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女性恋爱心理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6

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

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积极错觉在恋爱关系中的形成机制及作用
  2. 第二篇摘要范文:中国女性择偶倾向研究
  3. 第三篇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
  4. 第四篇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模板:大学生如何有效应对“不安全型成人依恋”恋人的探索性研究
  5. 第五篇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怎么写:劳伦斯现代主义小说中自我身份的危机与重构
  6. 第六篇摘要范文:女博士婚恋“难”的心理分析研究
  7. 第七篇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当代青年择偶偏好及恋爱资源对等性分析
  8. 第八篇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格式:女大未婚
  9. 第九篇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研究生婚恋观与人格特质以及性别角色的关系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我能买来爱吗——配偶吸引目标对女性炫耀性消费倾向的影响

【100篇】关于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女性恋爱心理学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女性恋爱心理学相关优秀论文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积极错觉在恋爱关系中的形成机制及作用

很多恋爱理论都提到在恋爱关系中存在着积极错觉现象,即正处于恋爱关系的人恋人们把对方理想化的现象.但对于这种现象,都仅限于描述性的介绍,较少理论性或实证性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Sandra L.Murray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以人际互倚模式为研究范式的恋爱关系中的积极错觉模型:即个体由于自我投射的作用形成了心目中的理想对象的印象,然后又把理想对象的特点投射到其现实对象身上,形成积极错觉,这种积极错觉有助于增强双方对恋爱关系的满意度.

本研究选取124对恋人,这些恋人全部要对自我印象、理想对象及现实对象进行人际交往品质的等级评定,以人际互倚模式为研究范式,以配对样本T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为主要统计方法,探讨积极错觉在恋爱关系中的形成机制及其作用,也就是自我对理想对象的投射过程、理想对象对现实对象的投射过程及积极错觉对恋爱满意度的作用.

结果发现:积极错觉现象多发生在恋爱初期,并在短期内对女性的恋爱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第二篇摘要范文:中国女性择偶倾向研究

择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学与心理学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西方最早展开对择偶的研究,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索择偶行为的内部机制和意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关于择偶的理论框架在不断完善,进化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由于有着跨文化的解释力,近年来在择偶领域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外的心理学家通过具体、严谨的测量方法,综合各种研究范式,对人们的择偶心理和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

我国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择偶领域开展相关研究,但是研究方法以征婚启事内容分析和择偶问卷等自陈式测量为主,并且由于理论体系发展不完善,实证研究缺乏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撑.因此,本研究在对进化心理学进行了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的研究范式以及测量方法,对中国女性的择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本研究致力于当代中国女性择偶偏好的内容、结构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探索,主要包括:

第一,在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下,采用自编的《中国女性择偶偏好调查问卷》对女大学生和女性职业群体进行调查,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了中国女性择偶偏好的3维度因素结构,即“好基因”(good-genes,男性优良的先天特质,代表男性具有拥有优良基因的特征和线索)、“好资源”(good-provider,男性良好的社会经济地位,代表男性具有为后代提供良好亲代投资的能力和资源)以及“好爸爸”(good-father,男性温和忠诚的性格特质,代表男性具有为后代提供亲代投资的良好性格基础和意愿).

第二,使用自编的《中国女性择偶偏好调查问卷》以及《个人与家庭情况收集问卷》对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女性的城乡差异、是否独生、年龄、学历、恋爱状况、家庭收入、健康状况、生育意愿等均会对女性的配偶选择构成影响.

