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优质均衡视角下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路径

主题:互动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7

简介:该文是同步课堂方面论文范文素材与互动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同步课堂论文范文

互动论文

目录

  1. 一 引言
  2. 二 基本均衡阶段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研究与实践总结
  3. 三 面向优质均衡的区域同步互动课堂价值认同与建设需求
  4. 四 PST理论及其对优质均衡阶段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启示
  5. (二)优质均衡阶段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路径选择

[摘要] 我国城乡教育正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型升级,如何应用同步互动课堂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今后我国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针对该问题,文章首先对基本均衡阶段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该阶段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不足,并对面向优质均衡的同步互动课堂价值认同与建设需求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基于PST理论构建优质均衡阶段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M-PST,具体包含管理体制创新、技术环境改进、教学模式完善与社会交互方式优化四个基本元素,以及由这些基本元素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复合要素.最后提出区域同步互動课堂建设与应用的渐进式路径:一是要以掌握情境脉络为根本,夯实优质均衡发展基础;二是要以完善基本元素为重点,丰富优质均衡发展内涵;三是要以优化复合要素为核心,重构城乡教育新生态.

[关键词] 教育优质均衡; 同步互动课堂; M-PST; 渐进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雷励华(1978—),男,福建福安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leilihua@Lingnan.edu.cn.

一 引言

依据价值取向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划分为基本均衡与优质均衡两个阶段.其中,基本均衡是以资源均衡配置为主,需要解决的是“有学上”的问题;优质均衡是以教育质量均衡为主,需要解决的是“上好学”的问题.从教育部门近几年监测的结果来看,我国大部分县级区域都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例如,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已有92.7%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1].这充分表明,推动城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历史性转变,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任务.教育研究者已经在不断思考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优质均衡是在基本均衡已经实现的条件下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发展目标,对于当前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手段与机制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困境的最新发展,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与应用需要顺应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重心转移和目标任务升级的新诉求.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如何在县级区域层面上更好地推动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与应用,以满足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议题.

二 基本均衡阶段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研究与实践总结

针对如何应用同步互动课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国内部分研究者结合区域实践情况展开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大量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成果.本文通过质性研究工具对从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93篇样本文献的研究内容和主题进行编码与分析,发现基本均衡阶段学术界在该领域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关“混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同步互动课堂能否真正实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如何组织课堂,使两地课堂真正融合成为一体,实现一体化教学.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由此成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周玉霞等人设计了包含四种同步活动与两种交互方式的同步直播教学过程模式.四种同步互动分别是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练习与同步反思,两种交互方式分别是生生交互与师师交互[2].雷励华等人基于社会建构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构建了面向农村教学点的同步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认为在跨课堂教学情境下远程互动要多元化,远程协作要情境化,并探讨了本地主讲教师与异地辅助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职责[3].王运武等人基于协同视角构建了由政府、学校、企业与高校四方共同参与的同步课堂教学模式,规定各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作用[4].高丹阳等人基于城乡平等合作关系的视角,设计了一种双向输出的互助共赢型的城乡异地同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5].

(二)有关“有效性验证与提升措施”的研究

应用同步互动课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在国内正处在探索阶段.当前在大范围内推广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如何保证同步互动课堂应用的有效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左明章等人在湖北咸安区的实践表明,同步互动课堂的教学应用效果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有效帮助咸安区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该研究发现三种有效做法:一是制定主讲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与选择方案;二是采用一个中心学校带两个农村教学点的“1+2”课堂组织结构;三是采取多项措施消除城乡学校学生的认知差距[3].周玉霞等人在云南的研究发现,同步互动课堂能够有效解决微观层面的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并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提出了两项改进建议[2].梁林梅等人在江西井冈山开展的实践,不仅让城市学校能够共享到农村学校特有的传播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特色拓展课程,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带来多方面的显著变化.该研究提出三点发展建议:一是要关注人的发展,注重消除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数字使用鸿沟”问题;二是要让农村学校主动发展;三是要做系统的制度设计[6].

