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怎么写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信息技术职称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7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丽江市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2. 第二篇摘要范文:商业银行技术支持部门考核和薪酬体系
  3. 第三篇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身份认同与身份挣扎
  4. 第四篇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模板:军队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究
  5. 第五篇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怎么写: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地域分工及变化
  6. 第六篇摘要范文:媒介融合背景下报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7. 第七篇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范文: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8. 第八篇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格式: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
  9. 第九篇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

【100篇】免费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摘要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信息技术职称相关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论文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丽江市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地位变得越来越明显.丽江市的人才队伍中数量最大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水平最高和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也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队伍是整个人才队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也是推动丽江市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信息管理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越来越强,传统的管理系统越来越难以应对新形势,研究开发一套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系统成为了迫切的需求.本论文介绍丽江市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系统的项目背景,阐述了同类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明确了论文研究的内容和主要工作;采用软件工程的原理和面向对象方法,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在业务分析中,论文对系统存在的问题、组织机构、原有业务流程等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改造优化后的业务流程;在功能分析中,论文通过用例分析和用例描述,明确了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系统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工作管理、职称评审评委库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评优推先工作管理、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统计报表管理的功能.给出了系统的总体功能包图和子功能包图,比如:“专业技术职称工作管理”包主要涉及参数设置、职称申报、材料审核、职称评审、职称审批五个子包,等等.在数据分析中,论文对系统各功能的所需要处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实体类关系图,建立了数据库表结构;论文最后对所做的研究与分析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进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信息技术职称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院论文、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信息技术职称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第二篇摘要范文:商业银行技术支持部门考核和薪酬体系

河南城乡银行科技部是该行技术支持的职能部门,目前拥有员工119人.由于种种原因,该行科技部技术人员自2001年以来人员大量流失,严重打击了该行系统管理基础,科技部不得不紧急从下述机构借调系统管理技术人员.经过分析调查,作者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个人收入相对较低、个人晋升空间窄、考核体系不具备,薪酬体制失去应有的公平和科学.

作者以该商业银行为背景,在实地考察了该行科技部人力资源和改革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学习的有关理论知识,以薪酬和考核体系的设计为主线,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科技部薪酬和考核体系.论文约3万字,分为前言、河南城乡银行简介、科技部人力资源分析、薪酬体系设计、考核体系设计、结束语等6章,对该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其内容主要体现了作者三个观念:人力资源观念,即要把人才、岗位和薪酬等要素当作资源去配置、去经营;合理观念,即要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念,结合目前IT行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服务人员的薪酬和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理念,即薪酬体系和考核体系必须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必须能够适用于目前我国人才市场,有利于提高对关键人才的吸引力.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72686.html
论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建立了信息技术工程师职称制度,打破了传统的技术职称终身制.信息技术工程师职称授予那些为全行和科技部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员工,通过本制度的实施,为他们提供晋升的通道和优厚的待遇;但是为了有效地维护技术职称的权威性,该职称聘期为2年,到期可以续聘,但续聘的流程和要求同始聘一样.

2、创新设计了特区工资制度,实现了特定员工收入同市场的接轨.特区工资制度使工资政策重点向对该行和科技部有突出贡献、市场上稀缺的人力资源倾斜,目的是为激励和吸引优秀技术人才,使该行与社会人才市场接轨,提高该行对关键人才的吸引力.同时利用“岗位责任合同”和考核淘汰机制,把特区人才的能动性调动起来,使特区人才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身份认同与身份挣扎

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变迁,直接影响了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和身份路径规划,让他们基于农村社会需求和自身需求,不断把主干身份向社会场域拓展,渴求拥持局部身份甚至获取其他后致身份.在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任务的“后普九”时代,农村教师的这种身份认同和身份路径现状,给建设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研究以鲁西南L镇和L镇中学为田野地点,以L镇中学的六位农村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质的探究,以叙事方法展现了性别、年龄、阅历、职称、职务、身份获取方式各异的六位农村教师们,从身份想象、到身份获取、到学校场域内的身份体验和社会场域内的身份体验、再到身份认同或身份挣扎的发展路径.通过对不同教师身份路径节点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和教育体制语境的分析,力图呈现受政治、经济、传统文化、微观生态圈子、人情地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教师身份路径复杂多变.因受质的研究局限,本研究只能力图还原六位农村教师的身份发展路径和生活现状,向致力研究农村教师队伍发展者提供一些或许有价值的素材,以给予农村教师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对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已有研究、研究理论架构、研究设计和研究价值加以分析、诠释或说明后,本研究对六位教师的生活场域和工作场域的历史变革、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周边人群等背景性材料做了描述.然后,以本研究架构的身份发展路径为铺展线索,描述了六位农村教师如何从身份想象到获取教师身份的历程,对影响其身份想象和身份获取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传统性因素及各自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并探究性别差异对身份想象和身份获取的影响.接着,对六位教师入职L镇中学场域后的身份体验变化情况进行了描述,重点探讨了身份体验的阶段性特征和微观生态“圈子”对身份体验的独特影响.再后,展现了在L镇社会场域内六位教师的主干身份拓展的情况,及他们在L镇社会场域内不同的身份体验,探讨了变迁语境下教师主干身份向社会场域拓展的必然性.最后,不期将至的学校合并打破了既有身份利益格局,将会影响六位教师既定的身份发展路径,并描述了他们各自的身份路径调适情况.

