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大豆食心虫本科论文怎么写 大豆食心虫硕士论文范文50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大豆食心虫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5

大豆食心虫论文范文

《大豆食心虫危害与防治措施》

该文是大豆食心虫本科论文怎么写与大豆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摘 要:大豆食心虫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具有分布广、周期长和危害严重等特性,严重威胁我国大豆的安全生产.该文分析了大豆食心虫的环境适应性、安全越冬机制以及对土壤温湿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食心虫的发生进行了预测预报,并结合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豆食心虫;危害;防治措施;环境适应性;预测预报;综合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5.6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8-0073-03

大豆食心虫隶属于昆虫纲鳞翅目小卷蛾科大豆食心虫属,是我国大豆生产中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3省、西北5省、华北平原和苏浙等地区.大豆食心虫以为害大豆为主,以幼虫进入豆荚蛀蚀豆粒,3龄后取食呈沟道状,甚至缺壳.在我国,普通年份大豆食心虫虫食率为10%~30%,造成损失4%~10%,严重年份达到50%以上,较大的种群数量造成大豆经济损失严重.合理的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虫食率,一般能够降低10%~20%,减少10%左右的损失,大豆等级能够相应提高1~2级[1].大豆食心虫对大豆的危害程度受不同品种、土壤温湿度和气候条件、天敌等影响.一般来说,大豆荚毛长而密、荚毛直立的品种着卵多;早熟、晚熟大豆品种危害轻;对于土壤,轮作和冬前深翻有利于降低大豆食心虫的为害.大豆食心虫不仅影响优质大豆的生产,更影响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和收益.因此,预防大豆食心虫为害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大豆食心虫形态

大豆食心虫幼虫共分4龄,初产时为淡虫体,待入荚脱皮后变为乳白色,老熟后呈红色,略呈圆筒型,雄虫的老熟幼虫在第5节上是否形成1对紫杠色小斑点,是判定大豆食心虫幼虫性别的主要依据.大豆食心虫成虫呈红褐色,体长5~6mm,成虫触角感器共7种,分别为刺型、腔锥型、毛型、鳞型、栓锥形和耳型触角感器及Bohm氏鬃毛感器.大豆食心虫雌体和雄体有颜色差异,一般雄蛾颜色较浅,雌蛾叶色较深.食心虫有性二型现象,成虫雌雄体之间存在种类、数量的差异.以幼虫危害大豆子粒,蛀食豆粒,造成大豆减产和品质下降.

2 大豆食心虫的环境适应性

大豆食心虫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豆田土壤或者晾晒厂附近的土壤内作茧越冬.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大豆食心虫的發生时期并不相同,一般我国北方地区发生早于南方地区,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食心虫的发生;连作土壤比轮作土壤发生重,且低洼地,易积水的地区虫害发生重.幼虫在土壤中越冬,于次年7月中旬化蛹,7月末到8月初始见成虫,8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和产卵高峰期.羽化后成虫寿命为8~10d,前期羽化以雄蛾较多,羽化高峰期时雌蛾和雄蛾数基本相同,为食心虫防治的最重要时期;产卵期,虫卵多产于嫩芽和豆荚上,产卵5~8d孵化成幼虫,幼虫蛀入豆荚内蛀食豆粒,在夹内危害20~30d,于9月上、中旬幼虫老熟后开始脱荚潜入土壤中做茧越冬.

大豆品种和土壤温湿度对大豆食心虫影响较大,大豆无荚毛或荚毛弯曲的品种着卵少,着卵部位以豆荚为主,在荚长4cm左右的嫩绿豆荚上,其次是叶柄,其它器官着卵较少;对着卵部位而言,以中下部豆荚为主,多选择籽粒饱满的1粒豆荚,豆株中上部嫩荚、干扁荚相对较少.对于土壤,大豆连作会加重大豆食心虫的危害.20%的土壤含水量有利于大豆食心虫化蛹和羽化出土,当空气湿度在90%、气温稳定在20~25℃时,有利于成虫产卵,成虫飞行能力较弱,主要在半米以下的空间活动.成虫在夜间、上午多潜伏在叶片背面和茎干上,下午3∶00后开始活动,日落前1h活动最为旺盛,黄昏时刻产卵.大豆食心虫为“长日照”昆虫,光照长度直接影响大豆食心虫的生长和生育性,日照长度16h为其幼虫临界光长,日照长度小于15h,大豆食心虫可能滞育,超过16h可进行繁殖,或打破大豆食心虫滞育状态.大豆食心虫又是一种专性滞育性昆虫,在不适宜环境条件期间以低代谢速率来维系生理过程,而不改变其外观形态和组织器官的分化.由此可见,不同纬度及日照时长会直接影响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期,而针对食心虫的生长特性及时进行防治,可以达到较好效果.

