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心胸外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心胸外科护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6

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文

心胸外科护理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心胸外科成年择期大手术患者分级心理护理模式的探讨
  2. 第二篇心胸外科护理论文样文:中、英、美大学护理本科专业课程比较研究
  3. 第三篇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文模板: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microRNA调节机制探讨
  4. 第四篇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例:护理工作量与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
  5. 第五篇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文格式:基于三维护理分级模型的构建

★100篇免费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心胸外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心胸外科成年择期大手术患者分级心理护理模式的探讨

目的:了解心胸外科择期大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心胸外科成年择期大手术患者的分级心理护理模式,并检验心胸外科成年择期大手术患者分级心理护理模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将来在临床广泛开展分级心理护理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此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调查心胸外科择期大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分级心理护理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对象为2007年5月-2008年10月符合条件的204名心胸外科择期大手术患者.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包括SCL-90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原因评估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长海痛尺”疼痛评估量表等.

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收集的资料,在广泛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及结合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心胸外科择期大手术患者分级心理护理标准并提供相应级别的可供参考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并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专家和相关心理学研究人员评阅,并根据其反馈意见反复修改.

第三阶段:分级心理护理模式可行性检验.研究对象:第一阶段的患者和40名临床一线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士.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采用改编的临床心理护理量表(患者用)调查患者对心理护理的需求情况.将心胸外科择期大手术患者分级心理护理模式编制成问卷的形式对符合条件的临床护士进行调查.问卷的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如果条目平均得分大于3.5分则说明该条目可行.

第四阶段:分级心理护理模式效果检验.研究对象:2009年4月-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胸外科2病室和3病室住院的符合条件的患者.干预组患者来自2病室,共59例,符合术前3级标准的20例,二级标准的30例,一级标准的有9例;对照组患者来自3病室,共58例,符合术前3级标准的20例,二级标准的为30例,一级标准的有8例.研究方法:对照组给予病房常规心理护理,实验组则按分级心理护理模式给予心理护理.评价指标及工具包括:SCL-90症状自评量表得分、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访谈问卷得分及生理指标包括术后疼痛指数、睡眠质量指数、食欲变化指数、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入住监护室时间及住院时间.

结果:

第一阶段

术前患者SCL-90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5,37.75%的患者SCL总均分大于常模,32.84%患者总均分或因子分大于2分,0.49%的患者总均分大于3分,0.98%患者所有因子分大于2分,无1例患者无任何心理症状,术前最明显的负性情绪为躯体化症状.46例(22.55%)患者食欲改变得分≥6,43例(21.08%)患者PSQI得分≥7,且SCL-90得分与PSQI得分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将影响SCL-90得分的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原因采用逐步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是社会支持和疾病认知,其R2等于0.332,F值等于37.599,p等于0.000,回归方程成立.术后患者SCL-90得分与常模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略高于常模.35.78%患者SCL-90总均分高于常模,30.39%患者的SCL-90总均分或因子分大于2分,0.49%患者所有因子分均大于2分,无1例患者无任何心理症状.54例(26.47%)患者术后食欲改变得分≥6,82例(40.20%)患者PSQI得分≥7,88例(43.14%)患者术后2-3天依然还有中到重度疼痛.术后SCL-90得分与术后疼痛、食欲改变及睡眠质量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25和0.55.经回归分析,疾病认知和就医环境对术后患者SCL-90得分有显著影响,其R2等于0.233,F值等于29.713,p等于0.006.

术后患者SCL-90得分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前得分略高于术后,且抑郁因子和偏执因子得分术后显著低于术前.术后睡眠质量显著差于术前.

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5000字专科论文、10000字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心胸外科护理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文选题

第二阶段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在循证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术前和术后需要*、二级、一级心理护理的标准,并针对不同级别提供了相应的可供参考的心理护理措施.级别越低,说明心理症状越严重,所需要的心理护理措施越深入.

第三阶段

患者最容易接受的心理评估方法是交谈,其次为量表等心理评估工具,能接受的心理评估时间为每次不超过30分钟.患者对共性心理护理的需求最高,对个性心理护理也有一定的需求.

