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免疫学论文范文参考 免疫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免疫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4

免疫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免疫学论文范文参考:鱼腥草抑制鸡毒支原体感染有效部位的筛选及其免疫学机理研究
  2. 第二篇免疫学论文样文:基于免疫学的入侵检测系统研究
  3. 第三篇免疫学论文范文模板:柳州市初始HAART的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失败和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
  4. 第四篇免疫学论文范例:史氏鲟免疫学研究
  5. 第五篇免疫学论文范文格式:MHC I类分子递呈修饰后抗原的结构与免疫学研究

★100篇免费免疫学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免疫学论文范文参考:鱼腥草抑制鸡毒支原体感染有效部位的筛选及其免疫学机理研究

支原体是已知的能白行增殖的生物中最小的一类微生物,宿主范围广泛,包括人、动物、昆虫和植物,其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和动物健康.这类疾病的显著标志是引起免疫抑制,造成机体持续的支原体感染和呼吸道慢性炎症过程.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等功能,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喘咳等肺部疾病.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正邪的消长,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因此中医提出了“扶正祛邪”的主要治病原则,按现代免疫学理论可称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体现了现代免疫学的朴素原理.

目的:

以鸡毒支原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提取鱼腥草的总多糖、总黄酮、挥发油三个部位,通过体内外试验研究筛选出鱼腥草抑制支原体感染的有效部位,并采用药理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等探讨其有效部位抑制MG感染的免疫学治疗机理.充分阐明清热解毒类中药在抗感染治疗方面,既清除病原体又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既祛邪又扶正的药理学作用,并为研制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鱼腥草有效部位新制剂提供基础工作.

方法:

1.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总多糖;通过比较水提取、醇提取、索氏回流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提取方法确定总黄酮最佳提取方法,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总黄酮提取工艺;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鱼腥草挥发油.并测定主要成分含量.2.通过荧光染料筛选、菌液浓度优化、染色条件和仪器方法等的优化建立流式细胞术快速药敏实验方法.用建立的方法筛选鱼腥草体外抑制鸡毒支原体的有效部位,并采用传统药敏实验法对其进行验证.3.SPF鸡胚尿囊腔接种梯度浓度的支原体菌液,人工制造发病模型,通过鸡胚发育状况、肺脏组织切片、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手段验证模型的有效性.4.通过动物感染模型筛选鱼腥草抑制支原体感染鸡胚的有效部位及其发挥作用的免疫学机理.鱼腥草系列提取物给与鸡胚感染模型后,采用组织切片观察鱼腥草提取物对鸡胚肺组织的修复;采用PCR方法检测鱼腥草提取物对鸡胚肺脏组织中病原的抑制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鱼腥草对IL-4、IL-6、IL-12、IFN-y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CD4+/CD8+T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筛选出可有效抑制鸡毒支原体的有效部位并探索鱼腥草抑制鸡毒支原体感染的作用机理.

结果:

1.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水提法为鱼腥草总黄酮有效部位最佳提取方法,正交试验确定水提法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时间1h,提料液比1:30,提取时间90min,提取次数3次.总多糖得率为2.24%,总黄酮含量为2.54%.GC-MS鉴定水蒸气蒸馏法得到鱼腥草主要的21种挥发油,其中3个烯类化合物(4.85%),4个醛类化合物(34.04%),2个酯类物质(6.96%),2个酮类(14.73%),8个醇类(29.41%),2个酸类化合物(9.92%).

2.本研究建立了SYBR/PI, CFDA/PI两种双染色方法应用于抗鸡毒支原体中药流式细胞术药敏实验.SYBR/PI双染色法最佳工作条件为:SYBR工作稀释度1:500000,PI工作浓度1μg.mL-1,工作缓冲液PH7.4PBS,孵育时间10min.CFDA/PI双染色法最佳工作条件为:CFDA工作浓度1μM,PI工作浓度1μg.mL-1,工作缓冲液PH7.4PBS,孵育时间10min.并建立了绝对计数方法.用建立的方法筛选得到挥发油为鱼腥草体外抑制鸡毒支原体生长的有效部位.与传统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一致.