在结语部分,通过对正文个各章小结部分的剥离整合,归纳总结了本研究的研究发现:正面身份想象的根基已松动,但仍表现出一定的代际差异性;主干身份向社会场域拓展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场域融入和场域适应的差异,使教师身份体验极具复杂性;非连续性事件不仅干扰身份延续,甚至加速身份游离或变更.随后,结合研究发现提出了对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并对本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拓展改进的空间加以说明.

第四篇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模板:军队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究

高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正以惊人的速度大步迈进.开展教育现代化不仅需要信息化的教学设施、教学资源,还应有具备教育技术素养的教师,教育现代化才有根本保证.

尽管教育部制定颁布了许多相关文件与办法进行教育技术的能力培养和培训,来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众多的专家、学者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问题都有一定的诠释和分析,而且目前各类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非常多,但是这些培训也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参照.至今为止,国家也尚未出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使得我国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无章可循.

军队院校作为国家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校教师承担教书育人、为部队培养人才,提高军队素质的重要使命.制定军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既是我们确保培养出新型的军事人才,又为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出台趟石铺路.

欧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等标准的研究均起步较早,研究国外有关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技术能力认证的有益经验,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1、各国都将教育技术能力或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评价的重要指标,而且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配备有大量优秀的案例.特别是美国的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还提供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施的方案计划.

2、重视树立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如瑞典.

3、各国都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对于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从成立之日起就向教育部师范司提出建议——应尽快制定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该标准已于2004年12月颁布实施.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虽然出发点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但提出的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素质或能力内容有众多相同之处.

1、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态度和意识,直接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技术的程度与效果.因此在维度的划分上都对教育技术的态度和意识首先做出了要求.

2、对比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而言,在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或能力要求的研究中,更加强调对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要求.

3、对于技术技能的要求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高校教师都是必备的要求.

4、国内的研究都不仅仅停留在对于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的规定和要求上,参照要求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提出统一的行动标准和考核标准.因此我们的研究也应该进一步深入.

我们对于已有的先进的经验,除了继承和借鉴,更重要的是创新和发展,结合国情和军情的特点,在我们的标准中必须得到体现.我们的研究中最大的创新点就是要联系军校教师的特殊角色,瞄准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迫切要求,提出对军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

信息时代,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必须积极调整思想观念,认同和适应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对教师扮演的角色以及应具备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相比中小学教师而言,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存在以下困难: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缺乏系统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分布的学科门类庞杂等.但同时,高校教师相比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又有一定的优势:高校教师是智力高度密集行业,人员的平均学历高、学识深,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都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具有完善的智能结构.

借鉴英国心理学家弗农发展了斯皮尔曼提出的“层次结构理论”,采用分层架构模式划分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五个层次.最底层是态度和意识:包括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作用的正确认识以及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学科教学活动的结合.

第二层是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掌握教与学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等.

第三层是具备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应用教育技术手段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等.

第四层是对教师创新能力的要求.包括教学辅助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等.

最高层是信息社会的责任感要求.包括教学的交流与协作,教学资源应用的安全性与保密性意识等.

层与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上一层必须以下一层为基础.一般地,我们应该先掌握下一层的能力再掌握上一层的能力,但又不能只停留在下一层.上一层能力的掌握又让我们反过来审视下一层的能力的重要性.一个具备优秀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各个层次的能力应该是比较均衡的,并且这些能力不应该是独立,它们应该能组合在一起发挥出整体性的作用.

军队院校转型后,军事任职教育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技术人才的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将当今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作为我们制定和研究标准的参考和借鉴.

