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怎么写 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化学与农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7

化学与农业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海南岛土壤地球化学与优质农业研究
  2. 第二篇摘要范文:农业化学和地球化学与农业地质的几个问题
  3. 第三篇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农业技术培训方式对农户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行为的影响——源自实验经济学的证据
  4. 第四篇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模板:江油市大康镇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5. 第五篇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怎么写:《农学报》与其西方农学传播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化学与农业的互动
  7. 第七篇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范文:基于GIS的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8. 第八篇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格式:化学与农业
  9. 第九篇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天水农业学校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研究

【100篇】免费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摘要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相关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海南岛土壤地球化学与优质农业研究

海南岛面积33920km2,是我国第二大岛屿,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位于北纬18°,10',—20°,10',之间,属于热带地区.该区自然风景优美,是全国人民的后花园,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优良,处于原生态,是全国人为污染最少的地区之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作物生长条件良好,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种植区,也是全国重要的冬季菜篮子基地.

本论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部合作重大项目《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编号:200414200010、1212010511215),以海南岛全岛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典型农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品采集和分析,将地球化学关于环境、农业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区域自然地理、地质背景、农业生产、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总结区域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作物种植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业生产区划,实现区域农业资源优质高效开发.一、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1、海南岛土壤元素含量分布体现了成土母岩母质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第四系单元区土壤富集Si02;基性火山岩单元区土壤富集铁族元素(Fe2O3、CO、Cr、Cu、Mn、Nb、Ni、 Ti、V、Sc)、生物大量营养元素(N、C、S)、以及Br、I、A12O3、Ge、Ga和Ag、Hg、 Mo、P、Zn,碱性侵入岩单元区土壤富集K2O、Pb、Th>, U、TK稀土及其伴生元素(La、Ce、Y、Be)和Cd、Rb、W、Cl等元素.


https://www.mbalunwen.net/hqx/62786.html

2、海南岛土壤元素含量分布体现了热带高湿高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强烈的风化淋滤作用.表现为深层土壤的A12O3、Sn, T1、U、Th、Ge、Zr、Rb、Pb、Ga和SiO2元素,表层土壤的A1203、Sn、 F、K2O和Zr高于全国土壤丰度,碱(土)金属元素均低于全国土壤丰度;深层土壤37.0%的样品pH值≤5.5,90.7%的样品pH值≤7.0,表层土壤有56.2%的样品pH值≤5.5,96.0%的样品pH值≤7.0.

3、海南岛土壤元素含量分布体现了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表现为难迁移和强分散元素SiO2、Zr、Ge、Al2O3、Mb、Ga等的含量分布相对均匀,强迁移的碱(土)金属元素MgO、Sr、CaO和K2O等的含量分布最不均匀.

4、海南岛土壤元素含量分布体现了土壤类型的制约.表现为滨海盐土B和SiO2的背景值全岛最高,除碱(土)金属元素外绝大部分元素背景值为最低;火山灰土的SiO2背景值全岛最低,除了碱性侵入岩和花岗岩类特征指示元素外,其他元素背景值为全岛最高;水稻土极难迁移的Zr在表层富集,而碱(土)金属元素含量则随农田排水而大量流失降低,表现为全岛最低含量.

5、海南岛土壤元素含量分布体现了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制约.如黄壤(中高山区)较赤红壤(中低山区)更富集生物营养元素.

6、海南岛土壤元素含量分布体现了人为作用的影响.如C、N、P等营养元素在耕地、城镇住宅用地两者土壤中发生了相对贫化,而在园地和林地土壤中发生了相对富集,表明土地的人为改造利用加剧了碱(土)金属元素的流失,频繁的耕作和收获(以耕地为最)也使得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降低.

7、海南岛表深层土壤元素含量的差异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由表层土壤元素富集系数可知,C、Corg和N均达强富集程度,S为中等富集,P、Hg、Mn、Cd、Sb、Ag、B、Se、Au等为弱富集,是人为和生物富集作用的结果;卤族元素Br、C1和I的富集可能与表层土壤对海洋水汽的持续接收有关;碱(土)金属元素在表层土壤中贫化;表层土壤pH值的中位值和众值均小于深层土壤,其酸性土壤(pH值<,6.5)面积是深层的1.18倍,表明表层土壤较深层进一步酸化.

