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机械类英语论文范文参考 机械类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机械类英语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6

机械类英语论文范文

机械类英语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机械类英语论文范文参考: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2. 第二篇机械类英语论文样文:中国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问题研究
  3. 第三篇机械类英语论文范文模板: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
  4. 第四篇机械类英语论文范例:高风险考试反拨效应研究: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写作任务的备考研究
  5. 第五篇机械类英语论文范文格式: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

★100篇免费机械类英语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机械类英语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机械类英语论文范文参考: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已正式进入本科专业目录,商务英语教学由自发最终走向了自觉.但我国商务英语教学史的全面、系统研究至今阙如.学界在对近代英语教学史的研究中,已零星地旁及晚清英语教学中便已出现了的商务英语教学的史实,这些记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务英语教学史实方面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尚缺乏以近代商务英语教学为专门对象的历史考镜和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务英语学界对近代商务英语教学研究意识的缺失,不利于我国完整的商务英语教学史的构建.鉴于此,本研究本着拂去历史尘埃、逼近历史事实、还复历史原貌的宗旨,对我国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源流进行考察.

本文以晚清社会需求为背景,以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为切入点,以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史及商务英语教材为核心,以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不同主体、课程类别及教学法为脉络,既从宏观上勾勒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全貌和发展轨迹,又从微观上聚焦晚清各教学主体进行的商务英语教学,并在上述脉络下探讨晚清商务英语语言的变迁及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较全面地考察晚清各类商务英语教材的演进、特点及编写依据和体例等,以窥其精微奥义.概言之,本研究首次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进行源流考镜,主要研究问题如下:

第一、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是如何演进的?其演进呈现出哪些特点?

这一研究问题可细分为: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有哪些主体?各类商务英语教学的开展基于何种动因?各自的课程设置有何特点?各类学校开设的商务英语教学有何作用与不足?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晚清商务英语课程的属性是什么?晚清商务英语教育中是否有教育规划?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晚清民间非标准商务英语语言是如何起源、发展及消亡的?有何语言属性及社会文化涵义?

第三、晚清商务英语教材是如何演进的?有何特点、编写依据和编写体例?如何评价晚清商务英语教材?

本研究涉及语言学、历史学和教育学等多个相关学术领域,以英语教学研究为主线,借鉴历史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采取历史文献研究法,钩沉、爬梳、筛选、甄别、整理相关史料,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进行考镜,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和结论:

首先,关于晚清商务英语教学

第一、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主体和教学动因.晚清官办学堂的商务英语教学是在被动开放形势下采取的一种主动意识,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是一种利益导向下的世俗化与功利化的选择,民间商务英语教学是在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非正规教学.这种办学动因的差异性体现了晚清英语人才需求的差异性.

第二、晚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1)晚清官办学校出现了内容型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和融商务专业知识于英语语言教学的端倪,其商务语言翻译实践开我国近代西方商学著作汉译之先河和商务经济类书籍汉译之新风.(2)晚清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从最初以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发展到语言技能和商务内容型商务英语教学,再发展到商务英语课程的全面拓展,最后到基于近代化职业教育的商务英语教学.(3)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技能和商贸内容为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职业性和技能性.(4)清末学制改革使官办学堂商务英语教学日趋式微,但也使商务英语的职业教育成为可能.

第三、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属性、教学方法及教育规划.(1)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从前制度化教育转向制度化教育,存在着正规教学、非正规教学和非正式商务英语学习.(2)存在着技能型和内容型商务英语课程.(3)语法翻译法、古安系列教学法、内容教学法和洋泾浜英语教学法在不同学校得以采用,各具特定的历史时代性、适应性和交际性.(4)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在教育主体、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与编审等方面体现了一定的教育规划,其教育规划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第四、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及不足.其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1)开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之先河,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需求导向性;(2)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商务英语人才,见证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是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早实践;(4)是晚清社会心态日趋开放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不足表现在四个方面:(1)官办外语学堂的商务英语教学只是零星地带有些许商务英语教学的性质或成分,并未形成有规模的普遍的现象;(2)教会学校的教学是教会教育传教的一种世俗化和功利化选择;(3)民间商务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自发性、盲目性、纯粹工具性动机;(4)基本未深入西学内涵,文化教育意识严重缺失,大多数学习者难以从思想层面引领近代化进程.

