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文学会死吗?——作家梁凤莲访录

主题:文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8

简介:关于文学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文学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文化论文范文

文学论文

目录

  1. 文学:台湾文学文化双甲子学术研讨会在厦举办 131104 两岸新新闻

艺术可以拯救生活可以激活身心,这已经是被验证的经典,所以,文学不会死,在社会的重组和分化中,也许会让更多的追风逐势者放弃,但也会筛选留下更纯粹的追随者,某种角度而言,文学艺术也是一种信仰.

梁凤莲简介

广州人,毕业于暨南大学,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两次赴多伦多大学东亚系东亚研究所作访问学者.现为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一级作家.系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广州市优秀专家、高层次人才、羊城十大女杰等称号.曾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首届散文奖、广州市红棉奖、第2—7届广州文艺奖一、二、三等奖、台湾《联合文学》论文范文文学奖、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等多种奖项.已出版个人专著20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巷娈》、《西关小姐》、《东山大少》;学术论著《乱云飞渡——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之途》、《聚焦与擦亮:广州市各区品牌文化研究2010卷》、《挖掘与展现:广州市各区品牌文化研究2011卷》、《岭南文学的文化见证》、《岭南文化艺术的审美视野》、《文化在场:自觉的岭南品格》;散文集《广州散韵:相遇或者错过》、《广州散韵:情语或者诺言》、《被命运催赶的夜晚》、《情语广州》、《远去的诺言》、《放飞的灵魂》、《风荷人语》等.

纯文学杂志《大家》曝出“野鸡刊”后围绕文学生死的话题一直充塞报端,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眼下纯文学的生存确实艰难.

文学会不会死?本刊带着这一沉重的话题,专访了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一级作家梁凤莲.

文艺界正处于焦虑的困境和寻求突围的躁动中,指望诗电影能焕发诗歌生命力比较难

《富周刊》:最近,文学颇不宁静,最坏的事是创刊于1994年的纯文学杂志《大家》曝出其“理论版”一号多刊收取版面费,另一件是目前尚且难判断是好是坏的由著名诗人海啸和影视编剧卜青文共同发起的把诗歌拍成电影的“诗电影”,面对眼下文学领域的这些现象,您怎么看?

梁凤莲:就这两个事件而言,可以说从中反映了文艺界处于焦虑的困境和寻求突围的躁动中.文学刊物这十来年的生存境况确实每况愈下,随着整个社会文化艺术消费模式变化,随着人的消费对象消费趣味的改变,随着受众的锐减,不仅无法再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刊物尤其是名刊洛阳纸贵的盛况,甚至连生存维持都变得比较困难,假如没有政府机构的资助扶持那就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很多刊物都在各出“奇招”、剑走偏锋谋求出路,得失尽在不言中.

而“诗电影”之类的,恐怕也是意图对诗歌进行另一种形式的拯救吧,在现实的生存环境里,诗不再成为雅品和极品,不再具有理想主义的真善美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而滑落成为人皆可肢解、窃取、使用、游戏的工具、小器,那所谓的诗还是天使的化身或神灵的附体吗?不过是笑柄而已.

《富周刊》:《大家》的一号多刊被戏为“野鸡刊”,有人认为这是论文经济下的怪胎,您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诗电影的本意是焕发诗歌新的生命力,您觉得能达此愿吗?

梁凤莲:《大家》的怪象,一方面,它的一号多刊就注定要寻找可以拍卖自己的寻租对象,而最有市场最能迎合的就是加盟论文经济的同流合污里,论文经济不仅是整个科研评审机制百毒俱侵衍生的怪胎,也是科研领域诚信、自尊、律例消失殆尽的缩影,看似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资源共享一齐繁荣了,其实是加速了彼此的堕落和溃败,假如连底线与禁忌都可以突破而置之不理,任何存在不过是行尸走肉、一具还阳的阴魂罢了.古人还有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气节,而今人为两个银钱就轻易地折腰,甚至不惜投怀送抱,还有什么品行品格可言,尤其是名刊,信誉和口啤是需要践行和捍卫的,坚持就是最好的操守,虽说社会分化严重,但任何污浊之处总是有清流的,何况中国这么大,肯定有同道中人同行盟友,就像《读书》杂志一样,很多人是一直愿意追随这种刊物相伴终生的.

