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位论文 > 文章内容

旅游地质学论文范文参考 旅游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旅游地质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6

旅游地质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旅游地质学论文范文参考: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区划研究
  2. 第二篇旅游地质学论文样文:云南省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特征及其环境保护
  3. 第三篇旅游地质学论文范文模板: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旅游地质问题研究
  4. 第四篇旅游地质学论文范例: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耦合研究
  5. 第五篇旅游地质学论文范文格式: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景观数据挖掘及旅游价值评价研究

★100篇免费旅游地质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旅游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旅游地质学论文范文参考: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区划研究

云南具有形成旅游地质资源的优越地质条件,旅游地质景观类型极其丰富,一直为中外地质学界所瞩目.但是,系统研究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的形成、分布及其规律性的还不多,用于指导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还缺乏一定的理论及方法.本论文基于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环境运用现代地质学、区域成矿学的基本理论,将成矿理论、成矿预测等思路和方法,遵循客观、科学认识原则,分析旅游地质景观特点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运用现代区划理论及方法对云南旅游地质景观进行类型划分及区划,将地质学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地质的应用领域,深化地质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原理、途径、方法.

论文在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研究基础上,突出了创新性、特色性研究:

1、运用地质理论、方法分析旅游地质资源/景观的成景作用,基于地质作用的成景作用进行旅游景观系列分类,

2、地质与旅游的融合、对应,旅游地质景观和成景作用与旅游景观类型、系列对应,进行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系列研究,

3、根据云南旅游地质景观形成的地质环境,引用成矿理论进行旅游地质景观成因分析,并进行旅游地质景观区划.

4、旅游地质景观区划注重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和特色性.

获取了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区划研究的系统成果:

1、旅游地质景观是具有旅游利用价值的地质景观,是旅游景观中以地质现象或地质体为旅游对象,具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景观.旅游地质景观指具有旅游功能,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人的旅游动机、能吸引旅游者的地质单元或地质景象.旅游地质景观具有一定地质实体,一定地质景象,具有一定形体,具有一定的、独立的地质单元,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科考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地质单元.

2、旅游地质景观是地质资源的组成,运用现代地质学、区域成矿学的基本理论,将成矿理论、成矿预测等思路和方法,遵循客观、科学认识原则,分析旅游地质景观的形成特点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运用现代区划理论及方法对云南旅游地质景观进行类型划分及区划,其成果可以指导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保护进行更科学、细致、全面、准确的论证,得到更切实际的评价结果.

3、云南地质环境复杂多样,新构造运动强烈,深大断裂发育,形成了生态环境多样性、自然风光奇异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五彩缤纷的旅游地质景观是云南特色旅游资源组成.与此同时,强烈发育的活动性构造,又致使旅游生态地质环境极其脆弱,常常形成旅游发展的制约条件.

4、按旅游地质景观的属性、成因、形态、物质组成、开发利用方式、开发利用价值、景观的后期变化特征及综合分类等提出了8种旅游地质景观分类.综合分类法对云南旅游地质景观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该分类基于旅游地质景观的主导成景因素,分为三大类型旅游地质景观:①基于外生地质作用的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水)—水的物态及其地质作用形成的旅游地质景观类型;②基于内生地质作用的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力)—地应力的成景作用形成的旅游地质景观类型;③基于构造旋回地球演化的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构造旋回与构造层形成的旅游地质景观类型.并对各类景观类型分别进行了描述.

5、旅游地质景观成景作用的主要决定性阶段是现代地质景观的形成阶段,亦即现代地质地貌格架的形成过程,特别是旅游地质景观造型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旅游地质景观成景作用过程可划分为成景基础地质作用阶段和成景主导造型阶段.成景作用是在一定地域中由控制成景诸要素(构造、岩石类型、地层、生物作用、地貌形态、大气环境)结合成的,具有成景功能的统一整体,这个系统就成为成景系统.成景系统一般包括四个部分:①控制成景基础因素,包括构造、岩石、地层古生物、气候、地貌、外动力及内动力等;②成景要素,包括地质体、水、空间及时间等;③成景作用过程,包括成景发生、持续、终结以及成景后的变化和保存;④成景产物,包括形成的景观系列.