以上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海南岛土壤真实承载了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成土母岩母质、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和人为作用的共同影响;也正是因为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完整地反映土壤发生发展过程的自然属性而不失偏颇,表明海南岛土壤基本处于“原生态”状态,没有经受较大的人为污染,是海南优质农业生产的优质资源;同时也说明了本研究的材料与方法工作质量良好,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数据真实再现了土壤的地球化学现状及其地球化学过程;而且,本研究的资料可以成为今后跟踪研究海南岛土壤因自然和社会发展而经受演化的重要参照系.

二、土壤质量与区划

8、海南岛土壤环境质量优良.依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对海南岛表层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表明土壤环境质量优良,近90%的土壤在一、二级水平,超三类土壤仅0.91%,超标元素主要是As、Cr、Cu和Ni,且为特殊自然地质背景引起,集中在西部地区.清洁的土壤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海南岛具备了发展优质农业的基础条件.

9、海南岛土壤农作物营养有益元素含量除钾外一般较缺乏.对土壤营养元素的丰缺评价发现,本岛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氮的含量水平不高,尤其在农作区,这与有机肥的施用少和植物大量吸收有关;除琼北基性火山岩区土壤中的磷达到丰富级外,大部分土壤存在磷的不足;在花岗岩类分布区,土壤中的K2O相对丰富.通过对土壤营养元素的评价认为,自然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丰缺受地质背景影响明显,耕作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丰缺则与耕作方式及施肥有关.

10、基于土壤重金属元素和营养有益元素含量对土地进行了农业区划.其中,一等绿色土地共4片约7000km2,土壤养分丰富,环境质量优良;二等优质土地区2片约15500km2,土壤养分适中,环境质量良好;三等安全土地共7片约9250km2,土壤养分偏下,环境质量较好,四等警戒土地共6片约1300km2,存在一种重金属超标;五等不良土地共2片约900km2,存在多种重金属指标超标现象,污染程度较高,需要调整种植结构或治理的土地,分布在琼北蓬莱和遵谭地区.可见,绿色、优质、安全的土地共占全岛面积的93.5%,是海南岛实施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理想资源.

三、富硒土壤资源评价与农产品生产区划

11、调查首次发现海南岛存在富硒土壤资源.面积达9545km2,占全岛面积的28.14%;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东部地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砖红壤(局部为火山灰土、水稻土、赤红壤和黄壤),成土母质主要为变质岩、基性火山岩和花岗岩;地貌类型主要为构造剥蚀丘陵区、山前剥蚀堆积波状平原区和火山岩台地区(局部为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和滨海堆积平原区):仅在岛北部的澄迈县之东南角存在面积仅8kmm2的硒过量区.

12、土壤硒元素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土壤硒元素主要来自变质岩、部分基性火山岩和部分花岗岩背景发育的土壤;土壤有机碳、CEC、物理性粘粒和酸性等理化指标都正向促进了总Se和有效Se的含量,保证了土壤Se的留存和有效Se含量的提高,也为促使土壤有效Se含量升高、促进农作物对土壤Se的吸收指出了改进措施.

13、富硒农产品调查.全岛范围内,38种农产品中筛选出14种富硒农产品和4种潜在富硒农产品.其中富硒农产品分别为粮油类(早稻、晚稻和花生)、薯类(毛薯、地瓜、木薯和山薯)、水果类(木瓜、人参果和西瓜)和蔬菜类(上海青、长豆角、小白菜),潜在富硒农产品为玉米、蔬菜类中的大白菜和水果类中的香蕉.

14、富硒农产品种植区划.基于区域土壤与富硒农产品调查评价成果,建立生产模型,对全岛富硒水稻、薯类、水果和蔬菜进行生产区划.其中,富硒水稻共提取出31个区划区,总面积988.04km2;富硒薯类共提取出16个区划区,总面积1279.89km2;富硒蔬菜共提取出12个区划区,总面积718.92km2;富硒水果共提取出16个区划区,总面积1176.31km2;并提出了4条富硒农产品种植区调控措施建议.

第二篇摘要范文:农业化学和地球化学与农业地质的几个问题

在对农业化学和地球化学的概念、关系进行了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化学的实质是一个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以农业为目的的表生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化学,指出了当前开展农业地质工作从农业化学与地球化学的关系出发必须注意的四个问题.

第三篇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农业技术培训方式对农户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行为的影响——源自实验经济学的证据

本文采用参与式研究方法和实验经济学方法,通过设计不同的农业技术培训实验,实证分析了农业技术培训方式对农户化学投入品使用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①农业技术培训能够降低农户的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量,且随着培训程度的加深,农户的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行为愈加合理,②培训基础上的完全技术指导对改善农户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行为的效果好于仅仅提供技术培训的效果,农户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行为的合理化需要借助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现场指导,③相比于邻村未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同村未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的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行为更加合理,农业技术培训具有一定的技术扩散作用.