3 大豆食心虫虫害的预测预报

做好害虫调查、预测未来发生期和危害程度并做出相应的防控准备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大豆食心虫作为大豆的主要虫害之一,建立预报模型,通过相关分析,把降雨量、平均气温、脱荚孔数、幼虫越冬存活率和8月份平均百米蛾量等作为理论模型对大豆食心虫发生面积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昆虫种类繁多,但大多数害虫都要面对越冬问题,抗寒能力直接影响害虫的群体结构和区域分布.为适应季节更替和冷暖气候的变化,昆虫必须生态或者生理适应低温环境,而且对低温适应和个体的营养状况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大豆食心虫对极端低温的恶劣环境采用生态适应,及不同形态隐藏在越冬场所进行安全越冬.若虫源基数偏高,越冬幼虫发育质量较好,加上连作及气候等原因,冬季没有极端寒冷天气出现,有利于大豆食心虫越冬,将加重大豆食心虫的危害.土壤性质决定了虫茧入土深度,一般质疏松的沙性土壤入土较深,粘附力较强的黑钙土做茧部位较浅,入土深的虫茧越冬死亡率低,但入土深的不能羽化,而化蛹在3cm深度以内羽化率较高[2].对于脱荚幼虫的活力,先脱荚的活性优于后脱荚.生理适应调节主要是大豆食心虫改变自身的生理条件提高抗寒性,主要形式是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的滞育,在滞育过程中,大豆食心虫的糖类和脂肪类含量增加,而含水量显著下降.因此,越冬基数和越冬存活率对第2年大豆食心虫的发病率影响较大,要加强对大豆食心虫的田间监测.根据研究结果,以单位面积脱荚数、越冬期的降水量和化蛹羽化期的降水量作为主要的评判指标,对大豆食心虫的进行预测.降水量是影响害虫扩散和迁徙的主要因素,降雨量的差异影响食心虫的羽化率和生殖能力.当土壤湿度适宜大豆食心虫的生长会增加第2年的群体,并有可能造成提前爆发.一般土壤含水量15%是大豆食心虫适宜的入土越冬湿度,降雨量造成土壤湿度的增减,对区域农作物病虫害的增长和消长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土壤含水量是大豆食心虫种类和风险评定的重要因子之一.

4 大豆食心虫防治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大面积单一作物的种植模式,食心虫虫口基数的逐渐增加,加重了大豆食心虫的危害程度,造成大豆虫食率呈增长趋势,虽然增长较为缓慢,但是覆盖面积较大,致使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大豆面积的逐渐增加,生产中大豆轮作困难,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增加了食心虫的发病率.传统农业管理对大豆的管理比较粗放,对大豆食心虫的认识不足,很少对其进行防控,致使大豆食心虫在发生前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一旦发生,农民才进行喷药,但错过了最佳施药期,防治措施不到位,加上越冬期地温适宜,空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加速了幼虫的转移和化蛹,致使大豆食心虫大面积发生.市场上针对大豆食心虫的药剂种类繁多,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很难保证所选药剂的防效,再加上农民生产技术落后,杀虫剂浓度和喷施时间、药用部位选择不当,很难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5 大豆食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大豆食心虫在防治过程中,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总原则,实行“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手段.

5.1 农业防治 根据大豆食心虫的趋性和特性,农业防治方法很多.首先是选择种植抗食心虫或耐虫的大豆品质,根据食心虫对荚毛的趋避性,可选择无荚毛或荚毛较少的品种,以及荚毛弯曲但木质层结构老,致使豆荚入土后增加越冬幼虫死亡率的品种;同时熟期对食心虫的发生也有较大影响,可以错开食心虫爆发期的品种,从而减小虫害程度.因此,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购买丰产稳产性能好的早熟品种[3].耕作方式对大豆食心虫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连作会增加大豆食心虫的危害程度,所以在大豆种植中尽量避免大豆连作,选择轮作种植方式,减少食心虫的危害.同时,对土壤进行深翻,深翻可以破坏食心虫的越冬场所,降低土壤温度,杀死虫源;也可以结合中耕除草,在化蛹和羽化期进行中耕,减少羽化数量.最后对大豆田尽量适时早收,可减少豆田的越冬幼虫,大豆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块和秋翻整地,破坏食心虫的越冬场所,通过机械伤害和气候伤害及生物天敌,增加食心虫的死亡率.另外,根据昆虫夜间活动的特性,采用绿芯引诱除虫也得到较好防效.