第三,为了进一步明确经济、健康以及生育对女性择偶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还通过三个实验全方位地探测了经济状况、疾病威胁以及生育状况对女性择偶偏好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状况较差的女性在择偶时比较偏向于拥有“好资源”的男性,处于疾病威胁中的女性在择偶时则更加青睐拥有“好基因”线索的男性,而面临生育及抚养孩子境况的女性则更倾向于选择“好爸爸”类型的男性.并且,阈上及阈下实验结果稍有不同,女性在外显测量的情况下往往表示更喜欢男性的“好爸爸”特质,而在阈下测量时,无论哪一组的女性都更重视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

第三篇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

本论文主要探讨中国20世纪百年文学创作中,贞节观念如何与政治合谋走了一条迂回曲折的衍变之路.贞节观念的含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历史上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社会群体给予“贞节”的解释是不同的.笔者从古代至20*的阅读经验中发现,贞节观念从古至今的衍变说明了它身上承载了很多文化、政治、社会心理等复杂内容,贞节观念已经不仅代表贞节本身,而且是影响与制约社会上男女*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自从20世纪初中国打开国门与世界潮流接轨开始,文学中的贞节观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也有了曲折辗转的衍变历程,贞节观念的这种衍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时期、不同的社会风气中呈现出复杂各异的面貌.

论文在第一章中主要是回顾东西方贞节观念的历史衍变过程,从历史上来梳理贞节观的来龙去脉.中国、日本、印度、伊斯兰教国家等东方国家历史上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对贞节观念的高度重视,并由此形成了相应的婚姻制度及各种与贞节有关的习俗,有的甚至绵延至今.西方国家大多受基督教等宗教影响,历史上也曾经有严酷的贞节制度,但随着西方启蒙运动、思想解放及性解放运动带来的影响,贞节的绳索逐渐松绑,西方人突破了贞节观对人*的束缚,获得了崭新的男女*关系.当20世纪初西风东渐,慢慢地贞节不再成为一个全球性太过沉重的话题,东方社会也逐渐摒弃了严酷的贞节制度,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性关系都获得了新的发展.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20世纪初期至五四时期贞节观念上历史的觉醒,人们打破性禁忌的坚冰,从理论批判到文学形象的塑造,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揭示传统贞节观的劣根,宣传西方新的性解放思想,一潭死水开始初泛微澜.在这其中,最突出的是清末狭邪小说等世情小说与鸳鸯蝴蝶派小说中所体现出的这种世纪初贞节观念的变化.狭邪小说中以妓院为中心描摹世态,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封建道德传统相左的思想倾向.鸳鸯蝴蝶派小说很多已把男女的婚姻自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大量表现年轻人挣脱封建传统礼教桎梏的艰难,展示了当时小市民的婚恋观、*观,他们既不满于父母专制的包办婚姻,又希望获得父母恩准他们的自主婚姻,既渴望婚姻自由不容人干涉,又不能像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青年人那样理直气壮地宣告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鸳鸯蝴蝶派小说是新旧交替时代青年的情感真实写照.

第三章主要论述的是现代文学30年中除了革命文学、左翼文学与延安文学之外的文学创作中贞节观念状况.如果说激情飞扬的五四时期令千百年来由根深蒂固的传统贞节观念一统天下的中国社会死水微澜的话,那么这30年表现出来的便是勇敢的反抗与犹疑徘徊双重奏的30年,现代文学中的贞节观念表现出的极为复杂的情态是其他时期所不能比拟的,而且总体来说,男女作家们在表现这一主题时遵循了非常不同的创作思路.面对传统中国典型的贞节观念造成女性的千年苦难,角度的不同认识的不同使男女作家在对题材的把握上也存在差异.男性作家往往从客观的角度深刻地揭示这种苦难的社会根源,而女性作家往往会以感性的笔调,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抒写这种苦难的哀痛.另一方面,男性作家笔下那些被传统贞节观束缚的女性大多数是弱者形象,是无法自救逆来顺受的可悲可怜的社会牺牲品,而在女性作家笔下,这些受害者往往表现出顽强的个性,惊人的生命力,她们的抗争闪耀着追求人性的精神光辉.从作家本身的贞节观念来看,现代文学中男性与女性作家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男性作家受社会整体上男性中心主义习惯思维的影响,他们一面表现着传统贞节观压迫下女性的悲苦,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却不自觉地在赞美维护这种贞节的观念,所以有时候他们的贞节观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表现出犹疑与矛盾的态度.而相对来说,女性作家对传统贞节观的反抗性更为强烈,态度更为坚定.

