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骨伤科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骨伤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骨伤科医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4

骨伤科医学论文范文

骨伤科医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骨伤科医学论文范文参考:刘德玉主任医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膝痹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2. 第二篇骨伤科医学论文样文:刘军教授治疗颈椎病的经验传承研究
  3. 第三篇骨伤科医学论文范文模板:冯新送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补肾活血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4. 第四篇骨伤科医学论文范例: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论
  5. 第五篇骨伤科医学论文范文格式:脾胃理论的形成及其在骨伤科临床方面运用价值的研究

★100篇免费骨伤科医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骨伤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骨伤科医学论文范文参考:刘德玉主任医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膝痹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刘德玉主任医师是一位治学严谨、德技双馨的医家,在继承传统中医骨伤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几代骨伤科专家的学术思想,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将骨伤科疾病的辨证原则确定为整体与局部兼顾,辨病、辨证与辨位结合,整体观念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强调治疗骨伤科疾病辨位施法和辨证施治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采取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融会贯通之法,手法与药物治疗并重.运用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方法和手段独特,疗效满意.

为全面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导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以进一步传承和创新,用回顾性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结合的方法,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对导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并依据导师临床经验制定方案,采取临床前瞻性研究方法,系统观察、客观评价导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验证整体与局部兼顾,辨病、辨证、辨位结合原则下,采用药物、手法及微创之针刀治疗并施的内外联合的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科学性.研究表明:从整体观念出发,依据整体与局部兼顾,辨病、辨证、辨位结合的原则,采用药物、手法与针刀并施的内外结合办法进行治疗,以扶正祛邪,调理受累脏腑的气血阴阳,矫治膝关节的应力失衡状态,可显著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和畏寒喜暖等单项症候,进而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刘德玉主任医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证经验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阐述:

1.刘德玉主任医师对渭水流域地理环境气候及人群体质特点的研究

渭水流域地处祖国大西北的前沿,北部山区、中部川塬、南部秦岭,以渭水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冬冷夏热、春秋多风、四季分明、温差悬殊”是渭水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冬季来自北部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南下必经渭水流域.而渭水流域人们居于平地起建的泥墙瓦顶结构房屋,火炕采暖,房屋内冬冷夏热,人之气与天地通,天地之气既尔,则居其间者,亦多寒疾也.本地区居民体质偏寒,阳气多不足.

2.刘德玉主任医师对膝骨性关节炎相关病因研究

膝骨性关节炎的病因主要和先天禀赋、年龄、饮食生活习惯、劳逸、创伤、痰瘀以及气候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本病的内因为正气虚弱,外因是风寒湿侵袭和创伤及其所引起的肢体力线失衡和负荷过度.老师认为负荷过度、肢体力线失衡不正成为引起膝骨性关节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3.刘德玉主任医师对膝骨性关节炎病机研究

膝骨性关节炎的病位在膝部,包括肌肤、经络、血脉和筋骨;病机包括营卫失常,气血失调,痰瘀互结,脏腑阴阳失调等方面.初起以标实多见,以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较浅,病势较轻,多为寒、湿、瘀、痰痹阻;日久或以虚为主、杂有标实,以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晚期则虚实并作,以疼痛、关节变形、畸形、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发展过程中主要累及肺、脾、肝、肾.其突出的病理为不通,不荣.老师认为关节力线失衡不正和负荷过度所导致的膝关节应力失衡是影响膝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环节.

4.刘德玉主任医师对膝骨性关节炎疾病特点研究

膝骨性关节炎有“痛”、“拘”、“肿”、“畸”四大主症,其中以“痛”、“拘”为最为先发,而且持续疾病全过程,“肿”为其次,“畸”通常发生在膝关节炎的晚期.

5.刘德玉主任医师对膝骨性关节炎治疗原则的经验整理

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经历早期、中期、晚期或由表入里的病理变化过程,根据中医骨伤科专业理论及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骨伤科疾病的特点,膝骨性关节炎治疗原则包括整体观念指导下治未病、扶正祛邪、整局兼顾、标本同治.在整体辩证的指导下,注重局部辨证(辨病、辨位)治疗,根据局部定位病变给予药物外用、手法及针刀微创治疗.