临床护士认为分级心理护理模式的理念和实施程序是可行的,每个条目得分均大于3.5分.进行心理评估的时间术前最好是入院当天和术前一天,术后为术后1-2天.每次评估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评估主要由责任护士和患者共同完成.在此次评估中涉及到的问卷及量表可行性得分均大于3.5分.术前、术后*、二级、一级心理护理分级标准可行性评分在3.79-4.03之间.所提供的指导性的各级心理护理措施可行性评估得分在3.65-4.13之间.

第四阶段

干预组手术后SCL-90总均分、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下降,对照组除躯体化因子得分术后显著高于术前,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术前,其他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变化.

术前符合*心理护理标准的患者手术前后负性情绪的变化趋势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术前符合二级心理护理的患者,总体而言干预组手术后SCL-90得分显著降低,尤其是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抑郁因子及精神病性因子方面,对照组术前术后则无显著改变,且术后躯体化因子得分反而较术前得分高.干预组术前、术后SCL-90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下降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术前需要二级心理护理患者其术后负性情绪得分依然显著高于术前需要*心理护理患者,但是需要二级心理护理患者术前术后情绪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心理护理患者.

术前需要接受一级心理护理的患者,干预组术后负性情绪显著改善,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但两组术前、术后负性情绪变化趋势并无显著差异.无论术前还是术后,两组负性情绪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两组之间术后级别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

经回归分析,心理护理干预是影响术前需要一、二级心理护理患者手术前后情绪变化的因素,且与之呈正相关,即接受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其手术后情绪改善明显.

生理指标方面:在术前需要二级心理护理的患者中,干预组患者术后疼痛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减轻,平均住院时间干预组显著短于对照组,经回归分析,接受心理干预和术前、术后的睡眠质量是影响患者术后疼痛的重要因素,R2等于0.211,F等于4.826,P等于0.005:入住监护室的时间、是否接受分级心理护理干预、疾病种类及文化程度是影响平均住院时间的主要因素,其R2等于0.543,F等于19.279,P等于0.000.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总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在各维度中,除病房环境设施和护士美感两个维度外,其他维度干预组患者均比对照组患者满意.术前需要接受一、二级心理护理患者进行满意度分析,干预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9.06±,0.98,对照组为8.57±,0.98,经t检验,t值等于2.74,p<,0.05;干预组在人文关怀维度和健康教育维度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2和-2.47,p<,0.05.而术前需要接受*心理护理的患者两组满意度得分干预组为8.50±,1.92,对照组为7.46±,1.96,总体满意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健康教育维度干预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等于-2.30,p<,0.05.

结论

1.心胸外科择期大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均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症状,但不同的患者其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是不一样的,说明了开展分级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2.本研究发现以下因素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包括疾病认知、社会支持、就医环境、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等.同时,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其睡眠质量、疼痛则存在显著相关性.

3.心胸外科成年择期大手术患者分级心理护理模式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在循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不同级别心理护理的分级标准,并针对不同级别提供了相应的指导性心理护理措施.

4.经过检验,此研究中所制定的心胸外科成年择期大手术患者分级心理护理模式其分级标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各级所提供的可供参考的心理护理措施可行而且有效.

第二篇心胸外科护理论文样文:中、英、美大学护理本科专业课程比较研究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压力、社会健康需求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保健制度改革,促进了护士职业角色的重新定位.护士不仅是高质量、高技术护理的提供者,而且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主力军、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医疗保健团队的平等合作者.围绕护士角色功能的扩展和重新定位,在借鉴国际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调整了护理本科培养目标、学制、学位,改革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组织,从宏观层面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对护理本科专业课程的研究探索不够,多数课程的理论体系与教学内容仍依附于传统的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医学教育,强调疾病和治疗的多,讲病人与家庭社会、护理和预防的少,与专业角色定位和培养目标不符.本研究通过比较中英美三国成人护理/内外科护理课程,反思我国现行课程的不足,提出课程改革的建议.

第一部分:在阐述现代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和护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比较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比较原则和比较框架,并界定了比较要素的含义.

第二部分:分别对三国成人护理/内外科护理课程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描述性研究.

