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参考文献 > 文章内容

大学法律系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法律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大学法律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6

大学法律系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大学法律系论文范文参考:法学留学生与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
  2. 第二篇大学法律系论文样文:1949-1957年的中国法学教育
  3. 第三篇大学法律系论文范文模板:当代台湾地区精英嬗变研究
  4. 第四篇大学法律系论文范例: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研究
  5. 第五篇大学法律系论文范文格式: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

★100篇关于大学法律系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大学法律系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大学法律系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大学法律系论文范文参考:法学留学生与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

本文以生活在近代上海的归国法学留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试图呈现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同面向,进而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法学留学生是怎样影响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上海城区是近代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频繁的商贸活动也使得上海的法律制度、教育环境发展较为成熟,不少法学留学生因此汇聚在上海,并积极推进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入研究法学留学生与近代上海这一课题,有助于认识城市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城市内群体关系的演变以及民众生活精神面向的转变,有助于对传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思考提供借鉴,对了解近代上海乃至近代中国的城市社会变迁有重要的意义.

封建时代的中国,整个社会的调控机制重公权、轻私权;重人治、轻法治.上海作为传统中国的一部分,也缺乏宪政、共和、法治、个人权利、司法独立和律师制度等因素.清末民初,法学留学生学成回国聚集在上海,通过翻译出版欧美及日本法学书籍、创办法学类报刊杂志、引入律师制度等活动,向社会传播西方法学知识.近代法学知识、法律观念从无到有这一传播过程,也是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法律教育,中国传统法律教育是国家默许的前提下,在民间展开的.上海开埠初期,仍延续在“四书五经”之外辅助性传授的传统法律教育模式.民初,民国教育部召集东西留学生拟定新学制.随即上海的法学留学生开始创办新式法律教育,并充当了新式法律教育的主要力量,上海也成为近代中国新式法律教育的重镇.1920年至1939年,上海有6所专门法学类独立学院,6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法律系(院).法学留学生在教学中逐步发展出独立的法学研究体系,并培养了一个具有现代社会意识的新知识群体,汇聚成为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内源性动力.

辛亥革命后,在法学留学生的努力下,律师制度确立并在上海得以顺利运行,上海也形成了律师群体.律师群体通过各类案件的审理、非诉讼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深深影响上海华人社会的法律观念.从社会构成角度而言,律师群体与其他新兴职业群体共同构成新的社会阶层,打破了士农工商的传统社会结构.律师群体中的法学留学生,因其社会身份和可观收入而得到社会民众的普遍钦慕.

律师群体中的法学留学生,较早的组建了上海律师公会.得益于上海的社会经济环境,上海律师公会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律师公会.以法学留学生为主的上海律师公会的领导层,尝试行业自治的管理模式,并积极发挥社会团体的社会职能,协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近代上海这种社会团体与国家政府互动管理社会的模式,反映了上海城市社会运作模式的变迁.

概言之,在教育界,法学留学生开办发展新式法学教育,培养新兴职业群体;在律师界,法学留学生树立了律师良好的社会形象,传播了近代诉讼观念,通过律师公会尝试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协作;在法学研究领域,法学留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法学研究体系,并提出复兴中华法系的研究思路,表达了将中外法律文化交流纳入对等、互补、会通阶段的意愿.这一系列活动,都可以从不同面向体现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二篇大学法律系论文样文:1949-1957年的中国法学教育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在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法制现代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末,“依法治国”被中国*和中国政府上升为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国家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法学教育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法治和法学教育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从历史到现实,验证了“法治兴,则法学兴,则国兴,法治废,则法学教育废,则国废”,这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史即是中国法律命运的变迁史,是中国法治进程的见证史,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本文主要研究1949-1957年的中国法学教育.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结语三部分构成.

绪论.阐述了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之处以及文章架构.

第一章,中国近代的法学教育(1860-1949).对中国近代法学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进行简要梳理.介绍了清末近代法学教育的开端、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的发展以及中国*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政法教育.

第二章,新*主义法学教育的发展(1949-1951).在废除《六法全书》和“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背景下,新中国法学教育向新*主义性质转变.这一时期的法学教育发展贯穿着“改造”与“立新”两条主线,在对旧有法学院系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着手发展新型政法教育.其建设途径全面体现了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的“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主义教育”的思路.