6.刘德玉主任医师关于膝骨性关节炎治疗方法经验整理

因为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积累性损伤疾病,一旦发生很难治愈,所以预防其发生、减缓其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力求在疾病早期即将致病的因素予以有效干预和控制,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进展,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温”、“补”、“通”、“调”四大治疗方法.

7.刘德玉主任医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用药经验整理

刘老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用药精当,味少力专,无论在外用或内服药上均主张温补,慎用寒凉,注重健运脾胃、温补肝肾、祛湿化痰通络.扶正调脾芪术参(黄芪、白术、党参、太子参);温阳散寒附桂辛(附子、肉桂、桂枝、干姜、细辛);祛湿消肿泽苍兰(薏苡仁、蔻仁、泽兰、泽泻、苍术、佩兰、藿香);活血逐瘀乳没虫(乳没、灵脂与虫类药);豁痰通络芥夏蚕(半夏、僵蚕、南星、芥子);缓痛解挛瓜芍草(木瓜、芍药、甘草);补肝益肾重有情(鹿角胶、龟板、鳖甲等血肉有情之品);药物心里协同疗.

8.刘德玉主任医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外治法经验整理

导师多年来在对骨伤科疾病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进行潜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医骨伤科专业理论及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骨伤科疾病的特点,主要针对骨伤疾病的局部病变和全身改变同时并存,而且局部病变往往是疾病的主体,根据局部定位病变痛点辨位施术,或给予推拿按摩治疗,或局部定位小针刀微创治疗,或药物外用.

9.刘德玉主任医师对膝骨性关节炎预防和调护经验整理

对膝骨性关节炎预防和调护应从预防开始,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对高发人群早发现、及早干预,纠正不良习惯,适当运动,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教会患者对膝关节自我推拿按摩,温养保暖等正确的调养和保护办法.对于己病者则要早诊断和早治疗,从而预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对膝骨性关节炎的防治效果.

第二篇骨伤科医学论文样文:刘军教授治疗颈椎病的经验传承研究

目的:

本次研究以跟随刘军教授学习,探求其学术渊源,总结其治疗颈椎病的学术思想、辩证处方用药规律、独特的针灸和推拿理筋正骨手法及功能锻炼经验,以期为中医骨伤科的学术传承及岭南骨伤科学术流派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方法:

1.学术渊源探讨

通过对北京罗氏伤科的脉系源流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北京罗氏伤科的治学特点、学术思想与成就,进而分析刘军教授的学术脉系源流.

2.刘军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处方辩证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选取刘军教授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门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500例医案进行分析,对处方中应用的药物进行药物频次、归经、四气五味、用药组合、药对、核心组合及新方发现进行研究分析.

3.通过跟随刘军教授出门诊学习的方法,对刘军教授治疗颈椎病的针灸和推拿理筋正骨手法经验及功能锻炼经验进行总结.

结果:

1.总结了北京罗氏伤科的脉系源流,北京罗氏伤科的治学特点为尊崇四部经典和神农本草,阐发精研于伤科;求实际而不好高骛远;注重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学术思想与成就主要为专注发展特*技,对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尤有成就.刘军教授的学术思想主要来自北京罗氏伤科,同时通过对岭南、海派、北派伤科的学习与继承,结合现代医学前沿,集百家所长,逐步形成了“注重整体,筋骨并重,动静结合,气血为先”的学术思想.

2.刘军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处方主要由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虚药组成.500个处方的高频用药主要有:甘草、川芎、伸筋草、桃仁、地龙、当归、牛膝、赤芍、狗脊、生地黄、柴胡、黄芪、熟地黄、红花、羌活、葛根、木瓜、徐长卿、苍术、薏苡仁、延胡索、关黄柏等.刘军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所用的药物归肝、脾、心、肾经为主,其次为归胃、肺经.刘军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温药为主,其次为平、凉之品,少佐寒性药物.