3.建立了鸡毒支原体感染鸡胚模型.从鸡胚发育状况、组织切片、病原学检验、血清学检验的结果显示:中剂量感染组鸡胚活动减弱,死亡率低(17%),病理切片结果表明肺组织支气管充血,轻微水肿,PCR检测肺组织鸡毒支原体感染情况,该组样品均为阳性.确定中剂量为鸡毒支原体感染鸡胚模型的最佳攻毒剂量,即为尿囊腔接种100μL/只,菌液浊度为2×,108ccu·,mL1.该病理模型实验条件稳定,对病原的反应一致,重复性好.

4.鱼腥草提取物体内抑制鸡胚感染模型的有效性及免疫学机理研究.

(1)组织切片结果表明,MG感染机体后,主要侵染肺组织,造成肺脏组织结构遭到破坏,肺泡间隔增厚,肺泡腔缩小,肺泡壁扩张充血,肺泡腔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经鱼腥草提取物治疗后,各组肺脏组织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组织结构恢复正常,仅有少量炎性细胞侵润.

(2)PCR方法检测鱼腥草提取物对鸡胚肺脏组织中病原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挥发油组和总黄酮组在体内对MG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66.7%.

(3)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IL-4、IL-6、IL-12、IFN-y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与感染对照组比较,挥发油组中,脾脏IL-12mRNA的表达显著提高(P<,0.05),脾脏FN-γmRNA的表达提高,IL-4mRNA的表达降低;总多糖组中,脾脏IFN-ymRNA的表达显著提高(P<,0.05),IL-12mRNA的表达升高;总黄酮组中,高表达的IL-4、IL-6mRNA的表达降低,IFN-y和IL-12mRNA的表达无影响;三种提取物均降低脾脏中IL-4mRNA的表达,但与感染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鱼腥草提取物降低脾脏中IL-6mRNA的表达,与感染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感染组相比,各有效部位对IL-4、IL-6mRNA有降低作用;对IFN-γ、IL-12mRNA具有升高作用.

(4)流式细胞术技术检测脾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T细胞百分率变化.攻毒组CD4+和CD8+T淋巴细胞指标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挥发油组与感染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CD4+和CD8+T淋巴细胞指标与感染组比较均有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1)本研究提取了鱼腥草总多糖、总黄酮、挥发油三个有效部位.(2)建立了流式细胞术快速药敏试验方法,筛选得到鱼腥草体外抑制鸡毒支原体感染的有效部位为挥发油.(3)建立了鸡毒支原体感染的鸡胚模型.(4)本研究体内试验结果表明:①挥发油可能为体内抑制MG感染的有效部位,其可能的作用途径为促进机体细胞免疫,主要增强Th1类细胞因子IFN-γ、L-12mRNA的表达,抑制Th2类细胞因子IL-4mRNA的表达,从而重建Thl/Th2反应的平衡,实现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产生抑制MG感染的药效.②总黄酮和总多糖也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总黄酮可能是通过提高CD4+T细胞比例,促进机体细胞免疫,降低高表达的IL-4、IL-6mRNA的表达,偏向Th2反应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总多糖通过显著提高脾脏中IFN-ymRNA的表达,升高IL-12mRNA的表达,主要偏向Th1反应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免疫学文章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函授论文、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免疫学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免疫学论文范文选题

第二篇免疫学论文样文:基于免疫学的入侵检测系统研究

基于免疫学的入侵检测是近几年来入侵检测领域研究的热点,它的突出特点是利用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原理、规则与机制来实现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和反应.入侵检测系统与免疫系统具有本质的相似性:免疫系统负责识别生物体的Self与Nonself细胞,并清除异常细胞;IDS则辨别正常与异常行为模式,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对系统的入侵行为.本课题围绕计算机免疫学的负选择检测模型以及基于该模型的入侵检测应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在介绍人工免疫系统及其免疫学基础知识后,论文首次结合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对人工免疫系统的正检测模式与负检测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都表明,在Self抽样集很大的情况下,负检测模式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网络型入侵检测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流,因此负检测模式适用于基于免疫学的IDS研究.