其次,关于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语言

第一、CPE与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关系.盛行于我国通商口岸的中国洋泾浜英语(CPE)具有明显的商务英语特点,是一种为口岸商贸服务的英语变体.

第二、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演变.(1)广州英语和上海洋泾浜英语分别是广州贸易制度和条约制度时期的中西商贸通用语.(2)CPE逐渐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及思想基础,最终退出中西商贸交往的历史舞台.

第三、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语言属性.(1)从社会语言学来看,CPE是不同语言集团在商贸往来中产生的贸易混合语,其产生方式有别于传统的语言谱系.(2)从二语习得的视角来看,CPE是一种有限的二语习得,其形成与*语的石化有相似之处;CPE的演变与发展基本符合*语理论.

第四、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社会文化意义.早期商务英语打上了社会等级的烙印,折射出了早期中西商贸交往的轨迹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反映了口岸城市对外语和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工具主义倾向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缺失.

最后,关于晚清商务英语教材

第一、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演进特点:从词汇会话集向写作及会话教材演变,从“汉字注音”向国际音标注音演进,从“词汇型”转向“句字型”,从CPE转向标准英语,从“准商务英语教材”转向专门的商务英语教材,学习方法从机械记忆转向摹仿、推类、循序而进.

第二、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特点、编写依据和体例.(1)特点主要表现在:商务内容多样化,实用性强,便于自修,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萌芽,编写者水平较高.(2)对商务英语重要性的认识、对商务英语语言和商务英语学习的认识分别是其编写的实践和理论依据.(3)编写体例:以义类编纂法编写词汇集,以话题型散点式编纂法编写会话教材,以文选型类聚编写法编纂写作教材.

第三、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重要意义:(1)满足了学习商务英语知识和掌握商务英语交际技能的需要;(2)是我国商务英语教材建设的滥觞,反映了晚清商务英语教材建设的启蒙诉求.(3)见证了晚清洋泾浜式商务英语语言的兴衰,实录了中国洋泾浜英语的大量语料;(4)反映了晚清商贸语言接触的历史和文化,是研究晚清中西语言接触和中西商贸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依据.(5)对民国及以后的商务英语教材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尚有诸多不足:(1)有些教材内容安排缺乏科学合理的思路;(2)所有教材缺乏语言学理论或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教材内容缺乏深层次处理;(3)教材的用词、句式、风格、语气过于正式;(4)绝大部分教材缺乏助读系统;(5)多数教材较少涉及中西文化差异及跨文化商务交际.

机械类英语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机械类英语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机械类英语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机械类英语论文范文题目

本文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的考镜,从宏观上梳理了其脉络和演进历程,勾勒了其发展全貌,从微观上考察了课程、教学法、教育规划、教材等,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与不足进行了评价,试图呈现一幅有血有肉的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完整画卷.

第二篇机械类英语论文样文:中国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问题研究

我国单科性院校专业设置的趋同,已成为大学综合化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原先特色鲜明的单科性院校从学科专业的设置看,似乎已是千校一面.不仅如此,连续几年低于平均就业率的专业大多为不同类院校都设有的高趋同专业.因此,单科性院校的专业趋同现象遭到了种种非议,单科性院校的综合化发展也由此受到种种争议和怀疑.对此,我们不由深思:专业的趋同是否完全不合理它是否一定归根于大学的综合化发展如果是,为何同样经过综合化发展的众多一流大学依然特色鲜明、成绩显赫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专业的趋同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寻求解答,更需要我们对我国单科性院校的综合化实践进行深刻反思.