6、成景系统研究是在景观成因研究基础上,着重探讨区域上的成景规律.它具备如下一些特征:①它是地史演化的自然产物,是地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它是产在一定地质构造环境中的开放系统,与所在环境之间的控制成景因素产生交互作用;③它具有自发排除作用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保持成景作用的持续性,实现其成景功能;④成景作用需要一定空间范围及持续时间;⑤成景系统具有层次性;根据不同地域大小确定的成景系统具有系统和子系统之分,⑥成景系统是变化、动态的,它的内部结构、组成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都随时间而变化;⑦成景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控制因素条件分布不均一,成景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转的.

7、以地质景观为基础的旅游景观,可以地质景观单元为基础,划分旅游地质景观等级体制.将旅游地质景观单元等级划分为成景域,成景区(带),景源区.基于云南地质背景条件,成景地质作用,景观类型及时空展布特征,将云南旅游地质景观分为2个景观域,6个景观带,9个景观亚带,划出了22个特色的景源区.以此为基础总结了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特点:①类型丰富多样的旅游地质景观呈多成因、多类型、多形态;②景观类型地域性突出、特色鲜明.板块缝合构造、新构造运动旅游地质景观,地球生物起源、恐龙世界,岩溶景观等云南地域特色旅游地质景观.③高品位景观分块集中、规模大.特色高品位旅游地质景观具块状展布或带状展布,规模宏大,结构极佳,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利于开发保护.三江并流、禄丰恐龙、元谋猿人、石林等具备世界级旅游地质景观.④景观配套、组合性好.云南丰富多样的成景条件导致景观组合性好,利于旅游地质景观单元多层次、多功能综合开发.

8、云南最具特色的旅游地质景观有:(1)最古老的地质体—中元古代大红山群;(2)早寒武纪生物大爆炸;(3)侏罗纪恐龙化石产地;(4)人类历史文化层;(5)风化溶蚀、侵蚀及淋蚀景观;(6)板块缝合线地质遗迹;(7)沿断裂带分布的温泉景观;(8)构造侵蚀地貌;(9)高原丹霞地貌;(10)第四纪火山作用地质遗迹;(11)国际著名的矿产地.

9、旅游规划主要以行政地域来圈划旅游地界,而实际上旅游地质景观是跨行政地域的区域.旅游地质景观区划有利于旅游地特色旅游资源的厘定,有利于区域旅游合作,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最佳和最大限度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

10、基于旅游地质资源特征及成景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议.

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区划及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是旅游地质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应着重研究旅游地质资源、旅游地质景观区划与旅游区划、行政区划的耦合关系及其在旅游开发区域合作中的作用,地域旅游特色产品塑造的应用.旅游地质景观成景岩组与成景控制条件的组合是研究旅游景观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二篇旅游地质学论文样文:云南省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特征及其环境保护

据统计,全世界岩溶分布面积约为5.1×,10~6km~3,占全球总面积的10%,居住着约10亿人口.从地表以下到海拔500m的青藏高原.都有岩溶发育.我国岩溶分布面积在97万km~2左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10,主要分布的四川、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且集中成片的岩溶分布区,发育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天下第一奇观”石林以及黄果树、马岭河、织金洞、龙宫等众多国家级岩溶旅游地质景观.同时,西南岩溶区又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岩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人口贫困、水土流失加速,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已严重制约着本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是我国岩溶分布面积最广的省份之一,岩溶景观品位高、类型全,堪称 “岩溶旅游资源宝库”,极具研究和开发价值.本文以云南省为例,结合旅游学与地质学的特点,分析了云南省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的分布规律,景观特征及成因机理,与国内外同类型旅游地质资源进行对比后,总结了云南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和成因规律;进而提出了云南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策略,探讨了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指标,重点研究了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的科学价值;最后,对岩溶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作了探索性研究.