第三章,法学教育的整顿与重构(1952-1953).1952-1953年,相继而来的司法改革运动和法学院系调整,完成了法学教育的整顿与重构,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法教育体系.本章详细研究了司法改革运动发起的原因和开展的经过,以及法学院系调整的过程.这两大事件造成了法学教育规模的锐减、近代以来的法学教育成果的中断、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分离以及法律虚无主义思想的抬头.第四章,社会主义政法教育的初步发展(1954-1956).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开展教学改革的教育背景下,1954年召开了全国政法教育会议,确定了今后政法教育的方针任务.1954-1956年的法学教育以苏联法律教育经验为范本,从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翻译苏联教材、设置教研室到聘请苏联专家、外派留学生等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全方位学习.学术团体和研究刊物创立,政法科学研究初步展开.“八大”的召开和“双

大学法律系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法律系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年论文、5000字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学法律系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大学法律系论文范文选题

第三篇大学法律系论文范文模板:当代台湾地区精英嬗变研究

中国台湾地区是东亚现代化发展模式中的一个特殊个案.二战以后,台湾地区在国民党当局的领导下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政治转型,从威权体制逐渐向“*体制”过渡.台湾政治转型深刻地影响台湾政治精英的发展演变,而台湾政治精英又推动或制约着台湾政治转型的进程,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某种程度上说,台湾地区政治转型有赖于政治精英的行为决策,需要精英进行相应的变更,以满足大众政治参与的要求,这就使得台湾地区政治精英嬗变(elite transformation)成为分析台湾政治生态、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点.

通常而言,精英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精英既包括拥有一定统治权的政治精英,还包括非权力系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士,如士绅;非正式社会的领袖,如帮主以及现代社会中有政治影响力的各界人士,包括知识分子等等.本论文所讨论的政治精英是从狭义范围界定的一个中性概念,意指在中国台湾地区政治转型过程中,影响台湾地区“*化”发展过程的权力精英,是在政治上有直接影响力和决定力的少数人,即经由政治选举或政治任命(political elected or political appointed),在台湾地区权力机构中居支配地位的政治人物(political figures)

本论文试图系统梳理1949年至2008年当代台湾政治精英的历史演变过程,重点探讨在台湾政治体制变化过程中政治精英如何实现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身份认定到成就取向,再到选举导向的显著变化,并且深入分析政治转型启动前后政治精英结构和行为的变化以及形成的特点,由此归纳台湾政治精英嬗变的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于研究台湾复杂多变的政治现象和展望台湾地区未来发展方向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和结语.

导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政治精英的研究现状以及基本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部分,共计五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涵盖论文的理论演绎和背景分析,为以后篇章展开对台湾政治精英的深入分析作铺垫.第一章回顾精英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比较三种精英理论的差异,构建适合分析台湾政治精英演变过程的理论基础,提出本论文的分析框架,即从转型视角研究政治精英,政治转型如何改变精英录用方式,而录用方式的变化又如何导致精英结构、政党制度等因素的变化,从而改变政治精英的行为方式.第二章将政治转型作为分析台湾政治精英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从国际因素和岛内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台湾政治精英嬗变的现实动因,概括台湾政治转型的特点.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章分析威权时代、政治转型前期和政治转型后期三个阶段台湾政治精英录用方式的演变过程,探讨不同时期执政者采取不同精英录用方式的历史原因以及产生的实际效果.第四章以台湾政治转型为分界线,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精英类型及变化、精英整合等方面来概括当代台湾政治精英结构演变过程和结构特征,分析精英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第五章对台湾政治精英的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台湾政治精英行为变化及其特征,并分析精英未来的政治取向.

论文的最后部分是结语,即总结归纳各章内容,并予以理论上的提升,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作者认为台湾政治精英嬗变具有自身的特质,这一特质源于台湾地区政治转型的特殊性.转型过程中随着精英录用方式的变化,台湾政治精英实现了从委任型或抗争型政治精英向选举型政治精英的重大转变.由于台湾地区特殊的社会文化原因和复杂的现实政治背景,黑金政治、地方派系等因素掺杂其中,精英行为日趋多元化和庸俗化,通过选举以获取政治利益和政治权力最大化的行为方式也渐居主导地位.这一态势也使选举行为和狭隘的局部利益这两者之间互相制约,造成社会取向的短视现象.台湾地区政治精英嬗变既有推动政治转型可取的一面,同时也给台湾社会带来了动荡和不确定性,真正均衡有序的*政治在台湾地区尚未呈现.

第四篇大学法律系论文范例: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研究

新中国成立64年来,在中国*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中国*法制建设历史进程中,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制”到“法治”,中国法治逐渐走向完备、趋向成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入宪,中国社会犹如破茧重生,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血雨腥风和动荡不安之后开始踏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征程.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身上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基于大学生特殊的社会地位,对这一特定群体开展的专门性高校法制教育既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工程”.一直以来,高校被誉为是现代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的变化,高校在不断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高校法制教育的发展进程就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缩影.同时,高校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向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育人职责.从逻辑关系上看,中国*法制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法制教育又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以一般介绍性研究为主,缺乏对建国以来六十多年高校法制教育的嬗变历程与脉络轨迹的系统把握.本文着重从阶段划分角度进行纵向历史梳理,将研究焦点集中在高校法制教育的历史进程上,重点考察其发展演变轨迹,深入挖掘基本规律,提炼出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有力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和重大历史转折.以改革开放为界,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期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产生了四次重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前,高校法制教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探索起步阶段(1949-1956)和挫折失误阶段(1957-1977);实现了两次相同而又不同的重大“转变”,第一次是从摧毁到建设,第二次是从再摧毁到再建设.改革开放后,高校法制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开拓进取阶段(1986-2003)和继承创新阶段(2004-);产生了两次重要历史“飞跃”,第一次是从法律常识教育到法律意识教育,第二次是从法律意识教育到法律素质提升教育.高校法制教育在理念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实践中发生重大转变,顺利完成了法制教育主渠道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课程改革,确立了从无到有、从繁到简、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的法制教育发展路线.改革开放前的高校法制教育尽管教训多、经验少,但是其具有启蒙意义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视.改革开放后的高校法制教育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为手段,不断推进高校法制教育的深度发展和持续发展,从而全面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事业.