骨伤科医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骨伤科医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学士学位论文、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骨伤科医学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骨伤科医学论文范文题目

3.刘军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用药以苦、辛、甘药为主,其次为酸、咸、淡、涩.刘军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药物分类以伞形科、豆科、蔷薇科、菊科、毛茛科、钜蚓科、芸香科、石松科、萝蓐科、芸香科、禾本科、苋科、蚌壳蕨科、唇形科为主.按照药物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出现频次在170次以上的组合共190组,高频用药组合100个,关联系数在0.05以上的药对有108个,核心组合7个,新方7个.刘军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处方用药的特点主要是重视阴阳互补、重视引经药的运用以及久病善用动物类药.

4.刘军教授擅长运用平衡针配合体针治疗颈椎病,平衡针选穴主要为颈痛穴和肩痛穴,常用的体针选穴有:天柱、风池、肩井、肩髎、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以及阿是穴(压痛点)等.此外,刘军教授还善于辩证应用温针灸及艾灸进行治疗颈椎病.刘军教授在推拿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方面主要继承了罗金官教授的手法,其运用手法时注重手法的诊断作用,常用的治疗手法有十种,主张分型论治,并要求术者必须时刻牢记手法治疗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结论:

1.刘军教授的学术思想主要来自北京罗氏骨伤科,在“贯通古今,融会中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岭南、海派、北派伤科为主的学习与继承,结合跟踪现代医学前沿,集百家所长,逐步形成了“注重整体,筋骨并重,动静结合,气血为先”的学术思想.

2.刘军教授认为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有内、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有风寒湿邪外侵、慢性劳损、外伤等;内因主要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气滞血瘀等.在内外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颈项部经脉运行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机体气血瘀滞、经络痹阻、肌肉骨骼得不到气血的濡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其中,对于年轻的颈椎病患者,其发病主要与外因相关,由于欠缺足够的体育锻炼,机体抵御外邪能力下降,受到风寒湿邪外侵,长期不良工作和学习姿势及生活习惯导致颈项部肌肉的慢性劳损,或者由于颈部外伤的影响等,从而导致了颈椎病的发生.对于老年颈椎病患者,则由于年老肝肾逐渐亏虚,肾精不足、髓海不充,长期劳作导致颈部筋骨的劳损,复加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等病理痹阻经络从而产生了痛、麻、酸、重等临床表现;而由于肌肉骨骼韧带退变产生的骨赘造成了神经脊髓受到压迫刺激,也必须得到重视.刘军教授认为本病总体病机当为“本虚标实”,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气血瘀滞为标.颈椎病患者中,当以神经根型居多,又由于岭南颈椎病患者受到岭南地区特殊的地域、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岭南地区的湿热、脾虚体质人群较多的特点,刘军教授认为岭南地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其次为湿热瘀阻,年长患者多夹杂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刘军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药物主要由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虚药组成,体现了刘军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活血化瘀、祛风湿、扶正补虚为主的治法.刘军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处方用药特点有重视阴阳互补、重视引经药和久病用动物类药

3.刘军教授其擅长运用针灸、手法和及功能锻炼等综合一体化手段治疗老年脊柱和骨关节退行性疾病,手法治疗注重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刘军教授在擅长运用平衡针配合体针治疗颈椎病.刘军教授在推拿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方面主要继承了罗金官教授的手法,其运用手法时注重手法的诊断作用,主张分型论治,并要求术者必须时刻牢记手法治疗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刘军教授还在运动养生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八段锦、健走、蛙泳、俯卧撑等是刘军教授推荐的可用于脊柱与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防治的功能锻炼.