军校教师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必须具备信息化战争的意识,要“姓军为军”,并将这种意识融入教学实践,为未来战争培养高素质信息化军事人才.因此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对军校教师特殊性的分析,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框架中加入信息化战争意识能力这个新的层次.

图军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层次结构

按照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的分析,我们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了解军、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表从五个维度进行划分,主要内容包括:(1)教育技术的态度和意识(2)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的掌握(3)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的应用(4)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的创新(5)信息社会的责任感.

共发出问卷XX份,收回有效问卷XX份,对于问卷中的问题,我们分几类进行分析、归类,并按照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发展性、实践性、统一性、军事性的原则,对不同教师群体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体现不同的特征,在对军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划分上我们对教师按照专业技术职称的对应关系划分了A、B级,对应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标准,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提出B级标准.

借鉴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以及我国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主标准项+指导项”体系结构形式.参照军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以及我们对军、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分析,将军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划分为六个维度,形成的初稿经40余名教育技术专家、机关领导、学科专家评议、修改,最终形成军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送审稿.内容包涵:

1、教育技术的态度和意识——教师要明确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与作用,具有了解教育技术概念的意愿,具有了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积极性.

2、信息化战争意识能力——军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必须具有“含军量”和“含新量”,作为军校的教师必须熟悉信息化战争的性质、了解信息化装备,明确信息化军事人才的特征,清楚教育技术在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中的作用,具备军人特有的信息化战争的安全意识.

3、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了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熟悉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

4、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要能够规划和设计教学活动,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选择恰当的技术,实施有效的教学来适应不同的学生,实现有效的分组和评价,运用技术手段分析教学结果,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

5、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的创新能力——结合自己的学科参与有关教育技术应用的课题研究,并能够参与学科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应用技术多角度创设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

6、信息社会的责任感——了解教育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规定,教学实践中注重并示范学生对教学资源合法、健康的使用,经常性与学生、家长、同事、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够在技术支持下开展自我学习,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军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研究推动了军事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研究制定军校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形成一个指导性指标,结合标准的研究,在今后进一步研究中,要制定军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提出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形成一套军校教师教育术培训方案

专家评议表较多地征询了教育技术专家的意见,由于时间关系对于学科教师、教学管理干部的意见调查分析不够,因此,在标准的要求上可能存在局限性,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推广试用.

第五篇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怎么写: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地域分工及变化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地位显著增强.尤其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服务业日益成为北京城市经济的主体,它在城市内部的地域分工情况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北京都市区内部服务业的地域分工及其变化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研究进行综述后,首先基于1996年北京市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和2008年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地区专业化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地区专业化和分工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然后基于2004年北京市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和2008年北京市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分析了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功能分工的现状及其动态变化,最后文章选取世界500强中的4家跨国软件公司和国内500强中的4家软件企业,实证分析了它们在北京都市区的功能分工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地域分工差异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服务业在北京都市区内部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差别并呈现出地域分工的特征,区县层次要比区域层次突出些;在区域层次,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地区专业化与分工有所弱化,在区县层次,各区县呈现不同变化特征.北京都市区整体地区专业化及分工有所下降.

(2)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已出现功能分工的趋势,在区域上,中心城区和近郊区以高技术含量的管理和技术开发功能为主,远郊区以低技术含量的测试、售后等低端功能为主;在区县上,海淀区和原西城区高技术含量的管理和技术开发功能最强,丰台区、房山区、门头沟区、顺义区和通州区则以低技术含量的测试、售后等低端功能为主.北京都市区软件业在原西城区和海淀区的管理与技术研发功能最强,门头沟区和顺义区该功能薄弱,软件业主要集聚区中,西北旺镇的管理与技术研发功能最强,清华园和望京开发区街道销售功能较强;大型软件企业的主要价值链环节分布在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技术研发功能、在朝阳区CBD管理功能显著.

(3)影响服务业地域分工的因素较多,就北京都市区服务业的地域分工变化来说,主要技术进步、市场环境及政府行为三个方面.其中,技术进步通过影响企业行为和空间组织,市场环境的改变和政府行为通过为企业多区位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引起服务业地域分工的转变.

