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文参考 中国民间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中国民间文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8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文参考:当代西部文学中的民间文化书写
  2. 第二篇中国民间文学论文样文:民俗与政治的互动
  3. 第三篇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文模板: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4. 第四篇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例:论中国近代小说中的民间因素
  5. 第五篇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文格式: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的嬗变

★100篇免费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中国民间文学论文写作参考,适合中国民间文学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文参考:当代西部文学中的民间文化书写

西部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中,是一座不可或缺的高原.这里产生过一些地标式的作家和作品.西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因其相对封闭、落后、边远的特点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文化.由于这些民间文化都内化为西部人的日常生活,自然也成为西部作家所要描写的主要内容.因此,从西部民间文化入手来研究西部文学便是找到了西部文学的灵魂与血脉.

本选题有四方面的意义:(一)推进当代西部文学在民间文化书写方面的研究.(二)拓展1990年代以来文学界提出的“民间”理论美学空间.(三)对西部文学的创作起到一定的理论引导作用.(四)为西部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寻找精神资源.

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首先阐明论文选题的缘由与价值意义,突出从民间文化的角度对西部文学进行研究不仅是对西部文学研究本身的一次全新拓展,而且对西部文学的创作也将起到一定的启示意义;其次对中国西部和西部文学两个概念进行了范畴的界定,厘清了1980年代以来人们对西部和西部文学的一些概念上的分歧,从而确立大西部的文学范畴;再次对中国西部民间文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确立了从民俗、民间信仰、民歌、方言等层面来论述西部文学的路径;最后对西部文学的民间文化书写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主要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和论文篇章安排进行了论述.

正文部分共七章,其中第一、二章从农耕民俗和游牧民俗两种文明形态进行论述.在论述农耕民俗时,以农耕文明的主要特点进行论述,而在论述游牧民俗时,是以游牧文明的主要特点进行论述.这种论述主要是突出两种文明和民俗的不同特征.这些民俗文化的书写使西部文学呈现出浓郁的西部特色.

第三、四章从民间信仰的角度论述西部文学,以此来突出西部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西部,汉民族是主要的民族,西部的汉民族保留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特征,这是西部汉族作家写作的主要精神资源.其次是藏族和回族,他们分别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信仰,这是西部藏族作家和回族作家的精神资源之一.最后便是其它小众少数民族,他们大多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或萨满教,也有一些各自的特征,而这也是这些少数民族作家心中的精神信仰.这些精神资源越来越成为今天西部作家所书写的内容,也因此使西部文学成为文学上的高原.

第五章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来论述西部文学.西部由于其长期的相对封闭、边缘性而保留了很多民间传说、神话.民间文学在作家们重新进行创作,从而被赋予新的精神特征.如阿来对藏族史诗《格萨尔王》的重述,张承志、石舒清等对回族民间传说的挖掘和复魅.

第六章从民歌的角度来论述西部文学.西部的民歌从文学上的运用来看,总体上来讲可分为三种:一是信天游,主要在陕西作家的作品中被广泛运用;二是花儿,主要在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等地作家的作品中被广泛运用;三是其他少数民族民歌,在西部众多的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中被运用.这些民歌的运用使西部文学呈现出一种优美的抒情风格,并起到建构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

第七章从方言的角度来论述西部文学的语言特征.在西部文学中,方言被-些作家灵活运用,不仅创作了富有地方特征的文学,而且也因为独特的运用使其富有独特的作家个体特色.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雪漠、刘亮程、马步升、杨显惠等的方言写作使他们分别呈现出两个不同的美学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结语部分对西部文学在民间文化书写方面的理论延伸,重点阐述这类书写对于今天中国文学的意义.同时也指出西部文学在这类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题,并对西部文学在民间文化书写方面进行展望.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从民俗、民间信仰、民歌、方言等民间文化的视角全方位地对西部文学进行考察和研究,不仅为西部文学和当代文学开启了一个广阔的美学空间,而且也为西部文学的研究与创作寻找到丰富的精神资源.