第三篇骨伤科医学论文范文模板:冯新送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补肾活血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为了传承和总结冯新送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诊治骨伤科疾病规律进行本课题研究.本课题是在他的学术思想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补肾活血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方法

导师冯新送,男,广东省惠东县人,1944年8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会长.大学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中医药教学、医疗、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历任广州中医学院助教、讲师,南雄分院副院长,总务处副处长.广东省卫生厅中医处任副处长,兼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院长、广东一方制药厂董事长、广东省中医药局副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任副校长、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科带头人.


https://www.mbalunwen.net/jinri/81478.html

冯教授擅长中医骨伤科,对中医骨伤科的临床有较深的造诣,尤其对骨关节炎、腰腿痛、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颈椎病、骨折与骨折病、颅脑损伤的中医治疗有独特疗效.他善于继承前人的经验,在老年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学术上强调补肾壮骨、活血化瘀,对古方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有特别的研究,能灵活运用古方治疗骨科疾患,疗效显著.曾师从李家达、陈渭良、简华穆、魏正怀、朱通伯、李同生.冯教授培养的研究生26人.主编出版著作有9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篇.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9项,获奖项目1项.冯师学贯中西,学验俱丰,虽耳提面命3年,却难窥冯师学术全貌.本文从三方面简要总结冯师学术思想形成与医德风范.

1、院校培养、学贯中西

冯老师60年代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本科.求学期间,认真研读四大经典等中医经典原著,冯老师系统学习了现代西医学课程,经过5年系统学习,使冯老师“学贯中西”,成为即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又掌握西医诊疗技能和科研方法的新一代中医人才,为日后的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继教、传承名医

冯老师大学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中医药教学、医疗、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虽然身兼行政职务,但每周尽量抽出时间出门诊和病房查房.

他善于继承前人的经验,在中医骨伤科学术上强调活血化瘀、补肾壮骨,对古方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有特别的研究,能灵活运用古方治疗骨科疾患疗效显著.曾在佛山市中医院进修中医骨伤科,在广州市*民医院进修脑外科,在武汉医学院同济医院进修骨外科.1985年借调卫生部中医司,从事中医教育管理工作.在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和临证思维等方面深受各大名家的影响,使冯老师在老年骨伤科疾病治疗方面颇有建树,学有渊源.

3、医者仁心,大医精诚

冯老师经常教导学生“医者仁心,要因人治宜”,并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个座右铭.因此在治疗上要重视个体化、个性化治疗.在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中,冯老师始终要遵循“大医精诚”这四个字,并以它来严格要求自己.他的良好医德经常受到病人的好评.跟师三年来,通过跟师门诊,跟师查房及会诊,我对于老师临床疾病诊断,辨证思路,处方用药规律有了初步了解.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全面总结冯老师的整体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1、衷中参西,病证结合,审因论治

2、崇尚经典、善用经方,遣药精当

3、调治气血、内外兼治、标本兼顾

本文总结冯老师学术思想如下:

冯老师关于“肾虚血瘀”病机理论的基本内容:冯老师认为中医老年骨伤科疾病大多是久病则机体受损,脏腑气血虚弱,其中以肾虚为其根本.老年人脏腑虚弱,气血运行无力,则瘀滞丛生,瘀滞成则怪病生.所以久病则瘀,诸虚皆可致瘀.冯老师提出“肾虚血瘀”学说思想,是从“虚”、“瘀”着手来研究揭示中医老年骨科疾病的一般病机规律.冯老师就是根据中医这些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研究骨伤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及治疗方面的规律特点,总结归纳出中医骨伤科疾病“肾虚血瘀”病机理论这一规律.且根据这一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中医骨伤科疾病治疗的疗效提高.本文分别从肾虚血瘀论治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腰腿痛几种临床常见骨科病来总结冯老师的临床经验.

冯老师临床除了擅长治疗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腰腿痛等多种老年科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外.其他骨伤科疾病学术思想也非常丰富.本文总结了骨折与骨折病,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治验,膝骨关节炎的中医手法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等方面.

