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本科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大学本科英语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8

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文参考:本科英语专业技能化口译教学的实证研究
  2. 第二篇大学本科英语论文样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研究
  3. 第三篇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文模板: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认同:四位蒙古族三语人案例研究
  4. 第四篇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例:中国语境下EFL学习者文化身份焦虑研究
  5. 第五篇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文格式: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研究

★100篇免费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文参考:本科英语专业技能化口译教学的实证研究

众所周知,课程性质的准确定位是一门课程教学设计的行动指南,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国内口译界对本科外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定位却存在很大争议,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科口译教学是“翻译教学”的一部分,与语言教学存在很大差别.语言教学培养的是语言交际能力,而口译教学是利用已经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学习培养口译技能.口译的性质决定了口译教学内容.持这一观点的人主张推行“技能化口译教学”,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刘和平,2001a:30,蔡小红,2001a:325,仲伟合,2007:6).另一种观点认为,本科外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属于“教学翻译”范畴(鲍川运,2004:27,穆雷2008:42).他们主张口译教学的定位必须考虑学生的外语语言水平、教学课时数和学生人数等诸多综合因素.由于多数学生的外语能力远未达到交替传译的训练要求,且口译教学课时数又相当有限,因此,他们认为本科外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应定位在“教学翻译”.它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的手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有人倡导本科外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应以“外语为主,口译为辅”.如果置学生的外语能力于不顾,仅专注口译技能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难有实质性的提高(杨承淑,2005:33,张吉良,2008:93).

针对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定位的这一争议,本论文尝试通过实证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以Gile(1995)的“口译认知负荷模式”和Anderson(1995)的“认知学习及能力发展模式”为理论基础,以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2007)和刘和平(2001)等人所提出的“翻译教学”策略为实践指导,通过对实验班的技能分解训练,来验证“技能化口译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旨在探索本科外语专业的口译教学的定位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实施“技能化口译教学”能否有效提高本科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2)了解学生对“技能化口译教学”的看法以及专项技能训练的教学反馈意见.其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学生对“以技能训练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总体看法, 2)学生对某些专项技能训练的评价和反馈意见,3)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对口译技能的提高所产生的效果.

本研究在设计中,采取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工具来展开各项研究.在定量研究上,本研究的被试为本科英语专业大四学生,实验班与控制班各45人.实验的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构成了定量研究的实证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确定实验班与控制班在前测和后测成绩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定性研究上,本研究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技能化口译教学”的看法以及专项技能训练的教学反馈意见.访谈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问卷调查的情况,掌握调查结果背后的真正原因.访谈采取了“半结构式”的访谈形式.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的主要发现:1)在定量研究中,实验班后测的总体成绩平均分(75.56)比控制班的平均分(70.36)要高,其成绩有非常显著差异(p等于.000).在分项成绩比较中,实验组在“信息转换/完整性”、“准确程度”、“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等四个分项成绩中,平均分都比控制班要高,且成绩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定性研究中,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技能化口译教学”持积极态度,赞同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应“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的教学原则.3)在对某些专项技能训练的评价和反馈意见中,多数学生认为:“口译记忆”是最难提高的口译技能,“无笔记听辨训练”有利于掌握“信息点捕捉”技巧和“听词取意”方法,“信息‘组块’化”和“语义记忆法”是使用最为频繁的记忆方法,“意义的阐释”是口译表达中最重要的“变通”方式,笔记记录方式的选择则“以源语语言记录为主”.4)通过“校园口译学习网站”平台,开展“课前主题准备”和“课后自主练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减轻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足而带来的技能训练压力,并提高学生的口译训练量.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科外语口译教学应定位在翻译教学.口译教学的本质特性是由口译的特点、运行程序和思维规律等内在因素所决定的.外在因素不能改变口译教学的本质特点.第二,“技能化口译教学”符合口译教学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技能的分解训练”方法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单项任务的处理能力,较好地实现注意力的有效分配,减少“漏译”或“错译”现象的出现,提高信息转换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种教学方法在训练初期尤其见效,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薄弱点,使训练更有针对性,目标更加明确.