第四章主要梳理了贞节观从革命文学开始经过左翼文学、延安文学发展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这一长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新的畸变现象,这种畸变直到*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那便是无爱无情亦无性的*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文学写什么不写什么不断受到规范,开始追求女性的忠贞纯洁,爱情是有小资情调的不能提,性是有伤风化的东西不能表现,那些追求性解放的女人便是落后的反动的,当无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并取得了政权之后,性的正面描述就基本消失了,这部分地是缘于男权主义与*政治相结合给文学中贞节观带来的深刻影响.20世纪的文学从最初赞美勇敢猛烈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的现代女性,到此时竟然出现了极端的无爱无情亦无性的文学创作规则,这种变化的答案就隐藏在20世纪中国走的现实道路中.革命,抗战,救亡,就存这为拯救国家危机进行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文学逐渐地失去了独立存在的空间,变成了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即变成了革命的宣传工作,因而不可避免地,中国20*进入了很长时间的与政治纠结在一起受规整的发展时期,它严重地受到政治的制约,深刻地反映着政治对它的严格要求,20*由此走上了深具中国特色的贞节观念与政治合谋的曲折衍变之路.

第五章论述的是新时期文学如何对贞节观进行再度的反省.在古代传统与革命传统双重影响下的新时期文学又接受了一场西方思想的启蒙,极端保守的贞节观念得到了松绑,但松绑并不意味着一下子就彻底获得解放,这个过程中有不断的迂回曲折.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求稳定不求激进,所以对于些在贞节观念上表现新锐的作品往往会采取规训的方式以期减少思想影响.但社会毕竟是从极端的一元慢慢趋向多元发展,不同的音调开始获得发声的机会,尽管这样的一些突围不断的受到来自主流的批判与规训,但并没有阻挡作家们从小心翼翼到义无反顾的突围,直到走向另一个极端:性泛滥,特别是1990年代后被认为是一个*叙事的时代,这是新时期文学中贞节观发展的另一种走向.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67156.html

总体来看,在20世纪初在国门开放、人心思变的五四前后以及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时期,知识界流行的是谴责封建贞节观残害中国女性的罪恶史的文学表达,新知识分子憎恶封建贞节观,他们与当时流行于西方的性解放思潮相呼应,拥有较为开放的性观念.但毕竟古老的因袭沉重而顽固,在社会的下层以及保留着古老传统的封建大家族里,这股清新的风气吹来后仅现若有若无的涟漪,前者表现在大量描写农村贞妇惨剧的新文学作品中,后者体现在凌叔华等作家描写“高门望族精魂”的一系列作品中.另一方面,从左翼文学开始便已经埋下了“禁欲”的种子,到了延安文学、建国初社会主义文学时期我们会看到“解放”的婚姻观念与“保守”的性观念并存,“禁欲”因为有严酷的战争而获得了“正当”的理由.我们能看到对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宣传作品,但已经很少看到对爱情的叙说,更少看到对*的描写,人们把这些个人的情愫都抛在一边,所有的力量都汇聚到了统一思想有利于取得革命胜利的政治洪流中.这时连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主人公都极少出现,主人公变成了英雄的工农兵,而这些没有接受过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的工农兵主体所尊崇的贞节观念仍然是传统的.这种状况在新时期文学中得到了反拨,甚至又发展到了另一个性泛滥的极端.但实际上对这种所谓“性泛滥”我们也勿需用“全民道德沦丧”的惊呼来简单粗暴地进行否定.因为在社会转型期,泥沙俱下,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在一种纷繁的现象背后,我们能觉察到那种生机与死寂并存的尴尬.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贞节观的角度切入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打通了20*中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研究脉络.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贞节观深深地与政治相纠结的发展轨迹,对这种独特的发展轨迹做整体研究是本文倾力进行的重点所在.二是迄今未见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完成的对贞节观念在20*中的衍变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因此本论文在理论视角和研究对象方面有突破.三是本论文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范式,综合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大的人文社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进行文学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突破.

