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主题:跨文化交际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2

简介:本文是关于英语和跨文化论文范文资料与跨文化交际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英语和跨文化论文范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目录

  1.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2. 二、国际学术交流中英语口语的常见失误
  3. (一)情态动词使用失误
  4. (二)人称代词主语I,we,you使用失误
  5. (三)跨文化交际策略失当
  6.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7. (一)培育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英语教师
  8. (二)合理选用学术交流英语教材
  9. (三)搭建学术英语交流实践平台

[摘 要]国际学术交流英语通常是指科研工作者参加学术交流时使用的语言,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通过分析英国学术口语语料库(British Academic Spoken English Corpus)中lecture和seminar两种学术话语情态动词、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探究我国研究生在国际学术英语口语交流过程中常见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学术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术口语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6-0020-05

随着学术交流在促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学科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内许多高校纷纷根据各自定位,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类课程,以实现高校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学术英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类课程的设置服务于不同高校的人才定位,在具体教学安排上并不完全一致,但总的来说,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类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研究生掌握各自专业的英语学术语言,以便为他们参加各类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等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以促进学术交流与科研创新.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积淀物,是族群内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创造与发展的总和.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跨文化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高校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高校研究生如何在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与语言知识的情况下,准确地表达个人的学术观点,避免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出现语用失误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必须提高高校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直是近些年来外语界学术讨论的热点,但是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学者们却莫衷一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认为语言能力恰恰是一种交际能力,包括语法、心理和社会文化诸方面的能力[1].加拿大学者Canale和 Swain把交际能力细分为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2].Spitzbery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3].我国学者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构成 [4].毕继万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组成的必备综合能力 [5].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界一致认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科研工作者成功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交流与合作的必备能力之一.

目前,尽管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类课程,但是由于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在各高校的学分与学时都有限,传统的英语课程常常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水平不高.许多研究生对各国文化的认知仅限于传统节日、宗教与食物,因而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

二、国际学术交流中英语口语的常见失误

(一)情态动词使用失误

情态动词用在实义动词之前,表达说话人对句子内容的主观态度.Halliday表示,情态动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把情态动词的量值分为低值、中值和高值三个等级[6],具体如表1所示.

情态动词在英语口语中是运用较为频繁的词汇,也是中国学生在口语表达中频繁出错的难点.以下语句摘抄自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堂的学术报告发言,这些语句包含的情态动词的量值均为高值.

例1. Owing to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photocatalysis, Au/CeO2 ought to be use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例2. You must know that the improved PID controller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PID controller both in rapidity and stability.

例3. In finish milling on arc surface, the factors playing critical role on the achieved surface roughness need to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以上例子中,ought to, must和need这三个表达个人强烈意愿的情态动词被使用在学术英语口语中,属于语用失误.

为了研究学术英语口语中不同量值的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笔者选取英国学术口语语料库(British Academic Spoken English Corpus)中lecture和seminar两种不同情景的十二篇话语作为语料,内容涉及社会研究与科学、生命与医药科学、物理科学、艺术与人文四个类别,具体如表2所示.

由于语料库中各量值的情态动词较多,本研究仅关注高频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笔者利用AntConc软件,对所选语料中使用频率前五位的情态动词进行排序,其结果如表3所示.

由此可见,在学术英语口语中,量值处于低值和中值的情态动词使用较为频繁,高量值的情态动词使用并不多.在具体的情态动词的选择中,will和can使用的频次远远多于其他情态动词,几乎是其他情态动词的两倍或者三倍.

在例1至例3中,学生恰恰是由于情态动词使用不当导致语用失误.因此,在学术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建议学生,除非特意强调,否则在学术报告中应尽量使用中值或者低值的情态动词来表达.

学术英语口语倾向于使用中低值的情态动词,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其实反映出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在语用学界,遵循礼貌原则是言语交际的普遍现象,显示出人们为维护和谐人际关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根据Leech的理论,言语的礼貌程度可以从损益程度(the cost-benefit scale,指言语行为对说话者还是听话者有益)、留有余地程度(the optionality scale,指说话者可供听说者选择的程度)和间接程度(the indirectness scale,指言语行为与言语目的之间的距离长短)三个方面进行衡量[7].量值较高的情态动词如must, ought to, mustn’t等词汇,礼貌程度较低,语气具有命令性,在言语交流上反映出说话者不给对方留下任何选择的余地,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量值较低的情态动词如can, may, will,would等词汇,礼貌程度较高,语气具有商量余地,在言语交流上反映出说话者不强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为他人的自由选择保留空间.

在学术英语口语中大量使用中低值的情态动词,能表明学术发言人是以一种谦虚礼貌的态度与同行交流,也为自己学术水平的提高创造机会,这是科研工作者应当具有的严谨认真的态度.

我国研究生在学术英语口语交流中常常误用高值的情态动词,一方面是由于其缺乏对英语情态动词文化交际功能的认知,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口语表达往往来自逐字逐句的中文翻译,导致语言交际失误;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教师未能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训练,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专业词汇,但是在口语交际方面缺乏经验,给他人留下失礼的印象.