第二篇中国民间文学论文样文:民俗与政治的互动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一链,解放区文学极大影响了当代文学尤其是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走向.不仅如此,解放区文学形成发展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是战时中国文学地理格局中的重要一隅,从而具有了其他时代和地域文学不具备的特异性,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可堪深入挖掘的空间.科学深入地探究解放区文学的风貌和内涵,是理解和梳理中国现代文学格局构成和整体风貌不可回避的课题.近年来,对解放区文学的研究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纵深化发展的态势,但依然有“突”而不“破”之憾.其中原因之一来自研究视角的局限.为此,笔者试图在“民俗”与“政治”之间,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深化解放区的研究.本文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民俗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关系切入,考察民俗文化这一民众的“软控制”形式与“政治”芜杂、微妙的互动关系,探究解放区文学的诸种样态及其成因.论文共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共分为五章.

绪论主要阐释本论文的问题缘起及其研究意义.首先,对“解放区文学”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概念厘定.这一时间和空间范围也是最能体现解放区文学主要风貌和形态的精髓所在.其次,详细分析和归纳了解放区文学研究的历程和现状,明确了解放区文学研究要想走向纵深,必须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切入到解放区民众的生存状态和解放区作家的精神风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放区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民俗与政治的互动.以民俗学为视角贴近解放区政治意识形态化的生活世界和文化形态,对解放区文学做整体把握下的细节研究,还原解放区文学的日常生活本面.

第一章主要探讨解放区文学与“民俗”的对话缘起——探讨二者之间的共生和同质关系,进而为解放区文学的民俗与政治交叉研究找到理论支撑点.作为战时文学地理和政治地理格局中的重要一脉,解放区文学从生态环境、命名方式、作家群体特征、文学样式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和意识形态色彩.*在解放区的文艺政策上不断强调文艺反映生活为现实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加强了解放区文学的地域实指性,推动了民俗文化在解放区文学上的勃兴.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国民间文学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2500字本科论文、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国民间文学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文选题

第二章概括了民俗世界在解放区文学中的确立过程和表现形态.在整个文艺生成场的民俗特质渗透下,解放区文学一方面向民间倾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政治意识形态有意向民间突进,试图取得某种共谋关系,这种突进也取得了很大成功,使解放区文学显示出了独特性,但同时民间固有的自在性又不时从罅隙中抬头,显示出了民间的眼光,亦或者说,显示出了民间社会的天然的不同层面的民俗质素.这种交融挣扎的关系,使解放区文学民俗与政治的交叉研究不仅成为一种必要,而且具有了颇有意味的开拓性,也使得“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在复杂的历史力量整合下获得了新的面貌和生机.

第三章通过挖掘民俗学研究中的重要视角——“空间”和“场景”,来还原和分析解放区文学政治场域中的时代变迁和历史形态.民俗空间和场景既是指民俗事象存在的空间维度,显示了民俗活动的空间边界,又是民俗活动本身的一部分,是民俗事象和活动背后所指涉的精神虚拟空间,包含了民俗空间维度所投射出的民俗变异、民俗心理和民俗表征.解放区作家们似乎有意无意地加大了作品中人物生活空间和日常活动的场景化描述,通过场景化的叙述方式响应了上层号召,加强了解放区文学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促进解放区文学大众化民族化的发展进程.解放区文学中体现出的“敏锐的地理感”,反映出了解放区作家对“空间”的倚重和解放区文学作品中“空间”巨大的存在感.在解放区文学的各类场景和空间描写发生的一幕幕民俗活动,反映了中国民间社会婚丧嫁娶、春种秋收、饮食居住、宗教信仰、方言土语等各个方面的风俗习惯和其背后隐含的政治、社会关系与文化变异.通过空间的泯灭新生或职能转变,政治符号系统以日常公共空间为*嵌入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建立起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进而建构起农民崭新的自我观照和国家认同意识,从而实现了解放区乡村政治社会空间的建构和转型.

第四章将“民俗仪式”作为解放区文学研究的关 键 词 ,考察“仪式”在解放区文学空间的展开形态和政治文化成因,以及就民俗仪式的表现而言,解放区文学与“五四”乡土写实派文学在表现形态、内在旨归、展现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并探析异同背后投射出的政治文化变迁.通过对求雨、民间巫神仪式、婚庆仪式、祭祖仪式等这些民间常见仪式在解放区文学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分析,可以看出,民俗仪式的文学叙事功能不仅丰富了解放区文学的作品内容,而且作为叙事情节中的一环参与了对作品结构的搭建.解放区文学与“五四”乡土写实派文学对民俗仪式的表现,既有共通,又有殊异.与“五四”时期的民俗社会作为观照,我们发现在解放区文学中更多出现的是民俗仪式的废弃、异化、新生,同时大量富涵意识形态隐喻意味的新仪式——“诉苦”、“批斗”、“公祭”等被时代催生,成为解放区文学区别于以往文学中民俗仪式描写的新景观.而新秧歌剧作为民俗仪式与时代政治联姻的最典型景观,体现了政治诉求下民俗仪式颇有意味的新旧形式和职能置换,勾勒出了一幅政治乌托邦式的民俗生活世界,取代了传统旧秧歌中男耕女织、人神共生、自在天成的民俗生活世界.