中国大学6所大学的内外科护理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课程名称结构内容基本统一.5所大学分别开设《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全部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统编教材,1所大学突破内外科护理的学科限制,开设《临床护理学Ⅰ》,使用自编教材.课程的主要结构内容基本相似.(2)学科知识体系系统完整.临床护理专业课程全部按照临床医学分科设置,内外科护理的课程结构内容全部按照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到*学科的形式构建,每个分科系统按照总论到各论的逻辑顺序展开,具体疾病内容应用护理程序组织.(3)生物医学模式痕迹明显.

第三篇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文模板: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microRNA调节机制探讨

背景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 injury)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无论是在脊髓本身的创伤还是在心胸外科、血管外科、脊柱外科等领域的医源性损伤或手术并发症中,I/R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脊髓I/R损伤可造成严重后果,并且目前的治疗效果欠佳.寻找新的预防和治疗脊髓I/R损伤的方法至关重要.对脊髓I/R损伤的机制探讨的缺乏是探索新防治方法的障碍之一.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脊髓I/R损伤的机制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思路.

微小RNA (microRNA, miRNA)是近年发现的一类长度约为20-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的核糖核酸(RNA)分子,能抑制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 mRNA)的翻译从而调控蛋白质的表达.目前,已在哺乳动物的包括脑和脊髓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中发现多种miRNA的表达,这些miRNA参与了多种中枢神经创伤或变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但是,尚不清楚miRNA在脊髓I/R损伤过程中是否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他汀类药物对I/R损伤的保护作用已在脊髓、大脑、心脏、肺、肝脏、肾脏和肠等诸多组织器官中得到证实.但是,他汀类药物对促进脊髓I/R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确切机制却鲜有报道,他汀类药物是否通过调控miRNA而发挥在脊髓I/R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miRNA芯片技术探讨miRNA在脊髓I/R损伤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miRNA表达的影响,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从而进一步在细胞模型中进行验证,并深入探讨miRNA调节脊髓I/R损伤的确切机制.

方法

一.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icroRNA表达改变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探讨

以阻断SD大鼠腹主动脉的方法建立大鼠脊髓I/R损伤的模型,18只大鼠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只接受生理盐水)和药物组(阿托伐他汀10mg/kg/d预处理2周).分别在再灌注6、12、24和48小时应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 (BBB)评分系统评价脊髓神经功能;采用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明确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及损伤情况;miRNA芯片检测缺血再灌注脊髓组织miRNA表达谱;采用实时定量PCR进行验证.

二.缺血缺氧再灌注对PC12细胞miR-146a表达的影响

以氧糖剥夺再复氧复糖的方法建立PC12细胞I/R损伤模型,血气分析仪检测培养液pO2以评估缺氧系统效果;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白细胞介素1受体关联激酶1(IR*1)和肿瘤坏死因子a (TNF-α)表达;分别在细胞缺血缺氧再灌注后0、24、48和72小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并分别在6、12和24小时检测]miR-146a和miR-199a的表达.

三.miR-146a调控PC12细胞缺血缺氧再灌注的机制探讨

采用氧糖剥夺再复氧复糖的方法建立PC12细胞I/R损伤模型;转染miR-146a互补单链(抑制物)或miR-146a双链(模拟物,是一种增效剂),抑制或过度表达PC12细胞miR-146a的表达水平;分别在细胞缺血再灌注后0、24、48和72小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SIKE1为miR-146a的靶基因,构建用于鉴定靶基因的报告基因载体,并与miR-146a模拟物共转染293T细胞后,检测报告基因中海肾荧光素酶相对活性;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IR*1、IKKε抑制因子(SIKE1)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κB-α和磷酸化IκB-α的表达.

结果

一.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icroRNA表达改变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探讨

手术组各个时间点的BBB评分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后,在再灌注6、12、24、和48小时后BBB评分均较手术组明显改善;手术后48小时对缺血再灌注脊髓组织行TTC染色,对缺血面积行定量检测,手术组缺血面积显著大于假手术组(2.1±,0.1.vs.77.3±,5.1,P<,0.01),阿托伐他汀干预后,与手术组相比,缺血面积显著缩小(43±,3.2.vs.77.3±,5.1,P<,0.05).在缺血再灌注48小时后采用芯片检测miRNA表达谱的改变.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中48种miRNA在缺血再灌注后表达明显改变,38种上调1.6-4.9倍,另有10个miRNA表达下调.采用10mg/kg/d的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后,与手术组相比,13种miRNA表达发生改变.其中,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可逆转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8种miRNA,包括miR-365、miR-323、 miR-672*、miR-760-5p、miR-376b-5p、miR-369-5p、miR-210和miR-199a.

