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生态文明观照下的高校德育路径探赜

主题:德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7

简介: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生态德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生态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生态德育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目录

  1. 一、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之间的“理论耦合”
  2.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生”是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的理论契合点
  3. (二)“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的实践结合点
  4. (三)“实现生态和谐”是高校德育建设的最终归宿
  5.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德育建设的新内涵
  6. (一)强化大学生科学自然观的培养
  7. (二)促成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树立
  8. (三)引导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9. 三、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的创新路径
  10. (一)以生态德育理论为依据,强化生态认知教育
  11. (二)加大生态德育建设的投入,建构生态德育环境
  12. (三)开展生态实践活动,践行生态和谐理念
  13. 德育: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小学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推广实践demo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摘 要]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们重新厘定和审思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空场”关系,促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孕育、发展,并为高校德育由“人际关系”之“单向度”灌输向“生态德育”之互动实践范式的“突围”提供出路.基于此生态文明为理论的出发点,探讨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之间的“理论耦合”,指出生态文明之于高校德育优化的“正能量”,并提出构建高校生态德育的创新路径选择,为高校德育建设路径的新拓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文明;高校德育;理论耦合;新内涵;建设;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0-0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2004503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大声疾呼:“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道出了青年一代之于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的重要效能,然德才兼备、志存高远之青年一代的锻造必然离不开高校德育之化育,以使其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何以增强高校德育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涵养的有效性、实效性呢?在当前生态恶化,生态文明已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之格局的重要元素之时,以生态文明来观照高校德育必然成为形势所需、发展所求.本文正是着眼于此,探赜生态之美关怀下的高校德育建设的创新路径,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优化和塑造论文范文的“生态公民”提供参考.

一、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之间的“理论耦合”

生态文明作为当前统领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先进文化的最好注解,其所彰显的“人与自然和谐相生”、“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生态和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无疑是当前我国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和解”的重要理论来源,为我国“生态公民”的涵养和养成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高校德育主要做人的工作,培育“生态公民”必然涵盖其中,内在地建构了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之间的逻辑联系和“理论契合”.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生”是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的理论契合点

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题中之义,在于自然界的先在性,在于自然界之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效能,实现自然认知并遵循自然规律理应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此,必须尊重自然、遵照自然法则并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平衡.然近年来,以“唯发展论”“唯GDP论”等为首的“工具理性”压倒了“生态*”“道德*”为主的“价值理性”,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出现了“生态空场”,生态恶化的局面令人不堪其忧,此种生态失衡的情形甚至被推衍至高校德育建设中来,极大地弱化了高校德育建设的*根基.

对此,推动高校德育重新回归价值理性无疑是高校德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弥合高校德育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空场”抑或“生态失衡”的尴尬.实际上,“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理论主题是实现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理论契合的基本依据[1].究其缘由,在于高校德育建设在做人的工作的时候,必须呼应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助力我国生态失衡问题的解决,必须引导人类行为重新回归生态理性,然这都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价值指引.

(二)“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的实践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决定性力量,然人类对于自然的能动改造都必须以自然界的先在性为前提,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对自然界有着“天生的”自在依赖性,假使在人类实践过程中,能动改造自然能力的发挥破坏了自然的法则,必然遭致自然的惩罚,这已成为亘古不变之定律.对此,以“可持续发展”之实践理性认知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优选择.

高校德育必然不单纯是理论教化,理论的内化最终是为了行为的外显.德育建设之理想信念、人文精神、普世价值都不可能只是“空洞的说教”,其目标势必最终指向于大学生的具体社会行为上,并使其形成一种符合社会规范的稳定倾向性行为习惯,唯有如此,才是高校德育价值力的凸显.当前,高校德育必须面对和审思生态失衡问题,并致力于德育客体化解这一世纪性难题,然这一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实践认知,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行为的养成.对此,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的实践结合点,在大学生的德育建设加入实践理性为基本内容的生态德育实践环节,以真正显示德育建设的内源力.

(三)“实现生态和谐”是高校德育建设的最终归宿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性口号.由此,生态文明建设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五位一体”之一,贯穿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之全局.这彰显的是中国论文范文人站在人类历史高度对人类发展面临之生态困境的认知和考量,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迎难而上的精神以及论文范文矛盾之魄力,表达了对于生态和谐的最高价值诉求.

作为培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主体力量的高等院校,必须始终贯彻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原则、方针和政策,大力倡导和推行生态和谐的价值诉求,并将“实现生态和谐”作为高校德育建设的最终归宿[2].论文范文同志曾经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理应在其人文素养化育中注入生态和谐观教育,以此来夯实整体国家文明程度和文明形象的德育根基,进而助推国家、民族文明的“质的飞跃”,并最终实现“生态和谐”人类远景目标.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德育建设的新内涵

高校德育必然要为当前的“生态空场”做出回应,内在需要高校德育建设必须要以生态文明为切入点,不断拓展高校德育建设的新内涵.

