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传统文化相关论文例文2万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传统文化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2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 (二)历史限度
  3. (三)价值限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

该文是关于传统文化相关论文例文与中华和优秀和传统和文化和创造性和转化和发展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与实践路径.厘清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中心意蕴、维度和限度是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治国理政的文化资源、人民中心的“两创”导向作切入点,应成为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维度.社会物质条件、历史差异性和价值有限性,构成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限制因素.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于维度和限度,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心意蕴;维度;限度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20)01—0001—07

DimensionsandLimitsofCreativeTranormation

andInnovativeDevelopment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WUZengli,WANGMengqi

(CollegeofMarxi,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

Abstract:Thecreativetranormationandinnovativedevelopment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retherealisticchoicesandpracticepathorbuildingasocialistculturalpowerinthenewera.Clarifyingthedimensionsandlimitsofcreativetranormationandinnovativ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ultureisthekeyanddifficultpointtodoagoodjobofcreativetranormationandinnovativedevelopment,andisthebasiorfurtherpromotingthemoderntranormationoftraditionalculture.GuidedbyMarxistmethods,culturalresourceorgoverningthecountry,andpeoplecenteredworkorientationasthestartingpoint,ithasbecomeanimportantdimensiontoexplorethetran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ulture.Thedifferentsocialfoundationsofculturalformation,thedifferencesbetweentraditionalandmoderncultures,andtheweaknessesoftraditionalculturesthemselvesconstitutethelimitingfactororthetran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ultures.Thecreativetranormationandinnovativ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ultureintheneweramustbebasedondimensionsandlimits,andenhancethevitality,influenceandappealof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inthecontemporaryera.

(二)激活:融通与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展,不能停留在继承阶段,仅仅满足于文本与遗迹的保存,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现代性诠释,激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时代变迁导致传统文化隐而不彰,但不能因此就彻底和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理念、道德规范和人文诉求,能够为人们认识并适应社会提供有益引导,为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启示,为人类总体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坐实为我国现代化与现代文化的本根,不是枝叶,才不至于在文化强国中进退失据.因此,传统文化的当展需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立足于时代要求和时展潮流,根据时代新问题、新要求不断更新、拓展、完善,“让*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4]148

激活传统文化离不开融通.融通就要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即科学处理源与流、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问题.首先,要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历史沿革,讲清楚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的新形态、新面貌,即源与流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和血脉,其中蕴含的价值系统可以超越时代留存下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9]因此必须揭示其根源,透析其发展脉络,以文化历史的眼光穿透其发展与演变.其次,要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即古与今的问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要“以儒代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两种思想文化体系,但二者在某些方面的契合和融通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打下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指导和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最后,要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关系,即中与外的问题.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中华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原因.新时代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就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立土,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10].

激活传统文化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1]203传统文化的创新不应是机械的历史重复,而是继承基础上时代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做到有效创新、有质创新.文化创新不是全盘抛弃现有的价值,而是通过传承为其注入新的内涵,或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联系和组合.“除了通过重新解释和传承来创新之外,文化创新的第二种方式是回应特定时代提出的挑戰,解析实地的特殊境遇和需要,构建出新的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特点的文化形态和理论概念.”[12]84如之前广受好评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正是积极回应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面对的严峻挑战,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开发出内涵与新意兼具的节目,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温度,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要立足于内容、方式、理念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融入道德建设、融入文化创造、融入生产生活,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获得再生与新生.

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已经内化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重要根基.站在新时代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至为关键,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其进行关照.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3]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也必然成为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的指导思想,是其保持正确方向的指向灯和鲜明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发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条件.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因其相异而互补,因其相通而契合,二者的融合会通,“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简单移植,也不是中国传统在马克思主义新框架中的修正延续”[14]166.当下对待传统文化存在以下错误倾向:一是传承传统文化时或泥古复古、食古不化,或盲目否定、全盘抛弃,都没有以全面、客观、科学的态度传承传统文化;二是在“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的时代潮流下,对待传统文化过于浮躁,由此带来传统文化传承与转化工作形式化、功利化;三是“文化决定论”“文化实用主义”“文化保守主义”[7]等错误认识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形成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导致了这些错误认识的产生,严重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处理传统文化“两创”中“守”与“变”的关系.“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指的是文化发展中不变的那一方面.也就是其根本特质、精神和核心价值.”[15]这是我们要始终坚守的.“文化随时展而变迁,这个变不是根和魂的变,只是不同时代条件下文化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变.”[15]科学处理二者的关系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秉承科学礼敬的态度,在扬弃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守”与“变”关系,扭转“守”“变”错位现象,必须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既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守住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古为今用、守正开新,着眼于当展需要,能够为今所用.具体来说,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确定传统文化取舍的标准和方法,立足于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定位,挖掘传统文化中仍具现代意义的精髓,坚持问题导向进行创新与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6]161,保证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9]475这有力反击了甚嚣尘上的“文化决定论”[7].文化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同时又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将传统文化置于当代语境之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方位考察新时代的社会条件变化,立足于新时代的社会实践,更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19]732社会各个要素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首先,文化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以经济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物质基础构成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先决条件.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优秀传统文化不得不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状况,善用“经济杠杆”[20],在新时代经济基础框架内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否则只会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结果可能会走向歧路.其次,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求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回应时代难题,坚持文化服务于人民,经过现代性转化来满足当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再次,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也对传统文化传承产生重要影响.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保障,有利于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体系;另一方面规制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某些不合时宜的制度可能会在一定程度成为传统文化创新的“桎梏”.总之,以经济关系为核心、包括政治与社会等多种因素复杂交织形成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构成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社会限度,决定或限制着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二)历史限度