(三)有关“教师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环境下,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角色发生显著变化,即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作为辅助教师,负责农村薄弱学校课堂的组织、管理与协调等辅助性工作,而不再承担知识传授任务.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步互动课堂能否真正起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关键在于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是否愿意采纳该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因此,探讨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采纳同步互动课堂的因素,对保证其使用效果与推广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卢强等人在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实验区使用同步互动课堂的农村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采纳与使用同步互动课堂的意向与行为受到自我效能感、系统实用性、技术支持与激励机制等因素的正向影响[7].朱万侠等人对幕阜山片区薄弱校教师的调研发现,教师对同步互动课堂的教学应用有着较高接受度,但使用同步互动课堂的意向与行为同时也受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社会支持等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8].

(四)有关“交互与参与度提升对策”的研究

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环境对于农村薄弱学校学生来说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与传统远程教育相类似,农村薄弱学校学生与城市优质学校教师在物理空间上是相互分离的,农村薄弱学校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的陌生感等.如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促进师生远程互动方面,王忠华等人提出可以通过划分单位课时与利用微课进行辅助的方法来解决异地师生、生生互动较少的问题[9].王继新等人认为,主讲教师与辅助教师都要及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10].在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程度方面,杨九民等人制定了对话型同步网络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标准,并给出在五个方面提高参与度的策略[11].冉新义设计了远程同步直播课堂的学生参与模型,并据此提出促进学生参与远程同步课堂的策略[12].

三 面向优质均衡的区域同步互动课堂价值认同与建设需求

从上述文献分析来看,同步互动课堂对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初步证实,但管理体制创新、技术环境改进、教学模式完善与交互方式优化是决定同步互动课堂能否深度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问题.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我们既要考察同步互动课堂对于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去从实践中反映出来的这些问题.据此,本文从优质均衡的视角对区域同步互动课堂的价值认同与建设需求进行调研.调研对象为某地级市各区县参与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区域教育管理人员以及高校相关研究人员.调研方法为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

(一)同步互动课堂的优质均衡价值认同

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与应用,不仅要解决农村学校因师资缺乏而导致的“开不齐课”的问题,还要解决因师资薄弱而导致的“开不好课”的问题.前者涉及同步互动课堂的学科适用性问题;后者涉及同步互动课堂的教育提质增效功能,即同步互动课堂能否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农村学生,使更多农村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在学科适用性方面,认为适合语文、数学与英语学科教学的调研对象比例均为77%,认为适合音乐、美术与思想品德学科的调研对象比例均为69%,认为适合科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调研对象比例均为54%,认为适合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的调研对象比例为46%,认为适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调研对象比例为39%,认为适合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的调研对象比例均为31%.由调查可知,同步互动课堂具有普遍较高的学科适用性,特别适用于语文、数学与英语三门主科.在提质增效功能方面,认为能够将更多知识传授给农村学校学生的调研对象比例为77%,认为能够让农村学校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调研对象比例为85%,认为能够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调研对象比例为85%,认为能够实现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调研对象比例为92%.同步互动课堂对于优质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已经得到相关实践者初步认可.

(二)区域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需求分析

1. 管理体制创新需求

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与应用,组织层面涉及城市学校、农村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与教育信息化企业,个体层面涉及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城市学生、农村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这必然对传统的区域教育管理体制提出新挑战,有必要构建有助于高效推进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管理体制环境.在激励制度方面,近85%的调研对象认为有必要建立能够激发教师积极性的制度;进一步调研发现,当前主要采取的激励手段有口头表扬、增加课时补贴与年终考评时给予照顾等;有近62%的调研对象对当前的激励措施不满意,46%的调研对象认为理想的激励措施是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在重视程度方面,92%的调研对象认为教育部门的重视能够为其建设与应用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近85%的调研对象对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持肯定态度.在学校领导重视程度方面,近87%的调研对象认为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近85%的调研对象对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持肯定态度.在管理制度方面,77%的调研对象认为有必要制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从统计结果来看,已经出台相关管理制度,但还有53%的调研对象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机构建设方面,84%的调研对象认为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72%的调研对象认为需要组建以高校教师为核心的专家团队,77%的调研对象认为有必要组建信息技术应用支持团队,数据显示所有区域已成立工作小组,但还有少数区域没有专家团队与信息技术团队.在机构协同方面,85%的调研对象认为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需要默契配合,79%的调研对象认为教育管理部门、城市学校、农村学校与信息化企业需要协同合作.其中有77%的调研对象认为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配合程度还不足.

