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学生环保论文范文参考 学生环保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学生环保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1

学生环保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学生环保论文范文参考: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研究
  2. 第二篇学生环保论文样文:中学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
  3. 第三篇学生环保论文范文模板: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 第四篇学生环保论文范例: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5. 第五篇学生环保论文范文格式:生态文化与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研究

★100篇免费学生环保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学生环保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学生环保论文范文参考: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研究

当今社会,由于环境危机加剧,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各国政府都把环境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教育业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模式,其中学校一直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当前的学校环境教育有效性不强,难以承担环境教育教育人们改善环境拯救危机使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这样的重担.究其原因,缺少一个把学校中环境教育的各种形态和各种因素整合起来的系统机制是原因之一.所以本研究旨在通过试点研究,尝试引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这一高度结构化的系统工具,改造现有的学校环境教育,发展一套适合学校的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

第一章 前言: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第二章 学校环境教育现状与反思:通过文献检索和个人的经验积累对学校环境教育发展现状做一个概述和反思,其中通过设计评估指标对当前我国绿色学校中环境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学校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考察当前的学校环境教育,可以发现,环境教育的三种形态,即“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通过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中相互脱节,虽然理论上已经提出三者的整合,但明显缺乏实践,以至于实际的环境教育目标集中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很少关注态度的发展和行为的塑造;只要不列入考试,环境教育在课程中就难以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课堂进行多学科的渗透也无法保证环境教育的系统性;学生亲身接触自然和环境以及参与学校环境决策的机会较少,环境教育因此局限于课堂,而游离于校园隔绝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环境教育重新定向,学校环境教育的现状显然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绿色学校是国内外发展学校环境教育的一种形式,当前,我国绿色学校并没有从学校系统的角度来运作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仍然是部分教师和部分学生的部分活动;一方面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欠缺,另一方面环境教育师资却培训不足;学校也没有把自身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看待,不重视改善学校自身的环境问题.建设怎么样的绿色学校和怎么建设绿色学校是两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三章 学校环境教育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结合:介绍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基本特点,探讨了将ISO14001引入学校的原因,分析了引入的可行性.

之所以引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课程和环保法规等外部压力都要求学校发展环境教育和关心自身环境;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环境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其中,环境管理体系是作为环境教育的工具引入学校,以应对学校环境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而需要重建的要求.由于学校与工商企业不同,在学校中完全照搬照抄ISO14001是不现实的.学校引入ISO14001的关键是借鉴它的管理思想和操作机制,所以引入是将ISO14001进行适合于学校的改造从而建立新的环境教育发展模式的过程.

第四章 试点研究:试点研究在三所学校进行.其中以一所学校为主,按照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过程,开展了为时1年多较为完整的试点工作.同时,试点研究的若干环节还在另外两所学校试点,并引入了其他学校的案例.

试点研究通过下列工作进行:思想动员(召开座谈、培训、学校领导决策), “一 完善学校环境职能机构、发动师生设计表单、开展评审、识别问题,制定方案, 实际运行,实时检查,总结自评.在试点研究中,着力开发了引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发展环境教育的具体做法.通过发动师生共同参与,将学校环境评审 的范围确定为环境方针、组织机构、课程、活动、校园污染、校园环境、后勤管 理、对外交流等8个方面;将学校环境因素分为教育、管理、污染、资源、相关 方等因素,识别出食堂废水、校园噪声、校园垃圾、校园绿化、环境教育教学、 环境教育课外活动、学校后勤管理、教室空气、学校环境方针、环境教育领导机 构、对外交流等门个重大因素;相应建立了门个课题小组,分别由一位教师指 导若干学生环保积极分子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中现存的各种 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学校环境方针、目标、行动计划, 在学校历史上第一次把环境管理列入学校环境教育方针,并把环境教育从课程和 活动拓展到学校环境污染控制和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使工作计划不仅针对 环境教育也针对学校环境管理甚至学校的全部活动.在计划的实施阶段,除了充 分运用当前己有的环境教育发展手段如课堂渗透、课外活动等,而且开展了师资 培训、校园环境改善、对内对外交流、环境教育档案、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建设.

