的调性到自瓦格纳以来对调性的突破的理解,等所有这一些长期以来争执不休、没有定论的问题,最终都要靠对音乐本体的研究来做出某种根本性的回应.而对音乐本体的研究,最终把我们引向了哲学.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中,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人们对于哲学自身的理解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对于其它事物——当然包括对于音乐自身的理解.

因此,我们需要回到哲学史,看看在哲学史的进程当中,哲学家们是如何来看待音乐的.而要准确地把握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就得首先了解他们大致的哲学主张,进而探讨他们的美学思想,然后才能准确地定位他们的音乐美学思想.为此我们在第二章中首先追溯至古希腊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德谟克利特,而后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然后是康德、卢梭和黑格尔.在对这些哲学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粗线条的勾勒和侧写这一过程中,我们虽然还不能明确地给出一个音乐本体是什么的答案或结论,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哲学的层面上进一步理解音乐的起源、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形式因与质料因的关系、音乐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实质以及音乐同其它艺术的关系等等问题.

当然,我们也得回到我们中国的哲学传统中来了解我们自己的先哲们是如何理解和看待音乐的.我们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墨家以及后来儒道兼容的玄学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来考察.我们发现总体上我国传统思想持一种“乐归于礼,乐诗相和”的音乐观.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的音乐观包含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就是,“乐归于礼”.“礼”主要是指儒家学说视野中的“礼”,是后来“礼乐刑政”层面的“礼”.礼的外在呈现是“和”,是外在的礼仪规范和于正统的政治,而其内在的核心是心之和,和于人之为人的德性自觉.其二就是,“乐诗相和”.“乐诗相和”实际包含“乐诗相和”和“乐诗相合”两个方面.在相合的意义上,就是乐和诗都归于礼,都是实现礼的方式和途径,乐和礼之间没有层级之分.因此之故,乐诗相合是在“政”的层面上的合,是合作、协同之意.问题在于如何合作、协同,这就是乐诗相和的“和”.这涉及到了两种艺术手段之间的融通和一体共生的关系层面的问题.所以,中国传统音乐的核心还是在于“礼”,可以说“礼”是中国之“乐”的最初的根据和最终的目的.或可说,“礼”为“乐”之本.

音乐美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美学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5000字专科论文、3000字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音乐美学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音乐美学论文范文题目

由此我们初步比较中西传统哲学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区别,我们总会把音乐归属于德性、归属于礼,说到底是归属于政治.我们总是把音乐用作某种实现礼、实现移风易俗、实现统治阶级较好的、较为容易的统治,虽然我们没有所谓工具理性,却总在工具的意义上来对待音乐.那么如果按照西方传统哲学那样,非要找一个本体的话,音乐的本体最后可以被还原到“礼”或者再干脆一点——政治.我们主要是在“用”乐,审美次之;而西方在用音乐的同时也同时在审美,“用”的意味次之.

然后我们进入黑格尔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我们重点考察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尼采和海德格尔这三位对于传统形而上学来说最为特殊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讲艺术与社会的功利关系的理论,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这应该是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共同的印象.因为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以及艺术作品都是紧紧围绕革命和批判的主题.而尼采主张能够体现酒神精神的那种狂乱、迷醉、乐观的充满了生命强力的音乐.

通过海德格尔,我们不再在名词而是在动词的意义上来理解音乐的“本体”.海德格尔把本体解读为澄明或者真理之解蔽,本体就是开显出那片林中的空地,关键在于是旨向林中空地(真理)的“开显”.在这样的意义上,音乐的“本体”就蕴于我们的“追问”之中.因为追问就是开显、使绽出、使跃出.追问或者开显、绽出什么呢?就是存在者之存在.按照海德格尔,这种追问、开显本身就是“诗”,这时,音乐的本体就无所谓自律与他律,无所谓质料与形式的对立.

