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地理德育论文范文参考 地理德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地理德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3

地理德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地理德育论文范文参考:地理教学理论问题研究
  2. 第二篇地理德育论文样文:壮族古代教育思想史初探
  3. 第三篇地理德育论文范文模板:教师愿景与教师发展的关系研究
  4. 第四篇地理德育论文范例:吐蕃时期藏族教育研究
  5. 第五篇地理德育论文范文格式: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重构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地理德育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地理德育相关参考文献,是地理德育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地理德育论文范文参考:地理教学理论问题研究

改变地理学科面临的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五位一体’的轻视局面,走出地理教学理论实践与发展的两难境地,是当前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地理教学的价值取向、目的确立、内容改革、方法建设是地理教学理论问题研究的主要之义.不论是改变地理学科现状,还是促进地理教学理论发展,该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跨世纪的意义.

作者认为,摆脱地理学科面临的困境,应该从世界大背景来考虑,从宏观发展和微观需要来寻找地理学科的生长点.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是地理学科摆脱困境的机遇,实施素质教育是地理学科构建新的教学理论体系的立足点.


https://www.mbalunwen.net/weijiezhimi/78919.html
在引论部分,作者从世界(宏观)、我国(中观)、地理教学理论自身(微观)三个层次阐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勾勒出以“指导思想、研究路线、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为链条的研究框架.

地理教学价值取向定位部分,客观地展示了本文研究的时代背景,以及在该背景下地理教育的担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地理学思想、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环境意识教育是地理教学主要内容的观点.环境教育、契合点文化传承、科学技术再认、创造力开发、全球观念形成、学会认知是当代地理教学价值指归.

形成了关于社会与个体、科学与人文、知识与智力、国际化与民族化整合的原则性认识.

地理德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理德育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地理德育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地理德育论文范文选题
在地理教学目的确立部分,讨论了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教学目的观的影响,评价了国外地理教学目的.作者认为,树立全球意识是当代地理教学德育目的的主题;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社会技能是当代地理教学能力目的的追求;加强地理科学原理与理论知识是当代地理教学知识目的的应然.对作为地理教学目的指归的地理教学价值规定、作为地理教学目的保证的师生性质规定和作为地理教学目的载体的地理人才素质规定的地理教学目的体系框架的构建,以及对地理教学目的的知识内容、技能内容和品格内容体系结构都有一定的认识,确定了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归宿.

在地理教学内容改革部分,作者简单地考察了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获得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PRED)的关系是整个人类的选择,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的认识,为地理教学内容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提出了以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智慧价值和发展价值为依据,以基础性、问题性和超前性为原则,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为主题,以PRED为线索,以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热点问题为组成的地理教学内容改革思路.按《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规定,初中“社会科学”综合课中的地理部分,是以人文地理为重点,以社区的热点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模式是:“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广泛的专题区域地理+热点问题”.“自然科学”综合课中的地理部分,主要是地学的部分知识.仍以分科形式进行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是初 林宪生:地理教学理论问题研究 中地理的继续和深人,其模式是:“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可选择的专题区域地理+热 点问题(较深人、全面的)+选修”.

在地理教学方法建设部分,作者认为,作为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 *环节的地理教学方法,必须符合地理教学特点.由于视角不同,人们对地理教学 过程的实质认识不同,回答也就不同.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全面认识地理教学过程 实质,获得了地理教学过程是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和促进人才 与文化双重建构的师生交往过程相互渗透并动态生成的适应与发展的过程的认识.

讨论了地理教学过程有别于其他教学过程而存在的包括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和教学形式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即人地关系理论的指导思想特点,广泛性、综合性和 区域性的内容特点,经常运用地图的手段特点,结合乡土的方式特点,联系实际的应用 特点.建立了适合于地理教学内容和特点的、体现时代主体性精神的、以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为基础的地理活动教学模式.探讨了以主体性与主导性并重为主要特征的地 理教学模式应遵循的教学原则,在6条教学原则的规定下,作者以地理教学目的为视 界,以地理教学内容为服务宗旨,以地理教学特点为依托,根据地理教学方法的本质的 目的性和适应性、生成的多边性与多样性、内涵的个体性与全面性、运行的继承性与发 展性、操作的双部性与综合性等特点,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析了地理教学方法的 结构,建立了由认识方法、组织方法、教学手段共同组成的地理活动教学方法体系.较 为详细、具体地论述了地理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地理课内、课外教学方法的实践选择,对 地理课外教学的概念重新进行界定,提出地理课外教学并不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或 准备

