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关于“闲笔”的准确界定科学解读——读“难文浅教”“浅文深教”二文

主题:作者绯语的作品小别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5

简介:适合作品作者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作品作者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作品作者论文范文

作者绯语的作品小别离论文

目录

  1. 一、什么是“闲笔”?
  2. 二、如何界定“闲笔”?
  3. 三、怎样解读“闲笔”?
  4. 第三、解读“闲笔”要为分析人物形象服务.
  5. 作者绯语的作品小别离:金色年华摄影俱乐部获奖作品作者拜年视频(1)

江苏省淮州中学 卜廷才 葛以松

近日,笔者研读了《语文月刊》2014年第6期发表的两篇文章,一是印江苏老师的《难文浅教,让学生收获幸福》,一是黄翠、陈学敏老师的《探讨“浅文深教”式教材处理艺术》.客观地说,二文是文本教学中每每遇到的一个问题相对的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学难文与浅文有相当的启迪意义.让我惊叹的是二文都不约而同地言及如何处理作品“闲笔”的内容,前文主体内容的第二部分是“品‘闲笔’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后文主体内容的第一部分是“闲中有趣:闲来之笔赏新趣”.看似闲笔而不能闲置,笔者也想对“闲笔”的准确界定与解读方法作一番理性思考.

一、什么是“闲笔”?

笔者查阅几种权威工具书,均不见“闲笔”一词.只是网上云:“闲笔”一词,最早出自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之口,是他点评《水浒》等名著时称作者用的写作方法,指小说中关于非情节因素的描写.金圣叹认为“闲笔”能“向闲处设色”,即丰富小说的审美情趣,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闲笔写人”也就是在非情节因素的背景中描写人物.其实,叙事作品中,包括小说、散文、电影等,那些跟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没有必然联系的叙述.都可以称作闲笔.看来,“闲笔”只与叙事类作品有瓜葛.

二、如何界定“闲笔”?

一是从作品主题解读角度审视是否为“闲笔”.

一篇主题深刻的作品,无论选材还是表述都是紧紧围绕主题进行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正面的,也有侧面的.可以说,如果是旁枝斜出,那就不是闲笔,而是败笔.孙犁《亡人逸事》(苏教版必修二)一文的“缘定”“初识”“持家”及“临别”四个部分,集中将个人情感向人类普遍情感的扩展,虽然是“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却渗透着浓浓的哀念之情,强烈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甚至戳痛读者的泪腺.

作品第四部分的“临别”,实是交论文范文作的缘起.作者用较长的篇幅交代文章写作的缘起,看似与上下文不合拍:“一位老朋友、老邻居,近几年来,屡次建议写写‘大嫂’.因为他觉得她待我太好,帮忙太大了.”“我唯唯,但一直拖延着没有写.”“因此,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记述如上.”“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作者在“缘起”中强调这篇文章“一直拖延着没有写”,而且“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这样的表述耐人寻味.在交代完写作缘起之后,作者又接着前文叙事,“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太差.”特别是妻子临终仍记着若干年前丈夫在北平做小职员时,寄至她家两丈花布的事.两句看似平常的问答,将夫妻恩爱之情写到极处,凸显了投桃报李、薄施厚报的中国美好传统.作为“悼亡文学”中的论文范文,这部分文字与文章主题若即若离,可以看作“闲笔”.

二是从作品结构剖析角度审视是否为“闲笔”.

有人说:“闲笔”是散文“神聚”特点的高度体现,是散文内容与结构的结合点,也是散文的“点睛之笔”,在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言有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选修)第二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是全文的关键所在.文段中先叙写了作者的“身世之孤”:“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表现作者和十二郎从小相依为命的叔侄血肉之情,为下文抒发后悔、愧疚、自责之情提供依据;接下来又从突出韩家的“家世悲凉”着眼,表现对韩家后继无人的忧虑:“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为下文抒发深沉的悲哀之情埋下伏笔.

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它不仅大大增强了全文的抒情张力,同时也成为连接全文“形”与“神”的纽带,使得松散的文字变得严谨巧妙,彰显出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字里行间流露出形单影只的凄苦之情及对嫂嫂的无限感念.前面内容铺叙家世衰落,作者三岁丧父,依靠兄嫂.而兄韩会早逝,是颠沛流离中的嫂嫂的话“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之由,增加了浓重的感伤之情及无限的悲苦分量.嫂嫂的两句话,活画出其当时的悲伤、期待、焦虑之情,是为家世衰落之果.并使人感受到两句话中凝集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力量.虽为“闲笔”,却有机串起文之前后.

三是从作品人物形象角度审视是否为“闲笔”.

分析人物形象是解读作品的主要目标,作者也会采用多种方法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正面抑或侧面,白描抑或浓笔.黄、陈二位老师的文中说:《陈太丘与友期》(又名《元方答客》,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笔者注)中以简洁的笔调塑造了陈元方这个七岁孩童的形象.文章用对话构成,突出了元方的聪慧懂事.作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做减法,要求学生将文本再度简化,把与文中非情节描写的内容(闲笔)删去.结果“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一句,看似与情节关联不大,是一处闲笔.笔者以为,作者此举“有趣”,而此说却“无据”.因为,从情节的角度看,文章依次叙述缘由、对话内容与故事的最终结果,此句确是不在情节之内,但是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它就不是闲笔,或者叫闲笔不闲,正如文章所说:因为这处闲笔恰恰和文末的“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形成呼应,把一个七岁孩童的活泼可爱甚至孩子气的一面展现给读者.原来即便是年龄幼小、尚在“门外戏”的陈元方,也是一个具有“方正”意识的人.