二.缺血缺氧再灌注对PC12细胞miR-146a表达的影响

1.经血气分析仪检测未缺氧的细胞培养液中的p02为87.36±,2.58mmHg,而缺氧24小时的细胞培养液中的p02为37.63±,0.78mmHg,与未缺氧的细胞培养液相比,p02下降约56.9%,

2.PC12细胞经缺血再灌注处理24小时后,可观察到IR*1mRNA表达明显升高,为对照组的3.95±,0.25倍;同样,TNF-α mRNA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3.分别在细胞缺血再灌注后0、24、48和72小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对照组和I/R组在24小时细胞增殖最明显,同时,缺血再灌注可使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在24、48和72小时分别下降17.8%、15.5%和12.9%,

4.缺血再灌注损伤对miR-199a的表达无影响,相反,与对照组相比,miR-146a的表达显著升高,且与缺血缺氧的时间成正相关,缺血24小时组miR-146a的表达升高最为明显,为对照组的9倍.

三.miR-146a调控PC12细胞缺血缺氧再灌注的机制探讨

1.转染抑制物后,可见miR-146a表达在转染后48小时和72小时明显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0.17±,0.03、0.16±,0.01倍(P值均<,0.001);在转染miR-146a模拟物后,可见miR-146a表达在转染后48小时和72小时明显升高,分别为对照组的26.1±,3.01、26.5±,3.02倍(P值均<,0.001),

2.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miR-146a抑制物后,IR*1的表达明显升高,而转染miR-146a模拟物后,IR*1的表达被抑制,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转染miR-146a模拟物后,磷酸化IκB-α的表达明显降低53%,而转染miR-146a抑制物后,磷酸化IκB-α的表达明显升高达3.12±,0.25倍,

4.转染miR-146a抑制物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被抑制,分别在24小时和72小时最明显.转染miR-146a模拟物使miR-146a过表达后,可促进细胞增殖,在24小时最明显,

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miR-146a能显著抑制含3',-UTR的SIKE1报告基因活性(P<,0.05),而对含3',-UTR突变位点的SIKE1报告基因载体无抑制,

6.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miR-146a抑制物后,SIKE1的表达明显升高,而转染miR-146a模拟物后,SIKE1的表达被抑制,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 miRNA参与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可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对miRNA的调控有关,

2.在PC1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miR-146a的表达升高,且其程度与缺氧时间相关,在24小时表达呈高峰,提示miR-146a参与了PC1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控,但其具体的机制尚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3. miR-146a可通过抑制IR*1和NF-κB活性而改变TLR信号通路活性,调节PC12细胞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

4. SIKE1为miR-146a的靶基因,miR-146a可能通过抑制SIKE1参与PC12细胞缺血再灌注后的增殖调控.

第四篇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例:护理工作量与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

研究目的

有关对护理质量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已有众多报道.但目前所应用的评价体系忽略了护理的非技术性服务属性因素,偏重于基础护理质量和终末质量的评价,使之与护理专业发展不平衡.护理评价若以“量的测量”为标准,忽视“质的考核”,则缺乏约束机制,患者获得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护理评价若以“质的评价”为标准,忽视“量的测量”,则存在公平性问题,从而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建立一套能权衡“护理工作量”和“护理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在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能够体现护理管理的公平性,以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和提高工作效率.


https://www.mbalunwen.net/lunwendaquan/091806.html

研究方法

1.文献回顾法:通过查阅文献、书籍和各类数据库,归纳出国内外护理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况,找出当今护理评价的特点,提出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2.专家咨询法:主要以专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和头脑风暴法等方式确定课题的相关项目、研究框架和权重系数.

3.问卷调查法:依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收集资料.