在临床科研方面,设计并实施了补肾活血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研究表明补肾活血方防治膝骨关节炎,效果满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以及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炎症,抑制氧自由基损伤,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延缓软骨损伤,延缓关节退变,对骨关节炎的软骨有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

我的主要学习成绩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与要求,三年来,跟师门诊及查房学习270天,独立临床实践496天.收集典型病例60余例,完成跟师笔记181篇、月记36篇,经典学习体会11篇.发表导师临床经验论文2篇.参加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班学习及考试.三年的师承学习即将结束,但学习没有完结,新一代的中医之路靠我们继续传承下去,所以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也应把握机会,扛起重任,坚定信念,走中医之路,为弘扬祖国医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结论

跟师学习近3年.在即将结业出徒之际,本文将冯新送教授学术思想渊源、相关各流派、学术经验及诊治骨伤科疾病规律研究做一总结.紧密结合临床,分类、归纳.

在临床科研方面,设计并实施了补肾活血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研究表明补肾活血方防治膝骨关节炎,效果满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以及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炎症,抑制氧自由基损伤,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延缓软骨损伤,延缓关节退变,对骨关节炎的软骨有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

第四篇骨伤科医学论文范例: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论

通过对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历史研究可以发现,中医骨伤科技术主要表现为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零散到全面的发展历程.如在晋唐时期,仅有《肘后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著作记载部分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治疗.而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普济方》、《医宗金鉴》、《中国接骨图说》等著作记载了各部位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治疗.在发展过程中,中医骨伤科技术游离于中医基础理论之外,导致了中医骨伤科技术理论的缺失.中医基础理论不关注人体的精细结构,没有解释病理变化的实证性语言.而对于医学而言,没有解剖学则影响了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学走上实证医学研究的道路.而骨伤科的发展需要解剖学等实证医学.这是因为骨伤科的基础是形态学,而中医学的辨证体系是非形态学,所以中医学的规范不包含骨伤科局部病变.这使中医骨伤科理论薄弱,尤其是技术方面,所以游离于中医基础理论之外.

中医骨伤科在用药技术方面从属于辨证体系,但辨证与用药技术并不十分密切,用药技术具有非特异性.由于用药与骨折脱位无特异性,所以中医骨伤科用药与技术缺少相关性.对证用药与治病的关系,仅表现为用药有效性,这都是针对骨伤科疾病显示的证来采取用药,所以用药技术具有非特异性.另外,中医骨伤科技术与中国法医解剖学存在历史错位,纠其根源,是因为当时解剖水平尚不足以说明生理病理,对临床的应用价值尚不显著,故医学界持冷漠态度.而形态解剖学对司法验伤却有直接的应用价值,所以才受到重视.最后,中医骨伤科技术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只重视实用经验和直观体验思维模式,导致了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临床实用技术的发明,而忽视基础解剖生理的发现.所以,中医骨伤科技术没有理论指导,从而走向纯经验道路.此研究,不但帮助我们对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有一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从中摄取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发现其技术特点和历史规律,为以后研究提供借鉴.

第五篇骨伤科医学论文范文格式:脾胃理论的形成及其在骨伤科临床方面运用价值的研究

目的:

脾胃是五脏六腑中具有特色的一对脏腑,理论上说,它们是“后天之本”,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从临床上说,从脾胃着手治疗疾病,更符合中医调理的特色,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脾胃学说也是五脏中唯一的一个自成系统的学说,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研究目的在于粗浅地探讨中医脾胃理论的形成及其导师陈志维教授在骨伤科方面的运用中医脾胃论的临床经验,为脾胃学说寻找更深刻的理论渊源,拓宽中医脾胃理论治疗骨伤科方面疾病的治疗思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方法:

通过大量阅读和总结前人留下的文献和医案,探讨中医脾胃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寻求中医脾胃理论的奠基、发展、充实和完善的历史过程.通过跟师随诊,做好随师笔记,收集典型病例,分析随师临证心得,总结导师陈志维教授在骨伤科方面的运用中医脾胃论的临床经验.并通过临床研究,运用健脾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120例创伤后皮肉缺损的病人,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口服中药后第3,7,13天取创面的组织做活检.观察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创面组织的毛细血管数和成纤维细胞数,探讨运用中医脾胃理论处方用药能否有效地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从而进一步验证中医脾胃论在骨伤科方面的应用价值.