第六篇摘要范文:媒介融合背景下报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互联网技术以狂飙突进的方式席卷当今世界任何一个产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图景.在新媒体技术浪潮裹挟下,今天的报业传媒正经历着一场“没有地图的旅行”,在转型中寻找自我拯救的出路.在媒介融合的传媒生态中,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报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报业在内容生产、商业模式、信息技术系统和组织结构上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报业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将带来深远的影响.从管理学视角来看,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最有价值的资源.报业人力资源是报业组织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资源,对报业能否成功实现转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技术倒逼报业转型的过程中,内容生产流程的再造、商业模式的重塑和组织结构的变革对报业人力资源管理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报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实现变革,促进报业人力资源在职业角色、知识结构、技术能力上的转型与提升,激发报业人力资源的职业热情,充分发挥报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探索出一条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业转型之路,是当今传媒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迫切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以媒介融合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框架,分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报业在内容生产、商业模式、信息技术系统、组织结构的转型与变革中对报业人力资源产生的影响,提出媒介融合的新传播时代,报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规划、绩效考核、薪酬制度、培训开发等实践环节的对策,呼吁继续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报业人力资源管理向企业化、社会化、职业化管理回归.

第七篇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范文: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学习需求、管理制度等通过教学方法而发生联系,产生教育影响.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最终交汇于教学方法,从而使高等学校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和魅力.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环境更加开放、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精英化”高等教育时代所形成的现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需要,必须改革创新.本文的主题或目标是研究我国的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实现研究目标,对教学方法的现状和教学方法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从教学名师、高校获奖教学成果等途径剖析有效的教学方法,得出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就是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全文包括教学方法现状研究、教学方法本质研究、有效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方法创新理论研究和教学方法创新策略研究五个部分.

聚焦教师、学生和他人的三维角度不难发现,教学方法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即教学方法在不同感知状态和感知主体评判下,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遗憾与不满意永远存在.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现状是教师和学生对有效教学方法的要求愿望不高、对教学方法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来源路径逼仄、提高师生教学方法素养措施不力.

教学方法研究应以课程为逻辑起点、以活动为基本场域、以目标实现为基本考量、以整体论哲学思想和复杂科学理论为指导.传统的教学“过程论”易使教学方法陷入“历时线性”的认识局限,而教学“活动论”可以从活动空间和范畴全视角审视教学方法状态及其创新,进而建立认识高等学校教学的“活动场域”的观念.可感性、内隐性、双重性、微观性、复杂性、丰富性是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创新的价值在于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方法的起源是不同教学主体的理想性需要与不满现实教学表现的博弈,评判某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需要从多维角度、坚持基本标准进行综合考量,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效教学方法的创造主体或责任者.实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必须同时满足教师、学生的需要,又能契合教学内容,适应教学管理.

一般工具论、认识论思想导致教学方法研究和应用存在功利主义、单向认识局限,用价值论及“强互惠理论”拓展教学方法研究思维很有必要.价值论的多元主体及“主体间性”可以改变一般认识论中主体—→客体的单向认识模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实现”和“感受共轭”是认识高校教学方法及判断其有效性的重要理论基础.时间、对象、范围是教学方法创新的三个逻辑起点,科学性、相对性、适切性、开放性、公利性则是教学方法创新的五项基本原则.

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路径选择与评价、创新教学文化是决定教学方法创新实践的三个基本策略.实现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与方法包括组合、分离、还原、移植、逆反、强化、合作等,评价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创新性可以从批判性、挫折性、丰富性、关联性等方面加以考察.建立和完善教学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以教学学术文化和教学管理文化为主体的教学创新文化建设是促进教学方法持续创新的根本保障.

第八篇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格式: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

目的:

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确保卫生事业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服务,根据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及人口状况,以及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详细阐述国际上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为制定《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梳理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以及系统回顾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相关政策;通过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发展现状;运用趋势外推法预测我国卫生人员未来增长趋势;采用专家咨询法验证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结果与结论:

1.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展:医药卫生人员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为820万人,比2005年增加175万人;医药卫生人员结构得到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农村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例增加1.4个百分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西部地区卫生人员和注册护士所占比例分别增加0.2个百分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个人办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增加1.6个百分点;医药卫生人员素质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与2005年相比,博士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增加2.9个百分点,硕士所占比例增加12.7个百分点;医药卫生人才制度规范不断完善.

2.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薄弱,2010年,卫生技术人员仍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仅为24.9%,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仅占7.8%;配置不合理,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并存,2010年,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7.62人和3.04人,城市是农村的2.5倍.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5.22人、3.93人和3.76人.2010年,医疗机构拥有全国91.1%的卫生技术人员,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仅拥有2.5%.2010年,我国仅有全科医师5.6万人,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30%-60%的平均水平.2010年,我国医护比为1:0.85,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比例(1:3.09);同时,卫生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卫生服务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人才队伍管理滞后;人才队伍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与服务需求、学术发展、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3.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健康需求的变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工作重点的转变要求与之匹配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到2020年,预计需要卫生人员1067.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14.4万人.