第四篇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模板:大学生如何有效应对“不安全型成人依恋”恋人的探索性研究

成人依恋是成人关于童年期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也是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成人依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安全型成人依恋,另一类是不安全型成人依恋.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安全型成人依恋还可以分为若干子类.已有研究发现相比于安全型成人依恋,不安全型成人依恋的个体在恋爱关系中容易遭遇困难和挫折,难以维持长期满意的恋爱关系.而大学生刚好处在Erikson所提出的人生发展八个阶段中的成年早期(18—25岁),Erikson认为该阶段个体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消除孤独感.良好恋爱关系的建立不仅是大学生在这一阶段要完成的任务,也对他们大学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乃至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均有重要意义.然而,国内已有大量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安全型成人依恋的大学生占到大学生总人数的70%以上,对于这一部分大学生而言,建立良好的恋爱关系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帮助这一大部分不安全型成人依恋的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恋爱关系,完成他们阶段性的发展任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很少.于是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从研究那些原本属于不安全型成人依恋类型,但在恋爱关系中保持了长期满意恋爱关系的大学生的“恋人”的应对方式入手,试图对该问题进行探索性的解答.带着这种思路笔者向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传媒学院正处在恋爱关系中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发放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一共750份,以测量这些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收回有效问卷673份,有效回收率89.73%.在第一次发放的问卷中附加对被试当前恋爱关系的时间和对当前恋爱关系满意度的调查项目.恋爱满意度使用从“非常不满意”(1分)到“非常满意”(7分)等级评定的方法.然后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从被试中选择成人依恋类型属于不安全型的(即专注型、回避型或惧怕型中的任意一种)保持恋爱关系在1年以上,并且对当前恋爱满意度的评分大于或等于5分的大学生,然后联系他们,通过网络向这一部分大学生的恋人发放应对方式(COPE)量表,收回有效问卷80份,以了解这些特定大学生的恋人在恋爱关系中应对方式的整体特征.最后从这80名被试中,邀请当前恋爱关系保持时间在3年以上,并且其恋人对恋爱关系满意度评分大于或等于5分的被试一共7人进行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通过录音将访谈内容转化成文本,然后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进行质性分析,从文本中概括出这些受访者在应对其恋人的不安全感并与他们的恋人保持长期满意恋爱关系的成功经验.通过两份问卷调查及7名受访者的访谈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大学生在成人依恋逃避维度上的得分为3.01±,0.86,焦虑维度上的得分为3.59±,0.83.在具体四种成人依恋类型上分布的比例分别为:安全型25.9%,惧怕型35.1%,专注型22.1%,回避型16.9%.2.大学生的性别、学历、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恋爱的时间跨度都不同程度的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状态产生影响.在成人依恋的逃避和焦虑两个维度上,男性大学生得分都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本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研究生.独生子女在逃避维度上的得分要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在焦虑维度上得分差异不显著.随着恋爱时间的增长,大学生在成人依恋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有下降的趋势,且在逃避维度上下降得更为显著.3.属于不安全型成人依恋但却保持了长期满意恋爱关系的大学生的恋人,在恋爱关系中最常使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乐观性解释、计划、抑制无关活动、克制忍耐、接受和直接行动.在这些常用的应对方式上女生比男生较少使用克制忍耐,其它差异不大.在这六种应对方式之外,女生经常使用但男生使用相对较少的应对方式有寻求情感性社会支持和情感的专注与疏泄.4.大学生在恋爱关系中应对不安全型成人依恋恋人的有效方式有:(1)付出,满足对方需求;(2)反思与自我成长;(3)积极的认知;(4)使用沟通策略和对关系的积极维护.此外,本文还根据研究结果对不安全型成人依恋大学生如何维持良好的恋爱关系提出了若干建议.