5.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分為天敌防治和病原菌侵染防治2种方式,对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是一种绿色防治手段.目前,大豆食心虫的天敌主要有赤眼蜂、花蝽、茧蜂和蜘蛛等,其中寄生蜂对大豆食心虫的寄生率达到20%~40%,一般在8月上旬与食心虫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1次,5d后再放1次,每次放蜂量为15头/hm2,用别针或者大头针将赤眼蜂成品蜂卡固定在大豆植株上部.在大豆田间的上风口要增加蜂量,下风口可适当减少蜂量.

白僵菌、绿僵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是大豆食心虫的主要侵染病原菌,其中白僵菌寄生率一般达到5%~10%,能够成功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一般在8月下旬,用白僵菌与土壤混合成1∶25的菌土,均匀撒在土壤表层,具有抑制食心虫发病的作用.此外苏云金杆菌对食心虫也具有毒害作用,在大豆食心虫防治应用较为广泛.

5.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具有作用快、效果明显等优点,是大豆食心虫最重要的防治措施.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土壤处理和植株喷施.土壤处理是利用药剂的熏蒸作用,将敌敌畏等熏蒸药剂与秸秆或麸皮混合均匀,撒于土壤表层,通过药剂的熏蒸作用,毒杀大豆食心虫的幼虫.田间喷雾是对大豆全株喷药,采用菊酯类农药、甲拌磷颗粒剂、杀螟松粉剂、敌杀死乳油等进行喷雾杀虫,选择日落前在田间见到成虫成团飞舞时喷雾防治时.一定要注意对农药的二次稀释,保证农药均匀溶解以保证药效,二次稀释农药要现配现用,避免放置时间过长.目前超低容量喷雾方法和飞防技术在大豆食心虫化学防治中应用较多,它们具有节水节药等特点,通过提高雾化程度以提高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在大豆食心虫防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高毒农药的使用,禁止使用高毒农药,每次防治通过调节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降低食心虫抗性的产生.

5.4 基因防治 利用食心虫的遗传结构进行虫害的防治目前已被广泛研究,采用RNA干扰技术干扰食心虫DNA基因的表达,利用储存蛋白基因和气味受体的克隆技术,探索大豆食心虫的新型防治技术.4龄幼虫与脂肪体内的蛋白基因表达量较高,1龄和成虫与表皮内蛋白基因表达量较低.从种群遗传分析,大豆食心虫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基因交流会受到地域区域化的影响,遗传多样性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4].

6 小结

大豆食心虫是我国大豆产区的主要害虫,受单位面积脱荚数、越冬期的降水量和化蛹羽化期的降水量的综合影响,造成次年食心虫大面积的发生.了解食心虫的生活习性和发病趋势,注重大豆食心虫的防治,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早熟品种,对田块进行轮作深翻,降低冬季地温和越冬食心虫的危害.在大豆食心虫防治过程中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总原则,实行“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手段,以促进我国大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凡钢,杨振宇,闫日红,等.大豆抗食心虫研究进展[J].大豆科技,2015(3):17-20.

[2]秦昊东,高宇,徐伟,等.土壤湿度对大豆食心虫幼虫越冬行为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5(06):1024-1028.

[3]李红鹏,李艳杰,张武,等.中外早熟大豆对大豆食心虫的抗性研究[J].大豆科学,2015,34(2):281-288.

[4]王宇,钱华,姜欣欣,等.大豆食心虫非典型气味受体基因克隆及发育期表达分析[J].大豆科学,2016,35(1):124-129.

(责编:张 丽)

结束语: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经典大豆食心虫专业范文可作为大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大豆食心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大豆食心虫引用文献:

[1] 大豆食心虫本科论文怎么写 大豆食心虫硕士论文范文5000字
[2] 大豆论文范文 关于大豆参考文献格式范文2000字
[3] 大豆论文范文 关于大豆相关论文例文2500字
《大豆食心虫本科论文怎么写 大豆食心虫硕士论文范文5000字》word下载【免费】
大豆食心虫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