有鉴于此,本论文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单科性院校在我国的兴办为逻辑起点,以单科性院校向综合化发展道路的迈进为时间起点,以单科性院校不同阶段的专业设置状况为论证线索,对我国单科性院校的专业趋同现象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论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对我国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的背景——大学综合化进行理论论证.通过揭示综合性大学优越于单科性院校的内在原因以及大学综合化发展的必然性,理性认识大学的综合化不仅具必然性,更具自然性,其学科门类不仅趋于齐全,更趋于综合,其发展不仅追求综合化,更突出特色化.为我国单科性院校的综合化实践从理论上指明了方向,也为专业趋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在实证基础上,对我国单科性院校综合化发展历程和学科专业设置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指出专业趋同现象为我国单科性院校综合化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以客观描绘专业趋同现象的产生过程、如实呈现各类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的不同演变过程以及准确揭示引起专业趋同的原因为目的,论文分门别类地对各类单科性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状况从1980年至今做了全景式地梳理和分析.

第三,在以上实证分析基础上,揭示出导致我国各类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的共同原因和个别原因.并指出,专业趋同并非大学综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专业趋同的产生也并非完全不合理,而高校对趋同专业的设置也并非完全出于非理性.基于此,论文对专业趋同的两大影响者——政府与高校,一一提了相关建议.

第三篇机械类英语论文范文模板: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英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个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科技英语的翻译研究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的汉译研究成为科技英语翻译的难点,备受关注.本研究在神经认知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专门用途英语和新术语学流派相关理论的框架内,通过从不同科技专业、不同形式文本、不同编写年代及不同来源渠道的多种语料中选取数量较大的科技英语隐喻词汇作为自行标注语料,自建专用语料库,使用SPSS软件从多维度多视角对多种层级对应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统计,运用描写、分析与解释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并详尽梳理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生成方式、喻体来源、映射模式及认知构成等层面的认知规律,从认知研究这一新视角全面揭示并明确提出科技语言词汇语际翻译应“认知对等”这一新翻译理论,合理构建科技语言词汇语际翻译概念整合这一新认知翻译理论模型,系统揭示并阐释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认知照意汉译、认知照音汉译和认知照形汉译三大系统翻译策略、23项照译分策略和38种具体照译实践方法.各章要点如下:

第一章简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明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介绍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综述科技英语词汇、科技隐喻和科技英语词语汉译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认知视角对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的传统主流模式提出反思.

第三章阐释喻义神经认知基础、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进而提出“认知对等”这一新隐喻翻译理论,构建喻义认知翻译概念整合新理论模型.

第四章介绍本论文所采用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语料的来源与选择情况,阐述综合语料库和专业分语料库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五章首先概述认知视阈下科技隐喻词语的词性分类、喻义类属、概念隐喻分类及喻义产生模式类型,然后依据SPSS软件定量分析统计数据对科技英语隐喻词汇4个层面30种喻义来源、2个层面13种主要喻义心理运作映射模式及3个层面38种喻义认知构成类型进行实证研究和详细分析,从认知隐喻这一新视角阐释隐喻的意义构建.

第六章首先探讨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理论依据、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维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意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3个层面6种认知照意汉译策略及其19种具体照译方法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

第七章首先简述国内外科技术语音译的历史、现状、原则及适用范围,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音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2个层面9种具体认知照音汉译策略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

第八章首先探究科技形象思维、形象语言、形译的历史、现状、优势及原则,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形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2个层面7种具体认知照形汉译策略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

第九章首先分析认知语境与喻义识解及其翻译策略的关系,然后阐明新的科技语言文化因素观及影响隐喻认知的主客体因素,讨论语言系统语境、语篇情景语境和情景类型语境对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的影响作用,进而指出语境对科技词语(尤其是专业术语)喻义翻译策略选择影响作用的特殊性.

第十章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相关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具有下列九点创新之处:

(1)开辟多层面认知分析新研究视角从认知视阈出发,对科技语言喻义生成及其翻译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开辟了一个科技语言喻义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也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及应用范围.