至于诗电影能否重新焕发诗歌的生命力,我觉得这是比较困难的,当然这样的抵抗和努力是值得致敬的,问题是大的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太需要廓清了,在一个物质时代物欲横流的时段里,社会的倡导假如不在功利的金钱权力利益狂飙的单车道上刹车,不大可能指望凡俗众生还能葆有一颗诗心,相互的合力和作用才能让诗、或者说诗意重返生活,那显然是很理想的很美好的憧憬了.

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偏移,导致文学艺术少人问津

《富周刊》:30年前满街文学青年,不看《十月》、《当代》、《收获》、《译林》等等的会觉得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如今满街不知什么青年,反正还看《十月》、《当代》、《收获》、《译林》等等的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梁老师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导致这种原因的根源是什么?

梁凤莲:时过境迁那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是我们怎么珍惜美好、留住美好.文化艺术的氛围跟精神有关、跟取向与趣味有关,尤其跟价值观有关.30年前的年青人都向往着突破禁锢,迎接精神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向往着可以更好地认清生存的真相、未来的发展,向往着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国家的命运,那是一个论文范文燃烧的时代,而文学艺术则提供了最好的载体和出路,所以那时是以文艺青年自居而自得自豪的.而现在则是一切以功利利益为着眼点,以对物质权力的占有和攫取多寡为评判标准,还读那些不急功近利的书当然不合时宜.

导致这种原因的根源就是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偏移,对人灵魂的塑造与精神养育漠视,结果不仅是文学艺术少有人问津,即使现在的图书市场繁荣,大多还是直奔功利目的的,似乎只要物质生活不要精神生活一样可以活得像模像样,这种导向与趋势最严重的是会伤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基础,会衍生更多乱象,使很多秩序处于坍塌的边缘.人心不古,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廉寡鲜耻,远离真善美,那么后果真的会很严重.

艺术可以拯救生活可以激活身心,所以文学不会死

《富周刊》:文学边缘化似乎是不争的事实,有人甚至抛出文学已死这样的话来,文学真的会死吗?

梁凤莲: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物质时代里,文学边缘化也许是一个过渡时期必然出现的现象,关键是这个过渡期怎么缩短、怎么调整、怎么拨乱反正.一个正常发展的健康的社会,就如一个健康的阳光的人体一样,一定要有精神要有灵魂的,而文学艺术正是养育精神与灵魂最重要的源泉,因为文学艺术可以推动真善美,可以有助于催生创造力和活力,可以有效地提升人的生长品格与趣味,所以美国一流的长春藤大学,都是把艺术学习作为不可或缺的培养项目,是等同于对一个人品性与趣味培育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的.

艺术可以拯救生活可以激活身心,这已经是被验证的经典,所以,文学不会死,在社会的重组和分化中,也许会让更多的追风逐势者放弃,但也会筛选留下梁凤莲:《大家》的怪象,一方面,它的一号多刊就注定要寻找可以拍卖自己的寻租对象,而最有市场最能迎合的就是加盟论文经济的同流合污里,论文经济不仅是整个科研评审机制百毒俱侵衍生的怪胎,也是科研领域诚信、自尊、律例消失殆尽的缩影,看似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资源共享一齐繁荣了,其实是加速了彼此的堕落和溃败,假如连底线与禁忌都可以突破而置之不理,任何存在不过是行尸走肉、一具还阳的阴魂罢了.古人还有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气节,而今人为两个银钱就轻易地折腰,甚至不惜投怀送抱,还有什么品行品格可言,尤其是名刊,信誉和口啤是需要践行和捍卫的,坚持就是最好的操守,虽说社会分化严重,但任何污浊之处总是有清流的,何况中国这么大,肯定有同道中人同行盟友,就像《读书》杂志一样,很多人是一直愿意追随这种刊物相伴终生的.

