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职务犯罪现象其心理预防

主题:职务犯罪心理分析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5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职务犯罪心理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职务犯罪心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职务犯罪心理论文范文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论文

目录

  1. 一、职务犯罪及职务犯罪心理
  2. 二、职务犯罪心理转化为行为后的危害
  3. 1.“. 不可治理的状态”的特征更加明显
  4. 3.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严重危害
  5. 4.败坏了社会风气,使腐败民俗化的趋势加剧,在社会中培养了一种对腐败行为的认同感
  6. 5.腐败危及个人身心健康
  7. 三、职务犯罪的心理预防
  8. 1.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保持廉洁心理
  9. 2.通过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保持廉洁心理
  10. 3.通过接受监督保持廉洁心理
  11.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美剧《犯罪心理》90秒宣传预告

刘玉娟

(论文范文无锡市委党校,江苏无锡214086)

摘 要: 腐败现象是困扰着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而腐败现象最极端的表现就是职务犯罪.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为人民所深恶痛绝.如何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创造公正、廉洁、高效的社会体制,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与我们普通老百姓最切身相关的问题之一.因此,需要我们从其犯罪心理方面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制裁公职人员的经济犯罪行为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从预防的角度,着重从职务犯罪发生的心理因素入手,为把职务犯罪现象降低到最低的限度提出对策.

关键词:职务犯罪 犯罪心理 心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5) 11-0325-02

当今社会职务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如同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种全球性公害,严重破坏各国的经济运行秩序、危害社会的稳定和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历来注重对职务犯罪的惩治和预防,习总书记更是在论文范文纪委五次全会上重要讲话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论文范文败斗争永远在路上,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的态度下,建立健全了防控职务犯罪的相关制度,切实把论文范文败斗争推向深入,这也是我们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的重大任务.

为了打击腐败行为,规范公共行政行为,杜绝职务犯罪的发生,各国政府纷纷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来制约腐败和职务犯罪的产生.我国已出台了《中国论文范文纪律处分条例》、《中国论文范文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此来规范行政行为,弥补制度缺陷造成的腐败,来打击腐败行为和职务犯罪行为.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美剧《犯罪心理》90秒宣传预告

一、职务犯罪及职务犯罪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健康思潮逐步盛行,一方面造成社会物欲横流,另一方面造成个人行为的急功近利.从思想根源来看,职务犯罪的滋生源于行为人价值观念的错位.把自我当成社会的中心,把公共权力视为私人特权,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在面临外界的各种诱惑之下,价值错位必然导致行为人的贪欲膨胀和心理失衡.

严格来讲,职务犯罪这个词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对与职务有关的犯罪的统称,到目前为止,国内刑法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职务犯罪概念.首先根据刑法学上犯罪的三个特征:犯罪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犯罪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犯罪行为应该受到刑罚处罚.所以,职务犯罪应该是符合着三个特征的犯罪行为.其次,因为职务二字限定了此罪名,所以必须明确职务犯罪的主体范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职务”解释为“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中,将职务犯罪的主体定义为“具备一定职务身份的人”,因此在职务犯罪概念中“职务”二字不能界定为从事一般意义上的“职务”,它应该是指依法或授权委托而担负一定工作的职权与职责的统一.依据上述内容,职务犯罪应该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依法履行公务的过程中,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并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应受刑罚的处罚.职务犯罪就是利用公权利的败坏和堕落,那么职务犯罪心理就是公职人员的败坏堕落的心理.职务犯罪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影响和决定人的外在行为,是导致职务犯罪行为的重要根源.

二、职务犯罪心理转化为行为后的危害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各项事业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进步,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各种腐败现象,最为主要的就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现象,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抹黑,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1.“. 不可治理的状态”的特征更加明显

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提出的“不可治理的状态”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腐败来说,意味着由于信用、腐败治理方的信息的缺失、腐败的蔓延和腐败行为日常行为化等原因,任何治理腐败的制度都会消融进腐败的大海当中,腐败处于一种无法治理的状态.对于掌握公权力的个体来说,这种特点更加明显.这是因为,职务犯罪的个体掌握着大量的公权力以及职务犯罪的发生有着个体的心理因素的特点,当其发生腐败时,政府更难以治理.