最后,处在多元文化情景下的我们,基于我们马克思主义这一哲学上的基础,我们说音乐本体就既是历史的造物,又是自身生成之物.同时依据黑格尔,它是特定的文化辩证综合的产物,同时又以自身为*,开启新的生成过程.而音乐本体对于我们而言,只能在追问中才能开显,或者说,它才会自身显现.

第四篇音乐美学论文范例: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整体特征有二:一是独立,它从社会*道德的领域中独立出来,侧重从音乐自身出发去探讨音乐的审美规律;二是突破,它以道家思想、玄学人本精神和佛学主体心性哲学为依托,实现了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主流音乐美学思想的超越.本文拟从中国音乐美学本身固有的范畴出发来深入透析其美学思想的精髓.“源起篇”追根溯源,探寻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突破前代获得独立的思想根源;其余四篇“和声”、“乐象”、“雅俗”、“乐教”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全面而深入地揭示魏晋南北朝时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质.

“源起篇”立足于时代的政治局势、社会思潮和音乐艺术自身,揭示这一时期音乐美学繁荣的深层原因.时政作为时代风气发生变化的风向标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玄学和佛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增强逻辑思辨力和提供理论支持的作用;音乐实践是音乐美学的基础.它们共同促成了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的独立和突破.

魏晋南北朝时代和声问题已经基本形成体系,自然之和、音声之和与主体之和是音乐和谐论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自然之和”与玄学核心范畴“自然”紧密相关,理论家们认为音乐来自自然之和,体现了宇宙万物和谐的自然属性,是人们师法自然的产物.阮籍以自然之和来区分雅乐和俗乐,转换了雅俗纷争背后的教化根基;嵇康以音乐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澄清了附会在音乐上的*观念.“音声之和”探讨音乐创作规律.阮籍的“比其文”;嵇康的“和比”和刘勰提倡的“声文”都重视乐之文,开启了后代重视音乐形式美法则的先河.“主体之和”探讨音乐对主体和谐所起到的作用.阮籍的《乐论》充分展现了玄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嵇康以“平和”为音乐的根本,提倡无哀无乐,平和淡泊的音乐,肯定超越情感的主体生命之和谐状态.

乐象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固有范畴,它有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心与声.在玄佛思想影响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象论立足音乐自身,反对以德心驾驭音声,主张在音声与心的和谐共振中去领略音乐的美;强调音乐欣赏中主体“心”的重要作用,心驰骋万象,妙在象外,形成了有时代特色的审美理论.这一理论追求具体有声之外的空灵之境,注重超越有声、在欣赏者心中完成弦外之音、象外之象的再创造,这些观点实乃意境论的先声,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意境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和声无象”的观点,批判了儒家功利主义的乐象观,为人们驰骋心象,感知音声之美,获得审美愉悦开启了心灵自由之门,他认为“音声无常”,主张在音心对映中完成审美欣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象论剥离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乐象论中的道德教化内容,完成了音乐欣赏理论由功利到审美的转换,开启了后世音乐审美理论的先声.