至于诗电影能否重新焕发诗歌的生命力,我觉得这是比较困难的,当然这样的抵抗和努力是值得致敬的,问题是大的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太需要廓清了,在一个物质时代物欲横流的时段里,社会的倡导假如不在功利的金钱权力利益狂飙的单车道上刹车,不大可能指望凡俗众生还能葆有一颗诗心,相互的合力和作用才能让诗、或者说诗意重返生活,那显然是很理想的很美好的憧憬了.

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偏移,导致文学艺术少人问津

《富周刊》:30年前满街文学青年,不看《十月》、《当代》、《收获》、《译林》等等的会觉得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如今满街不知什么青年,反正还看《十月》、《当代》、《收获》、《译林》等等的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梁老师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导致这种原因的根源是什么?

梁凤莲:时过境迁那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是我们怎么珍惜美好、留住美好.文化艺术的氛围跟精神有关、跟取向与趣味有关,尤其跟价值观有关.30年前的年青人都向往着突破禁锢,迎接精神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向往着可以更好地认清生存的真相、未来的发展,向往着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国家的命运,那是一个论文范文燃烧的时代,而文学艺术则提供了最好的载体和出路,所以那时是以文艺青年自居而自得自豪的.而现在则是一切以功利利益为着眼点,以对物质权力的占有和攫取多寡为评判标准,还读那些不急功近利的书当然不合时宜.

导致这种原因的根源就是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偏移,对人灵魂的塑造与精神养育漠视,结果不仅是文学艺术少有人问津,即使现在的图书市场繁荣,大多还是直奔功利目的的,似乎只要物质生活不要精神生活一样可以活得像模像样,这种导向与趋势最严重的是会伤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基础,会衍生更多乱象,使很多秩序处于坍塌的边缘.人心不古,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廉寡鲜耻,远离真善美,那么后果真的会很严重.

艺术可以拯救生活可以激活身心,所以文学不会死

《富周刊》:文学边缘化似乎是不争的事实,有人甚至抛出文学已死这样的话来,文学真的会死吗?

梁凤莲: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物质时代里,文学边缘化也许是一个过渡时期必然出现的现象,关键是这个过渡期怎么缩短、怎么调整、怎么拨乱反正.一个正常发展的健康的社会,就如一个健康的阳光的人体一样,一定要有精神要有灵魂的,而文学艺术正是养育精神与灵魂最重要的源泉,因为文学艺术可以推动真善美,可以有助于催生创造力和活力,可以有效地提升人的生长品格与趣味,所以美国一流的长春藤大学,都是把艺术学习作为不可或缺的培养项目,是等同于对一个人品性与趣味培育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的.

艺术可以拯救生活可以激活身心,这已经是被验证的经典,所以,文学不会死,在社会的重组和分化中,也许会让更多的追风逐势者放弃,但也会筛选留下更纯粹的追随者,某种角度而言,文学艺术也是一种信仰.

文学的处境恢复更讲究对生活与精神的扎根性

《富周刊》:梁老师不仅致力于文学创作,如小说《西关小姐》就是,也从事文艺研究,现在的成果如何?最近有没有新的作品问世或者新的创作构想?

梁凤莲:我是文学创作与文化研究双栖并行.因为前面有一段相当的时期在积累在沉淀,这几年可以说是我的井喷阶段吧,从完成了长篇小说《西关小姐》之后,这六七年是文学创作与文化研究双轨推进,共出版了九本个人专著,并且都是围绕着对广州的文学符号的建立和对本土文化的研究而进行的,文学创作方面有长篇小说系列里的《东山大少》,有散文系列里的专集《情语广州》、《广州散韵相遇或者错过》、《广州散韵情语或者诺言》、《被命运催赶的夜晚》等,文化研究方面有专著《乱云飞渡——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之途》、《文化在场:自觉的岭南品格》、《聚焦与擦亮:广州市各区品牌文化研究2010卷》、《挖掘与展现:广州市各区品牌文化研究2011卷》等,还主编撰写了《岭南文化之都——世纪广州》、《广州九章》、《新时期广州文艺批评之路》等文化汇集,恰逢广州的文化地位提升,广州前所未有地重视本土文化,所以才等来这样的时机做一点储心积累想做很久的事情.