第五篇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怎么写:劳伦斯现代主义小说中自我身份的危机与重构

作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的戴·,赫·,劳伦斯和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长期以来饱受世人争议.之所以能引起历*论家的广泛非议,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所力图传达的文学主题与传统小说家的小说内涵相比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劳伦斯在不同创作时期发表的四部颇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更是由于大胆体现了他的现代主义文学精神而倍受世人关注.可以这样说,劳伦斯的文学作品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是,从现代人的身份危机和小说主人公的自我重构角度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目前还不是很多.本文希望借助弗洛伊德主义和拉康哲学思想中有关自我建构的理论视角联系劳伦斯的上述四部现代主义小说进行学术探索.旨在重点研究小说中主人公在工业社会中遭受身份危机之后如何进行自我建构和重构这一共同主题,试图发现四部小说之间的主题延伸所产生的内在联系.

首先,西方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和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5.6-1939.9.23)和法国的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1901.04.13-1981.09.09)等人有关现代人产生身份危机的心理原因和如何建构自我的思想和观点是本文的理论框架和要点.弗洛伊德的自我说更加凸显的是个人主体和健康人格的营造.他在强调完整人格中“本我”作用的同时,也没有忽视“自我”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不仅发现了现代人心理无意识层面下暗藏的情感危机和身份危机的心理原因,而且强调了自我重构的作用.而拉康的自我说则颠覆了前人的观点,他借助独创的“镜像阶段”(mirror phase)理论视角建构起全新的“拉康式的自我.”拉康认为,自我意识的出现和异化是同时发生的.表面上看,主体的建立依赖于自我的异化,但事实上,自我的建构既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他者.”他者是人的外在部分,是社会强加给人的外部成分,自我不是人存在于社会的伪装的外衣,也不是它自己的主宰.自我总是外在于我们,而且它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这大概就是现代人常常发现自我身份严重缺失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自我身份与自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自我指的是构成个人的核心部分,是人的真实存在,而自我身份则是构成个人的全部总和.自我身份具体包括自我这个个体、不同环境下的他者或者两者的互动.自我身份还指自我在集体中的身份、身体自我和关系自我几个方面.三者之间的积极共存和互为支持才可以形成完整和健康的“自我身份.”

从结构上看,论文总体上有两大部分构成:引言部分和论文主体部分.其中引言部分细分为四个小部分,主体部分由四章具体的文本分析构成.最后是论文的结论.引言部分简略介绍英国作家劳伦斯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学主题和艺术成就.论文试图对劳伦斯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内涵以及艺术成就等做个简明扼要的梳理,为进一步的文本阐释和论证打下基础.论文主体部分分别选取劳伦斯具有代表性的四部现代主义小说逐一进行阐释,它们之间在主题探索的先后顺序和深度上形成了相互衔接的四章内容.

具体而言,论文的第一章选取小说《儿子与情人》作为文本进行研究,主要以小说中男主人公保罗的自我身份危机和三位情人自我身份的多重建构为重点.保罗在成长过程中与母亲发生了病态情感.长大后的保罗无法割舍与母亲之间的情感纽带,所以在与少女米丽亚姆构建正常的*关系时陷入了严重的身份危机之中.同时,保罗的自我建构之路也是曲折的.小说中情人自我身份的多重建构集中在保罗的母亲葛楚德、农场少女米丽亚姆和女工克拉拉身上.母亲作为保罗的特殊情人,她的自我建构表现在她把情感进行不恰当的转移和把母性之爱倾泻在儿子保罗身上以寻求感情的慰藉与精神归属.米丽亚姆由于过于笃信宗教则始终坚持*关系应该建立在“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之上.女工克拉拉则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肉体自我.她竭力通过占有保罗的肉体达到控制他的目的,但是结果是彻底的失败.