第五章在对解放区文学现有民俗视角研究的基础上,将民俗学视野具化到解放区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赵树理其人其文的研究上.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农民色彩、深受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浸淫的一位作家,赵树理其人其文都具有浓郁的民俗气质.赵树理的民间立场与时代和政治导向遇合,碰撞出了璀璨的光芒,在这一过程中,民俗文化大放异彩,在运用民间语言、民间思维对民间*、民间风俗、民众生活进行还原,营造原生态的民俗生活世界的同时,民间跳脱的生命力、民俗承载的民间力量也在经受着时代和政治的洗礼和重塑.

总的来说,在解放区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随着农民阶级和民众生活的被重视和推崇,民俗的发展呈现出了勃兴之势,民俗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得到了极大推进和繁荣.民俗和政治在解放区文学中既互相依存,彼此渗透,又试图打破共谋关系带给彼此的束缚,谋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它们共同参与了对解放区文学的建构,直接影响了解放区文学的成因、风貌和形态,并且再现了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进入民间社会的过程,展现了民众日常生活和阶级—民族—国家的对接.民俗与政治的互动研究不仅拓宽了我们对解放区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使我们切入到解放区文学真实可感的生活世界,而且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解放区文学对表现乡土社会民族国家意识构建的努力,进而反思政治、民间、文学三者之间的共处关系.

第三篇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文模板: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https://www.mbalunwen.net/gui/94585.html

动物学意义上的狐,聪明、机警、狡黠、多疑,它们善于居住在土穴和树洞之中,并经常出没于距离人类住所不远的地区.因此,人类对狐并不陌生,反而具有一种亲切感.然而,笔者在本论文中所要讨论的并不仅限于动物学意义上的狐,而是在充分地了解狐的自然生态的基础之上,找出文学作品中的狐与人类思想观念或特性的相似之处,通过类比思维的方式找到二者思想情感的切合点,从而探讨其在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中的文化属性.

文学作品中的狐身上,早已深深地刻上了人类思想的烙印,是已经被逐步地人格化了的狐,在它身上寄托了无数人类的意识情怀,成为了观念的载体.狐作为中日民间宗教信仰广泛崇拜的对象之一,常以变化莫测、神通广大而又颇通人性的形象出现.笔者在大量的文献整理和阅读后发现,“人狐恋”作为一种特殊的婚恋话题,在中日两国的古典作品中尤为显著.婚恋中由于有了“狐”的加入,其向人们所展示的社会意识、文化心理、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变得更加微妙复杂、更加全面深刻,在中日两国的思想、文化、心理等研究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了中日两国有关“狐”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国到清末,日本到江户幕府为止),先从宏观上梳理出“人狐恋”与“非人狐恋”话题的基本情况,从而把握两国狐文学的基本模式,然后探讨二者形成的社会及心理原因,认识“人狐恋”与“非人狐恋”话题背后的本质,从而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最终达到揭示中日两国特定的文化内涵的目的.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第一章由四个小节构成.第一节主要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介绍了狐的基本属性,如狐的外貌特征、种类、分布等,也特别地将狐与狸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区别;第二节则以图腾狐为出发点,概括总结了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民间故事及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第三节与第四节则是以中日两国的狐信仰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狐信仰源于中国,后远渡重洋传入日本,在日本又经历了与日本本土的蛇信仰相互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成为日本国民广泛推崇的民间信仰的过程,这些内容在第三节与第四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章是由三个小节构成的.笔者在第一节中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异物婚恋故事”进行了界定,指出本论文由于是以“人与狐”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因此取其“狭义”,即以人与动物以及由动物衍生出的神异身份之间的异物婚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第二节中主要论述了异物婚恋故事所产生的原因,笔者分别从“万物有灵”观念、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揭示了异物婚恋故事中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及“人类社会征服与被征服的性关系与性意识”等本质性问题;而第三节中则是以“异物婚恋故事的类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此项研究笔者主要选取了德国学者艾伯华著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丁乃通著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以及日本民俗学家关敬吾著的《日本昔话集成》作为依据,分别从类型、数量、故事梗概和地域分布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最终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三章是本论文中分量最重的一章,它是由五个小节构成的.笔者在本章中以人狐恋故事中的“狐妻型”作为研究对象,将中日两国存在“人狐恋”情节的文学作品纳入研究范围之内,从作品的核心情节如报恩、复仇等骨架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为根本出发点,又将“狐妻型”故事进一步划分为神婚式、圆满式、悲情式、复仇式和淫欲式五种类型,各成一节.笔者在每小节中都分别针对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比两国狐意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探讨其产生的文化根源之所在.