矿 检查阶段的工作是与实施同时发生的,主要检查了计划实施的进展情况,建立了 自我检查表、评估学生总体环境表现的“绿册”并且发动学生参与检查,以便发

第二篇学生环保论文样文:中学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价、轻学科育人的现象,逐渐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本研究从地理学科出发,探讨信息时代下中学地理教学如何体现教育本真,更好发挥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因此,本研究着力解决两个问题,首先,中学地理学科具有哪些核心育人价值;其次,针对目前学校教育,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通过对专家文献梳理、中外课标对比、中学实地调查等途径,本研究提出了系统思维、人地协调观、时空观、乡土情怀、相互依存观、空间技术能力、环保意识、欣赏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九个方面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同时,调查发现中学地理教学中面临诸如教师和学生对地理学科育人认识不足、缺乏多样的育人方式和优质育人资源、过于关注高考对育人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易受大学课程体系的影响等问题,使中学地理学科对人的发展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依据研究分析,笔者提出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策略,其中包括重塑教师和学生对地理学科育人价值认知;合理利用考试测评,促进地理学科育人;尝试多样化的地理学科育人模式;运用智慧学习环境促进地理学科育人;增加地理实验、田野调查等体验式育人方式;开发适合“数字土著”的育人资源;采用以问题为主导的方式设计育人内容;构建基于各种技术平台的育人资源.总之,为了更好地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不仅需要丰富地理学科育人理论体系,更应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途径,真正实现地理学科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本项研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地理教育领域首次使用Q方法,调查研究中学地理教师对基于电子书包智慧育人途径的主观看法;其次,从国际地理课程标准比较的视角,提炼、归纳出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再次,依据时代特征,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如何通过智慧教育环境和田野调查实现中学地理学科育人.

第三篇学生环保论文范文模板: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澳大利亚和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公布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既包括综合的也包括分科的),启动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与此同时,随着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习化社会的创建要求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科学课程生活世界正在重建.而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赋权增能、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机构的普及,为学校和课程的开放化提供了可能,学校科学课程走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参观、社会实践等学习方式便成为了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鉴于这些课程是学校正式科学课程之外的重要内容与形式,我们将之定义为“非正式科学课程”.


https://www.mbalunwen.net/gui/92171.html

“非正式科学课程”指教师在学校正式的科学课程之外,为学生提供的一系列非学科科学课程文本或活动的总和,包括“科技课外活动”、“与科学有关的主题班会”、“科技板报墙报”、“科学报告”.非正式科学课程具有百余年历史,上世纪经杜威等人的倡导,至上世纪70年代后逐步得以认同并发展.非正式科学课程属于校本课程范畴,具有“主题性”、“潜在性”、“非线性”、“多样性”、“开放性”、“生成性”、“互动性”和“生活性”等特征.“非正式科学课程”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科学活动以及科学事业的兴趣、巩固并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科学能力、改善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活动以及科学事业的认同,而且能扩大科学教师的课程视野、提升科学教师对校外科学资源的认识与开发、提高科学教师科学创新能力、提升校外相关人员参与学校科学课程的参与度,促进社会与自然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等.然而,“非正式科学课程”的开发受到地区与学校文化、地区与学校科学课程资源、教师课程素养、学生科学基础和兴趣及其对活动的认知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为此,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握“实践性”、“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相关性”原则,重视课程共同体的构建,使校外相关人员参与进来,鼓励教师、学生、校外相关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审议,以确立非正式科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组织线索和开发模式.