论文对入侵检测问题的负选择检测模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形式化描述,明确提出了入侵检测的Self定义,分析了Self的编码表示及其特性,包括模式分布特性以及检测规则与检测模式等.论文深入分析了入侵检测问题检测器集的表示与特性,包括检测器集的规模与生成重试次数等,以及非完备训练集与多重表示法对模型的影响.

对负选择检测模型初始检测器集生成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新的生成算法.借鉴进化计算的成果,提出检测器集生成的rcb模板法和rcb贪婪法,并讨论了遗传算法在检测器集生成中的应用.针对rch检测规则,论文首次提出rch穷举生成算法以及一个改进算法.

在生成算法的基础上,分析了rcb和rch检测规则下的检测漏洞.论文第一次提出了rcb检测规则下的检测漏洞计量算法,其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都较为合理.另外论文还提出了一个算法,用于直接判断某个Nonself模式是否为检测漏洞.

在对负选择检测模型进行分布式扩展后,提出一个基于免疫学原理的多*IDS框架,用于联网计算机的入侵检测与反应.多*检测系统同时在不同层次监视联网计算机的活动情况,能够根据参数配置实时监视网络.

自主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免疫学的入侵检测系统原型IIDS.IIDS是一个基于免疫学的异常型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工作在LAN上,具有分布式体系结构.论文采用实际网络环境中收集的数据集对IIDS进行了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IIDS可以很好地检测出对网络的入侵行为,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三篇免疫学论文范文模板:柳州市初始HAART的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失败和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

背景自2006年以来,柳州市的HIV/AIDS患者突然暴发性增长,病死率逐年上升.为了有效控制柳州市艾滋病疫情快速漫延的趋势,按照广西“艾滋病攻坚工程”的要求,柳州市政府于2010年开始实施十大防治艾滋病专项工程,为了评价开展“艾滋病攻坚工程”以来的成效,有必要对本地区已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进行多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掌握柳州市已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在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下载1998年~2013年的HIV/AIDS患者的历史卡片,利用Exce12007建立数据库.汇总柳州市8个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的HIV/AIDS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从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和临床特征四个方面对柳州市初始接受HAART的HIV/AIDS患者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1、柳州市1998年~2004年共有46例HIV/AIDS患者接受HAART,死亡6例(13.05%);2005年~2013年分别有226、502、813、925、1115、1295、1487、1277和993例HIV/AIDS患者开始接受HAART,死亡人数分别为54(23.89%)、68(13.55%)、82(10.09%)、73(7.89%)、110(9.87%)、95(7.34%)、113(7.60%)、72(5.64%)和27(2.72%).

2、全部病人分布在柳州市的8个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其中62%(5800例)在广西龙潭医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其次16%(1497例)在鹿寨县人民医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8%(716例)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柳江县人民医院、柳城县人民医院、融安县人民医院和融水县人民医院等5个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分别有6%(582例)、6%(545例)、1%(120例)和1%(112例),三江县人民医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最少,只有7例.各个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的死亡例数依次为:广西龙潭医院占61%(425例),柳州市人民医院有7%(48例),鹿寨县人民医院有23%(159例),柳江县人民医院、柳城县人民医院、融安县人民医院、融水县人民医院和三江县人民医院分别有4%(28例)、5%(33例)、0.6%(4例)、0.4%(3例)和0.

3、男性病人有6096例(65%),女性病人有3283例(35%).

4、年龄:中位年龄38(14~87)岁,平均42±,14岁;其中小于20岁的有119例(1.27%),20~40岁者有5043例(53.77%),40~60岁者3006例(32.05%),大于60岁者1211例(12.91%).

5、婚姻状况:未婚1752例(18.68%),已婚或同居6224例(66.36%),离异或分居644例(6.87%),丧偶759例(8.09%).

6、传播途径:无母婴传播病例,输血传播者有25例(0.26%),静脉吸毒者有1125例(11.99%),同性性传播者有35例(0.37%),异性性传播者有8194例(87.37%).

7、WHO临床分期:Ⅰ期3395例(36.20%)、Ⅱ期1472例(15.69%)、Ⅲ期1635例(17.43%)和Ⅳ期2024例(21.58%),未提供明确分期的有853例(9.09%).近4年来柳州市的初始ART的HIV/AIDS患者有50%~60%的患者已达到WHO临床Ⅲ期或Ⅳ期.