第二篇地理德育论文样文:壮族古代教育思想史初探

壮族古代教育思想史是壮族先民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以及教育活动的理性反思.它不仅是教育史学科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而且也是当下壮族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理论准备.在壮族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汉文化的播化与壮文化的自我协调,共同构成了壮族教育思想演进的主线.自壮族教育思想产生伊始,其思想内容就有了对人、时空、*道德的思考.秦于岭南设郡后,随中原文化的不断播化,壮族先民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出现了有关儒文化的内容.到了羁縻制时期,中庭与壮区的政治联系愈加紧密,壮族的儒学教育思想也随之得到不断充裕,同时,民间教育思想也开始出现反抗压迫、追求自在生活的内容.再到土司制时期,儒学教育在壮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此也培育了一批壮族本土教育思想家.在这个儒文化全面嵌入的时代,壮族民间教育思想也深受儒文化影响.

壮族教育思想*于自在发展期.壮先民适应生境的劳动实践,促成了教育思想的诞生,其先后经历了孕育、发轫、成型、发展等几个阶段.在孕育阶段,壮族先民的一般思想先后经历了“颠倒的世界”、“尝试干涉事件”、“创造的想象”的历程.壮族先民由“内在观察”向“外在干涉”的思想转变,奠定了壮族古代教育思想孕育的土壤.这一时期的壮族教育思想,主要生成并服务于日常生产生活,其内容主要关涉壮族先民对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与家庭秩序的简单认识;在郡县制阶段,在行政归属、人口交往与文化政策的日渐影响下,中原之风获得了南下的条件.作为岭南壮汉文化交融缩影的南越国政权,其颁布的“文治武功”、“和辑百越”政治,在宏观上为后世岭南壮区营造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儒学思想在中庭“近儒”文化政策与“礼乐先行”策略的宏观支持下,伴随南来文人的授徒教学,儒学逐渐获得了壮族上层知识分子的认可,私学也随即肇始;在羁縻制阶段,羁縻造成的政治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传入,共同构织了这一时期的思想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教育,在皇权意识的干涉下,逐步获得了思想的合法性.以柳宗元为代表的南下官吏,采撷儒佛思想资源,施行教化之举,奠定了这一时期壮族教育思想的基调.以韦敬办为代表的壮族本土教育家,其思想内容呈现出了儒学教育思想与壮文化教育思想间的链接性特征.相比儒学教育思想的内容,民俗中蕴含的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教育思想,不仅实现了对前期的延续,也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增添了反抗压迫的内容;在土司制度阶段,官方秩序与本土秩序的共存与博弈,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思想背景.壮族儒学教育在皇权崇儒政策的助推下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并出现了以刘定逌、张鹏展、郑献甫为代表的壮族本土教育思想家.与此同时,壮族德育文本《传扬歌》蕴含的有关个人、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内涵,诠释了这一时期壮汉文化交融背景下的民间德育思想状况.

壮族教育存在的地理限制、教育思想的社会分层,以及教育思想固有的文化惯性造成了教育思想的保守性特征.壮族稻作经济生产方式为教育思想的兼容开放性奠定了稻作文化基础.保守性与开放性的糅合正是壮族古代教育思想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整体性特征.基于此种特征,壮文化性格成为刻门思考壮族古代教育思想现实意义,寻找融合优缺与超越古今,获得现实发展的着力点.当下,发展壮族教育事业,既要尊重其中固有教育思想的合理性,又需对其展开积极反思,以适应时空变化.为此,学校教育不仅要承担传承壮文化的责任,同时也要追求壮民族自我的现代教育,以促成壮文化教育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地理德育论文范文模板:教师愿景与教师发展的关系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富勒(Fuller F.)以关注为切入点考察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研究便拉开序幕.综合审视已有研究,尽管研究者视角纷呈,但大多数教师发展过程研究多偏向于对教师实际经历的或表现出的发展情形的描述,并且通常从被动、消极的一面出发,如:不同阶段教师遇到的问题、关注的问题、专业能力及表现、教师工作态度及需求、教师外显行为与自我反思等.然而,从“负”面问题出发,并不能全面的反映教师发展的特征,尤其未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进入21世纪之后,教师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是影响教师持续、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表征方式更能从主动、积极的一面探索教师发展过程,并更能够体现教师发展中的主体性呢?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愿景关涉教师发展的意愿、动力以及发展方向.因此,本研究选择以愿景为表征,从主动、积极的视角探索不同生涯阶段教师的发展规律,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教师愿景与教师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