第四篇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模板:江油市大康镇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残留农药、化肥污染、污水灌溉呈蔓延趋势,农产品品质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若干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实行“绿色壁垒”,给国家、企业、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土地质量环境底数不清,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布局缺乏基础依据.因此,实现科学的农业规划、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查明农业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论文以环境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农业地质地球化学和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具体情况,对研究区开展了地球化学野外勘察,并根据地质背景、地形地貌以及土壤的类型分布等特征,完成了野外样品采集以及测试分析,根据野外勘测的样品分析结果,利用数理统计方法以及GIS技术,对江油市大康镇不同土壤类型以及其他媒介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利用重金属土壤现实含量评价、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以及模糊数学综合评价三种方法对土壤重金属进行评价,并结合土壤肥力评价结果与生态效应情况,对土地质量进行地球化学分等定级,完成了植物生态效应的分析工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产业布局调整规划,为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土地社会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系统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296件表层土壤样品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江油市大康镇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推荐背景值,分别为:As为10.67μg/g、Cd为0.31μg/g、Cr为84.34μg/g、Cu为30.17μg/g、Hg为0.08μg/g、Ni为35.04μg/g、Pb为33.68μg/g、Zn为90.36μg/g.

(2)对元素在土壤、水环境、近地表大气降尘以及生物等媒介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发现表层土壤中元素的含量主要受到成土母质的影响,近地表大气降尘元素的含量普遍超标,附近长城钢厂三分厂和区内的铁质合金厂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

(3)采用重金属土壤现实含量评价、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以及模糊数学综合评价三种方法对土壤重金属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总体较好,部分区域存在Cd潜在污染.

(4)土壤肥力评价的结果表明,土壤主要属于养分缺乏区和一般区.缺乏区面积为610.88hm2,占总面积的32.14%,分布在三个村子的河谷地段,一般区面积1290.10 hm2,占总面积的67.86%,主要集中在星火村和红光村.

(5)将土壤、水、大气以及生态效应因子综合起来对土地质量进行分等定级,结果表明区内主要分布的是31*和41*土地,分别占总面积的28.49%和24.79%,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用地类型主要是有林地和旱地,其次为51*和52*土地,分别占总面积的11.49%和12.30%,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用地类型主要是灌溉水田.

(6)利用重金属富集系数以及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组合对农产品生态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麦中的Cd、Cu、Hg、Pb四种重元素的富集系数大于油菜作物的,对As的富集能力相当,其余几种元素的富集系数均小于油菜.对研究区小麦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可以看出重金属As和Cd通过饮食危害健康的程度较小,但是潜在的Cd危害仍然不可轻视,对于油菜来说,即使按照籽实中100%的Cd都进入食用油,As和Cd的风险都远低于推荐的标准值,潜在危害的风险度几乎可以忽略.

(7)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和生态效应评估结果为依据,对研究区进行了农业产业布局,划分为一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两个特色农业种植区和一个旅游观光区,为当地政府农业产业布局提供参考.

第五篇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怎么写:《农学报》与其西方农学传播研究

《农学报》创刊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份专业农业科技期刊.由罗振玉、蒋黼等创设的上海农学会所主办,办刊长达十年之久.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且维持长久的生命力,可谓当时报刊业的一个特例.

鉴于此,本文采用数据统计、比较法、原始文献分析考证法,从其媒介形态、编辑传播策略、机制与传播内容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从而明确《农学报》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与农学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全面调查《农学报》之前晚清综合性期刊中涉及农学知识的文献,结果表明,这些期刊中农学知识均是以零散的单篇文章出现.《农学报》作为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期刊,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农学知识.

《农学报》刊载的西方农学知识较为全面系统,分为农业基础科学与农业应用科学两大类.《农学报》传入的西方农业基础科学,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光电学、农艺化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物学、土壤学等,其中农艺化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经济学是其他期刊所没有的新知识,除此,还有农政管理方面的文章.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包括作物学、园艺学、农力学、植物保护与病虫害学、农产制造学等.所传入的学科较为齐全,构成了现代农学的基本框架.