8、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基线CD4+T淋巴细胞的中位值为80个/mm3(1~1363)个/mm3,平均值(128±,132)个/mm3;有基线病毒载量的病人只有1665例(17.75%),基线HIVRNA对数值的中位值为4.945(2.30~6.96)logio (copies/ml),平均值(4.89±,0.739) logio (copies/ml).

9、有HBsAg检测人数有4335例(46.22%),其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656例(15.13%)、阴性者3679例(84.87%);缺失5044例(53.78%).有AntiHCV检测人数4271例(45.54%),其中阳性者379例(8.87%)、阴性者3892例(91.13%);缺失5108例(54.46%).

10、初始HAART采用一线方案的病人有8955例(95.48%),含LPV/r的二线方案的病人有424例(4.52%).

11、在开始HAART前3月至1年内有1种或多种机会性感染(0I)者5082例(54%),无0I者2863例(31%),不详者1434例(15%).排在前5位的0I分别是:结核病(28.18%)、口腔念珠菌病(23.77%)、带状疱疹(6.46%)、肺孢子菌肺炎(4.57%)和马尔尼菲青霉菌病(3.64%).

12、93.78%的HIV/AIDS患者在HAART之前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粘膜损害,间断或反复发热超过1月的病人达到28%(2328/9379),持续腹泻超过1月的病人有6.23%(585/9379).

13、HIV/AIDS患者的基线血常规和生化指标绝大部分都在正常值范围.

结论

1、“艾滋病攻坚工程”在降低柳州市已接受HAART的HIV/AIDS患者的病死率方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柳州市三分之二的已接受HAART的HIV/AIDS.患者集中在市区二家*医院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这二家医疗机构是稳定降低柳州市在治HIV/AIDS病人病死率的重点单位.

3、柳州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以青壮年为主(20-60岁),老年HIV/AIDS患者逐年增多,有高龄化趋势;以男性病人为主(是女性的2倍);已婚或同居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婚者;柳州市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途径;近4年来柳州市一半以上的HIV/AIDS患者启动ART的时间仍然较晚.

4、柳州市初始接受HAART的HIV/AIDS患者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小于50个/mm3的比例较高,近年来开始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5、柳州市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疾病谱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结核病、口腔念珠菌病、带状疱疹、肺孢子菌肺炎和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皮肤粘膜的损害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临床发现持续腹泻大于1月和持续或间断发热大于1月要高度怀疑HIV感染的可能.

背景自1995年开始出现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以后,艾滋病的治疗发生了里程碑式的改变,HAART有效地逆转了艾滋病的病程,重建了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由于HIV本身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在抗病*物的选择压力下,随着抗病毒治疗(ART)时间的延长,各种原因可能会导致抗病毒治疗失败,抗病毒治疗的失败可以从病毒学、免疫学和临床等三个方面来衡量.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HIV/AIDS患者如果出现病毒学失败和/或免疫学失败,必将引起临床治疗失败,AIDS相关病变仍然发生,最终导致其病死率增加.分析影响HIV/AIDS患者病毒学失败和免疫学失败的临床影响因素,可以为HIV/AIDS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探讨HIV/AIDS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失败和免疫学失败的临床影响因素.

方法从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初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的基线指标和临床随访指标中初步筛选出可能与病毒学失败、免疫学失败相关的临床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婚姻状况、传播途径、HAART之前1年内有无结核病、HAART之前3个月内是否有除结核病以外的机会性感染(OI)、ART开始时的WHOI临床分期、基线CD4+T淋巴细胞、是否合并乙肝和/或丙肝、基线病毒载量、初始ART方案和开始ART时的年龄等.首先对每个因素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然后把在单因素分析时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筛选出导致HIV/AIDS患者在ART过程中出现病毒学失败和免疫学失败的临床影响因素.根据ROC曲线下的面积(AUC)评价免疫学应答预测病毒学应答的价值.


https://www.mbalunwen.net/gui/86258.html

结果

1、对临床上12个可能与病毒学失败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X4(有无结核病)(0R等于3.17095%CI:1.568~6.411)和X11(初始HAART方案)(OR等于0.19695%CI:0.071~0.538)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X11无临床意义.