《富周刊》:作为文学创作者,面对近些年的文学环境,您有没有尝试过改变创作思路?作为文艺理论研究者,您觉得现在的文学创作需不需要改变思路?如何改变?

梁凤莲:作为文学创作者,我一直都以不断地深入展现广州的文化历史风貌为努力目标的,广州是一个历史丰富的魅力独特的城市,它在近代以来直至今天,对整个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长期欠缺的是对它的文学表达与文学坐标的建立,何况今天的广州又是文化重镇三足鼎立的中心城市之一,这可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缩影,怎么写都写不完,这就是我的写作源泉与富矿,我只需好好地敬畏和侍奉就足够了.

作为文艺理论研究者,当然都得面对时世更迭、质文代变这样的现实,要改变的是那种追风逐影的猎艳、趋奉迎合的哗众取宠、不关痛痒的蜻蜓点水,不要帮闲、帮腔、帮凶,而是更深入、更透彻地面对社会的真相、生存的真相、人心的真相、创作的真相,还是那句古老的信条:写作要有信念、要有悲悯、要有关爱,还要有批判.

研究同样如此,良知与道德不仅要带入政治,同样要进入研究、进入创作.不然,这个社会这么多姿多彩,假借文学之名还有什么出路.文学的处境在恢复正常不再是中心之后,更讲究对生活与精神的扎根性,对相当部分人来说真正的文学艺术还是精神世界须臾勿缺的.

只有生存氛围有了相应的清爽之后,文学艺术才会穿越物欲的迷雾,重回大众生活

《富周刊》:面对边缘化的文学,如何救赎?或者说它的出路在哪里?梁凤莲:整个社会精神层面朝纲的重振非常重要,人心的价值观以及取向的澄清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生存氛围有了相应的清爽之后,文学艺术才会穿越物欲的迷雾,重新回到大众的生活、回到人的精神生活的身边.文学的出路不在如何谋求人为的粉饰,而是自身的强大、自身的能量,只有当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人心教化或者托付的一种需求,它才不会离我们远去.

文学:台湾文学文化双甲子学术研讨会在厦举办 131104 两岸新新闻

创作是我呼吸吐纳的太极,理论研究则如同屈伸柔韧的瑜珈《富周刊》:梁老师能否谈谈您对文学创作以及理论研究的一些心得,在您的这些作品中,哪些是受读者和市场最欢迎的?

梁凤莲:我的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的一点心得,打一个比方吧,创作就是我呼吸吐纳的太极,是我感应生命、感受生活的重要的载体,通过写作,我可以体会到神魂合体的存在,不然广州快速的生活节奏、庞杂的生存事务是很容易让人的精神碾为碎片,一年年的营营扰扰而不知所谓何来.而理论研究则如同屈伸柔韧的瑜珈,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的密切关联,就如同人对身体四肢的支配,来龙去脉、地气地力、源流走向,都是有迹可循有因由追问的,明白这一切,其实需要的并不多,只要投入敬畏与爱与用心就能做到,就能尽己所能去到一个愿景.在我的创作和研究里,可能跟近年的文化热有关吧,我的本土文化研究与创作比较受到关注,我不是畅销类型的,我只是把自己的心性情感与愿望融进我的写作与研究里,而问心无悔,因为我的双栖,我更容易得失自知,至于境况则不太在意,都交给时间和际遇吧.(采写/刘蠓子)

总结:这篇文学文化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文学引用文献:

[1] 古代文学文化方向论文题目 古代文学文化论文题目怎样取
[2] 文学文化综合相关论文选题 文学文化综合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容易写的文学文化论文题目 文学文化论文题目怎样取
《文学会死吗?——作家梁凤莲访录》word下载【免费】
文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