2.职务犯罪现象加重了权力的物质化倾向,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扰乱因为职务犯罪的个体,利用手中的公权力侵占社会资源,剥削弱势群体的利益和机会,使得权力的本意再一次遭受人为扭曲,本来顺畅的社会交往笼罩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网之下,在社会中产生了“只要有权,什么都有”的“权贵经济”和“权力至上”误导,最终可能产生权力可以大于法律的现象.

3.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严重危害

孔子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向风而倒).”这说的是风吹到草上,草必定会倒伏.孔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官德和民风的关系:君子之风正,则民风正;君子之风不正,则民风衰.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广大人民群众是从日常生活和身边周围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的行动中来看党和政府的形象的,尽管他们是个体,但他们是以基层组织或部门、单位负责人身份出现的,那些表现出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现象,特别容易使老百姓把所有党的干部或党和政府怀疑成这样,使老百姓的信任度下降.

4.败坏了社会风气,使腐败民俗化的趋势加剧,在社会中培养了一种对腐败行为的认同感

职务犯罪具有天生的腐蚀性,会使人们对腐败行为产生一种认同和接受心理,容易使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是非道德界限产生模糊甚至错位,进而对错误和不健康、不道德的行为逐步感到麻木.时日一久,往往使得大家对腐败熟视无睹,甚至认为腐败是正常的,不腐败反正是怪异的.从而造成了“腐败文化”,对社会的良性风气造成了冲击.

5.腐败危及个人身心健康

腐败的政治环境或吏治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每个人都是存在危害的.首先,腐败有害人的身体健康,因为,在腐败的环境下,人们由于思想和言行都失去了正常的标准,不能不去做一些违心的事情,从而导致自己的身心不再协调,论文范文的虽然在物质上一般占优势,但是他们的精神压力有可能很大,经常要陷入十分焦虑甚至恐惧的状态.这对官员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与危害.另外对于掌握公权力的个体,由于他们往往应酬的机会多,所以他们受到酒精毒害和患所谓“富贵病”的可能性更大.另外,腐败危害个人的心理健康.在腐败的状态下,法制和道德都不再起它应有的作用,致使它不断的把善人逼向恶人的行列.于是,社会风气恶化,官员越来越无耻,百姓越来越奸诈野蛮,每个人都会越来越失去安全感.论文范文的怕被罢免或者被起诉;当百姓的怕被迫害.腐败使任何人都不可能开心的生活.

三、职务犯罪的心理预防

职务犯罪心理在滋生的过程中,受到特殊事件的触发或者客观事物的影响,会走向职务犯罪行为,其过程通常有以下的轨迹:需要—论文范文—动机—职务犯罪行为—职务犯罪后果.其中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和“动机”是职务犯罪心理走向职务犯罪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需要是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对客观事物的需要,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亚伯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研究,这种需要是具有层次性的,有了需要就会产生动机,不断地有低层次的需要向高层次需要的转变,激励个体朝着目标活动,并作为维持这种活动的动因和内部动力.另外动机不是单纯动机是在内部条件即需要,及外部条件刺激的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人的行为的.因此在分析职务犯罪心理问题预防的时候应该从两个方面即职务犯罪心理形成后,在各种主客观积极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减弱或消除;即在犯罪预备或实行过程中,行为人因受积极因素的影响而终止或被迫放弃犯罪,或者犯罪既遂后行为人经过教育改造或者内生后悔过自新,不再犯罪的心理活动过程.