本研究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解决本科“技能化口译教学”中的突出矛盾.采取“译前主题准备”、“课堂技能强化”、“课后自主学习”的“三步骤”教学方案,充分利用“校园口译学习网站”的网络资源,可减轻因学生的语言水平不足和课堂的教学课时不够而给“技能化口译教学”带来的影响,有效提高技能的训练效果.第二,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口译技能提高的关键.本研究在教学实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无笔记听辨训练”对于口译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捕捉”和“听词取意”能力,2)口译“笔记训练”应安排在“无笔记听辨训练”和“记忆训练”之后,这样训练效果会更好,此外,口译笔记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从“以源语语言记录为主”朝“译语+符号”记录方式过渡,3)表达训练过程中,动态的语篇意义的变通训练比静态的语言层面变通训练更为重要,4)英译中训练和中译英训练应有所侧重和区别.英译中训练应侧重于听辨理解训练,主要目标是“听音辨意、得意忘言”的训练,以及信息点的捕捉、关 键 词 记忆等训练,中译英训练应侧重于表达训练,主要是各种“变通”手段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口译表达能力.第三,正确的教材选择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口译教材应突出“主线技能性”、“编排科学性”、“内容真实性”和“信息多样性”等特点,不应与传统的语言教材混为一谈.第四,合格的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在教学理论上,口译教师必须熟悉掌握口译程序、各项技能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以及口译技能的训练原则和方法,否则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化口译教学”.在教学实践上,“技能化口译教学”特别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强调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要发挥“教学者”、“示范者”、“组织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的作用.

总之,本研究尝试通过对本科英语专业的“技能化口译教学”实验与调查研究,来探索口译教学的本质特点,寻找口译教学的规律,探讨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问题.但是,由于参加教学实验和调查研究的人数较少,规模较小,时间较短,因此实验结果的代表性还不够广泛.因此,本研究期待在更大范围内,有更多的同行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口译教学展开进一步研究,以使“技能化口译教学”得到进一步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把它推广应用,提高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方向的口译教学质量.

第二篇大学本科英语论文样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研究

大学英语是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几乎没有停息过.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颁布,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意义凸显出来.现实中大学英语教学在主体、内容、过程、评价等方面依然注重工具理性取向,造成“起点迷失”、“过程遮蔽”和“结果错位”,导致忽视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交际”基础和“文化理解”过程的现象和问题.本研究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现实问题,认为以上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理性取向.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从社会主导文化价值观的演变历程、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学文化研究的范式转换等角度入手,批判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主张工具性与人文性整合,从教学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教学要素方面尝试建构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图景,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和跨文化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理性表现,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诉求,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全文共分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阐明本研究的缘起,目的与意义,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理性合理性及其批判.本部分首先剖析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并阐明其特性.“大学英语教学”是以非外语专业本科生为对象,以对话、交流、理解与合作为基础,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的师生之间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的传承与创生的特殊交往活动.通过师生之间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相遇和文化对接这种特殊交往活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性主要体现为工具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跨文化性.然后在分析大学英语教学工具性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纯工具理性倾向进行了批判.

第三部分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视角.本部分首先剖析文化哲学的思想内涵,归纳社会主导文化价值理路演进的基本要求,介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诉求,阐明教学文化研究范式的转换,从而为从文化哲学视角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奠定基础.然后从文化哲学视角阐述大学英语教学思路.

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本科英语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专升本论文、5000字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学本科英语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文选题

第四部分为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英语教学价值诉求.本部分首先论述大学英语教学价值的涵义.然后论述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诉求: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英语教学工具合理性进行追溯,指出获取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追求效率、追求显性功利是大学英语教学工具合理性的表现;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价值诉求体现在主体性、发展性、文化理解性和文化批判性等方面.基于对其教学价值诉求的分析,倡导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第五部分为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本部分首先介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演变及发展历程,指出2004年以前突出强调语言教学的工具性特征,2004年以后开始注重语言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然后从对学习者、社会生活、学科发展的研究等三个方面指出确立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依据,并在文化哲学理念的指引下,尝试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维度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进行建构,指出工具性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人文性目标包括审美目标、情感意志目标、人文素养目标等.

第六部分为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本部分首先论述文化哲学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选择的取向与原则:指出承认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教育观和注重文化品性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取向,阐述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体现语言知识与文化内涵的统一、社会主流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融合、共性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协调、现实性与长远性的整合和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等原则.然后分析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现状,并分别从听力、口语、阅读、翻译和写作等方面对文化哲学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进行建构,从关联性、统整性和开放性三个方面论述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组织.

第七部分为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实施.本部分首先从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个维度阐释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施条件,然后阐明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路径,指出课堂教学、非网络第二课堂教学和基于网络的第二课堂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

第八部分为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本部分分析传统的以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下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弊端.然后对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进行建构,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是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理念的首要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中应注重360度反馈评价、质性评价和理解性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大学英语教学评价应坚持人文性、多元性和客观性原则.