2、对临床上13个可能与免疫学失败相关的因素进行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X1(性别)(OR等于3.87495%CI:1.660~9.044)、X7(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OR等于0.25495%CI:0.153~0.422)和X13(病毒学应答)(OR等于11.79295%CI:4.486~30.999)有统计学意义(P<,0.01).

3、免疫学应答和病毒学应答的相关系数(rs)为0.340(P<,0.01),免疫学失败预测病毒学失败的AUC达至()0.725(95%CI:0.631~0.820)(P<,0.01),SN达到56.10%,SP达到88.98%,PPV为29.49%,NPV达至()96.10%,Youden index达到45.08%.抗病毒治疗第12月时的CD4+T淋巴细胞的增加值预测病毒学失败的最佳诊断阈值是82个/mm3,AUC可达至()0.724(95%CI:0.610~O.839),SN达到70%,SP达到77.5%,PPV为20.57%,NPV达到97%,Youden index达到47.5%.

结论

1、在ART前1年内有结核病是HIV/AIDS患者在HAART过程中的出现病毒学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2、影响HIV/AIDS患者在ART过程中免疫学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X1(性别)、X7(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X13(在ART过程中是否出现病毒学失败)三个因素.

3、免疫学应答和病毒学应答有一定的相关性,HIV/AIDS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第12月时的CD4+T淋巴细胞的增加值预测其出现病毒学失败的最佳诊断阈值为82个/mm3.

背景随着HAAR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艾滋病相关原因引起的死亡不断下降,但是HIV/AIDS患者的病死率还是高于普通人群,因艾滋病死亡的绝对人数仍在持续增加.对于已经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有哪些因素与其预后相关是目前临床医生和政府部门都非常关注的重点.在2014年底实现已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的病死率控制在3/100人年以下是“艾滋病攻坚工程”的目标之一,目前“艾滋病攻坚工程”在柳州市已实施4年多,今年是收尾年,有必要对“艾滋病攻坚工程”成效进行评价.

目的探讨影响已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评价“艾滋病攻坚工程”对柳州市已开始ART的HIV/AIDS患者的成效,为政府制定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资料来源于柳州市已接受HAART的HIV/AIDS患者的基线资料(多中心)和柳州市人民医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己开始ART治疗的HIV/AIDS患者的基线和临床随访资料(单中心),根据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研究结果,我们对包括社会因素(艾滋病攻坚工程、医疗机构和传播途径),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临床特征(WHO临床分期、基线CD4+T淋巴细胞、基线病毒载量、HAART方案、ART之前的0I、病毒学应答和免疫学应答)共13个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样本率的比较、方差分析和寿命表等方法),对在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入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的方法),筛选出影响HIV/AID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攻坚工程实施后(2010年以后)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攻坚工程实施前(2010年之前)(5.73%&,9.78%X2等于54.483P<,0.01);攻坚工程实施期间的后2年的病死率低于攻坚工程实施期间的前2年(4.18%&,6.96%X2等于18.882P<,0.01);攻坚工程实施前开始接受HAART的病人在第1至第4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0.96、0.94、0.92和0.90,攻坚工程实施期间开始HAART的病人在第1至第4年的累积生存率均保持在0.94.

2、基线CD4+T淋巴细胞≤50个/mm3组病人的病死率为10.93%,51-200(个/mm3)组病人的病死率为6.69%,201-350(个/mm3)组病人的病死率为3.34%,351-500(个/mm3)组病人的病死率为0.98%,>,500个/mm3组病人的病死率为0.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等于154.838P<,0.01).

3、柳州市的*医院和二级医院治疗管理的HIV/AIDS患者的病死率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别(X2等于1.292P>,0.05).

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X22(开始ART时的年龄)(OR等于6.86295%CI:2.317~20.324)、X23(性别)(OR等于1.47795%CI:1.140~1.914).X24(传播途径)(OR等于2.12995%CI:1.601~2.832).X25(WHO I临床分期)(OR等于1.37095%CI:1.235~1.521)、X26(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OR=0.70695%CI:0.608~0.819)和X30(病毒学应答)(OR等于13.04195%CI:4.214~40.361)等6个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1).