第四章主要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是围绕着中国文学作品中狐男的意象特征进行的讨论,其中研究的主要对象既有博学多识的书生狐,也有异物婚恋故事中的“狐郎”等;二是探讨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狐男意象,以及日本文学作品的异物婚恋故事中为何几乎不存在“狐郎”的原因.中日“人狐恋”故事中的“狐郎型”故事(与“狐妻型”故事相对),由于“狐”的男性形象数量较少且十分琐碎,因此,笔者是将“人狐恋”中的“狐郎型”故事与“非人狐恋”中狐的其他男性形象,如狐博士、狐友、狐父、狐仆等合并在同一个章节之内,再分别进行研究论述的.

第五章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中日非人狐恋故事中的人与狐,笔者分别从“和谐共处的人与狐”和“相互对立的人与狐”这两方面针对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狐关系”问题进行了举例说明,并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然后又针对“狐与*”之间的关系,从*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总而言之,笔者希望通过对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的对比研究,来探讨意识形态系统的深层文化,探索中日两国民族文化层面的某些本质性的东西,发现作为同属汉文化圈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最终探求中日两国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揭示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

第四篇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例:论中国近代小说中的民间因素

中国文化真正有了精英和民间明显的界分,应该自提出“全盘西化”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从此西方学理日益占据了文化主流的位置,和本土的原乡文化形成了异质性的张力,它同蕴含着文化混溶性和文化整体性的中国古典文化相类似,都彰显出较为单一的文化品质.而在近代中国,情况却远复杂的多.在近代中国,一方面新知识人出于强国目的的在文化层面急进的功利主义,使得西方的思想文化成为了被热衷介绍和学习的对象.另一方面,新知识人所生长的社会仍然处于传统社会之中,此时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依旧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而无论从时间的长度还是空间的广度,自幼就深浸于这一传统文化混溶结构之中的新知识人的生活时时刻刻就处在民间的包围之中.由此,民间因素对于此一时段小说创作的介入情况也呈现出了不同于古典时代也不同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复杂性,我们可以在众多的近代小说中找到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多种应用,以及民间趣味影响了知识人对于民族国家想象和对于西方世界理解等情况.

可以说,虽然中国的民间文化是中国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与精英文化有着一种同构关系,但从另一方面,由于民间本身的“自由自在性”和原生性,其必然蕴含着不同于精英和官方的特质.它的表述方式和价值追求等都与精英和官方文化形成了龃龉甚至一种潜在的对抗.这样具有不同侧面的民间文化因素对于近代小说文本的进入,以及新知识人对于民间资源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乃至于其与西方文化的共时性的展演等,势必会给近代小说带来一种丰富的文化内蕴和多维的意义向度.就其表现来看,它本身不啻为是在文本内部的一场中西文化的对话.而充斥着这种文化对话的近代小说由它的流布在新文化以及新民间的生成过程中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反映出国人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诸多复杂的心态,记录下了转型期思想演变轨迹.由此,我们亦可以窥见中国文化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另一条路径,从而照察出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在民族现代精神建构中的意义及影响.

本论文把近代小说受民间因素影响的状况分为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其一,借鉴民间文学研究的类型学研究方法对近代小说进行考察.

