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高等教育普与化背景下的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变革

主题:高等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7

简介:该文是大学和升学考试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高等教育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大学和升学考试论文范文

高等教育论文

目录

  1. 一 高校教学管理变革的趋势
  2. (二)学习需求改变:突显多样化求学目的
  3. (三)学习行为自由:学习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消解
  4. (三)组织结构难以保障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
  5. (一)以人为本,树立教学管理新理念
  6. (三)群体参与,构建多元共治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
  7. (四)深度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摘 要: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随着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其学习需求的改变和学习行为的自由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管理理念尚未完全形成“为学生服务”取向、管理制度使学生自由选择受到一定限制、组织结构难以保障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运行机制无法满足信息化学习发展需求等多维困境,高校教学管理亟需进行变革.通过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新理念、深化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构建多元共治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和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等,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促进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生群体特征;高校教学管理;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0)06-0046-07

我国从高校扩招发展至今,高等教育在保持秩序、守住底线的过程中,实现了以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1].截至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 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质量并没有实现同步提升,存在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由于既定因果关系,即数量是因,性质是果,可以说高等教育数量的扩张并不是由高等教育功能更新引起的[2].由此可见,高校的教学管理功能没能与时俱进地跟上高等教育规模的变化.教学管理作为高校最复杂、最高阶、最重要的管理,如何在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如何保障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蕴含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于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主要包括个体特征以及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的变化.因此,从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视角,探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如何变革,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高校教学管理变革的趋势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特征将变得更加多元而复杂,其学习需求的改变以及学习行为的自由,迫使高校教学管理不得不作出相应变革,才能满足大学生主体需求,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一)角色特征转变: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消费者

“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机构对所有希望入学或具备最起码的入学资格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自愿选择入校.”[3](P7-13)由此可见,在普及化阶段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学生主体意愿的问题,学生逐渐由被挑选、被要求转为主动接受、主动进入.这一改变使得大学生由传统教育中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消费者.高等教育为适应大学生需求,也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利.依据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理论观点,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功能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和经济变革的能力,强调教育体验带来的价值增值[4](P5-24).这一功能的确立,体现了大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而是作为知识的购买者和教育的消费者,高校必须为大学生提供满意的教学服务,满足大学生需求,从而提高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配程度.高校教学管理作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如何能够在普及化阶段提高大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度,这不仅需要构建起与普及化阶段相适应、与大学生消费意识相契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更要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大学生权利空间,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转型,强化教育体验带来的价值增值.

(二)学习需求改变:突显多样化求学目的

在普及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公民的一种权利,更多的是一种义务.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选择以合适的方式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大学生将会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特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传统意义上严格的能力主义将会受到限制,高校将会采用多样化的选拔方式赋予学生入学资格,越来越多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工作经历的非传统生源学生将会以不同的求学目的进入大学接受教育:或是為了学历文凭,或是为了学习技能,或是为了职业发展,或是为了满足“闲逸的好奇”[5].普及化阶段的大学生由于求学目的不同,还会形成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流动性较强.由于非本意入学和能力差距的增大,大学生会开始寻求更适合自己的成长空间,包括中间休学、申请转学到心仪大学、转专业到擅长领域等,这就加大了大学生在校际间、省域间和国别间的流动性.多元化的求学目的是普及化时代大学生的核心特征,反映了大学生在普及化阶段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为此,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应该作出相应变革,改变以往大规模、统一化的教学要求,构建更为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保障大学生自主选择权利.

(三)学习行为自由:学习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消解

马丁·特罗认为,信息化技术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要远远超乎我们在高校看到的那样,它使学习和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已经成为实现不同程度普及高等教育的途径[6].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呈现出与教育不断融合发展的趋势,并逐渐对大学生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产生影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等教育正逐渐以其智能化、高效化、网络化功能消解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大学生学习行为变得更加自由化.随着普及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群体对信息化学习的需求将会增大,学习资源将会成为知识与技术的融合体,部分大学生会成为“网络大学”一分子,通过线上教学、网络课程等方式接受高等教育.自由化的学习行为使传统和非传统生源可以更加便利地接受高等教育,高校将实现随时随处皆可教、皆可学的教学常态.在这一学习行为蜕变的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必然要作出应对,只有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才能促进信息化教学发展,为学生信息化学习创造条件.如果仍囿于传统管理运行机制,不但不能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保障和支持,更容易使大学生学习受困于传统场域,学习行为受到限制,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遑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二、高校教学管理的多维困境

教学作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方式,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学管理则是稳固这一根本的重要保障.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将面临大学生群体变化的巨大挑战,教學服务是首当其冲、亦是重中之重,高校教学管理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那么,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瓶颈性障碍在哪里,今后高校教学管理变革的方向应该聚焦在哪里?只有在认清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把控变革方向.