论文首先回顾了岩溶旅游地学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分布情况和开发现状.旅游地学在国外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是旅游学与地理学的结合,地质学介入旅游学则是近几年的事.所以.学术界对旅游地质、地质旅游、旅游资源等基本概念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比较了当前各种学术观点后,认为旅游地质是一门以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科学知识,发现、评价、规划、开发、利用及保护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景观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古遗迹、遗址,探讨其形成原因、演变历史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其任务是研究各种与旅游有关的自然特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起因、沿革、演变、类型、分布规律及其意义,其目的是为了组织规划、开发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开辟新的旅游区点,以满足人们参观、游览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旅游地质是一门学科,而地质旅游则是人们进行地质考察的专项旅游活动.地质旅游资源是以科学考察、科普活动或地质活动为主要目的,兼顾旅游的专业性、目的性、针对性较强的地质旅游活动的旅游资源,旅游地质资源则是以休养旅游为主要目的,兼顾科普性、群众性、知识性,将地质/地学知识离于旅游活动中,提高旅游品位、旅游科普含量的旅游活动的旅游资源.

针对当前旅游资源分类中存在的交义、重盛和分类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提出了以岩溶旅游资源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主,兼顾其科学性、观赏性和可操作性的分类系统,将岩溶旅游地质资源分成地表岩溶旅游地质资源、地下岩溶旅游地质资源和复合型岩溶旅游地质资源三大类十六亚类.

采用系列的观点,将云南省岩溶旅游资源划分为成因系列、演化系列、景观系列和等级序次系列,并从岩溶旅游地质资撅的景带、景区、景群、景点、景象五个等级划分了云南省岩溶旅游资源的娜级序次系列.

根据碳酸盐岩分布和发育的墓本情况和区城构造演化规律,将云南岩溶地貌分为淇西北摺断带高山一中山峡谷,演东北拗摺带中山峡谷,演中一演东台背斜台褶带山原盆地:演东南摺皱带中山峰从盆地和演西摺断带中山宽谷盆地5种类型.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区的三类岩溶旅游地质资源一滨西北岩溶泉华、演中洞穴资源、演东南峰丛(林)的资源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及成景地质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对演西北的下给温泉、白水台、天生桥:淇中的祭白龙洞,滇东南的罗平钟山作了个案分析.

滇西北岩溶景观成景岩组多为含杂质的或变质的碳酸盐岩,气候寒冷,但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局部地区水动力条件优越,所以,总体上,区域构造运动是决定淇西北岩溶景观及其环境演化的主要因索.如地壳抬升使白水台地下水位降低,泉华砂化、风化,断裂构造使局部地区的地下水改道,致使景观先后两期的发育形态和方向不同.对商寒岩溶的生物成因机理前人做过不少研究,但一直没有定论,本文分析了C氏三态转化的地球化学机理,结合演西北泉华的特点,提出了生物作用有利于热泉型泉华的生长而不利于冷泉型泉华的形成的新认识.

岩溶洞穴是云南最常见的旅游景观,也是较脆弱的岩溶景观之一,对于洞穴景观的开发与保护,不但要了解其成因特征,还要弄清其发育和演化规律.本文以滨中洞穴群为例,对发育于不同时期的洞穴形态特征、成景地质作用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以祭白龙洞为例说明洞穴演化的影响因紊.演中洞穴群按其出露的海拔高程分成三种类型,也即代表三个时代,早期洞穴短小,近垂直延伸,分布于溶丘顶部,其成因与岩石类型有关,中期洞穴近水平延伸,长200一400米,洞穴沉积物景观丰富,其成因与区域构造密切相关,晚期洞穴多水洞,洞道长,线条流畅,是正在发育中的洞穴,主要受地下水运动方向的影响.祭白龙洞的洞穴滴水溶蚀实验结果表示:地下水的饱和度是决定洞穴发育沉积形态还是溶蚀形态的关