5、全部HIV/AIDS患者在HAART后第1至8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是0.95、0.93、0.92、0.90、0.88、0.88、0.88和0.88.柳州市人民医院单中心病人在抗病毒治疗后第1至4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0.94、0.92、0.91和0.88.

结论

1、“艾滋攻坚工程”实施后,柳州市已接受ART的HIV/AIDS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累积生存率明显提高,按目前基线CD4+T淋巴细胞在≤350个/耐的标准启动抗病毒治疗,是可以实现使已接受ART的HIV/AIDS患者的病死率低于3/100人年的目标.

2、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随访管理工作可重点放在二级医院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

3、X22(HAART启动时的年龄)、X23(性别)、X24(传播途径)、X25(WHO临床分期)、X26(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X30(病毒学应答)等6个因素是影响柳州市已经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4、经过抗病

第四篇免疫学论文范例:史氏鲟免疫学研究

史氏鲟是黑龙江特有的经济鱼类,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养殖品种.对史氏鲟免疫学的研究是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治以及免疫技术应用的基础.本文采用组织学、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等方法对史氏鲟的免疫学及相关因子进行了研究,同时也探讨了史氏鲟免疫系统在免疫应激(包括疾病感染和免疫药物刺激)中的变化.

血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相关细胞.光镜下可以看到史氏鲟的外周血中有网织红细胞和处于分裂状态的红细胞,含有四种类型白细胞,分别为淋巴细胞、粒细胞、血栓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中具有少量的细胞器;淋巴细胞结构典型:单核细胞较粒细胞稍小且具有较多线粒体;血栓细胞具有梭形和圆形两种,胞质较少,其中梭形的血栓细胞胞质几乎透明;史氏鲟的粒细胞有两种不同形态的电子密度高及电子密度低的颗粒.

鱼类的血清中含有多种蛋白,其中的抗体构成了—个特异性的体液防御体系.对2~+龄史氏鲟,3~+龄中华鲟及3龄达氏鳇的血清蛋白及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了研究.血清蛋白分析的结果表明:史氏鲟、达氏鳇及中华鲟分别有11、8及7条血清蛋白谱带;血清蛋白相似系数的结果表明中华鲟和史氏鲟的相似性要高于达氏鳇和史氏鲟;三种鲟鱼的血清蛋白及其组分的含量也存在差别.采用凝胶层析的方法,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这三种鲟鱼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M,采用蛋白免疫印迹验证了所提纯物质IgM,同时检测出其重链池具有一定的抗体活性而轻链的检测结果呈阴性.通过PAGE的方法测定出:史氏鲟,中华鲟和达氏鳇IgM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867KD,896KD和924KD;这三种鱼IgM的重链分子量均为88KD,都具有29KD的轻链,其中达氏鳇还另有一分子量约为26KD的轻链蛋白.对这三种鲟鱼IgM的同源性分析表明它们的血清Ig具有同源性,与相互之间的兔抗Ig都有免疫沉淀反应,但与鲤血清Ig无同源性.三种鲟鱼血清IgM可被木瓜蛋白酶水解并得到两个均一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44KD和66KD的片段,其中66KD片段免疫印迹检测结果为阳性.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这三种鲟鱼血清中IgM的平均浓度.

史氏鲟在受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情况下,血清中补体C3、C4的含量均有所升高,其中C3的含量呈现显著性的升高,表明C3在史氏鲟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溶菌酶的量在史氏鲟血清和组织中总的趋势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但对于不同的组织,溶菌酶在每个温度梯度之间变化的规律有所差别.血清、粘液、肝、胃及后肠在本研究的最低温和最高温时有显著性的差异,其余各组织的溶菌酶随温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溶菌酶在各组织中分布不同,前肠的溶菌酶量在各温度下均占据优势,幽门垂、后肠及脾中溶菌酶的量也较高,而粘液和血清中溶菌酶的量较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史氏鲟血清溶菌酶量呈升高趋势,但变化不显著,肝脏除在1今15℃无变仕汐卜,其余温度下较健康对照有显著性升高,史氏鳃感染后胃、鳃及粘腋熔菌酶随温度产生不同的变化,史氏鳃前肠、后肠及幽门垂在感染后溶菌酶的活性均呈现阳氏的趋势,表明不同组织在感染中的变化不同.史氏鳃与小体鳃溶菌前在组织中的分布表明,虽然同为鳃科鳃属,其差另琳王剥良显著的.