成果:

中医脾胃理论的形成分四个阶段即:奠基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魏晋隋唐、充实于宋金元、完善于明清时期.也就是说:中医脾胃理论,经历了从《内经》、《伤寒论》到李东垣的《脾胃论》方趋形成,直到明清,叶氏胃阴学说的创立,使脾胃理论在阴阳、气血、升降、温燥、刚柔方面更趋完善,从而给后世治疗脾胃病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四肢、肌肉等.脾胃共为气血生化之源.这些功能对维护人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运用补益脾胃的方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显著的疗效.因此对脾胃学说本质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医学界广泛的兴趣.目前特别是对脾本质及健脾益气类方药的研究逐渐深入,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传统与现代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生理、生化、病理等多学科、多指标、多途径,由临床到实验及动物模型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对加速中医现代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陈志维教授深受此影响,据此,陈志维教授在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视脾胃,多从脾胃着手进行治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认为脾胃就好像大地生长万物一样,脾胃是五脏之气协调通畅、正常运转的枢轴;如若内伤脾胃,则百病由生.陈志维教授根据骨伤科的特点从脾胃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以及脾胃的相互关系理解入手,引经据典,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深入细致分析,逐步建立了“治伤当重脾胃”的基本思想,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将调理脾胃法贯穿骨折治疗的始末,并在伤科临证时形成了“治伤三期辨证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将脾胃理论广泛运用于骨折、软组织损伤和伤科杂病方面,大大地丰富了中医骨伤疾病内治法的内涵.

我们根据陈志维教授的运用中医脾胃理论的经验,经过临床实验运用健脾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创伤后皮肉缺损的病人,发现该组患者创面组织的毛细血管数和成纤维细胞数较对照组多,肉芽组织增生较对照组早而快.运用健脾的方药能有效地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增强创面组织中bFGF及EGF蛋白表达,加速伤口的愈合,体现了脾主四肢、肌肉中医理论的临床运用价值.

结论: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的理论在今天仍广泛而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内经》和《伤寒论》奠定了脾胃理论的基础.古代医家喻脾胃为土,而土为万物生长发育之本,脾胃不仅仅是指脾胃解剖学的概念,而主要的是以比类取象的方法籍以说明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内经》认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由于“胃为水谷之海”,人“以胃气为本”,而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又有脾胃为“五脏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泉的说法.李杲以脾胃理论,阐发内伤热中证,不落窠臼,独创新义,自成一家,形成了较系统的中医脾胃理论,对后世医家薛己、张介宾、李中梓、叶桂等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关于脾与胃之间的密切生理联系,《内经》亦作了正确的说明,指出脾胃同居中焦,共同消化吸收水谷精微,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津,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胧,水津四布,五津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撰度以为常也”,即是指此而言.并还把脾胃的重要生理功能称之为“胃气”提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等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正因为人体脏腑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无不需要脾胃所化生的气血以濡养,所以当脾胃之气既伤,则元气也不能充而衰少,则人体阴阳失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脾胃是五脏六腑中具有特色的一对脏腑,从理论上说,它们是“后天之本”,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笔者临床实验研究发现根据中医脾胃理论治疗创伤后皮肉缺损的病人能有效地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从临床上说,从脾胃着手治疗疾病,更符合中医调理的特色,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脾胃学说也是五脏中唯一的一个自成系统的学说,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粗浅地探讨中医脾胃理论的形成及其在骨伤科方面的运用价值,抛砖引玉,为脾胃学说寻找更深刻的理论渊源,从而拓宽中医脾胃理论治疗骨伤科方面疾病的治疗思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本论文可用于骨伤科医学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骨伤科医学引用文献:

[1] 骨伤科医学相关论文选题 骨伤科医学论文题目哪个好
[2] 近几年骨伤科医学参考文献 骨伤科医学外文文献怎么找
[3] 骨伤科医学论文大纲格式范文 骨伤科医学论文提纲怎样写
《骨伤科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骨伤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骨伤科医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