最后是结束语,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篇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文模板: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认同:四位蒙古族三语人案例研究

探究蒙古族三语人语言认同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够丰富三语习得理论并扩展多语现象中的语言认同研究,还能为我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提供有力的实证基础,进而解决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折射出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为改进少数民族工作提供理论启示,落实建设和发展和谐社会的目标.但是目前学界对少数民族多语人语言认同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研究将少数民族外语学习者置于多语现象研究范式,从多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者认同研究,以及社会学理论等多学科视角,研究了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并试图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的指导下回答以下问题:(1)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是什么(2)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语言认同(3)他们的语言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有什么联系研究采用了批判民族志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分析四位蒙古族三语人的社会生活轨迹,通过深度访谈、日常生活观察、研究者反思日志、个人通讯等手段收集相关文本资料.

本研究发现,一、蒙古族三语人具有以蒙语为首要性和基础性的多重语言认同.他们用“心、手、眼”的比喻来描述蒙语、汉语和英语对他们的意义,三种语言从表面上看“各司其职”,也可以因不同的语言环境而出现功能上的重叠,但现实中蒙语作为蒙古族人的母语,是文化传统的载体,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具有其它两种语言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二、四位蒙古族三语人的语言认同受到了社会语言场域的转换、教育场域中语言资本及其不平等分配以及个人语言资本积累及其结构变化的影响;三、蒙古族三语人的蒙、汉、英三种语言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轨迹中分别强化了他们的民族认同.

本研究呈现了四位蒙古族三语人丰富的语言生活,揭示了其语言认同特点,并提出构建和谐语言社会环境,促进多语教育模式发展以及提高多语人的自我认识三种研究启示.

第四篇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例:中国语境下EFL学习者文化身份焦虑研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身份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跨文化交际的本土化研究特别是文化身份的本土化研究成为近年来学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以本土化研究为视角,以EFL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语境下EFL学习者中西方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焦虑问题.通过研究,旨在揭示EFL学习者文化身份焦虑及其成因,期望引起外语教学对文化的重视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以增强EFL学习者中国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认同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是对Collier和Thomas的文化身份理论(Cultural Identity Theory)、Ting-Toomey的身份协商理论(Identity NegotiationTheory)解读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等方式,对EFL学习者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焦虑现状、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焦虑在四个不同文化维度及人口变量上的差异、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焦虑的相关性以及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情况等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文化的总体认同上看,EFL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大于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度,但差别不大.从具体文化维度上看,文化认同的程度有所不同:在中国文化认同上,“语言”的认同度最高,其次是“价值观”.在西方文化认同上,“社会规范”的认同度最高,其次是“文化行为”.

第二,文化认同程度在性别、来源地等人口变量上存在差异.如:对于中国文化认同,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男生高于女生.对于西方文化认同,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女生高与男生.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78204.html

第三,从文化身份焦虑来看,EFL学习者存在文化身份焦虑,主要体现在对西方文化的赞赏、认可、接受,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怀疑、担忧、排斥、反感等焦虑心理.总体焦虑情况接近中等水平.在具体文化维度上,焦虑主要体现在“社会规范”和“文化行为”上.

第四、文化身份焦虑程度在性别、来源地等人口变量上存在差异.如:城市学生的焦虑大于农村学生,女生的焦虑程度显著大于男生.

第五、文化认同与文化身份焦虑之间具有相关性:中国文化认同度与文化身份焦虑呈负相关,即对中国文化认同度越高,文化身份焦虑越小.西方文化认同度与文化身份焦虑呈正相关,即对西方文化认同度越高,文化身份焦虑越大.但在具体文化维度上存在差异:在对中国文化认同上,“社会规范”与文化身份焦虑的相关性最高,在对西方文化认同上,“文化行为”与文化身份焦虑的相关性最高,相应地对文化身份焦虑的影响程度也最大.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语境下EFL学习者文化身份焦虑的成因:第一,从社会心理来看,社会转型期,急剧的社会变化使整个社会范围内出现了社会心理失衡、不安全感、不确定感、危机感,这对EFL学习者的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第二,从语境来看,受全球化特别是网络影响的当今中国语境下,通俗性娱乐性消遣性刺激性的西方文化冲击着中国文化, EFL学习者弱化了对中国文化的诉求和认同,产生了文化身份焦虑现象.第三,从语言学习来看,语言是文化身份的符号.由于目的语文化的单向输入、母语文化的缺失以及学习者缺乏对包含在语言之中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分辨能力和批判性的接受能力,EFL学习者出现对自身文化认同感不强及文化身份的焦虑.第四,从价值观来看,由于EFL学习者在思想认知、情感认识、心理稳定性等方面都不成熟,缺乏理性思考,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中生活方式和个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

随后,具体分析了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特别是中国文化教学的缺失现象.指出,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着西方文化的单一文化主导模式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教材和评价体系等都是由英语主导.提出,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实现双重文化介入(dual cultural involvement),增强EFL学习者中国文化意识,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入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最后,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外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输入、应对EFL学习者文化身份焦虑的对策.宏观的对策主要是提出修订国家制定的英语教学大纲,以改变现行大纲对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忽视,包括:修订大纲中关于培养目标的设定;修订大纲中关于教学目的的设定;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上,明确设定关于文化教育教学的内容,特别是明确提出中国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微观的对策即具体的教学环境的改革,包括:一是途径: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中国文化类英语课程;二是载体:优化英语教学内容,增加“中国英语”的输入;三是工具:选编教材,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四是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体验中国文化的情境;五是保障:增加“中国英语”的测试内容.