学生环保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环保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院论文、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生环保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学生环保论文范文题目

笔者以C市X中学为实践基地,与L老师合作,以高一某班的8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寓教于乐、直面生活、自主建构为课程理念,设计实施了以“汽车-科学-生活”为主题的非正式科学课程活动.课程展开过程中,8位学生分为2个小组,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主题和课程内容的形式展开,共组织“汽车发展史”、“汽车的设计与制造”、“汽车与环保”三项主题活动.在此过程中,我们组织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参观中国Y汽车集团展馆、Y汽车集团汽车生产线、与Y汽车集团研发人员进行对话等课程活动,学生在教师及相关人员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展开讨论,而且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主题班会.在活动中,8位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非常高的参与度,并对部分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思考,获得了有关Y汽车集团历史发展、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其资料搜集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部分学生由于课业繁重或自身平时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导致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情况下需要教师的指导、规划和督促.此外,调查发现,这些课程活动对学生对正式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未来职业的规划以及科学活动和事业的认同影响不大.

总言之,“非正式科学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对科学活动的认识以及社会问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高中考试频繁、校外课程资源可利用程度低、学生原有学习习惯不良、学校封闭以及开发者的经验能力不足等因素,还是制约着“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成败与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以促进校外“非正式科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选择课程开发基础好且开放的学校有助于减小“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阻力与难度.同时,在“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应选择与学校正式课程或已有课程活动相近的主题或话题,在加强对学生引导的同时,注重寓教于乐,并把握好“度”.

第四篇学生环保论文范例: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这说明人的本质不在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在于对提升生命质量和探索生活意义的精神追求.人们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正是反映了这样一种精神诉求.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个体在思想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经由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方式而形成的自身内在的基本素养和心理品质,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整体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在个体的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身心发育急剧变化,思想道德素质正处于形成过程当中,极不稳定,可塑性强,是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于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观地认识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探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为当前学校德育改革提供指导.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等途径,界定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涵义,探讨了思想道德素质要不要评价、能不能评价、能不能量化评价、如何评价等理论问题,厘定了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编制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试测问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试测问卷)包括四个一级维度,即:自我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和与社会的关系.每个一级维度又包括五个评价指标,其中,自我关系维度包括珍爱生命、自尊自立、求知进取、实践创新、正直正义;与他人的关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孝敬父母、助人为乐、宽容;与集体的关系维度包括集体合作意识、奉献意识、爱党爱民、爱国意识、热爱和平;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包括社会公德、权利义务、*法制、节能环保、网络道德.然后,对问卷进行了试测,试测结果表明,除了12道题目与其所属一级维度之间的区分度较低外,问卷其余80道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结果基本满足了主要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说明经过修改后的这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具有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以作为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的测查工具.

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分别抽取浙江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个省区作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的代表,运用正式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先后在浙江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区的30多所中学随机抽取1000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作为对问卷调查的补充,我们还对三省区30多所中学的200多名学生和160多名老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中的性别差异比高中更为明显,女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普遍高于男生;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学生得分最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初二较高,初三最低;高中生年级差异不显著,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整体上比高中生高;独生中学生与非独生中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独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中学生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也存在学校城乡类型的显著差异,城市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高,城乡结合部学校次之,农村学校最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也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发达地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高,欠发达地区次之,不发达地区最低.通过调查还发现,当前中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整体较高.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四个一级维度中,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得分最高,与集体的关系维度次之,再次是与他人的关系维度,自我关系维度得分最低;在20个二级维度中,得分均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法制,节能环保,尊重他人,社会公德,集体合作,网络道德,助人为乐,珍爱生命,爱国意识,自尊自立,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宽容,奉献,求知进取,实践创新.这一结论体现了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契合时*展脉搏,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敏感而强烈,突出表现为他们在孝敬父母、宽容、奉献、求知进取、实践创新等传统价值观上得分较低,而在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法制等凸显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价值观上得分较高.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当前我国中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以下教育建议:针对性别差异,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实施因性施教策略;针对年级差异,学校德育方法要注重价值引导,摒弃应试教育,重塑教育的育人目标;针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家庭要加强亲子沟通,采取*型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城乡类型学校差异,政府要取消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各地政府要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针对地区差异,加大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在职教师职后培训,实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

第五篇学生环保论文范文格式:生态文化与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研究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相互交往的结果.人类正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形成了自身的存在方式.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了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原始文化是人屈从于自然的生存方式;农业文化是人有限改造自然的生存方式;工业文化是人征服、控制自然的生存方式.人类正是在工业文化的引导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提升了人类物质文明水平,但同时也酿成了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使生态环境问题从早期的工业化国家逐渐蔓延至全球,演变为世界性的难题.