第二章研究的重点放在劳伦斯的小说文本《虹》上,该部分论文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男性自我身份的流变与重构以及女性自我身份的困惑与诉求这个主题上.首先,男性自我身份的流变指涉的是老汤姆、威尔和厄秀拉的男友安东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展示不同的男性自我,建构属于他们不同世界的自我形象,他们的自我重构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小说中不仅提到三种不同男性自我的流变与重构主题,而且也反映了女性自我的困惑与诉求.三代女性人物指第一代汤姆的妻子莉迪亚、第二代的安娜和第三代的厄秀拉.莉迪亚的身份困惑来源于她的不同国籍和她的独特家庭背景.安娜的身份困惑表现在婚前和婚后两个阶段.厄秀拉是劳伦斯笔下第一位现代女性.她的身份困惑是多重的.小说结尾处远处地平线上升起的彩虹表明她对完美自我的探索远没有结束,她需要继续努力.同样劳伦斯对身份危机和自我重构主题的探索还在继续.

论文的第三章关注的是《恋爱中的女人》中*关系的冲突以及*关系如何建构与重构主题.*关系冲突集中在小说中两对青年男女身上:伯金和厄秀拉、杰拉尔德与古德伦.小说中的两对男女的建构和重构*关系过程并非顺理成章.这表明劳伦斯对现代人在*关系中所凸显出来的身份危机和与之相应的自我重构任务没有完成,探索和谐完美*关系之路仍将继续.

论文第四章的主题集中在劳伦斯最后创作时期的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上.该部分论文侧重于探索主人公在工业社会中遭受到的人性扭曲和身心痛苦,旨在批判资本主义机器文明对现代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迫害,同时探讨男女主人公康妮、梅勒斯以及克利福的自我身份的重塑主题.

最后一章是对论文的总结.借助拉康和弗洛伊德有关自我的理论与观点去对劳伦斯四部现代主义小说的主人公自我身份的危机与重构主题展开研究,我们不仅了解到现代社会中现代人身份危机产生的根源,而且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通过文本研究我们不仅要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文明给现代人造成的身心伤害和由此引发的严重的人性扭曲,而且要不断探索建构完整人格和健全自我的理论基础.当然,本论文的研究只是探索的开始,而且还存在些不足之处,需要以后开展更深入的理论探索和文本阐释,以期待更大的学术进步.

第六篇摘要范文:女博士婚恋“难”的心理分析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女性接受教育的层次越来越高,女博士在高知识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多.她们打破了关于女性的传统定义,勇于追求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尝试着与男性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成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拥有高知识、高学历,但是却被给与了较低的社会形象,如“第三性别”“灭绝师太”等,这些污名给她们的婚恋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原本一个强势群体却被弱势化了.女博士婚恋难问题不仅仅是女博士的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对女博士的婚恋难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编制的“女博士婚恋观访谈提纲”访谈5位女博士,了解她们的单身状态、择偶观、恋爱观、婚姻观等,结果发现她们既与一般女性有相似的看法,又具有独特的观点.所以,对于女博士生婚恋难等说法既有事实的成分,也有被“污名”的成分.一方面,女博士生处于婚恋过程中异常重要的年龄段,但作为高学历、高年龄、高感情要求的女性,因为择偶的社会限制和自我限制,少数女博士在婚姻和恋爱问题上充满矛盾和困难;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女博士生,也不是只有女博士生存在婚恋难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个别现象被泛化,存在污名的成分.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对这种污名所引起的心理效应和心理效应对女博士婚恋难的影响进行分析,促使人们对女博士婚恋难问题有进一步的哲思,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第七篇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当代青年择偶偏好及恋爱资源对等性分析

目的(1)探讨*择偶偏好及获得*各恋爱资源要素的权重;(2)探讨各个恋爱资源要素对恋爱质量的影响作用,探讨*恋爱资源总量的对等性与恋爱质量的关系.