文章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告诫人们办事要讲减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因此,我认为“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一句虽与情节关联不大,但说闲笔则显得牵强.其实,正是此句凸显了陈元方年龄虽小却懂得“信”和“礼”的形象,富有童趣.从此角度说,此处不是闲来之笔,而是神来之笔.

三、怎样解读“闲笔”?

首先,解读“闲笔”要为理解作品主题服务.

因素养、学识与阅历所限,学生对作品主题理解困难在所难免.因此,理解作品主题时,可以从“闲笔”人手.孙犁《亡人逸事》一文中的四个部分似乎缺乏关联,如果依次讲解,很难看出作者的匠心所在.因此,教学时可以从看似“闲笔”的第四部分切人,重新梳理文章.如一位老师依照以论文范文程进行教学:1.组织学生讨论文章写作的“缘起”部分是不是不合常理?是不是闲笔?2.引领学生分析“缘起”,体会“缘起”中蕴含的愧疚之情.3.师生一起分析写作缘起的上下文内容(第三部分以及第四部分最后四小节),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妻子美德和自己歉疚之情的用意.4.让学生探讨妻子为什么甘于为“我”付出,同时分析文章一、二部分的细节描写,体会这两个部分在全文中的铺垫作用.

如此解读“闲笔”,就使学生认识到此处“闲笔”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对少不更事的中学生来说,既降低了主题难度,又增添了作品主题的厚度.明白了作品将“缘起”放在文末的良苦用心,前果后因,因果相承,让人信服.

其次,解读“闲笔”要为解析作品思路服务.

有的作品结构复杂,因此,可以把“闲笔”作为课文解渎的重要抓手,将“闲笔”作为突破口,发现“闲笔”之所,挖掘“闲笔”之妙,引导学生去探究其审美作用.教者可以利用“闲笔”设置主问题,同时突出探究的过程,达到从“散”到“聚”,由“闲笔”而“妙笔”的感悟,使学生对“闲笔”的认识随着阅读的深入而不断加深.初看是闲笔,显得多余;再看不是闲笔,了解到其对于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细看则是妙笔,领会到文章结构思路的巧妙.韩愈的《祭十二郎文》1200余字,大小12个自然段,篇幅较长,除了首段交代祭奠时间与对象外,依次写了作者与十二郎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和交代侄儿死后的安排,紧紧围绕侄儿生前、身死、死后思路行文,形散神聚,结构严谨.文章因一咏三叹,思路较难把握.传统的教学一般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按部就班地串讲,课堂往往显得单调松散,课堂气氛也会枯燥沉闷.而如果从分析文章思路切人,探讨文章第二节在全文中的作用,就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一位老师深谙教学机智,他课堂教学的流程是:首先引入本节课所讨论的主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第二段的记叙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何作用,这一节是否多余,继而分析第二段内容与下文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

作者绯语的作品小别离:金色年华摄影俱乐部获奖作品作者拜年视频(1)

我们以为,教者处理文本的机智是:从看似作品闲笔处人手,一则可以凸显切人点巧妙的探讨视角,因为此处韩家悲苦身世的交代,对全文来说举足轻重.二则把握文章思路的肯綮之处,从作品思路的角度看,此段有着无可替代之作用,从韩家凄苦身世到后文的叔侄情深,从侄儿的身死情况到作者的悲痛之情,再到侄儿死后的安排,都有了根由.质言之,教者找到了作品思路解读的一把钥匙,也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收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

第三、解读“闲笔”要为分析人物形象服务.

分析人物形象是教学记叙性文学作品的主要任务.鲁迅的经典小说《孔乙己》开头写做工的人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之后,作者补述:“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这一补述是作品的“闲笔”,几乎是读者的共识,而谈及此句之妙,则见仁见智,有人说是感慨物价飞涨,经济萧条;有人说是交代作品背景,也有人从人物形象的分析,思考“变”与“不变”的世理.二十多年过去了,物价涨了,变了,那么人变了吗?社会变了吗?是的,小伙计变成了中年伙计,外貌变了,但是他的心依然冷漠.小说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感受到的是这句话透出的淡漠和冷气,人的死活印象模糊,倒是二十多年前的酒价记忆深刻,还有比这更让人痛心的吗?同时,作者也提醒读者注意,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在回忆二十多年前的往事,追忆过程中,小伙计始终没有表露出对孔乙己的一点同情、一丝愧疚.二十多年过去了,社会还是那个社会,人还是当年的人,除了一碗酒涨到十文外,什么都没有改变.这样越发显出作品主题的深刻、人物性格的凸显、作者内心的沉重.

其实,和“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一样,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看起来也似乎是闲笔,但仔细品味,却发现其丰富的内涵.这是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我”因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感到不安.“在无聊的书房里”想到“倒不如走吧,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盆,价廉物美”,这里的物价,粗渎起来觉得不过是作者随手拈来,细究起来,如与后文的工价相比,却很能说明问题.在全文中,不是很引人注目的句子,但没有它们做参照,便不能深刻理解祥林嫂的卑微地位.《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等,也是如此,让读者感受到克拉丽丝对若瑟夫自作主张给于勒10个铜子的气急败坏.这种闲笔还有不少,它们往往能从不同侧面刻画人物.

无论“难文浅教”还是“浅文深教”,从作品中“闲笔”处人手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必须掌控适度,既不要肢解有深度的文本,也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关键是“闲笔”的准确界定与科学解读.只有这样,教者才能把握住文本解读的命脉,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有可能提高.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作品作者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作者绯语的作品小别离引用文献:

[1] 古代文学作品论文选题范文 古代文学作品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科技创新作品方面论文选题 科技创新作品论文题目如何定
[3] 比较好写的外国文学作品论文题目 外国文学作品论文题目哪个好
《关于“闲笔”的准确界定科学解读——读“难文浅教”“浅文深教”二文》word下载【免费】
作者绯语的作品小别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