4.统计分析法:主要运用Excel和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各类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涉及到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多元线性回归、卡方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秩相关和离差法.

主要研究结果

1进一步明确了护理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在护理评价中的应用

从护理的实践出发,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护理服务的内涵、特征,对护理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护理是指具有执业资格的护理人员向有健康需求的人群提供专业帮助,使其恢复健康或从事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是一种无形的服务.由此可见,护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为技术性活动,如遵医嘱执行静脉给药、提供床上擦浴等技术性护理活动,第二为服务属性的护理内容,如护士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给予心理护理等.同时,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明确了相关理论在构建护理评价中的应用.护理工作量与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系统理论内涵的指导,护理工作量的测量与护理质量标准的重新构建依据持续质量改进理论、绩效管理理论等的启示和指导.

2现行护理质量管理评价的实证状况

通过对某三甲综合医院护理质量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发现,现行的以终末质量评价为主的护理质量评价有一定的专业价值,主要表现在规范护理操作行为、提高专业性技术操作水平两方面,但也存在其评价不能体现护理服务内涵,忽视全员、全过程管理,不重视经济性和不能达到“零缺陷”、等问题.

应用问卷调查了患者对现行护理服务的满意状况.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较高,但对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满意度不高,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单项指标为护士进行护理操作前后的解释工作、护士巡视病房的次数等.通过分析,护理工作量大可能是上述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和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发现,护理人员有较高的职业态度,但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护理人员最不满意的是福利待遇、工作与家庭的平衡.职业态度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外界因素可能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需查找原因进行对症性处理.

运用问卷调查护了理人员对护理质量管理的看法.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均愿意积极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并且从临床一线的角度对护理质量管理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由此表明,只要建立科学、公平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就能真正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3护理工作范畴的界定及工作量的测量

对收集到的47个临床科室的护理工作项目进行分类、界定,得出基础护理中直接护理47项,间接护理28项,专科护理中直接护理125项,间接护理26项,其中基椿だ碇屑浣踊だ0项为非护理专业性工作,专科护理中间接护理7项为非护理专业性工作.将所有收集到的护理工作项目进行工时测量,统计3年每日人均工作时间,即每日人均工作量,结果显示,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妇产科、儿科、急诊、肿瘤科、综合科系统、ICU每日人均工作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构建以结构-过程-结果为纵线,以环境、护理人员、患者、服务质量4个维度横向考查的护理质量标准

基于护理具有技术性和服务性双重属性的理念,以结构-过程-结果框架模式为基础,借鉴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建立了新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新的评价标准包括环境、护理人员、患者、服务质量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均从结构、过程、结果三方面制定了评价标准.标准建立后,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环境、护理人员、服务质量、患者四个维度的权重分别是0.11,0.18,0.48,0.23.

5构建了护理工作量和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将动态护理工作量采用中位数平移法确定标准值,结合专业特点,设定评分等级,转换成标准分.再运用统计学方法将专家咨询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护理工作量与护理质量对总体护理评价的权重系数为0.4:0.6,构建出综合评价体系模型.

建议

1.应正确认识护理服务的内涵,提供高品质护理服务.对护理服务的界定直接影响护理服务质量管理,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护理的内涵,才能真正转变护理质量管理理念,适应“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医学模式,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

2.护理质量评价需以患者为中心,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由于护理人员编制的限制,护理工作量是护士主要的压力源,护士没有多余的精力完成治疗操作以外的、患者真正期望的服务.因此,建议医院领导在限制人力成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考虑护理人员的编制问题.

3.护理质量标准应从护理的全过程、多维度进行构架.护理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制度、人员、环境、基础设施、人力配置结构等.因此,要想达到全方位的护理质量管理,首先必须从护理的全过程、多维度构建护理质量标准.

4.护理评价应以护理工作量和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以体现护理管理的公平性.新的评价体系引入“量”的测量,其作用以权重体现在体系中.新的评价体系兼顾了公平原则,对所谓的“少做事,少出错,不做事,不出错”的世俗观点提出挑战,由此可见“量”的引入能极大地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创新之处

1.确定了护理工作的范围,并科学地赋分,解决了当今护理工作范围不易量化的难点.