为了理清教师愿景与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来研究:一是看自然发展中的教师,看他们的教师愿景有何变化;二是看专业发展中的教师,看他们的教师愿景有何不同.因此,本研究采取纵向和横向两种路径:(1)纵向路径:分析不同生涯阶段教师愿景的特征,探寻教师愿景与教师生涯发展之间的关系;(2)横向路径:比较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愿景特征的差异,从横向探寻教师愿景与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研究在质化研究范式下,选择了吉林省长春市四所初级中学,依据事先划分好的教师生涯阶段,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式,对不同生涯阶段的教师进行抽样,共抽取32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另外,为了将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愿景进行比较,在抽样时对每个生涯阶段有针对性的抽取了部分优秀教师,并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搜集数据,共获得访谈资料25万字.访谈提纲的设计主要是基于研究所建构的分析框架对数据进行了编码、归类和分析.主要发现如下:

1.教师在不同生涯阶段的愿景的特征不同,

2.在同一生涯阶段,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愿景主要体现为类型差异,

3.从愿景的构建时机来看,教师愿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致相同,都为工作第一年,第三年至工作第七年以及第十年左右,

4.教师的自我愿景、教学愿景以及学生发展愿景分别构成不同生涯时期影响教师发展的主要因子,

5.焦点清晰、范围宽广、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呈现“远”特征的愿景可能更利于促进教师发展;

第四篇地理德育论文范例:吐蕃时期藏族教育研究

藏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而且藏族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发展与教育关系密切,离不开教育的存在与维系,故此研究藏族教育的发展成就也是历史所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文首先回顾了吐蕃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且基于本选题教育内容的明确指向,决定了此处不能止于对吐蕃史的简单复述,而必须是以与教育相关内容为依据的选择性表述,旨在因应后文并形成理论上的呼应,以体现出历史与逻辑的一致.由于远古时期教育发展系吐蕃教育发展的源头,亦为苯教文化之重要形成期,因此它与吐蕃王朝的兴衰共同建构了吐蕃教育发展的背景.至于把赤松德赞时期作为分水岭,将该章分为两段区别论述,乃因其是佛苯势力发展、消长的转折点.

关于唐蕃间*官学教育的发展,本文共分三部分试予论述:历史沿革、内容与意义.唐朝*官学教育的发展建立於盛唐政治、经济空前强大之基础上,同时亦深受唐蕃关系发展之影响,其中“永淳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最终能够左右唐蕃问官学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乃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此外,经学、礼仪等虽是*官学的规范性教育内容,但实际学习范畴涉及了社会、历史、军事、地理、制度等方而,超越了*官学所规范的内容.虽然吐蕃诸学子乃是於唐*官学接受教育然究其根本,还是离不开吐蕃王朝自身开放进取的学习精神与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故此唐朝*官学教育的发展既是汉藏两族文化交流的历史鉴证,也更是吐蕃王朝开明教育制度本身所创造的又一个成功典范.

藏文的创制对于发展教育事业、形成藏传佛教、开展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就藏文诞生的实际过程而言,是吞米桑布扎克服了诸多困难,在前人的基础上改创出了沿用至今的藏文,这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但吞米大师亦足以堪称藏文之创制者,这是从价值判断出发的结论,实际折射出了后人对于大师功绩的肯定与赞颂,故此宜将两种观点合一致思,且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创制藏文之后,吐蕃王朝遂大力推动了藏文教育的发展并卓有成效.