4.国际经验:我国医生密度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中国的医护比为1:0.8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2.9);欧洲各国寻求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改善卫生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果;其他国家构建了合理的高等医学教育学制体系;其他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科医学终生教育体系,包括全科医学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主要是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其他国家积极采取改善农村卫生人力不足的措施.

建议:

1.实施“2020人才强卫工程”

2.分类建设六支核心医药卫生人才队伍,

3.加强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培养与开发,

4.构筑医药卫生人才的研究和服务平台,

5.加大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6.完善医药卫生人才管理的法律和机制,

7.促进医药卫生人才的医德医风建设.

第九篇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师以下部队军医是基层卫生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战伤救治、疾病诊治、预防保健、心理服务和健康教育等最广泛的医疗和卫勤保障任务,对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了要进一步健全以任职教育为主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专业技术干部任职教育制度,完善任职教育培训教学体系,全面提高任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基于此背景,本研究针对师以下部队军医这一特定群体构建任职教育培养模式,力图建立起军医任职教育培训规范,解决当前基层部队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与基层军医能力素质相对低下、基层部队卫生机构职能不断拓展与基层军医队伍职业热情相对低迷、军医任职教育的无序性与基层军医个人发展的迫切性等矛盾问题.

本研究将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纳入到军队院校教育整体,从当前军队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问卷和现场调研法、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专家深度访谈法和系统分析法,厘清职业生涯发展和任职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界定军医职业生涯发展、军医职业生涯管理和军医任职教育等相关概念;总结归纳中美军官职业管理模式特点及中美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特点,摸清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发展现状、任职教育现状、能力素质现状及主观需求期望;借鉴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理论,基于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发展视角,探索出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发展路径;遵循分层次、分模块、分阶段和顺次渐进的设计原则,着眼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发展构建了任职教育培养模式,将任职教育贯穿于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建立从军医任职初期到成长为高级军医整个历程的各级任职教育的培训体系,形成一条完整的军医职业发展链.

本研究构建的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突出着眼职业发展、注重无缝衔接、强化医学特点、突出弹性模式和强调全程培训的构建理念,按照医疗专业技术职称发展路径将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生涯划分为初级军医阶段、中级军医阶段和高级军医阶段,对每一阶段应接受的任职教育培训专业进行了初步规范,并对每一阶段每一专业的承训单位、学制、培养目标、入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和师资力量等要素内容逐一明确.在此基础上,结合军队卫生系统实际情况,针对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新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提出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策略.本研究成果能为有效解决基层部队军医知识技术更新问题提供有益方案,也能为总部进一步优化军医管理模式提供有益参考.研究成果将促进军医任职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增强基层部队军医的职业热情,减少其职业高原现象,有利于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吸引并留住优秀军医人才,为提高基层部队卫生服务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第十篇摘要范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问当今教育界最大的潜在危机是什么答案可能莫衷一是,但是如果从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也许我们意识到,当前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是令人担忧的.常言道:“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证研究为文章结构的基本主线,力求通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60年来的历史考量和高校教师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充分了解和把握不同高校(包括不同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文化程度、专业、技术职称、兼任行政职务)教师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需求状况的突出变化和显著差异,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提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策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论文除结论部分,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主要阐述论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综述、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等内容,

第二章主要进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阐释,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包括人的本质理论、主体性理论、人的需要理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关于人的激励的相关理论,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时代价值,研究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特征,揭示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主要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历史考量,把握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阶段,考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概括高校教师运行机制的分类和特征,认真分析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优势和不足,揭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

第四章主要对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阐述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设计、样本和频率分布,做好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频率和差异分析,对不同高校、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的教师进行比较研究,揭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和心理状况的主要变化,为采取有效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策略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章主要对高校教师需求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阐述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进行可靠性分析,研究高校教师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差异,研究高校教师需求层次结构及进行因素分析,分析高校教师激励因素,为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激励策略奠定基础,

第六章主要研究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策略,按照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指向,基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实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转变,探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路径,进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创新.

本论文可用于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信息技术职称引用文献:

[1] 初中信息技术职称论文题目推荐 初中信息技术职称论文题目如何拟
[2]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题目集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信息技术职称专著参考文献 哪里有信息技术职称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怎么写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信息技术职称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