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往往将具有相同或相似情节的故事划分为一个类型.由于民间故事结构的简单,构成故事的情节单元较少,因此一种核心的情节单元往往就成为故事类型的标志.近代小说虽然属于文人创作,但是由于宣传和启蒙的迫切心理和写作时尚,小说的艺术建构反较历代文人创作有所削弱,而呈现出一种思想意蕴的直线性和单纯性以及小说结构的简单性.并且由于趋奉时尚的写作心理,近代小说创作的跟风和模仿的风气很盛,于是造成了不同文本从内容、主题到结构的相似性.这就使得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中情节单元的分析提炼成为可能.在论文的一至三章,笔者提取了近代小说中经常运用到的传统民间故事中的一些情节单元——“桃源故事”、“梦”和“魔宝”,来分析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及文学变革的语境之下各自所包含和传递的文化讯息和文化心理.

其二,研究民间笑谑因素在中国近代小说中的表现.

具体探讨中国的传统笑谑方式在近代滑稽小说中的继承和表现,以及其在都市新民间形成过程中的意义.

在进行上述两方面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从三个角度对近代小说中民间因素的作用进行了考查.其一,在知识人的新型民族国家及文化建构的追求中,近代小说中的哪些民间因素被改写,哪些被抑制和批判,哪些得到弘扬;民间因素帮助哪些新的文化思想元素生长,又潜在的颠覆和破坏了哪些政治文化意图;其二近代小说中的民间因素借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得以在广大普通民众中间大行其道,在市场运作下的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中,哪些民间资源被一再应用,它代表了过渡期普通人的怎样的文化心态,它在新民间形成中的作用,它如何与新知识人的现*念进行对话.其三从文学发展本身,考察民间因素,特别是民间文学的叙事方式,叙事策略如何影响并参与了新文学的形成.

第五篇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文格式: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的嬗变

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指对民间文学进行多维定义的语句,它作为人们思想观念的外化方式,呈现的是民间文学的本体、范畴及方法论等一系列生发其他非逻辑话语的起点.在行文中,一般以关 键 词 或核心概念的方式加以提取.本文以基本话语为着眼点,以话语理论为研究方法,探讨中国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嬗变,即民间文艺学话语得以生成和延续的历史机制与线索.围绕话语链之间诸因素的关系,将民间文学的历史、原理、作品、人物等折射在话语层面,考察置身在现代性境遇中的中国民间文艺学家,如何运用民间的语言材料和言说空间,将自身的经验付诸表达,语言和经验如何经过民间文艺家的倾力熔铸而成为现代性的话语形态.

本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从晚清学者提出“文言合一”,到五四学者胡适标举“活的文学",,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的话语链,梳理和评析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的萌生和初步形成,认为民间文艺学作为现代学术的分支,是晚清和五四两代学人“共谋”开创出的新天地.萌生期的“民间文学”就是“文学”,是一套颠覆传统的意识形态.第二章分析二三十年代学者对民间文学原理的探讨和话语实践,指出他们在原理上相继并深化的话语链,使“民间文学”从“文学”中分化出来,具有了学科的雏形.话语实践中,神话、歌谣、民间故事的研究发现了文本的“变异性”,并通过对变异文本的阐释形成了一套方法论范式.民间文艺学话语在萌生期文学本位的基础上推展开来.第三章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原理层面民间文学的“学术性”,已经由萌生期的隐性话语上升为显性话语,引导民间文学的本体从文学转型为民俗学.话语实践方面,国统区的话语以人类学、民俗学为本位,沦陷区以俗文学为本位,解放区以*话语、无人格主体的大众话语为本位,展开的是“民间文学运动”.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发生三个维度的转型,与此前的话语断裂,不再是连续的整体.第四章以国共内战到新中国成立为话语背景,描述并分析民间文艺学的基本话语被建构为“阶级性”和“人民性”的过程及由此带来的“民间文学”与“人民文学”的混淆和迷茫.指出这一阶段的话语接续解放区的话语秩序,以文化再启蒙为使命,话语回到其诞生的起点,上半叶曾轰动一时的民间文艺学理论及方法论范式成为模糊的影子.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上述四章的分析,总结出“内外动力因互动共生”的话语嬗变机制.并综合上半叶的经验教训,反思当前的民间文艺学,提出民间文艺学本土话语建构的几点意见和展望.

主要论述了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中国民间文学引用文献:

[1] 优秀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题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标题怎样定
[2]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参考文献集 中国民间文学参考文献有哪些
[3]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提纲范本模板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大纲怎样写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范文参考 中国民间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中国民间文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