此外,从寺院、宫廷、民间等不同角度,本文对佛教教育也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文中首先阐述了大、小昭寺等早期建造的寺院及其教育功能.继而以桑耶寺等为代表,文章继续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寺院教育.当然,在赤松德赞之前,吐蕃佛教传播仍主要集中於吐蕃王宫和社会上层的范围,故而宫廷教育在吐蕃佛教的思想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与导向意义.至于民间教育状况,较之佛教思想在吐蕃上层的发展而言还存在很大差趴.总之,吐蕃佛教的传播足‘场自上而下的思想运动,体现在教育方面,足一个“王室教育→寺院教育→民间教育”的发展流程,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是民间教育,这也恰恰是一种社会思潮所赖以生存的土壤.

诚如王森先生所言,在赤松德赞大兴佛教之前,苯教在西藏仍足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因此吐蕃苯教教育发展在整个藏族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苯教经典、苯教寺院教育在吐蕃王朝就已存在,文中对此已做出了详尽的论证.在赤松德赞之后,随着佛教建寺译经,迫使苯教教育进入到一个自为发展阶段,但苯教文化传播与苯教教育的展开并非集中於寺院,而是散存于包括寺院教育、宫廷教育以及伏藏教育、师徒相传、祭祀活动、岩画艺术等传播手段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彼等传播手段之间是相互割裂并缺乏联系的独立个体,它们本身乃是一个相互渗透的统一体.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藏医学教育的发展至今已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当时不但涌现出一大批以宇脱·,云丹贡布为代表的著名医师,还有一批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新医著相继问世,有力地推动了吐蕃医学教育的发展.吐蕃时期在天文历算方面亦成就显著,譬如象雄学者曾发明了一种名为“土赤普”的仪器,可以准确地预测出四季,这是吐蕃天文学方面的一项重要发明.

最后,本文论证了吐蕃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吐蕃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纵观吐蕃的法律条陈,化德入法、以德为本乃是吐蕃法制思想的特点,而后又援教育入法律,使教育思想中涵摄有了德育理念.因此,法律、道德、教育三者相连,交互影响,彼此融合,使得内在的*诉求就被外化为两种体现:法律中的德治思想,教育中以德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吐蕃王朝本着培育人才的策略,采取灵活的学习机制,造就了众多贤才.民间教育中也体现出注德德育的*化倾向,其中以宇脱·,云丹贡布的德育理念与重视实践的学风尤为突出.概言之,吐蕃时期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德为本,育才为策,学在四方,注重实践.至于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则在于其为藏文化的传承整理并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典籍,不但培育了一批人才‘,也为藏族教育事业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巩固了世代友好的汉藏关系.

总之,这些教育成就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吐蕃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既离不开先贤们的努力,也离不开吐蕃社会开放进取的学习精神,是众多积极因素合力形成的昌盛局面.

第五篇地理德育论文范文格式: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重构研究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对青少年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进行培养的关健时期,各国都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中小学公民教育的首要目标,并且也都在积极建立比较完善的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新世纪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政治*化以及文化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育承担着合格公民培养的主要责任,需要在目标与内容上适应时*展的要求,在尊重人类共同*基础上,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在本民族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促进全球普遍价值理念的传播.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与访谈法,选取目前的公民教育教材进行分析,揭示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现实状况.在分析存在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公民教育最新发展理念,对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进行了建构.

绪论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问题缘起,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创新点,已有的相关研究综述,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并对论文中的一些核心概念作了界定.

第一章论述了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的历史演变以及新时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发展历史回顾中,可以看出其演变的进程,从国民的培养到政治公民的养成,从政治公民的培养到现代公民目标的设定,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现代化.中小学公民课程融合品德教育、社会教育与历史教育的内容,将其整合到公民教育内容体系中.回顾西方公民教育的发展,在目标上逐渐走向现代化,注重从本国公民培养到世界公民培养的转变,在教育内容上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完善,突出时代因素对于公民教育发展的影响.在未来公民教育发展方面,受到外在时代与环境因素的挑战,包括全球化发展、*化进程、人类共同*以及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注重世界公民目标的养成,在教育内容上突破本土公民培养要求,融入人类共同*内容,关注全球化问题,掌握社会普遍价值理念.

第二章关于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的问题分析,我国形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综合课程体系,为公民教育实施提供了载体.在对现有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状况进行分析时,主要选取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与分析.利用频次统计与内容分析方法对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表现情况进行研究,找出其合理之处与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为重构提供现实依据.