(2)搭建多元认知联系的新理论框架以大脑语言信息加工神经元系统、关系网络神经模式及词语认知习得神经模式等神经认知理论为依托,阐释概念隐喻映射理论、由此发展起来的概念整合理论及二者的相容互补性,使概念隐喻映射与整合具有了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的物化形式,有助于加深对隐喻认知机制的认识,有助于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3)引入多维度定量分析新研究方法以往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大多通过内省法、定性研究、文献译例或个人翻译经验来说明科技英语汉译的相关问题.本文重点引入了科技英语汉译定量系统研究新方法,从横跨40年的多种专业词典和语篇中选取语料,自建专用语料库,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多视角多维度多层级多种对应关系的定量研究、定性分析和例证阐释.这为科技语言及其翻译研究引入了一种更科学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论更真实可靠,更具有说服力.

(4)提出认知对等新翻译理论明确提出科技隐喻术语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依据是源语与目的语隐喻词汇喻体与本体意义映射对等的相似度,其翻译原则是实现认知对等.

(5)构建概念整合新认知翻译理论模型突破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的传统主流研究模式,依据神经认知、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等认知语言学理论,构建了喻义认知翻译概念整合新理论模型.

(6)设置喻义认知研究新分析模式使用计算机软件和语料库从认知视角深入分析科技英语喻义生成方式、喻体来源、映射模式及认知构成等层面的认知规律.

(7)阐释科技英语喻义照译新策略系统运用层级概念,从源语与目的语语言含义特征、语音特征和形象特征这三方面与认知理解的联系入手,通过系统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揭示科技英语喻义翻译的内在规律,阐释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认知照音、认知照形三大系统汉译实践策略.

(8)阐明科技语言新文化因素观认为影响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是动态的,其变化趋势是差异日益缩小.由于共识性文化的存在,融合性文化的形成和专业性文化的相通,文化因素对于科技语言翻译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

(9)修正认知隐喻学和理性逻辑主义的科技语言观本文的定量研究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各类科技专业词典中的隐喻词汇平均比例为23%,最少的为9.17%,最高为49.8%,在各类科技专业语篇中的隐喻词汇平均比例约为8.71%.这远远低于M. Black“语言基本是隐喻的”和G.Lakoff“日常语言70%是隐喻的”论断,这对其“科学思维越是抽象,越需要隐喻思维,越需要用隐喻语言表达,隐喻出现的频率越高”的观点提出了反证.因此对科技语言采取认知隐喻学与理性逻辑主义哲学的折中语言观,可能更为客观合理.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有:

(1)为科技语言研究、喻义分析及科技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引入了心理认知机制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开辟了新研究领域.这有助于促进翻译学、术语学、词典学和专门用途英语研究与认知科学的有机结合.

(2)为科技英语词语汉译实践提供新的指导理论、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这有助于我们对科技翻译的本质、标准、过程和策略进行新的思考,有助于从词语、语句、语段、语篇、功能等各层面各维度对科技英语及其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3)为科技英语术语翻译及汉语术语定名提供新的理论、原则及方案,对术语学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4)为科技英语单语/双语词典的编写提供新的思考、原则和方法,应运用科技词语的认知理据、认知对等和概念整合等认知规律指导单语/双语科技词典的编纂,使词典对语料的处理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与习得,有助于科技语言学习者对科技词语意义的理解与推导,帮助学习者优化学习策略.

(5)对改进科技英语教学及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有新的启发.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系统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第四篇机械类英语论文范例:高风险考试反拨效应研究: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写作任务的备考研究

考试的社会权重越大,考试结果对考生的影响越深,该考试的风险就越高(杨惠中&桂诗春2007:369).近年来,高风险考试的反拨效应(washback effect),即考试对教与学的影响,日益受到考生、教师、考试设计者、政策制定者等涉考者(stakeholders)的高度关注.然而,国内外反拨效应研究领域尚未就界定反拨效应性质的标准达成共识,现有的反拨效应运行机制和研究模型也有待改进.此外,反拨效应研究较多关注考试对课堂以及对教师教学的影响,而考生作为反拨效应的主体却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Wall2000, Watanabe2004, He2010,亓鲁霞2011).考试备考(test preparation)是显性反拨效应在特定时期的具体体现(Prodromou1995, Watanabe2004b),考生对考试任务的理解和备考实践在反拨效应运行机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本研究着眼于高风险考试的考试备考,以考生为反拨效应研究的主体,分析考生对考试任务的理解和备考实践并构建高风险考试备考运行机制,从而为洞察反拨效应的复杂过程提供实证支持.