2.构建了一套符合现行护理管理模式下新的护理质量标准.

3.构建了护理工作量与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其评价体系所得出的综合量化指标,一是护理部可以此来考核护理单元和个人护理工作绩效状况,二是可作为护理人员晋升、评先和发放奖金的参考指标,三是为管理者科学地配备护理人力资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不足之处

1.本研究资料的收集局限于一所医院,需扩大样本来源进一步了解现行护理质量评价的真实状况.

2.本研究建立的评价体系需在临床实践运用中进行检验并不断修正.

第五篇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文格式:基于三维护理分级模型的构建

研究目的:构建以病情严重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反应程度为依据的三维护理分级模型.开发辅助项目研究的软件模块,实现患者个性化护理方案的自动生成.为规范和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提供依据;为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提供参考;为制定护理收费标准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在文献回顾、现况调查、专家半结构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对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三维度独立分级的分级护理设想进行可行性探讨,包括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价量表、生活自理能力评价量表、心理反应状况评价量表的选择与确定,以及对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三个维度不同级别的护理内容指标体系进行专家函询.构建辅助项目研究的软件模块,搭建三维度分级护理模式信息系统平台.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描述、配对卡方检验、Kappa检验.

研究结果:

1.对740名住院患者的调查显示现行分级护理存在不足,主要包括:护理级别与患者实际需求不相符(33.5%)、分级护理措施难以实施到位(36.4%)、分级护理不合理带来医疗纠纷(20.5%)、护理级别定级与病人的需要不合适(16.9%)以及护士的付出与护理收费不相符(39.7%)等.

2.对740名住院患者的调查显示:住院患者对医疗护理的需求排序依次为:治疗、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生活护理.

3.对740名住院患者的调查显示:患者焦虑可疑存在及肯定存在的发生率为32%,抑郁的发生率为29.7%,而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的患者为9.8%.

4.采取双盲法由负责医生、护士同时依据现行分级护理标准对本组740例患者进行护理级别判断的结果显示:医生组判断的护理级别与护士组判断的护理级别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724,P值为0.000),医生组判断的护理级别较护士组判断结果偏高.(McNemar test值为61.681,P值为0.000).

5.本组负责医生依据现行分级护理标准判断的护理级与评估量表判断的护理级别比较结果显示:与MEWS评分法判断的护理级别比较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022,P值为0.199),医生判断的护理级别较MEWS评分法给出的护理级别偏高(McNemar test值为352.808,P值为0.000);与ADL评分法判断的护理级别比较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009,P值为0.374),医生判断的患者自理能力较ADL评分法判断的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偏低(McNemar test值为568.295P值为0.000).

6. Delphi法函询两轮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0.00%和96.30%;分别有8位、2位专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占29.63%和7.69%.

7. Delphi法函询两轮咨询中权威系数分别为0.81与0.83.

8. Delphi法函询两轮咨询中一级指标协调系数分别为0.74、0.79;二级指标协调系数分别为0.63、0.69,P值均小于0.01.

9.经过两轮咨询后,形成专家一致性意见,最终构建了基于病情严重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反应程度为依据的三维护理分级模型.

10.研究开发了以病情严重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反应程度为依据的三维护理分级软件模块.

研究结论:

1.现行分级护理存在不足,制定护理级别最主要的三个依据为病情严重程度、自理能力和精神心理状态,且由医生与护士共同参与.

2.焦虑和抑郁在住院患者中发生率高,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3.依据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三个维度确定护理等级较医生主观判断护理级别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4.通过Delphi法函询确定了以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三个维度进行病人分级及各级别相应的护理内容和频次,为制定临床护理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5.配合辅助软件平台,可以高效、准确的采集相关病人的各类信息,精确的进行统计查询,能够快速有效确定患者护理级别,并得到相应护理内容及频次建议.

这是一篇与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心胸外科护理引用文献:

[1] 热门心胸外科护理论文选题 心胸外科护理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2] 心胸外科护理论文提纲模板样本 心胸外科护理论文提纲如何写
[3] 心胸外科护理论文摘要怎么写 心胸外科护理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心胸外科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心胸外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心胸外科护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