1.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保持廉洁心理

职务犯罪人员通常都具有比较高的思想觉悟,因为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使得思想发生转变从而产生犯罪心理.因此如果能在职务犯罪心理形成之初就适时地介入思想教育,使得个体自主的建立抵御外界诱惑的侵蚀,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又强调,要形成不想腐,不能腐和不敢腐的体制机制,其中不想腐就是要求抓好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正,对个体的心理和人格进行正确引导和塑造,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首先通过心理教育和疏导,培养广大干部“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保持平衡心理,没有论文范文和观念的冲突,心平气和没有紧张、焦虑、畏缩的不良情绪反应等,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自律意识,抵制住不健康意识和论文范文的滋生.保持知足心理,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才能够保持平衡的心态,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体验中感受到主观的愉悦和满足,从而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宽容心理,以宽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论文范文事.保持感恩心理,明白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党的培养、组织的帮助和集体、领导、群众的相助,让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其次通过党性修养,培养高尚心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激发个体的心理动力,做到“坚定不移论文范文败,永葆论文范文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其三保持自律心理.“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凡是腐败官员必是思想防线失守在前.因此面对诱惑和陷阱,必须增强自控能力,克服小诱惑,抵制大诱惑,保持廉洁.正如论文范文要求的,面对各种诱惑,我们领导干部务必保持古人所说的“夙夜震畏,不敢荒宁”的清醒认识.

2.通过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保持廉洁心理

“自私”“论文范文”是人性的两大弱点,要遏制人性的腐败,必须通过制度,正如论文范文指出的“制度好可以是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首先要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的心理.正如党章中所说,中国论文范文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论文范文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其二要具有严格遵守制度的心理.严格遵守制度其实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因为破坏制度,钻制度漏洞虽然会是自己获得巨大的私利,但是会落得可悲的下场,只有遵守制度,敬畏制度,才能保证党风正、自身廉.其三要有伸手必被捉的心理.根据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必须抓住第一次实施破坏的人,才能震慑后面的人,论文范文也是,如果制度成为摆设,不加大对破坏者的惩处,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对于个体必须树立伸手必被捉的心理,明白制度是带电的高压线,时刻自觉遵守,才会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3.通过接受监督保持廉洁心理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有自身的弱点,既具有膨胀的天性,人一旦拥有了权力就有把它无限扩大的论文范文,人类历史已经证实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正如列宁所说“把希望寄托与人的优秀品质上,这在政治上是不严肃的.”对于权力必须加大监督制约,使每一位公权力拥有者自觉认真的接受各种监督,必须不断养成以下心理.首先养成自觉接受监督的心理.特别是一把手要带头接受监督,由于一把手位高权重,更容易把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所以要更加自觉、主动的接受监督,才能避免腐败心理,杜绝腐败现象.其二养成“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阳光心理.监督的过程就是一个众目睽睽的过程,这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压力对于个体来说又是生存和适应所必需的,对于当前的掌握公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只有在党内监督、论文范文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下,才会有压力更好地行使权力,也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护了自己.其三养成自我监督的心理.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要防止走向犯罪道路,个体必须自己监督好自己,“要求别人做到,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总之,我们要运用心理预防的措施来有效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并引导国家公职人员自觉遵纪守法,与职务犯罪行为作斗争,逐步形成人们对职务犯罪“不敢犯、不能犯、不想犯”的约束机制,真正做到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要加强良好心态养成.常怀感恩之心.要感恩组织的教育培养、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家人的支持.常怀敬畏之心.要敬畏党纪国法,敬畏组织,敬畏职责,确保理想信念坚定,道德高尚、情操纯洁,不断增强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常怀平常之心.平时要加强修身养德,注重良好品行养成,特别是对名利、地位、金钱、美色等始终保持淡定,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尽职履责上,才能把职务犯罪的不良心理拒之于身心之外.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职务犯罪心理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引用文献:

[1]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论文题目 青少年犯罪心理论文标题怎样定
[2] 犯罪心理学学论文参考文献 犯罪心理学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青少年犯罪心理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青少年犯罪心理参考文献怎么写
《职务犯罪现象其心理预防》word下载【免费】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