史氏瞬各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P周州郎明顶序为:有旗酥幽门塑乡后服卜鲤卜用卜胃:小体鳃各组织中*P活性的排列须序为幽门夔乡蒯卧后服卜鳃明升胃.史氏鳃各组织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抖陌山项序为蒯卧用卜幽门菠乡后服卜胃>,鳃:小体鳃各组织中ACP活性的排列顺序为月卜幽门诬卜育旗淤后服卜鲤卜胃.史氏鳃的血清中*P活性显著高于小体鳃,月刊胜中*P的活性则明显低于小体鳃,两种鱼其它各组织*P无明显差别,两种鱼各组织中的ACP活性亦无显著差异.对两个生长阶段史氏瞬及其它五种鳃鱼幼鱼胃、肠道和肝脏中蛋白酶、月哥访酶、淀粉酶周幽荆于了测定.除个另师在较大差异外,三种消化酶活性在六种鳃鱼间大体上没有明显差异.

一氧化氮NO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史氏鳃血清中检钡怪U了NO的显著性升高,月刊胜中的NO在感染后变化不显著.一氧化氮合酶NOS在NO的合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史氏鳃感染后血清及肝脏中的NOS活性无显著性的变化.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黄蔑对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采用灌服的方法研究了黄茂对史氏鳃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灌服称劝口剂量为1%的黄蔑的史氏鳃与对照比肝脏溶菌酶量有显著升高,其余组织中溶菌酶量虽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摺貌受截茂后史氏鳃血清中NO及NOS无显著变化,但1.仓场组及2.创毛红明升吐NO的量及2.嘶组肝脏NOS活性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同感染试验相比,药物调节的NO及NOS变化不同,黄茂具有抗氧化能力,显著阳氏了史氏鳃血浆中的月断欣峰以户物MDA,对红细胞、血浆及肝脏SOD活性总的来说有增强作用,添加剂量为1%时效果显著.

第五篇免疫学论文范文格式:MHC I类分子递呈修饰后抗原的结构与免疫学研究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HC)是一种存在于脊椎动物中的由一个庞大的基因家族编码的细胞表面分子,介导白细胞,也就是常说的免疫细胞与其它白细胞或体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机体细胞间识别和区分自已与异己中扮演重要角色.MHC分子作为表达于个体细胞表面的抗原递呈结构,影响着不同来源抗原的T细胞反应.因而,MHC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于感染物抗原的免疫应答,这其中也涉及到对疾病的易感性和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在人类中,MHC又叫做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在细胞内,经过抗原加工和蛋白酶体降解途径产生的多肽作为T细胞表位,由MHCI类分子递呈给细胞毒性T细胞(CTLs).该过程在效应细胞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发生了各种翻译后修饰(PTMs)的真核蛋白能够产生一系列修饰的抗原,丰富了MHC相关多肽的类型,递呈于细胞表面成为T细胞受体(TCR)识别的潜在目标.已有研究表明,一些包含翻译后修饰(如甲酰化、脱酰胺化、糖基化、乙酰化、磷酸化和半胱氨酸化)的多肽可以与各自的非修饰类似物被T细胞特异性地区分开.在某种情况下,发生于感染、炎症、细胞转化、凋亡和衰老中的翻译后修饰往往带来新的MHC相关新抗原的产生.因此,表位中的翻译后修饰以及它们在作为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治疗疫苗候选中的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N端乙酰化作为真核蛋白最普遍的翻译后修饰之一,能够产生一系列N端乙酰肽,并由MHC I类分子递呈于细胞表面.虽然这一修饰类型在调节蛋白质降解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N端乙酰肽的递呈及T细胞识别的分子基础仍然很不清楚.因此,我们解析了HLA-B39与一段天然N端乙酰化多肽的复合物高分辨率晶体结构,以及B39与非修饰多肽的复合物结构.区别于传统非修饰多肽中暴露于A口袋外部的P1残基侧链,乙酰化P1-Ser的羟基侧链则是插入抗原结合槽的A口袋中,而NH2端乙酰基团突出结合槽外参与T细胞识别.此外,N端乙酰化不仅改变了多肽的构象,还显著地造成了B39的α1-螺旋残基的构象摆动,而这可能将影响到TCR结合与免疫识别.N端乙酰肽和一系列人源和鼠源的MHC I类分子的热稳定性检测显示了其普遍降低的稳定性.以人工合成的N端乙酰化HLA-A2限制性表位免疫HLA-A2.1/Kb转基因小鼠激发的CTL应答也表明表位在N端乙酰化以后免疫原性会显著提高.这些发现首次洞察了经典的MHC I类分子对N端乙酰肽的特异性递呈模式,为基于乙酰化表位的免疫治疗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我们又以A型流感病毒表位为研究对象,从预测和鉴定N端乙酰化的流感病毒CTL表位出发,调查了流感病毒N端乙酰化抗原在健康人群中的T细胞免疫反应水平,进而评价流感病毒潜在N端乙酰化抗原的细胞免疫原性.研究中首次鉴定了病毒来源的N端乙酰化T细胞表位及其在健康个体中激发的特异性T细胞响应,为研究N端乙酰化表位特异性CTL免疫反应提供了试验依据,丰富了翻译后修饰的T细胞免疫表位的范畴,为理解翻译后修饰依赖性的T细胞免疫反应提供了帮助.