结合中国测试实践,本研究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英语考试写作任务的备考为研究对象,探索大规模、高风险考试的备考过程.考研英语(Graduate School Entrance English Examination,简称GSEEE)属于常模参照的大规模英语水平测试,目的在于科学、公平、有效地测量考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以利于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择优选拔.作为高风险的选拔性考试,考研英语经历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2005年,考研英语的写作部分在原有大作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应用文写作,其分值由20分增至30分.考研英语的题型改革对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侧重考察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考研英语的题型改革期望在有效选拔考生的基础上,对考生备考和英语学习发挥积极影响,发挥高风险考试正面的反拨效应.

本实证研究主要基于“参与者一过程一结果”反拨效应研究模型(Hughes1993, Bailey1996, Cheng2005, Green2007),重点考察在反拨效应运行机制下,考生针对考研英语写作任务所展开的备考实践.综上所述,本研究有以下三个研究目的:1)分析考生对考研英语写作任务的态度和理解;2)揭示考研英语写作任务的备考实践,并构建高风险考试备考实践的运行机制;3)探讨反拨效应运行机制下考生的备考成效以及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

单一的调查方法和视角收获有限,有时甚至可能产生误导性的数据(Cohen et al.2000:238).因此,反拨效应实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多种调查方法(问卷、采访、课堂观察、文献分析、教材分析等)、从多个视角(各个涉考群体研究数据的采集)解读和探究反拨效应及其运行机制.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历经两个阶段:首先,研究者对来自9所高校和2所考研培训机构的623名考生,以及某考研英语阅卷点的84名阅卷员开展了较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同时,为进一步挖掘各个涉考群体对考研英语写作任务的理解、写作备考实践以及备考成效,研究者随后对20名考生、10名阅卷员和5名培训机构的教师进行了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侧重考生和阅卷员问卷调查,构建考生备考实践的运行机制并探讨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分析工具为SPSS20和Amos20.定性分析主要针对考生和阅卷员的半结构式访谈,采用Nvivo10编码和识别访谈的主题并对其进行解释性的分析.

针对第一个研究目的,本研究重点分析考生对考研写作任务的态度和理解,包括对考试目的、重要性、难度的判断,对写作任务所考察的写作能力构念的理解以及写作备考成效的自我预期.考生问卷分析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表明:第一,考生具有强烈的工具取向型动机,主要表现在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实现自我目标以及对知识本身的追求这三大方面.由此可见,考生的考研动机不仅反映出考生对个人目标的追求,同时越来越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第二,考试的结果越重要,考试的风险就越高.考研英语复试分数线的设定极大地增加了考研英语的风险.绝大多数考生视考研英语为“高风险”考试(M等于4.34,1等于非常不重要,5等于非常重要).考生访谈的定性分析显示:由于考生英语水平的不同,考生个体在对考研英语重要性的判断上存在差异.此外,题型难度和权重这两个因素影响着考生对英语写作任务重要性的判断.第三,本研究通过SPSS20对考生所理解的考研英语写作能力构念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成分结构清晰(KM0等于.928;Sig.等于.00),整体信度为.918,最终提取了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解释62.51%的差异量.考生所理解的考研英语写作能力构念由3个基本因子构成,分别是:F1语域与写作规范、F2内容与结构、F3词汇与语言运用.考生访谈的定性分析进一步表明:考生对写作要求有相对全面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考试大纲》所提供的写作考查目标和作文评分参考.第四,考生对试题难易程度的判断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近三年公布的考研英语试题难度基本吻合.考生认为考研英语整体难度较高(M等于4.05,1等于非常容易,5等于非常难),议论文写作其次(M等于3.77),应用文写作(M等于3.37)次之.第五,在考试结果的预期方面,考生普遍对通过英语复试分数线持积极态度.同时,考生认为开展写作备考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写作成绩,写作备考成效的自我预期适中.