“历史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主观和客观共同活动的结果等是对各世代人们思考‘过去’、书写‘过去’的层层积累.”[21]历史是动态的、鲜活的,是“过去”和“现在”的交流互动,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中华传统文化问题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产生、演化和发展的,它的问题机制与时代风貌一开始就受到历史语境的深刻制约,直到今天,当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仍然不能不考虑到这一制约因素.”[22]中华传统文化是适应封建社会形态产生的,作为一种独特的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定的制度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体现着特定社会的文化心理和价值.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皇权专制为内核的专制集权、嫡长子继承为中心的宗法社会,以及儒家思想为正宗的意识形态体系构成了传统文化的固有格局.这一格局与社会主义形态下的文化布局截然不同,这种差异性本身构成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限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标志着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3]295产生于封建社会形态之上的传统文化满足了封建时代的社会需要,不可避免地带有不适合当今社会的文化糟粕,难免同今天我们所要建立与弘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抵牾.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思想之源.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充分考虑到历史差异性,必须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致力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变革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以激活其生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价值限度

价值是“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受或一致”[24].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优秀因子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正向价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动力.不过,利之所在,弊亦趋之.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糟粕以及由此对现代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价值限度.

传统文化的价值限度有两方面表现:一是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价值是有限的.我们不能盲目拔高或无限延伸其价值,那种认为传统文化万能主义、任何问题都能从传统文化中寻到解决方法的观念是错误的,我们要在承认传统文化价值有限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传统文化负面价值的消极影响依然长久存在.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许多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当今时展,沦为文化糟粕,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障碍.例如人情社会是中国社会的显著特点,办事托关系、走后门似乎成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贪污腐败之风,挑战着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公正性与尊严;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至今仍产生着影响,当前在一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一美德过度发展则会走向对立面形成毫无原则的“中国式愚孝”,往往成为一些家庭痛苦的根源,甚至因此付出惨痛代价的事例也不在少数.又如东莞“女德班”宣扬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六安街头“埋儿奉母”的公益广告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劣性遗产违反了文化发展规律,与新时代社会发展实践脱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背道而驰,甚至会削弱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不同程度地阻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社会基础、历史差异和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有限性表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有限度的,受到主觀努力与客观条件的共同制约,并不是可以随意发挥、不受约束.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本质就是找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位置,厘定现代性转化的中心意蕴,平衡维度与限度之间的博弈.只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超越传统,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与创新,才能更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制度改革和“两创”能力的提高,[25]25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重获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郭齐勇.护持精神命脉加强人文教化[J].学习月刊,2014(9):7.

[2]陈来.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找准精神的根脉:传统文化系列谈①)[N].人民日报,2017-03-17(24).

[3]唐凯麟.传统文化三题[J].求索,2018(3):13-19.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外文出版社,201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在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7]何中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亟待澄清几个模糊认识[J].理论导报,2017(4):28-30.

[8]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9].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4-04-02(2).

[10].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J].党建,2017(5):6-10.

[11]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张岂之.中华文化的底气[C]//姚新中.中华文化创造性发展的方法论思考.北京:中华书局,2017:79-91.

[13].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14]陈晋.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15]钱逊.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变与不变[J].中国领导科学,2018(5):104-106.

[16].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7]辦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18]韩庆祥,张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2(3):4-26+205.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吴增礼,马振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理与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9):77-85.

[21]钱乘旦.发生的是“过去”写出来的是“历史”——关于“历史”是什么[J].史学月刊,2013(7):5-11.

[22]王强,包晓光.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导论[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5]《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 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收稿日期]2019-08-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负面清单制度构建研究(18VHJ014);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研究(2018ZDBM04)

[作者简介]吴增礼(1978—)男,山东日照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回顾述说:本文是关于中华和优秀和传统和文化和创造性和转化和发展方面的传统文化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传统文化引用文献:

[1] 最新传统文化论文选题参考 传统文化论文题目怎样取
[2] 优秀小学传统文化论文题目 小学传统文化论文标题怎么定
[3] 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论文题目 中国传统文化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传统文化相关论文例文2万字》word下载【免费】
传统文化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