(一)管理理念尚未完全形成“为学生服务”取向

理念是管理的风向标,管理理念引导着管理的行动取向,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管理者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已经认识到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提供满足大学生需求的教学服务.但由于历史惯性使然,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理念仍然存在着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尚未完全形成“为学生服务”取向.部分高校将教学管理视为一种机械化的运转活动,教学管理者是机器,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即为机器在运转[7].教学管理活动得以延续的动力在于教学管理者只为保住自己的现有岗位,与其内附的价值和吸引力关联不大.部分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缺少专业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教学管理就是按照既有规定、固有原则进行流程化处理和输出的过程,导致管理方式失水准,更谈不上创新和突破.机械化的管理思想、教条化的管理认知,使高校教学管理仍停留在“管”的层面,不仅无法主动、灵活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且缺少人文关怀和为高校主体服务的理念.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消费主义意识普遍增强,这种在特定历史时代下形成的教学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大学生特征变化,既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买方市场”,更不利于实现教育体验带来的价值增值,容易降低人才培养质量,抑制大学生内在的潜力、主动性和创造力.面对各种变化因素,高校必须转变这种滞后性的教学管理理念,主动形成与时代脉搏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管理理念,围绕“人”开展教学管理活动,聚焦大学生发展.

(二)管理制度使学生自由选择受到一定限制

大学生不仅是教学管理的对象,也是参与教学管理的主体.当前部分高校教学管理为追求管理效率,注重整齐划一,强调制度刚性,使得大学生受制于教学管理制度,在课程选择、学习进程和学习时间选择等方面的自主权很少,挤压了个性与自由发展空间.在普及化阶段,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对大学期望的不同、对自身社会化过程认识上的差异等使大学生在这种同一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处于被强制、被控制、被约束的状态,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高校的专业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学术领域,但高校给予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非常有限.目前有些高校明确不允许学生转专业,如确有特殊情况,转专业也有条件限制,比如学习成绩要排在本专业前10%~15%,转去的专业必须同时有其他学生转出,转专业累计不超过一次等,学生的求学意愿难以得到尊重[8].在课程资源配置方面,学生权利失落,根据兴趣和自我需求选择课程的主动性丧失.部分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按照社会和专业需要对课程进行设置和管理,大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统一课程安排进行学习,即使开设通选课、专选课,但其中不乏规定学生一定要修学某些课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多数高校课程类型设置存在不合理、比例失调等问题,如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比例不科学,方法论和信息技术类课程所占比例太小等.即使高校赋予大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但大学生也只能在这种限定性的课程类型范围内进行选择,并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也是一种隐性强制.强制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流动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专业之间、学校之间尚未建立健全学分互认体系,加大了大学生转专业和校际交流学习的障碍.

(三)组织结构难以保障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

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保有等级制的管理结构,形成校、院、系(教研室)层级式结构.这种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对维持教学管理活动高效有序进行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高校过于行政化的组织结构对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体能动性造成一定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基本是按照上传下达的方式进行,校长具有一切教学事务的决定权,各级按照管理目标稳定地进行教学资源配置工作[9].部分高校保留的过于等级化的管理结构,使得教学管理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排斥了价值理性,许多管理者直接忽视大学生作为教学管理参与者的主体性.在政策制度制定方面按照理性原则,为满足上级要求,教学管理者倾向于内部商议决定,并没有赋予大学生参与制定的权利.在这种层级制关系中,大学生容易成为“弱势群体”,成为底层被管制的对象,他们的创造性受到抑制,个性发展受到压抑,难以充分发挥作为参与教学管理主体的主动性.进入普及化阶段后,这种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受到挑战.面对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诉求,决策层和教学管理人员由于精力有限,无法或很难亲自发现和准确了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可能会演变为“问题”不是问题,无需解决,这就与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主观意愿相悖.为保证利益诉求得到满足,获得更为满意的教学服务,普及化阶段的大学生作为参与教学管理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这是导致教学管理组织结构难以保持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四)运行机制无法满足信息化学习发展需求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高效性、网络化和智能化等特征,其产生的影响已经辐射到高等教育领域中,并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发挥更大的技术优势.高校只有在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推动信息化学习发展.教学管理作为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一种高校教育管理,对促进技术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融合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在信息化教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制约性,现有的运行机制框架不够完备,无法满足普及化阶段信息化学习发展的进一步需求,难以保障学习行为自由.在教学运行机制方面,就教学信息资源而言,信息化资源建设存在质量问题,如资源时效性差、共享效率低、原创性不足等,信息化资源建设标准有待规范;就技术支撑服务体系而言,基础设施不完备,如校园网、智慧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中心等基础性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就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而言,难以对信息化教学素养不高的师生进行系统性技术培训[10].在教学评价与考核机制方面,缺少对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评价与考核,无法保障网络教学质量.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高校只有改变现有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才能寻求发展与创新,实现信息化教学转型,促进信息化学习发展.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教学管理变革的路径选择