2. 技术环境改进需求

高质量的同步互动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学设备性能提出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学设备非常容易掌握、操作与使用;其次要求教学设备性能稳定,不容易出现故障;最后还要求教学设备功能完备,能满足教学需求.本文从设备功能的易用性、可用性与完备性等方面对同步互动课堂技术环境改进需求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对于从影响教学开展的技术因素判断,89%的调研对象认为要改进设备的易用性,87%的调研对象认为需要改进设备的可用性,77%的调研对象认为需要改进设备功能的完备性.在设备的易用性方面,59%的调研对象认为设备特别不容易掌握、操作与使用;在设备的可用性方面,56%的调研对象认为设备性能非常不稳定、易出故障;在设备功能的完备性方面,仅有23%的调研对象认为教学设备能够非常方便地与农村学生进行远程实时互动.对于经常出现故障的调查显示,51%的调研对象经常出现“农村学校教师、学生声音经常中断,模糊不清”的问题,46%的调研对象经常出现“農村学校传输到城市学校的屏幕画面模糊”的问题,65%的调研对象经常出现“农村教师与学生听不到城市教师声音”的问题,78%的调研对象经常出现“农村师生看不到城市学校的屏幕画面”的问题,68%的调研对象经常出现“网络经常中断,农村课堂与城市课堂无法连接”的问题,71%的调研对象经常出现“有噪音”的问题.

3. 教学模式完善需求

农村学校学生在教学氛围、情感体验与班级归属感等方面都不如城市学校学生.同步互动课堂的教学过程比传统面对面课堂要复杂很多.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课堂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本文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组织等课堂教学核心要素方面对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模式的措施进行调研.对城市教师的调研显示,所有调研对象都认为有必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中有46%的调研对象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对农村教师的调研,所有调研对象都认为有必要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在师生关系方面,62%的调研对象认为城市教师有必要课前对农村学生进行全面了解,76%的调研对象认为有必要让农村学生提前认识、熟悉城市教师.调研显示,54%的城市教师对农村学生不了解,近70%的城市教师与农村学生不熟悉.在教学内容方面,87%的调研对象认为要经过精心设计与准备,84%的调研对象认为要充分考虑两地学生差异.大部分教师都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与准备,消除两地学生差异的措施主要有:讲授内容依据农村学生认知水平制定(69%)、教学进度安排依据农村学生认知水平(84%)、以提问方式帮助农村学生理解所学内容(77%).在教学方式方面,85%的调研对象认为要采取与传统课堂不一样的教学方式,61%的调研对象认为目前有待改进.在教学组织方面,82%的调研对象认为农村教师要对农村课堂进行组织与管理,87%的调研对象认为农村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答疑与辅导,46%的调研对象认为城市教师有必要及时关注农村学生的学习反映.数据显示,66%的调研对象认为农村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组织与管理还有待加强,58%的调研对象认为农村教师在学习辅导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4. 社会交互方式优化需求

加强课堂教学互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城乡两地教师课前与课后的及时交流沟通,对于学习效果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两地教师交互、城市教师与农村学生交互两个方面调研交互优化需求.对于两地教师课前沟通与交流,89%的调研对象认为非常重要,其中有近54%的调研对象认为两地教师交流是充分的,具体方式有:与对方共同备课(62%)、让对方熟悉教学内容(69%)、让对方课前准备所需学习材料(85%)、共同商讨教学流程与安排(69%)、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与能力(69%).对于两地教师课后交流,84%的调研对象认为非常重要,53%的调研对象认为有待加强,具体交流内容包括:共同反思学生学习效果(77%)、共同对课程及时作出调整与改进(85%)、向主讲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69%)、了解教学效果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69%).在城市教师与农村学生课堂交互方面,81%的调研对象认为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近46%的调研对象认为不理想.