雅俗问题是中国音乐美学史探讨的热门话题.雅俗之争表现为正统官方雅乐观与民间俗乐观的对峙和冲突.魏晋六朝新兴的文人音乐美学观介于两者之间.有别于礼乐之声,士人心中的雅乐以“清”、“素”“淡”为主要特征蕴含了人们对高雅节操的向往之情.俗乐在文人日常交往和精神生活中实现了娱乐消闲功能.以悲为乐的时代审美风尚表明“悲乐亡国”的观念发生逆转,俗乐备受指责的根基得以清除.阮籍以自然之“和”区别雅乐俗乐,嵇康用心物二分的方法去看待音乐的雅俗问题.他将自然属性判入音乐,而把雅俗归于人心,剥离了统治阶层附会在音乐上的道德判断和审美取向,使得音乐回归自身.雅中有俗,雅俗相互交融不仅是音乐发展史的必然趋势,也是这一时代很多有识之士共同的认识.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侧重乐的教化功能,赋予“乐教”以政治教化的含义,魏晋南北朝理论家们从审美的角度、人格培养方面重新阐释音乐的作用,颠覆了传统音乐美学的教化思想.音乐对个体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意趣”、“趣味”,以此达到“畅神”的目的,这样从个体的精神层面上实现了音乐的审美功能.魏晋六朝理论家们还从人性的角度认识音乐的教育作用,他们汲取道家以礼乐为人性枷锁的思想,从自然人性出发在不同程度上背离了儒家人才观和人性论,体现了魏晋六朝时代以人为本的玄学精神和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音乐“移风易俗”论是传统儒家乐教思想的经典命题,汉代天人感应的神学论兴盛以来将这一命题引入了音乐神话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崩乐坏,理论家们对儒家这一经典命题的解释建立在合理可信的基础上,*了汉代天人感应观念附会在音乐上的神秘色彩和神话功能.

第五篇音乐美学论文范文格式: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

“道”与“艺”的关系是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核心与关键.本文以文献为依据,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道”“艺”关系进行了历时考察,总结了《老子》之“道”与艺术内在相通的三个维度以及体现在音乐美学史上的两大特征,阐释了《老子》之“道”逐渐与音乐艺术相通相融的历史轨迹,并进而延展至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关艺术审美方式和审美理想.

《老子》之“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历代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中,对于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故本文将儒道两家视为一个互补的整体来考察“道”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特征的内在关系.笔者将“道”“艺”关系分为“道艺相通”、“以艺求道”、“道以艺显”、“艺道相融”四章来叙述,分别通过论述“道”对艺术审美的本体、方法及评价的影响.

首先,《老子》之“道”对于古代艺术本体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音乐中的“气”和“象”两个方面:一方面,“气”作为艺术的本源影响了古人对艺术本体的认识.古人普遍认为“气”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既是“道”运动和变化的体现同时也是音乐艺术的规律,因此“道”与“艺”是内在相通的.另一方面,“象”在古代美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本体范畴.《老子》首次指出“象”是“道”的显现,故“象”中有“道”,“象”也可寓“道”.这一思想经过王弼等人的发展对后世艺术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之,“象”是“气”的感性表现,“气”是“象”的内在机心,“气”和“象”共同构成了古代艺术的本体理论.

其次,《老子》悟道的方法对古代艺术审美方法具有重要影响.《老子》首次提出悟“道”的方法是“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也就是说主体通过去除一切*恢复到“无知”、“兀欲”的先天本性时就可以与“道”相通.《庄子》的“坐忘”、《吕氏春秋》的“节欲”、《淮南子》的“损欲从性”、《乐记》的“存天理,节人欲”等思想都是《老子》的悟道方法在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体现.笔者认为,“去欲”的方法使得《老子》影响下的中国美学成为一种内在美学、心灵美学.它更为注重音乐审美者内在的修养和心灵的自由.

再次,《老子》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对于“美”的认识.《老子》影响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评价出现了两大特征:一是“以和为美”的传统.“和”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美”的辩证认识;二是将“合”作为最高追求,如“天人合一”、“艺道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道通为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审美的极致,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追求的最高理想.总之,“以和为美”和“天人合一”所体现的“和”“合”精神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评价的两大根本特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老子》思想影响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本体、方法和审美评价等诸多方面.《老子》之“道”与艺术的融合使得中国古代的艺术总是体现着回味无穷的韵意和对至善至美的追求.“艺”与“道”的合一,是艺术的人生化,也是人生的艺术化,是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的合一.这对于当今的艺术审美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是一篇音乐美学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音乐美学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音乐美学论文选题 音乐美学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最新音乐美学参考文献 音乐美学核心期刊参考文献有哪些
[3] 音乐美学论文提纲 音乐美学论文大纲如何写
《音乐美学论文范文参考 音乐美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音乐美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