面对上述教学管理中的种种限制和阻碍,为使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得以顺利推进,必须对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和管理运行機制进行创新和重构.只有建立适应大学生特征变化和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教学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需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人为本,树立教学管理新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强调的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在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基础上,以服务性管理的理念确定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否能够使受教育者满意,重点就是受教育者的体验.教学管理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将管理目标由“控制”转向“服务”,由外在强制监督转为内在自主约束,和学校其他管理聚合在一起,使学校顺利应对内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满足受教育者主体的发展需求.“以人为本”的最终落脚点是“以生为本”[11].

“以生为本”就是要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这是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必须关注的内容.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者要确立大学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教学管理活动[12].为此,教学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首先要打破机械化、教条化思维定势,回归服务本位,将大学生发展作为管理首位目标.其次,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需求才能使实际教学管理工作贯彻“以生为本”管理理念.因此,教学管理者要从大学生利益角度出发,在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尊重大学生个性差异、认知差异、习惯差异等,坚持知识与人格并重,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塑造.具体而言,高校教学管理者要形成大学生分类管理观,构建网状教学管理模式,落实“以生为本”管理理念,做实分类管理工作.对同一受教育水平行为习惯不同的大学生以及不同受教育水平认知特征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体现出层次差异,制定适应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制度.随着普及化阶段大学生需求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管理者还要学会听取和采纳大学生建议,摈弃固化的流程管理模式,从大学生的视角,去体验人才培养方案、规章制度、知识传授等环节,立足人才培养的每一步,采用更为人性化、主体化的管理方式,积极改善教学服务质量和水平,以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大学生需求变化,优化教学效果,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

(二)弹性学习,深化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完全学分制是以自主选课为核心,强调自主和理性,改变过去结构化、单一化、刚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转变成为帮助大学生发展个性、成就自我的平台.由于普及化阶段大学生学习需求更为多元化,统一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推进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规划专业方向,不再受制于转专业和接受结构化课程的困扰;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及职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以供学生选择,培养学生成为与社会需求吻合度高的人才类型,强化学习体验带来的价值增值[13].与传统学年制相比,完全学分制在修业年限上较为灵活,既可以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缩短修业年限,也可以为学习成绩较差或是中断学业的学生延长修业年限,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

由于完全学分制具有灵活性、机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因此对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首先,要保证开设足够丰富的课程.高校须加强模块课程建设,增加课程种类及数量,降低必修课比重,提高选修课比重和学分,在师资紧张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教师数来扩充课程数量.教学管理者要注重赋予学院课程资源配置自主权,只有学院层面不再“等、靠、要”,完全学分制改革才能真正被激活.其次,要完善导师制建设.完全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知识的完整性和课程的关联性为代价,所以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和科学化,需要强化导师作用,指导学生合理选课,规划职业生涯.再次,要完善质量监控.高校可以成立课程管理委员会,对课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实行教考分离,保证不同教师教授的同种课程采用统一的考试形式和内容,确保考试公平性[14].最后,教学管理者要做好与师生之间的沟通.由于完全学分制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大学生之间的班级概念将会弱化,教师工作时间也将更为灵活,客观上会导致师生交流不顺畅.作为连接教与学两端的教学管理者,应该及时发挥信息传达作用,将大学生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建议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过程、调整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师授课特点等信息及时告知大学生,方便大学生了解教师教学风格和授课思路[15].另外,“职能部门、二级院系、教研室等教学行政主体应该从全局协同监控教学质量,展开更多合作.”[16]

为了进一步满足大学生交流学习需求,各高校还应该注重构建课程认证制度、学分互认和学分转移体系,尽快消除国内外学分转换障碍,使大学生进入不同大学不用重修课程,促进大学生流动.“高校要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国内乃至世界知名大学优质课程纳入本校学生可研修认定的学分范围,计入所修学分总数.”[17]这样,才能有利于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创建自由发展空间,实现自由选择.高校教学管理者在进行学分制改革时,一定要保障大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这是推动改革有效进行并获得预期效果的根本要求.