本文注重横纵结合,从演变脉络上对高校法制教育进行“横断面”解读,在每个历史阶段对相对固定的考察点进行比较性、系统性、反思性研究,涵盖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时代背景、基本做法、阶段特点和经验教训等主要方面.通过对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再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恢宏画面,勾勒出高校法制教育的时间轴和发展线,剖析期间的成败得失和兴衰荣辱,这对于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承上启下和继往开来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校法制教育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各具特点,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中国*法制建设发展变化的历史足迹.整体而言,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历程基本上是螺旋式上升的、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抚今追昔、立足当代、展望未来,高校法制教育的光辉历程将凝结成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而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经验和沉痛教训也必将促进高校法制教育向着扩散化、均衡化和权威化的方向继续阔步前进.

第五篇大学法律系论文范文格式: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

婚姻家庭制度是整个社会历史传统的体现.任何一个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有来自于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选择,也有作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进步与革新,既有来自于传统文化的制约,也有作为现代家庭制度本身承载的观念表达.基于这一前提的设定,笔者着重考察了影响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基调、在这种思想基调影响之下的观念逻辑以及婚姻家庭制度作为人类文明的共识性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价值选择等基本问题.

中国的政治发展暗含着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主线,而国家的社会发展为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提供了现实基础.在这种发展轨迹影响之下的婚姻家庭制度,其思想基调必定是政治性的.从传统到现代、从国家到个人、从责任到感情这三种转向的实质反映了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元走向多元,从身份走向契约的发展历程.这种演变从总体上反映出婚姻家庭制度的进步趋势,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致.在不同的时代,同一个观念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是有差异的,婚姻家庭制度始终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规定层面,一是生活事实层面.法律规定层面体现的是法律的逻辑,这种逻辑主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以政治为主导的观念,生活事实层面体现的是生活的逻辑,这种逻辑是作为人本身对生活的遵从和选择,体现的是一种以生活为主导的观念.这两种逻辑背后的观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每个核心的价值观念在婚姻家庭制度中,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都呈现出内容各有侧重的形态,而这种形态既是政治话语主导之下的折射,也是这些观念经过本土化后所呈现出来的最真实的反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共识与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类文明共识与民族文化传统冲突与交融的过程.因此,处于转型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在面对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和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情势之下,必须要有明确而清晰的价值定位.本文试图将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放在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来把握,并试图勾勒出各个时期支撑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


https://www.mbalunwen.net/kexueqianyan/078206.html

基于上面的考虑,将全文分为导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由“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基调”、“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逻辑”、“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中的人类文明共识与民族文化传承”四个部分构成.

导言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社会发展与婚姻家庭制度演变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发展如何导致了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婚姻家庭制度又如何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进而引出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章综合运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和历史考察的方法,集中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概况,也就是从1950年《婚姻法》到1980年《婚姻法》再到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婚姻家庭制度是如何演进以及演进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内容,包括结婚制度、离婚制度、家庭关系制度等方面.

第二章主要运用历史考察的方法,探究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基调.婚姻家庭制度的每一次修改和变动都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不是无目的、无方向,而是具有一种可以依循的轨迹.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下,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基调依不同的角度,主要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到现代,从国家到个人,从责任到感情.无论是哪一种转向都呈现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渐进式的发展,最后所呈现的状态不是后者取代前者,而是两者互相交织、同时存在,共同支撑着现代的婚姻家庭制度.

第三章是在前面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逻辑.在不同时代,同一个观念所表达出来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而观念所呈现出来的逻辑与所处时代所呈现的思想基调完全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些观念推动了婚姻家庭制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国家走向个人、从责任走向感情,反过来,在这些不同时代的政治立场之下,这些观念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特点.

第四章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背后,既有对于传统婚姻家庭制度中糟粕的扬弃,也有对于传统婚姻家庭制度中*道德的传承,还有对于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中文明共识的吸收.正是在这种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碰撞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所面临的价值选择问题.

论文的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我国的婚姻家庭制度进行展望,尤其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婚姻家庭制度需要确立明确而坚定的价值立场.

本论文可用于大学法律系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大学法律系引用文献:

[1] 经典大学法律系论文选题 大学法律系论文标题如何定
[2] 大学法律系论文大纲模板样本 大学法律系论文框架如何写
[3] 大学法律系论文摘要怎么写 大学法律系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大学法律系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法律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大学法律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