在传播策略与机制上,《农学报》采用独特的编排方式,将翻译的农学论文按学科汇编成《农学丛书》,进行二次传播.农学会的成员兼具编者与读者双重身份,其所办的《农学报》又作为农业学堂的教材,学生亦成为其受众,再由乡绅讲授于“乡劳野夫”,这就形成了农学会、《农学报》、农业学堂、乡绅等多级传播模式.《农学报》经由日本传入的西方农学体系,注入中国传统农学体系全新的知识元素,以前所未有的媒介形态实现了西方现代农学体系与中国传统农学知识体系的传播和交融,并以现代自然科学知识运用于传统农学为标志,首次系统地、大规模地和整建制地将农业科学技术分类精细化,从而形成了古代与近代中国农学的分水岭,初具晚清中国农业知识体系的雏形.不仅在媒介形态的特殊样式上,而且在农学知识的传播总量和体系的完整性上,《农学报》实现了空前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现代农学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篇摘要范文:化学与农业的互动

化学与农业一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①化学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支持,②农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化学许多方面的革新.当今社会,这种互动关系尤为明显.化学与农业的关系已经上升到化学与新型农业的关系的高度.

第七篇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范文:基于GIS的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内江市位居于经济活跃的成渝经济圈腹心地带,是四川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四川省水产产业化试点城市和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本文以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对内江市东兴区双桥乡进行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查明研究区土壤元素背景值、基准值以及分散富集特征,了解元素及相关地球化学指标在农业生态系统各介质(土壤、水、大气和生物)中的含量和分布.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属性信息提取功能,进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填图,制定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综合评价方案,结合土壤环境与土壤肥力要素,以大气、水体和生态效应评价结果为辅,基于空间叠加分析技术,实现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农业生态区划,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与空间布局,并构建了适宜的农业生态模式.主要评价结果如下:

(1)评价区背景值与全国A层土壤背景值相比,Cd、CaO相对丰度比值高.与成都经济区土壤背景值相比,多数元素背景较接近,CaO相对丰度比值高.研究区表层土背景值与深层土基准值较接近,比值幅度在0.77~1.54之间.大多数元素变异系数(Cv_1)低于35%,含量分布较集中,分异程度较弱.S、Hg元素与Org.C成分的Cv_1值较高,分别达到71.71%、71.70%、57.15%.剔除离散异常值之后,变异系数(Cv_2)均大大降低,这表明表层土壤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

(2)评价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土壤较清洁,符合无公害食品产地对土壤环境质量要求,部分区域达到绿色食品产地要求.有机污染物残留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Cd、Ni元素含量相对较高:Cd含量介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和二级标准之间,整个研究区域属于Ⅱ类土壤,Ni元素73.89%的区域属于Ⅱ类土壤.

(3)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土壤中N、P、K、Org.C单指标分级评价表明:P含量整体水平较低,分布较集中,K含量水平较高且分布均衡,N与Org.C含量跨度较大,区域含量不均衡.

有效态的分级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土壤水解性N、有效P含量跨度较大,分布不均衡.有效Mo、有效B含量整体较低.应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对缺失区域补充营养元素.

基于尼罗梅综合指数的全量综合分析与有效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均缺乏富集区域.由累乘法计算土壤养分综合指数,区域内主要为二级区域,无一级富集区域.

(4)研究区与成都经济区成都、德阳、眉山、绵阳、雅安、乐山六市大气降尘数据比较,Cu、Zn、Ni元素含量相对较高.Cu元素含量高于绵阳、眉山、雅安三市,Zn元素含量高于雅安,Ni元素含量高于眉山、绵阳、雅安和乐山四市.其他元素均值含量较成都经济区六市低.

(5)灌溉水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无公害食品产地和绿色食品产地要求.底泥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远低于农用污泥中的污染物控制标准,因此可以利用灌溉沟渠所形成的底泥.饮用水总体上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总硬度、Mn、TFe、NO_3~-指标含量部分超标,其中TFe元素存在严重超标,需查明污染源,加强监测与防治.

(6)与无公害卫生指标、绿色食品卫生指标比较,水稻籽实均符合标准,仅一件样品Pb含量较高,接近标准限值.玉米、柑桔样品各指标均低于标准.花生元素指标中As、Hg、Pb均符合标准,Cd元素超出无公害食品卫生指标限值,且略高于绿色食品卫生指标.

(7)结合土壤环境、土壤养分、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效应因素,运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进行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综合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大气超标区域主要分布在付家村、东山村及马龙村,土壤超标区集中在元觉村,农作物超标区位于元觉村、东山村、马龙村.全区土壤养分含量偏低,应因地制宜地补充肥力.

(8)基于无公害食品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以GIS手段综合农业生态地球化学分析成果,拟建立果药生产基地、绿色稻-蔬生产基地、无公害稻-蔬生产基地、淡水养殖基地.发展配套的农业生态模式:果-药-畜模式、稻-蔬种植模式、果-草基鱼塘生态模式,建立生态农业.