(二)人称代词主语I,we,you使用失误

人称代词主语I,we,you是国际学术英语口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交际意义的单词.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本族语使用者和非本族语使用者在学术英语论文中使用人称代词的差异.Hyland通过比较我国香港地区学生的论文与英美国家的期刊论文,发现香港学生在论文中很少使用*称单数I[8].张曼比较了中外学术论文摘 要中*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发现二者存在显著差异[9].张玫以Science论文摘 要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使用*称代词主语的摘 要高达80%[10].英语学界对于学术英语中人称代词主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书面语上,对于其在学术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关注度并不高.

本研究以之前选取的英国学术口语语料库中的十二篇话语作为语料,利用AntConc软件,对人称代词主语I,we,you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其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发现,国际学术英语口语存在以下两个情况:其一,I和we作为人称代词主语在学术交流中十分常见,也是学术英语中的高频词汇之一.其二,you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尽管不会出现在学术书面语中,却频繁出现在学术交流口语中,而且you的使用频次远远多于*称代词I和we,几乎是I 和we的两倍或者三倍.

然而在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堂,学生很少用*称代词I或者we来表达个人的学术观点,更加不会用you来指称在座的听众.

我国学生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在学术英语口语交流中使用*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频次客观地反映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国内英语教学长期强调学术的严谨性和客观性,要求学生用科学的语言去描述研究的背景、内容、步骤和结论,大量使用非人稱句和被动语态去描述科研的现象与本质.因此,在学术交流中,学生常常避开使用*称代词I或者we来阐述个人观点.在口语交流中,他们为了遵循学术语言的使用规范,也采用与学术写作相同的语用策略,尽量避开使用第二人称代词you.此外,由于中国人奉行中庸之道,许多学生相信避开使用I,we和you这样的人称代词可以模糊科研成果的主观色彩,弱化个人或者团队的贡献,表现出谦逊的科研态度.

然而,在学术英语口语交流中,*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却具有独特的文化交际功能.首先,在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知识不再被认为是永恒真理,而被理解为以文本为基础、以话语交流为媒介的社会建构.国际学术交流就是为同行之间互相承认科学研究成果和共同完成知识定义提供的平台.科学理论的提出绝不是空泛的知识体系,它与科研背景、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密不可分.因此,科研成果也必然打上科研工作者个人或者团队的烙印.大量使用*称I或者we,往往能够更加清楚地表现出学术发言人在科研工作中的创新之处,起到让人耳目一新的作用.其次,通过使用大量的*称主语we,发言人能够有效地争取同行的赞同,把听众拉入学术观点的建构者的角色之中,更加有利于个人学术成果被同行专家所接纳.再次,在学术交流中,发言人通过使用you来指称听众,避免让书面语给人冷冰冰的刻板印象,显示出循循善诱的谦和与大度,有利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也有利于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学术观点.

(三)跨文化交际策略失当

学术英语口语交流不仅仅包括学术发言,还包括学术提问与回答环节.胡庚申指出,科技演讲、专题讨论和学术答辩等活动中的提问与回答环节不同于日常社交中的一般交谈.答问者在答辩中一方面要根据发问的实质灵活机动地组织答话;另一方面是在听完提问者的问话之后迅速思考,想办法突破问话的控制,避免一味地被提问者牵着鼻子走,这样才能争取主动.为此,他提出七点交际策略:(1)听清提问;(2)判准问题;(3)接引问话;(4)引证原话;(5)反问对方;(6)部分答复;(7)留有余地[11].

在学术英语口语交流的课堂上,由于学术发言可以事先做好准备,因此许多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跨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或者请教专家的办法来提高口语水平,避免出现语用失误,从而较为出色地完成学术发言.但是在提问与回答环节,由于无法事先做准备,有些学生往往采用不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暴露出低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4和例5摘自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堂上学生学术发言的问答环节.

例4.

A: That’s all. Any questions?

B: I he a question. Can you tell me 等?

例5.

A:Could you give us a further explanation to the theory you mentioned in the conclusion part?

B: Oh, I may show you the PPT about the theory, and you may read it by yourself.

在以上对话中,研究生因误用跨文化交际策略而导致学术交流失败.在例4中,A结束学术报告之后,非常突兀地过渡到提问与回答环节,直接问听众“Any questions? ”这种表达显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常见于上级向下级发出命令,等待其执行,却并不适用于学术语境.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学术发言人应鼓励听众提问,期待同行反馈,说话态度较为谦和.有的时候,学术发言人为了缓解听众提问前片刻冷场的局面,常常会自问自答.B在提问中也犯了跨文化交际策略失当的错误,直接回答“I he a question”,给人留下粗鲁失礼的印象.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当听众认真听完学术发言人的报告之后,往往会对发言人分享学术观点与见解表示感谢.此后,提问者往往会以一种商量的口吻提出自己的问题,请求对方回答.其实,在学术交流中,学术观点有冲突是非常正常、普遍的.但是,在表达异议时,提问者需要学会采用适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才显得礼貌得体.