第三篇旅游地质学论文范文模板: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旅游地质问题研究

旅游地质问题是旅游学与地质学交叉渗透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从地质景观/地质遗迹中厘定旅游地质资源、发掘其旅游价值,进而寻求利用与保护途径的重要学术问题与方法问题.它涉及了旅游地质资源调研与评价、利用与保护及其利用过程中的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旅游地质问题是旅游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学科——旅游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核心,其研究将推动旅游地质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并在旅游业发展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江并流”是中国当前面积最大、唯一符合全部四项标准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是构成云南旅游精品和名品的“香格里拉”的主体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区域之一.该区地处两大大地构造单元接壤、长期地质作用活跃地带,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十分突出,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古特提斯、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及民族经济等方面的关键研究区.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不但是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根本要求,还牵涉到长江流域、云南省内怒江、澜沧江、独龙江流域的生态安全,甚至涉及国际生态安全问题.生态一地质环境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基础,旅游是世界自然遗产利用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情况复杂、旅游地质资源极为突出、遗产利用与保护矛盾较为集中的地区,旅游地质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要而紧迫,不但有助于推动旅游地质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而且对于遗产保护、促进遗产地人地关系协调、构建遗产地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旅游地质问题的研究仍处在众说纷纭的阶段或旅游地质学这一新学科建立的前范式阶段,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极为有限.

作为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旅游地质问题”这一新领域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在野外考察和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旅游地质资源的调研、评价、利用与保护为主线,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旅游地质资源的类型、分布与评价、旅游地质资源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利用与保护中目前最为紧迫的一系列旅游地质问题,具体如下:

1、论证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旅游地质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明确了三江并流旅游地质问题研究的要点.1)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状况进行了总体分析,归纳出五个特征:同时符合全部4项标准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域;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多重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民族文化等多重脆弱区;全国最为贫困的区域之一.2)分析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利用与保护中的主要矛盾:当地居民生存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矛盾;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与遗产保护的矛盾;资金、技术、人才的极度匮乏与遗产保护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3)论证了地质遗迹及地质环境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关键,提出并初步论证了遗产旅游是协调该区主要矛盾,实现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4)明确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主要旅游地质问题,即旅游地质资源的类型、分布、价值等问题,旅游地质资源环境脆弱性问题,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https://www.mbalunwen.net/yuzhou/85897.html

2、对“三江并流”旅游地质资源的类型、空间分布、价值与开发利用评价等进行了系统研究:1)分析、归纳了“三江并流”地质环境的总体特征:条状高山纵谷南北向紧密并列;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深大断裂密集;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地质演化历程极为复杂等.这一背景对于该区旅游地质资源形成、演化及旅游地质资源环境脆弱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对该区旅游地质资源类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各种类型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3)根据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主要地貌单元、旅游地质资源的空间组合特征和主要成景地质作用,采用旅游地质资源景观带、景观区、景观群和景观点这一系列观点,将研究区划分为4大景观带、15个景观区、37个景观群和100余个景观点;并对每个旅游地质资源景观区的地质成景作用和景观特色进行了分析和探讨.4)从整体上总结了三江并流旅游地质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5)对世界自然遗产中旅游地质资源“价值”的含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质资源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与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6)在旅游地质景观区层次对“三江并流”15个景观区旅游利用价值进行了对比评价.评价结论显示,各景观区得分较接近,均在6-8分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各景观区自身价值、对遗产贡献度、环境氛围等条件相差不大所致.相比之下,旅游利用价值极高的有小中旬景观区、香格里拉景观区、老君山景观区、梅里雪山景观区、维西景观区等.

3、对三江并流旅游地质资源环境脆弱性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1)“三江并流”旅游地质环境脆弱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地质灾害频发;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岩漠化、荒漠化趋势严重;湖泊收缩;生态环境稳定性差.2)造成其脆弱的原因主要是新构造运动活跃、人口贫困压力巨大.此外,地貌、岩性、土壤、全球气候变化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3)根据其主导成因,进一步划分为人类活动胁迫主导型脆弱、气候变化胁迫型脆弱、结构型脆弱和综合型脆弱等旅游地质资源环境脆弱类型,初步查明了各类型的分布区域并绘制了类型分布图.4)分析了旅游地质资源环境脆弱对旅游资源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景区旅游利用规模构成限制,环境容量小,大部分区域不适合大众旅游;对旅游活动构成限制,破坏性强的旅游活动不能开展,部分区域游客不能进入;旅游设施建设受到限制;旅游安全保障形式严峻;资源环境保护保护任务重大等等.