方法研究一利用归一法获得*12项恋爱资源的权重,研究二采用恋爱质量量表(RPUS)和恋爱观调查问卷对203对恋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rson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结果(1)在12个恋爱资源*择偶偏好的差异检验中,除性格和心理健康外,其他资源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1).(2)男性恋爱资源权重值分别是责任等于0.0949,身体健康等于0.0935,心理健康等于0.0928,能力等于0.0904,性格等于0.0883,收入等于0.0851,性健康等于0.0832,学历等于0.0783,职业等于0.0765,家庭背景等于0.0726,身材等于0.0724,相貌等于0.0720.女性恋爱资源重要性权重值分别为身体健康0.0953,心理健康等于0.0944,责任等于0.0914,性格等于0.0906,性健康等于0.0876,相貌等于0.0842,身材等于0.0839,能力等于0.0797,职业等于0.0745,收入等于0.0740,学历等于0.0737,家庭背景等于0.0708.(3)恋人总资源相差量与男性恋爱质量相关不显著(p>,0.05),而与女性恋爱质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4)4次回归分析表明,男性责任、性健康、学历和能力对男性恋爱质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四者能够共同解释男性恋爱质量总分的33.8%的变异量;男性责任、性格、身体健康和相貌对女性恋爱质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四者可共同解释女性恋爱质量总分54.9%的变异量;女性责任、性格、能力、收入和相貌对男性恋爱质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五者可共同解释男性恋爱质量总分39.5%的变异量;女性责任、心理健康、性格、学历和身体健康对女性恋爱质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五者可以解释女性恋爱质量总分43.3%的变异量.

结论(1)当代未婚青年择偶偏好存在显著性别差异;(2)恋人之间的恋爱资源对等性越高,女性恋爱质量越高;(3)男性责任、性健康、学历、能力和女性责任、性格、能力、收入、相貌对男性恋爱质量有重要影响;男性责任、性格、身体健康和女性责任、心理健康、性格、学历、身体健康对女性恋爱质量有重要影响.

第八篇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格式:女大未婚

近几年,“剩女”成为当代大龄未婚女性的一个新称号.“剩女”,又称为“3S”女(Single、Senventies、Stuck).根据教育部2007年8月的公布,“剩女”是指“高学历、高收入、高个子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女性的身份和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可是媒体却称我们进入了“剩女时代”.

“剩女”的客观存在,不仅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而且也受到社会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的重视.受传统观念和生理变化的影响,“剩女”个体的身心健康及其家庭成员的精神面貌应引起社会和学者的关注.此外,“剩女”现象的长期存在,易对社会产生一些消极效应,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剩女”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择偶.本研究以“剩女”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旨在通过研究呈现“剩女”择偶期的心理状态,帮助社会和他人客观看待“剩女”现象,为心理咨询行业开展心理辅导和援助等服务提供线索和资料,为社会及相关组织制定针对性措施和方法提供参考.

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以孤独体验、生活满意度问卷入手,测查“剩女”在择偶期心理状态的情绪和认知水平,并与同龄人进行比较研究,了解该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第二,以半开放式访谈问卷对“剩女”进行访谈,以其情感经历为线索,分析其择偶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变化特点,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就如何应对“剩女”择偶时存在的心理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包括:

1、在生活满意度的两个指数上,“剩女”在LSIA上得分最低,但群组间差异都不显著.

2、“剩女”的情感孤独体验非常显著地高于已婚女性,而在社会孤独体验上“剩女”则显著低于“剩男”.

3、“剩女”择偶的心理状态之情绪变化一般从着急到平和到无奈,择偶动机主要源自生理条件变化,基本能客观认识和评价现状,但普遍认为自己的心理年龄没有生理年龄大,择偶行为基本是主动积极的.

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在职论文、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女性恋爱心理学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4、“剩女”的择偶方式倾向于自由恋爱或亲友介绍,普遍要求男方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5、“剩女”的择偶心理状态明显受到个体生理变化、个性、家庭、社会和以往感情经历的影响,主要受个性和生理变化影响,而社会影响相对减弱.