例5中,学术发言人B在提问回答环节也表现出有待提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A要求B对结论中的学术理论进行重述与解释时,B并没有回答问题,只是通过回放PPT邀请提问者自己去阅读.这种拒绝回答问题的行为方式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显得十分失礼,而且也是一种无效的沟通.发言人应该较为诚恳地简明扼要地重复或者延伸相关学术观点,正面回答听众的提问.即使遇到矛盾较为尖锐的学术观点,学术发言人也应该采用委婉的态度表述自己的见解,为彼此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高层次的学术英语口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美国语言学家Wolfson认为,在与外国人交流当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者句法错误,而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失礼行为[12].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如何才能得体地使用英语,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交际策略失败应该成为高校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对策.

(一)培育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英语教师

当前,许多高校为了满足高层次专业人才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了解科研动态、把握学科前沿的需要,纷纷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类课程.但是,许多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割裂了语言教学与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间的密切联系.他们在学术英语课程教学中,仅仅讲授国际学术交流的基本知识,介绍国际学术会议的基本程序,传授学术论文演讲稿各部分的写作模板与常用句型.还有一些教师,只要讲到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内容,总是离不开西方节日、天气气候、民俗传统和周末消闲的话题,不重视讲授学术交流英语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人才.

培养学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校要抓好英语师资培训,提升英语教师特别是公共英语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与国际学术交流能力.鼓励英语教师向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投稿,积极支持英语教师参与专业学术会议,使任课教师能够以自身的参会经历现身说法,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学术交流英語中的语用策略与跨文化意义.教师只有在剖析学术英语话语特征的同时,有意识地讲授英语语言所反映出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等深层次的文化含义,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学术交流中的语用规则,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二)合理选用学术交流英语教材

近年来,尽管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类课程,市面上的教材也较为丰富,但是这些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大都较为相似,主要涉及国际学术会议的个人申请程序、论文写作、学术演讲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信函写作等,给人千篇一律之感.许多教材虽然都是2000年之后编写的,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其学术发言例子大都已经不再具备专业的前沿价值,这就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阅读的兴趣.此外,不少教材充满空洞的说教,无法给学生提供生动的国际学术会议视频或者音频素材,更鲜有教材专门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讨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中的语用规则.因此,合理选用学术英语的现有教材,采百家之长,为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参加国际会议服务,是保证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三)搭建学术英语交流实践平台

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英语能力的综合英语课程不同,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类课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实践经验.在学术会议中宣读科研论文、即席答辩、讨论交流,或者组织学术会议,如主持会议、介绍主旨发言嘉宾、致开幕词或者闭幕词,都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国际会议的基本程序与语用规则.

但是,大部分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能够站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并不太多.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处于科研的起步阶段,学术积淀还不够丰富,很难有国际高水平层次的科研成果问世;另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学生无法摆脱多年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尽管能够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或者雅思、托福等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是对于撰写英语论文和投稿参会还缺乏必要的知识与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在高校搭建学术英语交流实践平台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可以举办国际学术节,邀请国内外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参加系列讲座论坛与学术报告会,使学生领略到科研工作的魅力与价值,激发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兴趣与信心;举办大规模的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活动,把模拟会议的组织与安排作为课外任务交给研究生去完成,使学生在模拟学术演讲、答辩与主持过程中,在与同专业同学与教授的交流过程中,逐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展多种类型的学术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在创新杯、挑战杯等科研训练中相互切磋与沟通,建构校际学术交流平台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是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学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推广学术成果,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意义重大,也应该成为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 参 考 文 献 ]

[1] HYMES H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 PRIDE J B,HOLMES J.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England: Penguin Books,1972:269-293.

[2] CANALE M,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980 (1): 17-24.

[3] SPITZBERG B H. 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C]// SAMOVAR L A, PORTER R 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 9th ed. 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2000:375-387.

[4] 文秋芳. 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9.

[5] 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1):66-70.

[6] HALLIDAY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Hodder Arnold,2004.

[7]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8] HYLAND K. Options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 [J]. ELT Journal,2000 (4):351-358.

[9] 张曼.中外摘 要中*称代词用法的对比研究[J].上海翻译,2008(2):31-36.

[10] 张玫.《科学》杂志摘 要语态及*称代词使用的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09(3):32-35.

[11] 胡庚申.怎样进行国际交流:国际交流“How-to”电视讲座[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222-226.

[12] WOLFSON N.Rulesofspeaking[C]//RICHARD JC,SCHMIDT R W. Languages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 Longman,1983:62.

[責任编辑:庞丹丹]

总结:此文总结:此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英语和跨文化本科毕业论文英语和跨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跨文化交际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选题 跨文化交际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2] 跨文化交际英语英文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英语核心期刊参考文献有哪些
[3]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大纲模板样本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框架怎么写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word下载【免费】
跨文化交际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