4、对“三江并流”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1)在对涉及该区国家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等旅游地质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与问题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地质资源保护的“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尊重科学”、“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与人地关系协调”、“地质科学服务社会”等理念,以及旅游地质资源保护的环境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提出了建立生态特区,以世界自然遗产为主线整合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生物圈保护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等利用与保护方式,促进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策略.2)提出并论证了遗产展示是遗产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探讨了“遗产展示”的涵义,认为:“遗产展示”实际上就是根据遗产教育和遗产地人地关系协调的需要,通过对遗产价值的揭示、表达与传播,使大众更方便的理解遗产价值,并增强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的技术经济过程;其重点和目的主要在于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与一般旅游资源开发更强调经济效益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还结合“三江并流”实际,构建了旅游地质资源展示的程序框架;3)结合“三江并流”旅游地质资源的价值,分别就其展示中存在的困难与解决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方案.4)对怒江大峡谷、白水台和虎跳峡等典型区域旅游地质资源及其环境保护进行了示范研究.

5、基于旅游地质问题研究就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提出了7点建议:1)加强地质公园的申报与管理,促进地质科学知识旅游产品化;2)力促生态特区建设,促进多种保护与利用方式的整合;3)完善遗产保护法规,强化遗产的监控与管理;4)确保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积极引导社区参与;5)优化人口空间分布,实施生态移民;6)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技术、科研支持,积极筹措遗产保护基金;7)构建完善的遗产教育体系.

本文从旅游学和地质学交叉的角度,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旅游地质问题,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依据,并为旅游地质学的建立与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从而有所创新:

(1)拓展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旅游地质问题这一旅游地质学研究新领域,为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与完善了旅游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

(2)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三江并流”旅游地质问题.在对旅游地质资源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其价值,旅游地质环境脆弱性的表征及成因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目标、总体策略和具体途径,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利用与保护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并为其它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3)提出了遗产展示是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实现及遗产地建设与管理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对“遗产展示”的涵义进行了较深入的阐释,明确了遗产展示与一般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别,构建了“三江并流”旅游地质景观展示的程序框架.

(4)系统地提出了同一地域多种类型保护区的协调思想,探讨了“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生物圈保护区、地质公园、大香格里拉等多种利用与保护方式的整合途径,阐述了建立“三江并流”生态特区的构想.

第四篇旅游地质学论文范例: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耦合研究

本论文的研究属于旅游地质学的研究范畴,研究内容中针对的旅游地质资源,属于地质学和旅游学两门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同时论文重点研究的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中的人地关系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在研究方法上,兼顾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因此,本论文探讨的是地质学、旅游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课题,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

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从旅游地质资源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在旅游地质学的层面上,构建旅游地质资源系统理论;将人地关系系统理论用于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深入分析旅游地质资源系统与人地关系系统的相互耦合机制,构建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在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耦合机制下,研究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以及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上述理论研究应用于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系统、人地关系系统及二者耦合作用的分析,提出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开发与保护对策.全文分六章,其中旅游地质资源系统、人地关系系统、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为论文核心内容.

在旅游地质资源系统研究中,首先对旅游地质资源系统进行了界定.旅游地质资源系统由旅游地质资源与旅游地质资源环境所构成.旅游地质资源内部,以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及其表现形式的地貌景观为核心,此外还包括与这一核心有直接联系密不可分的特定的水体、生物等自然要素,是旅游地质资源系统的中心;旅游地质资源环境由影响旅游地质资源发展演化、开发保护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综合体,围绕旅游地质资源进行构建.其次,深入探讨了旅游地质资源结构.第三,总结出旅游地质资源地域结构特点(地域分异规律):在地层岩性基础上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地质构造格局控制着旅游地质资源分布的大势;内力地质作用为主影响之下,旅游地质资源分布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显著;垂直结构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具有:河流—河漫滩—阶地—高山草甸—雪山、冰川的组合特征;自然人文复合旅游地质资源与人类活动分布相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地质资源区划的思路.第四,分析了旅游地质资源的功能和旅游地质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分别揭示了旅游地质资源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可能体现,反映了旅游地质资源的多重功能.阐述了旅游地质资源旅游价值评价、旅游地质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并在游地质资源旅游价值评价和旅游地质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础上,完成旅游地质资源综合评价,作为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最后,利用旅游地质资源系统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对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系统进行了实证分析,全面把握了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系统的地位、特征、结构和功能,并完成了旅游地质资源的评价和区划.