后工业化时期,人类开始以文化为视角审视生态问题,认识到生态危机是人类不合理的生存方式的必然结果.人类正积极寻求一种生态化的生存方式,这种新的生存方式就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构建生态文化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有赖于制度的重新设计,有赖于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但从根本上必须首先塑造人的生态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意识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认知,树立生态意识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在工业文化的驱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有限承载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生态问题已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造成我国生态状况总体恶化趋势难以有效扭转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要将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更是指出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且主动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本论文认为,国民生态意识的塑造和培育是刻不容缓的,这需要生态文化的支撑、政府的制度设计、教育的大力培养、国民的实践参与.首要的是积极倡导以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观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促使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化.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判断,论文分七个章节展开论述:

第一章,导论.追问当今世界、当下中国生产生活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国内外哲学、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已有研究成果为切入点,指出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化解生态危机的出路在于树立整体的生态意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同时指出构建生态文化的意义.

第二章,生态与文化的生态转向.在文化的视角下对生态加以界定,阐释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本论文认为文化不仅仅是外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是人自身自然的“人化”.文化不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结果,而是人的创造活动以及这种创造活动的产物,是人的普遍的生存方式.人类创造文化必须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生态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人类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创造了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正在创造着生态文化,指出人类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第三章,生态文化的基本理论.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定义了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具有三个层次的选择:以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的生态物质层次,以生态化的生产制度和生活制度为主的生态制度层次;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和谐的生态精神层次,三个层次构成了生态文化的基本结构.传承性、时代性、全球性、渗透性、永续性等是生态文化的特征.生态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挖掘了中国儒、释、道生态文化精髓,梳理了当代西方生态文化理论,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

第四章,国民生态意识现状及分析.指出生态意识是人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性的认识.国民生态意识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关系的深层认识,是一种和谐发展的理念,是一种文明的价值观,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基于国家相关部门所做的环保调查,概括出国民生态意识的现状,并从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模式、公共生态教育、企业和个人生态责任角度对国民生态意识薄弱的原因加以分析.

第五章,生态文化视阈下国民生态意识塑造.强调塑造国民生态意识必须首先要培育人们的生态世界观,使人自觉地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把握世界的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其次,要培育人们的生态价值观,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对人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深远意义;再次,要培育人们的生态*观,使人自觉地将道德拓展到自然生态领域,在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存理念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以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观为指导,应尽快塑造国民的生态忧患、生态道德、生态审美等意识.

第六章,生态文化视阈下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价值诉求.首先对国际上公民生态意识塑造的目标进行考察,提练出我国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目标,即掌握一定的生态知识、树立文明的生态理念、掌握一定的生态生存技能、形成积极的生态参与.国民生态教育要因地制宜,要遵循内容综合、形式多样、教育全程、实践参与、地域差异原则.

第七章,生态文化视阈下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途径.本论文认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国民生态意识塑造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精髓.在确立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国民生态政治参与水平;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化;建立健全生态教育体系,提升生态教育队伍素质,持续开展国民生态教育;充分引领环保民间组织发展,发挥环保民间组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

本研究正是处于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而展开,冀求从文化视角对生态问题进行探析,唤起国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意识,使人们能动地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之美.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学生环保论文范文资料.

学生环保引用文献:

[1] 学生环保方面论文选题 学生环保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学生环保论文参考文献 学生环保参考文献有哪些
[3] 近几年中学生环保参考文献 中学生环保参考文献怎么写
《学生环保论文范文参考 学生环保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学生环保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