针对第二个研究目的,本研究重点考察考生针对考研英语写作任务开展的备考活动和备考策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高风险考试备考实践的运行机制.考研考生普遍开展短期、密集的备考活动,在英语写作任务上投入的平均备考时长为24.17小时,属于短时间、高强度的突击性备考实践.在23项具体开展的英语写作备考活动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按方差最大斜交旋转法对备考活动使用频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成分结构清晰(KMO等于.897;Sig.等于.00),整体信度为.893,最终提取5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解释58.6%的差异量.根据5个因子下属题项所覆盖的内容,因子依次命名为:F1背诵输入、F2熟悉写作任务、F3写作综合练习、F4写作技能训练、F5题型操练.配对样本T检验对五个因子的平均分进行两两比较,均呈现显著性的差别(p<,.001).在考研英语写作备考活动中,背诵输入的使用频率最高(M等于3.76,1等于从不使用,5等于密集使用),其次是题型操练(M等于3.51)和写作技能训练(M等于3.37),而考生较少开展熟悉写作任务的备考活动(M等于3.20)以及写作综合练习(M等于2.29).考生备考策略和备考资源的定性分析显示:在备考考研写作任务上,市面上盛行的备考辅导资料对考生备考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参加考研培训班和自主备考的考生在写作备考模式上较为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辅导材料中的备考原则和备考方法较为雷同.此外,本研究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 Theory)解释考生对考试目的和试题任务的认知对备考实践的影响,并基于此理论构建高风险考试备考的运行机制.根据期望价值理论(Wigfield&,Eccles2000),备考模型假设考生对考研英语写作任务的认知影响考生对考试结果的预期,考试目的影响考生对考试重要性(价值)的判断,考试预期和价值判断作为*变量影响考生的备考实践.本研究通过AMOS20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最大似然法对问卷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备考模型进行验证和进一步修正.修正后的模型更简约、拟合指数较高(χ2等于123.072, df等于38,RMSEA等于.060,CFI等于.950,GFI等于.966,TLI等于.927,AIC等于179.072, CAIC等于331.239),最终模型合理解释了高风险考试备考实践的运行机制.通过分析模型发现:第一,考研英语复试分数线的设定强化了考生备考的“要求型(强制型)”动机(Chen at al.2005),考试目的对考生的备考实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考试目标性越强,考生越倾向于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备考活动.第二,考生对写作任务的认知对备考实践的影响相对较弱,这表明考研英语写作任务的设计和题型改革对考生开展的写作备考活动影响较小.第三,对考试重要性的判断和考试预期在考研英语写作备考模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考试重要性的*作用尤为明显,考生对考试越重视,其备考实践越投入、越积极.

针对第三个研究目的,本研究着重分析写作备考实践的结果,从备考有效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以考研英语写作成绩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第一,写作备考时间对写作成绩的预测能力显著(β等于.2.38,p二.001),解释的差异量为7.6%.本研究结果表明考生可以通过写作备考提高考研英语写作成绩.另一方面,写作备考时间的回归系数也修正了考生群体中对短时间强化备考“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Elder&,O', Loughlin2003:237).第二,在23项考研英语写作备考活动中,练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以及熟悉应用文的考试题型这两项备考活动显著影响考试成绩(β等于.163,p等于.03;p等于.144,β等于.046),而背诵考研写作尤能句型这一备考活动对成绩产生负面影响(β等于-.225,p等于.002).为进一步探析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引入考研写作阅卷员视角.作为直接涉考者(direct stakeholder),阅卷员和考生对考研写作任务和备考实践认识上的差异将直接影响考试成绩和考生的备考成效.曼一惠特尼U检验显示,考生和阅卷员对备考活动有用程度的判断存在很大差异.其中,考生普遍认为在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的背诵输入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备考并有效提高写作成绩,而阅卷员则认为写作综合练习、熟悉写作任务和写作技能训练这三项备考实践能更有效地提高考生的写作成绩.此外,研究问题三还从考研写作评分过程出发,进一步解读写作评分标准和阅卷员的文本关注点.阅卷员半结构式访谈的定性分析显示:首先,在评分过程中,阅卷员除了关注考研作文中的语言使用、写作规范、写作内容和篇章结构,还关注评分标准之外的文本特征,尤其是考研作文中的模版痕迹.第二,阅卷员之间的评分差异不仅反映在文本关注点上,还反映在阅卷员对存在较明显模版痕迹作文的严厉度上,尤其在缺乏考研作文阅卷经验的阅卷员之间最容易出现个体差异.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有如下三个层面的启示:

在理论层面,反拨效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涉及一切与考试有关的人员,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全面的解释(Alderson&,Banerjee2001;杨惠中&桂诗春2007).本研究把学习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关注考生作为直接涉考者对考研写作任务的理解和备考实践,这是对Hughes(1993)和Green(2007)“参与者一过程一结果”反拨效应研究理论的有力补充.第二,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高风险考试备考实践的运行机制,量化分析考试目的和试题任务的认知对备考实践的影响,丰富了备考研究和反拨效应研究的途径和方法.第三,反拨效应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多关注“参与者一过程”以及反拨效应的正面/负面性质(亓鲁霞2011),对参与者最终学习结果的相关研究极少(Green2007: Xie2013).本研究结合考研英语写作成绩,通过回归模型探讨反拨效应运行机制下考生的备考成效,延伸和拓展了反拨效应研究理论模型.

在实践层面,本研究对促进考研考生的科学备考以及提高考研英语的阅卷信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回归模型中,考生的写作备考时间对考研英语写作成绩的预测能力较为显著,这表明考生可以通过写作备考提高英语写作成绩.考生问卷和访谈分析显示,考生往往在“背诵输入”这一备考活动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回归模型和阅卷员访谈定性分析均表明,此类备考活动并不能像考生期望的那样有效提高考试成绩,反之,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因此,考研英语写作任务的备考应绕开“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应试怪圈.考生应参照考试大纲,准确解读考试题型和试题任务,并基于试题任务开展备考实践,规避不合理的备考活动.此外,本研究发现考生的英语作文中存在着很大一部分与题干无关、带有明显背诵痕迹的内容,而考研写作阅卷员对考生套用模版评分严厉度上的个体差异对阅卷信度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网阅环境下的考研英语写作阅卷工作需要充分重视阅卷员培训,在试评阶段应组织阅卷员对评分标准、评分细则、样卷中出现的评分标准之外的文本特征进行充分讨论,准确界定给分原则并达成共识,提高阅卷信度.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83116.html

在决策层面,考试反拨效应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教学改革(金艳2006).本研究着重探索和分析考研英语写作题型的反拨效应及其运行机制,可以协*试设计者和相关决策者进一步推动考研英语题型改革.对考试设计者、决策者而言,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考试的信度,使其更准确有效地测量考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择优选拔.另

第五篇机械类英语论文范文格式: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

工程学科分类是工程教育和科技教育管理的重大议题(theme),理想与实际的差距又使之成为一个严重问题(problem).本文首先展现其相关背景,包括现有学科分类和实践的复杂景象、相应研究工作的欠缺和滞后,以及新世纪工程科技和工程教育的巨大变革对新的工程学科框架的迫切需要.

本文分六章探讨工程学科框架的形态和性态.