在人地关系系统的研究中,以人地关系理论演变为线索,全面评述了各种人地关系理论的思想,特别分析了这些思想对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启示.在理论层面探索了人地关系的核心与实质、人地关系的物化与实证、人地关系系统构型、人地相互作用的内容与方式、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发展特征、人地关系系统综合评价等人地关系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人地关系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然后,概括了丽江市人地关系系统特征:受旅游业发展的带动,经济发展速度快,但总体水平仍较低;民族众多,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产品位高;高山峡谷纵列,山区、平坝、河谷并存,生物多样性突出,自然结构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较小,城镇化水平低,人口文化素质仍然不高.特别是,按照人地关系测度的理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的定量方法,以乡镇为单位,对丽江市人地关系系统进行了类型划分,将丽江市69个乡镇划分为10个人地关系类型,并对每一个类型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在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研究中,强调了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是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复杂系统,是两个相互交叉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相互耦合产生的.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的耦合,不是部分与整体的耦合,而是旅游地质资源系统与人地关系系统两个系统整体的耦合.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的结构是由旅游地质资源系统及其所属要素与人地关系系统及其要素相互作用中实现重构的结果.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中,人地关系对旅游地质资源的影响包括:人地关系系统对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地质资源价值、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及旅游地质资源环境的影响;人地关系要素组成中的人类活动(特别是旅游活动)、人文环境(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对旅游地质资源及其环境的作用;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及人地关系模式对旅游地质资源系统的影响.旅游地质资源系统对人地关系系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旅游地质资源类型和不同旅游地质资源单元的开发与保护及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而影响人地关系的.以此为框架,论文以大量的篇幅致力于解剖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内部的各种复杂关系,揭示了这些关系的具体表现内容,从而也奠定了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的耦合机制,为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进而研究了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的空间分异及其区划,提出了复合系统区划单位等级序列:旅游地质资源景观一级区→人地关系二级区→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的空间耦合基本单元*区.同样,应用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的理论,分析了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将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划分为:三个旅游地质资源景观一级区,即世界自然遗产老君山旅游地质资源区、雪山冰川盆地玉龙雪山—古城旅游地质资源区、高原湖泊山地泸沽湖—程海旅游地质资源区;四个人地关系二级区,城镇发达人地关系区、农村欠发达人地关系区、农村工业型人地关系区和农村贫困人地关系区;7个基本耦合单元*区,盆地古城发达城镇耦合区,世界自然遗产欠发达农村耦合区,雪山冰川欠发达农村耦合区,南部湖泊山地欠发达农村耦合区,山地贫困农村耦合区,山地工业型农村耦合区,北部湖泊山地欠发达农村耦合区.实现了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在空间上的耦合,并分别对七个耦合单元区的人地关系与旅游地质资源耦合关系作了具体分析.最后,选取区内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地质资源景观玉龙雪山、黎明丹霞地貌和泸沽湖,分析其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及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并通过景区中的典型乡镇探讨了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在微观层面上开展了实证研究.