第九篇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研究生婚恋观与人格特质以及性别角色的关系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了研究生婚恋观的理论构想,结合开放式问卷及个案访谈结果,编制了研究生婚恋观问卷.该问卷包括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观四个分问卷,其中:恋爱观包含情感性、体验性、功利性、*性四个因子;择偶观包含人品个性、背景条件两个因子;婚姻观包含爱情与婚姻、结婚倾向、婚姻忠诚观三个因子;*观包含对他人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爱情与性三个因子.经检验该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本研究采用自编的研究生婚恋观问卷和人格特质量表以及性别角色问卷对研究生的婚恋观、人格特质、性别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研究生婚恋观各个因子的项目均分大部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2)研究生婚恋观的功利性、*性、人品个性、背景条件、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爱情与性等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背景条件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人品个性、结婚倾向、爱情与性等因子在婚恋交流情况上差异显著;对他人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因子在年级上差异显著;情感性、人品个性、爱情与婚姻、婚姻忠诚观等因子在专业上差异显著;背景条件、对他人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因子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情感性、功利性、爱情与婚姻、结婚倾向、对他人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因子在婚恋状况上差异显著:人品个性、婚姻忠诚观、对他人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爱情与性等因子在教养方式上差异显著;人品个性、结婚倾向等因子在父母关系上差异显著;爱情与性因子在家庭经济条件上差异显著;体验性、*性、对他人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因子在与父亲的关系上差异显著;*性、背景条件、结婚倾向、婚姻忠诚观等因子在与母亲的关系上差异显著.

(3)精神质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内外向维度在生源地、婚恋状况上差异显著;神经质维度在教养方式、父母的关系、家庭经济条件上差异显著;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等三个维度在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婚恋交流情况、与父亲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等变量上差异不显著.

(4)在本次研究中,四种性别角色类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双性化32.2%、男性化21.2%、女性化19.9%、未分化26.7%.

(5)*性、背景条件等因子在人格特质类型上差异显著,情感性、体验性、功利性、人品个性、爱情与婚姻、婚姻忠诚观、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爱情与性等因子在性别角色类型上差异显著.

(6)女性化与情感性、体验性、人品个性、爱情与婚姻、结婚倾向、婚姻忠诚观、爱情与性等因子显著正相关,与功利性、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因子显著负相关;男性化与人品个性、爱情与婚姻、内外向等因子显著正相关,与功利性、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神经质等因子显著负相关,与精神质的相关不显著;精神质与体验性、功利性、人品个性等因子显著正相关;内外向与人品个性因子显著正相关.

(7)内外向对男性化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神经质对男性化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男性化对内外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男性化对神经质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女性化对内外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8)女性化对情感性、爱情与婚姻、结婚倾向、婚姻忠诚观、爱情与性等因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化与精神质对体验性因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化与内外向对人品个性因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化对功利性因子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男性化对对自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因子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第十篇摘要范文:我能买来爱吗——配偶吸引目标对女性炫耀性消费倾向的影响

从进化心理学人类终极需求的角度,探讨配偶获取对人们消费的影响,是当前消费行为领域的一个前沿问题.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四项研究揭示了女性的独特炫耀性消费心理机制:配偶吸引目标越强的女性,越相信炫耀性消费有助于提升美丽与吸引力,从而表现出更强的炫耀性消费倾向(研究一、三),进一步,激发女性的配偶吸引目标,能显著提升她们对炫耀性产品(研究二、三)和美丽产品(研究三)的消费倾向,但不能提升其对非炫耀产品的支付意愿(研究三),此外,与单身被试相比,恋爱中的女性对宣传能提升美丽与吸引力的商品具有更强的获取*,两组被试在功能广告商品上的获取*没有显著差异(研究四).以上发现表明,本质上无论是为了获取(针对单身女性)还是为了维系(针对恋爱中女性),配偶吸引目标被激发的女性,会出于提升美丽与吸引力的需要,炫耀性地消费特定的商品或服务.

本文关于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女性恋爱心理学引用文献:

[1] 关于女性恋爱心理学的论文参考文献 女性恋爱心理学参考文献怎么写
[2] 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大纲格式模板 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提纲怎样写
[3] 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女性恋爱心理学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女性恋爱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