第1章“引言”,提出并界定了研究问题与解题思路.第2章“文献探讨”,辨析“工程”、“学科”、“专业”三个基本概念,梳理相关知识论、本体论和框架理论的理论元素,以便后续章节具体应用.第3章是框架形态研究,用第一手材料展现和分析中、美、俄、英、法、德、日、澳8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学科框架,是为第5章的实证研究提供可靠数据的基础.第4章是框架性态定性分析与综合,借助系统过程方式,以大量经考证的历史性资料,从工程活动、工程学科、工程知识体形成模式、工程职业、工程职能、工程过程、工程应用拓展与价值等多个侧面,挖掘出工程学科知识本体的基本元素,构筑了相应的本体模型,对其内涵和可能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第5章是框架性态实证研究,借助SPSS软件对被统计工程学科进行了多维标度分析(MDS)、因子分析(FA)和聚类分析(CA),给出表征框架性态的多个图谱,对可视化结果,以及所有框架全样本的主因子提取与可视化分析,并简要说明了它们的应用.第6章“结论”,总结全文主要工作,阐明创新点和研究不足,对未来研究予以展望.

本文研究工作的结果表明:

一、工程学科具有框架形态的多样性.各具特色的框架形态,分类层次、学科总数和学科名称不完全相同,当然各自的功用也不尽相同:三个英语国家的工程学科分类标准具有较宽的适用性,既用作统计,也供教育、研究、招生、就业等相关使用,而其他国家的分类标准则表现出应用的“专属性”,一些国家甚至在同类型应用中又有多个专门的标准.学科框架运作于不同的主客观环境,不加剪裁地照搬照抄以谋求统一框架显然并不可取.

二、工程学科具有本体元素的同一性.不同学科框架具有相似的内在性态,即具有内在的知识本体元素同一性.框架性态蕴含在本体的基本概念集合中,包括与基础工程学科的同源派生关系、与数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亲缘互补关系、在功能对象领域的基本分布状态、在生命周期中的主要运作阶段、对工程科技的物质,以及能量和信息的负载状态.加上学科的结构指数,工程学科知识本体完整地表达了框架的性态和形态.

三、工程学科框架的图谱给人新的认知.对12个框架1327个学科样本的多元分析与可视化,确认了工程学科体系中的设计、制造与矿业工程、物理学与电气工程、化学与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学、数学的显著地位和作用,机械工程和力学是工程知识本体中最具普遍性的要素,对其他工程学科起着一种基础作用,工业工程在传统框架中处于弱势地位,大力发展与之关联的生产、经营和工程服务类的学科应成为新建框架的重要考虑.框架间的根本差异主要是在生产、经营、生命和生态等功能领域的不同侧重,以及对科学依赖或技术依赖的倾向性.

四、工程学科框架的全貌得以清楚展现.由于直接采用原始资料,译词反复求证、认真校订,尽可能避免了国外信息的以讹传讹和先入为主.对全球代表性国家的典型学科分类的相对客观清晰的描述,展现了生动而丰富多彩的工程学科面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讯基础.

五、学科、专业和工程概念得到进一步甄别.本文初步辨析和厘定了它们的内涵、区别与联系.除了给出“工程”的知识、活动和专业的三重定义外,本文还阐释了“学科”不是科学的专属品,科学以外的学问也可以有自己的学科,“专业”(profession)以及专业界、专业人才、专业领域、专业教育、专业资格论证等等术语中的“专业”,都是专门职业的意思,中国大学里的“专业”(相当于program)则是专门学业的意思.三个术语的内涵虽有重大区别,但可借助它们的知识定义和专业(组织)定义紧密联系.

21世纪工程和工程教育的发展呼唤新的工程学科框架,以解放和促进工程科技生产力.加强工程学科知识系统的核心成分,调整学科结构,开辟新的领域,发展工程服务等等,均是构建新框架的重要途径.作为重要的理论主张,本文提出用“工程链”统合工程的过程链与价值链,对它的创新实践将创造一个“大E”的工程.

此文是一篇机械类英语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机械类英语引用文献:

[1] 机械类英语类论文参考文献 哪里有机械类英语参考文献
[2] 机械类英语论文提纲范本大全 机械类英语论文框架如何写
[3] 机械类英语论文摘要怎么写 机械类英语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机械类英语论文范文参考 机械类英语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机械类英语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