中小学现有公民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包括:公民教育目标的技能与行为维度在各阶段比较缺乏,以政治意识形态为主要特征的价值观养成在中学阶段过多,强调公共性目标培养的维度在各阶段都比较缺乏,在学生个体主体性维度培养目标上呈现出不足,在学生公民品行价值观培养上过多,掩盖了所应获得的意识价值观培养,在世界公民目标维度上基本没有体现.现有公民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包括:公民教育内容的阶段构成不合理,呈现出缺陷与重复之处;公民道德注重个人品质养成,公德意识培养上不足;公民意识培养注重义务维度,权利维度培养呈现不足;政治意识形态的培养过于集中,政治色彩浓于价值观养成;公民技能内容不足,在三个阶段都比较缺乏;世界公民内容过少,全球化内容比例明显不足.

第三章论述了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的重构,依据现有的公民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结合国外公民教育的有利经验.着重从阶段性出发,将中小学划分为小学、初中与高中阶段,针对每个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在目标建构上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加深.从基础目标的养成,到高级目标的养成,突出学生在每阶段的目标养成,主要的维度划分为认知目标、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技能目标,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每个阶段具体目标进行建构.从目标体系模型可以看出,公民与不同媒介产生着密切联系,在公民教育目标养成中,需要处理好学生个体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维度之间的关系.在由不同阶段到不同维度的演进过程中,着重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建构.

小学阶段注重学生基本规则意识养成,培养自主意识,加上形成初步的权利意识,在公民教育上奠定良好的基础.从目标体系来看,小学阶段从个体到世界维度构成比例上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重心仍然置于学生个体发展上,注重学校与家庭环境中的学生素质养成;初中阶段注重从学生的公民知识,到公民价值观,到技能养成上,都需要进行完善与补充,还需要在多元文化、有效参与社会活动的培养上进行补充;高中阶段将重心放在国家与世界维度上,在由个体到世界维度构成比例上呈现出增加趋势,最终将关注点放在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的养成方面.在个人层面上注重政治权利传播,在社会层面上养成公共性,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第四章论述了中小学公民教育内容的重构,主要依据重构后的目标体系框架,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方面的详细重构.重构后的内容体系与目标体系进行一一对应,对每一条目标进行详细的阐释,建立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的内容体系.在对目标进行详细阐释的时候,也需要遵守一系列的原则,顺应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建构的要求.

小学阶段注重学生基本规则意识养成,培养自主意识,加上形成初步的权利意识.还应该引入一些公共道德内容,在组织班级活动的基础上,将其延伸到社区活动,由学校与社区一起开展公共活动,让学生在其中充分参与.在世界维度上初步以认知与活动能力为主,加强对于世界地理与文化知识的了解.

初中阶段注重权利与义务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遵守规则与秩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在公共道德上进行增加,对于公共利益的关注,养成社会美德,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形成宽容的品性.对学生进行世界意识的核心理念教育,针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设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养成必备的技能与能力.

高中阶段注重深化学生公民道德的养成,从个人品德上升到社会公德,内化到公民德行养成.注重学生主体性与公共性的养成,加强公共善与社会价值观的培养,养成个体的社会公民价值观,提升对于社会公共活动的参与度.在世界维度上,注重多元文化、人类普世价值、有效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的培养.

第五章关于落实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思考,重构后的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需要与之相对应的实施手段.需要解决目前中小学公民教育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脱节,公民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注重传统教授法,注重死记硬背的方式.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的重构是实施的前提,在建构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实施,有效地推动公民教育的实施.

在将建构的目标与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处理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的关系,在学校教育实施中将其整合为一体.在建构的目标与内容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围绕主题方式组织教育资源,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从具体实施来看,以主题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突出核心概念与价值理念;强调问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注重批判反思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地位,改变传统教学评价形式;以学校为主阵地,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利用各种社会媒介,开展多种活动教学形式.

此文是一篇地理德育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地理德育引用文献:

[1] 关于初中地理德育的论文选题 初中地理德育论文题目哪个好
[2] 热门地理德育论文选题 地理德育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3] 地理德育渗透专业论文题目 地理德育渗透论文题目哪个好
《地理德育论文范文参考 地理德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地理德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