(一)强化大学生科学自然观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当前造成我国“生态失衡”局面的重要原因,无疑是传统“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错误自然观主导的恶果,其逻辑悖论在于以人的实践能动性来超越自然的先在性,从而造成了改造自然实践中的主观错误.对此,必须要重新建构科学的自然观,并作为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以实现自然界的“真正复活”.然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坚持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本质统一,也正是马克思所言之“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构建生态化人道主义精神.

(二)促成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树立

施里达斯拉夫尔曾在《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中指出:“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产生着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并威胁着人类支持生命的能力.”生态的破坏、环境的灾难,是人类生活和消费方式的非理性化一手制造的结果,是错误消费观所致.众所周知,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然人类的论文范文却是“难填”的,而人类之论文范文必然表现为各种物质的丰富和满足,因此,有限的资源必然难填人类之论文范文,内在需要生态*观来规范人类的物质论文范文,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绿色、注重环保,号召循环回收,实现重复使用,实现人类由环境灾难的“制造者”“受害者”向环境优化的“治理者”“分享者”转变.在此过程中,以适度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为原则的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

(三)引导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毁树,后人悲.”彰显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对待环境资源问题上,世人必须秉持“满足当代、延续后代”的基本原则,个中缘由,在于地球的单一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唯有树立可持续的资源观,才是人类发展之福祉所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生态也是一种生产力,只有更好地实现生态的优化,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3].对此,必须引导大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整体观、生态代际公平观、生态发展观,使其科学认识生态可持续之于人类可持续的内在效能,进而实现代际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交互、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的创新路径

基于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不良局面,源于自然之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效能,必须强化高校的生态德育建设,以造就论文范文“生态公民”,进而凸显人类在生态善治中的“价值理性”.

(一)以生态德育理论为依据,强化生态认知教育

思想是行为的指引和灵魂,高校生态德育建设,首先触及的是其核心——生态认知.生态认知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性理解,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共进,彰显的是对于生态环境的全方位生态关怀.毋庸置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然此种“和谐”局面的达成,必须实现“人的自然主义”状态向“自然的人道主义”状态过渡.这一状态的过渡,生态认知教育极为重要.马克思在阐述共产主义基本特征时曾深刻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论文范文自然界之间、论文范文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种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然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人类最终追求的社会实践形态,其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现,仍然需要社会主义时期的生态认知教育,以使人类关注生态、保护生态,回归生态理性,为生态和谐的实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德育: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小学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推广实践demo

(二)加大生态德育建设的投入,建构生态德育环境

生态和谐的文化认同是化育理性生态行为的前提,是开展大学生生态德育建设的内在要求.然要达成生态和谐的文化认同并非易事,主要在于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定型化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是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对此,在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的过程中,德育“软”“硬”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的建设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通过文化环境的渗透性、规范性、凝聚性、认知性的功能来助推大学生生态和谐的文化认同感形成.这就需要高校层面加大对高校“软”“硬”环境建设的投入,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所彰显的正是以校风、学风、教风为主要特征的人文大学的核心内涵,增强大学的人文性,无疑可以达成高校德育建设“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此外,还要着重于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构建,在大学生所涉足之每一角落烙上生态文化的印记,培养其对一草一木、一花一竹的生态关怀,自然之境中的道德体验有助于生成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能力和生态智慧[4].在高校推动“软”“硬”环境建设,是“把直接的、注入式的品德知识传授为主和外显式德育转化为间接、综合、渗透为主的内隐式德育”有效结合的最优路径,必将对高校生态德育建设产生强大的“正能量”.

(三)开展生态实践活动,践行生态和谐理念

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由此道出了“实践哲学”的基本特征,即是以实践理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的最终指向,是实现大学生生态行为的理性化、和谐化.无论是强化大学生的生态认知抑或推进高校的生态文化环境建设,都是为大学生生态和谐行为服务.然要实现这一点,必须着力于开展大学生的生态实践活动.通过号召和动员大学生自觉地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使其通过切实的实践体验,融入“自然的人道主义”的道德力量,感受自然之境的回归,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的善意、尊重和敬畏之情,并表现其在“人与自然关系”面前的理性处理能力,最终转化为自觉的生态和谐行动.生态文化认为,高校生态德育是一个富有弹性和代谢性的有机体,它能不断地调节自我运行机制,不断调节同环境的关系,并保持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5].这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正是践行生态和谐理念,开展生活实践的善果,并在动态平衡中引起了高校德育思想的“进化”,优化了高校德育建设的范式,从而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国芬.高校生态德育的发展理路[J].教育评论,2011(3):58-60.

[2] 朱国芬,李俊奎.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52-255.

[3] 朱蕴丽,卢忠萍.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210-213.

[4] 程曙,韩虎龙.变革思维方式浅谈[J].理论探索,1994(4):19-22.

[5] 阮碧辉.生态文化视野下高校生态德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46-48.

[编辑:汪晓]

总结:此文是一篇生态德育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德育引用文献:

[1] 安全德育专业论文题目 安全德育论文题目怎样取
[2] 班级德育论文选题范文 班级德育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关于班级管理德育的论文选题 班级管理德育论文题目如何取
《生态文明观照下的高校德育路径探赜》word下载【免费】
德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