四 PST理论及其对优质均衡阶段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启示

同步互动课堂能否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如何优化影响同步互动课堂高效运行的外部因素,构建一个适合城市教师教与农村学生学的网络教学环境.PST是由基施纳(Kirschner)教授于2004年提出的用于指导网络教学环境设计与评价的理论框架[13],具体如图1所示.该理论框架包含教学法、社会交互和技术支持三个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一定教学情境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其中,教学法是指在给定的教育情境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与手段,具体包括教学目标与方法、学习内容与活动、学习过程与评价等;社会交互是指可以被感知或者真实存在的有助于推动网络学习者社交互动的活动,如舒适安全的交互环境、使用便捷的交流工具与增进交互的动力机制等;技术支持是指技术为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支持与服务的能力,具体涉及技术功能层面的可用性与易用性、设计层面的美观性以及呈现多媒体时的艺术性和网络学习者学习体验时的舒适性.PST理论框架对于优质均衡阶段同步互动课堂建设内容与路径具有启示意义.

(一)优质均衡阶段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

从PST理论视角来看,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要整体考虑教学模式完善、交互方式优化与技术环境改进和具体教学情境等要素,将交互设计与技术支持融入同步互动课堂学习环境中,充分体现技术的构建价值.但是由于同步互動课堂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网络教学来讲,涉及部门和人员类别较多,需要有完善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14],因此,本研究基于PST理论框架提出如图2所示的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的内容框架M-PST.

(二)优质均衡阶段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路径选择

从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是城乡教育均衡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我们需要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信息化手段进行重新审视与反思[15].对于同步互动课堂来讲,我们既要结合区域实际,又要汲取成功经验、着眼现实需求,同时还要借鉴网络教育领域最新成果,调整建设与应用的推进方式.本文据此提出了如图3所示的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渐进式路径.

1. 掌握情境脉络,夯实优质均衡发展基础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以区域为空间载体实施同步互动课堂建设,基础性工作要从分析M-PST内容框架的“情境”因素开始,即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文化特征,立足城乡教育发展困境的现实需求,从全局高度对其进行系统规划与整体定位,从而制定相应的建设战略规划,形成相应的建设实施方案,并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具体来讲,首先,需要从优质均衡视角对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现状展开深入调研,系统总结当前阶段建设成效、经验与问题,广泛听取城乡学校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参与者对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推进的意见与建议.其次,要制定出具有长远发展目标的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战略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目标与愿景.建设战略规划的制定,一方面要凸显指导性、全局性与前瞻性等特征,另一方面要准确定位区域自身特色,并将这些特色与区域已有的建设经验、教师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创造性地融入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过程当中.最后,要制订具备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特征的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实施方案,如同步互动课堂教学设施分阶段建设方案、同步互动课堂常态化应用推进方案等.同步互动课堂实施方案的制订需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加强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利益诉求.

2. 完善基本元素,丰富优质均衡发展内涵

管理体制创新、教学模式完善、交互方式优化与技术环境改进,既是构成M-PST内容框架的基本元素,也是同步互动课堂建设高效推进亟须解决的问题.教育优质均衡是均衡内涵不断完善、丰富与演进的动态的过程,以优质均衡为价值取向的同步互动课堂建设,重点工作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对这些元素进行完善.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首先要建立健全包括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团队、教学研究团队与技术支持团队等在内的各类组织机构,为同步互动课堂建设的有序推进与有效应用提供组织保障;其次要持续完善现有的有关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的各项管理制度,构建有助于同步互动课堂运行的制度环境,如常态化教学应用实施细则、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工作要求和操作规程、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以及人员管理与考核办法等;最后要适时调整相关配套政策,优化相关激励机制与协同机制,提高学校领导重视程度,激发教师参与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加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技术环境改进方面,针对设备功能易用性、可用性与完备性的提高问题,首先,要组织相关人员对设备使用现状展开深入调研,全面掌握一线教师在使用中存在的困难与需求,并据此对设备进行改进与完善,以补齐设备短板;其次,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实力雄厚的教育信息化企业与性能适切的技术方案;最后,要引导教育信息化企业综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5G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增强型虚拟现实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设备的智能性、共享性与互动性,实现设备迭代升级.在教学模式完善与交互方式优化方面,首先,要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对教师开展培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以及课堂交互能力等;其次,要构建城乡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定期组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活动,增强城乡教师之间的熟悉程度,增进城乡教师合作,促进城乡教师共同成长;再次,要培育若干同步互动课堂教学应用的种子教师,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最后,还可以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相关教师教育课程,培养具备同步互动课堂教学能力的专门教师.