在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人地关系论的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原则:人地协调共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人文与地文相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保护第一;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发挥区域特色,整体发展的原则.明确了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协调发展途径和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本文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核心,全面构建了旅游地质资源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旅游地质学学科的发展丰富了基础理论.以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为主线,以人地关系为背景,探讨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视角独特,也符合现实的要求.通过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之间的耦合关系与耦合机制的深入探讨,构建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并研究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创新性.对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系统、人地关系系统及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复合系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证分析,弥补和完善了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系统与人地关系系统综合研究的空白,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第五篇旅游地质学论文范文格式: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景观数据挖掘及旅游价值评价研究

论文以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带的旅游地质景观单元为研究对象,剖析、采集区域内旅游地质景观在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所形成的观赏性、科学性、文化性以及可利用性等旅游价值资源属性数据,以地域特性、地质成景作用特点、结构类型特征为基础,分析多尺度、不同类型旅游地质景观所具有的域、形、色、质四个基本要素.

提出了旅游地质景观单元旅游价值定义的层次概念链式结构分析模型,构建基于旅游地质景观地理信息(Information of Tourism Geological Landscape)和遥感信息的层次管理模型和数据库结构的层状-星型分析模型,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掘隐含的旅游价值关联模式和知识,以判定树分类方法确立类型判别标志,以层次聚类方法优化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因子进行了离散概念和逻辑概念校验,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优势互补的组合评价模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体系,将旅游价值的评价信息通过展示平台实现了多媒体可视化显示,据此形成本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创新点.

分析表明,三江并流带自然遗产以新构造运动作用的地质遗迹为基础,标记了特殊地球演化事件的地质构造形迹,展示了重要的和丰富的地质现象.针对三江并流旅游地质奇观的地质一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和旅游效应的充分发挥等系列研究课题,贯穿于全文的数据挖掘理论对旅游地质景观的特征属性归纳和隐含知识发现的研究,将成为旅游地质景观旅游价值评价信息的可视化展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结合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可视化技术、旅游地质学、旅游地质景观学、旅游价值评价方法以及三江并流旅游地质景观研究方法等多学科理论的交叉知识,构建的旅游地质景观旅游价值评价信息和评价结果的多媒体集成功能展示平台,对三江并流旅游地质景观、旅游产品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开发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探索意义.

旅游地质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旅游地质学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2500字本科论文、10000字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旅游地质学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旅游地质学论文范文题目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影像处理系统进行旅游地质景观特征信息采集与处理,以斑廊基结构元素的概念为分析基础,结合旅游地质景观成景作用,建立旅游地质景观空间特征分析模型,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决策树算法在旅游地质景观特征和旅游价值属性的数据库结构上,挖掘分类判定标志,通过旅游价值的概念分层链式结构模型完成旅游价值因子的界定和厘定分析,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研发旅游价值评价信息的多媒体可视化展示平台.

通过对三江并流带典型旅游地质景观的旅游价值属性的系统性研究,了解并掌握该地域内旅游地质景观空间分布规则和旅游地质资源状况,挖掘深层面的旅游价值特征信息,从错综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地质条件,千差万别的地质现象、漫长的历史地质构造旋回和地质演化遗迹中,探索形态各异、历史悠久的地质奇观深厚的观赏价值、科学内涵,向人类展示三江并流区域神秘的、知识性的、奇特的种类多样的旅游地质景观,增强该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效应,提升三江地区旅游地质景观品位以及合理地、科学地保护和利用三江并流带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论题研究提供的算法和模式,一方面可促使地质学科的专业化知识逐渐转化为科普、科教化、市场化、交叉学科互相渗透和应用研究的普及化,另一方面,结合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地球科学技术以及虚拟可视化等前沿技术,可扩展本论题的研究成果的应用.随着多维景观可视化浏览器研制技术不断完善,大量无序的、非结构的旅游地质景观空间信息将方便地被转化为人们易于感知、认知的可视化信息.可消除旅游景区存在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障碍,利用信息工具,以视频、音频、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推出让游客身临其境的并具有高品味、高享受、高愉悦性、知识性、科普性的丰富旅游价值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服务,从而提高旅游业在旅游销售市场中的决策力和竞争力.

本论题研究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和旅游地质景观空间信息数据库,应用于教学,资源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的利用、保护、开发、调查、评价、预测等方面也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应用于不可再生旅游地质景观的可视化回顾、核心保护区内景观的可视化展示、历史景观模拟再现等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提供旅游规划研究领域一个可视化“规划效果图”展示的探索思路和讨论空间.