第八篇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格式:化学与农业

农业化学化的意义化学与农业有着密切与广泛的联系.这种不断加强着的联系是以化学深入生物学为基础的.这些科学联系的结果产生了并且迅速地发展着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土壤化学、微生物生物化学、毒物学及其它科学.化学从各方面深入农业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业化学化,主要是沿着下列几个方面进行的:1.利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来提高收获量.2.通过化学保护的方法,利用杀虫剂、杀动物药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剂使植物不受昆虫、嚙齿类动物以及疾病的侵害,保证作物的收获.3.利用生长刺激剂、除莠剂、脱叶剂以及阻止贮藏着的马铃薯与其它食用块根发芽、阻止果树在寒冶的春天发芽的药剂,以及其它的药剂来加速或抑制植物体中进行的生理过程.4.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保藏与防腐,以及仓库、升降机与运输工具的消毒.5.使用饲料来提高畜牧业和养禽业的生产量.

第九篇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天水农业学校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与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农学、园艺专业的许多课程等都要以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来研究和论述.化学教学是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基础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化学学习效果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目前.作为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天水农业学校,存在着招生就业困难、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基础差、化学学习困难等现状,成为制约天水农业学校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天水农业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对该校3个年级2个专业13个班的在校学生,从基本情况、化学学习心理、化学学习方法和习惯、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环境因素、教师对学生化学学习的指导、化学学习能力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相关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调查研究表明:天水农业学校学生化学学习整体水平较低,且差异性较大.主要表现在:化学知识点记忆理解困难,综合运用能力不够,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水平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

研究发现:造成天水农业学校学生化学学习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因素:自我定位不准确,对前途感到迷惘,自信心不足,化学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方法欠缺,意志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教学因素:化学教学内容难度大,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专业特色不明显,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指导的习惯,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3)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就业困难,就业指导不够影响了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上述化学学习的现状,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相应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对策:(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化学学习方法,(3)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4)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实施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5)开展校本研究,促进学校化学教材建设,(6)深化教学改革,办出农业职业教育特色,

为了提高天水农业学校学生化学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及农业科技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所在的天水农业校正在进行化学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十篇摘要范文: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研究

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排放源,其首要任务是保障农产品的基本供给,为了确保农业产量,我国农业采用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生产方式,这就使区域农业发展与碳减排间出现了不协调现象.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因而本文在遵循农业生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原则下,确保农产品供给,促进区域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包括:

首先,分析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并根据农业发展与碳排放间关系对各阶段进行划分:农业发展与碳排放不相关阶段、农业发展与碳排放潜在相关阶段、农业发展与碳排放正相关阶段、农业发展与碳排放负相关阶段.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分析了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耕地量少固碳能力降低、化学农业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国家高额补贴致化肥需求膨胀、农药与农膜过度施用等影响农业协调发展的问题.

其次,构建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模型与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对影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进行建模分析,根据各因素对我国不同区域典型省份农业产值的影响程度,结合农用化学物质碳排放系数以及各典型省份的森林资源情况,得出多数区域现有的森林资源无法完全吸收农业生产碳排放的结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别对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我国农业在低碳经济趋势下总体协调程度不断提高;从空间上看,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东部区域经济协调度较好,而经济较落后但农业资源未被完全开发的西部地区资源环境协调度较好,但社会协调度较差.

再次,提出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和推进机制.本文分别从农业经济演进规律、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消费者的低碳农产品需求等方面,探讨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的各种驱动因素,并分别从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而提出相应的推进机制.

最后,提出低碳经济视角下促进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的策略.一是通过政府、市场和农业生态系统自身调节促进农业协调发展;二是培育农业经济主体;三是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作物碳吸收率及经济、资源和社会协调发展情况对区域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四是发展农业碳金融为农业协调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区域共同研发并共享创新农业低碳化生产技术,促进低碳技术资源利用效果最大化,并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的形式推广农业低碳化生产.

综上,本文以分析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为前提,以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内涵和运行机理为切入点,在对我国农业发展及与碳排放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数量经济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建立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农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对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程度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评价;通过对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协调发展驱动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推进机制;最后提出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进一步丰富了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并为各级政府应对温室效应制定农业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化学与农业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化学与农业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关于免费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化学与农业引用文献:

[1] 化学与农业相关论文选题 化学与农业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化学与农业外文外文 化学与农业外文文献怎么找
[3] 化学与农业论文提纲格式 化学与农业论文框架怎么写
《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怎么写 化学与农业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化学与农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