本研究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本土化研究,研究视角比较新颖.本研究拓展了EFL学习者研究空间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研究的空间,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对外语教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身份研究有所贡献.因此,本研究有较强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五篇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文格式: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研究

当今人类社会已从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最基本的资源.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变革,以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以及学习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教育信息化变革浪潮.在教育信息化变革背景之下,全球教育都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于是,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问题的极大关切和重视,并把它作为实施2l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阶段,也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更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大学英语是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于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被提上了日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近几年来,人们对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近些年来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遇到了瓶颈,学校在一*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之后,并没有看到人们期望的应用效益和社会效益,教育信息化的作用逐渐引起部分人的质疑和反思.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过程往往是一个“生态进化”过程,其中技术作为“外来物种”,它的闯入必将变革和影响系统演化,对技术的选择、接纳与融合便成为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要职责.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成效如何取决于是否拥有一大批具备良好教学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因为教师拥有着是否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技术、选择使用何种技术、使用多长时间以及怎样使用技术的决定权,是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决定着课堂生态系统的变化与发展.而这一过程受到教师个人因素包括计算机自我效能和认知信念的影响.但是,在当前的研究中,重点关注的是整合模式、教学设计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而对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教师信念研究还不够,尤其具体在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至今还很少有人涉及.当今,对外语教师的研究视角已经开始从分析教师的外显行为转向了外语教师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研究的焦点更加集中在教师的内心世界之中.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omputer self-efficacy)是人们对于自己使用计算机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自我判断(Compeau&,Higgins,1995).即:个体对自己使用计算机能力的自信程度,是自我效能感在计算机知识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而大学英语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环境下,就是教师对自己能否使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知觉、信心和信念.

目前国内外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证实,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计算机应用乃至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重要变量,它和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显示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专业发展以及教学经验是影响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本人进行的先导研究显示大学英语教师对信息技术所展示出来的自信心程度和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本研究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聊城大学外语教育学院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和信息技术整合感知之间的关系.这项探索性的研究选择特定的样本总体来检验可能抑制或者鼓励教师进行技术整合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专业发展和教学经验.通过对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来探讨在考察的因素中间是否存在着这样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大学英语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知和他们的技术整合之间存在着中等的、在统计上显著相关的关系.这种发现也得到了定性分析的支持.本研究的结果对未来的研究,比如说专业发展、继续教育、技术培训还有教师教育项目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对处理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做法,为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笔者首先论述了该项研究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当前对外语教师研究范式的转变;接着阐述了该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首先,厘清概念.对本文研究背景中的几个概念进行了了阐述.这包括: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由于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也被看作是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本部分中还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了解其研究的发展历史,提出了影响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外部和内部障碍,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问题.其次,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视角,计算机自我效能,由于计算机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理论在计算机领域的运用,是自我效能的下位概念,所以先对自我效能进行了深度解析.

第三部分对计算机自我效能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目的是对计算机自我效能的定义、形成、测量、维度、分类、作用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进行深度解析,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为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考察大学英语教师关于他们有效使用教育技术能力的信念或者说他们的计算机自我效能和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技术整合的现有水平.本文采用了一系列的调查问卷例如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量表(CSE)、教师技术整合自我评估量表(TISA)等等,探索聊城大学外语教育学院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和信息技术整合感知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本质上是教师的主观感受,因此采用自我汇报的调查问卷容易带有主观倾向,并且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时会出现不符的现象.所以笔者又进行了访谈、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来作为对量化研究的有力补充,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视角和问题.

第五部分为研究结果和分析.结果发现在大学英语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知和他们的技术整合之间存在着中等的、在统计上显著相关的关系;而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专业发展的周数与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这种发现也得到了定性分析的支持.

第六部分为结论、讨论和未来研究建议.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如何完善我们的教师发展项目以及提高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的措施,最后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这是一篇与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本科英语引用文献:

[1] 最新大学本科英语论文选题参考 大学本科英语论文标题怎么定
[2] 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方向论文题目 大学本科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3] 大学本科英语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大学本科英语参考文献有哪些
《大学本科英语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本科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大学本科英语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