此外,论文研究成果可使更多的人在观赏、体验三江并流旅游地质奇观之后,深刻地去了解存在于三江并流带的旅游地质景观大都遵循“产生—发展—消亡”的成景生命周期规律,明白三江并流带奇特多样,具有深厚旅游文化的旅游地质景观是不可再造和不可再生的.论文研究的目的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那些重要的或者处于核心保护区域的或者稀有的或者即将消亡的旅游地质景观得以虚拟再现,在防止人为地对旅游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掠夺与破坏,保证三江并流带世界自然遗产瑰宝在保持其原生态前提下发挥积极的效用.

论文主要研究的关键技术是:在旅游地质景观资源区划的基础上,完善旅游地质景观分类方法,构建旅游地质景观特征的知识性和描述性的空间数据模型,从成因关联分析的角度,探讨地质作用成因对旅游地质景观形成过程的影响程度,分析和探讨旅游地质景观的旅游价值内在的层次概念描述,景观结构与景观类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利用层次聚类算法动态优化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类比定性和定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优劣,研发可视化评价模型和软件,寻求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景观旅游价值的有效和科学性的评价效果.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实现方案是以旅游地质景观“斑廊基”结构概念为理论分析基点,探索研究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景观的基础成景地质作用和主导成景地质作用及成景演化机制,充分发挥交叉学科间的技术优势为技术路线.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信息系统)采集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景观特征数据,利用数据挖掘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实现旅游地质景观自动分类,旅游价值评价模式优化等数据处理,构建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景观特征信息数据库,空间数据分析模型,应用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获得的旅游价值评价结果,赋予不同程度的知识含义或可理解的模式.最后,利用这些知识和模式实现旅游地质景观的旅游价值评价,并由可视化评价系统将其直观地进行展示和模拟.

研究工作的创新理念主要体现在:论题研究内容表现为交叉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涉及到的知识和技术层面广泛,创新理念和研究成果随着研究技术的复杂性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而产生.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集成多学科理论与知识,开展了交叉学科的研究尝试,

2.结合空间信息技术,基于旅游地质景观空间数据的描述、表示、内在联系和可视化特征数据的分析,结合空间数据挖掘方法构建了旅游地质景观空间数据分析模型,提出旅游地质景观地理信息系统(GIS of Tourism GeologicalLandscap,简称TGL GIS)的概念和系统框架,

3.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旅游地质景观空间数据分类与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应用改进的自动搜索类别判定标志的判定树分类算法具有较快的收敛域,融合概念层次结构和动态层次模型聚类方法优化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评价效率,

4.从旅游地质景观结构的斑廊基结构元素概念出发,利用试用的MapObjectsGIS组件,结合VB可视化开发语言环境作二次开发的学习与研究,提出了多媒体可视化评价模式,研制开发了与展示相关的功能,将基于数据挖掘的旅游地质景观的旅游价值评价结果(具有知识性意义的评价结果)进行直观地展示.

论文研究过程中,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为:

1.探索一套适合于旅游地质景观特征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方法,构建一种有效的、具有描述性功能的空间数据分析模型,

2.针对旅游地质景观旅游价值定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提出了旅游价值属性的链式层次概念结构分析模型,

3.利用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算法实现旅游地质景观的类型判别标志的建立,为实现旅游地质景观类型的自动分类奠定了理论和应用基础,

4.将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层次—聚类算法应用于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实验中,实现评价因子的动态筛选功能,拓展了提高旅游价值的评价效率的可操作途径,

5.研发的可视化评价展示平台,可实现从不同视觉角度和不同的方法去评价和观赏旅游地质景观的旅游潜力、旅游效应以及旅游功能.

主要论述了旅游地质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旅游地质学引用文献:

[1] 旅游地质学论文选题范文 旅游地质学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旅游地质学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旅游地质学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旅游地质学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旅游地质学论文框架怎么写
《旅游地质学论文范文参考 旅游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旅游地质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