(三)群体参与,构建多元共治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

普及化阶段的大学生对高等教育以及他们所在的院校应该怎样拥有不同的观念和看法,传统的广泛共识将会支离破碎,或许还会增加新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4](P5-24).过于行政化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诉求,更与大学生消费意识相冲突.学校教学管理应该尊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建,尤其要重视大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实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治理,共同处理多元利益矛盾.

构建多元共治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要充分尊重学习者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参与权.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会逐渐明晰自己的需求,有权对教学管理提出建议和要求.因此,在教学计划管理方面,教学管理者要给予大学生管理权利,综合吸纳大学生意见,以满足大学生需求,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接受大学生的监督和批评,定期进行管理满意度调查,深入了解每个大学生对现行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建议,作出相应的规划与改进,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需逐步建立大学生参与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长效机制,积极采纳大学生反馈建议,同时可以借助第三方评价机构,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专业水平和公信力.由于大学教师是主要的教学体验者之一,扮演着“教、育、服、管”多面角色,对教学涉及的各种要素的了解、对大学生特征的认知等,都比远离教学的管理者要更为深刻.因此,教学管理者应该发挥教师“智囊”作用,让这一部分群体也充分参与教学管理中,才能真正提升管理效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提供满意的教学服务[18].多元共治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虽然彰显了大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但教学管理者也要谨慎对待多元利益群体的多元利益诉求与价值观的冲突,避免对教学质量的削弱[3](P7-13).

(四)深度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已经从正规教育形式向非正规教育形式发展,尤其是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等通过信息技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大学生学习自由.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学管理不能再维持原有机制形态,必须加强信息化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信息化学习发展,形成随处皆可教、皆可学的教学常态,使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事业在信息化轨道上加速发展.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高校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首先需要制定适应信息化教学的相关政策,各教学管理单位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状况的政策规划,保障信息化教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其次要规范信息教学资源,高校需要建立功能完备的教学资源中心,直接为教学服务,及时更新数据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加强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资源共享平台的利用,从中学习并实现自主研发和创新.高校还需注重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规范流程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审查、筛选、加工资源,满足普及化阶段大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优质资源[19](P36-38).第三,要加强基础性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配备齐全的信息化教学设施.第四,要提高教学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为信息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高校要为教学管理者提供充分发展和多维立体的政策支持,可以组织校内信息技术领域教师开展技术培训班,或是邀请校外技术专家到校内举办讲座,为提升教学管理者信息化素养创造空间和条件.教学管理者自身更要形成信息化管理意识,主动寻求发展与提升,在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指导下,努力学会如何利用信息化方式去获取数据管理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19](P36-38).第五,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通过推广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教研活动、信息化培养和训练,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快速推进信息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最后,要构建一套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信息化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教学管理者要让师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同时学会利用数据分析专家力量,使信息化教学结果、学习结果可视化,便于反观信息化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化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信息化学习建设.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8(06):6-14.

[2] 方展画.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再认识——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批判[J].比较教育研究,2004(09):11-16.

[3] 钟秉林,王新凤.迈入普及化的中国高等教育:机遇、挑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9(08).

[4] 马丁·特罗.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徐丹,连进军,译.谢作栩,校.大学教育科学,2009(03).

[5] 林杰.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大学生的特征及其权利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16(03):43-46,55.

[6] 胡成功,张相乐.从“普及高等教育”到“学习化社会”——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思想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09):1-11.

[7] 欧阳常青.论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教学管理[J].江苏高教,2004(01):80-82.

[8] 别敦荣.以现念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44-46.

[9] 崔伟,陈娟.创新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9):50-53.

[10] 王忠政.教育现象学视角下的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6(05):82-86,91.

[11] 宋菲,王恬,董维春.探索“教—学—导”一体化 重塑本科教学管理与服务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6(01):79-82.

[12] 沈雁霞.浅析人本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23-24.

[13] 朱雪波.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13-118.

[14] 徐中兵,徐.对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河北師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90-93.

[15] 朱力影.角色转换:高校教学管理者的新追求[J].江苏高教,2019(11):58-64.

[16] 朱涛,冷士良.基于学分制模式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04):168-171.

[17] 徐媛媛,徐兴林,王金跃.基于完全学分制的高校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23):90-93.

[18] 罗华陶.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基于范式转换视角[J].北京社会科学,2020(01):73-81.

[19] 程文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2).

总结:上文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大学和升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大学和升学考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高等教育引用文献:

[1] 大学和升学考试专升本论文范文 大学和升学考试方面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2] 大学和升学考试本科论文怎么写 关于大学和升学考试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2万字
[3] 大学和升学考试论文如何写 大学和升学考试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8000字
《高等教育普与化背景下的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变革》word下载【免费】
高等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