除了N端乙酰化修饰外,磷酸化作为癌变、恶性转化和凋亡等生理活动的重要标识在肿瘤免疫治疗策略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在邻近两个位点的协同磷酸化又是磷酸化修饰组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因此,我们通过X-射线晶体学方法分别解析了一对(10肽和9肽)双磷酸化多肽与HLA-B27的pMHC复合物结构.其结果不但展示出双磷酸多肽不同于单个位点磷酸化多肽的独特递呈特征,而且在将双磷酸化多肽结构与单磷酸化多肽及未修饰多肽结构的比较中,还进一步阐明了自身抗原在经过修饰或蛋白质剪切等多重改变后作为新表位被递呈的分子基础.另外,通过圆二色谱检测,我们揭示了磷酸基团对于多肽结合力和pMHC稳定性具有磷酸化位点依赖性的影响.这些结果也为双磷酸肽这种新型翻译后修饰下的抗原加工递呈研究提供了首次结构学及热动力学依据,进一步预示了多位点磷酸化对于多肽免疫原性和T细胞识别中的潜在影响,揭示了多位点磷酸化形式的潜在T细胞表位亟待作为抗原鉴定中首要考虑和挖掘的目标.多位点磷酸肽有望成为治疗自身免疫病和癌症等的疫苗或药剂成分.

除此之外,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通过多肽免疫转基因小鼠的方法分别评价了7条A2限制性磷酸化表位的细胞免疫原性,客观评估了磷酸化多肽作为肿瘤疫苗的潜在应用价值.此外,研究还采用5',-RACE技术为免疫优势磷酸化特异性T细胞受体序列的获得提供了方法学依据.

总之,通过免疫信息学、小鼠模型、细胞生物学和结构晶体学等方法,我们分别对MHCⅠ类分子递呈N端乙酰化和磷酸化多肽提供了免疫学及结构学调查和评价,展示了同一来源的抗原经添加基团及蛋白质剪切等修饰成为多重改变的自身抗原的面貌和机制,揭示了这些翻译后修饰多肽作为MHCⅠ类抗原的递呈机制及其在T细胞识别中的潜在影响,进而探讨了其在免疫治疗和疫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此文是一篇免疫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免疫学引用文献:

[1] 关于免疫学的论文选题 免疫学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免疫学检验专业论文选题 免疫学检验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3] 医学免疫学论文题目推荐 医学免疫学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免疫学论文范文参考 免疫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免疫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