3. 优化复合要素,重构城乡教育新生态

优质均衡的实现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同步互动课堂的建设不仅要关注M-PST内容框架的四个基本元素,更要关注的是这四者之间相互交织而形成的四个二元复合要素和四个三元复合要素.从本质上来看,这些复合要素是同步互动课堂建设不可或缺的高级隐性内容,决定着优质教育均衡最终能否实现.以基本元素“技术环境改进”与“教学模式优化”交织而形成的二元复合要素“教学模式—技术环境(P-T)”为例,在同步互动课堂教学情境下,该复合要素隐含两个基本元素相互建构的内容,即技术环境的改进需要综合考虑教学模式的特征,教学模式的优化则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环境的支持.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二元复合要素“教学模式—技术环境”的优化,才能够根本性地消除教学模式与技术环境对同步互动课堂高效运行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复合要素的优化关系到新型城乡教育生态的创建.第三阶段同步互动课堂建设必须要以复合要素的优化为核心.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对复合要素的综合性、动态性与实践性特征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其中,综合性特征表明复合要素不是基本元素的简单组合或叠加,而是各个基本元素复杂互动后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知识,从而将基本因素的各个部分、方面与层次等联结起来;动态性特征表明复合要素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知识体,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基本因素发生变化,该复合要素所涉及的其他基本因素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以重建基本要素之间的平衡;实践性特征表明复合要素的知识不仅来源于同步互动课堂教学应用实践,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指导同步互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其次,要建立由教育管理部门主导的多方参与机制,积极引导教育信息化企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并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优势、教育信息化企业的技术优势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优势与资金优势.最后,要以课题为引领、以项目为驱动,将复合要素优化所涉及的重要议题设计成课题或项目形式,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研究以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DB/OL].(2018-03-01)[2020-02-13].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415/cl/201903/t20190326_375275.html.

[2] 周玉霞,朱云东,刘洁,朱培达,哀悉程.同步直播课堂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52-57.

[3] 雷励华,左明章.面向农村教學点的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38-43.

[4] 张尧,王运武,余长营.面向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变革——徐州市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9(6):90-95.

[5] 高丹阳,张泽晖,郭伟.城乡异地同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提出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9(5):71-77.

[6] 梁林梅,陈圣日,许波.以城乡同步互动课堂促进山区农村学校资源共享的个案研究——以“视像中国”项目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7(3):35-40.

[7] 卢强,左明章,原渊.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农村教师同步课堂采纳与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8(7):61-69.

[8] 朱万侠,黄红涛,李肖霞.农村薄弱校教师“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接受度的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8(6):67-74.

[9] 王忠华,张鸽子,马方.咸安“1+2”同步课堂互动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59-64.

[10] 韦怡彤,王继新,赵晓娜,田俊,丁茹.同步互动专递课堂中教学互动行为案例研究——以一年级美术课“画马路”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12):41-47.

[11] 杨九民,黄磊,李文昊.对话型同步网络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47-51.

[12] 冉新义.远程同步直播课堂学生参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9):89-95.

[13] KIRSCHNER P, STRIJBOS J W, KREIJNS K, et al. Designing electronic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4, 52(3): 47-66.

[14] 雷励华,左明章,武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7):53-69.

[15] 雷励华,张子石,金义富.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路径反思与重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9(10):47-53.

总结:该文总结:这是关于互动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同步课堂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同步课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互动引用文献:

[1] 同步课堂和升学考试开题报告范文 同步课堂和升学考试方面有关开题报告范文2万字
[2] 同步课堂和课程专升本论文范文 同步课堂和课程类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3] 同步课堂和可视化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关于同步课堂和可视化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3000字
《优质均衡视角下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路径》word下载【免费】
互动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